关于做事不计后果的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 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做事不计后果的歇后语,欢迎阅读! 背着棺材过河—连死都准备下……
关于做事不计后果的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 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做事不计后果的歇后语,欢迎阅读!
背着棺材过河—连死都准备下了
【注释】指已经做最坏的打算,孤注一掷了。
【例句】“小孩没娘,话长了。你知道李曼萍吧,连妇女主任都给撤了。晦!我是背着棺材过河—连死都准备下了!”陈景海说。(高梦龄《浮云》)
吃了扁担—横了肠子
【注释】指下决心不顾一切。
【例句】这时候,他的心像打开的门扇,呼呼地吹进温和的新鲜空气。宽厚的胸脯起伏着,好痛快,好敞亮,真想吼出声来!他想,为了实现那个新世界,十斤娃敢把命豁上。是的,吃了扁担,横了肠子啦!(张天民《创业》)
初生的'牛犊—不知道个厉害
【注释】形容年轻人做事不计后果。
【例句】李耀金待理不理地把脸扭向一旁,药葫芦一边掏出手帕擦脸上的唾沫星子,一边恭维道:“三少少年有志,血气方刚,令人可敬。”李三姑奶说:“初生的牛犊,不知道个厉害。”(李晓明等《破晓记》)
打破脑袋扇子扇—豁了
【注释】豁:割破,开裂。指不顾后果地对抗。
【例句】我的意思是“打破脑袋扇子扇—豁了”,说我偷了抢了,没抓住手腕子,我一百个不承认,老娘就是这一腔子血,倒给你!(路一《赤夜》)
【也作】打破了头,拿扇子扇—豁上了
刀尖儿上翻筋斗—玩命
【注释】指不顾一切,不顾危险,拿着性命当儿戏。
【例句】原来罗历戎带着三军七师的三个团和十六军的一个团从石家庄出发后,也知道要走过二百多里的解放区是刀尖上翻筋斗,玩命的事。(杨朔《北线》)
刀刃上过日子—忘了生死
【注释】指不把生死安危放在心上。
【例句】看四下无人,郑长庚才眼泪汪汪地问道:“哥,这八年你流落到哪儿,怎么不给家里捎个片言只语?”“一直跟随邓符诸,风来雨去,刀刃上过日子,早忘了生死,更忘了家。”(刘绍棠(蒲剑》)
赌徒下大注—豁出去
【注释】指不惜付出任何代价,无所顾虑。
【例句】他的心情,既紧张又兴奋,有一种赌徒下大注豁出去了的感觉,一定要亲眼看一看,一定要亲自感受感受,这是一次猎奇,这是一次探险。(韩冬《原欲》)
老母猪跟牛顶架—豁出老脸
【注释】指不顾及脸面,全都豁出去了。
【例句】白玉双送走客人一回来就向邵文报开功了:“哎呀,邵场长,这几天家里家外都推不开门了,三天比三年都难熬,反正我是老母猪跟牛顶架—豁出老脸了!好歹总算把这场戏唱完了,没叫场里吃亏,也没给领导出难题。”(刘柏生《痴情女》)
忙牛顶架—豁出去
【注释】忙牛:公牛。原指牛用角争斗。转指人为达到目的,不惜付出一切代价。
【例句】彭汉臣看看大奶奶的气势,那儿也不软弱;又看看放赖打滚的老子,也是牡牛顶架,豁出去了。他成了套上了夹板的驴子,只能在这里转圈,跑不出这两股套去了。(杨大群《关东传奇》)
破了头扇子扇—豁出去
【注释】豁:原指把伤口显现出来;转指舍弃。形容对什么都不在乎,不惜付出任何代价。
【例句】那也不怕,咱自己拉队伍!反正我是娘死了,家没了,关东也回不去了,破了头扇子扇,豁出去了!(王厚选《古城青史》)
潭里螺蛳—只图嘴里含泥,不顾屁股起青苔
【注释】青苔:一种绿色苔鲜植物,会长在螺蛳壳上。比喻只图一时安逸,而不考虑后果。
【例句】肥八夹起一块腊肉,满满地往韦朝本的嘴里一塞,说:“老弟呀!我讲你不要做潭里螺蜘,只图嘴里含泥,不顾屁股起青苔。凡事得有个长远打算,三思而行呀!”(广西军区政治部《雨后青山》)
瞎子发眼—豁出去了
【注释】发眼:眼部发炎。眼睛既然已经瞎了,眼部再有病也无所谓了,故为“豁出去了”。指不惜付出更多的代价。
【例句】刁世贵也是疑心很大的人,特别是在这个劲头儿上,他的誉惕性更高,他是要:一不作二不休,瞎子发眼—豁出去了!(刘流《烈火金钢》)
阎王殿跑出来的—不知道死活
【注释】阎王殿:佛教指阎王审理鬼魂的处所。本指不知道是死人还是活人。比喻做事不顾个人安危。
【例句】胡参谋到底经过一些阵仗,他没有惊慌,马上掏出s枪,打开保险就要往外打,林智桂见了,吓出一头冷汗,连忙拦住:“胡参谋,千万打不得,这些穷工人都是阎王殿跑出来的,不知道死活。他们这么多人,你打死一人、我们就没命了。”(刘章仪《铁魂》)
一个耳朵的罐子—抡了
【注释】耳朵:罐子口两侧的耳状物,用来系绳以供人提。抡:用力把东西扔出去。形容豁出去,不惜代价干到底。
【例句】朱老忠眨巴眨巴眼睛,说:“一个耳朵的罐子,抡吧!可是,这一次更要人多点。那场官司,联合了二十八家,还输塌了台呢!”(梁斌《红旗谱》)
【也作】一个鼻儿的罐子—豁着抡了
左家的女儿嫁给左家—左是个左了
【注释】旧时女子嫁随夫姓,称某门某氏,或某某氏。左家的女儿又嫁给了姓左的人家,称左门左氏或左左氏,故为“左是个左了”。意为反正就是这么一回事了(有豁出去的意思)。
【例句】他想,“左家的女儿嫁给左家,左是个左了!照这样闹下去,我还用吃饭么?”就随手拿起三山刀,尽力把上面的铁环摇得呛嘟呛哪地响,冲出门外去。(欧阳山《高干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