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牛的诗人 王之涣 唐开元中有三位著名诗人,即王昌龄、高适和王之涣。这三人都是当时“边塞诗派”的大师级人物。 三人中王之涣是长兄,大王昌龄十岁,大高适十四岁。因为性情及对诗歌的审美情趣相近,三人形成“诗歌沙龙”,经常一起出行伴游,饮酒赋诗。 有一年冬……
最牛的诗人 王之涣
唐开元中有三位著名诗人,即王昌龄、高适和王之涣。这三人都是当时“边塞诗派”的大师级人物。
三人中王之涣是长兄,大王昌龄十岁,大高适十四岁。因为性情及对诗歌的审美情趣相近,三人形成“诗歌沙龙”,经常一起出行伴游,饮酒赋诗。
有一年冬日,天降小雪,三位诗人闲来无事,踏雪出行,同去旗亭饮酒。几乎与他们同时走进旗亭的还有十数位梨园伶官。王之涣他们便躲进隔壁的一个小雅间里,一边围炉烤火,一边听伶官们的演唱。
正听得兴致时,又有四位长得出水芙蓉般的妙龄女子登上楼阁,她们都是京城知名度颇高的歌伎。
唐代的作曲家选择歌词颇为挑剔,经常搜罗著名诗人的名篇,谱上曲子,让伶官与歌伎们演唱。当时,王昌龄、高适、王之涣在诗坛的名气都很大,但难分谁的人气儿最旺,谁是最牛的诗人。他们料到这四位歌伎,今日肯定要饮酒唱诗,便约定,长得最端庄、唱得最动听的那个,演唱谁的诗,谁就是最牛的诗人。
不多时,四个女子果然唱了起来,琵琶声起,头一个唱出的是: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他的诗挑了头,自然手舞足蹈,连忙在墙壁上划了一个记号,笑说:“我的诗排了头名。”
不一会儿,另一女子又唱道:
开箧泪�臆, 见君前日书。
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
高适也欣喜地在墙壁上划了记号,不无自豪地说:“这是拙作《哭单父梁九少府》。”
这第二个唱的又不是王之涣的诗。他想:别急,第三个肯定要唱我的诗。结果唱的`却是: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这是王昌龄的《长信秋词》之三。不说王昌龄得意得笑逐颜开,只说那王之涣毫无慌乱,胸有成竹地说:“凭她们的嗓音、相貌,也只配唱唱你们那些俗曲。瞧着吧,那位压轴的佳丽,一定会唱我的诗,否则我甘拜下风,以二位老弟为师。但是,她若是真的唱了我的诗,我就是咱们三人中最牛的诗人,你俩要拜我为师。”
比王之涣年少的王昌龄、高适,都点头表示认可。
不多时,琵琶声又起,只闻大弦嘈嘈,小弦切切,那真是“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与这琵琶声交融在一起的恰是王之涣的诗: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是王之涣的《凉州词》。他高兴地跳了起来,没有一点儿掩饰地说:“二位老弟,我不是狂妄瞎吹吧?”
三位诗人开怀大笑,邻座的伶官和歌伎不知其故,惊奇不已,诗人们便步出雅间,道破他们打赌一事,伶官与歌伎们听了轰然大笑,随之邀三位诗人一起饮酒吟诗,直至傍晚兴尽而散。
《凉州词》不是诗的题目,是乐府中的曲名,相当于后来宋词的词牌。那曲子原是凉州一带的地方民歌,唐开元中由西凉都督郭知远采风引进。因为西域乐曲新颖好听,就有不少诗人为该曲填写新词,统称《凉州词》。诗人王翰也写过一首传诵至今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之涣这首《凉州词》有多个版本,如《国秀集》作“黄河”为“黄沙”,“远上”为“直上”,而且行序排在第二,首句是“一片孤城万仞山”。此后的《文苑英华》、《乐府诗集》、《唐诗纪事》、《全唐诗》等传之较广的诸书,都作“黄沙直上白云间”。
为什么一首仅仅四行的绝句,就出现了“黄河”与“黄沙”、“远上”与“直上”之异呢?对此,历来众说纷纭,但各种说法均拿不出有说服力的证据。我想,当时诗歌的流传,没有完善迅速的印刷条件,主要靠手抄本。王之涣每写出一首诗,总要反复推敲,吟诵修改。可是初稿完成后,便有人迫不及待地索取吟唱,待二稿、三稿又有修正,初稿已难收回,于是便会有多个版本流传。现在看来,“黄河远上白云间”,可能是诗人的最后定稿,其画面、意境、句式、气魄,都有更多的想象空间与更高的视野。不知我这个猜想有道理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