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简的诚信成语故事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成语故事 诚信

管理员

摘要:

最简的诚信成语故事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说到成语,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成语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成语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最简的诚信成语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最简的诚信成语故事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说到成语,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成语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成语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最简的诚信成语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一言九鼎

  【释义】

  一句话就有九鼎重。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形容人说话信誉极高、重诺、一言半语就起决定作用。古代豪门贵族吃饭时要奏乐击钟,用鼎盛着各种珍贵食品,故用“钟鸣鼎食”形容权贵的豪奢排场,旧时还形容富贵人家生活奢侈豪华。

  【出处】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您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您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心服口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一言九鼎”和“毛遂自荐”出自同一个典故。平原君夸奖毛遂“一言九鼎”的本意是烘托出他的口才好,演变到现代就成了信守诺言了!

  2.抱柱之信

  【释义】

  用以表示坚守信约。

  【故事】

  有一个男子与女友相约在桥下见面,男子等了许久不见女友。后来桥下涨水,男子抱住桥柱(桥墩)不离桥下,结果被淹死了。后人以为男子的愚昧虽可悲,而信守承诺却可颂。故事流传至今。

  【出处】

  《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史记苏秦列传》:“信如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唐李白《长干行》诗:“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3.立木为信

  【故事】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出处】

  出自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里的商鞅变法“立木为信”: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4.一诺千金

  【释义】

  诺:许诺。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说到做到,讲究诚实信用。

  【出处】

  典出《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楚人曹丘生,辨士,数招权(依附权贵而倚仗其权势)顾金钱。事贵人赵同等,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劝说)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忠厚之人),勿与通(打交道)。’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布不说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使人先发书,季布果大怒,待曹丘。曹丘至,即缉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楚人,足下亦楚人也。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拒距仆之深也!’季布乃大说,引入,留数月,为上客,厚送之。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曹丘引用的楚谚“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不知经过如何换算,成就出“一诺千金”这个典故,也作“千金一诺”。

  5.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释义】

  一句话说出了口,四匹马驾的车也难以追上。驷,古代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或四匹马共同拉的车。形容话一经说出,便无法收回,一定要算数。

  【出处】

  典出《论语·颜渊》:“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为文?’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引文大意是,棘子成说:“君子重视内容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形式呢?”子贡说:“你如此轻视形式,真令人惋惜啊,孔子批评的就是你这种观点啊。错话说出口了吧,驷马也追不上啦。孔子说,形式的重要和内容是一致的,内容的重要和形式也是一样的。如果去了毛,虎豹的皮和犬羊的皮是没有多大区别的。”其中“驷不及舌”便是“驷马难追”的意思。因此,《论语》种棘子成和子贡的对话,应视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出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从宋代起,才开始在文章中完整出现。如,“俗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论语》所谓不及舌也。”(欧阳修《笔说》)既然是“俗云”,可以证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是先风行在人们口头上的。其时间,应在宋之前。

  6.开诚布公

  【释义】

  谓推诚相待,一片真心,坦白无私。

  【出处】

  源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论》。三国时,要先派大将去把守重镇街亭。参军马谡主动请战,并立下军令状。诸葛亮答应了马谡的请求,并叮嘱他注意保证作战的水源。但是,马谡刚愎自用,不听副将王平劝告,远离水源,依山扎寨,结果丢失阵地。危急中,诸葛亮以空城为计,度过了危难。事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诸葛亮见到马谡首级之后,恸哭不已。蒋琬在一旁问:“马谡死有余辜,丞相为何如此悲伤?”诸葛亮说:“我不是为马谡的死而哭。先帝曾告诫我,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我没有听从先帝的话,真痛恨我得糊涂啊?”诸葛亮将马谡首级示众,让官兵引为警戒。然后又抚慰马谡的家属,答应按时给他们发放抚恤金。同时,诸葛亮又亲自撰写祭文,安葬了马谡。《诸葛亮传》结尾处评论道:“诸葛亮之为相国也......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其中“开诚心,布公道”后被炼为典故“开诚布公”。

  7.赤诚相待

  【释义】

  赤诚:极真诚、忠诚。以至诚之心待人。

  【出处】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三章:“这所剩的数千饥饿疲惫之师因感学生一片忠君爱国之心和平日赤诚相待,暂时不忍离去,勉强可以一战。”

  8.言而有信

  【出处】

  《论语·学而》第七章: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9.金口玉言

  【释义】

  旧时俗指皇帝说的话。现在指说出口不能改变的话。

  【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朝见天子,拜舞已毕,天子金口玉言。”

  10.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释义】

  意指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比喻只要专心诚意去做,什么疑难问题都能解决。形容真诚对人产生的感动力。

  【出处】

  语出《庄子·渔父》:“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汉·王充《论衡·感虚篇》:“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11.夜读春秋

  徐州兵败后,关公与曹操约法三章,暂居曹营。

  曹操敬重关公,为了笼络他,赐给他珍贵物品,关羽却拒之不受;几日一宴请,关羽从不乱吃喝;给关羽大宅,关公却将内宅分给老兵,自己住外间;派多名美女伺奉他,他却叫美女去服侍嫂子。曹操无法,安排刘备的两个夫人和关公同居一屋室。关公仍不动色,秉烛独坐在门外,专心致志读《春秋》,通霄达旦,毫无倦色。曹操想通过美色来诋毁关公,从而达到要挟逼其就范目的。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的信条在关公身上失去了灵验。

  关公夜读春秋,通霄达旦给出三个信息:一是关公面对美色坐怀不乱,二是通霄甘做两个嫂嫂守护卫士,三是《春秋》儒学道义对关公定力的影响。反映出的实质就是:不仅仅是关公对皇兄的忠义的承诺,更反映出关公诚实守信的品质本性,这一天性经《春秋》儒学道义的熏染,升华成华夏民族最宝贵的忠义诚信的道德典范。千古流传,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2.一诺千金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布。

  这时敬慕季布为人的人,都在暗中帮助他。不久,季布经过化装,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候夏侯婴说情。刘邦在夏侯婴的劝说下撤消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

  有一个季布的同乡人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马上去见季布。

  季布听说曹邱生要来,就虎着脸,准备发落几句话,让他下不了台。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阴沉,话语多么难听,立即对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并吹捧说:“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样的话,您怎么能够有这样的好名声传扬在梁、楚两地的呢?我们既是同乡,我又到处宣扬你的好名声,你为什么不愿见到我呢?”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心里顿时高兴起来,留下他住几个月,作为贵客招待。临走,还送给他一笔厚礼。

  后来,曹邱生又继续替季布到处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