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走出匈奴的人散文 高建群:“关中大平原”走出的“最后一个匈奴” 我看过高建群老师的小说《最后一个匈奴》、《最后的远行》、《大平原》,都是可以当“枕头”的“硬货”,时间跨越十多年,很遗憾没有读过他的小说《遥远的白房子》。我记得在90年代初期,当时参……
最后一个走出匈奴的人散文
高建群:“关中大平原”走出的“最后一个匈奴”
我看过高建群老师的小说《最后一个匈奴》、《最后的远行》、《大平原》,都是可以当“枕头”的“硬货”,时间跨越十多年,很遗憾没有读过他的小说《遥远的白房子》。我记得在90年代初期,当时参加一个儿童文学的会议,见到了作家京夫老师,说起他的《八里情仇》,自然就谈到了“陕军东征”。1993年上半年,陈忠实的《白鹿原》、高建群的《最后一个匈奴》、京夫的《八里情仇》程海的和《热爱命运》不约而同被京城五家出版社推出,形成了陕西长篇小说整体“重磅出击”的现象,一时成为热门话题。高建群是其中一员。单就高建群老师而言,《最后一个匈奴》通过三个家族的两代人波澜壮阔的人生传奇故事,展示给我们陕北的地域文化、历史风云、人格命运波澜壮阔,绚丽深邃,堪称思想性、艺术性、文学性三者巧妙结合的“史诗性作品”。如果从可读性和传奇性上讲,《最后的远行》最好看,惊心动魄,因民间契约“回头约”,为了寻夫,一具女尸被从坟墓里盗出,在高原古道上经过七天七夜的奇异行程更让人好奇。带有些作者自传性质的《大平原》,是献给关中家乡、渭河平原的.挽歌。“真正的作家应该用秉持人类情怀来记录时代,给后人留一份备忘录。”但是作家毕竟不是历史家,文学作品更注重文学艺术性和人物的丰满、故事情节等。《大平原》前后叙述的有些不统一,特别是后半部分,带有“官方文体”的语言色彩,对作品有些伤害,很遗憾。所以我最喜欢高建群老师的《最后一个匈奴》,他在写作中,遵循一贯的理想浪漫主义,谁也不能“hold”他的写作激情和才华,语言平实风趣,在北方像一位农民,收割庄稼,叩问大地,收割自己的思想;像一位“勇敢的骑士”行走穿越于古老和现在,历史和现实,行云流水,一泻千里,豪情万丈,激情并发,酣畅淋漓,以自己独特的视野和敏感的审美力,再现了陕北这块匈奴曾留下深深足迹的特殊地域的世纪“高原史诗”,探索着伟大的民族影藏的无尽奥秘。作者提供的写作经验和精神,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普遍性,让我们明白支撑我们民族的力量所在,人类文明的推动力量所在。
顽强奋斗、苍凉悲壮、豪爽义气、不屈不饶、坚韧不拔,勇往直前。著名文学评论家阎纲曾评价高建群是“中国文坛罕见的一位具有崇高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高建群是诗人气质、一位带有现代使命感的作家,他的这种“理想主义”,“浪漫主义骑士精神”,雄心勃勃,骁勇善战,留给了我们一笔厚重的宝贵精神财产,给我们现实生活更深的启迪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