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路上》读后感(通用20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走在路上》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走在路上》读后感 1 今天,我读了一本名叫《走在路……
《走在路上》读后感(通用20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走在路上》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走在路上》读后感 1
今天,我读了一本名叫《走在路上》,我的心里流出了一股暖流。
《走在路上》描述了物质贫乏年代的小男孩小远和他的奶奶之间的感情和友谊,体现了的亲情。小远准备和奶奶一起看电影,可是奶奶毕竟年纪大了,老是慢吞吞的,出门的时候慢,路上也很慢,于是,小远急了,迟到了该怎么办啊!他就开始自己顾着自己走,把奶奶甩在了后面。但是,小远回头一看,奶奶还是走的很慢。忽然小远的眼前出现了以前的背影,他觉得应该等一等奶奶,和奶奶一起走,不把奶奶扔在后面。最后,小远终于醒悟了,唤醒他的到底是什么?是奶奶衰老的身影?是他回忆中的残存印象?······
亲人的力量,是人无法揭穿的,它超越时空的牵绊和巨大的阻碍,是他让人学会去感恩。其实我们也有过这样的.小事,但是我们心里只有想着自己的感受,却没有发现你的家人其实想让你知道感恩是最好的!这不正是梅子涵老师想对我们说的吗?
《走在路上》读后感 2
走,谁都会,但对于一个70多岁的老奶奶来说,走的快却非常不容易。《走在路上》的小远是一个学校田径队员,而他的奶奶有70多岁了,他和奶奶一起看电影,但奶奶走的太慢了。
他想让奶奶一个人走,但他又放心不下,可他又怕看电影迟到。他想起以前自己小时候的事,那时他的`父母都在农场,他经常爬在奶奶的肩膀上,去马路上玩,为了生活,奶奶还经常去拉车,小远就站在窗前看着,有一次,他来到一棵梧桐树前等奶奶,给她擦汗,奶奶叫他回到窗前,还给他买了个棒冰……小远的同学追上来了,叫他快点,否则看电影要迟到了,他感到应该去搀扶着奶奶一起走。从这里,我看到爱是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东西,它是一个动作,一句话,一种眼神,让你有一种无穷的力量。我们平时总是把父母、爷爷奶奶的关爱当成应该的,必需的,也习以为常了,如果“服务”有一点不到位的地方,就抱怨,说父母不关心自己了。
我也常常听说“做父母关爱子女,是不指望有所回报”,但是我觉得子女是否应该有一个感恩的心。
《走在路上》读后感 3
今天,小远要带奶奶去看电影。哎,大家都说人老了会变得迟钝,这不小远的奶奶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你看奶奶走得可慢了,不过奶奶年轻的时候走的可快了。不仅如此,奶奶还背着小远去过动物园,游乐园,公园。不知道这些小远还记不记的?只见小远快步向前走,把奶奶一个人扔在了后面。这时,小远转头看见奶奶一个人弯着腰,孤独得走着。小远有点心疼奶奶,于是连走过去扶着奶奶说:“奶奶您慢走!”
这个故事让人听了感觉有点难过,不过小远还是好的,因为他知道要去扶奶奶。可有些人却不同,自己长大就忘了要回报父母、长辈。比如报纸上登的一篇新闻,一个名叫小林的'人,他养了一头狗,后来这头狗丢了,小林拿出两万元,说:“谁帮我找到狗我就把两万元送给他!”可是当医院打电话给小林说:“你爸爸生病了,需要两万块钱做手术。”谁知小林说自己没钱。最后,小林的爸爸病死了。我长大后一定要孝敬长辈,不能像小林一样。小林的做法太让我气愤了,如果他把那两万元送往医院给他爸爸做手术,也不会发生悲剧了。
希望大家要孝敬长辈,报答长辈们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因为我们大家都会有老了的时候。
《走在路上》读后感 4
我是个不太喜欢让别人讲大道理给我听的人,那样我会觉得很无趣。但这篇故事与众不同,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只是我们一直没有在意。
人总是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没错,正当我们享受着父母给我们做的午餐,挑剔哪里哪里不好吃时,正当我们穿着父母给我们买的衣服,挑剔着哪里哪里不好看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想想:父母凭什么?凭什么要供你吃喝,要供你衣服穿?在春节时、过节时、重要场合时,你总是穿着漂亮的衣裳,而父母呢?不在年轻时那样爱打扮、爱漂亮,这些都为了谁?为什么要这样?仅仅是因为你是他们的孩子吗?仅仅是因为他们是你的父母吗?如果是,那为什么是你的父母就要这样对你,历史以来抛弃自己孩子的父母数不胜数,你没有加入到他们的行列,被父母一直所珍视着,你应该感到满足,是的,由此就够了,你又凭什么去挑剔父母给予你的一切的.一切呢?
人总要长大,长大后总要衰老,也总有一天会离开人世。各位同学们,父母的愿望不多,没有什么大愿望,他们已经渐渐衰老,再也不是那个志气蓬勃的少年了,恩,他们老了,他们经历了许多之后,他们看过了人间的丑恶与善美,他们经历了很多,他们剩下的愿望就是让你们长大成人,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他们对你的期望或许让你感到太荒唐,但这是他们余生的心愿,是发自内心的,仅仅如此。看着父母一步步衰老的背影,我们是不是应该做些什么?叛逆还是报答?其实我本人原来觉得,其实叛逆这东西说白了,就是不按父母所希望的“路子”去“走”,再简单点就是按自己想做的去做,其实这也没啥错,可是各位同学们,父母们走过的路比你们多的多,他们为你们选择了在他们看来的正确的“路”,我们是不是不应该选择“叛逆”,而是应该坐下来,静静地与父母商讨一下,跟父母讲讲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不征求同意就随意行事呢?
父母老了,我们应该懂事了,我们的父母不再是曾经的那个抱有很大的理想的青年了,而我们也不也不是那个爱调皮捣蛋,却又惹人喜爱的小孩子了,我们是不是应该尝试着在父母的后半生中,给予他们回报,完成他们对你的期望呢?
其他也没什么可说的了,说再多也没用,有些人,就是“脑子不好使”,说来说去还是想叛逆,说来说去还是觉得父母有错,关键不在于我能把应该报答父母的原因说的有多清楚,重点还是在于你,记住“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但请记得千万别走上“叛逆”之路。
《走在路上》读后感 5
奶奶,这是一个多么亲切的称呼啊!它代表的是自由和纵容。每一个孩子都认为奶奶对我们的爱是理所当然的,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以前还不懂事的我也曾这样认为,偶尔想孝顺孝顺奶奶的时候我也是有的,不过马上就被打消了。直到我看了这个故事,我就瞬间懂了许多。
故事讲小远带奶奶去看电影,奶奶已经七十了,老了,所以动作有点慢。小远等了她二十多分钟,还没好。于是就生气地甩下奶奶自己先走出去。奶奶对小远这个时代的事不太懂,只懂小菜场里的事。小远走着走着,想起了小时候。小时候,小远老要趴在奶奶的肩上,到各处去玩。奶奶还沿路告诉他一些小知识。夏天,奶奶要去拉劳动车,小远看着她。小明明明不想让奶奶买棒冰,奶奶还是买了。她的钞票都被汗水浸湿了。小远猛一转头,突然发现奶奶一下子变老了许多。一瞬间,他突然觉得应该等等奶奶,搀着奶奶。
看完这个故事,我眼泪倾盆而下,脑子里想的.全是奶奶。小时候奶奶天天背着我上幼儿园,放学,奶奶又从一楼把我背到五楼。还有一次,奶奶突然脚骨折了,奶奶没来接我。我等得眼泪都快出来了,才出现爸爸的身影。我刚才埋怨的情绪全都没了。“奶奶呢?”“我要奶奶。”我回到家,奶奶在烧饭。她是单脚跳来跳去在移动。那个时候的我简直不懂事的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我居然在房间里大笑着。那时候,奶奶六十五岁,我竟然没有想到奶奶这样跳来跳去会很累。如果时光能倒流,我一定选择帮奶奶烧饭,也不要奶奶每天接送。现在,我比奶奶高了,奶奶渐渐渺小了,每次回去奶奶总是烧好一大桌的菜等我们。偶尔,可以住老家,奶奶也总是强烈推荐我住姑姑家,因为这样我有玩伴,其实我知道,奶奶心里有一千个、一万个不愿意,可她为了我能高兴,还是这样说。
珍惜眼前的人吧,当我们渐渐长大,长辈们也在悄悄地老去,岁月的冲击使他们更苍老,哪一条皱纹、一根白发不是为我们而生?哪怕为他们擦擦汗,陪他们走走路都是对他们最好的慰藉。
《走在路上》读后感 6
这个寒假,我读了著名作家梅子涵伯伯的短篇小说《走在路上》。本文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小远带奶奶去看电影,奶奶年纪大了,出门慢,路上走得也很慢,小远要迟到了!小远开始不耐烦,甚至开始讨厌,他想丢下奶奶一人朝前走去,回头之间突然发现奶奶变得非常老,想起奶奶陪伴自己成长的一幕幕往事,他眼睛湿润了,他觉得自己应该等一等奶奶,搀着奶奶一起走,哪怕迟到也没有关系。
这篇小说写得十分感人,它没有用十分幽默的语调,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内容,但却可以抓住我的心,让我情不自禁地读下去,看完觉得心里酸酸的',差点掉下眼泪,我可以体会出作者写这篇小说时,十分仔细,写得很慢,很不着急,并从容地写出了这篇短文应有的天然情感和它那飞扬的人格。
小说中“哦,小远突然发现奶奶走路时背弓得这么厉害,踉踉跄跄的,让人看一眼都觉得怪可怜的。奶奶变得多老啊!小远天天和奶奶在一起,却没有注意奶奶已经这样老了。”看到这段,带给我不小的触动,小远的奶奶已经很老了,天天和她生活在一起的小远居然对这一切毫无察觉,我们有时就是这样,平时只知道接受来自父母爷爷奶奶的关心,却忘了在我们长大的同时,他们却在一点点老去,忘了去关心他们。
记得从我上幼儿园时,每天都是婆婆接送我,帮我拿这拿那,接的时候还要给我带上一些吃的,就怕把我饿着,有时下雨,婆婆撑的伞总是一大半在我这边,深怕我淋湿了生病,全然不顾自己会被淋湿。读了《走在路上》这篇文章,想起我有时对婆婆的态度,让我觉得非常羞愧,婆婆现在年纪也大了,我应该多关心她们,而不应该觉得他们啰嗦,感觉厌烦,他们需要有人关心,有人陪伴。《走在路上》让我更加懂得了要关心家人,尤其是为你付出很多的祖父母,要像他们关心我们一样去关心他们,那样他们才会觉得晚年过得真幸福真开心!
《走在路上》读后感 7
寒假里,我阅读了梅子涵爷爷写的一篇文章《走在路上》,看完后,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文章主要讲述了十四岁的少年小远想带奶奶去看电影《海狼》。电影下午2:10开始放映,路上要花很长时间,所以他们决定1:10出发。可是奶奶实在是太磨蹭了,在家里浪费了25分钟才出的家门。小远嫌奶奶太慢了,就自顾自地走着,把奶奶撇下了好几米。过了一会儿,他碰到了他的同学们,他们还嚷着:“小远,快走,看电影要迟到了。”小远心想:要迟到了!都是你,奶奶,那么慢吞吞……他回过头去,却突然发现奶奶变得很老,背弓得多么厉害,于是他决定挽着奶奶一起走。而令我最感动的是小远小时候的回忆。他小时候是靠奶奶一手拉扯大的`,爸爸妈妈在农村干活,奶奶既要照顾他,还要靠拉劳动车赚钱,十分辛苦。尤其是烈日当空的夏天,奶奶拉车时没有遮阳伞,火辣辣的阳光直射在奶奶的脸上,汗水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往下流……
我也想起了我的奶奶。小时候,我也是奶奶照顾我的,因为爸爸妈妈要去上班。那时我很爱哭,睡觉的时候还一直哭,奶奶就轻轻地晃着我的摇篮,给我唱摇篮曲,等到我睡着了,她才会悄悄地离开。那时我也很淘气,吃饭时总要跑来跑去,奶奶就耐心地追着我跑,一勺一勺地喂我吃饭。我吃好了,她却还没开始吃饭。如果没有奶奶的照顾,我可能不会这么健康快乐地长大。
当长辈老了,我们却总是嫌他们话多唠叨,走路缓慢,我们有没有想过,在爸爸妈妈去上班时,是谁来照顾我们的?我们开始学说话时,是谁在耐心教导我们?在我们不会走路时,又是谁搀扶我们的?此时,我耳边响起了一首歌的旋律《当你老了》: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当你老了,走不动了,炉火旁取暖,回忆青春……只有一个人还爱你虔诚的灵魂,爱你苍老的脸上的皱纹……
《走在路上》读后感 8
今天看了这篇文章,文章中的主人公工作了好几年,本来去北漂,为了买房子,可到现在连个卫生间都买不起,眼睁睁的看着身边的同事和朋友一个个脚印越走越远之后,才意识到自己没有她们努力,世界不曾亏欠每一个努力的人。
有时候我们所谓的努力付出仅仅是比消极积极一点而已,当然你依旧可以选择这样活着,貌似在这个庞大的城市中像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忙碌奔波,其实与碌碌无为相比这种状态只是让自己看起来很忙而已。你觉得自己足够努力了,其实你只是看上去很努力,你之所以没有成功,其实只是因为你并未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才能。
你想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就要付出什么样的努力,这是上天对我们最公平的.地方。
当你为自己竭尽全力时你要想的一切自然会纷至沓来。如果他们还会到来,那么你就要好好反思一下,你真的用尽全力去努力了吗?人生本来就有很多的可能性,虽然上天并没给予大多数人优良富裕的生活条件,但只要努力,你终可以通过扎实的奋斗,一步步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
《走在路上》读后感 9
你是班级里的优秀生吗?你还在为自己取得的一些优异成绩而沾沾自喜吧!你的爸爸妈妈是不是想为了你的将来准备将你转学至大城市上学?你想过在陌生的城市里求学的艰难困苦吗?你有想过小升初的激烈竞争吗?我今年已经读五年级了,明年的这个时候即将面临这个渡江大战。刚好在这个时候我看到了《今年,我们小升初》这本书,真是夏日里的及时雨呀!
《今年,我们小升初》是00后小女生陈盈颖创作的长篇校园励志小说。本书取材于小作者的`亲身经历,作者在当年“小升初”过程中,参加了上海十所顶尖级重点初中的面试,小说真实再现了学校、家长与孩子所做的准备、各类初中名校的真实面试场景,无疑为家长与孩子提供了一本生动的“小升初全攻略”。00后新锐作家,倾情演绎校园故事,再现繁华都市“小升初”的升学压力。
小说中,感情细腻自强不息的主人公涟漪,桀骜不驯成绩优异的江超,谦逊懂事的优等生文帆,高傲嫉妒好强的苏琪,刻苦用功的富二代辛恬,讨人欢心的超常儿童迪凯,以及品德和学习两手抓的优秀教师张老师都被作者刻画的栩栩如生。
小说全面表现了在当前社会“小升初”残酷竞争的压力下,学校的教育方式、家长们的教育心态、学生们的学习生活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这一切,一个转学到上海的孩子,体验无疑更加真实与深切。
当我读完这本书首先深切感受到:“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历风雨,哪来美丽的彩虹?我现在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了,现半年就进入六年级,很快就面临择校和升学考试。从现在开始,我要严格要求自己:上课认真听讲,每天认真完成作业,多看课外书,有不懂的问题不耻下问,一定要让自己的学习有如一台用不松懈的闹钟毫无差错的运转。其次,只要你勤奋学习,美好的未来不是梦。只要我们向着一个目标不停的前进,终点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近。让我感受最深的还是主人公那坚强不屈的性格和坚持不懈的毅力,去也要向她一样客服重重困难,坚持不懈、永不退缩地向着既定目标前进,相信通过我自身的努力,一定可以升学到一个更好的初中学习。
总之,这本书非常值得一看,尤其是面临小升初的孩子以及他们的爸爸妈妈们。古人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美好的明天,要从小升初开始。让我们像她一样,考进一所好初中。
《走在路上》读后感 10
寒假里我读了《走在行知路上》,从中我学到了很多很多。
首先我知道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但是陶行知又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这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
其次陶行知是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的楷模。“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确,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有人将教师比作园丁,但是,“园丁的汗水,在绿叶上闪光,教师的汗水,在心灵中结果。园丁的梦境,常常是花的芳香,叶的浓荫,教师的梦境,常常是雅甜的笑脸,朗朗的书声。”“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陶行知为了使大众掌握文化知识,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在我们前辈中间,也有许许多多平凡的教育工作者,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青春和一生精力挥洒在教书育人这块神圣的土地上。没有流芳百世,没有权力财富,有的`只是年复一年的耕耘,有的只是清贫与艰辛。
当然作为一名教师,就要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因为人类发展永无止境,科学永无止境,肩负着生产新知识,传递新知识的教师队伍建设永无止境。教师要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就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最后我从陶行知身上学到了怎样教学生学习,其实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如果说教学内容已体现了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话,就无所谓能力的培养了。因此我们主张要由“喂养”式转为“觅食”式的教学。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在想想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所以教师的社会职能就是体现出“导”这个特点来。陶行知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等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根本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与此同时,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也能够发出去,以期达到解决别类的问题。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走在路上》读后感 11
老师告诉我们,上了小学高年级,一定要读一读《鲁滨逊漂流记》。我一直不以为然。而今年暑假,我却用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把这本书仔细地看完了。我似乎经历了一场旅行,旅行中最美丽的景色就是这本书的主人公:鲁滨逊。
故事是这样的:鲁滨逊非常渴望航海,他的几次航海,都遭到了船难。有一次,他漂泊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在这里,用他的智慧、巧手以及惊人的毅力,生活了二十八年。在小岛上,他遇到了星期五,和他结成了伙伴。最后,一个机遇,让他得到了获救的机会……
我是一口气把这本书看完的。书中的描写,令我震撼!在一个孤岛,鲁滨逊用最原始的材料——木头、石头,开辟了一片属于他的天地。合上书,书中的一切还在我脑海里回味。起初,我对鲁滨逊的看法是——固执。可是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翻过一页又一页的书,对鲁滨逊的看法也改变了。这时的鲁滨逊,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个坚定、勇敢的人。
作者笛福,用他手中的妙笔,用他巧妙的构思,为我们展现了一部精彩绝伦的有声电影。我一直以为,《鲁滨逊漂流记》是一本适合男孩子看的书,漂流嘛!应该不太适合女孩子看。尤其是像我这样,对航海一点儿兴趣都没有的女孩子。可是读完这本书,我却认为,所有的孩子都应该看看这本书!
“总起来说,事实证明,我当前的不幸处境,是世界上很少有的。可是,即使在这样的`处境中,也有一些消极的东西或积极的东西值得感谢。”这是鲁滨逊流落孤岛时,在经历了诸多“幸运”与“不幸”之后,所总结出来的。只身漂流到荒岛,寂寞伤感,这是不幸的;然而,鲁滨逊却大难不死,这是幸运的。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鲁滨逊没有气馁,而是积极向上地面对,用微笑面对——这是很难得的。比起现在,很多学生因为想不开而跳楼自尽。为什么要用如此极端的方法呢?活着就还有希望,活着就还有灿烂的明天呀!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应该勇敢地面对,知难而进。
或许,我们没有鲁滨逊那样奇特的、刺激的历险记;或许,我们也没办法做到像鲁滨逊那样在荒岛生活28年。但是,作者笛福已经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都要坚强、乐观、善良、勇敢。无论何时何地,我们的生活,都不应该是悲惨的,我们应该让希望与快乐与我们相伴。暑假,我伴随着鲁滨逊做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一路上,虽然没有独特的风景,我却已经用心感受到了这一路风景的美好。
跟随着鲁滨逊,我发现我长大了;在品读《鲁滨逊漂流记》时,我正走在成长的路上。
《走在路上》读后感 12
近期我读了朱永新教授的《走在教育的路上》,这本书主要记录了朱老师关于教育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从中可以听到的是一个教育理想主义者的“行者心语”。
通过学习我收获颇丰,同时也感受到了朱永新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的挚爱,他对教育理想的追求,令人感动。其中收获最大的是朱教授的一些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
一、爱的教育
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走在教育的路上》里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走在教育的路上》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助希望工程……虽然如同空气般的爱有时会被“污染”,“稀释”,甚至“消失”,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作品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走在教育的路上》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走在教育的路上》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
二、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朱教授却认为,教育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他说,教育是为了学生未免太狭隘了,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教育就是为了人,为了一切人的发展,他将此理念作为新教育理念的核心。
创建和谐社会,教育应发挥怎样的功能?教育是要关注学生的生存,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一切,教育同样也要关注我们教师自己的生存,也要关注我们教师的发展,教育还要关注学生家长,实际上,一句话,教育只有关注到社会所有人员的发展,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这样才是和谐社会的教育。
三、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朱教授提倡要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他引用米卢的一句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并将以改版为“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他说你去做,你就行;你去做,你就能成功。是啊,在人生的旅途中面对太多的理想,一路走过,我们总是实现的少,憧憬的多,人之惰性阻碍着自己的超越。我们不要太多的口号,我们需要的是行动,记住朱教授的话,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教育是开放性的、创造性的,更是理性的、深刻的,需要我们不断领悟、发现在新的时代和教育背景下的新的教育之道,从而把个人的教育行为建立在个人的理性的探询而不是盲从之上,使个人的教育行为成为个人理性之教育精神的实践。
《走在路上》读后感 13
轻轻合上已断断续续读了近两个月的《走在行知路上》一书,杨瑞清,这个响亮的名字深深地印入了我的脑海。这个以陶行知思想为指路明灯,用激情点亮人生,默默行走在农村教育路上的小学乡村教师,以自己对乡村教育的执着追求,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乡村大教育”的路子,成就了自己扎根于农村、做一个乡村教育家的梦想。
杨瑞清有无数的机会可以选择离开农村,尤其是在他取得了若干的对于别人看来都是至高无上的荣誉之后,走上一条光鲜的为官之道,但是,他始终抹不去自己自己的“农”字情节,一个农民的儿子,他的心灵的天平总是倾向农村、总是离不开农村的孩子。20年来,他选择的是一条充满了曲折而又艰辛快乐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有理想支撑、有激情相伴,更因为杨瑞清有着人淡如菊的情怀。他曾说过:我的付出,能改变孩子的一生呢!他用自己发明的人生价值公式,发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体会人生意义,当荣誉接踵而来的时候,他说:如果要我自己再定位,那么我的.选择仍然是“办行知小学,教农民孩子”。真是因为如此,杨瑞清的农村教育之路走得虽然很辛苦,但是他很快乐、很幸福、很满足!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感受到工作的压力之大,大家的幸福指数更是越来越低,读罢此书,不妨大家认真学运用一下杨瑞清的人生价值公式,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心理定位,找到职业的幸福感,体会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走在路上》读后感 14
能在聆听了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杨瑞清校长的《走在行知路上,创造精彩人生》报告后,打开这本凝聚了一位坚守农村教育,耕耘行知沃土二十多年的校长的成长经历和管理经验的书潜心阅读,于我是心魂俱静的享受。作为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我的阅读方式早就从随性天然走向了感性认知与理性分析的融合,那就让我从主要内容、思想感情、表达方式三个方面谈谈我读书后的感悟吧!
一、主要内容,感悟行知教育精髓。
读完《走在行之路上》这本书,我掩卷沉思:陶行知现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思想在行知实验班,在行知实验小学、行知实验基地得到传承和发扬。作为读者的我们也对行知教育精髓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1、不留级制,践行“一个都不能少”的誓言。
从我参加工作起,就没有经历过留级制度,在杨校长的书中我清楚的看到了应试教育下留级制度的残酷。对杨校长向留级制挑战的勇气钦佩不已。我想:不留级制的实施正应和了课程改革“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人人发展去激励去唤醒。
看过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农村教师为了不让一个孩子失学拼尽了自己的所有,在城市优越条件下的我们,是否为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拼尽了自己的所有呢?杨校长能从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身上发现他有绘画潜力,继而找准突破口,以艺术带动求知,使这个学生长大后能走进高等学府,实现迂回成才。而我们现在的学科教师对于学习上出现问题的学生,没有考虑他的先天禀赋,没有了解他的.问题原因,没有为问题学生量身打造一套教育方案。
读到行知实验班采用了多元智能理论、成功教育理论、赏识教育理论寻找教育突破口,我想:相信每一个孩子能行,期待每一个孩子成长,帮助每一个孩子进步,我们就能做到一个不少,一个不掉队。
2、花苞心态,发现“一个独立个体”的优势。
结合学校旁边的200亩荷花园,行知小学提出了教育者要人人修炼“花苞心态”。 就像走进花园我们既善待盛开的鲜花,我们也期待未开的花苞。人人修炼一颗“花苞心态,才是真爱,花苞心态,缺点可爱,花苞心态,耐心等待,花苞心态,和谐时代。”读到这些朗朗押韵又富含哲理的短句,我们仿佛看到了“赏识教育”、“成功教育”在行知小学绽放异彩。
我们看到行知小学的孩子在优点卡共享中找到自信,在自主课程(12多)中多元成长,在“走进生命,发现潜能,唤起自信,善待差异,引导自选”的赏识理论中实现了生活教育是叫人“生”,叫人“活”的教育。
这些来自农村小学的教育理论和经验让我们振奋,也让我们汗颜。我们的教师和家长更多的是急功近利的心态,催生了很多早熟的没有潜力,缺乏后劲的孩子,制造了很多厌恶学习,失去自己的孩子。我们呼唤“花苞心态”在我们每一位教师心上生根,我们期待孩子们能在自信自然的环境中快乐成长。
3、联合办学,实现“一个行知基地”的辉煌。
正像杨校长反复总结的那样,农村学校怎么办?那就要学会联合(小学校,大教育)村校联合、城乡联合、国际联合。在广泛的联合中实现自己的超越和发展。五里小学从一所落后的农村小学,发展成行知小学,行知教育基地,杨校长的联合意识功不可没。
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每天面对的不是学校管理,而是教书育人,“联合”这个理念能否发挥作用呢?
我想教学中的“联合”意义更为广阔,我们要关注学科间的融合,关注课内外的结合,关注学优生与学困生的帮扶,关注小组学习的合作……教学中的“联合”无处不在。
杨校长靠强强联合,打造了一个魅力十足的行知教育基地,我们也可以利用学科的特点有效结合,打造属于我们的魅力课堂。
《走在路上》读后感 15
通过书籍的阅读,现结合我校小班化课堂教学的情况,就这次学习谈一下自己的点滴感受。
一、要转变教学观念,促进师生素质的共同提高。
说起合作学习,刚开始我总是认为一年级的孩子还太小,自己还管不了自己么都不懂,根本不会合作。但是,看了本书后,我的这种想法转变了。
(1)小班化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对教室、教学资源、活动空间获得了比以往更多,更直接、更快速的接触、碰撞、交流、的机会。
(2)每个学生所占有的教学空间大大增加。
(3)学生与教师、与同学以及自我交流、思考、质疑、解难等时间成倍增长。
(4)学生发言、动脑、动手、五官以及全身的活动频率加快。这一切,就为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带来较之于大班教学的更大变量。所以我觉得该老师的小班化语文课可以叫做“全生总动员”,因为它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大胆置疑,不再担心那些胆小、不善表达的学生影响教学进度,而不敢请他们发言,让语文课成为每个学生演出的舞台。这堂课除了师生互动,还有生生互动,使每个学生有更多的机会 处于活动的中心地位,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互相启发,互相帮助,最大限度调动学习积极性,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小组学习给了每个学生更多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善于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小班化教学不是单纯人数的减少,而是课堂结构、教学策略、师生交往,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我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小班学生的个性差异等方面,进行了反思,深深还应是能力的培训者,是道德的引导者,是思想的启迪者,是心灵的开拓者,是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
二、要加强师生交往,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由于班级人数少,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的'机会大大增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以显著提高。教师在设计教学结构时,要优先考虑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处于活动的中心,让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小班化的优势得以分发挥。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大班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被主讲所代替,教师“导”的作用不能充分体现。而在小班化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做到讲授知识,而且更要能走到学生当中,倾听学生的发言,捕捉信息、解答质疑、进行方法指导,较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小班化教学还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把重点放在备学生上,要了解并指导每个学生的学习,使得分层教学具有更大的可行性。加快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活动频率,使得互动教学有机地经常地在教学中运用。小班化的教学模式,要在师生的合作互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 的主体作用,这是新课改的要求,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向。它能从整体上促进师生的素质提高。从学生方面来说,这小班化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个体的关注,更符合每个学生的实际,切合每个学生的心灵,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使我们的教学有了更加精致的可能。同时,小班化教学还有利于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进度的安排,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学生的提问会更多更广泛,有的可能是教师备课中没有思考过的,有的或许是课本上也没有的。所以,教师除了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增加学习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其他知识,使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得到充实更新,这样才能顺应小班化教学的发展。
总之我认为,小班化教育在班级学生数额减少后,必将会引起师生之间各种关系时空的重组。课堂教学将不仅成为传授知识的学习场所,更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彼此沟通、彼此交流的场所。这些都为语文教学创新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任何成功都不是一帆风顺,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在学习先进单位的基础上,立足实际,扎实工作严格落实“百分百”教学策落,尊重每一个,理解每一个,宽容每一个,等待每一个,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每一个生命都会绽放各自精彩。
《走在路上》读后感 16
假期闲暇时间,我有幸拜读了朱永新教授的《走在教育的路上》,感触颇多。《走在教育的路上》主要记录了朱教授关于教育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从中可以看到的是一个教育理想主义者的心路成长历程。此书共分五个部分,分别是“边走边吟”、“教育风景”、“书香世界”、“携手圆梦”、“行者心语”。书中优美的诗歌,朴实的文字,将我们带入了他心中那个理想的教育境地。
“边走边吟”这部分收录了十首诗,诗歌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教育事业的激情,“新教育实验”的行走激发了他的意志,边走边吟,成为他追寻教育梦想的一种生活方式。
“教育风景”记录了朱老师去国内多个地区考察和国外南美之行的感悟,无论到哪,“看风景”成了他不可或缺的一道程序,但对于一个有“教育情结”的行者来说,“看风景“是有选择的,那就是主题风景——教育。他以广阔的视野来考察、思索当地的教育问题。其独特的教育视角引人深思。
“书香世界”收录了朱教授为一些中小学校长、老师,包括他的儿子朱墨的著作里所录的若干篇序言,以及朱教授为自己的著作所写的部分后记。无知识的行走,无异于行尸走肉。作者在行走之余大部分时间花在阅读上。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阅读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今后我也要像朱教授那样,走进书香世界,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携手圆梦”记录了作者以“追寻理想,崇扬人文”为使命的“新教育实验”步伐,一群有理想的人,聚合在一个理想的平台上,跟着一个有理想的教育家,在播种理想的路上,蹒跚前行。作为“新教育实验”的创始人,朱教师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不断追寻梦想,燃烧激情的'人。他为中国的教育事业点燃了希望,他享受教育,边走边吟,用“心血”吟出来的诗篇震撼了一颗又一颗年轻的心。
《走在教育的路上》让我认识到了一个心中有梦想,脸上有激情的出色的教育工作者——朱永新教授。他内心带着坚定的信念走在教育的路上,他总是可以找寻到独特的“教育风景”,总是有新的启迪和感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今后我将一丝不苟地做好本职工作,将我心中的阳光传递给更多的学生。
《走在路上》读后感 17
假期里非常有幸读到了朱永新教授的《走在新教育路上》,他那通俗易懂的教育理论,活泼的文字,针对当代中国教育的时弊,提出的独特见解一下子吸引了我。
朱永新教授在这本书中讲述了他那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激情,对中国教育现状的忧思,对教育改革的执著,对西部贫困地区教育的关注,对基层教育工作者成长的.关心,对教育现实困境的流泪……深深感动了我。今后我要多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教师角色的转变,注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化;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要打破传统课堂的束缚,张扬学生个性。多给学生一些权利去选择;多给学生一些机会去体验;多给学生一些方法创造。书中朱教授提倡要重视人文倡导实践。他说:“只要我们在行动,我们就会不断地前行。”是呀,在教育这条漫长的道路上,我们都应该向朱教授一样,把对现在的教育现状有很多的忧虑,化作为改变教育现状的动力,相信在新教育追梦的路上,我们会越走越宽!
《走在路上》读后感 18
读了这本书我陷入久久的沉思之中:我们的教师太伟大了!平凡中的伟大!伟大中的平凡!有一首歌这样唱道:江河奉献给海洋,星光奉献给长夜,我们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把一颗火热的爱心都无私地奉献给了学生。
平实的文字,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平白的话语,没有故作艰深的说教;平常的生活,没有波澜壮阔的篇章;平凡的岗位,没有叱咤风云的气势。然而我却感到书中有一股无形的魅力征服了我,许多教育的故事感染了我,无数生命的智慧启迪了我。
杨老师是农民的孩子,农民的孩子总有城里孩子没有的拘谨自卑甚至见识浅陋,但学习是自由的,梦想是自由的。在晓庄师范表现平平的杨老师因为陶老师的精神的熏陶油然而生一种理想:走行知路,办行知小学!似乎有点年少轻狂,他和李亮的“志愿书”理所当然成了他们吸引别人注意力的做秀!
但梦想是种力量!他们用自己的行动给嘲笑他们不理解他们的人做了最好的诠释。做为文革后第一批毕业生,他们放弃留城的分配待遇,选择了最不像学校的五里小学!当时,他们满怀的激情怕就是来自陶行知的诗篇了吧: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每当我站在神圣的讲台上,望着那几十双纯清天真的眼睛,我总是那么激动,原来竟有这么多的孩子在乎我讲的'每一句平常的话语,在乎我做的每一个细微的动作。
也许我终身登不上特级教师的领讲台,也许我经过毕生的努力也成不了叶圣陶式的教育家,也许我劳碌一生仍清贫一世,也许┉可这些又算得了什么?为着不老的青春,为了不朽的爱,我奉献过,给予过,面对成功和失败,我欢笑过,哭泣过。如此可爱的孩子,如此丰盈的人生,如此美丽的奉献,我怎能不爱?怎能不爱呢?
胸怀梦想,激情相伴,一切可待!
让无聊少一点,让事情多一点;让想法多一点,让遵循少一点;让学习多一点,让埋怨少一点;让热情多一点,让爱多一点,让梦想开花。
《走在路上》读后感 19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不,近段时间我又拿起章新初老师的《行走在孩子们的心路上》。一本好书常看常新,这一篇篇短小的文章真实地记载着他的教学生活,他与学生之间的一点一滴,他对教育的感悟。
虽然记载的都是些琐碎的小事,可字里行间都流淌着爱,章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对教育工作的热爱。这种爱并不只是挂在嘴上,而是在他那一次次与学生的谈话中,一次又一次的家访中。每天都约一个学生进行访谈,一个寒假他一共走访了八十多个学生家庭。他是真的把学生放在心上,对学生全方位的关爱与教育。
虽然小学与中学教学和管理学生上有很大的差别,但爱学生是一样的,就像高尔基所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教师教育学生过程其实就是师爱的付出和流露的过程。
如果说章老师从不倦怠地走入每一位学生是我阅读的第一收获,那么这本书给我的第二收获就是:章老师教孩子们学贵有疑,疑必善问。我们教学也跟学生这样说,但不会经常说,偶尔有学生来问还会觉得自己没教好,那种感觉难以名状。可看章老师,他教非如此教,他会严格规定学生一定要来问老师问题,不问他的问题,也要问其他任课老师的问题。他以量化的形式告知学生(每周必须进办公室询问10次以上),还会在班级告示栏上张贴表格:比一比,看谁的问题多。这种以生为本的教学令人感慨,“吃不饱”的学生可以到办公室享受“点心”,“几乎没吃”的学生也能找老师“寻个半饱”。一来,解决学生学习问题;二来,可以改进教学策略。一举两得也!
一二后有三,那便是:关注时事,教育孩子关注天下事。章老师的423篇心情随笔很多是他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持续关注,不过,其间的断断续续的时事记录令人为之一振。我们知道,章老师教社会,可谓社会教学的权威。他在微博体中不止一次地提到了历史事件。在北京游玩的.时候,他去了已成残垣的圆明园,也去了一般人不大关注的卢沟桥。旅游间隙,观看了电影《唐山大地震》;在“512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纪念的日子里他和他的孩子们共同悼念;12月,他又带领孩子们奔赴南京,走遍大屠杀纪念馆的每一个角落。正可谓:“历史可以宽恕,但不能忘却。”章老师,一位大写的老师!
有付出必有收获。这是章老师的收获,两年的教学时间,四十人的录取结果:1人上西安交大少科班,1人上上海师大附中,33人上湖中或二中,1人上新世纪宏志班,1人上新世纪外语班,2人上吴兴高级中学,1人上菱湖中学。作为原905班的班主任,章老师带的学生可谓幸福,他们有如此才华横溢的老师,他们有如此富于责任的老师……
如此,我又觉着:这收获,不止是属于章老师一人的;这收获,属于你,也属于我!
《走在路上》读后感 20
前几天,我读了一篇短文《当我走在六二三路上》,读过之后,我心中不禁涌起一层层波涛,想了很多很多。
《当我走在六二三路上》这篇短文主要写了小作者走在六二三路上时,想到了当年帝国主义分子隔河枪杀我们示威群众的凶相,和1925年省港大罢工,心里的感受和想法。
刽子手——帝国主义。那些帝国主义列强在鸦片战争中仗着洋枪洋炮,强行霸占了沙面并划为租借,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一占就是107年啊!他们还在铁栏杆上挂了一个木牌,上面写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帝国主义仗着他们人多势众,这样欺负咱们,真是无耻到了极点!因此,才爆发了1925年省港大罢工。
我敬佩那些参加省港大罢工的先辈们!他们不顾生命安危,为了维护中国人的尊严,为了支持上海工人的反帝斗争,举行了长达16个月的.大罢工,在他们罢工的第四天时,他们向六二三路前进,高呼着“打倒帝国主义、血债要用血来还”的口号,为我们扬眉吐气!
如今,人们过的开开心心、欢欢乐乐、很幸福。天上的小鸟儿无忧无虑的飞翔,地上的小动物们都幸福的生活着,大自然那么美丽、安详……再也不用担忧、恐惧炸弹和战争了,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的胜利果实。
我敬佩他们!是他们大家抛头颅,洒热血,为的都是使中国扬眉吐气,为的都是人民群众啊!
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发扬六二三路的精神,继承光荣的革命传统,跟着共产党走。不让祖国落后,被其他国家欺负,要祖国更加繁荣昌盛,屹立在世界的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