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翻译及赏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小编收集了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 【题解】 这篇写齐相邹忌,有自知之明,从而领悟到一个被偏爱……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翻译及赏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小编收集了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
【题解】
这篇写齐相邹忌,有自知之明,从而领悟到一个被偏爱者、敬畏者、有求者包围的人,可能因听不到真话而导致完全错误的判断。他用切身的体会劝谏齐威王,终于使威王听从。本文语言简洁,句法多变,如邹忌与妻、妾、客的对话,三问三答,表达的内容完全一样,但由于句法上稍作变化,文章就显得活泼而不板滞了。“讽”,指用委婉的语言来进行劝告。
【原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1),形貌昳丽(2)。朝服衣冠窥镜(3),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4),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5),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6):“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7),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8),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注释】
(1)邹忌:《史记》作驺忌,齐人。齐桓公时就任大臣,威王时为相,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号成侯。后又事宣王。修:长。八尺:战国时各国尺度不一,从出土文物推算,每尺约相当于今18到23公分左右不一。(2)昳:通“佚”,美。(3)朝服衣冠:早上穿戴衣帽。(4)旦日:明日。(5)孰:通“熟”。孰视:注目细看。(6)威王:齐威王婴齐(?前320),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之子。在位三十七年,知人善任,改革政治,是个较有作为的国君。(7)市朝:指人众会集的地方。(8)期年:一整年。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以上,体形容貌俊美。他穿着礼服戴上冠对着镜子细看,问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徐公谁美?”他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太自信,就再问他的侍妾: “我跟徐公哪个美?”侍妾说:“徐公哪能及得上您啊!”第二天,客人从外边来,一块儿坐着说话,又问客人说:“我跟徐公谁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
过了一天,徐公来访。邹忌仔细端详他,自以为不如;再照镜子看自己,更感差得很远。夜晚躺着,心里在想这件事:“我妻子说我美,是偏爱我啊;侍妾说我美,是怕着我啊;客人说我美,是想有求于我啊!”
于是,进朝廷见威王说:“臣子确实知道不如徐公美,臣子的妻偏爱臣子,臣子的妾怕臣了,臣子的客人想对臣子有所求,都说我比徐公美。现在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邑,国王的后宫嫔妃左右亲信,没一个不偏爱王;满朝大臣,没一个不怕王;一国之内,没一个不有求于王。从这点看来,国王看不清真相就很严重了!”威王说:“说得好。”就发布命令:“当官的、当差的、当老百姓的,能当面指责我国王过错的,得上等奖;呈上书信劝谏我国王的,得中等奖;能在公共场所说坏话传到我国王耳中的,得下等奖。”
命令刚发下时,臣子上朝进谏,从宫门到殿堂好象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经常有人断断续续来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说,也没什么可以向上提的了。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到这件事,都来朝拜威王。这就是所谓战胜敌国于朝廷之内。
【赏析】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题目是后人根据内容加的。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分国史料汇编,作者不详。到汉朝时期经过刘向整理以后,按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排列,编成三十三卷,并定名为《战国策》,遂沿用至今。
《战国策》着重记载了当时谋臣策士们的活动,反映了他们运筹机智,巧言善辨,游说诸侯以谋取个人名利的情况。全书贯穿着纵横家的思想,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一些特点。书中还揭露了统治者的荒婬*残暴和人民在封建压榨、兼并战争中的痛苦生活。在今天仍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战国策》文笔生动,说理叙事都很精彩。语言简明、流畅,富于感情。又常运用比喻和寓言来说明一抽一象的道理,文学意味很强。
本文写邹忌用自己切身之事设喻,讽劝齐威王纳谏并取得成功的故事。道理讲得既形象又深一入一浅一出,使人容易接受,说服力很强。邹忌:战国齐人,曾做齐威王的相。讽:讽谕,用委婉的话语,或用比喻、暗示的办法提出意见,使别人接受。齐王:齐威王,名因齐,他在位时国势强大。纳谏:君王接受臣下的劝告。谏,下劝上为谏。
本文通过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的故事,说明人如果有所“蔽”,偏听偏信,就会美丑不分。是非颠倒,把事情搞坏,只有除“蔽”“纳谏”,辨明是非,才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国家和人民。历史上如此;在今天,对于我们的工作仍然有借鉴意义。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种修明政治、倾听各方意见的作法,在战国时代,在君对臣独断专横,臣对君阿谀奉迎的时政面前,不能不说是进步的、难得的。尽管他们的目的是为了巩固齐国的封建政权,扩张齐国的封建势力,但在客观上对国家和人民是有些益处的。
值得注意的是,邹忌进谏和齐王纳谏,决不能和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广泛听取群众意思,发扬民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同看待。这无论从目的、意义、方式、方法看都有根本的区别,若把两者等同起来那就大错特错了。
文章分为三段。第一段写邹忌的妻、妾、客人赞美邹忌及其原因。开头一句写出邹忌的身材、面貌,从客观上先肯定邹忌的美,为下面写“齐国之美丽者”徐公比美打下基础。然后写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这三个人都说邹忌比徐公美。“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这几句描写邹忌会见徐公后的行动和心理状态:他早知徐公是“齐国之美丽者”,这次又通过实际对照,认真分析,觉得自己并不如徐公美。因此“暮寝而思之”。他经过认真思考以后,从受蒙蔽中恍然醒悟了。原来妻、妾、客之所以说他比徐公美正是由于“私我”、“畏我”、 “有求于我”,以至于混淆了是非,颠倒了美丑,蒙蔽了自己。
这一段写邹忌个人的`事情,描写得有声有色*,“朝、旦、明、暮”时序井然有条,为下一段用暗示、比喻的方法讽谏齐王作了铺垫。
第二段写邹忌用自身的事情作比喻讽谏齐王的情况。邹忌先向齐王表述了他的妻、妾、客都说他比徐公美的原因,然后由已及人,由小及大,进一步推论到齐王身上。“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这一句先说齐国之强大,其中也就点出了齐王地位之尊贵。正因为齐王位尊势大,“私王”、“畏王”、“有求于王”者当然更多,因此“王之蔽甚矣”是不言而喻的。作者运用简短的语言,作了合情合理的推论,很有说服力。
这一段写邹忌现身说法,以已推人,指出王之蔽更加严重,如果不广开言路,修明政治,国家的安全和齐王的地位都将是危险的。
第三段写齐王虚心纳谏及其结果。一个“善”字写出了齐王虚心纳谏的态度,同时衬托出邹忌讽谏的说服力。接着写齐王下令悬尝纳谏,表现了齐王广开言路的决心和行动。当然,这里有作者的夸大,对齐国的统治者作了不切实际的美化,读时应予注意。接着写齐王纳谏以后在国内外所引起的反应。在国内,“令初下”时,“门庭若市”,看出齐国在政治上问题是不少的;又经过“数月”、“期年”以后,进谏者由多而少,由少到无,说明齐王纳谏以后,修明政治,已见出巨大成效。在国外的反应是:燕、赵、韩、魏皆朝于齐。
这一段写了齐王纳谏的态度、决心、行动和结果。证明了除蔽纳谏能修明政治,对国家人民有好处。
全篇在写作上运用了由已推人,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的推理方法,层层深入,说服力很强。语言上措词委婉,比喻巧妙,用词造语整齐、精练,是很有特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