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实录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齐王 纳谏 实录 教学

管理员

摘要: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实录《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实录1  本课用一个小三连完成,整体教学思路如下:  读一读--演一演--比一比--练一练--辩一辩--查一查  师:同学们,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然而因为逆耳,常使忠言得不到落实。尤其在君王身边,……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实录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实录1

  本课用一个小三连完成,整体教学思路如下:

  读一读--演一演--比一比--练一练--辩一辩--查一查

  师:同学们,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然而因为逆耳,常使忠言得不到落实。尤其在君王身边,所谓"伴君如伴虎",出口不慎很可能招致杀身之祸。作为忠臣,面对君王的弊病如果不及时指出,第一愧对国家社稷,黎民百姓,其次又愧对自己良心。那么如何才能让君王心平气和地聆听忠言,使其听之顺耳,并且心悦诚服地接受呢?这里就涉及到了说话的艺术。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欣赏一下古之雄辩家的风范。请大家打开书本到61页。

  第一环节:读一读

  师:"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首先,我们齐读全文。相信在读的过程中我们就能发现问题了。

  (学生齐读,读到文中"形貌昳丽"、"朝服衣冠"、"能谤讥于市朝"、"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处时,或停顿,或不统一)

  师:发现问题了吧,同学们?老师暂时不说,因为既然大家自己能发现,那么就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吧。现在,我们就分组把重点字词和难解字词找出来,然后考考其他的小组,看看他们能得多少分,看看哪一组在第一轮角逐中能脱颖而出。

  (各小组小声议论起来,老师巡视指导,要求小组长把成员归纳的知识点整理到一张纸上。然后上黑板,各组交互完成任务,学生集体评改。学生有互相挑战的情绪,又有古文参考书,把重难点基本都能找到。第三小组以满分10分胜出。掌声鼓励。)师:现在问题解决了,我们再读一遍,这次肯定能读得准确而响亮了是吗?(学生齐读,这次大有进步,由于文章比较简单,学生自主疏通大意,老师指正。)

  第二环节:演一演

  师:同学们,初学了本文,我们已经了解了故事梗概,这里涉及到几个人物?

  生:(异口同声)邹忌、妻、妾、客、齐王。

  师:除了主人公,这些人物言语不多,由于身份不同,言行表现就肯定有区别。比如,妻和妾说话的口气会有什么不同呢?

  (生七嘴八舌,有男生开始嗲声嗲气的模拟,大家哄笑。)

  师:好,有同学开始不分性别跃跃欲试了?(学生笑,几个同学也不好意思了,停止了怪腔怪调,安静下来。)现在各小组可以讨论一下这些人物说话时的心理,分角色朗读一下,注意把握微妙的感情差异。然后小组合作,推荐六位同学分别饰演五个人物和朗读旁白,也可以自告奋勇,毛遂自荐,我们看看表演的效果如何。

  (学生活跃起来,开始琢磨人物心理,用各种口气对话,饶有兴趣。老师参与各组讨论,指导朗读。并注意全班学生的整体纪律。)

  师:大家都很认真,也很有表演能力,刚才已经发现了很多"影视新秀"啊,(学生笑)现在呢,我们就来欣赏他们的精彩表演吧。

  (学生鼓掌,六位同学上台。老师恭敬地搬上一把椅子,请"齐王"上座。学生笑言:跑龙套的。)

  (几位学生煞有介事地表演开来,尤其是表演齐王的大个男生,表演到位。几分钟的表演不时赢得掌声和笑声。)

  师:大家说演得好不好?(同学们齐喊:好!)好在哪里?要说出理由,当个有水平的评论家。这几位演员哪些地方表演得特别好,哪些地方如果这样表演会更恰当,大家可以各抒己见。

  生1:我认为扮演妻妾的同学表演很好,把妻子对丈夫的宠爱之情和妾的畏惧拘谨的神情都表现出来了。

  生2:表演最好的绝对是"齐王"嘛,多有君王气度!说起话来有霸气。而且,把这位君王谦逊,知错就改的一面也表现出来了。

  生3:(扮演邹忌者):我说说我扮演邹忌的感觉吧,如果让我再演一次,我觉得应该再严肃一点。因为说得毕竟是国家大事,他只是采用委婉的方法,但态度是很认真,很严肃的。

  师:有道理!邹忌果然非同一般,不仅敢于进谏,而且能将齐王说得心悦诚服,现在我们仔细体味一下说话的艺术。

  第三环节:比一比

  师:请同学们看小黑板,组内讨论或者组间交流,这些问题你们能解决吗?

  (出示小黑板,板书如下:)

  1、邹忌的家事和国事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邹忌是用什么方法来讽喻齐威王纳谏的?

  2、浏览《纳谏与止谤》,比较齐王和周厉王对于纳谏的态度、措施以及结果,你对此有何感想?

  (学生开始比较阅读,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学生有疑问之处及时点拨。)

  师:好,各小组长那里是不是都整理好你们组的意见了?(回答:差不多了。)看来不是特别有把握。没关系,我们先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不当之处全班集体解决。俗话说:两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何况我们有35个(算我一个)臭皮匠呢?(学生笑)

  第二组代表:我们回答第三题可以吗?我们画了个小图表……

  师:当然可以。上黑板来吧。

  (学生图示如下:)

  人物——态度——措施——结果

  齐王——纳谏——面刺、上书、谤讥,受三赏——战胜于朝廷

  厉王——止谤——防民之口胜于防川——流于彘

  师:非常好,这样一比较,可谓一目了然。集体智慧,果然表现出色。那么你们对两者的比较结果有什么想法吗?

  生:多听忠言,虚心接受,才能治理好国家。如果一意孤行,昏庸无能只能亡国。

  师:有道理,大家不妨以此引申,联系实际生活,课后在小作文本上写个几百字的感悟。好,其他小组来挑战一下,你们是否同样能比较完美地来回答另外一个问题呢?哪个小组?

  (几个小组长同时高高举手,老师指明第四小组回答。)

  第四小组代表:我们回答第一个问题。邹忌把国事和家事作比较,从“我”和徐公比美这件事,得出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因此“皆以美于徐公”,然后推及齐王,宫妇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有求于王,因此得出结论:王之弊甚矣。这样很有说服力。

  师:回答得很好,那么这属于哪种比较?(学生:类比)对,正因为两件事同出一理,比美的私事是为国家大事作铺垫的',设喻类比,由小及大,委婉动听,入情入理,所以齐王很容易接纳这个道理。如果邹忌单刀直入,直言进谏,可能会有什么后果呢?

  生:来人!拉出去砍了!“咔嚓!”(学生模拟砍头状)

  (师生笑。)

  第四环节:练一练

  师:现在大家一定非常想拥有伶牙俐齿,雄辩口才了吧?真希望能够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说遍天下无敌手。而且现今社会,还真需要你能有很好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下面就请大家动动嘴,注意运用说话艺术,说服老师让大家看漫画。

  (学生一下来劲了,七嘴八舌争论开来,具体过程略。)

  第五环节:辩一辩

  师:大家都已经体会到了邹忌的善于进谏的方法,也体会到了齐王勇于纳谏的精神,那么想要让君王纳谏,到底是君王本身的胸襟气度更重要,还是进谏的说话艺术更重要?

  (学生开始争论起来。)

  师:好,大家都有话要说了。但辩论讲究有理有据,在下一课学习《纳谏与止谤》这一篇课文时,大家要充分提取文中有效信息,了解历史实例,组成你的有力论据。到时,我们进行一场小小辩论赛,相信大家又会有精彩表现的。下课。

  第六环节:查一查(在本单元教学完成后,带学生上电子阅览室完成)

  1、查询邹忌和齐威王的相关史料

  2、查询《战国策》的文学常识

  3、查询唐太宗与魏征、比干被挖心的历史典故

  关于古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黄燕亚

  古文学习向来是令学生厌烦、老师头疼的一个问题。面对佶屈聱牙,生涩难懂的文言文,学生既没兴趣又没耐心,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令人昏昏欲睡,老师一个人独角戏难唱,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但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悠久文化的一脉传承,古典文史知识的学习研究,又必然需要沉浸于前人抒写的典籍之中,无法绕开几千年的精华沉淀而一步迈入相对肤浅浮躁的白话世界。

  初中阶段已经接触了一些简单古诗词和文言文,进入高中阶段后自然提高学习要求了,需要我们带领学生深入接触古文学习,既为高考攻关作好实力积累,更为他们将来的深造作好铺垫。因此,如何师生同乐学好古文,成了当务之急。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古文教学中我积极实践,尝试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开拓出一片轻松愉快的学习天空。下面,笔者就结合《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的教学谈谈对于古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学生主动学习,引进竞争机制。

  我们习惯了把备课中的所有知识点倾倒给学生,尤其是古文,认为学生水平不够,只要能听、记下来就可以了。本身学习内容深奥艰涩,加上被动学习,剥夺主动权这是许多学生厌恶古文学习的重要原因。所以笔者坚持把课堂还给学生,特别是古文学习。

  如《邹忌》一文中的字词翻译等基础知识,全部让学生自己解决,老师只在知识点归纳和文章思想内容上给予引导。首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要求必须完成转注任务。这一条我班学生已经养成习惯,我只要适当监督检查就是。为了提高预习效率增强预习效果,在学生自主学习前,我会告诉学生预习完要求若干位同学上黑板完成重点字词的注音注释,要求脱离书本,挑战自己的记忆力。这常常成为课堂的第一个兴奋点,好多学生自告奋勇的上台,然后还是由学生评改。或者用更明显的竞争机制,让各小组互相挑战,那就更热闹了,为了难倒对方,学生会把书本和教参吃透,充分讨论充分自主学习。老师只要注意提醒学生提问时不可进行无意义的挑衅和刁难,专挑怪、难、偏的提问,那将会影响该组的最终成绩。在《邹忌》一文的教学中,这种方法效果甚好。

  二、创设真实情境,积极参与课堂。

  在本册古文教学中,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这一条我始终贯彻。如在教学屈原《国殇》时为让学生充分想象战场的宏大场面和悲壮场景,以及作者场面描写中点面、远近、动静的巧妙安排,我让同学们都来当张议谋拍一部电影——新版《英雄》。应该说学生在积极设计电影的过程中,已经深刻理解了文章内容以及屈原的构思技巧。随后由他们的电影《英雄》引申出文章主旨,并进行迁移思考:何谓英雄?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展开了一次思想争锋。始终紧扣文章精神内涵,深入其中又拓展开去,纠正学生的个人主义英雄思想,明确真正的英雄是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在国家危难之际,甘愿为国捐躯的人。

  同样,在《邹忌》一文的教学中,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课堂,自导自演。在如此真实的情境中,学生既理解了文章内容,又准确把握了人物心理。最主要的是,没有一个学生感到无聊,无事可做,而且竞争杠杆依旧刺激着学生们的神经,大家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完了课文。如果在下课铃响时,师生都情不自禁地说:“这么快?”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的吗?

  三、多种教学方式,挖掘学生潜能。

  古文学习,我们可能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每堂课按着字音——词义——句意——段落分层——文章思想内容——写作方法的套路带着学生一路小跑,下课时间到了,好,任务完成。至于学生在被老师固定的思路牵了45分钟后,所得几何,那就不得而知了。我们固然要形成我们的教学特色,却也不能拘泥于此,一成不变。不妨多做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而不是死拉硬拽下学习古文,是一种风行水上,水到渠成的境界。

  在教学《邹忌》时,我让学生小组竞赛,自己表演,开展辩论,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围绕教学任务多样方式同时展开,充分挖掘学生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都有表现机会。好多学生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不再惧怕古文,不再惧怕表现。学习《蒹葭》时,师生共同欣赏邓丽君的《在水一方》,感受深挚的情感、幽幽的伤感;学习《硕鼠》时,一起漫画奴隶主,看清剥削者的丑恶嘴脸;学习《涉江》时,寻觅精神的象征物,在一草一花上体味精神内涵,增加想象,将屈原的比喻象征手法活用……

  一个学期即将结束,这篇教学反思也算是对半年教学的一个总结。从中,我看到了古文学习阳光的一面,也体会到了积极尝试的快乐,可能在这过程中经历了很多曲折,但只要我们能时刻对教学保持不变的热情和反思的冷静,那么师生同乐一起学习的春天相信很快就会到来!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实录2

  师:(板书“三人成虎”)同学们都知道“三人成虎”的成语吗?

  生:不知道。

  师:战国时代,各国相互攻伐,为了使大家都真正遵守信约,国家与国家之间通常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太子到赵国去做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个人来说街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信。”

  庞葱说:“如果第二个人说街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说,好象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再召见他了。

  市是人口集中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说市上老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这个故事本来是讽刺魏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申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也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否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

  在春秋战国时期,君王多有谋士,像庞葱、百里奚等,他们主要是为君王出谋划策,但君王是否听劝,得看劝术如何以及君王是否是明主。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看邹忌是如何劝说齐王的,而齐王是否听了他的建议。

  师:请阅读注释1,回答《战国策》又称什么?

  生:(看后回答)“策”通“册”,意思是《战国策》原为战国末期秦汉间人所辑,后经西汉末年编订成书。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

  师:是的。全书共十二策,本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记载的是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战国策》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教学过程]

  师:请大家快速地把课文浏览一遍,各个组把不懂的字词划出来。(过了两分钟)

  生:(部分)老师,我们读好了。

  师:有不懂的字词吗?

  生:没有。

  师:我们先来分析题目,“讽”是什么意思?

  生:邹忌讽齐王。

  师:“纳”呢?

  生:齐王纳谏。

  师:很好,但是还要请大家注意,“纳”一般是指长辈或上级接纳别人的意见。如果是给别人提意见应该称“进谏”。

  师:下面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板书)A、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B、邹忌是怎么样讽齐王的?

  C、邹忌讽齐王的结果怎么样?

  D、齐王怎么样进谏?

  E、纳谏后的效果如何?

  (指定学生读,五分钟后)

  生:老师,我们组有疑问:为什么邹忌的妻子“私我”,而他的妾却是“畏我”?

  师:其他组的同学能帮助他们解决吗?

  生:(讨论后)我们不知道。

  师:这就涉及到古代婚姻中的女子地位的问题。妻是明媒正娶的`,妻的娘家权势与丈夫相当,因此在家庭中颇有地位;而妾是买来的或别人赠与的,娘家的地位一般比较低,也就影响了在家庭中的地位。一般说来,小妾不但畏惧丈夫,还畏惧妻子。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抢答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生:早晨照镜子,然后想到与徐公谁美?,并询问妻、妾、客。他们都夸邹忌美。由此,邹忌想到齐王身边的人可能都会赞美齐王。

  师:太好了,回答的非常好,同学们有不同意见吗?

  生:没有。

  师:其实,这样一来,我们也明白了第二个问题。邹忌就是拿妻、妾、客比王身边的人。那么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呢?

  生:(讨论)对比

  生:反衬。……

  师:运用的是譬喻说理。那么齐王有没有纳谏啊?

  生:有。

  师: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他定了三种可以受赏的方法。

  师:是的,他接受了。

  面刺------------上赏--------------门庭若市

  书谏------------中赏--------------无可进者

  谤讥------------下赏--------------战胜于朝廷

  请你们把那几句话读出来好吗?

  (生读)

  师:齐王纳谏后的效果如何?

  生:四海之内皆朝于齐。

  师:很好,效果是:门庭若市,无可进者,战胜于朝廷。接下来,请大家看一下综合练习中的《召公谏厉王弭谤》,思考:

  厉王纳谏了没有,他的下场如何?

  生:他没有纳谏,下场是被流放。

  师:是的。尽管召公也进谏了,但却没有纳谏的人。因此君王是否纳谏不仅取决于进谏者是否会劝,还在于纳谏者是否英明。

  师:下面的时间就请同学们做练习。

  评析:

  要想让课堂活起来,要想让学生想学,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的学生今年的平均年龄是十六岁,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还是孩子。因此我在教学的时候,相当注重调动孩子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的内在动力,兴趣往往是创造的先导。

  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就注意到调动学生的兴趣的重要性。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首先让它产生吸引力,语文也不例外。因此,第一步的课文导入就显得十分重要,它关系到学生对这堂课、这篇课文乃至这个学科的学习兴趣和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这点已经是共识。在讲本文时,一进班级我就在黑板上写了“三人成虎”几个字,学生都觉得奇怪,甚至有的学生按捺不住性子问我今天讲什么。当我给他们讲故事的时候,教室里安静极了。而等到故事结束导入课文时,学生已经猜测到课文的内容了。对于分角色朗读,学生也非常感兴趣。有的人想表现自己,有的人想看别人出丑。但不管怎么说,学生已经想学了,他们渴望获得成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而且,在兴趣的支撑下,学生的朗读很到位。在教学过程中,我适当地穿插课外知识,这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有的知识是学生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因此也有兴趣学习。

  另外,这次课上,我还整合了《召公谏厉王弭谤》,让学生当堂对比阅读,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而且,也起到了调节的作用,避免了让学生产生“古文没有意思”的心理。

  这次课的成功之处在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但不足之处是没有很好的定位好老师的角色。应该更充分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我应该少讲。另外,在这次课堂上,没有让学生形成讨论的氛围。虽然课堂气氛很活、学生听的很认真,但学生没有小组合作,更没有好好的讨论。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实录3

  师: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大家已经预读过了,那么我们现在做两个练习,说说课文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意思,说说《战国策》“策”字的意思。

  (屏显1:说说课文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意思,说说《战国策》“策”字的意思)

  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标题的意思,简单解释一下就行。

  生:这篇文章标题的意思是邹忌运用委婉的方式规劝齐王接受他的建议。

  师:嗯,很好。简言之就是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第一个问题解决了。第二个问题,“策”字的意思,课文没有注释。

  生1:策略。

  生2:在战国时期记录的一些国家的事情。

  师:还有新的解释吗?在战国时代,包括到秦朝,人们在书写的时候是没有纸的,秦始皇办公的时候,每天都要读竹简。一片一片的竹简,然后用细牛皮把一片片的竹简穿起来,就成了这样一个字(板书“册”)。这个字“策”就是它,就是记录战国时代故事的文章。你看这个“策”字很有意思,什么头?

  生:竹字头。

  师:这和当时的书写用具有关系,当时的人都是用竹简来记录事情的。“册”“策”这两字是相通的。

  [点评]入题简洁,切入巧妙。解说标题,让学生明白故事情节,不经意间突出了重点;解说“策”字,既使学生理解了“战国策”的含义,同时又丰富了文化常识的积累,巧妙。没有刻意设计的导入语,师生对话,营造了平和轻松的教学氛围。

  师:现在进入课文的学习。学习文言文没有更多巧妙的方法,首先是把它读好,读好之后才可以做其他的事。现在来朗读课文,放开喉咙,开始了。

  (生齐读课文2分钟)

  师:咱们今天读的,实际上是一篇故事,因此读书的时候呢,尽管是一篇文言文,也要读出它的故事味。刚才的朗读,语速快了点,人物的语气还没有读出来。再来,各自体会,不要齐读,就体会它的故事味,读出人物语气、神态、动作。好,开始了。

  (生自读2分钟)

  师:我觉得刚才读的非常好,我听到了,你们用自己的语调表现人物中不同角色的动作、神态、语言。下面再把注释读一读,开始了。

  (生读注释1分40秒)

  [点评]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不催促、不打扰,真正落实了“读”。

  师:好,看屏幕。

  (屏显2:学习活动之一,简说故事。朗读课文并根据课文内容讲成语故事。)

  师:我们现在开始讲成语故事。齐威王这个人呢,跟两个成语故事有关,一个成语故事叫“一鸣惊人”,一个叫“门庭若市”。齐威王即位以后,沉溺于酒色,不理朝政,齐国处于崩溃的边缘,有一个叫淳于髡的谋士,心里着急,他知道齐威王这个人喜欢隐语,什么叫隐语呢,就是用打比方的方式来说话,于是见到了威王,他说,大王,王宫里飞来了一只大鸟,这只大鸟在庭院里既不飞也不叫,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鸟啊?齐威王一听就明白了,他说,你知道吗,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他就开始整理朝政,齐国就逐步强大起来。这就是“一鸣惊人”这个成语故事的来历。下面你们就用非常简洁的文字,根据课文内容,来说“门庭若市”的成语故事。开始准备。

  (学生准备3分钟)

  师:好,哪位同学能够试一下?我建议,讲这个故事,第一不要用复述的方式从头讲到尾,可以切入到故事的正中,比如说邹忌是个很美的人,他怎么样怎么样,很快地到故事当中来了,千万不要复述;第二,结尾的时候要点一下题,这就是“门庭若市”这个成语故事的来源,这样表示你说话的层次。

  师:好,哪位同学试一下?

  生:在齐国有一个面目清秀的人,名叫邹忌,有一天早上他起来穿戴好衣服,分别问他的妻子、他的妾和他的一些门客,说,他和城北徐公到底谁更加的美丽?他的妻、妾、门客都说他比徐公更加美丽,于是他入朝见了齐威王,对齐威王说了他早上的经历,齐威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而且说“甚善”,于他便下令鼓励群臣和百姓向他进谏来维护朝政的平和,于是在这好条令的实施下,齐国更加繁荣,使其他一些国家皆朝于齐,这就是“门庭若市”这个成语的来历。

  师:好,他试的很好,用很简洁的方式述说了一个小小的故事,但是,一个小小的弱点,“门庭若市”的细节没有说出来,对不对?群臣进谏,门庭若市,非常热闹,于是后来就有了……挺好的,谁再来说一次?

  生2:在齐国的时候,有一个美男子叫邹忌,他有一天问他的妻子,他和城北徐公谁美?妻子说他比徐公美;他由于不自信,又问了他的妾和来他家作客的人,都得到了同样的答案,都是说他比城北的徐公美,但是等到第二天徐公来的时候,他才知道他的样子大不如徐公美。他由此联想到现在齐国的形势,就去面见齐王,把这件事告诉了齐王,齐王了解了其中的道理,就开始广纳善言,让全天下的百姓都来挑自己的毛病,然后群臣都到朝廷来上书,朝廷里非常热闹,这就是“门庭若市”的来历。

  师:好的。他有一个优点,他点出了邹忌因为自己的生活小事而联想到了国家大事。还有没有同学用更加简洁的语言来表达?

  生3:齐国有个长得非常美丽的人,他叫邹忌,有一天他早上起来之后问他的妻子、小妾以及客人,说:“我与城北的徐公比,谁更美丽呢?”他的妻子、小妾和客人都说“您非常美丽,徐公怎么能比?”于是他又想到国家大事,就入朝见威王,告诉威王已经受蒙蔽很深了,威王就开始下令说:“如果谁有兴德之言进谏给我,就能受赏。”群臣、百姓都来进谏,所以门庭前面非常热闹,这就是“门庭若市”的来历。

  师:好。你看,三个人讲的这个故事,逐步到位。但从“简说故事”这个角度来讲,还可以比刚才这位同学再简。好,你来。

  生4:齐国的邹忌在与城北的徐公比美的过程中,得出了一个结论,于是把他得出的这个道理建议给了齐王,齐王认为他说的很正确,于是就广开言路,他的臣子和子民们都去朝廷上给他进谏,十分的热闹,于是齐国就繁荣昌盛起来。这就是“门庭若市”的来历。

  师:你看,他更简了,但是又简过了头。真是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啊。(师笑)邹忌本来很美,但是没有徐公美,他的妻、妾、客都说他比徐公美,于是他就从里面悟到了一个什么道理,就这样把前面稍微的加上一点就够了。好了,这就是“简说故事”。

  [点评]简说故事,其实是在引导学生熟悉课文,此环节构思新颖、设计巧妙。给学生足够的说话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说话才能,教师及时地发现并表扬优点、适时点拨不足,让学生在自信、快乐的氛围中逐步“简说”到位。

  师:下面再来一个学习内容,巧编练习。

  (屏显3:巧编练习。用比较辨析的方法,每位同学编拟一组“词义辨析”练习。)

  师:你们看课文的练习,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我觉得他编少了,那么我们现在就用这种比较辨析的方法,每位同学编拟一组“词义辨析”的练习,补充课本练习的不足。好,开始。

  (学生准备3分钟)

  师:好了,把你编的练习让同桌审查一下,看看正确不正确。

  (同桌互相审查半分钟)

  师:好,展示你们编的练习题。

  生1:我编的是“谤讥于市朝”与“朝于齐”的“于”。“谤讥于市朝”的“于”是“在”的意思,而“朝于齐”的“于”是“到”的意思。

  师:好,词义的辨析出来了。你还可以找其它的“于”,课文里还有不同的意思。

  生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中的“若”是“如”的意思,“门庭若市”的“若”表示“像”。师:好,出来了,又一组。

  生3:我找的是两个“之”字,一个是“由此观之”,这个“之”字是代词,代指邹忌所讲的这个事情。“闻寡人之耳者”这个“之”是“的”的意思。

  师:好,又一组。

  生4:我找的是“朝”,“朝服衣冠”“朝”指早晨,“于是入朝见威王”“朝”指朝廷,“皆朝于齐”“朝”是指朝见。

  师:“市朝”呢?还有一个“朝”,对不对?

  生5:还有三个“之”字。“朝廷之臣”的“之”是“的”,“由此观之”的“之”代邹忌说的这件事,“孰视之”“之”代指徐公。

  生6:我也是补充,补充“于”字,还有“皆以美于徐公”,“于”是“比”的意思。

  师:好,“于”还有一个含义,还要找。

  生7:我觉得“之”字还有一个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在第一自然段“吾妻之美我者”。

  生8:我找的是两个“闻”字,“闻寡人之耳者”“燕赵韩魏闻之”,第一个“闻”是使某某人听到,第二个“闻”是知道。

  师:我觉得还有。比如说两个美字。“吾妻之美我者”,“赞美我,认为我美”;“臣诚之不如徐公美”,“美丽”的意思。还有“甚”,“君美甚”“非常”啊,“王之蔽甚矣”“很厉害”啊。

  [点评]巧编练习,解决了文言文字词理解问题,打破了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或教师设置练习学生完成的常规模式,展开大面积的学生活动,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师:好,看一下屏幕。

  (屏显4:关于几个重点词的内容。)

  师:这个“于”字,“欲有求于我也”,“对”呀,这个意思刚才就没有说出来。“皆以美于徐公”,“比”啊。“皆朝于齐”,“到”啊。“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在”啊。它有四个含义,有比较细微的区别。“朝”字,不仅词义,读音也有区别。“朝服衣冠”,“早晨”,“入朝见威王”,“谤讥于市朝”这个“朝”指官员集会的地方,市和朝在一起是公共的场合;“朝于齐”指朝见。还有更有意思的一组词——

  (屏显5:关于“讽、谏、刺、谤、讥”的词义解释。)

  师:讽,婉言规劝;谏,直言规劝;刺,斥责,指责;面刺,当面指责;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讥,微言讽刺。什么是微言讽刺呢?不是用恶意的话讽刺,而是稍稍地讽刺一下。从这几个字拓展开来,你们还要注意,在日常生活里面还有“诽谤”的“诽”字,“诬蔑”的“诬”字,还有“造谣”的“谣”字,都和“说别人”有关。刚才我们为什么没有注意到这样几个词呢?就是我们没有养成一个学习的习惯,那个习惯就是用对比辨析的方法来辨析事物,这种辨析,有时是外部特征一致的,就是同学们找的那些词,比如两个“孰”、四个“朝”、四个“于”、两个“美”、两个“甚”。有时候事物的表面特征不一致,但是内涵相近,比如这一组,也要把它放在辨析里,这样我们辨析的角度就宽了,我们的体会就会更深刻一些。所以巧编练习的目的,一个是熟悉课文的内容,第二个是理解了词义,同时呢,我们在学习方法上也应该受到一些启迪。

  师:下面再来做一件事——

  (屏显6: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翻译几个短语:朝服衣冠 忌不自信 弗如远甚 地方千里王之蔽甚矣 时时而间进)

  师:翻译一下。

  (学生自主翻译1分钟)

  师:“地方千里”,这个词要区别一下,地方方圆千里。一齐把老师的翻译读一下。

  生:(齐读)朝服衣冠:早晨穿戴衣帽。忌不自信:邹忌自己不相信。弗如远甚:不如(徐公)相差很远。地方千里:土地纵横千里。王之蔽甚矣:王受蒙蔽太厉害了。时时而间进:不时还偶有进谏。

  [点评]既有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又有教师的总结、归纳、讲析,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更深的层次。不仅让学生明白应达到的学习目标,而且受到学法和思维方法的启迪。

  师:最难的问题要出现了,请沉思这样一个话题:你认为故事中有哪几个关键字,引动着故事的发展和表现人物的特点?开始思考。

  (屏显7:学习活动之三:深思话题。你认为课文中哪几个关键的字引领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着人物的特点?)

  (学生自主思考2分钟)

  师:互相商量一下吧

  (学生商量1分钟)

  师:各抒己见,哪一位先来?

  生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句话中的“私”“畏”“求”三个字写出了我的妻、妾、客都是因为某种原因惧怕我或者求我,而邹忌并不因为别人对他有什么原因而失去了自知之明,这句话写出了邹忌善于思考、有自知之明的性格特点。

  师:嗯,你再强调一下哪几个字。

  生1:“私”“畏”“求”。

  师:从三个字看出来,邹忌没有听他们的话,没有沾沾自喜,这就表现了人物的特点了。

  生2:我感觉也是应该有三个字,第一个字是第一自然段“朝服衣冠,窥镜”中的“窥”字,因为邹忌如果不“窥”的话,不可能去问他的妻、妾和客。

  师:这个“窥”字引出了一个故事。

  生2:还有一个“暮寝而思之”的“思”,我认为邹忌不“思”的话,就想不出这个道理,如果没有这个“思”字,也就没有下面进谏齐王的故事。下一个是“王曰:‘善!’”这个“善”字,如果齐王不觉得这个道理非常好,也不会下令群臣进谏,不会有“门庭若市”这个现象,也不会使齐国走向繁荣昌盛。

  师:你很能干,很能抓关键字眼。

  生3:我也说是这个“善”字。单单一个“善”字就表明威王已经同意邹忌的建议,“善”字同时也说明了威王善于广开言路,能够察纳雅言,说明他是一个明君。

  师:他品了一个“善”字,而且从这一字可以看出威王是个很贤明的人。

  生4:我说的是第一段中“窥镜”的“窥”字,表现出邹忌爱美的特点。

  师:这个“窥”字很有意思,它的含义比较丰富,有人说它是偷偷地看,有人说它是沾沾自喜地看,有人说它表现邹忌比较爱美的特点。我们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看,他们那个时候用的镜子不是我们现在用的很明亮的镜子,是铜镜,很模糊的,所以要仔细地看。

  生5:我觉得第二段“臣诚知不如徐公美”中的“诚”字,也写出了邹忌有自知之明,非常了解自己,不夸大自己,不炫耀自己。

  生6:第一段中“暮寝而思之”的“思”字,从这个“思”字我们看出邹忌是个善于思考,能够反思和自省的人。

  师:好,我来小结一下。你们的发言真的很精彩,在这篇文章里面,有两个字是最重要的',你们都说到了。看这个“思”字,“思”是对文章内容的升华,很明白的一件家中小事,引发了一个智慧的人的思考,他从一件小事里面,想到了国家的事,因此就有了“讽”。这是文章行文的一大转折,凸现了邹忌的智者形象。刚才这个同学很会抓关节,什么关节呢,就是故事发展转折的几个字眼。“思”字抓的很好。从这个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运笔的高妙。

  (屏显8:“思”是对文章内容的深化,正是有了“思”才有了“讽”,这是行文的一大转折——由闺中小事转向了国家大事,从而突出了邹忌的智者形象。)

  师:好,再看,第二个字“善”。

  (屏显9:“善”字是课文内容最为关键的深化,引出了全文的高潮,同时表现了齐王的贤者形象。)

  师:这是课文内容最为关键的深化,引出了全文的高潮,因为一个“善”字才引出了下一步的行为、举动,获得国民的拥护,同时表现了齐王的贤者形象。他能够接受人家的意见,才有了治国的方略,才有了国家的兴旺,才使得人家皆朝于齐,而且从这个“善”字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王者的尊贵形象。

  所以这两个字是引动全文的关键字眼,同时也是表现人物形象的关键字眼。很感谢大家能够在阅读文章时比较准确地抓住关键字眼。

  [点评]“思”“善”二字是《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关键字,引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了人物性格特点;发现并挖掘这两个字的作用,引导学生探究这两个字的作用是这节课最闪亮的教学环节。

  师:这节课,咱们通过讲故事,通过编练习,通过探讨话题来完成了课文的学习:简说故事,巧编练习,深思话题。

  (屏显10:学习活动小结:简说巧编深思)

  师:同学们学习得很努力,谢谢大家,下课。

  【总评】

  整节课教学如行云流水,学生如沐春风;余老师点拨引导儒雅从容,听课教师们在会心的微笑中受益匪浅。这节课可以引发我们反思如下问题。

  一、怎样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这节课用时50分钟,其中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约16分钟,学生发言约18分钟。教学过程中,余老师让学生从容读书、从容思考、充分交流、顺畅发言,不催促、不打断,面带微笑,适时鼓励……这些都使我们的不断提醒学生快速读书、勿勿交流、让自主合作流于形式的课堂相形见绌。

  二、怎样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从时间上看,余老师讲了约16分钟,用时不少,话语不少,但却未有丝毫啰嗦和喧宾夺主之感。课改后,课堂上教师讲不讲、何时讲、讲什么、如何讲,余老师的“讲”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三、怎样让课堂绽放精彩

  语文课真正的创新、真正的精彩在于课的内涵。余老师以简说故事、巧编练习、深思话题的学习活动组织教学,新颖、有实效。其间除适时的知识拓展、学法引导外,余老师对文本独特而深刻的解读,“思”“善”等关键词语的探究,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这节课涂抹上最亮丽的色彩。由此可见,语文课堂的精彩,最根本的应在于教师对文本的理解角度与深度。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余老师对《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解读给我们作出了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