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人物事迹小传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小传 事迹 人物

管理员

摘要:

子贡人物事迹小传范文(通用10个)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或多或少都会用到过事迹吧,事迹可以起到宣扬特定的时代精神、引导读者认识先进,学习先进的作用。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事迹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子贡人物事迹小传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

子贡人物事迹小传范文(通用10个)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或多或少都会用到过事迹吧,事迹可以起到宣扬特定的时代精神、引导读者认识先进,学习先进的作用。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事迹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子贡人物事迹小传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子贡人物事迹小传 1

  子贡是《论语》中出镜率最高的学生之一。《论语》中记载子贡问学于孔子多达24处,从修身、为政、处世、交友、论人到征询老师对自己的评价,不一而足,堪称高质量提问者。子贡是通达灵透之人,而孔子这样富有才德的老师可以配合他,师生之间的交流经常迸发着智慧的灵澈光芒。子贡的口才、思想也让孔子愿意跟他讲很多重要的观念,这让他更加了解孔子的学说。子贡后来可以从政,就因为他通达,所以对许多事情能够明白,知道许多人情世故,知道任何事情该如何发展进行。

  子贡做生意发财之后,可能是意识到了金钱带给人的生活和心态的影响,请教孔子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个人贫穷而不谄媚,富有而不骄傲,这样怎么样?其实这是很难做到的.,人穷志短,难免羡慕有钱人,也希望能从有钱人那里得到好处。而人一旦有了钱,往往变得骄傲,喜欢显摆自己多有钱。日常生活和新闻综艺中炫富的有钱男女多了去了,而像郭晶晶霍启刚夫妇那样低调朴素的有钱人却不太常见。当然很可能是我过于孤陋寡闻了。

  孔子是怎么回答的呢?他说:“还可以。但是比不上贫穷而乐于行道,富有而崇尚礼仪的人。”孔子的回答很精彩,变消极为积极,由穷而不谄媚升华到以道为乐,再由富而不骄纵上升到富而守礼,更有积极意义了。

  老师回答完,本来对话就可以结束了。但是子贡继续问:“《诗经》里说:修整骨角与玉石,要不断切磋琢磨,精益求精,这就是您所说的意思吧?”

  子贡的引用与孔子的教导刚好配合——精益求精。“贫而无谄”已经难得了,更难得的是贫穷还能够以道为乐,让自己的境界不断提升。孔子听了非常高兴,他就说:“子贡啊,现在可以与你讨论《诗经》了!”《诗经》在孔子心中的地位很崇高,他认为《诗经》可以兴观群怨,可以帮助一个人立身处世,还可以教化老百姓。

  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游在武城当县长时,教老百姓唱《诗经》,孔子路过武城,听到歌声之后莞尔而笑,他教导过子游,《诗经》是可以用来治国的。整部《诗经》之中,孔子只有这一次是“莞尔而笑”,那是罕见的相当开心了。

  孔子说现在可以和子贡讨论《诗经》了,那是极高的赞誉了。对于子贡这样一点就通、能够举一反三的学生,孔子相当喜爱了。师生之间可以一起讨论问题,切磋问题,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亦师亦友”了。

  子贡很聪明,口才很好,但有个聪明人常有的毛病,就是喜欢批评别人。孔子深知学生的秉性,时不时敲打他一番。

  孔子的意思是,古人不轻易开口,因为他们以来不及实践为耻。孔子就是希望子贡先做到然后再开口。玉不琢,不成器。子贡纵使口才再好,也需要孔子的教诲,只有经过不断的磨炼,才会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如何说才是对的。

  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正由于子贡乐于提问、善于提问,才使今天的我们有机会多角度了解孔子的思想。众所周知,《论语》是记录孔子和其弟子言行的著述,而孔子和子贡的问答对话算是最精彩的部分之一了。子贡在无意中为同窗,为弟子们,也为后人提供了相当多的写作素材了。

  子贡人物事迹小传 2

  子贡,原名端木赐,字子贡,卫国人。他生于公元前520年,卒于公元前456年,享年64周岁。

  孔门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子贡是十大弟子之一,以出众的口才名列言语科。身为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曾被老师称为“瑚琏之器”。

  “瑚琏之器”出自《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夏商时代,瑚琏是祭祀时盛黍稷的.尊贵器皿,夏朝曰“瑚”,商朝曰“琏”,比喻人特别有才能,可堪大任。孔子也说过“君子不器”,因为器有偏用。瑚琏虽贵而用不周,不用于民,为宗庙豪秀之器。观子贡一生,确实如孔子所言。他真的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并且实现了“跨界”发展,是成功的政治家、外交家以及商人。

  子贡人物事迹小传 3

  子贡赎人春秋时期,鲁国制定了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看见同胞被卖为奴婢,只要他们肯出钱把人赎回来,那么回到鲁国后,国家就会给他们以赔偿和奖励。

  一次,子贡外出经商,途中以得金赎回一位沦为外国奴隶的鲁国人,按照规定,他可以获得国库的一笔奖金。

  但考虑到时国家贫弱,他没有领取奖金。

  子贡的行为不但没有使他蒙受经济损失,反而因此而广受世人称誉而给他带来了更多商机。

  孔子后来知道了这件事情,他对子贡说:子贡你为什么不去领取这笔奖金呢?子贡说:我不缺那几个钱,且国家不富裕,所以我成人之美。

  孔子摇着头说:在大家看来你是做对了,但是却因为你这样做了,以后再有鲁国的人被沦为奴隶就会越来越少人去救了。

  因为大家都看到了你的.榜样,后来的人就算救了也不敢去领奖金了,久而久之这倒反成了一件坏事情。

  子贡人物事迹小传 4

  春秋末期,天下开始乱了。本来做生意需要得到官府的特许状,但由于天下大乱,很多规矩都没有人管了,子贡出身商人世家,一看有机会,反正很多人都没有特许状,就去做生意了。

  子贡性格外向,口才超群,交游广阔,对经商有先天优势,跟孔子周游列国时,很注意了解各国货物的市场行情。他嗅觉灵敏,擅长预测市场行情,善于掌握各国市场差价,跟随市场供求实况及时买进卖出,赚得盆满钵满。按照现代人的眼光看,子贡是个不可多得的国际进出口贸易人才。

  孔子对经商有自己的看法,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义以求利”。在孔子门下受教,子贡吸收到了这种精髓思想,遵循老师的教导,在儒生的明“义”和商人的求“利”这两种似乎对立的价值观之间打开了沟通渠道。落实到做生意中,就是讲究诚信,重视信誉。这当中身为孔子得意弟子的软实力和无形资产,也是他做生意的加分项,有文化有内涵有视野有格局的.商人,无论在当时还是现代,都是凤毛麟角。

  后世有人将子贡视作商业鼻祖,认为他是中华儒商第一人。以子贡当时的财富和声名,他完全当得起。想必子贡把生意经写成书,即使流传到现代,也是很抢手的。

  子贡人物事迹小传 5

  孔子的诸多弟子当中,颜回得孔子之道最深,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但是,他经常陷入没钱的困窘状态,年仅29岁,头发就全白了,且英年早逝。而颜回寿命之所以这么短,经济窘迫是最主要的原因。子贡则与颜回正好相反,他是孔子弟子中最为富裕的。用现在的话说,属于“先富起来”的那拨人。

  春秋末期,礼崩乐坏。子贡从事商业活动,不再去找诸侯、大夫攀附关系,求得一个准许,或拿到一张特许经商的条子,他自己就干起来了。子贡是怎么发财的呢?很简单,低价购进,高价出售。在不同货物间转换,买进卖出,以赚取相应的差价。他能准确地预测出商品涨价或降价的时间点,于经商上很有天赋。

  发了财的子贡干了些什么呢?他坐着豪华的四驾马车,带着束帛作为礼品,到各国去访问,接受诸侯的宴请。他所访问的国家的君主,也都对他非常重视,不仅对他行宾主之礼,而且与他相谈甚欢。

  他们到底谈了些什么呢?他们谈论的主要是孔子——孔子的为人,孔子的`学说,孔子的主张,孔子的思想。孔子的名声之所以能够传遍天下,子贡的广泛宣传功不可没。在宣传孔子的思想与学说方面,他有着其他孔子的弟子所没有的优势,就是他有钱。子贡把自己辛苦赚来的钱用于对老师孔子的宣传上,毫不吝惜。正因如此,孔子实际上并不特别反感子贡经商,反而还对他另眼相看,说他是自己的弟子当中最聪明的。

  一代儒商子贡,在生意场上是一把好手,同时饱读诗书,志向远大。子贡的追求,使他成为一个相对完美的人——物质丰裕,精神丰盈。

  子贡人物事迹小传 6

  子贡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懂兵法、善辞令。当时齐国权臣田常想作乱,便劝国君兴兵伐鲁。国家大难临头,孔子坐卧不安。子贡知道后,主动请缨前去齐国游说,决计不费一兵一卒化解战祸。

  子贡来到齐国,对田常说:"你兴兵伐鲁不是步好棋。我们鲁国城墙薄而低矮,土地狭而贫瘠,人民厌恶战争。这样的国家特别难攻,不可与之交战。你们不如去攻打吴国,他们城高而厚,地广而深,将士精悍,装备精良,最适宜讨伐了。"

  田常听罢鼻子都气歪了:"你把易说成难,把难说成易,这是戏弄我玩啊?"子贡面沉似水,说:"忧在内者攻强敌,忧在外者攻弱敌。我听说因为有大臣不赞同,您曾有三次受封赏的机会都没成功,您就有内忧啊。齐国若伐鲁获胜,则齐国实力大增,您在齐国的地位和处境也就危险了。所以我认为不如去讨伐强大的.吴国,伐吴不胜,损兵折将,孤主在上,只有依赖您了。"田常闻听感觉言之有理,但又有些担心:"我们已决计伐鲁,如果转而伐吴,其他大臣会怀疑我啊。"子贡说:"您先按兵不动,我去说动吴国救鲁而伐齐,您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去伐吴了。"

  子贡来到吴国,对吴王说:"当今世界,只有齐与吴最为强盛。现在强齐攻打弱鲁,这是在扩大地盘与您争强啊,我为大王深感忧虑,特请大王挥师北上,诛暴齐,存亡鲁,一举而称霸!"吴王说:"您说的有道理,但越国对我恨之入骨,等我灭越之后再去伐齐救鲁吧。"子贡却说:"越国比鲁国还弱,不足为虑,您要是执意去伐越,恐怕齐国已经将鲁国收入囊中猛虎添翼了,时不待我啊!如果大王还担心越国,我可以去劝服越王,请他们出兵随大王北上伐齐。"吴王大喜,就让子贡出使越国。

  越王勾践听说大名鼎鼎的子贡来访,亲自到郊外迎接。子贡说:"我刚到吴国去劝说吴王救鲁伐齐,吴王却担心你们复仇,就想先讨伐你们,这样,越国就危在旦夕了。"勾践请求子贡出谋救越。子贡说:"吴王为人凶狠残暴,国家连年战争,百姓怨声载道,内忧外患。您要是能出兵助吴伐齐,尊其威、骄其志,吴王必定挥师伐齐。吴王若战败,您就解了心头之恨;吴王要是获胜,肯定会乘胜讨伐晋国。到时我再去见晋君,让他们与你里应外合共同攻打吴国,吴国必亡!"越王欣然应允。

  子贡再次来到吴国,将越国愿意出兵助吴攻齐之事告诉吴王。吴王大喜,于是举倾国之师北上伐齐。子贡又趁机来到晋国,对晋君说:"齐国与吴国即将开战,若吴国战败,越国必然乘势攻吴。若吴国战胜,必然会兵临晋国,晋国不可不做好防备。"晋君一听,感激不尽。后来事态的发展果然如子贡所预料,吴国大破齐师,然后兵临晋国。吴晋两军大战于黄池,越王随即出兵偷袭吴国,吴王夫差自杀,越王勾践夺得了霸权。

  子贡之所以游说成功,关键在于他能准确掌握大势以及各国之间的关系,又能把握田常与夫差的心理,因势利导,设下连环计,避免了鲁国生灵涂炭之苦。后来司马迁在《史记》中赞叹道:"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子贡人物事迹小传 7

  有一天,子贡去参观腊祭,孔子对子贡说:“你看,乡亲们在参加腊祭时,很快乐,有的人喝得大醉,简直疯狂极了。你觉得这样高兴吗?”

  子贡回答孔子说:“一个国家的人都像疯了一样,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这样高兴!”

  听了子贡的回答,孔子知道他并没有真正理解腊祭的意义,就对他讲述起来。孔子说:“老百姓辛苦一年了,到了冬天收获以后,在举行这样的祭祀仪式时,人们狂饮,甚至喝得酩酊大醉,实际上是报答他们一年的辛苦。同时,辛苦一年,总算获得了丰收,通过腊祭这种形式,大家放松自己,进行狂欢,也是由于君主的恩泽,所以这样的意义是很大的,这是你子贡不知道的。”

  接下来,孔子又讲了如何使用民力的问题,以弓来比喻,弓如果一直张着,慢慢就会没有力道了,比喻老百姓如果一直劳苦而得不到休息,民力不再能够恢复,这样是没有好处的,就是让周文王、武王来领导,也不可能弄得好。

  反过来,如果弓一直落着而不张开来,弓就不能发挥它应有的功用,比喻老百姓一直休息而不去辛勤的劳作,就会懒惰,果真如此,文武两王也是没有办法的。老百姓的劳逸结合,就像弓的一张一弛,这就是文武治民的.办法。

  文武治民如此,其实管理亦如此,要善于调节,有紧有松。

  孔子的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贵族。

  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全中国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当代作家华轩居士在多篇作品中颂扬孔丘。

  子贡人物事迹小传 8

  鲁国有这样的条文规定:谁能赎出鲁国在其他诸侯国当奴仆的人,谁就可以从国库中支取一笔费用。

  孔子的学生子贡在其他国做生意时,赎出了很多做奴仆的鲁国人。可是,他回国后没有去领取这笔赏金。

  这件事子贡自以为做得很正确,特意向孔子报告,满以为老师会赞扬一番。谁知孔子摇了摇头,叹息道:“你做错了啊!至此之后,就不会再有人去赎鲁国人了。从国库拿你应得的钱,并不会损害你的德行。而不去,就不会有人再去赎人了!”

  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路,曾经救了一个掉进水中的孩子。事后,孩子的父亲用一头牛来感谢子路,子路坦然接受了牛。

  孔子得知了这件事后,特别高兴地说:“子路做得对!从今之后鲁国人一定都乐于救人了!”

  孔子的话是正确的,在子贡的影响下,以后鲁国很少有人会在国外赎回做奴仆的鲁国人,而在子路的带领下,鲁国常常有人救助掉进水中的人。

  子贡做的善事是平常人很难学习和模仿的,子路做的好事却是普通人喜欢学习和模仿的,所以,孔子批评子贡而夸奖子路。这也告诫了我们,做得过分的好,成为一个无法学习的榜样,并不是件好事。

  子贡人物事迹小传 9

  孔子带领学生周游列国,途中有一次一匹驾车的马脱缰跑开,吃了一位农夫的庄稼,这位农夫就把马扣了下来。

  子贡能说会道,自告奋勇去交涉,结果子贡讲了半天道理,说了不少的好话,农夫就是不还马,子贡只好灰溜溜地回来了。

  孔子见状,笑着说:“拿人家听不懂的道理去游说,就好比用高级祭品去供奉野兽,用美妙的音乐去取悦飞鸟,怎么行得通呢?”于是让马夫前去讨马。

  马夫走到农夫跟前,笑嘻嘻地说:“老兄,你不是在东海种地,我也不是在西海旅行,我们既然碰到了一起了,我的'马吃你两口庄稼,也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吧。”

  农夫听马夫这样说,再看看他与自己相同的打扮,觉得很是亲切,就十分痛快地把马还给了他。

  子贡人物事迹小传 10

  孔夫子曰:“三天不念口生,三天不写手生,三天不看脑生。”

  最得意的门生子贡。觉得后面一句比较拗口,举手发言,请求改一改。

  孔夫子固执地说:“不可也。”

  孔夫子死后两年,子贡去燕国讲学,就大胆地把后面一句改为:“三天不看不是书生。”而且特别强调是他改的。

  子贡为什么还要多两个字呢,就是为了显示他改的比老师的好,与老师的有区别。他心里的如意算盘是,以后有人提到先生时,也会说到他,这样一来他的名字也跟先生名流千古。

  子贡不知道人心这杆秤称的`星点,不那么简单。有的人读不懂的,他就是这种人。

  子贡擅自改了老师的教案,后代人认为他很缺德,欺世盗名。所以没有人把他的话传下来。而圣人的第三句确实有点歧义,后代人干脆只传前面两句。《辞海》没有这个注释,《辞源》可能有,民间却是这样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