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课前预习,培养探究、合作意识 由于我们的新课程改革是从小学一年级和七年级分别开始进行的,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讲,一切都是从头开始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会很多,但是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首先,这一部分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有些是……
注重课前预习,培养探究、合作意识
由于我们的新课程改革是从小学一年级和七年级分别开始进行的,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讲,一切都是从头开始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会很多,但是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首先,这一部分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有些是五年级)所接触的基本都是传统教与学的方式,习惯了原来的小学到中学的角色转换,而新课程提出的新的理念和方法学生了解和掌握的几乎是一片空白。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如何进行?学又如何进行?
其次,课程内容存在的断层和重复,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和轻视。新课程对于原来的教材内容作了重大调整,在这样的一个新与旧接替的阶段,学生如何应对学习内容?对不同的内容,学习时的侧重应该有怎样的变化?
再次,学生对自身及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角色认识亟待转变。我们一直在教育教学中奉行的古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在新的形势下是否需要进行新的诠释和理解?学生如何理解教师的三大作用,关系到其学习的状况和积极性,这样教师又该做些什么?(关于这一问题,有另一文章《新课程改革:教师何去何从?》)
教师如何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应对这些复杂的状况?怎样在短时间内使学生具备新课程所要求的三大能力:自主、探究、合作?当然,对于一个学校的一个年级来说,这些工作需要各科教师之间的通力协作,并辅以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级管理辅导工作努力,将改革的经验认真进行总结,进行讨论研究,用于后续年级的新课程教学顺利进行。
对于思想品德课而言,其最大的观念仍然在于我们一直坚持的对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品德修养水平的提高。但在这个的协同工作体系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又应该做些什么呢?当然,完成自己科目的终极目标是必须做到的。除此之外,我个人认为,新课程下的思想品德课还应该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学习,培养和提高其相应的能力。
从实际状况来看,作为农村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他们利用课外时间自觉学习的能力较差,也缺乏良好的课外学习的条件,所以离开学校之后的时间里,除了完成要求的作业之外,几乎没有课外学习书本知识之外内容的习惯。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实际上也是人们认知事物的规律),就必须使学生明确课外学习的重要性。如何做到这一点?我认为可以从帮助学生分析其学校学习的过程来实现。
首先,可以通过一节专门的课时给学生讲清下面的关系:
预习:了解知识——寻找疑问——查找资料——交流合作——理清思路——形成网络——确定重点
课堂学习:理解掌握——提出问题——讨论、研究、解决问题——提升思维——完善网络——突破重点
课后复习:巩固知识——提炼方法——扩散思维——联结网络——练习、记忆
对于这一关系的了解和认识有助于学生更为深刻地分析和对待自己的学习过程。
其次,就是结合教材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采取不同的预习方式,尽快掌握各种预习手段。如:
提出问题式:要求学生在熟悉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能将课本中的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转变成为对应的问题,然后逐一加以解决,最终明确学习内容的重点何在。
逻辑推理式:要求学生在熟悉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对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和分析顺序加以分析,理解为什么课本中为什么要以这样的.顺序分析,进而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提高自己分析说明问题的逻辑性和能力。
表演再现式:要求学生在熟悉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对课本知识提出的要求有明确的认识,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将其运用到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以短剧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表演。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过电基本相同的学生要进行表演,就必须提前进行观点沟通和统一,安排各自的角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互助合作能力。
此外,还有课堂辩论式、情景测试式等等方式,经过在学生中的实验,对学生的预习、学习和知识的掌握,都可以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提醒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加以回顾和总结,有利于学生讲好的方法加以提升,在以后的学习中坚持,形成自己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可以看到,在这样的预习过程当中,学生肯定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有些问题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分析就能加以解决,而那些自己独力无法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积极地进行研究分析,查找各种资料,并相互交流,互通有无,利用同学之间的合作来解决。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精神,有助于学生正确处理与同学的关系,我们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