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左传》1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1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二
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穆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穆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①。
五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庆郑曰:“以秦得立,已而倍其地约。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而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六年春,秦穆公将兵伐晋。晋惠公谓庆郑曰:“秦师深矣,奈何?”郑曰:“秦内君,君倍其赂;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乃欲因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晋卜御右,庆郑皆吉。公曰:“郑不孙②。”乃更令步阳御戎,家仆徒为右,进兵。
九月壬戌,秦穆公、晋惠公合战韩原。惠公马騺③不行,秦兵至,公窘,召庆郑为御。郑曰:“不用卜,败不亦当乎!”遂去。
(选自《史记·晋世家》)
【注释】①雍、绛:都是地名。②孙:通“逊”,谦逊、恭顺。③騺:马难起步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B.秦伯说,与郑人盟盟:结盟
C.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籴:粮食
D.已而倍其地约倍:通“背”,违背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四年,晋饥,乞籴于秦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救灾恤邻,国之道也
C.夜缒而出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
D.吾其还也。
其君是恶,其民何罪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晋秦两国曾先后发生饥荒,在应对危机的时候,两国国君都向自己臣子询问该怎样渡过饥荒。
C.晋国的虢射建议趁机攻打秦国,理由是去年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它却没夺取晋国,如今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不可违背天意,应该攻打秦国。
D.晋国恩将仇报的行为激怒了秦国,秦国进攻晋国,庆郑向晋惠公提出,给秦国加倍提供财物,给的粮食比晋国饥荒时从秦得到的还要多。
【小题4】把文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3分)
⑵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3分)
⑶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 (1)(2)句翻译参看教参。(每句3分)
(3)晋国发生饥荒,秦国卖给了我们粮食,今天,秦国饥荒,请求买晋国的粮食,我们给他们,还有什么疑问的呢?(4分) 答案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籴:买入粮食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
【小题2】试题分析: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
【小题3】试题分析:A“从反面表现”错,应是从“侧面”表现。B项,“两国国君都向自己臣子询问该怎样渡过饥荒”错,原文中没有写秦国国君向自己臣子询问该怎样渡过饥荒。D项,“给秦国加倍提供财物,给的粮食比晋国饥荒时从秦得到的还要多”错,无中生有。
考点:本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
【小题4】试题分析:这几个句子的翻译,一要注意词类活用,如句中的“鄙”“封”“东”“西”,二要注意句式。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
参考译文:
四年(前647),晋国发生饥荒,向秦乞求购买粮食。缪公问百里奚,百里奚说:“天灾流行,各国都可能发生,救灾助邻是国家的道义。应该帮助晋国。”邳郑的儿子豹却说:“攻打晋国。”缪公说:“晋君确实有罪,晋国百姓有什么罪!”秦国终于卖给晋粮食,自雍源源不断运到绛。
五年(前646),秦又发生饥荒,请求买晋国粮食。晋君与大臣们商量这件事,庆郑说:“君王凭借秦国力量才即位,后来我们又违背给秦地的约定。晋国发生饥荒,秦国卖给了我们粮食,今天,秦国饥荒,请求买晋国的粮食,我们给他们,还有什么疑问的呢?何必还商量呢?”虢射说:“去年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秦国竟不知道夺取晋国反而卖给了我们粮食。今天,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晋难道应该违背天意吗?应该攻打秦国。”惠公便采纳了虢射的计谋,未给秦国粮食,反而派军攻打秦国。秦国非常生气,也派军攻打晋国。
六年(前645)的春天,秦缪公率领军队讨伐晋国。晋惠公对庆郑说:“秦军深入到我国境内,该怎么办呢?”庆郑说:“秦国护送您回国,您却违背约定不给秦地;晋国闹饥荒时,秦国立即运来粮食援助我们,秦国闹饥荒,晋国不仅不给予援助,反而想借机攻打人家,今天秦军深入国境不也应该吗?”晋国对驾车和担任护卫的人进行了占卜,二者都是庆郑吉。惠公说:“庆郑不驯服。”就改让步阳驾车,家仆徒做护卫进军秦。
九月壬戌日,秦缪公、晋惠公在韩原交战。惠公的重马深陷在泥里跑不动了,秦军赶来,惠公十分窘迫,叫庆郑驾车。庆郑说:“不照占卜的去做,不也应该失败吗?”说完,庆郑就走了。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2
读《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我为古人的勇气与智慧而喝彩。这是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的一段历史故事,题目显然为后人所起。故事的梗概是:公元前630年,秦、晋合谋进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即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毅然前去与敌国交涉。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晋国也知难而退,从而用智慧保住了危在旦夕的郑国。
这篇闪耀着大智大勇的智慧的原文是: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这篇古文篇幅不长,言简意赅,却字字在理,一针见血,秦师和晋师权衡利弊,哪有不退兵之理?
晋侯、秦伯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以其无礼于晋是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且贰于楚是说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函陵指晋军驻扎在函陵,函陵在今河南新郑北。氾南在古代东氾水的南面,在今河南中牟南。佚之狐是郑国大夫。臣之壮也是说我壮年的时候。无能为也已是说不能干什么了。缒(zhu欤┮馕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敢以烦执事是说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手下的人。越国以鄙远:越过别国而把远地的郑国当做边邑。焉用亡郑以陪邻是说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之厚,君之薄也是说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尝为晋君赐矣是说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朝济而夕设版焉是说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筑城防御。设版是指夹板填土筑墙。东封郑是说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境。肆其西封是说扩展它西边的疆界。指晋国灭郑以后,必将图谋秦国。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是指依靠别人的力量,又返回来损害他,这是不人道的。失其所与,不知: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以乱易整,不武是说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吾其还也是说我们还是回去吧。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是说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全文译过来便是: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没有礼貌,并且在依附于晋国的同时又依附于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拜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使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手下的人。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使郑国灭亡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希望您好好考虑考虑吧!”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
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这显然是“不武退兵”的典范。兵家说,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过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反之,烛之武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有理有据地说服了秦穆公,使郑国得救,这与烛之武过人的胆量、深邃的智慧是分不开的。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重耳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加上可以去“捞上一把”(实质这战争与秦国几乎没有关系),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勾起秦穆公对秦、晋之间的矛盾的记忆,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名著,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全书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烛之武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爱国义士,他在说秦伯之前,只是郑国的一个圉政,就是像弼马温一样的小小的养马官,有着怀才不遇的愤怨,但在郑国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只身去说秦伯,足见其义、勇,说服秦伯时,他只字不提郑国利益,而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分析亡郑对晋有利,而存郑对秦有利,晓之以理,动之以利,运用智慧最终化解了郑国的危难,所以说他是一个有义有勇有智谋的爱国之士,正所谓:
危难之时挺身行,
宝刀未老入敌营。
但凭三寸不烂舌,
说退秦师留美名。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3
【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注释】
(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以,因为。
(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且,并且。贰,从属二主。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军,驻军。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5)氾(fán)南:古代东氾水的南面,在今河南中牟南。
(6)佚之狐:郑国大夫。
(7)若:假如。使:派。见:进见。
(8)辞:推辞。
(9)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
(10)犹:尚且。
(11)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已,同“矣”,语气词,了。
(12)用,任用。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过,过错。
(13)然:然而。
(14)许之:答应这件事。许,答应。
(15)缒(zhuì):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
(16)既:已经。亡郑:使郑亡。
(17)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这是客气的说法。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18)越国以鄙(bǐ)远:越过别国而把远地(郑国)当作边邑。越,越过。鄙,边邑。这里作动词。
(19)焉用亡郑以陪邻: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焉,哪里,怎么。以:来。陪,同“倍”,增加。之(邻之厚,君之薄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0)行李:也作“行吏”,外交使节。共(gōng):通“供”,供给。
(21)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为...赐:施恩。许:答应。
(22)朝济而夕设版焉:(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筑城防御。济,渡河。设版,指筑墙。版,筑土墙用的夹板。
(23)厌:满足。
(24)东封郑: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境。封,疆界。这里作用动词。
(25)肆其西封:扩展它西边的疆界。指晋国灭郑以后,必将图谋秦国。肆,延伸,扩张。封:疆界。
(26)阙:使...减损。盟:结盟。戍:守卫。还:撤军回国。
(27)因:依靠。敝:损害。
(28)
(29)知:通“智”,明智。
(30)以乱易整,不武: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勇武的。
(31)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
(32)去之:离开郑国。
【翻译】
九月十三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起来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国君对晋国无礼,并且心向楚国。当时,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水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朝见秦穆公,敌军一定会撤回去。”郑文公依从了他的意见。烛之武却推辞说:“老臣年轻力壮的时候,尚且比不上人家。现在老了,干不了什么了。”郑文公说:“我不能及早任用您,现在形势危急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可是郑国亡了,您也有不利的地方啊!”烛之武这才答应了。
夜里,用绳子把烛之武吊出了城。烛之武拜见秦穆公,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亡国了。要是郑国灭亡而对您有利,那就麻烦您进行这场战争吧!但是,跨过一个国家而把远地作为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亡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邻国的实力增强了,贵国的实力就减弱了。要是放过郑让它作为东路上的主人,秦国外交官员来来往往,也好供应些他们所短缺的东西,您也不会有什么害处。况且您已经给过晋惠公好处了。他答应给您焦邑和瑕邑作为酬谢,可是他早上一过黄河,晚上就在那里修筑工事来防备您,这是您知道的。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它已经向东把郑国作为边界,又向西边扩展疆土。损害了秦国却让晋国得到好处,您还是考虑考虑这件事情吧!”
秦穆公听了很高兴,就跟郑国订立盟约,派杞子、逢孙和杨孙驻守郑国,这才启程回国。
子犯(即狐偃)请求进攻秦军,晋文公说:“不能这样做。要不是那个人的力量,我们不会有今天。依靠人家的力量却去损害人家,这是不仁;失去了自己同盟国家,这是不智;用互相竞赛来代替团结一致,这是不武。我们还是撤回去吧!”晋军也离开了郑国。
【赏析】
本篇以对话著名。烛之武与秦穆公的对话,先就秦郑关系立论,说明“亡郑以陪邻”,于秦无益反有害;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则对秦无害而有益。接着就秦与晋的关系立论,先举旧例,说明晋人惯于背惠忘恩,用以离间两国关系,再进一步指出亡郑之后,晋人势必“阙秦以利晋”。层层剖析,入情入理,听起来好像不是为了保存郑国,简直是为秦国的利害存亡设想,因而深深打动了秦穆公。烛之武在危急时刻,挽救了郑国,其能言善辩、机智果敢的形象立现于纸上。文章两妙的是烛之武与郑文公的对话。烛之武的婉拒平添了一段波澜:“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从中可以看出其久不得志的悲哀。这样一个以其雄辩之才退去秦晋虎狼之兵,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的.栋梁之才,竟然一直不被重用,实在是郑文公的悲剧,也是烛之武的悲剧,但愿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
【作品简介】
本文见于《左传》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记述的是鲁僖公三十年(前630年),秦晋联军包围了郑国的国都。在兵临城下的危急时刻,郑国老臣烛之武只身来到敌营。由于他对秦晋之间貌合神离的关系了如指掌,便抓住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处处从对方利害立言,终于使秦郑结盟,秦国罢兵,晋军也只好撤退,一场战争被化解了。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4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烛之武退秦师》)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B.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C.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伯,春秋时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今天欧洲仍有这样的称谓。
B. 礼,指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先秦有《周礼》《仪礼》《礼记》等流传于后世。
C. 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后来成了他们的谦称。
D. 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称。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危局,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
B. 烛之武反客为主。他对秦穆公说,灭亡郑国是让秦赔上自己的邻国来增加晋国的势力并削弱自己。
C. 烛之武富于谋略。他一面向秦穆公许诺,愿为秦国提供好处,一面利用秦晋矛盾,施行离间之计。
D. 烛之武不辱使命。国家危亡之时出使,不卑不亢,从容辞令,说服秦国退兵护郑,不失本国尊严。
12. 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答案】
9. D 10. C 11. C
12. (1)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了,你的父族母族的亲戚全都被杀或没收为官奴了。
(2)刘邦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独自骑马脱身,和拿着剑和盾牌的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四人徒步逃跑,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小路走。
参考译文:
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包围郑国,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之南。
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退走。”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壮年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亡国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夜里,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属下。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不好办,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的实力呢?邻国实力增强,就等于您的力量削弱了。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经过,郑国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无坏处。再说您也曾经有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晋惠公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得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结盟,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晋文公说:“不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国,是不智用动乱来代替整齐,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国也撤离郑国。
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儿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让秦穆公背叛了晋国而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而亲附弱小的国家;抛弃(与晋国)旧日的恩情,召来(晋国)新的怨恨;舍弃成功,触犯危险。要不是其中的利益非常切合秦穆公的心思(要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秦穆公对于晋国来说,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的信义也很深了,相互的交情也很厚了,(但)一旦被烛之武说的利益诱惑(一旦恐惧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变化),抛弃晋国就像擦眼泪吐唾沫一样容易,(将来)对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知道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追逐那更大的利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