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与蚕》原文赏析及译文 蛛与蚕的文言文翻译蛛与蚕一文描写了人生观截然不同的两种人。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蛛与蚕》原文赏析及译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蛛与蚕 江盈科 蛛语蚕曰:“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口吐经纬,黄口灿然,固之……
《蛛与蚕》原文赏析及译文
蛛与蚕的文言文翻译蛛与蚕一文描写了人生观截然不同的两种人。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蛛与蚕》原文赏析及译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蛛与蚕
江盈科
蛛语蚕曰:“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口吐经纬,黄口灿然,固之自裹。蚕妇操汝入于沸汤,抽为长丝,乃丧厥躯。然则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蚕答蛛曰:“我固自杀。我所吐者,遂为文章,天子衮龙,百官绂绣,孰非我为?汝乃枵腹而营口,吐经纬织成网罗,会伺其间,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而以自饱。巧则巧矣,何其忍也!”蛛曰:“为人谋则为汝自谋,宁为我!”噫,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矣夫!
( 选自《雪涛小说》 )
【译文】
蜘蛛见到蚕在吐丝作茧,就说道:你吐丝,整天很辛苦,最后自己捆缚自己,何苦呢?养蚕女把你丢到开水里,抽茧为丝,于是你就失去了你的身体。你吐丝造茧如此精巧,刚好用来自杀了,岂不是很愚蠢吗?''蚕回答道:我固然是自杀。但是世人没有我的话,岂不是要被冻死么?你嘴里吐出丝,像经纬线一样分布,织成罗网,坐在里面等待机会,等到蚊虻来填饱自己肚子。是很精巧,但你的心是多么残忍啊!世上的人是要做蚕呢还是要做蜘蛛呢?''
【注释】
1、至于:到
2、沸汤:开水;蚕妇缠丝时先要将茧子在开水中煮。
3、固:固之自裹:使……坚固。
4、我固自杀:固然。
5、为: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作为
6、经纬:织物的纵线叫经,横线叫纬。
7、厥:代词,同“其”,自己。
8、适:恰好。
9、文章:指带花纹的织品。
10、衮(gǔn)龙:龙衣,古时帝王的礼服。
11、绂(fú)绣:祭祀时穿的礼服。
12、枵(xiāo)腹:空腹。
13、孰:哪一样。
14、营:营生,谋生
15、操:拿着
16、然则:虽然如此...那么...
17、乃:于是
18、尔:你
19、伺:等待
20、对;回答
21、殁;死
【寓意】
选文通过蜘蛛与蚕的对话,描写了人生观截然不同的两种人:一种人利己不利世,自私自利。一种人利世不利己,舍身为人。这个寓言故事,赞扬了蚕的无私,高尚的奉献精神,抨击了蜘蛛的冷血和残忍。作者赞扬后一种人,并感叹社会上这种人太少了啊!
【作者简介】
盈科从小聪慧,万历五年(1577)人县学为生员,十三年(1585)乡试中举,“自为诸生,名已隆隆起”但是,此后于万历十四年、十七年两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皆不第而归。万历二十年(1592)三月,与袁宏道同榜进士及第。八月,授长洲(今江苏吴县)县令。长洲属三吴,“赋税之重,甲于天下”,江盈科同情人民,常因催科不力而遭“长官詈骂”。为缓解人民“京解诸役”之苦,置役田二千余亩以资役费。任职六载,贤令名声远播。万历二十六年(1598),先报吏部主事,旋因李应策劾奏江盈科“以征赋不及格”而改官大理寺正。是年冬离京,奉命恤刑滇黔。两年后升户部员外郎并主试四川。三十二年七月,擢四川提学副使。次年八月,病逝于四川。后归葬桃源苏溪。
江盈科体察下情,兴利除弊,是一位难得的贤吏。他著《王者所天在民论》,认为民为王者之天,王者之心”。王权表露形迹,天下民众总是设法逃避;而民权表现的是心,却无迹可寻,民心向背,关系社稷的存亡,力量无比。因此,为官者必然“不敢忽民,不忍残民,不能一瞬息忘民”。他批评当时朝腐败:“宫中黄金高如斗,道旁死人不如狗。民苦君乐不忍闻,分明藉资与敌手”。袁宏道赞叹江盈科“痛民心似病,感事泪成诗”。在文学上,江盈科参与创立公安派,贡献巨大。他为文主张“元神活泼”,写真性、真情、真我,被袁氏兄弟称为诗文“大家”。传世著作有今人黄仁生博士辑校、由岳麓书社出版的《江盈科集》。
【试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 遂为文章()
② 孰非我为()
③汝乃枵腹而营()
(2)蛛和蚕各指什么人?
【参考答案】
(1)① 文章:错综华美的色彩或花纹,此指带花纹的织品。
② 孰:疑问代词,哪一个。
③ 营:营生,谋生。
(2) 蛛:指利己不利世,自私自利的人。
蚕:指利世不利己,舍身为人的人。
1、在文中找出两个第二人称代词: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汝乃枵腹而营口。
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各指代什么。
口吐经纬(蚕丝)遂为文章(指带花纹的织品)
3、解释加点词的不同意义。
(1)我所吐者,遂为文章(带花纹的织品)
(2)为人谋则为汝自谋(为自己打算 )
4、下列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1)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它们)
(2)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东施)
(3)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偷鸡者 )
5、蛛和蚕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1) 蛛:利己不利世
(2)蚕:利世不利己
6、作者在文的态度是什么?褒蚕贬蛛。从哪里可看出来?文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