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泥鳅活动方案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泥鳅 方案 活动

管理员

摘要:

捉泥鳅活动方案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力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开展方案准备工作,方案属于计划类文书的一种。那么应当如何制定方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捉泥鳅活动方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捉泥鳅活动方案1  授课对象:  小学四年级授课人:音乐系a班王丹  课……

捉泥鳅活动方案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力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开展方案准备工作,方案属于计划类文书的一种。那么应当如何制定方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捉泥鳅活动方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捉泥鳅活动方案1

  授课对象:

  小学四年级授课人:音乐系a班王丹

  课题:

  捉泥鳅

  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和积极引导学生走进音乐,感受音乐。参与音乐知识的各项实践活动,让音乐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够学会基础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感受能力。

  教学内容:

  学习歌曲《捉泥鳅》以及基础音乐知识四四拍的意义和强弱规律、附点节奏型,接唱。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欢快活泼的演唱捉泥鳅

  2、认识附点节奏和四四拍并知道其意义。

  3、学会有感情的接唱歌曲教材分析:

  选自苏教版第七册音乐教材。这是一首富有生活趣味和田园风味的歌曲。歌曲表现了雨后孩子们急切想去田间捉泥鳅的情景。全曲共有六个乐句组成,自然小调式。一三五等单句的节奏基本相同,双数小节的节奏略有变化。旋律在逐渐变化中层层递进,推向高潮,生动地描绘出了孩童在田间嬉戏的形象。四年级这个阶段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范围逐渐扩展,感受和创造能力在逐渐增强,因此选择捉泥鳅这首体验生活的歌曲有助于学生真切的感受音乐。

  教学重点:

  欢快的准确的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捉泥鳅教学难点:

  附点节奏的准确演唱。四四拍的强弱规律

  教学过程:

  分为三大步骤:感受音乐13分钟、学习音乐22分钟、分享音乐10分钟。感受音乐由三个小结构组成

  (1)导入——说一说。教师提问:“同学们假期或者课余时间喜欢做些什么活动呢?”“喜欢大自然吗?为什么?”在学生回答完自己的看法后,积极引导学生向往自然,传递热爱生活的态度。3分钟

  (2)欣赏歌曲——事先不告诉学生他们欣赏的歌曲是捉泥鳅,在播放歌曲前提出问题:“仔细聆听歌曲,看看里面提到了哪些景物?”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这首歌曲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积极思考的能力,顺便也对心歌曲有一个良好的初步印象。5分钟(3)揭示主题——老师要明确告诉学生们今天学习的.歌曲就是捉泥鳅。然后出示歌谱带领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之后提问学生对泥鳅有无了解,待学生回答后,出示准备好的图片以及泥鳅的相关知识作为辅助,扩展学生的知识面。5分钟学习音乐由三个部分组成:

  (1)教学附点节奏型——老师带领学生朗读会以钢琴作为辅助,弹奏出附点节奏伴奏朗读。让学生对附点节奏型有一个初步感受。然后才出示附点节奏型,让学生认识并用手打击。学习过后,要让学生自己感受附点和非附点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理解有了附点歌曲感觉更加轻快和欢乐。7分钟

  (2)教学四四拍——提问学生:“同学们知道这个是表示什么意思吗?”然后解释四四拍的书写形式和意义以及它的强弱规律。实际运用到捉泥鳅这首歌曲中,让学生找出每小节中的强弱拍7分钟

  (3)学唱歌曲——开始是由老师分句为学生带唱,唱熟后将会和学生一起合着钢琴完整有感情的演唱。8分钟分享音乐——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复习与巩固。复习分为三个小点

  A、附点节奏型。

  B、四四拍的意义。

  C、四四拍的强弱规律第二部分是歌唱。

  a、学习有感情的齐唱

  b、男女接唱

  教具:

  钢琴、多媒体、打谱软件

  课堂小结:

  在这节课中,同学们学习了台湾校园歌曲捉泥鳅、附点节奏型和四四拍。感受了在田间捉泥鳅那种愉快的心情,也体验了游戏和创造的快乐。

捉泥鳅活动方案2

  设计意图:

  我班的自然角里饲养了几条泥鳅,前段时间,孩子们在给泥鳅换水时不小心把泥鳅掉在了地上,几个孩子手忙脚乱地抓了起来,“呀,真滑啊!”“真不好抓。”“太滑了,抓不住。”孩子们在自由地交流自己的发现。我知道孩子们对泥鳅不容易抓的现象产生了兴趣,于是,就自然生成了―――《泥鳅》这一科学活动。

  活动目标:

  1、感知并了解泥鳅的主要特征,体验捉泥鳅的乐趣。

  2、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粗糙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激发幼儿探索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初步了解了鱼类知识。

  2、泥鳅数条、盆、棉手套和塑料手套等。

  3、介绍泥鳅主要特征及粘液作用的相关录像。

  活动过程:

1、观察感受泥鳅,了解泥鳅的外形特征。

  师:请小朋友仔细看看泥鳅是什么样的,有没有特别的地方或有趣的事情,待会儿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为便于幼儿观察,事先在几个大脸盆中放若干泥鳅和水)

  幼儿观察后自由讲述自己的发现。

  幼:眼睛小小的。

  幼:嘴边有胡须。

  幼:背上有鳍,尾巴上也有,游起来很灵活。

  师:是呀,这一点和谁一样啊?

  幼:和鱼一样。

  师:是的,因为它也是鱼家庭中的一员啊。你们有没有发现泥鳅有趣的事情呢?

  幼:它身上很滑。

  幼:它身上滑溜溜的,老从我手里滑走。

  幼:它身上很粘。

  师:这些滑滑的、粘粘的是什么呀?

  幼:叫粘液。

  师:这些粘液对泥鳅有什么好处?

  幼:能帮它逃走。

  幼:因为很滑,别人不容易抓住。

  师:除了帮它很快逃跑,粘液还会有什么好处呢,你们猜一猜?(幼儿可能回答不上来),好吧,老师请你们看一段录像,看了就知道了。

  看录像,梳理有关泥鳅的知识。

  师,刚才我们说的,录像中都说到了。现在你们知道了吧,泥鳅的粘液还有什么作用呀?

  幼:能帮它的`皮肤呼吸。

  幼:能帮它在泥地里很快地行走。

  师:粘液对泥鳅的好处真不少啊。

  2、尝试体验,比较发现粗糙材料易捉泥鳅的现象。

  幼儿徒手尝试捉泥鳅后集体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说泥鳅身上滑滑的,不好捉。现在你们去试一试,是不是真的很难捉。

  师:你捉到泥鳅了吗?你怎么捉的?

  幼:我捉了很长的时间才捉到两条。

  幼:真不好捉啊,我先用一只手没捉到,后来用两只手才捉到的。

  师:泥鳅在你手里是怎样的?

  幼:我刚把泥鳅捉到,它就马上从我手里滑走了。

  幼:它在我手里拼命扭动,要从我手里逃走。

  师:泥鳅这么难捉,是什么在帮它的忙啊?

  幼:是粘液在帮忙。

  师:哦,有了粘液,泥鳅真不容易捉啊。刚才我还看见几个小朋友用老师给你们擦手的毛巾在捉掉在地上的泥鳅呢,这个办法也挺好。老师也准备了一些材料,请你们用这些材料试试捉泥鳅。

  幼儿尝试、比较,发现不同。

  师:用这些材料捉泥鳅,你们有没有发现有趣的事情呢?

  幼:用棉手套好捉,我捉了好多呢。

  幼:我觉得塑料薄膜手套太滑,捉不到泥鳅。

  幼:我用毛巾把泥鳅身上的粘液都吸掉就好捉了。

  师:为什么棉手套捉泥鳅容易些,塑料手套就不容易?棉手套和塑料手套有什么不同?

  幼:棉手套粗糙,塑料手套光滑。

  师小结:粗糙的棉手套捉泥鳅时,阻挡泥鳅滑走的力量变大了,泥鳅就不容易滑走了。塑料手套自己也是滑滑的,它捉泥鳅时,阻挡泥鳅滑走的力量还是很少,所以不容易捉到泥鳅。

  3、联系生活,知道如何用粗糙材料防滑。

  师:刚才我们捉泥鳅,把地板弄得很湿。瞧,地板变滑了,为什么我们在湿湿的地板上没有滑倒?谁在帮忙?

  幼:我们穿了鞋子?

  师:为什么穿了鞋子就不滑了?

  幼:因为鞋底有花纹,很粗糙。

  师:这个道理和我们用棉手套捉泥鳅是一样的。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让滑滑的地板变得不滑呢?

  幼:可以铺些纸板。

  幼:放块地毯。

  幼:放块厚棉布。

  师:生活中还有好多的地方是滑滑的,有些危险的,请小朋友回去找一找,然后想办法解决吧!

  活动延伸:

  1、组织幼儿玩体育游戏――“捉泥鳅”。

  2、请家长和幼儿共同探讨生活中的防滑方法。并请家长帮忙做笔录。

  活动评析:

  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立足于泥鳅的主要特征的观察和感知,在活动一开始,就让幼儿自由观察泥鳅的外形特征,了解外形特征与其生活环境的密切关系。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幼儿带着“泥鳅长的什么样?它有什么有趣的地方?”等问题进行探究,活动中始终让幼儿处于一个宽松、和谐、自由的观察氛围,不要求幼儿获得完整知识,只要是幼儿有自己的观察与发现就行了。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再让幼儿将自己的发现与同伴、老师交流,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地建构相关知识,而教师此时只是一位积极的引导者、支持者与合作者。在幼儿描述自己的发现时,我们针对“粘液”这一难点展开分析、设疑,让幼儿自己发现、猜想,而后在操作实践和观看录像中得到答案。

  孩子们对活生生的泥鳅不易抓是抱有浓厚探究兴趣的,我始终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在活动中以抓为主线,在抓的过程中发现泥鳅因为粘液的帮忙而容易逃脱的现象。在此基础上,材料的出现使探究活动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在这个过程中,我重复在让幼儿比较粗糙材料与光滑材料捉泥鳅的不同现象,只有发现奇特的现象,才能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让幼儿发现事物间的关系,获得新经验。在活动中,幼儿在亲自操作和体验中自然地发现了棉手套易捉泥鳅的现象,同时,幼儿认识了两种材料的特点,发现了材料特点与捉泥鳅难易程度的关系,从而让他们自发地构建起粗糙的材料有防滑作用的经验。在这一过程中,我的任务是观察孩子用材料尝试捕捉泥鳅的过程,提供适时的帮助,引导幼儿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共同探究这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有助于幼儿重新思考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发现,促进感念和思维水平由低到高的不断发展。

  科学活动应来源于生活,更应回归于生活。本次活动的延伸也是继续探索的起点,正如《纲要》中说,孩子们在科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的探究活动,孩子们不仅能学会学习,还将发展在社会生活中所必要的能力和行为。所以,我从捉泥鳅的现象中生成活动,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幼儿知道,之所以探索这个现象,探讨这个问题,是为了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为我们的生活所服务的,为幼儿理解科学对人们生活的实际意义提供了直接经验和实际背景。

捉泥鳅活动方案3

  一、教学内容

  《捉泥鳅》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以轻快、富有弹性の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捉泥鳅》,并且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体验“捉泥鳅”の快乐。

  2、学生能够认识四四拍の拍号并了解其意义。

  3、欣赏校园歌曲《蜗牛和黄鹂鸟》《让我们荡起双桨》

  三、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以轻快、富有弹性の声音,有表情の演唱歌曲《捉泥鳅》。

  教学难点:附点の演唱、四四拍の强弱规律の掌握。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话题导入。

  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2、情境创设,实图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呀?”(课件:泥鳅图片)你们玩过捉泥鳅吗?它容易捉吗?(课件:泥鳅の介绍)

  师: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见识几位爱捉泥鳅の小朋友。听!他们来啦!(课件:播放歌曲)板书:捉泥鳅

  第二环节:歌曲新授

  1、初听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们听后感受到の歌曲是什么情绪呢?(欢快地、活泼地、风趣地)

  2、二听

  师:我们再认真听一听,想想从哪些歌词中你能感觉到小朋友特别想去捉泥鳅呢?(天天我等着你,等着你捉泥鳅)(课件:播放歌曲)

  3、三听

  师:谁来说说歌曲の最后几句歌词出现了什么情况?(出现了反复,唱唱反复部分,说明了孩子想去捉泥鳅の急迫心情)(课件:播放歌曲

  歌谱)

  4、学习附点部分の歌唱。

  师:请同学们在曲谱中找出附点节奏,并数一数有几处?(8处)

  师:这些是八分附点音符,这些附点节奏在歌曲中增添了欢快の气氛。

  5、跟琴分句学唱歌曲。

  师:现在我们来跟琴一句一句の学唱这首歌曲。

  6、接唱练习。

  师:你们唱带有附点の

  一、三、五等单数句,老师接唱双数句。

  7、难点解决。师:在歌唱中你觉得还有哪里唱起来比较困难?

  8、完整地歌唱歌曲。师:我们一起跟着音乐来完整の唱一遍这首歌曲。

  9、理解拍子: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首几几拍の歌曲吗?

  (四四拍。它表示の意义: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唱四拍。它の强弱规律为:强、弱、次强、弱)

  10、声势训练:以第一句为例子,

  第一拍:跺脚

  第二拍:拍腿

  第三拍:拍手

  第四拍:拍肩

  11、师:我们自己打着拍子再来完整の演唱一遍这首歌曲。

  第三环节:自主创编:

  1、师:每首歌曲都有它の情节,这首歌曲里描述了哪几个人?

  2、师:你能将这其中の人物表现出来吗?你可以找搭档配合,同学们想一想,动一动,一会请同学们表演唱。

  3、请同学们表演并评价。(课件:播放歌曲伴奏)

  第四环节:歌曲欣赏

  1、师:捉完了泥鳅,好累呀!现在我们来休息一下,聆听校园歌曲《蜗牛和黄鹂鸟》《让我们荡起双桨》。(课件:播放歌曲)

  2、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今天开心吗?美妙の世界,动听の校园歌曲给我们带来了欢乐,那么我们也要努力学习本领,让世界变得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