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海明威(美国著名作家) 海明威,美国小说家。1926年出版《太阳照常升起》。1929年出版《永别了,武器》。1940年发表《丧钟为谁而鸣》。1952年发表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获普利策奖及诺贝尔文学奖。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著名作家海明威(美国著名作家),希望对大家有……
著名作家海明威(美国著名作家)
海明威,美国小说家。1926年出版《太阳照常升起》。1929年出版《永别了,武器》。1940年发表《丧钟为谁而鸣》。1952年发表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获普利策奖及诺贝尔文学奖。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著名作家海明威(美国著名作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简介
海明威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l899~1961)美国著名的小说学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
欧内斯特·海明威是现代文学巨匠。在二十世纪的美国小说作家之中,他的作品常常被人们和与他同时代的福克纳和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相提并论。海明威的四大小说,《太阳照常升起》(1926年),《永别了,武器》(1929),《丧钟为谁而鸣》(1940)和《老人与海》(1952年),加上他出色的短篇小说故事,对现代小说的贡献远远超过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小说,可以和福克纳相比肩。
福克纳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比海明威获得这样的承认要早几年,但他们各自小说的表现方式是如此不同,以至于后者的奖项对海明威和福克纳两者的文学地位几乎没有做什么评论。和福克纳的小说《密西西比》相比,海明威的主要著作表现出更简明的结构,语气和人物角色也显得更具叙事的特征。
和这点同样重要,甚至比这更加重要的是,海明威这种以坚持使用简短、具体而直接的平铺直叙的文体和完全由对话构成的场景为主要特点的写作风格,使他的小说和短篇故事具有一种独特的、能够立即被确认是作者本人所写的特征。由于他写作的风格以及他个人生活的风格,人们倾向于把他当作一群美国作家中的代表性人物,这些作家的作品反映了美国人所特有的一种寓于行动中的精神,即勇敢、直率以及坚定的独立精神。他本人是一个曾经参加一战的负过重伤的老兵、一名直接参战的反法西斯战士,同时还是一位热爱户外活动、有着诸多人生追求的“硬汉”,这样的背景加深了他和他作品之间的这种联系。
但是,这种把海明威仅仅作为一个美国式的独特天才的认定方式是值得商榷的。虽然他的主要小说中有3部是通过美国人叙述,并且(或者)是在美国人中叙述的,但是海明威小说中的主角是旅居国外的人,而且小说的背景环境被设定在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后来的古巴,而不是美国本身。
尽管海明威早期的创作生从与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和与美国小说家舍伍德·安德森(这位影响大一些)的联系中获益,但实际上他的美学和他在法国遇见的那些移居巴黎的美国诗人所共有的审美观更加接近。这些诗人中有T.S.艾略特,埃兹拉·庞德,以及对他影响最为深远的,格特鲁德·斯泰因。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认识到,海明威的小说创作技巧确是直接的,但并不是简单平淡的。
海明威的作品是一个艰苦的挑选的结果,作品中每个单词都承担确定的叙事任务。语言上的精雕细琢,反过来在作品中心人物的思想和经历上体现出来,不论这些人物是单纯的讲述者,或是逐步揭示情节的焦点角色。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在作品中的必然表现就是,作品的全部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推动情节发展:作品背后总是有一个联系和逻辑性的世界,作品中包含的每个细节(甚至是省略的细节)背后都有潜在的原因。
我们也注意到,尽管海明威的小说通常遵循一种简单的、一直向前发展的时间顺序,比如《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三天时间,但他也有用对过去相关事件的简短回忆当作插叙或倒叙。这这些写作手法深化了作品中人物形象,并形成另一种并不是一直向前叙述的叙事结构。
海明威是直率的。但同时,他非常地细心和敏锐,这种细心和敏锐我们不能认为是美国文学的特色所导致的。所以总的来说,海明威是一位国际艺术家,他从没有放弃他作为美国人的标志性身份,但他所进入的艺术领域太深沉也太广大,以至于根本不能用任何单一国家的文化去界定它。
创作历程
海明威1899年7月21日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郊外橡树园镇一个医生的家庭,他的父亲酷爱打猎、钓鱼等户外活动,他的母亲喜爱文学,这一切都对海明威日后的生活和创作产生了不少的影响。中学毕业后,海明威在美国西南的堪萨斯《星报》当了6个月的实习记者。这家报馆要求新闻报道简捷明快,海明威在《星报》受到了良好的训练。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海明威怀着要亲临战场领略感受战争的热切愿望,加入美国红十字
会战场服务队,投身意大利战场。一天夜里,他被炸成重伤,中的炮弹片和机枪弹头多达230余块。他共做了13次手术,换上了一块白金做的膝盖骨。
大战结束后,海明威被意大利政府授予十字军功奖章、银质奖章和勇敢奖章,获得中尉军衔。伴随荣誉的是他身上237处的伤痕和赶不走的恶魔般的战争记忆,他身上至死还留下一些无法取出的弹片。
康复后的海明威作为加拿大多伦多《星报》的记者常驻巴黎。他对创作怀着浓厚的兴趣,一面当记者,一面写小说。他的创作得到当时著名小说家的鼓励和指点。在近10年的时间里他出版了许多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太阳照常升起》。《太阳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第一部重要的小说,写的是像海明威一样流落在法国的一群美国年轻人。他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战争给他们造成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巨大伤害,他们非常空虚、苦恼和忧郁。他们想有所作为,但战争使他们精神迷惘,尔虞我诈的社会又使他们非常反感,他们只能在沉沦中度日,美国作家斯坦因由此称他们为“迷惘的一代”。这部小说是海明威自己生活道路和世界观的真实写照。海明威和他所代表的一个文学流派因而也被人称为“迷惘的一代”。
1929年,海明威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是“迷惘的一代”文学的最好作品。小说的主人公亨利是个美国青年,他自愿来到意大利战场参战。在负伤期间,他爱上了英籍女护士凯瑟琳。亨利努力工作,但在一次撤退时被认为是擅离职守的军官而险些被枪毙。他只好跳河逃跑,并决定脱离战争。为摆脱宪兵的追捕,亨利和凯瑟琳逃到了中立国瑞士。在那里,他们度过了一段幸福而宁静的生活。但不久,凯瑟琳死于难产,婴儿也窒息而亡。亨利一个人被孤独地留在世界上,他悲痛欲绝,欲哭无泪。小说在战争的背景下描写了享利和凯瑟琳的爱情,深刻地指出了他们的幸福和爱情是被战争推向毁灭的深渊的。
1928年,海明威离开了巴黎,居住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和古巴,过着宁静的田园生活。他经常去狩猎、捕鱼、看斗牛。但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海明威无法再过宁静的生活了。1937年至1938年,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奔波于西班牙内战前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作为记者随军行动,并参加了解放巴黎的战斗。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海明威以记者身分活跃在欧、亚战场。1941年海明威曾来中国采访,在重庆秘密会见过周恩来,并写过6篇有关中国抗日战争的报道。珍珠港事件后,他甚至曾驾驶着自己的摩托艇在海上巡逻以监视敌人潜艇的活动。他还曾率领一支游击队参加了解放巴黎的战斗。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海明威立即将自己的游艇改装成巡艇,侦察德国潜艇的行动,为消灭敌人提供情报。1944年,海明威随同美军去欧洲采访,在一次飞机失事中受重伤,但痊愈后仍深入敌后采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获得一枚铜质奖章。
1940年,海明威发表了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的反法西斯主义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作品描写了主人公美国青年乔顿,他志愿参加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奉命在一支山区游击队的配合下,在指定时间炸毁一座具有战略意义的桥梁。乔顿炸毁了桥梁,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独自狙击敌人,等待他的是死亡。乔顿有高度的正义感和责任心,他因自己能为反法西斯斗争捐躯而感到光荣和自豪。
1952年,海明威发表了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老渔夫桑提亚哥在海上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起初,有一个叫曼诺林的男孩跟他一道出海,可是过了40天还没有钓到鱼,孩子就被父母安排到另一条船上去了,因为他们认为孩子跟着老头不会交好运。第85天,老头儿一清早就把船划出很远,他出乎意料地钓到了一条比船还大的马林鱼。老头儿和这条鱼周旋了两天,终于叉中了它。但受伤的鱼在海上留下了一道腥踪,引来无数鲨鱼的争抢,老人奋力与鲨鱼搏斗,但回到海港时,马林鱼只剩下一付巨大的骨架,老人也精疲力尽地一头栽倒在陆地上。孩子来看老头儿,他认为桑提亚哥没有被打败。那天下午,桑提亚哥在茅棚中睡着了,梦中他见到了狮子。“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Man is not made for defeat. 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这是桑提亚哥的生活信念,也是《老人与海》中作者要表明的思想。通过桑提亚哥的形象,作者热情地赞颂了人类面对艰难困苦时所显示的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孩子准备和老人再度出海,他要学会老人的一切“本领”,这象征着人类这种“打不败”的精神将代代相传。
海明威一生勤奋创作。早上起身的第一件事,就是进行写作。他写作时,还有一个常人没有的习惯,就是站着写。他说:“我站着写,而且是一只脚站着。我采取这种姿势,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迫使我尽可能简短地表达我的思想。”
桑提亚哥是海明威所崇尚的完美的人的象征:坚强、宽厚、仁慈、充满爱心,即使在人生的角斗场上失败了,面对不可逆转的命运,他仍然是精神上的强者,是“硬汉子”。“硬汉子”是海明威作品中经常表现的主题,也是作品中常有的人物。他们在外界巨大的压力和厄运打击时,仍然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甚至视死如归,他们尽管失败了,却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有着胜利者的风度。
海明威于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是:“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近著《老人与海》中,同时也由于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对于这一赞誉,海明威是当之无愧的。
获奖后的海明威患有多种疾病,给他身心造成极大的痛苦,没能再创作出很有影响的作品,这使他精神抑郁,形成了消极悲观的情绪,终于像他的祖父和父亲一样以自杀这种方式解脱了自己。这也是海明威“硬汉子精神”的一种追求吧。
创作作品
《印第安人营地》(Indian Camp)
《在我们的时代里》(In Our Time)
《非洲的青山》(the Green Hills of Africa,1935)
《太阳照常升起》(The Sun Also Rises,1926)
《永别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1929)
《第五纵队·西班牙大地》(The fifth columns,Spain the earth,1938)
《曙光示真》(True at First Light,1999)
《不固定的圣节》(A Moveable Feast)
《过河入林》(Across the River and into the Trees,1950)
《丧钟为谁而鸣》(For Whom the Bell Tolls,1940)
《危险的夏天》(Dangerous summer,1985)
《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1952)
《伊甸园》(The Garden of Eden,1985)
《死在午后》(Death in the afternoon,1932)
《岛在湾流中》(Island in the Gulf Stream,1970)
《有钱人和没钱人》(A Rich man and no money,1937)
《乞力马扎罗的雪》(The Snows of Kilimanjaro,1932)
《一条好汉》(A Man of the World)
代表作
1926年《太阳照常升起》(The Sun also Rises)
1929年《永别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
1940年《丧钟为谁而鸣》(For Whom the Bell Tolls )
1952年《老人与海》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成名作
1926年发表成名作《太阳照样升起》,作品表现战后青年人的幻灭感,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
1952年发表成名作《老人与海》。它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述。它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这篇小说相继获得了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写作风格
欧内斯特·海明威是现代文学巨匠。在二十世纪的美国小说作家之中,他的作品常常被比作当代的福克纳和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加上他出色的短篇小说,海明威的四大小说,《太阳照常升起》(1926年),《永别了,武器》(1929),《丧钟为谁而鸣》(1940)和《老人与海》(1952年),对现代小说的贡献远远超过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小说,而接近福克纳的小说。
福克纳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比海明威获得这样的承认要早几年,但他们各自小说的表现方式是如此不同,这个迟来的收据说知之甚少或海明威的地位相对于没有福克纳的。当以福克纳的小说《密西西比》为对比时,海明威的主要著作表现出更简明的结构和叙述人和事的语调。
或更重要的是,海明威的风格,短的,具体的,直接的散文和场景组成的完全一致使用的对话,使他的小说和短篇故事独特的无障碍是立即与作者身份。由于他的风格都和他生活的直接性质的风格,
有一种倾向把自己描绘成“代表”,美国作家,其工作反映了美国精神在行动大胆,坦率和个人主义海明威。
他自己的背景下进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老兵受伤,作为从事反法西斯斗争/纳粹主义战斗,并作为“他,男子是户外探险和其他男子气追求激情”加强这一关系。
但是,这种海明威作为一个独特的美国天才识别问题。虽然他的主要小说有3位是告诉和/或通过美国男子,海明威的主人公是外籍人士,他的小说设置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古巴后,是不是美国自己。
尽管海明威的早期职业生涯得益于与菲茨杰拉德的关系和(更是如此)与美国小说家舍伍德·安德森,他的审美实际上是接近的移植,他在巴黎会见了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诗人的共享,艾略特,庞德和最重要的是,格特鲁德·斯泰因。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必须认识到,海明威的办法来小说工艺是直接的,但从未钝或纯粹的简单。
海明威的文本是一个艰苦的选择的结果,每个单词表演叙述一个分配的功能。这些语言的选择,反过来,通过发生的思想和他的小说’是否符合他们的经验,作为叙述者或协调其观点的人物,故事情节的展开明确的中心人物经验。
主要工作海明威的“冰山原则”的必然结果是文本的全部意义不仅限于移动前进的阴谋:总是有结社和推理网络,列入背后的(甚至不作为)的淹没的原因每一个细节。
我们也注意到,尽管海明威的小说通常遵循的3天对他们来说,战地钟声一个简单的时间顺序进展,海明威也使过去的总结账户使用,相关的外部存储器的故事,和倒叙。
这些器件提供进一步的深度,他的人物,创造出不完全直接的叙事结构编年史。
海明威是直接。但他也相当微妙,微妙不是一个特点,我们归于美国的方式。最后,海明威是一个国际性的艺术家,一个人谁没有放弃他的美国身份,但谁进入太广太深以适应任何国家文化领域新的领域
写作习惯
站着写的作家
海明威写作时,有一个常人所没有的习惯,这就是站着。他说:“我站着写,而且用一只脚站着。我采取这种姿势,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迫使我尽可能简短地表达我的思想。”有人问他:“您简洁风格的秘诀在哪里?”他就简单地回答说:“站着写!”
七支铅笔
海明威每天早晨6点半,便聚精会神地站着写作,一直写到中午12点半,通常一次写作不超过6小时,偶尔延长两小时。他喜欢用铅笔写作,便于修改。有人说他写作时一天用了20支铅笔。他说没这么多,写得最顺手时一天就用了7支铅笔。海明威在埋头创作的同时,每年都要读点莎士比亚的剧作,以及其他著名作家的巨著;此外还精心研究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西班牙油画家戈雅、法国现代派画家谢赞勒的作品。他说,他向画家学到的东西跟向文学家学到的东西一样多。他特别注意学习音乐作品基调的和谐和旋律的配合。难怪他的小说情景交融浓淡适宜,语言简洁清新、独创一格。
改到出版前最后一分钟
海明威写作态度极其严肃,十分重视作品的修改。他每天开始写作时,先把前一天写的读一遍,写到哪里就改到哪里。全书写完后又从头到尾改一遍;草稿请人家打字誊清后又改一遍;最后清样出来再改一遍。他认为这样三次大修改是写好一本书的必要条件。他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初稿写了6个月,修改又花了5个月,清样出来后还在改,最后一页一共改了39次才满意。《丧钟为谁而鸣》的创作花了17个月,脱稿后天天都在修改,清样出来后,他连续修改了96个小时,没有离开房间。他主张“去掉废话”,把一切华而不实的词句删去。最终他取得了成功。
写作方法
海明威的儿子在他的一篇文章《爸爸教我写作》中提到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把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一篇文章绞尽脑汁地改头换面,然后去拿给海明威看。后来海明威给出的评价是:写得很好,但是有一处需要加以改动。把一句话中的“突然之间”改成“突然”就更好了,因为用字越少越好!他的儿子看了之后实在叹服:原来,屠格涅夫的原作中的这句话用的就是“突然”这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