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追慕先贤的征文范文(精选24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征文的身影吧,征文具有标题醒目,让人一目了然的特点。写征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2追慕先贤的征文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追慕先贤的征文……
2022追慕先贤的征文范文(精选24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征文的身影吧,征文具有标题醒目,让人一目了然的特点。写征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2追慕先贤的征文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追慕先贤的征文 篇1
穿过繁华的小巷祭拜孔子的地方——孔庙的大门映入眼帘,一个精致的孔子石雕屹立在门前神态端庄,凝视远方,石门的四周围绕着四根巨大的石柱,上面雕刻着四大天神风、雨、雷、电,好像在为孔子看守着大门,不让任何妖魔鬼怪进入这片神圣的净土,石门上一只威武的独角兽,朝着天空怒吼,好像在向天神传达孔子的精深思想,抬头看,是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著名书法家胡缵宗题写的“金声玉振”几个大字赫然悬挂在门前,“金声”、“玉振”表示奏乐的全过程,以击钟(金声)开始,以击磐(玉振)告终。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赞颂孔子对文化的巨大贡献。
进入孔庙的大门一股树木的清香扑鼻而入,伴随着阵阵鸟鸣我们深入到了孔子的庙宇,在一间房子下,我抬头望,只见屋顶上全部是黄色琉璃瓦,屋内木头上的金龙合玺彩绘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泽,但是这座房子做工精致,还可以看出它以前是多么的金碧辉煌,它凝聚着历代万千劳动者的血汗,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
在人们祭拜孔子烧香的最大的庙宇前,一棵龙树保卫着孔子,为什么说这是龙树呢?原来在乾隆皇帝来祭拜孔子之时他在这棵树下乘凉,靠在了这棵树上,这棵树仿佛有灵气似的,也跟着皇帝沾了龙气,长的就越发像一条飞舞,奔腾的龙了。在房子的屋檐下写着几个黄金色的大字,民生未有,而在孔子镀金的雕塑上方写着“万世师表”表现了对孔子的尊敬,说他是万世所有人的老师。
近距离感受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它辉煌的文化永远的传递了下来,永驻人们的心中,我不禁对他肃然起敬。
追慕先贤的征文 篇2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马上又到了,这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是缅怀祖先,进行优良家风教育的好时机。
近年来,在清明扫墓活动中,很多人都是用焚烧纸钱、祭品的做法来表达哀思;也有不少人摒弃陋习,向先人敬献鲜花来表达纪念之情;也有些地方举办了清明会,喝清明酒,促进了宗亲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但这些活动,很少人知道老祖宗优良的传统家风,很少人去挖掘、发扬良好的家风。因时代的变迁,历史上优良的传统家风被忽视了。
传承好家训、培育好家风、弘扬好家风应该成为清明家族团聚的重头戏。记得在小时候,每年清明节家族里都会举行祭祀仪式:同村子的家族成员在那一天都会聚在一起,年轻男丁去扫墓,妇女一般在家准备酒席,而老人们讲则不厌其烦地对小孩讲家族的历史,自豪地介绍家族的礼仪传承等。而我们经过老人的言传身教,也慢慢地开始懂得了不少做人处事的道理。一个家族,如果能像过去的那些老人那样,不断用家族的正能量去激发家族成员奋发向上、创业有为,则家族幸甚,乡邻幸甚,国家幸甚。而如果家族成员在这个时候聚在一起,就只顾吃喝,只顾玩乐,甚至讲荤话玩赌博,则会造成相当恶劣的影响,特别是对小孩造成身心上的伤害。如果将不良思想、不良习气传给了下一代,那么整个家族的发展、
整个村子的兴盛,都会受到影响。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家风教育,从文明祭祀开始。传承家风、培育家风、弘扬家风,最重要的就是言传身教。任何说教,都比不上身体力行。家族里祭祀,首先要选择文明环保的方式。如不再烧纸、烧“名车”“豪宅”,不再大肆燃放烟花爆竹,不再搞铺张浪费,等等。要行节俭之风,时刻传播文明的种子。其次是不要把祭祀祖宗变成了家族或个人的炫富、耍酷行为。还记得以前我们家乡有某些比较大的家族过清明节,大摆筵席,鼓炮齐鸣,车队排起几公里的长龙,甚至堵塞交通。他们在迎来人们一片惊诧的同时,却很容易忘了党纪国法。
家族团聚,鼓励年轻人奋勇争先,自然是好事。但是如此招摇过市,炫富摆酷,很容易让家族成员骄傲自大,甚至搞小团体,在乡邻之间逞能称霸,走向发家旺族的另一个极端。因此,家风是家族、家庭文化,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无数良好家风的汇聚,就能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体现家族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程度。 宋朝王禹偁有诗云:“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今天,我们是绝不会如此贫穷、悲戚的了,但是,富而不奢、居安思危、大力弘扬优良传统,那是永远都需要的。清明活动,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无论是小家庭还是大家族,我们必须有一个朴素的思想,就是不忘先辈,不忘历史,不忘家风。
良好的家风,必然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这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繁荣昌盛祖国的基础。我们必须从无形的家风中汲取精神力量,把严谨的家风世代传承下去。
追慕先贤的征文 篇3
我国自古以来便是礼仪之邦,同时也是世界上的文化大国。而作为一名华夏子孙,我们应当从这些丰富的文化积淀中汲取其中精华来丰富自身修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教我们要谦虚。可是反观现今社会,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一次偶然听见了两个人的对话:A说:“听说你最近又得了××赛的一等奖?”B张扬地说道:“是啊,要是你去,保准不行。”
声音很大,表情十分不屑。A听了之后,一言不发地离开了。骄傲原来不仅使人落后,还让人变得不合群,与他人格格不入,最终被他人孤立。所以,让我们学会谦虚,让圣贤伴我们前行吧!“融四岁,能让梨”孔融让梨的故事曾经影响过多少人,教会了多少人礼让啊!但现在呢?却不断有一个又一个故事来与之对立,说是老也应爱幼,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只是以前的观念罢了。先不说孔融的故事是否与时代脱节,就单说这长幼有序,“尊老爱幼”这个词中,是“尊老”在前,“爱幼”在后。那么自然就应先尊老,再爱幼。可是又有多少人在日常小事中尊了老呢?就举那个大家在熟悉不过的例子吧。公共汽车上,有的年轻人上车之后,见到位置就上去坐下,也不管是不是专座。坐下之后就盯着窗外看,假装没有看到那些两鬓斑白的老人。礼让,在离我们远去吗?让我们找回远去的礼让,与先贤同行吧!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诗人孟郊对母亲的赞美与感恩尽融与这两句诗中。正如诗中所说,亲人们给过我们的爱,正如阳光促我们成长,是我们无论如何也报答不了的。
可是,我们同时也十分叛逆,并不能够懂得父母的心,于是常常做出忤逆的事来。也许,我们应学会如孟郊一般,用一颗感恩的心去看父母的所做,去体会他们的心。让感恩长存心间,让我们与先贤同行。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人生,就让这些先贤的美德融入我们的心中,让我们与先贤同行。
追慕先贤的征文 篇4
时光荏苒,人生如白驹过隙。中华民族在岁月的不断变化中变得富强,更加昌盛,中华民族之文化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时至今日,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值得我们学习。
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奋进。逆境能够磨练人的意志,能使我们在逆境中战胜自己而取得成功。而安逸优越的环境却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迷于安乐,尽享舒适,常常一事无成。有的人甚至在安逸之中沉迷酒色,最后却落得个自食恶果的下场,实属可悲。
“生于忧患”是千古不变的至理名言,春秋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岂不是它最好的例证吗?那时,勾践屈服求和,卑身事吴,卧薪尝胆,又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转弱为强,起兵消灭了吴国,成为一代霸主。勾践为何能够复国?这是亡国之辱的忧患使奋起的结果。这表明,当逆境重重,欲退无路之时,人们常常能显示出非凡的毅力,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潜能,为自己拼杀出一条生命之路。
但是有了生命之路,有了安逸的生活,人们却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而“死于安乐”。这方面最好的例子莫过于闯王了。1644年春,闯王李自成攻入北京,以为天下已定,大功告成。那些农民出身的新官僚把起义打天下、叱咤风云的气魄丧失殆尽,只图在北京城中享受安乐,李自成想早日称帝,牛金星想当太平宰相,诸将想营造府第……当清兵入关,明朝武装卷土重来时,起义军对此不能抵抗,一败涂地,教训是多么深刻啊!
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方面都要经受一番磨炼。这使我想起欧阳修所说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人们在险象环生时,努力的拼搏,因此化险为夷;人们在安逸的享乐中却意志消退,结果一无是处。总之人处逆境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
历史的风吹走了一切,却吹不走古代先贤对我们的影响与教诲。学古为今用。先贤们的良言慧语会永远激励着我们奋斗和前进
追慕先贤的征文 篇5
戴葆庭先生出生于浙江山阴(今绍兴市)的贫民家庭,只读过2年私塾,11岁到米店当学徒,给店主家做零碎杂活。绍兴的灶台很高,尚未长成的他,洗碗刷锅,都要站在条凳上,方可够着。几年后,便做春米、送米的体力活,一次,为买主送米,穿了一双母亲新做的硬底鞋,水乡桥多,雨后桥面很滑,不小心,连人带米从桥顶摔到桥下,磕掉了门牙,仍然背起一二百斤的米袋,硬是给人送到家里。他自幼生活在清苦的环境中,养成了吃苦耐劳,克勤克俭的品德,这对他后来的事业成功和待人处世,都不无关系。
戴葆庭先生虽然出身清贫,却酷爱钱币,他自幼有收藏的癖好,孩童时代,无钱购买鞭炮,别人放过的炮仗头,他收罗起来,不舍得扔掉。看见火花烟纸,更是如获至宝。清朝末年,我国还使用制钱,他有点收入,就积攒起来,每每摆弄,如数家珍。一次,他突然发现:制钱的文字制作各不相同,而且除当朝的铜钱外,居然还有前朝的铜钱,也夹杂其间,这引起他极大的兴趣。从此,凡是经过他之手的钱币,也要仔细审视,有不同版别者,总要想方设法替换下来,品相好的,更不舍得放过。
1920年前后,浙东收集钱币的风气由宁波传到绍兴,绍兴大街上也有人打出画满古钱图样的旗号,收罗古钱。葆庭先生闻声,总要抽身去看,在那里,他知道了不同的古钱有着不同的价值,其中的奥秘虽然还模糊,但他意识到这是一门学问,于是,毅然辞去米店行当,走上了专事收藏和研究钱币的道路。
钱币学是以钱币实物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要研究钱币,必须首先拥有钱币实物,而钱币实物的得来,需要花费一定的资财,特别是珍稀钱币,价格昂贵。葆庭先生没有这样的财力,唯一的办法,只有以“钱”养“钱”。他把收来的钱币,经过精心挑选,留下必要的,再把多余的转让他人。循环往复,日积月累,收藏逐渐增多,阅历也日益丰富。不管付出多少辛苦,只要能增添不同的品种,只要能找到和钱币相关的各种资料,他都心甘情愿,从心底里感到欣慰和满足,故此自号“足斋”。他秉性淳朴,为人忠厚,尤其注重信誉和承诺,凡由他转让出去的钱币,必定按质论价,决不弄虚作假;别人是研究所需,收藏所缺,他宁愿不计报酬,也要成人之美;凡从他那里得到的钱币,若有疑问者,随时可以原价退回。因此,在钱币收藏界和钱币学界传为美谈,享有声誉。
葆庭先生不喝酒,不吸烟,与茶道无缘,只有一个心眼,钟情钱币。为了收集钱币,他走遍了大江南北,黄河上下;为了得到实地考察的资料,他不惜长途跋涉,穷乡僻壤,风雨无阻;为了剖析钱币中的疑难,他用功史书,不耻下问;为了得到学术上的进步,他可以钻研相关的其他文物,从印章、瓦当、到青铜、陶瓷、玉器、书画……他认准了这门学问,锲而不舍,在半个多世纪里,几乎每天都和钱币打交道,常常一过手便是几十、几百,甚至千枚钱币。在长期实践和反复摩挲之中,走出了一条自学成才的道路。他对于钱币的鉴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大量的资料,因此他具有高人一筹的眼力,当时钱币界誉之为“南戴北骆”,即南方的戴葆庭,北方的骆泽民,凡经他们过目的钱币,即可咸定一二。
葆庭先生把钱币研究视为终生事业。只要对事业有益,他都不会推辞,而全力以赴,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三、四十年代,丁福保先生组织编纂《古钱大辞典》、《历代古钱图说》等钱币丛书,他积极参与,鼎力相助,尤其在古钱的鉴定和取舍方面,主要由他核准。为了表示感谢,丁福保先生特意请他为《历代古钱图说》写序,先生谦让再三,只在丁先生自序之后,表达了心意。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彭信威先生编著《中国货币史》,有关钱币学方面的问题,多是请教葆庭先生。在那段时期,他俩几乎每周都要叙谈,甚至一周畅谈几次,为提供有关资料,葆庭先生从不保留。为此,在《中国货币史》第一版的序文中,彭信威先生还特意做了交代。葆庭先生在30年代曾著有《足斋泉拓》3册,晚年又整理集成《珍泉集拓》、《戴葆庭集拓中外钱币珍品》上、下册,在他故世以后,分别由新华出版社和中华书局出版,他的有关论述,则散见于当时的钱币期刊及其他有关书刊。
为了联络分散在各地的钱币界人士,1940年,葆庭和丁福保、罗伯昭、郑家相、王荫嘉等人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泉币学社,并创办双月刊《泉币》杂志,由他负责日常事务。四、五十年代,我国钱币界最具影响的几位泰斗,联谊组成“寿泉会”,编印《寿泉集拓》,葆庭先生是实际组织者和具体操办者。他的这些努力,为这一时期钱币热潮的掀起和我国钱币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地推动作用,其影响不仅在国内,而且还波及到日本、朝鲜和东南亚地区。
新中国成立以后,葆庭先生一直供职于上海文物商店,享受专家待遇,但他从不以专家自居。他培养学生,讲授钱币课程,对于年轻后学,有求必应,竭尽责任。他还应聘为上海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单位鉴定钱币,提供文物等级意见。他收集的珍泉名品,相继归入中国历史博物馆(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天津历史博物馆等单位。为此,曾受到国家文化部的嘉奖,为抢救和保护祖国的钱币遗产做出了贡献。
戴葆庭先生1976年1月病逝,享年81岁。上世纪80年代以来,钱币学日益受到关注。虽然戴葆庭先生、罗伯昭先生等诸位泉家未能看到这一盛况,但他们早年探索和开拓的泉币天地及所作出的贡献,却影响深远,为后人所敬仰与怀念。
追慕先贤的征文 篇6
襄阳,鄂西北部的著名城市,亦是湖北省第二大城市。襄阳位于长江支流汉江中游,是鄂、豫、渝、陕毗邻区的中心城市,亦是华夏重要历史文化名城。素有“铁打的阳”、“华夏第一城池”、“兵家必争之地”的美誉。现存古代各时期文化遗址200余处,多种文物古迹堪称世界之最。
我对襄阳城的历史敬慕已久,对诸葛亮代表的先贤们更是仰慕有加。千古流芳的古隆中,古韵流深的襄阳古城、溢满古意的步行街。曾让我魂牵梦绕,牵情不绝,并逐渐滋生出万般敬意,总想有朝一日能睹其尊容,了却我今生之愿!
乙未春节,朋友相约至三峡大坝和清江画廊游玩,返途中,车将至襄阳时,闻得前方汽车追尾,高速路临时关闭,我们只好盘出高速,驶入国道,因而影响了行程。艰难忍受颠簸之苦抵达襄阳市界时,夜幕降临,此时襄阳城内已灯火阑珊,夜景分外迷人。为了不疲劳驾驶,亦为了明日能趋程归家,用罢晚餐后,我们便暂寓“襄阳酒店”,因而痛失了瞻仰襄阳景色的绝佳时机。
令人欣慰的是,这种遗憾没有在心中驻留太久,5月23日清晨,我便荣幸地跟随“舞钢山水户外”群的包车,毅然踏上了南下襄阳的愉快旅途。
由于出发时间太早,加之车辆一路颠簸,我和群友一路昏昏入睡,自然错过了沿途的仙趣美景。但当车于12点36分抵至古隆中景区时,瞌睡虫一下子跑到了九霄云外,大家禁不住欢呼雀跃起来。
当有序步出车门后,一方秀朗山色顿时凌乱了我纷繁的思绪,一种追根溯源的莫名冲动和久别重逢的深切感动,悄然占据了我之心灵高处。
追慕先贤的征文 篇7
人生活的世界很大,但人所面对的世界又很小。我们的一生也许会接触很多人,但能够停留在我们心中的人并不多,真正值得怀念的人更不多。
人生各异,人世沧桑,大化无形,生命苦短。在某些时刻,我们总会怀念一些人,并期望自己成为被怀念的对象,怀念人是一种幸福,被怀念更是一种幸福的期待。
近两千年前,一个哀怨的少妇怀念远在异乡的丈夫:“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一千多年前,韩愈悼念一位至亲之人,含泪写道:“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四百多年前,纳兰性德为一位友人填词一首:“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七八十年前,朱自清怀念道:“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是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鲁迅也写道:“我的记忆好像被刀刮过了的鱼鳞,有些还留在身体上,有些是掉在水里了,将水一搅,有几片还会翻腾,闪烁,然而中间混着血丝”。
穿越几千年、几万里的时间与空间,怀念人的情感就是这样如丝如缕、绵延不绝、挥之不去,犹如白日浮云、天涯地角、西风霖铃、父亲的背影、水里的鱼鳞。怀念的滋味是复杂的、难以言说的,抄录于此的几段诗文,本书中我们挑选的散文,无一不是在述说这种滋味,其中有甜蜜、温馨,但也有伤感、惆怅和悲凉。
《百年美文·人物卷》(百花文艺出版社)在浩如烟海的写人、记人、怀人散文中精心选择了百多篇佳作,它们来自于刚刚过去的那一个世纪,它们追忆、怀念的是亲人、恋人、友人与故人。从鲁迅、周作人,到朱自清、梁实秋,从那些早已离我们而去的散文大家直到许许多多仍然在世、来自各个专业领域的作家学者,他们汇聚在这卷散文选里,共同抒写着他们对某个人、某些人的怀念。这些怀念的情感穿越了年代、地域、身份等等因素,凝聚着人类情感的精华,牢牢地牵动着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心灵,让我们与那些怀念和被怀念的人精神相通,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加入了这怀念的行列。
这些文章,都是在写人、记人、怀人这个主题之下,充满了情、义、理和真、善、美的佳作,这里既有闻名遐迩的名篇美文,也有为人忽略却能直达内心深处的感人、动人之作。我们在挑选一些文章时,还适当地注意了它们的史料价值。选择往往是艰难的,那么多的好文章一起摆在眼前,实在令人难以取舍,特别是在面对怀念同一人的众多美文时,无奈不能将它们全部收入。
作为编选者,我们希望这卷散文选能于无意之间拨动读者心弦,在灯下、在窗前、在临睡之前、在一个人独处之时,静静地、细细地去怀念生命中一个或一些值得怀念的人,无论是甜蜜,还是惆怅、悲凉……让我们的心和情感再真诚、再柔软一些,让我们去体味怀念的滋味与意义,让我们在人情、人性的世界里得到一种生命的升华。
追慕先贤的征文 篇8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也是一个文明、礼仪之国。关注历史的人都知道,在我国的古代,有浪漫主义情怀的诗人李白,有刚正不阿、不谋私利的包拯,不徇私情、足智多谋的岳飞。
说起包拯,大家早已经熟悉了吧。包公,名包拯,人们都称他为“包青天”,他是我国妇孺皆知的人物。他幼年时家境清贫,曾寄居于寺庙苦读,28岁时中了进士,后来做过龙图阁大学士、枢密副使等职。他一生刚正不阿、不畏权势、执法严明。当时曹国舅依仗自己是皇亲国戚,凶横霸道,强抢民女,草菅人命,违法乱纪。包公冲破重重阻拦,查明了曹国舅的罪行以后,执法如山,依法定罪,铡了不可一世的曹国舅,威震四海,深得百姓的拥戴。
历史虽然成为了过去,但在历史中承载着数不胜数的名垂青史的人物,他们敢作敢为、清正廉洁、足智多谋。他们在这长河中,缓缓流去,即使如此,他们还是在我们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让我们学习他们的这种精神。
我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个喜欢的历史人物,在你心中矗立着英雄的形象,而在这些英雄中,矗立在我心中的历史人物是一个足智多谋、不徇私情的人——岳飞。
岳飞家境贫寒13岁就能文善武,他使箭,百发百中;舞枪,枪法高超;作文,也是字字珠玑。他母亲曾在他的背上刺上了“精忠报国”四个字,使他从小就立下了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金兵大举入侵时,为保卫山河,岳飞义无反顾地奔赴抗金前线。在十多年的征战生涯里,他一直驰聘沙场,征战南北。在战斗中,他身先士卒,英勇无限,且足智多谋,他军纪严明,令士卒“守法度,从不纵兵,扰害民间”,百姓秋毫无犯;他视兵如子,使将士上下团结一致,同仇敌忾;他不徇私情,儿子岳云违反了军纪,照章处罚;他骁勇作战,在面临敌众我寡,粮尽援绝的情况下,他沉着、冷静,以非凡的气魄与将士一起浴血奋战,渡过了一个有一个难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朱仙镇一战,他率兵7万,破金兵百万,攻得金兵“尸如山积,血若流川”。岳飞凭借着自己的胆略名扬四海。
中国传统美德一代一代的传下来,历史人物身后的每一件事都带着不同的美德,有坚持、勇敢、努力……美德的传承就像一场接力赛,一代人比一代人做得更好。你努力着,我坚持着,同心协力把我国的传统美德继续发扬光大。
追慕先贤的征文 篇9
太平盛世寻根热。伟人、名人、先贤们的后裔,修祠堂、续族谱、祭祖,十分热闹。
根据最新修订的《孔子世家谱》,孔氏族人超过200万。还有报道称,朱熹家族是世界上最大的家族,有800万人,其中海外就有百万人以上,都赶上一个小国家的人口了。
这么多的先贤后裔都在做什么?大抵是开发旅游、招商引资,谓之“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弄过了头的,百姓讽之为“骗子搭台,孙子唱戏”。
我认识一个中年农民,姓范,名国良,文化程度不高,貌不惊人,开大货车谋生;赚了不多的一点儿钱后,他把家搬到了县城,继续开大货车谋生。总之,他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
他是范仲淹的后裔,他知道范仲淹的故事,知道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他回到儿时的小山村西坞。长了几百年的乌冈树、青枫树没了,被人砍了烧炭卖了。水土流失了,溪也脏了,水也浑了,花花绿绿的塑料袋到处都是。
他想学先祖范仲淹,于是在大年初一召集村民开会,动员大家拿出点儿钱,尤其是外出做生意的几个人;大年初四开始带领全村人搞卫生、清理塑料垃圾,然后请来工人建公共厕所、修马路。大伙儿凑的钱花光后,他个人还欠了几万元的债。
之后年年如此,过年全体搞卫生、修路,保卫山清水秀的小村庄。
范国良不是党员,不是村干部,家里条件一般。做好事影响了赚钱,老婆有意见,兄弟不理解,说他像与风车打架的“堂吉诃德”。连记者在考虑选题时都不放心地事先确认:这个人有没有毛病?
按照现代遗传学观点,就群体而言,孔子的第10代孙只继承了约千分之一的“孔子基因”;第20代孙只继承了约一百万分之一;到目前的第80代,就只继承了约一亿亿亿分之一的“孔子基因”——这个数字与0有多大区别?
而如果从文化传承的意义上来说,我们都是先贤后裔。如果我们都能像范国良那样,以一己微薄之力,从身边做起,做力所能及的小事,那该有多好。
追慕先贤的征文 篇10
踏着历史的尘埃,追寻先贤的足迹。
——题记
剪纸胭红,浸在梅香里,雪光映照出斑驳细碎的日影。史书随着风儿一页页打开,携着尘土追寻在那一纸发黄的历史中。
驰骋东汉末年,一人持羽扇扭转乾坤,尽毕生之力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 “夫难平者,事也。”《世事难料,他一次次与成功失之交臂,更何况后主刘禅不思进取亲侫远贤,听信谗言,《出师表》又怎够书写无奈?可怜卧龙先生,可怜诸葛一世英名!
纵有大臣脱靴,贵妃磨墨,御手调汤又如何?纵使豪情万丈,才气不凡,前途又何在?难道只能在山林、仙境、醉乡中去寻求自由和理想?他不屑“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一壶酒醉了天下,有了酒就有了诗,便有了无怨无悔、无羁无绊的人生。回望盛唐,李白立于其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独处泊罗河畔,无处苍凉,脑海中回放着奸臣得意、大王昏庸、人民艰苦。“可我又能做什么呢?”他笑了,笑昏君,笑佞臣,笑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难道只能将丹心留于史册?不再留恋,屈原纵身一跃,留下一道美丽的弧线,留下后人无尽的叹息。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她是一个如水的女子,她是一缕淡淡的梅香。可惜,可悲,可叹!谁说“才藻非女子事也!”,落得个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深秋,和她相伴的就只有梧桐雨与点点愁了。如戏如画,似梦似幻——李清照。
一张张历史画面拼凑,一纸纸书页诉说兴亡。废墟上,一个朝代如梦初醒;斜阳下,一个国家支离破碎。谁言历史无情?历史长廊上,一位位先贤驻足。是谁凝望叹息?是谁泼墨言志?是谁含恨投江?是谁红颜凋零?
历史无愧于我们,我们无悔于历史。
赏辉煌兴盛,看满目疮痍,笑奸臣忤逆??踏着历史的尘埃,我们在灿烂的文明中寻找先贤足迹,寻找那一卷史册,寻找那一抹文明,但勿忘——俱往昔,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追慕先贤的征文 篇11
郑家相先生(1888~1962),字葭湘,号玉泉真隐,别号梁范馆主。浙江鄞县人。1914年毕业于浙江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曾任上海陇海银行常务董事。自幼受其父影响,对泉币颇有兴趣。曾捐赠给南京博物院梁五铢钱范119件;捐赠给宁波天一阁铜鼎、铜炉、铜造像及瓦当、量器等文物;1962年,其夫人吴秀卿秉承先夫遗愿将生前所藏文物6409件(其中钱币5969枚,书画305件,陶瓷96件,青铜器7件,符印17件,杂类15件),古籍图书256册全部捐赠给上海博物馆。
少年时,家相先生继承父志,喜集古书法帖,专攻碑版之学。民国初,家有善本万卷,珍拓千种,已为甬地藏书大家。对于古钱,只是附带收藏,虽有千枚,只是读钱文、识时代而已。
民国五年,是家相先生收藏生活的转折点,追究其因,实是一场笑话引起。这一年,长家相五岁的鄞县同乡张絅伯收藏古钱已颇富,他邀友同宴,席中有家相先生作陪。杯觥交错时,张絅伯大谈收藏泉币之经验,时而说“皇祐”,时而道“成化”,讲得津津有味。家相先生正当年轻,不知天高地厚,打断絅伯高谈阔论,说这些钱有何难得,我家也有。絅伯闻之惊喜万分,席间恳切求之,望一睹为快。第二天,絅伯至家相家中品视珍泉,大失所望,所谓“皇祐”者,“嘉祐通宝”也;所谓“成化”者,“洪化通宝”也。这次笑话后,家相先生遂整理家藏泉币,走上了专集古泉的道路。
民国六年起,家相先生先后入司法、财政、军事、商业、铁路各机关任职,足迹遍及浙、粤、直、鄂、晋、豫、苏、皖诸省,所到之处,不忘搜奇集异,积三十年,得泉万种。家相先生集泉,自有一套办法,今为之概括四条。
一是精于鉴定。民国七年,家相陪周笃夫购钱,为之选一崇祯通宝背敕二钱,此钱厚大,铜色金黄,文字深峻,明显带有凿刻痕迹,周笃夫遂疑为伪,家相先生花二元自购之。其实此乃雕母钱,用精铜雕成,为绝稀之品。
二是勤于访摊,救许多名品于冷僻之中。民国六年秋,家相先生客居杭州,一日至堂子巷访古泉,摊间陈列,皆普通品,家相一一检视,终于挑出裕民通宝背一分二字颠倒钱一品,咸丰当百、当十背满汉文浙字钱二品。民国九年,家相在天津,天津东北城角,地摊林立,陈列古泉不少,家相每日必到,每次必选购数品,作为配缺,一日选半两钱,一品绿锈累累,文字不明,花二个铜元购下,归后缓剔硬锈,赫然一枚文帝四铢颠倒半两,此乃访摊得钱之乐趣也。正是这种勤于访故肆冷摊的习惯,使家相先生能在摊肆之间觅得珍品,既得到了自己喜爱之物,又使这些珍品重见天日,不至终年埋没,家相先生可谓泉中伯乐也。
三是善于追踪,绝不放过偶然得到的泉币信息和可以觅求的机会。此事举一例即可明之。民国二十四年冬,家相先生在铁路局任职,居于南京,一日病休于寓邸,有客携数范来,乃面五铢,背四出之合土范,有段有片,或整或残,尽收之。询问而知当时通济门外因筑路填塘,为工人所刨出,家相遂再三嘱客复访现场,二日后又得十几范,皆大块而齐整,有列四泉者,有列八泉者,有款文者,又尽收之。家相一边嘱人代收,一边带病自上工地搜求,前后达到五个月之久,获范二千余方,整理得一百六十余种。此乃梁五铢土范也。家相收藏此种梁范名甲天下,人称土范富翁,名其居曰梁范馆,家相先生自此后遂以“梁范馆主”为别号。这种善于追踪的脾气,使家相先生能抓住苗头搜集珍品,并使许多同类品种系统化,为他的研究作了成功的铺垫。
四是乐于助人,此乃泉币界之美德,亦可谓之“泉德”。民国六年,家相先生得太平通宝钱一品,径三寸,重三两,色泽古旧,文字雄伟,颇为爱惜。民国八年,方药雨见此,托张絅伯相求,家相即首肯,此乃家相先生首次古泉转让,自谓:太平钱一失,从此藏泉遂不太平。割爱而成全泉友,此是何等胸怀。家相先生的泉友遍海内,这与他精湛学识固然有关,但其成人之美的“泉德”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家相先生集泉,并非停留在单纯猎奇访异的兴趣上,而是进一步研究探讨,著书立说,从而使他成为泉币名家。家相先生几十年辛勤笔耕,收获颇丰,有《中国古币考》、《上古货币推究》、《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古布釿字之研究》、《明刀之研究》、《半两之研究》、《五铢之研究》、《古化文字汇编》、《梁五铢土范考》、《泉家小史》等论著。家相先生泉识渊博,文章过人,故四十年代能以其名望而担任《泉币》杂志主编,泉德泉识天下公认。《近代古泉学家与谱录》称他:“阐明古币之源流,创立系统之学说,并断定铜贝刀布之时代,以文字形制及出土地点而分别其何贝何刀何布属于何时何国何地,辨别精详,系统分明,为自来泉学一新耳目。”评价公允,无可指摘。
追慕先贤的征文 篇12
面对国仇家恨,有些人选择沉默,有些人选择屈服,有些人却选择了反抗,成为名垂青史的爱国英雄。蚁光炎先生就是这样一位爱国忘身的抗日侨领。
我反复地阅读了《抗日侨领蚁光炎》这本书,从中受到了许多教育。蚁光炎先生是我的同乡,他小时候因家境贫困而不得不去泰国谋生。后来,在他的努力下,他的事业蒸蒸日上,如日中天,但他却还时时刻刻忘不了生他的祖国,忘不了正挣扎于水深火热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爆发了,他深知国难当头,匹夫有责。蚁光炎先生不畏艰难地发起抗日募捐活动,竭尽所能地为抗日而努力,他冒着危险,把一批批救援物资运往祖国内地,运往抗日前线,这不但直接支援了抗日事业,而且振奋了民族精神。蚁光炎先生的抗日义举,激起敌人的愤怒,最终被敌人暗杀身亡。
蚁光炎先生的精神深深地震憾着我,他为了祖国和人民流尽最后一滴血,他为了祖国和人民奉献自己的一切,他的一生为祖国的盛衰,为人民的存亡奋斗不息,无私奉献,他的精神千秋传颂,他的形象万古长存!
我掩卷沉思。今天,我们追思蚁光炎先生是为了从中汲取伟大的精神力量和深刻的智慧启迪,是为了更好地把握今天的生活和未来的方向。他坚持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自尊品格,以及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慨都深深地感染着我,鼓舞着我。
今天我们走在阳光大道上,我们的幸福生活是由无数象蚁光炎先生那样的英雄前辈用鲜血换来的。作为小学生的我,将更加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寄语先贤应笑慰,接班自有后来人!
追慕先贤的征文 篇13
汨罗江是一条名闻遐迩的圣水,先后收留中国诗歌史上两位走投无路的诗人:一位在下游,以水为坟,年年端午,竞渡的万千龙舟还在打捞他的魂魄;一位在上游,堆土为墓,少人拜谒,与凄清的墓地长年相伴的,多是春风秋雨夕阳晨雾。
大历五年(公元770年)秋冬之际,杜甫从长沙出发,准备顺湘江而下洞庭,转道襄阳回归河南故里。然而,他其时年近花甲,早已病体支离,舟入朔风凛冽的洞庭,更是多症并发而一病不起。病重的他只得转道前往昌江县城,去投亲靠友。但在距县城仅十里的小田村附近的江上,世星即告陨落,他年幼的儿子宗武只得将父亲草草葬于小田村天井湖,也就是我们今日见到的平江杜墓。
在一个秋冬交割之日,我去拜谒那一座山中的也是我心中的坟茔。车出平江县城,颠颠簸簸,往南行二十余里,终于看到光绪十年重修的“杜公祠”。三张大门关闭已久,大约平日也少人问津,我们是不速之客,杜甫也早已长眠不起,蓬门今日当然也不会再为君而开,我们只得从旁侧围墙已经坍塌拆毁的缺口进去。
祠堂后面的小山丘上,有一栋建于多年前的房舍,门楣石匾上嵌刻有“铁瓶诗社”四字。管理墓园的老人领我们走到诗社下侧围墙的一扇小门边,打开那把资历不浅犹有古风的铜锁,小门吱呀一声推开,在一座小小的山包之上,在几株青松翠柏的守护之中,猝不及防,近在咫尺,杜甫墓怆然轰然巍然,撞伤撞痛也撞亮了我的眼睛!
墓坐北朝南,青石墓碑正中镌文为“唐左拾遗工部员外郎杜文贞公之墓”,这就是我们的千秋诗圣最后的安息之所了。秋风吹来,墓草萧瑟。墓前的香炉小小,炉中残留三四根燃尽的香头,也不知是何方来客对他的祭奠。
杜墓至今萧条冷落,杜甫当然也无意于使自己最后的栖息之地,和遍布湘中与国中的宾馆酒楼夜总会娱乐城一争热闹与繁华,然而,一个民族假如热衷于形而下的物质追求与享受,而对于前贤往哲缺乏应有的敬意,总不免令人感到悲哀。
追慕先贤的征文 篇14
琦君文学馆坐落于三溪中学之内,这仍保留着潘宅旧时风貌、留下琦君儿时太多美好回忆的旧居,承载起一代散文大师一怀浓浓的亲情、乡情、友情和充满花香细雨的文字,也让后人可寻一代散文大师的文脉。
琦君文学馆设在潘宅旧居的二楼,共分一间正厅、两间作品陈列室、一间生平室和一间名家评论室,通过大量的实物、照片,书信及作品等展品,再现了琦君一生及其所取得的文学成就。
琦君原名潘希真,1917年生于泽雅镇庙后村,在瞿溪度过了童年生活。1949年赴台湾,后定居美国。2006年病逝于台北,享年90岁。琦君是“五四”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继冰心、萧红等之后又一位极为重要的女散文家,被誉为“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琦君的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等50余种。先后获中国文艺协会散文创作奖章、台湾中山学术基金会文艺创作散文奖、台湾儿童读物金鼎奖、台湾文艺奖,有14篇散文作为范文选入台湾中学语文教本。琦君的《翡翠的心》、《琦君散文集文选》、《琦君散文》等曾由大陆人民文学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在全国发行。2001年中篇小说《橘子红了》,由大陆导演李少红改编成20集电视连续剧,播出后轰动海峡两岸。不少作品曾被译成美、日、朝鲜文,深受国内外读者的喜爱,在国家文坛享有很高的声誉。
琦君的很多散文作品,凭儿时记忆,描写了许多故乡事、故乡人,其中不仅包含着浓郁的瓯越文化内涵,也渗透着深切的乡愁。就是这份乡愁和同根同源的文化牵动了台湾同胞思乡的心,激发了世界各地炎黄子孙的爱国情。
追慕先贤的征文 篇15
我曾去过一个被神奇云雾包围的地方,一个一代伟人出生的地方,一个遍地布满了红色足迹的地方!这里就是韶山冲,位于湖南韶山。这里诞生了解放全中国的毛泽东主席。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站在这里,站在毛主席铜像面前。他高大的身影周围被一圈一圈、一层一层的花环包围,如一个巨人矗立着,脚下踩着斑斓的云彩。听导游讲解,在运送毛主席铜像的路上,曾发生了一些神奇的故事呢!当毛主席铜像运到江西井冈山时,装载车突然抛锚,开不了,怎么查都查不出原因,江西人民感慨地说:这里是毛主席第一次闹革命的地方,主席想在这里住一晚。于是车就在井冈山停了一夜。第二天,车竟然奇迹般地好了,到了韶山,等安置好铜像,天空中神奇般地出现了日月同辉!寒冬腊月,漫山遍野的杜鹃花竞相开放!毛主席真伟大,他能使天随人意变,花伴天意开!毛主席,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我们不灭的内心寄托;毛主席,我们永远的精神依靠!您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您的传奇故事,将在我们内心一代代传递!
接着,我们又参观了毛主席生活的地方,以前我看书得知他生活简朴,去了我才知道,他的家非常小,除了床就是一张桌子,再无别的东西了,毛主席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发奋读书,做了如此多对国家有益的事。
追慕先贤的征文 篇16
清明节到了,祭祖,上坟,烧纸,寄托哀思,怀念故去的先人,这是我们中国的传统也是文化。自古至今,崇拜祖先就是重要的宗教信仰。除此之外,人们还认为人即使身体不存在,灵魂也是存在的这个观念也一直流传了下来。
清明怀故人,踏青扫墓的活动涉及到每个家庭,在祭奠祖先的时候,报恩之情也会油然而生,感激先祖的佑护,感激父母的生养之恩,表达个人对亲人们的诚敬,如同上了一堂道德课,使人性深处的道德理性重被唤醒,即使远在海外的游子,也会遥祝自己的亲人们在天堂里生活得幸福快乐!清明怀故人,踏青扫墓的活动还加强了亲友间的联系和团结,在共同的先祖和亲人墓前,缅怀他们为家族的繁衍壮大作出的一切,继而学习他们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加强自身的修养,从而与家人亲友一起,继续发扬家族的传统美德。
清明也被称为清明节,这一天悲伤的成份并不多,相反节日的气氛倒是比较浓厚,因为扫墓是与天堂里的亲人的一次聚会,先让久违的亲人们品尝家乡的小吃,再干一杯醇厚的老酒,然后与各路后人相见言欢,互诉衷肠,向他们告知家族的各种悲喜信息,唠叨唠叨自己的心思,如此一来,对亲人的思念就变得真实了。
追忆先贤传承好家风。家风是什么?就是一个家庭为人处世的风格。有什么样的家风,大体就会走出什么样的人。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就是中国封建社会优良家风的典范,时至今日,仍然不失它的积极意义。不同家庭,不同环境,形成不同的家风。
追慕先贤的征文 篇17
中国最古老的宫廷音乐雅乐在孔庙回旋,匏、土、木、革、石、金、丝、竹等乐器抑扬顿挫,每发一音,皆有所凭。
祭祀大典依序启扉、瘗毛血、迎神、进馔、上香、行三献礼、正献官饮福受胙、撤馔、送神、焚烧祝文与丝帛、阖扉、撤班等。场面肃穆庄严,令人叹为观止。
祭祀过程中,乐生分别演奏“宁和之曲”、“安和之曲”、“景和之曲”,佾生伴着乐曲翩翩起舞。大龙小学佾舞队的庄汶浈老师透露,8行8列64名佾生表演的“八佾舞”,依据明朝《頖宫礼乐疏》的文舞图谱完整呈现,用来祭拜帝王,有文舞、武舞及文武合一舞3种。目前演出的佾生中,女生多于男生。而乐生中的男女比例大致持平。
祭祀大典后,庭中人头攒动,进入民众青睐的分赠“智慧糕”环节,喻分享孔子加持的福慧。中新社记者看到,民众早早就排起长队,其中不乏父母抱着咿呀学语的孩童。今日恰逢周末,有不少学生结伴来参观祭祀大典。来自新竹的中学生李少羽从正献官手中领到糕后,深鞠一躬称,“谢谢孔子爷爷”。
为纪念孔子为人类作出的特别贡献,每年孔子诞辰日之际,世界各地孔庙均举办祭祀活动,祭拜者络绎不绝。就像专修汉语言文学的虞乐怡观礼后所发的感概,“期盼儒学能深植于每个华夏子孙心中,成为重要的精神项目”。
追慕先贤的征文 篇18
先贤,我知道很多。辅佐刘邦的张良、辅佐周武王的姜太公,齐恒公的谋士管仲,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先贤,但我更尊敬的先贤,则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
他是辅佐蜀汉之中最有才学的一位。在《三国演义》中,他的形象被刻画的十分传神。我知道他的“孔明三气周瑜”、“七擒孟获”、“智退司马懿”都让我感到他为了国家利用自己的才智努力治国。
在他打仗的过程中,向后主刘禅写了一篇《出师表》,为后人所传颂。《出师表》是在七擒孟获之后写的。诸葛亮在其中举荐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说明他不妒贤忌才,为后主多推荐贤人;他表明蜀汉不兴,应不懈治国,说明他了解形势,知天文,识地理;“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他毫不吝啬地表明他们几人是人才,既说明了他忠直的性格,也说明他深知人心。我细细读了一遍《出师表》,发现发现它里面不仅都是对后主尊敬的语言,还有很多劝诫的话语,如果没有了孔明的督促,后主立刻就会“乐不思蜀”。
诸葛亮死前在五丈原安排了智退魏兵的办法:让木头人扮作诸葛亮,手持纶扇,恐吓魏军。所以“死诸葛能吓走活仲达!”当年魏延策反时,与黄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孔明已知其脑后有反骨,就留下一个锦囊来杀魏延,他的话灵验了。
我对诸葛亮的了解很深,也深深敬佩他有胆有识、才智过人,更敬佩他忠诚,为了蜀国牺牲一切的精神,但我最敬佩他的事他不懈努力、刻苦求成的精神!
在马谡失守街亭之后,在大将战败之后,他并没有因战败而推托不去打仗,而是把将军切换位置,改变谋略、继续前进!
由于他的不懈努力,上天也眷顾于他。打下了益州等地,俘获了许多将军。然而,在他死去之后,由于邓艾等人的以众欺寡,姜维即使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不能挽救蜀国的命运,可见诸葛亮在蜀国的重要地位。
司马懿也是个会摆兵布阵的人,但他无法与诸葛亮抗衡,在一次两人的摆兵布阵之中,两人都摆出八卦阵,司马懿则进攻了诸葛亮,诸葛亮的军队变为像蛇一样的阵,杀掉了大量魏军,但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抽出兵来打对方的城池,不料孔明的军队奇袭一座城池,大败魏军。
诸葛亮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一个鞠躬尽瘁的人。我会继续去追寻其他先贤留下的足迹!
追慕先贤的征文 篇19
(一)古柏淡
像古柏一般有着淡雅清香,深知内有冤情而无畏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受辱入狱仍磨灭不了你坚毅的信念。司马迁,是你么?那不容掩饰的史册,保证它的无饰是你的使命;将那悠久历史记下是你的责任,不然怎能有那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怎会有那《报任安书》中你的鸿鹄之志?在那勾心斗角的年代,怅望那灰天,你不甘堕一落,坚持是你唯一的信仰。
(二)斩云绝
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忠于自我理想且从不言"放弃"二字,那怡然自得的神态世间几人会有?满腹诗文,妙于机算,稍一摇羽扇,便是一番空前之谈。你身为一代名相,气度可将那白云斩成几段,诸葛孔明,你鞠躬尽瘁的精神令人折服,为了国家,你惊世之谋令周瑜自愧不如,你留下的最后一句竟是不要厚葬。
(三)白云游
"你不是鱼,怎知鱼在水中不快乐呢?"你从来是如此飘逸,不受尘世的干扰,心游离于尘世之外,一切由理性去彻悟。庄子,你是那世外之人,看破红尘,乘物以游心。好一曲无束缚的《逍遥游》,生死在你眼中不过是自然之游转,你将一切看淡,在那时间的沙漏中印下自己轻快的足迹,又向前慢慢走去,追随快乐。
(四)大鹏赋
呵,张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你却说你不过是个醉酒的过路豪侠。你向往的是一双翅膀,将你带到无拘无束的境界,你心高远。时间和空间在你手中成了随意玩一弄的木偶,那一首《将进酒》豪气满天下。志若大鹏,飞万里,当你发现了快乐,诗是一句句难以言述的禅,世间有何许人,能像你一样将时间当作过往烟云,你不是一只勇于探险的大鹏么,李白?
这个清明,墨香与感怀绕满心间,是信仰吗?使那些名人有如此不同的个性及作为。
追慕先贤的征文 篇20
盛唐曾错过你的年华,那国破家亡的'时代自然是承载不了你的才气。
——题记
比起“诗仙”李白的激昂奔放,他更加地沉郁顿挫。他将个人遭遇以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创作了大量忧国忧民,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他就是“诗圣”——杜甫。
他的一生坎坷曲折,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变化。但他的雄心气魄依然存在,创作了一首首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诗篇。
他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激励着我们有梦去追,有梦去闯,敢于攀登的雄心壮志;一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将悲景寓于美景之中,使悲更悲,巧妙绝伦;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寥寥几字,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的形象兀立在我们面前。这种境界,又有谁能媲美?
在我心中,杜甫不仅仅是一位诗人,他还是一面能反映社会现实的镜子,一位描绘画面的心灵描绘师。
他的《垂老别》描写一位“子孙阵尽亡”的老人告别老妻出征的情形:“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熟知是死刑,且复伤其寒。”以及在《石壕吏》中的一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将差役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描绘的淋漓尽致。都赤裸裸的揭露了当时兵役制度的黑暗。他也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黑暗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精神和对美好憧憬。“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字一句,道出了诗人的理想(即渴望结束战争,恢复天下的美好心愿)。
不管是白居易所说的“吟咏留千古,声名动四夷”,还是韩愈的“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都是对杜甫文学成就的极高肯定,他无愧于“诗圣”这个称谓,他的诗也无愧于“诗史”之称。
时间如流砂逝于掌心,“诗圣”杜甫却永垂不朽。——尾记
追慕先贤的征文 篇21
在我的脑海中,有许许多多的先贤给了我深刻的教育,使我不断成长。
祁黄羊曾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一名中军尉。在多年的征战中,祁黄羊的腿脚落下了毛病,年纪也到了退休的时候。主公让他推荐一位能替代他的人,祁黄羊推荐了解狐,主公深感意外,解狐是他的仇人,怎么会推荐他呢?但是没有想到,解狐大病在身,不久便去世了。主公只好让祁黄羊再推荐一名,祁黄羊推荐自己的儿子祁午。主公感到很惊讶,祁午不是他的儿子?他不怕别人说他偏心眼吗?祁黄羊说他只是想,朝中人谁有军事才能,可以担此重任,他压根儿就没去想祁午是不是仇人或亲人。主公很受感动,我也被他做事出以公心的胸襟深深感动。
公仪休是春秋时期鲁国人,担任宰相一职,清正廉洁,从不受贿。他有个爱好——非常爱吃鱼,有人想巴结他,送了两条鱼给公仪休,可公仪休却拒之门外,因为他知道“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软”这句话的意思。仆人迷惑不解,不就两条鱼嘛?他又耐心地教育仆人,让他明白其中的道理。平凡的小事却彰显出他高尚的品格,使我们牢记做人要清正廉洁。
包公是宋朝一位一心为民、铁面无私的好官,人们称他为“包青天”。他不管是谁,只要违反了朝廷的法规,定会严惩不贷。有几个大官,他们倚仗权势,到处欺男霸女,无所不为,坏事都做尽了。包公查了出来后,不管是多大的官,一律处斩。据说,包公的一个亲舅舅仗着包公是他的外甥,竟做了许多坏事,包公知道后,他不顾什么亲戚,也毫不留情将舅舅法办,所以有句歇后语是:包公断案——铁面无私。包公的故事流传很多,他的英名可谓家喻户晓,世人对他的敬仰必定永世不绝!
在我脑海中的先贤们远不只他们几个,还有孔子、刘备、诸葛亮、文天祥……每每想来,心灵都受到感染,心中总涌起阵阵暖流。
追慕先贤的征文 篇22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古老文化源远流长,不仅孕育了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也诞生了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和杰出将领。产生了一大批在音乐、建筑、科学和绘画方面的人才。先贤留给了我们无穷的珍宝,等待着我们去挖掘,我为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追寻先贤的足迹,我看到了汨罗江畔的屈原。望着曾经繁荣富强的楚国一步步被强悍的秦国逼入绝境,自己却被奸人诬陷,流放远方,无法为国家献出一己之力,屈原写出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名句,滚滚流逝的江水淹没不了屈原对祖国的热爱。四面楚歌的项羽在虞姬凄婉的歌声中奋勇杀敌,直至孤身一人,也不肯向敌军投降,乌江旁自刎。骁勇的霍去病一生淡泊名利,只为保家卫国、大汉子民安居乐业,面对封赏却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匈奴的威胁,以死明志,流放北海,坚守旄节,心系汉朝;。安史之乱时,一身才华抱负却不得志的杜甫感时伤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诸葛亮为报知遇之恩,尽心竭力辅佐后主,出事一表真明志。魏征敢于进谏,直言不讳,是唐太宗的一面明镜。岳飞一心一意收复国家疆土,精忠报国,无私为民,却被奸臣秦桧诬以莫须有罪名,那意气风发的《满江红》悲壮激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宁死不屈元朝。明朝的于谦一生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粉身碎骨全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李白幼时曾经精心写过一篇文章,他兴冲冲地拿去给他的父亲李客看。可李客却批评他这篇文章既无气势,又乏文才,这如同一盆冷水浇在了李白的头上,李白怒气冲冲的把文章烧毁,重新构思,细心钻研,终于又写出了一篇好文章。正是因为李白百折不挠,严肃认真的态度,才使他写出了“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名句。
追寻先贤的足迹,我明白了在这个充满诱惑的社会,有时走错一步即会陷入万丈深渊,只有将先贤的话语时时刻刻牢记心间,努力追求爱国、诚信、自由、平等、博爱和友善,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不会辜负先贤的嘱托。
那我们就努力传承先人的优良品德,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吧!
追慕先贤的征文 篇23
在我国,祭祖文化源远流长。“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清明祭祀中,涌动的是人间共通的情感,是古今不绝的思念,是融入中国人血脉、薪火相传的文化信念。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所所长向云驹介绍,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
中国与清明有关的古诗词中饱含祭祖和缅怀先贤的情怀。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刻画了唐代盛行的清明扫墓之风。“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通过文字,能感受到扫墓时思念故人的凄凉。
传统的乐舞告祭仪式里,中华儿女在悠悠乐声中向先祖神灵虔诚祈祷,缅怀故人。陕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傅功振介绍,我国除汉族外,还有彝、壮、布依、满、侗、瑶、白、土家、黎、傈僳、畲、水、纳西、仫佬、羌、毛南、仡佬、锡伯、普米、俄罗斯、鄂温克、京、赫哲族等也过清明。在海外,也是新加坡华人纪念祖先的传统节日,清明日前后两个星期,人们会携带祭品、鲜花,到坟场去扫墓,祭拜祖先。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说起有关清明诗句,也许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杜牧这首《清明》。
转眼,清明又至,记者跟随“牧童所指”来到安徽池州的杏花村文化旅游区。一场春雨降临这里,花香暗涌,鸟儿啁啾。秋浦河上野鸭悠然游弋,岸边曲径回环,通过亭台、书院与茶田,远眺墨青般矗立的现代化楼宇,恍然置身世外桃源。为了“记住乡愁”,那些渴望亲近泥土的游客可以走进杏花村,而“开心农场”也不拘于网络虚拟的开垦收割。
这里的“诗、酒、茶、花、水”等文化元素,与池州本土佛文化、傩文化、徽文化和杏花村文化的有机互动。牵牛试犁、播撒稻种、“杏花村里半亩田”认领认耕等农事体验,令“归田园居”不再只是诗中的怡然自得,更让往来者读懂并记住“乡愁”。
向云驹说,清明节可视作是中国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人们今天所说的清明节,其实是古代“寒食”“清明”“上巳”三个节日的复合体。在古代,清明节前两日原为“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
追慕先贤的征文 篇24
掀开泛黄的书卷,溯流而上,驶进历史的长河,我在书中找寻先贤的遗迹。
——题记
濮水边
一位长者在濮水边垂钓,任凭秋风吹起他那宽大的袍袖,吹散他那飘逸的须髯。身后的两个楚国使者垂手而立,静静地观看长者钓鱼。其中一位忍不住开口言道:“先生,你果真不给楚王效劳吗?”长者头也没回,只是淡淡地说:“乌龟在泥坑里摇着尾巴多快乐啊。你们别打扰我了。”两个使者对视,败兴而返,长者依旧悠然垂钓。
他是逍遥自在的庄子。濮水滔滔而逝。从庄子鄙弃名缰利锁,曳尾于涂的淡然中,我读出了傲杀王侯的潇洒。
易水寒
寒风呜咽着吹皱了一江秋水,不知何时,易水边已经涌满了燕国百姓,太子丹紧紧握着他的手,语重心长地说:“燕国的未来全在你手上了。”他沉默不语,只是轻轻点头,他眼望着波涛汹涌的江水,不禁吟出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动人诗句,吟罢,他消失在瑟瑟秋风中……
他就是舍生取义的荆轲。易水无言东去,却冲刷不掉他遗留的痕迹。通过他的背影,我读出了令人战栗的悲壮。
茅屋中
时值隆冬,瑞雪纷飞。一座茅屋顶上积满了厚厚的雪,但屋内确实暖意融融,谈笑风生。一个手执羽扇的儒雅年轻人和一个大耳垂肩有王者之风的贵胄相对而坐。贵胄抱拳:“久仰先生,刘备特来拜访。”年轻人不卑不亢,微微一笑:“岂敢。”一场智者的对话在寒暄中开始了。深谙天下局势的青年以“三分天下”这一高瞻远瞩的定论给刘备送上了一份丰厚的见面礼。他生在茅屋,胸怀天下,为酬三顾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是运筹帷幄的诸葛孔明,卧龙岗上茅屋不复存在,但他的智慧、他的忠贞,却在华夏子孙的心里永存。他高屋建瓴的“隆中对”,使我读出了雄才大略者的智慧。
翻开的书页如一只只小船,载着我寻觅先贤的遗迹。庄周淡定自若的坦然,荆轲义无反顾的悲壮,诸葛亮胸怀天下的智慧,使我真正明白了“穷独善其身,达兼济天下”的情怀。
我在书中寻找先贤的遗迹,感悟他们独特的人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