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岁月随笔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随笔 岁月

管理员

摘要:

追梦岁月随笔  在计划经济那个年代,集体管得很紧,一年四季把社员栓在地里,重复着“面朝黄土,背朝天”,“土里刨食”的日子。当时农村支撑个家庭,一年灯油火耗花费不少。特别像我这个孤儿寡母支撑了十五年之多的家庭,已是家徒四壁,光靠在生产队里挣点工分是难以翻身的……

追梦岁月随笔

  在计划经济那个年代,集体管得很紧,一年四季把社员栓在地里,重复着“面朝黄土,背朝天”,“土里刨食”的日子。当时农村支撑个家庭,一年灯油火耗花费不少。特别像我这个孤儿寡母支撑了十五年之多的家庭,已是家徒四壁,光靠在生产队里挣点工分是难以翻身的。我想,母亲这一辈子不容易,做儿子的如何让她老人家过得舒心一点,生活好一点呢?

  车到山前找出路,穷则思变谋挣钱。

  1967年的冬天,是我无奈辍学回家当社员的第一个寒冷季节。冬天,生产队管得相对较松,我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开始想法挣钱。

  要挣钱,就必须做买卖。当年,市场没有开放,上集市卖农副产品得向队长请假,所卖物品必须到大队开自产证。自家从队里分得的农副产品有限,除自用外,可变钱的东西微乎其微。没办法,只能倒买倒卖。这在当时叫投机倒把,是犯忌的。不过大家心知肚明,不言而喻。干部们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搞大批倒卖,都高抬贵手,开具赶集的自产证。

  打听到我们村和邻村一些人到井陉县吴家窑卖烟叶、烟梗能赚钱,便决心一试。第一次,我背着自家分得烟叶和烟梗到那里,很快就卖了,而且价钱比当地的南佐集高。

  小试牛刀,坚定了走下去的决心。自家的卖完了,就以自用名义(实际我不抽烟),从邻村或南佐集上买烟秸,在石头碾子上碾碎,加工成烟梗,再拿到吴家窑集卖,果然有利可赚。

  倒买倒卖就这样开始了。

  那时,吴家窑五天一集,为了多跑几趟,巧妙利用集日时间差,我在两集的中间,挤时间筹备好卖品。

  寒冬天短,步行几十里路赶集,辛苦可想而知。

  一天的赶集,从头一天晚饭后进入准备,先用开水搅拌烟梗,晾在房上。这样加工的烟梗,既色泽金黄好看,又能增加重量。之后,到队长家请假,去大队会计处开自产证。集日那天,天不亮就起来,饭后,用布袋装好烟梗绑住口,再用带钩的绳子将布袋拦腰系好,拿一根木棍插入绳子里边,口袋在后,木棍在前,形成夹角卡在肩上,既牢靠又省力。邀上本村一两个人做伴。沿途经过北子沟、长河,翻过灰石阶到梁家庄,登上金柱岭再往西走几里地才到吴家窑。全程翻山越岭30多里地。

  出得家门,迎寒风西北而行,身负重物,有时风顶的只打倒噎气,有时甚至是背对前方倒走。虽是寒冷的`冬天,但身背四、五十斤货物,不一会儿就满身大汗。但是为了赶路,常常是到梁家庄村北,上岭坡时才稍歇一歇脚,积蓄能量,应对更艰难的路程。

  到了山脚,把口袋放下,如释重负,浑身有说不出的轻松。同伴儿常打趣说“哎呀,天太热啦!”坐在凉冰冰的石头上,寒风袭来,一身热汗立时消散,凉飕飕地感觉,驱散了疲惫,精神了许多,开始盘山爬坡。羊肠小道,时而陡峭,时而平缓,负重前行的脚步,随着路况的变化,时而吃力,时而轻松。30多里的路程,一般需要走四、五个小时,到达时间大体是上午十来点钟。

  常言说,买卖争寸地,和气能生财。推销货物必须讲技巧,首先选择集市中段的有利地盘,这种地段,来往人多,红火热闹,人气旺,买主来回都路过,人越多越招人;其次是,主动招呼,热情介绍,免费品吸;再就是诚心谈价,薄利多销,足斤足两,招揽回头客。有一些买主,开始只吸吸尝尝,讨价还价,就是不买,转来转去,返回来再买,这就叫货比三家。有的第一次买了,過两个集,又来买,这就是回头客。由于摸索和掌握了交易之要点,我的烟梗卖得比较顺当,每个集都能卖完,不留剩货。

  这里集市小,开集晚,散集早,交易时间短,基本上到下午两点多,集就开始散了。

  卖完货物,我们到到当地唯一的一家小饭馆——供销社饭馆,掏一毛钱买一碗热糊糊的粉条汤,就着吃了自带的干粮,缓解一下腹中饥寒。

  返程的路上比较轻松,把空布袋披在肩后,绳子系在腰间,手持木棍,步履匆匆。不时情不自禁地摸一摸兜里的钱,暗暗算计一下一天的盈利。赶到家里,也就夜幕降临了。

  起早贪黑,往返几十里,虽然很累,但是摸着兜里赚来的几块钱,心里却是甜滋滋的。有了第一年的经验,第二年冬天接着干。这样两个冬天,跑腾了二十几趟,赚了几十块钱。拮据的家庭初现曙光。

  这正是:天上不会掉馅饼,改变生活靠巧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