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故事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诸葛亮 故事

管理员

摘要: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通用14篇)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诸葛亮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诸葛亮的故事 篇1  诸葛亮一生智慧不凡,凡事谨慎,慎行稳……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通用14篇)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诸葛亮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诸葛亮的故事 篇1

  诸葛亮一生智慧不凡,凡事谨慎,慎行稳重,远扬盛名,名传古今。而他毅然决然地娶了一个丑媳妇――黄硕,而且一生忠贞于她。这个丑媳妇成为他在生活和事业发展上一个强有力的支柱,不但使他一生出师必捷,无后顾之忧,更重要的是他一生一世都得到黄硕温柔的照顾。

  诸葛亮和黄硕夫妻情感的亲密,世上恐怕无人可比。

  诸葛亮父母早亡,由叔父抚养成人,在天下大乱的时候,他的兄弟姊妹随叔父一起来到襄阳。当时关中混乱,中原鼎沸之际,襄阳是各地达官贵人、商贾士子避难的地方。

  诸葛亮一家来到襄阳城外20里的隆中,以耕种为生。

  诸葛亮25岁时,叔父故去。他的大哥诸葛瑾远赴东吴做官,姐姐诸葛惠远嫁到南漳,家中只剩下诸葛亮和他的弟弟诸葛均。诸葛亮当时“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在古代,尤其是在兵荒马乱的年月,一般十五六岁,甚至十三四岁就结婚,小丈夫和小媳妇成双成对。像诸葛亮这样25岁还未成家就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以诸葛亮的条件,必然是名门世家选择乘龙快婿的理想对象,谁也没有料到他找了个丑女结婚。

  黄硕身体壮硕,人如其名,黄头发,黑皮肤,皮肤上起了一些鸡皮疙瘩,让人瞧见身上就发凉发冷,但她的善良远近闻名。黄硕是河南名士黄承彦的女儿,在《三国演义》中有这样的一段情节:蜀国与东吴亭大战,陆逊大败刘备,蜀国将领死的死、亡的亡,刘备也在此战役中病死在白帝城。当时,留守成都的诸葛亮听到消息,匆匆赶来。为挽救危局,设下八卦连环阵,就用一些石头困住陆逊的几十万大军。在千钧一发之时,就是这个黄承彦突然出现在八卦阵内,把东吴大将陆逊及几十万大军领出阵外。他破了诸葛亮的连环阵,救了几十万条性命。

  这里有一段笑话,是调侃诸葛亮与黄硕的。笑话说诸葛亮与黄硕成亲是黄承彦做的大媒。说黄承彦破除世俗观念,自己找到诸葛亮门上,问:“听说你正在选媳妇,我有丑女,黄头发,黑皮肤,想嫁给你,你同意不?”诸葛亮二话没说,答应了。黄承彦敲锣打鼓燃放鞭炮,亲自把女儿送到隆中。

  事实上,不是黄承彦把女儿送过来的,而是诸葛亮亲自前往黄府提亲。对诸葛亮的'到来,黄承彦是做了充分的准备,老早就吩咐家人:“只要诸葛亮相公一到,不用通报,请他直接登堂入室。”

  传说,诸葛亮来到黄家,突然,堂屋两廊间蹿出两条猛犬,直扑诸葛亮。里厢闻声而出的丫环连忙朝两只猛犬“叫停”,并上前用手拍打猛犬的额头,霎时两条猛犬就停止了扑跃之势。诸葛亮仔细一看,原来两只猛犬都是木头做的机械狗,不禁哈哈大笑。

  诸葛亮盛赞两只木犬制作神奇。黄承彦说:“木犬是小女没事时闹着玩的,不想让你受惊了,真是抱歉得很啊!”

  诸葛亮环顾四周,见壁上绘有一幅曹大家宫苑授读图。黄承彦立即解释:“这画是小女信笔涂鸦,见笑了。”

  黄承彦又指着窗外如锦繁花说:“这些花花草草都是小女一手栽培、灌溉、剪枝、护理的。”

  诸葛亮把黄硕娶回家门,他的邻居们以貌取人,讥讽道:“莫学孔明娶个丑媳妇。”他们哪里知道,诸葛亮看到木犬、图画、花草时,早已把黄家闺女的模样与才干,在内心深处凭着想象绘出了一幅轮廓鲜明的画,他知道这就是他追求的目标:相见时,他心花怒放。这会儿,正庆幸自己娶到了一位贤德的媳妇呢。

  黄硕到诸葛亮家后,种地做饭,里里外外的粗活儿与琐事,都处理得妥妥贴贴。诸葛亮自然是身受其惠。

  诸葛亮爱交朋友,像博陵崔州平、汝南孟公威、颍川石广元等人经常来喝酒做工诗,谈论国事,这位丑嫂嫂做饭烧酒,非常热情。原来朋友们看着丑媳妇,心里总感到别扭,而通过她亲切的照顾后,人人都有了宾至如归的感觉。久而久之,来人对诸葛亮媳妇的好感油然而生。诸葛亮见朋友们高兴,心里自然高兴。

  《三国演义》描写诸葛亮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威震中原,发明了一种新的运输工具,叫“木牛流马”,解决了几十万大军的粮草运输问题,这种工具比现在的还先进,不用能源,不会造成能源危机;发明“连弩”这种新式武器,克敌制胜;为避瘴气而发明了“诸葛行军散”、“卧龙丹”等,实际上这些都是他媳妇教的。

  要说诸葛亮对蜀国贡献大,那是大家知道的,而黄硕的贡献也实在不小。

  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跟着刘备出生入死。他的丑媳妇常带着幼儿诸葛瞻,守在隆中的家中等候佳音。位居丞相夫人的黄硕曾在隆中带领家人,在宅前宅后植桑八百株,以倡导蚕丝的生产,推动当时社会发展蚕丝业;黄硕又是一代有名的教育家。诸葛亮身为丞相,贵为武侯,忧劳国事,日理万机,教育子女的责任自然全部落在她这个丑媳妇的身上。儿子诸葛瞻后来奉命镇守绵竹,邓艾兵临城下,诸葛瞻不受威胁利诱而壮烈殉国,孙子诸葛尚也同时殉国。晋代一统天下后,曾诏诸葛亮的第三个儿子诸葛怀到洛阳封赠显爵,诸葛怀婉言谢绝。可见诸葛亮的遗训和诸葛夫人教育的功效。

  诸葛亮的故事 篇2

  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

  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慌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有一次来到隆中。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诸葛亮答应了。那年诸葛亮才27岁。

  诸葛亮的故事 篇3

  周瑜提出让诸葛亮在10日之内赶制10万枝箭的要求,诸葛亮却出人意外地说:“操军即日将至,若候10日,必误大事。”他表示:“只须3天的时间,就可以办完复命。周瑜一听大喜,当即与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在周瑜看来,诸葛亮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3天之内造出10万枝箭,因此,诸葛亮必死无疑。表明:周瑜并不相信诸葛亮在三天内会造出10万枝箭。

  诸葛亮告辞以后,周瑜就让鲁肃到诸葛亮处查看动静,打探虚实。诸葛亮一见鲁肃就说:“3日之内如何能造出10万枝箭?还望子敬救我!”忠厚善良的鲁肃回答说:“你自取其祸,叫我如何救你?”诸葛亮说:“只望你借给我20只船,每船配置30名军卒,船只全用青布为幔,各束草把千余个,分别竖在船的两舷。这一切,我自有妙用,到第三日包管会有10万枝箭。但有一条,你千万不能让周瑜知道。如果他知道了,必定从中作梗,我的计划就很难实现了。”鲁肃虽然答应了诸葛亮的请求,但并不明白诸葛亮的意思。他见到周瑜后,不谈借船之事,只说诸葛亮并不准备造箭用的竹、翎毛、胶漆等物品。周瑜听罢也大惑不解。

  诸葛亮向鲁肃借得船只、兵卒以后,按计划准备停当。可是一连两天诸葛亮却毫无动静,直到第三天夜里四更时分,他才秘密地将鲁肃请到船上,并告诉鲁肃要去取箭。鲁肃不解地问:“到何处去取?”诸葛亮回答道:“子敬不用问,前去便知。”鲁肃被弄得莫名其妙,只得陪伴着诸葛亮去看个究竟。

  凌晨,浩浩江面雾气霏霏,漆黑一片。诸葛亮遂命用长索将20只船连在一起,起锚向北岸曹军大营进发。时至五更,船队已接近曹操的`水寨。这时,诸葛亮又教士卒将船只头西尾东一字摆开,横于曹军寨前。然后,他又命令士卒擂鼓呐喊,故意制造了一种击鼓进兵的声势。鲁肃见状,大惊失色,诸葛亮却心底坦然地告诉他说:“我料定,在这浓雾低垂的夜里,曹操决不敢毅然出战。你我尽可放心地饮酒取乐,等到大雾散尽,我们便回。”

  曹操闻报后,果然担心重雾迷江,遭到埋伏,不肯轻易出战。他急调旱寨的弓箭手6000人赶到江边,会同水军射手,共约1万多人,一齐向江中乱射,企图以此阻止击鼓叫阵的“孙刘联军”。一时间,箭如飞蝗,纷纷射在江心船上的草把和布幔之上。过了一段时间后,诸葛亮又从容地命令船队调转方向,头东尾西,靠近水寨受箭,并让士卒加劲地擂鼓呐喊。等到日出雾散之时,船上的全部草把密密麻麻地排满了箭枝。此时,诸葛亮才下令船队调头返回。他还命令所有士卒一齐高声大喊:“谢谢曹丞相赐箭!”当曹操得知实情时,诸葛亮的取箭船队已经离去20余里,曹军追之不及,曹操为此懊悔不已。

  船队返营后,共得箭10余万枝,为时不过3天。成语故事

  鲁肃目睹其事,极称诸葛亮为“神人”。诸葛亮对鲁肃讲:自己不仅通天文,识地利,而且也知奇门,晓阴阳。更擅长行军作战中的布阵和兵势,在3天之前已料定必有大雾可以利用。他最后说:“我的性命系之于天,周公瑾岂能害我!”当周瑜得知这一切以后,大惊失色,自叹不如。

  诸葛亮的故事 篇4

  诸葛亮,181~234 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字孔明。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南)人。父母早亡,与弟诸葛均随叔父诸葛玄先至豫章(今江西南昌),后赴荆州(约今湖北、湖南)。叔父病逝后,定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且耕且读10年,专注治国用兵之道。时值曹操一统北方,孙权虎踞江东,势力不断发展。刘表和刘璋控制荆、益二州,但无所作为。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依附荆州牧刘表的刘备,图谋独立发展,三顾茅庐向诸葛亮求教。诸葛亮倾心筹谋,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先占荆、益(指今四川及陕西南部),和抚边裔,内修政治,外结孙权,待时机成熟,分兵两路,令得力将领从荆州取宛(今河南南阳)、洛(今洛阳),主力出益州攻秦川(指关中一带),进图中原,以成霸业。从此辅佐刘备父子运筹、征战,创建并捍卫蜀汉大业。十三年秋,曹操率大军进取荆州,刘备兵败长坂(今湖北当阳境),退往樊口(今鄂州境)。在此紧急关头,诸葛亮赶赴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同鲁肃、周瑜等劝说举棋不定的孙权与刘备联盟,大败曹操于赤壁(见赤壁之战)。

  随后,辅助刘备取长沙、武陵四郡,向孙权“借”得南郡,任军师中郎将,受命督零陵、桂阳、长沙等三郡,清理户口,整顿赋税,保障军需,从而建立了壮大发展、进图益州的基地。十六年,刘备以助刘璋为名,率兵数万入益州,诸葛亮及关羽等留守荆州。年轻的诸葛亮既尊重诸将,又善斡旋,团结共济,使荆州得以稳定。十八年,诸葛亮奉命率张飞、赵云部溯江西上,克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取江州(今重庆),分兵平定江阳(今泸州)、犍为(今彭山东)、德阳(今遂宁东南)、巴西(今阆中) 等郡县,于次年与刘备会师,攻取成都。三国鼎立的局面至此完全形成。升任军师将军。二十三年,刘备统军北攻汉中,诸葛亮留镇成都,为前方筹送兵员军资。刘备称帝后,诸葛亮任丞相、录尚书事,助其总理军政,显示出杰出才能。蜀汉章武二年(222),刘备兵败夷陵(今湖北宜昌境),次年病亡。诸葛亮奉遗命辅佐后主刘禅,封武乡侯,总理军政。深知欲图中原,必先恢复蜀汉元气,遂休养生息,与吴修好,巩固后方。建兴元年(223),南中(今云南、贵州及四川西南部)汉族豪强雍闿及孟获等叛蜀,诸葛亮经充分准备,于三年进军南中。孟获于盘东(今云南曲靖之南、南盘江以东一带)被擒后不服,诸葛亮采用攻心为上、攻战为下的方略,将其放回再战,擒而复纵,使孟获等心悦诚服,南中遂定(见诸葛亮进军南中)。又调整南中四郡为六郡,选当地人为吏,举孟获等首领赴蜀都为官,促进夷、汉间交往和南中经济的发展,蜀汉国力为之增强。五年春,诸葛亮为实现隆中决策,乘魏帝曹丕病逝不久,上《出师表》,自统大军10万,进驻汉中,准备攻魏。鉴于蜀汉已失荆州之地,再无条件完全按《隆中对》大胆用兵,因此不用丞相司马魏延出子午道(今陕西安康越秦岭至西安)直攻长安(今西安西北)的建议,按先攻陇右(今甘肃陇山西)、再取秦川的谨慎方略,于次年出师祁山(今甘肃东南部渭水、西汉水间山地)。在前锋马谡擅自改变部署、痛失要地街亭后,退回汉中。后又攻陈仓(今陕西宝鸡东),收复武都、阴平二郡 ,再出祁山设伏射杀魏名将张郃。接着,在汉中大兴军屯,训练军队,运粮储备斜谷口,于十二年春统军进驻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南),与司马懿所率20万魏军对峙于渭水南,并约东吴同时攻魏。又于渭滨分兵屯田, 准备长期较量 (见诸葛亮攻魏之战)。八月,因积劳成疾,卒于军中,终年54岁。谥忠武侯。诸葛亮以擅长谋略著称。在《隆中对》中提出的蜀汉政治、军事的总方略,影响及于整个三国时期。他善观大势,坚持联孙吴抗曹魏,致蜀汉得与魏、吴鼎立。善于治军,强调为将明纪、治军严法,赏罚严明。用兵谨慎,避实击虚,奇正相依。重视后勤,常年派官兵千余整修都江堰,确保军粮生产。注重革新军械、装具,创制一发十矢连弩和适应山区运输的.“木牛”、“流马”,改进钢刀,增强了蜀军战斗力。好兵法,推演阵法作“八阵图”,为后世传扬。后人特别推崇他的运筹帷幄,神机妙算,将其视为智慧化身。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其用兵经验,后人集成兵书多卷,大都失传。中华书局辑校的《诸葛亮集》中,汇有诸葛亮存世的一些军事著述(见诸葛亮的军事思想)。

  诸葛亮的故事 篇5

  诸葛亮墓在哪

  武侯墓,即诸葛亮墓,在勉县定军山脚下。诸葛亮(公元181年一公元234年),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东汉末,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协助。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刘备据其谋略联孙攻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占领荆,益,建立了蜀汉政权。曹丕代汉后,他帮助刘备称帝,任丞相。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论大小,都由他决定。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传说他革新连管,能同时发射十箭,又制造“木牛流马”,有利于山地运输。曾五次出兵攻魏,争夺中原。建兴十二年,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抗,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葬定军山。武侯墓区,岗峦起伏,山环水抱,素有“陕南天然公园”之称。墓上和庙内的建筑,多是明、清两代一所三院并连的大庙,围有垣墙,面积约45000平方米。入陵园大门,一片汉柏古松,清幽、古朴。大殿院中,有许多历代歌颂诸葛亮的诗词和复修墓庙记文的石碑。

  大殿龛上,端坐着诸葛亮的塑像,纶巾,羽扇,鹤氅,方据,神态庄严。关兴、张苞,侍立左右。 墓在大殿之后,南北向,头北脚南,取北顾中原,南立蜀国之义。墓周砌以砖墙,其圆周为60米。墓家为覆斗形,高约6米。墓前有一小亭,号曰“墓亭”,内竖石碑一通,上刻“汉诸葛忠武侯之墓”。墓后有古桂两株,高大,繁茂,浓荫如盖,传为“汉桂”,号曰“护墓双桂”。

  刘伯温挖诸葛亮墓

  民间流传着几句诗,诗中所表现的是刘伯温曾经挖了诸葛亮的坟墓,两个身处相差甚远的朝代,为何会有那么的生仇大恨,去挖别人的坟墓的,这是有一段渊源的,只不过是野史,我们也就当做饭口甜点看看,笑笑罢了。

  刘伯温写的大概是你一个诸葛亮只不过是让三国成鼎立之势,但是最终没能帮助刘备一统天下,但是我刘伯温,比你诸葛亮强太多了,你的能力也就只是龟缩在蜀地罢了,而我能够一统天下,成帝王之势。

  刘伯温气不过,他过于想证明自己比诸葛亮强,以至于心态爆炸,扭曲,他命人挖开坟墓 一看,更加的'气炸了,诸葛亮上的石碑写着,我能算得出来后世能出现一个刘伯温,但是你又能算的出谁呢?一股挑衅气息向他扑来,但又无可奈何,他诸葛亮的确算出了我刘伯温,但是我刘伯温又如何能够算出后世出怎样的人才呢。可气,我刘伯温在这一点就比诸葛亮差太多了。

  平常刘伯温就很自傲,自认为自己比诸葛亮强太多,常常评价诸葛亮的长短是非,言语表露出十分的不服,可恨生不逢时。但是他在诸葛亮坟墓面前,损尽颜面,诸葛亮料到刘伯温会来,并且对自己不服气,特意在石碑上写下想对他说的话,并早先刘伯温心里所想,给刘伯温感觉是诸葛亮就在站在面前,输的服气。自认诸葛亮为师父,并且在死前写下戒训,说我就是当初太狂傲,无视我的师父诸葛亮,才能倒来后面的祸害,你们要引以为戒。

  刘伯温在死前自认不敌诸葛亮,所戒之词后世流传。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人要厚道,不能太适才孤傲,自以为傲。

  诸葛亮的故事 篇6

  三顾茅庐

  汉末,刘备听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再去请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这个成语形容求贤若渴

  草船借箭

  周瑜非常嫉恨诸葛亮,总想找个理由杀掉诸葛亮。

  一天,周瑜让诸葛亮造10万枝箭,并说10天内就要。诸葛亮痛快地答应了,他向鲁肃借了20只快船,600名士兵,把每条船用布蒙上,两边堆满一捆捆的干草。到第三天,天还没亮,诸葛亮把20条快船用长绳连起来,一直往江北驶去。当时,长江上雾云很大,对面看不见人。不久,船靠近曹操的水寨。诸葛亮命令将船头朝东船尾向西,一字摆开。又叫士兵一起敲鼓呐喊。曹操听了报告,说:“雾天作战,恐怕有埋伏。先让水陆军的弓箭手向他们射箭,雾散后再进军。”于是,箭像雨点一样射向那20条船。等到太阳要升起来时,雾也快散了。诸葛亮命令军士开船,并一起大喊:“谢谢丞相的箭!”船到了南岸,周瑜已经派了500名军士在江边等着搬箭,卸完后共有十二三万枝箭。周瑜叹气说:“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实在不如他啊!”

  这个成语形容无本生意,空手套白狼。也是说人神机妙算。

  七擒七纵

  相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率领军队南征。正当大功告成准备撤兵的时候,南方彝族的首领孟获,纠集了被打败的散兵来袭击蜀军。诸葛亮得知,孟获不但作战勇敢,意志坚强,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极得人心,就是汉族中也有不少人钦佩他,因此决定把他争取过来。

  孟获虽然勇敢,但不善于用兵。第一次上阵,见蜀兵败退下去,就以为蜀兵不敌自己,不顾一切地追上去,结果闯进埋伏圈被擒。孟获认定自己要被诸葛亮处死,因此对自己说,死也要死得像个好汉,不能丢人。不料诸葛亮亲自给他松绑,好言劝他归顺。孟获不服这次失败,傲慢地加以拒绝。谙葛亮也不勉强他,而是陪他观看已经布置过的军营,之后特意问他:“你看这军营布置得怎么样?”

  孟获观看得很仔细,他发现军营里都是些老弱残兵,便直率他说:“以前我不知道你们虚实,给你赢了一次,现在看了你们的军营,如果就是这样子,要赢你并不难!”

  诸葛亮也不作解释,笑了笑就放孟获回去。他料定盂获今晚准来偷营,当即布置好埋伏。

  孟获回去后,得意洋洋地对手下人说,蜀军都是些老弱残兵,军营的布置情况也已经看清楚,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今夜三更去劫营,定能逮住诸葛亮。

  当天夜里,孟获挑选了五百名刀斧手,悄悄地摸进蜀军大营,什么阻挡也没有。孟获暗暗高兴,以为成功在即,不料蜀军伏兵四起,孟获又被擒住。

  孟获接连被擒,再也不敢鲁莽行事了。他带领所有人马退到沪水南岸,只守不攻。蜀兵到了沪水,没有船不能过去,天气又热,困难重重。”诸葛亮下令造了一些木筏子和竹筏子,一面派少量士兵假装渡河,但到了河心一碰到对岸射来的箭立即退回来,随后再去渡河;一面将大军分成两路,绕到上游和下游的狭窄处,渡过河去包围孟获据守的上城。后来,孟获又被擒住。

  孟获虽然第三次被擒,但他仍然不服气。诸葛亮还是不杀他;款待他后又放他回去。将士中有人对诸葛亮的这种做法不理解,认为他对孟获大仁慈宽大了,诸葛亮向大家解释说:“我军要彻底平定南方,必须重用孟获这样的人。要是他能心悦诚服地联络南人报效朝廷,就能抵得上十万大军。你们现在辛苦些,以后就不必再到这里来打仗了。”

  孟获这次被擒又释放后,下决心不再跟蜀兵作战。但时间一长。营里快断粮了,他派人向诸葛亮借粮,诸葛亮同意了,但要孟获亲自出来,与蜀军大将一对一比武。孟获接连打败了几名蜀将,但刚到大堆粮食旁,被绊马索绊倒被擒。蜀将当即传达请葛亮的命令,让盂获回去,并把粮食搬走。

  在这种情况下,孟获终于从心里佩服诸葛亮。为了让各部族都归顺蜀国,他把各部族首领请来,带着他们一起上阵。结果又被蜀兵引进埋伏圈,一网打尽。蜀营里传出话来,让孟获等回去,不少部首领请孟获作主,究竟怎么办。孟获流着眼泪说:“作战中七纵七擒(即六次放回七次逮住),自古以来没有听说过。丞相对我们仁至义尽,我没有脸再回去了。”

  就这洋,孟获等终于顺服蜀汉,听从管辖。

  现在用这个成语说人心胸宽广,以德服人。

  鞠躬尽瘁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语出自诸葛亮的 《后出师表》。 鞠躬尽瘁 汉末,曹操的儿子曹丕废去汉献帝,改国号为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这时,占据四川一带的刘备,也宣告登基,即历史上所称蜀汉的“先主”。刘备以诸葛亮为丞相,定都成都。于是,连同江南(江东)的东吴,就正式出现了魏、蜀、吴三国的局面。(参看“三顾茅庐”) 不久,刘备去世,刘备的儿子刘禅袭位为“后主”。

  诸葛亮继续任丞相,并受封为“武乡侯”,蜀国一切军政大权,都操在他手里,由他裁决。诸葛亮是一贯主张联吴伐魏的,这时他仍然一面和东吴结好,一面南征孟获,平定南中诸郡,以消除后顾之忧,然后充实军备,练兵习武,积极准备北伐魏国。出兵的时候,曾上表后主,力劝听信忠言,任用贤臣,这就是后来流传的《前出师表》。可是这次北伐,没有完成,就暂时退兵回蜀。过了一些时候,诸葛亮又发动了第三次北伐,当时蜀国臣子官员中,颇有反对兴师动众的,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当时局势,说明蜀汉与曹魏势不两立,必须北伐。这就是后来和《前出师表》同样流传的《后出师表》。 诸葛亮的前后两次出师表,所表现的忠贞气节,使文章被人千古传颂。 《后出师表》的末后有一句道:“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人们常引用的一句成语

  这个成语是形容人尽心尽力,忠于职守。

  吃瓜留子

  诸葛亮不仅能种出好庄稼,而且还有一手种西瓜的好手艺。襄阳一带曾有这么一个规矩:进了西瓜园,瓜可吃饱,瓜子不能带走。传说这条“规矩”也是当年请葛亮留下来的。

  诸葛亮种的西瓜,个大、沙甜、无尾酸。凡来隆中作客和路过的人都要到瓜园饱饱口福。周围的老农来向他学种瓜的经验,他毫不保留地告诉他们瓜要种在沙土地上,上麻饼或香油脚子。好多人都来问他要西瓜种子,因为以前没有注意留瓜子,许多人只好扫兴而归。第二年,西瓜又开园了,他在地头上插了个牌子,上面写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

  诸葛亮把瓜子冼净、晒干,再分给附近的瓜农。现在,汉水两岸沙地上的贾家湖、长丰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气,个大、皮薄、味沙甜。有些地方还遵守那条“吃瓜留子”的老规矩。

  【拓展】

  成语故事

  (一)铁杵磨针

  【典故】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二)闻鸡起舞

  【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释读】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三)亡羊补牢

  【典故】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 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释读】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四)盲人摸象

  【典故】

  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叫镜面王。他信奉释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诵经,十分虔诚。可是,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人心混乱,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镜面王很想让其臣民们都归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教育诱导他们。镜面王吩咐侍臣说:“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来。”使者很快就凑集了一群盲人,带领他们来到王宫。

  使者走进宫殿向镜面王禀报说:“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现已带到殿前。”镜面王说:“你明天一早带领盲人们到象苑去,让他们每人只能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然后马上带他们来王宫前广场。”

  第二天上午,镜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数万平民聚集在王宫前的广场上,沸沸扬扬的人们交头接耳,谁也不知道国王将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不一会,使者领着盲人们来到了镜面王的高座前,广场上的人们顿时安静了下来。镜面王向盲人们问道:“你们都摸到大象了吗?”盲人们齐声回答说:“我摸到大象了!”镜面王又说:“你们每个人都讲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样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来说:“禀告圣明的国君,大象就像一只盛漆的大圆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大王,大象应该像一把扫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说:“大王,大象确实像大鼓。”随后,摸到大象头部的说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说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后部的说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则说大象犹如簸箕。最后,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说:“圣明的大王,大象实在像一根粗绳索。”一群盲人分成了几伙,吵吵嚷嚷,争论不休,都说自己正确而别人说的不对。他们又纷纷到镜面王前争辩说:“大王!大象的模样确实像我说的那样!”这时,在场的臣民见此都大笑不止,镜面王也意味深长地看着众人笑了起来。

  【出处】

  《大般涅槃经》三二:“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甕,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解释】

  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诸葛亮的故事 篇7

  一日,刘伯温带领数名随从,坐着八抬大轿亲往孔明墓地拜祭。穿过高大的牌楼。刚上花石台阶。一筒巨碑矗立眼前,上边有卧龙山人亲书“吾到无人到”五个篆体大字。刘伯温抱拳深施一礼,抬眼上下一扫,不禁哈哈大笑。“卧龙山人”好个书法,笔笔苍劲有力,字字雄浑气派,比羲之、真卿毫不逊色。就是预事有差,低吾脚下。不想堂堂蜀国丞相只有前眼没有后珠,妄图一个前知五百年后知一千年的虚假歪名。伯温敢笑你矮吾三尺,终没料到你到吾也到吧!碑上预言谬错,欺世骗人,不如推倒砸碎,省得碍眼惑众。刘伯温与诸葛亮的故事

  刘伯温话音刚落,随从两步抢前。举起铁石家伙,将碑击作三截。十分傲气,眼见得碑倒石碎,刘伯温不由得嘿嘿嘿一阵冷笑。“素称诸葛亮为名高天下的.第一能人,经吾亲验名不副实。从此以后的天下第一能人除伯温之外何人还能取而代之!”

  刘伯温背剪双手,得意忘形,呼喊左右,大摇大摆向后走去,不到二十来步,一筒圆头巨碑挡住了去路。此碑石色粉紫,表皮粗涩,满布苔痕,字迹依稀。命随人擦去灰尘污垢,一笔一画仔细辨认,蓦地一惊,顿觉心慌意乱,魂飞魄散,嘴里连喊“罪过,罪过!学生妄自尊大,不知天高地厚,毁碑碎碣辱没先师,罪过深重,当该万死。”

  原来碑上是孔明亲笔“只有伯温到”五个楷书大字。伯温满面羞惭,尴尬难言,赶快恭敬行礼,双膝跪地,诚心虔意,磕首一千。礼毕,身重如山,膝软如泥,怎么用劲也站不起来。正在为难之际,忽然看见圆头碑的下边刻有一行小字:“伯温戴盔行礼,脱盔而起。”伯温似觉孔明就在面前,顿感头皮紧缩,发根直竖,慌忙卸下金盔,五体投地,再三拜融,方才站起。不觉出了满头冷汗,湿透了贴身衣衫。

  刘伯温见第一筒碑时盛气凌人,满不在乎。见第二筒碑时心惊胆怯,目瞠口呆,凛凛威风一下子被杀得遁无踪影,心服口服。

  从墓地回来特意又毕恭毕敬地到孔明祠中设案焚香,伏首拜师。看见桌上放着一碗凉水,缕缕清香,扑鼻而来。床下放着一双朝靴,周帮正底,针指精巧。出于好奇,端起水杯一饮而尽,穿上朝靴连走三圈。笑日:“喝吾师水清廉不贪,穿吾师靴路正不偏。”出得门来抬头一看,迎面的大照壁上留着诸葛亮亲写的两行金字:“穿吾靴,喝吾水,走到沙丘逢凶灾。”伯温不看则已,一看便知此行不妙,吓得两耳轰鸣,双眼冒花,脸上惊慌失色,肚里暗暗叫苦。

  刘伯温伯温一向心比天高,胆比天大,一辈子打仗只胜不败,谋事只好不坏。今日孔明面前领教,自感低矮三尺,胆怯三分,见诸葛亮预知自己有难,料定风云不测,祸在旦夕。回首又目不转睛地看了一会照壁上的金字,悠然叹日:“人生各有志,报国各有途,风雨各有历,寿岁各有终。该死不得活,该活死不得。”随即又朝孔明塑像深施一礼,然后慢步走出大门上轿启程。走过小道往南上了大路,心中一阵犹豫,忽又犯了寻思。忙问:“从这儿到沙丘镇路程多远?”轿夫答道:“满打满算也就是个八十来里。”伯温眉头一皱,掀起轿帘探出头来将手一挥:“调过头来先向东南斜插五十里,再向西南斜走五十里,串个大圆圈,绕过沙丘镇。”轿夫遵命行事,一路默默无语。刘伯温与诸葛亮的故事

  伯温一行多走数十里路程,远远避开沙丘镇,踏上了回归京都的驿道。在横穿一条久日干涸的漏沙河床时,遇见东西两群顽童各自占领一个沙丘戏耍对打。东沙丘一边布是八卦阵势,西沙丘一边摆是长蛇阵图。彼此抛石扬砾,棍起棒落,亦攻亦守。叫喊撕杀。“东沙丘胜喽!西沙丘败喽!”伯温一听沙丘二字惊得出了一身冷汗,顿觉天旋地转,头昏目眩。立即停马住轿,吩咐左右:“吾师诸葛孔明算透天算透地,神口仙言。吾躲得过沙丘镇,逃不脱沙丘河。吾死心明白,死而无怨,愿留数语以诫后人。”

  随从拿出笔墨,伯温书曰:“山高总有顶,天大却无边;坐井观天小,登高望天阔。谋胜虑败终不败,取长补短终不短;知错改错终不错,知耻雪耻终不耻。吾居功狂傲,目中无人,从来不思过错,不补短缺,终受吾师严惩。招来丧身之祸。此时醒悟,悔之已晚,望众位传吾留言诫其子孙后代。”

  伯温写到此处将笔一撂,口吐鲜血,气绝身亡。随人掩面恸哭,大放悲声。赶快披白挂孝,购棺装殓,连夜租车雇人,扶柩前行。一路泣泣哀叹:“大人文武双全,德才兼备,一代英雄豪杰。跟随太祖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奠基大明,饱受风霜。其功其劳,国人皆知,天地尽晓。所憾秉性强傲,不能容人,终至沙丘河滩落此不幸。大人临死悟出自己一生之过,留下金石真言诲诫后人,实是明者之为智者之举,令人肃然起敬,怀念千秋。”

  伯温灵柩回京,隆重祭奠,归葬故里。并将一字千金留言刻板加印,广布都城乡村。举国上下家家有册人人奉读,翁妪能背子囡成诵。世世代代,流传至今。

  诸葛亮的故事 篇8

  诸葛亮的才能想必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他用自己的才能为刘备争得一份天下,但是他高超的军事才能和诸多智谋又是出师何处呢?

  诸葛亮是一介文人,初出茅庐就明见三分,但是这只能说明他是一位喜欢钻研时政的青年,其本质和现在铁血的众多2B青年们没有区别。只不过考虑到三国时期资讯不发达,诸葛亮凭几乎闭门造车或者偶尔和其他2B中青老年聊天打屁就能准确预见之后十几年的情势也算是天赋高超。

  而后诸葛亮被三顾出山,虽然被刘备看重也只不过安排点小事,后来慢慢感觉这是个实干之才又加以提拔任命为后勤总管,依之为自己的管萧,可是就是这位类似管萧的丞相之才,最后竟然当起了全军总司令,率领10余万新兵蛋子(老兵油子基本夷陵都死光跑光了)南征蛮夷,又六出岐山。连以兵事见长的司马懿都感叹他是天下奇才,虽然陈寿评价他将略非其所长,但那是看跟谁比,而且诸葛亮的用兵虽然乏善可陈但是也没有什么大毛病,稳稳当当堂堂正正。想赢他就是曹操来,我看也不容易,那么他这么高的军事水平到底是哪来的呢?

  想要了解诸葛亮的军事师承必须从不多的蜀汉人物传记及荆襄系的人物传记中寻找蛛丝马迹。

  第一个要怀疑的就是司马徽等荆襄谋士集团,司马徽等人虽名为隐士骨子里却功利心很强,好听点说叫胸怀天下。那个时候胸怀天下的文人最好的去处就是辅佐某位明主,因为明主们那个时候都在忙着打仗杀人,所以不学点兵法实在过不下去,有的谋士甚至还会学点杀招(如鲁肃如徐庶如糜竺等)。

  所以说司马徽们精于兵法或许是事实,但是部队打仗可不是在家里喝喝说说,实际领兵的将领必须经验丰富,而这点无论如何司马徽们是不会教诸葛亮的,从历史记载诸葛亮侍奉刘备的早期(从出山到赤壁)来看,诸葛亮不是刘备的军事参谋,刘备的参谋长应该是徐庶,而诸葛亮的主管内容是后勤政务包括外交。这说明出山前的诸葛亮主修课程不是军事。所以司马徽们不是诸葛亮的军事教官。

  第二个怀疑可能是蔡瑁蒯越等荆襄大族,这个可能小点。虽然诸葛亮是蔡家的亲戚,但是这个亲戚不找人待见,因为他站错了队,站到黄承彦等名士集团去了,这在刘表集团乃至刘表仰仗的荆襄武装地主集团中是一种背叛,诸葛亮27了还没工作靠种地维生,这是何等的悲哀。各位想想,一个学富五车的文人,一个自信爆满的年轻人,但是硬是没人赏识只能宅在家里,这是何等郁闷!他又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些牛掰的亲戚?他这个时候还想向他们学习军事?视如仇雠还差不多,后来诸葛亮怂恿刘备拿下襄阳或许有一种报复的心理。所以说蔡瑁等人不是诸葛亮的.军事教官。

  赤壁之后之后刘备集团迎来了新时代的飞速发展期,诸葛亮因为外交上促成了孙刘联盟,堪称奇功被授予军师中郎将。注意这是诸葛亮担任的第一个军事职务,中郎将这个官职已经不小了,虽然主要是负责收集税赋粮草。在他管辖范围内的长沙桂阳零陵中在这段时间只有一个名将,不是魏延,那是三国演义的说法,而是赵云!难道诸葛亮的师傅是赵云?呵呵,你猜错了。虽然赵云的用兵也非常老辣沉稳,但是从后面诸葛亮对赵云的使用上包括赵云对诸葛亮的态度上都说明赵云不是诸葛亮一派系的,尤其是刘禅在赵云死之后的问题处理上,说明诸葛亮对赵云没有什么特殊的情感,所以我认为赵云也不是诸葛亮的军事教官。甚至是他们之间还有若有若无的一种矛盾存在!

  不久,刘备入蜀,带上了军队资历深早在东吴就跟周瑜混的庞统(庞统也是军事中郎将,地位次于诸葛亮),这深深刺激了诸葛亮,因为荀彧荀攸二人的前车之鉴不远,诸葛亮深深觉得军事学习的必要性。可以诸葛亮开始有意识的学习军中之事,那么他学的对象是谁呢?这个时候还留在荆州的地位与他相当的武将只有关羽张飞二人,虽然还有一个赵云,但是毕竟不如前面两个。不错,你猜得不错。诸葛亮的师傅就是这二人之一,按理说关羽更有可能,但是关羽这个人按照今天的说法好傲娇,还轻视士大夫,这样的人望而生畏,你还想求他什么事么?

  而张飞就不一样了,张飞史载非常重视文化人,据传自己还画的好美人,据说还是书法家。于是,可以大胆推测这个时候的诸葛亮和张飞是蜜月关系,而且在军队上诸葛亮也需要联合张飞钳制关羽,否则他说话底下人没有人听了。诸葛亮向张飞请教下军事也就不奇怪了。

  不久,诸葛亮的历练机会到了,刘备反攻葭萌,出兵成都。诸葛亮张飞等人也率众入川,这可以说给了诸葛亮第一次领兵出战(虽然只是参谋长)的机会,而且早在荆州时期跟张飞学习的内容也有了实习的机会。而这个时候的张飞,历经刘备集团早年失败的张飞终于到了军事生涯的顶峰,已经不再是一个许褚典韦式的将领,他的经验武勇让诸葛亮明白了真正的统帅是什么样,在目睹了张飞攻无不克的与刘备会师后,诸葛亮彻底成为张飞的粉丝,而张飞在面对张合等五子良将的表现,也让诸葛亮对张飞经验的重于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至此诸葛亮的早期学习结束了!可惜虽然刘备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但是还是负责后勤的。直到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才掌握了军权,练兵整武。但是他对自己还不自信,同时为了解除蜀国的后顾之忧,他南征南中并大获全胜。这个时候的诸葛亮真正得到了蜀国内部的认可,终于成为了一代名将,走上了北伐之路并为世人所知他不仅仅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家也是名合格的军事家!

  在我们的心中,一直以为诸葛亮从最初登上三国舞台时,就军事政治占卜集多项技能于一身。可是历史告诉我们,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也是通过不断地磨练才达成的,多次战场造就了这个流传百世的奇才。

  诸葛亮的故事 篇9

  诸葛亮八、九岁时,还不会说话,家里又穷,爹爹就让他在附近的山上放羊。

  这山上有个道观,里边住个白发老道人。老道人每天都走出观门闲转,见了诸葛亮便逗他玩,比比划划地问这问那。诸葛亮总是乐呵呵地用手势一一回答。

  老道人见诸葛亮聪明可爱,便给他治病,很快就把诸葛亮不会说话的病治好了。

  诸葛亮会说话了。非常高兴,跑到道观向老道人拜谢。老道人说:“回家对你爹娘说,我要收下你当徒弟,教你记忆识字,学天文地理,阴阳八卦用兵的方法。你爹娘同意,就天天来学,不可一天旷课!”

  从此,诸葛亮就拜这位老道人为师,风雨无阻,日不错影,天天上山求教。他聪明好学,专心致志,读书过目不忘,听讲一遍就记住了。老道人对他更加喜爱了。

  转眼七、八年过去了。

  再说,在这山腰间,有个“庵”,诸葛亮每天上山下山逗从这庵前经过。有一天,他下山走到这里,突然狂风大作,铺天盖地地下起雨来。诸葛亮忙到庵内避 雨。一个从未见过的女子把他迎进屋里。只见这女子长得细眉大眼,油嫩丝白,娇娆仙姿。他不由心中一动:庵里有这样漂亮的女子呀!临走,女子把诸葛亮送出门,笑着说:“今天我们算认识了,往后上山下山渴了累了来歇息用茶。”

  打这以后,诸葛亮每到庵中来,女子不仅殷勤接待,还盛情挽留,做好的饭菜。吃过饭他们不是说笑,就是下棋逗趣。与道观相比,这里真是另一个天地。诸葛亮被女子的甜言蜜语弄得神魂颠倒!

  诸葛亮思想出了岔,对学习倦了起来。他笑着从庵里出来,走进观里发愁,真是“出门欢喜进门愁,笑脸丢在门外头”。师父讲的他这个耳朵进去,从那个耳朵出来,印不到脑子上;书上写的,看一遍不知道说的啥,再看一遍还是记不住。

  老道人看出了问题,把诸葛亮叫到跟前,长叹一声说:“毁树容易栽树难哪!我白下了这些年的功夫!”

  诸葛亮听出来师父的话里有话,低着头说:“师父!不会辜负你的一片苦心!”

  “这话现在我却不信。”老道人望着诸葛亮说:“我看你是个聪明的.孩子,想教你成才,才治好你的哑病,收下你当徒弟。前些年你是聪明加勤奋,师父我苦心教你不觉得苦;现在你是由勤奋变懒惰,虽聪明也枉然哪!还说不辜负我一片苦心,我能相信吗?”

  “师父!这些天我每睡好觉,头脑发昏。”诸葛亮怕说出真情,挨师父训斥,撒了个谎。

  老道人说:“风不来,树不动;船不摇,水不浑。”说着,他指着庭院里被葛藤缠绕的一棵树让诸葛亮看:“你看那棵树为啥死不死活不活,不往上长呢?”

  “让葛藤缠得太紧了!”

  “对呀!树长在山上,石多土少,够苦的。但它根往下扎,枝往上长,不怕。

  诸葛亮的故事 篇10

  神机妙算救后代这件事情的真否无法考证,从记载来看,可能性还是有的。相传,诸葛亮在临死前对后代说:“我死后,你们中的一个将来会遇到杀身大祸。到那时,你们把房拆了,在墙里面有一个纸包,有补救的办法。”诸葛亮死后,司马0打下天下当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员将军是诸葛亮的后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马0找了个借口,把这个将军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马0问:“你祖父临死前说了些什么?”这个将军就一五一十地把诸葛亮的话说给他听。司马0听后,使命令上兵们把房子拆了,取出纸包。只见纸包里面有封信,上面写着“遇皇而开”。土兵们把信递给0,0打开信,只见里面写道:“访问后返三步。”0立即站起身退后三步。他刚站稳,只听“咔嚓嚓”一声响,0龙案上面正对的房顶上,一根玉掉下来。把桌椅砸得粉碎。0吓得出了一身冷汗。

  反过来再看信后面写道,“我救你一命,请你留我后代一命。”看完这封信,暗暗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来.他把那个将军官复原职吃瓜留子诸葛亮不仅能种出好庄稼,而且还有一手种西瓜的好手艺。襄阳一带曾有这么一个规矩:进了西瓜园,瓜可吃饱,瓜子不能带走。传说这条“规矩”也是当年请葛亮留下来的。诸葛亮种的西瓜,个大、沙甜、无尾酸。凡来隆中作客和路过的人都要到瓜园饱饱口福。周围的老农来向他学种瓜的经验,他毫不保留地告诉他们瓜要种在沙土地上,上麻饼或香油脚子。好多人都来问他要西瓜种子,因为以前没有注意留瓜子,许多人只好扫兴而归。第二年,西瓜又开园了,他在地头上插了个牌子,上面写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诸葛亮把瓜子冼净、晒干,再分给附近的瓜农。现在,汉水两岸沙地上的贾家湖、长丰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气,个大、皮薄、味沙甜。

  有些地方还遵守那条“吃瓜留子”的老规矩。诸葛亮的鹅毛扇诸葛亮的鹅毛扇代表着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关诸葛亮的戏曲中,孔明总是手拿鹅毛扇。关于鹅毛扇,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黄承彦的千金小姐黄月英并非丑陋,而是一个非常聪明美丽、才华出众的姑娘。黄承彦怕有为的青年有眼不识荆山玉,故称千金为“阿丑”。阿丑黄月英不仅笔下滔滔,而且武艺超群,她曾就学于名师。艺成下山时,师傅赠送她鹅毛扇一把,上书“明”、“亮”二字。二字中还密密麻麻地藏着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计策。并嘱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后来黄承彦的乘龙快婿,就是吟啸待时、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来蜀国丞相诸葛亮。

  结婚时,黄月英便将鹅毛扇作为礼物赠给诸葛亮。孔明对鹅毛扇爱如掌上明珠,形影不离。他这样作不仅表达了他们夫妻间真挚不渝的爱情,更主要的是熟练并运用扇上的谋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总是手不离扇。清朝康熙年间,襄阳观察使赵宏恩在《诸葛草庐诗》中写道:“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就足以证明诸葛亮手执鹅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离扇的原因。诸葛亮的八卦衣在戏剧和图面中,诸葛亮都是身披八卦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姿态。据民间传说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勤奋好学,师母所赏赐。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德操赏识,连司马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都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

  诸葛亮天资聪颖,司马先生讲的.东西,他一听便会,不解求知饥渴。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他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呜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司马先生在上课时,就问学生,鸡为什么不按时叫鸣?

  其他学生都摸不着头脑。诸葛亮心里明白,可他是个诚实的人,就如实地把鸡快叫的时候喂食来延长老师授课时间的事如实报告了司马先生。司马先生很生气,当场就把他的书烧了,不让他继续读书了。诸葛亮求学心切,不能读书怎么得了,可又不能硬来,便去求司马夫人。司马夫听了请葛亮喂鸡求学遭罚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马先生说情。司马先生说:“小小年纪.不在功课上用功夫,倒使心术欺蒙老师。这是心术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马夫人反复替诸葛亮说情,说他小小年纪,虽使了点心眼,但总是为了多学点东西,并没有他图。司马先生听后觉得有理,便同意诸葛亮继续读书。

  司马先生盛怒之下烧了诸葛亮的书,后经夫人劝解,又同意诸葛亮来继续读书。可没有书怎么读呢?夫人对司马先生说:“你有一千年神龟背壳,传说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晓五百年未来.不妨让诸葛亮一试.如果灵验,要书作甚?”司马先生想到把书已烧了,也只好按夫人说的办。诸葛亮将师母送的神龟背壳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终身服饰——八卦衣,昔日所学,历历在目,先生未讲之道,也能明白几分。

  诸葛亮的故事 篇11

  公元223 年,蜀汉皇帝刘备病逝。临终前,他拉着丞相诸葛亮的手说:“你的才能远远超过了魏国皇帝曹丕,一定能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如果我的儿子刘禅是个明白道理的好皇帝,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低劣无能,你就废掉他,自己做皇帝吧!”诸葛亮听后,痛哭着说:“陛下放心吧,这么大逆不道的事我绝对不会做的,我一定会忠心耿耿地辅佐新主,一直到死。”刘备死后,诸葛亮担负起了辅助刘禅治理蜀国的重任。全国上下,不管大事小事,他都尽心尽力地去做好,一点也不懈怠。在他的努力下,蜀国很快变得强盛起来。

  为了完成刘备生前统一天下的愿望, 诸葛亮于公元228 年春天率军队攻打魏国,争夺中原。由于街亭失守,第一次北伐失败了。公元228 年冬天,诸葛亮又一次集结军队,出兵北伐。出征前,诸葛亮给刘禅写了篇名为《出师表》的呈文,分析当时的形势,表示北伐的决心。刘禅同意了诸葛亮的出兵计划。随后,诸葛亮带领大军开始北伐……

  从公元228 年到234 年,由于蜀魏力量相差太大,诸葛亮六次北伐都没有成功,但他统一天下的`决心从没有动摇过。这时,诸葛亮的身体情况越来越差,他积劳成疾,终于卧床不起,在遗憾中离开了人世。后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名句演变为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意为竭尽全力,贡献出自己的一切,成为人们表达忠贞之情的名言。

  诸葛亮的故事 篇12

  诸葛亮手中常摇一把鹅毛扇,其实,那不是鹅毛扇,而是一把鹰翎宝扇。

  传说诸葛亮家是开烧锅卖酒的。有个白胡子老头儿经常来烧锅喝酒,一日三顿,顿顿不落,喝得差不多的时候,总要扯一段兵书战策。那时诸葛亮十四岁,听了白胡子老头的讲解,就像着了迷,半天也醒不过神儿来。老头儿还有个习惯,临走时总要打一壶酒拎回家去。

  时间长了,诸葛亮就觉得白胡子老头儿来历不凡,对老头儿很是尊敬。有一天,白胡子老头儿又来到烧锅喝酒,诸葛亮就拿着酒走他跟前说:“老爷爷,您天天给我们讲故事来,小辈儿敬您几杯!”白胡子老头儿笑哈哈大笑也不推辞:“好!”就开怀畅饮起来。不大一会儿,他就有点儿醉了,也没告辞就走了。

  老头儿走了以后,诸葛亮见他的酒壶忘在桌上了,就马上灌了一壶酒,要给老头儿送去。可是,上哪儿去找老头儿呢?赶巧,天刚下完小雪,地上清清楚楚地留着老人的脚印,诸葛亮就顺着脚印给老人送酒去了。他翻山越岭,走了约摸两个时辰,见脚印在一棵高大的孤树下没了。他四处败瞅也没见老人约影子,一抬头,瞧见树上有一只昏昏大睡的老鹰。说也巧,只见老鹰一张嘴,吐出通红通红的珠子,掉在地上。诸葛亮把珠子拾起来,仰着脖子,高高举起对着太阳看。看着看着,手一滑,刚巧一张嘴,那颗珠子掉进嘴里,又滑进了肚子里,这下可把诸葛亮吓坏了。

  这时老鹰醒了。原来,那个老头儿就是老鹰变的。它哀求说:“快把红珠子还给我吧里”诸葛亮说:“我已经把它咽进肚子里了。”老鹰一听,无可奈何地说:“我在这儿修炼多年了,红珠子叫你得去了,也算你的造化,只是我死后,你要把我的.翅磅翎毛拔下来做把扇子,永远带在身边。有了疑准之事,把耳朵凑到扇子跟前,它就会告诉你办法。”说完,老鹰就死了。诸葛亮半信半疑,把老鹰翅膀上的翎毛拔下来,做了一把扇子。

  后来,者葛亮被刘备请去当了军师。他真按老鹰说的做了,每当遇到难事,他总是摇者扇子,一摇扇子计策就来了。因此在三国纷争的时候,他总是百战百胜,名震天下。只有一次错用马谡,失去了街亭,那是因为他把扇子忘在家里啦。

  诸葛亮的故事 篇13

  众所皆知,诸葛亮娶了一个德才兼备却其丑无比的妻子黄月英,她甚至被冠上“三国第一丑女”的称号。那么黄月英是否真如传说般是个大丑女?

  黄承彦老太爷给诸葛的一封信中提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老太爷是当时的荆襄名士,想把女儿嫁给这个后起之秀,于是提了亲。那时候,竹林七贤还没出生,世风也并不尚任诞通脱,黄老太爷学的是陈藩、李膺这种“以天下名教为己任”的传统士族作派,其中很重要的一条,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就是:谦虚。黄小姐即使真长的和貂婵一样沉鱼落雁,作父亲的也不可能把自己女儿吹嘘的闭月羞花。而况,那时候的社会风气原没如今开放,在魏晋风气极盛的时候,陈寿让丫鬟给父亲送药,走在路上让人看见了,立刻被弹劾罢官,何况是建安初年!作为名士的女儿,黄小姐不可能在外抛头露面,因此,南阳当地人看到黄小姐的可能性不大。唯一比较可信的是,当诸葛亮被问起他太太、或准太太的时候,秉着和岳父一样谦冲谨慎的态度——他在谦冲谨慎方面是很有名的——作了回答。因此那句“孔明择妇”的乡谚,就极可能是当时名士圈里的朋友听了答案,而后作歌调侃。一般老百姓不大可能用“择妇”这样还算雅驯的词进入俚歌,也不可能直接称呼与荆襄高层有密切联系的黄家翁婿为孔明和阿承。

  如果来看一下黄承彦的家族,就会发现他的夫人,也就是黄小姐的母亲是当时荆州刺史刘表后妻蔡夫人的亲妹妹。蔡夫人的美貌和手腕都是一样的厉害,不然刘表也不会对她千依百顺,以至变相放逐了自己的儿子,使得蔡氏一族的势力空前膨胀,从而很糟糕的在史书上留下个“溺于后妻”的考语。而既然蔡夫人是美人,嫡亲的.妹子丑也丑不到哪里去。黄承彦得以娶到蔡家小姐,成为刘表的连襟,除了他本身的名士地位以外,容貌举止方面也决不该猥琐而粗鄙,反观同样是大名士的司马徽,因为其貌不扬,终究娶了个无名的太太。因此,有了父母双方的血统保证,黄小姐充其量姿色平平,只要不是基因突变,绝不可能貌如东施,丑陋无双,而更大的可能也是三国中排得上号的大美女。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黄小姐真长的不堪入目,诸葛亮会不会娶她。由于历来的讨论都是揭露诸葛亮如何牺牲个人利益,娶了丑女太太,费尽心机拉裙带关系,从而乘机打入荆襄名士圈——当然,他的“好色莫如好德”可以让孔老圣人在天上很是欣慰一把。但是,诸葛亮究竟有没有打入荆襄名士圈的必要呢?当时,他的大姊和二姊已经分别嫁给了当地的大士族:蒯、庞两家,这正是诸葛家族本身就属于这一阶层的证明。况且,如果诸葛亮真有心要跻身上流,士族门禁的森严远不是以其个人的力量能够突破的。我们可以看到,在西晋时期,司马炎为太子选妃,最终选择了门当户对的贾家又凶又丑的女儿;东晋时期,桓温的势力如日中天之际,向高第王家求婚,结果被蓝田令王述骂道:兵,哪得嫁女与之!中唐以前,宗族的力量异常强大,有时甚至能与皇权相抗衡,因此,士族之间无形的等第壁垒也就愈不可破。联姻,也许是加强与当地士族之间联系的手段,但决非是进入上层的突破口。诸葛亮一族原籍山东,是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父亲诸葛珪和叔父诸葛玄也都担任过一定官职。在琅邪当地,诸葛是一个相当大的氏族,从《三国志》、《晋书》,以及当时许多笔记资料中都能够看到诸葛世家的多人在军政舞台上的活动。

  而作为家族的一支,诸葛亮一家迁徙南阳,令誉和清名依然存在。并且,当时孔明的长兄诸葛瑾已赴东吴担任长史。如果说因为躲避战乱的流亡使这个家族的命运略显颓暗,那么诸葛瑾的出仕无疑又带来了复兴的希望。因此,诸葛与蒯、庞两家的联姻才得以成功。诸葛亮若真如自己所谦为一介耕夫,这高高在上的门庭就绝对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由此看来,作为相当的门户,诸葛和黄氏的婚姻是平等的。以诸葛亮容貌甚伟,才不可量又自许甚高的性格表现,也不可能纯粹出于门户的考虑,去和一个当地丑的出了名的女子许下婚约。因此,才自丑女这一说到底不攻自破。

  诸葛亮的故事 篇14

  《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来说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赤壁之战的前奏,曹操集团的百万雄师资金雄厚,欲与孙权“会猎江东”.猎的是刘备,实意在江东。刘备是典型的创业家,刚刚得到诸葛亮,有了很好的团队,本应大有一番作为的。但是他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搞得无容身之地,连老婆都赔上了。要不是刘表的儿子刘琦收留他,还能暂时经营,否则恐怕早就宣布破产了。如今又被曹操集团穷追猛打,刚刚创业的小企业芨芨可危。

  曹操集团则破袁绍,收刘琮,据荆州,得襄阳,其势正旺,孰不可挡。

  东吴是一家典型的家族企业,历经三代已具较大规模,孙权是一个守业型企业家。如今东吴被曹操——一个收购合并的财技高手要敌意收购。孙氏父子兄弟公司的手头资本有限没有很大的谈判空间。 而刘备唯一的出路就是和孙权合作对抗曹操的兼并。诸葛亮说:“曹操势大,急难抵敌,不如往投东吴孙权,以为应援。使南北相持,吾等于中取利,有何不可?”但是因为孙氏集团的员工们各怀私心,大敌当前个个自顾,完全没有把孙权的利益当作一回事。所以诸葛亮与鲁肃一道与孙权谈判。

  在孔明见孙权之前,鲁肃已经对孙权分析了形势,明确告诉孙权,如果你的公司被曹操吞并了的话,你以后就得给曹操打工,顶多是一个高级的打工仔而已,无甚作为。而你现在怎么说也是老板一个,有自己的生意。而一般管理人员就算到了曹操那里也能有一份像现在一样的工作,生活素质并没有改变。所以他们才对抗曹十分不积极。肃曰:“将军降操,欲安所归乎?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数人,岂得南面称孤哉!”这一番话深深打动了孙权。

  为了增加胜算,孙权也知道要和刘备合作。为了增加自己的谈判筹码,下诸葛亮的马威,孙权特地安排了孙氏集团的一班谈判人员和诸葛亮展开了一番交锋。诸葛亮舌战群儒由此拉开帷幕。一开始,“张昭、顾雍等一班文武二十余人,峨冠博带,整衣端坐”.在谈判的`“势”上尽占上风。张昭有意难为诸葛亮,尽挖诸葛亮的痛脚,把诸葛亮数落得一文不值。张昭是孙权的头号顾问,如果不驳倒他,诸葛亮此番难达目的。

  但见孔明听罢,哑然而笑曰:“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刘皇叔的万里志向焉是你张昭能明白了的?“盖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主谋。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这一篇言语,说得张昭并无一言回答。顿时把整个谈判的“势”反转过来。然后诸葛亮逐一从刘备的资本(军备)上、把虞翻说的“不能对”;从有求于孙权而来的用意,把步骘说得“默然无语”;从君臣大义上把薛综说的“满面羞惭,不能对答”;从刘备个人的出身方面把陆绩说得“语塞”;从个人的学术宗派方面把严峻说得“低头丧气而不能对”;从学问上把程德枢说得“不能对”. 众谈判对手“见孔明对答如流,尽皆失色”.诸葛亮一步一步的把“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最终舌战群儒,大获全胜。后激得孙权誓不降曹,与刘备合作,在赤壁大败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