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报告 在生活中,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报告,报告成为了一种新兴产业。你所见过的报告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转变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行动研究实施的背景。 (一)目前的……
转变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报告
在生活中,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报告,报告成为了一种新兴产业。你所见过的报告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转变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行动研究实施的背景。
(一)目前的形势:目前的形势并不令人乐观,尽管高中语文新课程全面推开已多年,由于受习惯特别是高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传统教学方法仍然大行其道。具体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媒体、训练等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在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学生则是被动接受者;教材及其相关资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虽然在教学中,一些教师把课堂搞得丰富多彩,诸如多媒体的运用、提问、讨论等等,但学生作为受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及知识的灌输对象之本质并未真正得到改变,只不过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手段、方法有所变化而已。因此从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实际来看,还未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
(二)新课程的期待:随着高中新课程的全面推开,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越来越受到普遍的关注。那么,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到底是什么呢?高中语文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基本理念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在教学中就要尽力给学生施予积极影响,让学生处于积极、主动、活跃的状态,努力激发其学习动机,从而引起其求知的欲望。不过要特别注意,要努力创设成功的机会并提供参与机会,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关注掌握知识结论并不是主要的,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因而我们在课堂上加强学生的活动性,特别是活动互动性,尤其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大的自由空间和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机会,因为生生互动中,不受任何拘束,完全放得开,更能体现其真实的思想行为过程。因此,高中语文新课程特别期待着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实现由传统的教学模式向新课程教学模式的转变。
那么,当前应如何实施由传统的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模式向高中语文新课程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呢?
二、行动研究的实施——积极开展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
传承文化仅仅是教育的目的之一,对于教育而言,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就是在传递文化的过程中,实现文化的创新。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思路——研究性学习,就是为了很好的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的问题,通过学生实践与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可见,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自主研究活动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而学生的自主研究活动也就是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因为这不是单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在强烈的自我意识驱动下,积极主动探索、亲身体验,对所收集到的各种信息予以分析、判断、思考加工,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这是一种难得的收获;同时,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培养,这是一种更重要的收获。
显然,创新对于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毫无疑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创新,这也是研究性学习的灵魂,是研究性学习的意义所在。
(一)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灵魂是创新
强调研究性学习是当今国际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因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进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与不竭的创造能力,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所以研究性学习自然受到当今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可以说,高中语文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大势所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要求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标准》中的“探究”就是探索、研究的意思。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中,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正是《标准》的课程目标之一。《标准》要求学生,“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提出自己的看法”,“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带着任务(问题)去主动探求,以研究的方式,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去阅读、欣赏,去获取知识,去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并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会产生阅读与写作的冲动与激情,其智慧火花将被点燃,其主动探索的精神将被激发。
显然,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创新,创新是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灵魂。
(二)对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适应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不同,它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积累文化知识,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语文教学过程,教师创设一种近似科研的情境氛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搜集与处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是一种启人心智的有效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其立足点正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高中语文教学必须适应这一要求。
首先,要转变观念与行为,包括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及师生的角色地位的转变。
为适应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要求,我们广大高中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根本转变成为关键,包括我们的教育观、课程观和教学观都要予以更新。《标准》强调,“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修养;要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科书,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与指导,实现教学相长。”
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只有实现了教育教学理念的根本转变,我们的教学方式才有可能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改变由围绕教师照本传授、学生被动接受、依赖权威的唯书唯上的方式,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开发,不唯书不唯上,大胆质疑,提出、发现并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平等交流,和谐互动,共同探索,共同发展,。
为适应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导致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们师生角色地位也必然发生相应的转变——学生角色由被动接受式学习的被动者向主动探究式学习的主动者转变,教师角色由传授知识给学生的传授者向指导学生探究式的指导者转变,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在课堂教学上的中心地位。师生角色的转变势必要打破传统的课堂封闭式的教学模式,语文教学亦必将从四十五分钟的课堂这一狭小的时空延伸至课堂之外的时空,从而形成真正的大语文教学;过去单一呆板的传道、授业、解惑式的传统语文教学形式亦将被形式多样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转变,使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而悟道、探究、创新。
其次,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既然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教学方式的改革,更是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而且还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也就提出了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也好,学生也罢,必须去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及时更新已有的知识,不能局限于课堂及课本,要驰骋于课堂内外及课本内外的广阔时空,否则想面对并要真正做到语文研究性学习,不但教师感到力不从心,不知所措,而且学生也难以适应,感觉茫然。
只有教师做到了游刃有余,才能针对学生循序渐进地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只有学生做到了努力学习,掌握了较丰富的知识信息,勤于思考,才能在教师指导下去自主探索、独立研究。
由此可知,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是机遇与挑战的并存,它将极大地改变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带来无限广阔的天地,为我们语文教师和广大学生都提供了自由驰骋的广阔舞台。只要善于把握机会,勇敢地迎接挑战,有为者将会脱颖而出。
总之,要适应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就要淡化教师讲授,强化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学会体验、感悟。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启迪与引导,通过设置情境氛围,]启迪学生心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究。(三)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我们的思想观念适应了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做到了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及师生角色地位的根本性转变,接下来的任务便是研究性学习的实践,通过具体的研究过程实现既定的目标。那么,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中,怎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呢?
首先,要培养正确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特别是感兴趣的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那么,需要发现并提出一个什么样问题呢?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我们不能好高鹜远,心有余而力不足是不会取得理想效果的。必须做到力所能及,要针对具体的感兴趣的小问题进行研究,切忌大而空的问题。对大问题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对一个个具体的小的问题的研究之上。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做到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针对某一个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只要选题新颖,有深刻独到的见解,是会所收获的`。可见,学会发现问题、善于发现感兴趣的问题是高中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步。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要想培养正确的问题意识,只要我们保持一颗好奇心,做有心人,认真观察和思考,生活之中处处有问题,语文学习过程中会时时有问题。《标准》要求学生,“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学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其次,要培养刻苦钻研的精神,深入思考问题,开展艰苦细致的研究工作。这要求我们围绕发现的并确定为深入研究的问题,进一步去深入广泛的阅读,去收集大量的相关信息,做到充分的占有资料;并对搜集而来的材料与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惟有广泛阅读方可深入研究。《标准》指出:“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
度。”为了不因袭别人的成见,避免空泛不着边际的议论甚至是东扯西拉,使我们的研究有所创新,具有独到而深刻的见解,需要我们的智慧和大胆思维的勇气,更需要我们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的精神。惟其如此,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方才可以达到,此亦为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所在。
第三,要树立过程即结果的意识,即通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达到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培养这一目标的实现。
并非每个学生对于所研究的问题都会有一个理想的结果、做出象样的研究成果。但是,这并不重要。关键是,我们是否做到了在教师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这么做。要树立过程即结果的意识,任何事物都是在反复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姚明的篮球是打出来的,刘翔的成绩是跑出来的。同样,学生经过几年的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每个学生都能学会做研究工作,甚至或多或少能弄出一些成果来。因此,高中阶段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务必要突出这一过程,而不要一味刻意追求获取研究成果。也就是说,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所追求的结果就是语文研究性学习这一过程本身,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特别是学会了发现、学会了创新,培养了其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能力。
这就够了,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三、行动研究的收获与反思
几份耕耘几份收获,通过扎扎实实的研究,我深刻的认识到高中语文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在此基础上,我更认识到,高中语文新课程特别强调并关注动态的过程,而远远超过关注静态的结果(结论),这是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完全不同之处。新课程教学模式即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塑造完整健全的人格。比如,首先可以由教师帮助学生确立一个具体目标——目标当然应该是开放的,让学生进行各种探索与尝试——教师应时刻关注引发情境的各种可能性——不过教师可能对探索的方向有相当大的影响,因为期间,教师先还是应该有所为,做一些指导,诸如启发引导、做些示范、反馈信息等等;但是教师务必要懂得适可而止,千万不可包办到底,所以老师接着就要逐渐走向无为——逐步增加问题的探索性,逐步让学生自己去进行探索——这种教师的不作为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有所为,教师通过放手让学生按照自己探索的方向及选择的问题,寻找切合实际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思考与判断,通过这样的探索,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探索不同的问题,同一问题不同的学生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去探索,逐步认识、理解并掌握相应知识的发生过程及其知识的内在联系。
显然,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包括自主和创新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分割:自主是前提,没有自主当然就谈不上创新;然而,没有创新就谈不上自主的展现。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潜能,其创造潜能是完全可以发掘和培养出来的,这当然需要通过学生的自主思想意识及其自主行为过程才能做到。为此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寻求和创设一种民主、平等、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因为这种宽松而和谐的教学环境,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得学生能够心情舒畅地接受知识,也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思维也处于极其活跃状态,这时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很容易挖掘出来。因此,只有做到了自主和创新的和谐统一,才能充分展现符合高中语文新课程要求的新理念。
可见,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模式中,既突出我们广大教师的指导作用,但同时又强调教师指导成分的逐渐减少,最终要使学生达到能够独立探究,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就是说,教师既要有所为,又要有所不为,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要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实现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比如,在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介绍文章写作背景,使学生在阅读时认真揣摩作者当时所要表达的写作情感,使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文章的意境、情调与美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当然,针对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要求他读出某种意境、情调与美感有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这类学生做一些引导、多多鼓励,让学生大胆地去读、去领悟。可见,加强师生情感的沟通和交流,使得学生主体作用与教师主导作用相结合,在实施高中语文新课程主体性教学中,这一点非常关键。
由上观之,实现由传统的教学模式向新课程教学模式的转变,就是由关注静态的结果(结论)到关注动态的过程的转变。我们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只有努力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运用新课程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尽力按照“主体—探索—发展”的教学思路,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就一定能够培养出符合21世纪要求的具有自立、自信、自强、自创人格精神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