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二首(其一)》诗词鉴赏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舟……
《舟中二首(其一)》诗词鉴赏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舟中二首(其一)》诗词鉴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舟中二首(其一)①
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2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1、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作简要赏析。(6分)
2、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
1、比喻和夸张。将迅猛的风浪夸张的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势。(手法2分,具体解说2分,作用2分)
2、①“恶风”“黄流”寓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②“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③借“今头白”、情“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答对1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言之成理即可)
拓展:
作者介绍
陈师道(1053~1102)北宋官员、诗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元祐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颖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亦能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
人物生平
陈师道出身于仕宦家庭。祖父陈洎,官至三司盐铁副使,赠工部侍郎。父亲陈琪,官至国子博士、通判绛州。陈师道时候,家境衰落,他童年生活困苦。但他少年时期即勤奋好学,苦练意志。早年娶郭概之女为妻,迫于生计,妻女皆在岳父家就食。十六岁时,早已经以文章拜见当时的文章泰斗曾巩,曾巩一看到他的文章就惊奇,称赞他将以文章著名,当时的人都还没有一个人了解他。曾巩于是留着陈师道,让他在他的门下读书。
当时朝廷用王安石经义之学以取士,陈师道不以为然,不去应试。元丰四年(1081年),曾巩奉命修本朝史,荐陈师道为属员,因其布衣而未果。太学博士正录荐陈师道为学录,他推辞不就。当时的执政大臣章惇曾托秦观致意,让陈师道去拜见他,准备加以荐举,他却回答:“士不传贽为臣,则不见于王公。”(《与少游书》),拒不谒见。
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当时任翰林学士的苏轼与傅尧俞、孙觉等推荐他任徐州州学教授。四年,苏轼出任杭州太守,路过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陈师道到南京送行,以擅离职守,被劾去职。不久复职,调颍州教授。当时苏轼任颍州太守,希望收他为弟子。陈师道以“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婉言推辞。但苏轼不以为忤,仍然对他加以指导。
绍圣元年(1094年),他被朝廷目为苏轼余党,罢职回家。他家境贫寒,但仍专力写作,欲以诗文传于后世。
元符三年(1100年),启用为棣州教授,赴任途中,改除秘书省正字,未上任,即于建中靖国元年十二月廿九(1102年1月19日)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