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 阴阳变化中的大学问 《周易》又称《易》或《易经》,其学术地位,高居儒家十三经之首。读点《周易》大有好处,不仅有助于了解古代学术思想的发展,而且对于修己、治人的人生之道也有所助益。 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在《论读经有利而无弊》中指出:“《周易》爻象……
《周易》 阴阳变化中的大学问
《周易》又称《易》或《易经》,其学术地位,高居儒家十三经之首。读点《周易》大有好处,不仅有助于了解古代学术思想的发展,而且对于修己、治人的人生之道也有所助益。
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在《论读经有利而无弊》中指出:“《周易》爻象,太半言修己之道,故孔子称‘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夫修己之道,古今无二,经籍载之,儒家阐之,时有不同,理无二致。”其实,不仅如此,读点《周易》,对于人们探索天道自然,扩宽人生视野,同样是大有好处的。
但现在有许多人,误认《周易》只是一部占筮算命的迷信的书。从局部看,这一说法也有道理,《周易》原是殷周之际中华古人的占筮问卦之书,它是当时巫史在算命时用来判断吉凶悔吝根据的参考记录。但如从《周易》发展的全局视域考察,则上述观点是以偏概全、大错特错。因为《易》卦除了算命功用外,又另有其丰富内涵和特殊价值。自《易》卦问世后,经先秦诸子百家,特别是儒、道二家积极阐释开拓,已日渐减弱其算命迷信成分,而逐步提高了人的理性思辨因素,终于站在哲学高度,成为古代一部特殊的小型百科全书,《易》道广大,其中不仅有知识积累,同时又有智慧开悟的闪光。
《易·系辞传》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占筮算命,不过是其四大功能之一。“以言者尚其辞”,历代语言修辞及文章文学受其影响,《易》称“修辞立其诚”,提倡外在语言艺术与内在真情实感的统一;“以制器者尚其器”,通过“观物取象”,启发了后世生产工具及科技的发展;“以动者尚其变”,阴阳变化,矛盾运动,日新月异,生生不息,表现了中华古人深邃的哲学思考,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上述诸多智慧结晶和优良传统,为什么不去学习,却偏取其算命占筮功能而食其糟粕弃其精华呢?而即就《易》卦算命功能而言,生于科学昌明之世的今人,其迷信大大超越古人,岂非咄咄怪事!上古夏、商、周三代,巫风流行,当时生产发展与科学水平低下,人们在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中,有许多解不开的谜,一时难以索解,因而转向神秘之天和祖宗鬼神求卜问卦,这是可以理解的。但随着社会文明的时步,古人已在算命占卜活动中,日益加重了人的理性思考因素。据《周礼》,古代有龟三卜筮三占的制度规定。三卦问疑,力排偶然性,而取其较为接近生活实际的卦爻之象来作决策参考。这已与盲目算命的迷信,不知不觉拉开了距离,而与人的理性思考靠近了一步。
另外,上古三代,学在王官,巫史掌握了占筮的解释权。当时的巫史,是学术精英,地位很高,是高级知识分子。古代帝王专制,“朕即国家”,谁人能制?帝王自称天子,代天行事,所以只有“天”才能对帝王行为有所警示约束。而巫史占筮问卦,沟通天人,并以此来影响帝王意志及国事决策。《尚书》保存了我国古代最早的一批官方文件,其《洪范》明确说明,当时参与国事决策的主要有四种人:一是代天行事的天子,一是代表奴隶主贵族权益的卿士百官,一是庶民(相当于自由民),一是掌控占筮问卦的巫史。在决策过程中,如果四种人意见不一,又将何去何从呢?《洪范》规定:“汝(按:指天子)则从,龟从筮从,卿士逆,庶民逆,吉。卿士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庶民逆,吉。庶民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卿士逆,吉。”(从,赞同;逆,反对。)文件把决策过程中三种不同情况中四种人的争论和较量,指述得很清楚。在国家决策中,巫史的'占筮问卦,因是代天传言,因而与天子发言一样具有某种权威性。因此,无论是天子或卿士、庶民,都会主动争取巫史的支持,于此可见巫史占筮的重要性。巫史若思想反动,必然逢迎帝王,为其独裁统治推波助澜;反之,若巫史思想进步,则可协助明君改革,或借天来伸张民意,限制君权,防止独裁以清明政治。因此,只要古代巫史思想开明,则其占筮问卦,可在迷信的形式之中,寓有一定的积极因素。这与今天那些瞄准人们钱袋的所谓“《周易》预测术”者大异旨趣。
《周易》四大功能及其百科知识,因篇幅所限,难以尽述,但仅就其“尚变”的哲学功能而言,于思想学术发展大有裨益。《易》有阴阳之道、八卦、六十四卦诸项,它以卦爻符号及其卦爻辞,构成了一个神秘的文化象征殿堂。一旦揭开其神秘外衣,则其思想体系,启迪后人,惠泽千秋万代。国际《易经》学会主席成中英概括地说:“《周易》是生命的学问,宇宙的真理,文化的智慧,价值的源泉。”人们因此称“《易经》是经典中之经典,哲学中之哲学,智慧中之智慧”。也就是说,《周易》以其独特的符号象征体系,向后代人类子孙,描述了中华古人对于宇宙奥秘和生命密码的独特而深刻的认识。
首先,影响最大的是其阴阳矛盾观念。古人以一画(一)符号象征阳,以二断(--)符号象征阴,明白无误地构成了阴阳矛盾变化的文化观念。《易·系辞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周易》理论体系的核心纲领。阴阳之道,无形无迹,但却无所不在,其他如八卦、六十四卦等范畴均围绕阴阳矛盾对立的观念来展开。如天地、乾坤、男女、父母、雌雄、昼夜、冷热、春夏与秋冬、升降、出入、生死等,甚至连树叶向背,也有阴阳之别。如果没有阴阳矛盾对立的运动变化,世界就会因失去生命源泉而死亡。
其次,肇源于阴阳矛盾观念,《周易》具有朴素而丰富的辩证法。辩证法的本质就是研究对象本身内在的矛盾运动。而《周易》的思维方法,是一个以感悟为特色,在对事物整体把握的前提下进行辩证思维的方法论体系,它不仅承认矛盾对立的普遍存在,进一步确认矛盾对立的运动变化,同时又更深一层地揭示了在一定条件下,阴阳矛盾的对立与相互转化。比如天地、男女,没有地,岂有天?没有女,岂有男?阴阳二气,相摩相荡,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而运动变化。六十四卦中有所谓正对卦、反对卦,如《泰》卦与《否》卦,卦爻之象相反,《泰》象征安吉通泰,《否》象征否塞多灾,彼此矛盾对立,但又相互依存而转化,乐极生悲,由《泰》化《否》;否极泰来,脱《否》转《泰》,矛盾运动,生生不息,这是生活的辩证法。不仅如此,《周易》更指出运动变化是绝对的,而阶段性的静止是相对的。比如按照卦序,《既济》与《未济》是六十四卦中的最后二卦。《既济》象征已经安全渡河,事业成功;《未济》象征尚未涉险渡河,事业未成。按常理应是《既济》到最后一卦。但《周易》作者却置《未济》为最后一卦。此卦序排列自有辩证法,《未济》后于《既济》的卦序显示,象征事业成功的《既济》卦,只是取得阶段性的暂时胜利,现实生活激励人们,应该再次卷起裤腿,准备重新涉险渡河,开始新的征途。这说明了矛盾运动,辩证发展,旧阶段虽然完成,但新阶段的长征却又开始,人们在高歌猛进而自强不息的矛盾运动中,又继续前进,并上升到一个新的文明阶段。
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显示,运动变化永无止息。这就是《周易》重“变”的辩证法,它启迪人们,活到老,学到老,自强不息,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