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核心能力培养教学新体系探索论文 摘要:中医传承能力、中医临床思辨能力和中医临床技能是中医学本科生培养教学的核心,也是高校教学改革中的工作重心。文章通过分析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本科专业培养的现状,以及在教学改革中的实践与探索,以寻求提高学生专业核心能……
中医学核心能力培养教学新体系探索论文
摘要:中医传承能力、中医临床思辨能力和中医临床技能是中医学本科生培养教学的核心,也是高校教学改革中的工作重心。文章通过分析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本科专业培养的现状,以及在教学改革中的实践与探索,以寻求提高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好方法,加快教学改革新体系的形成,让教学体系适应医疗改革的新要求与新挑战。
关键词:中医学本科;专业培养;专业核心能力;教学新体系
中医学本科专业开展距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之久,中医本科教育依然是向临床输送中医人才的主要渠道,其对稳定中医队伍、持续开展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起着重要的作用[1]。虽说中医专业的教育体系建立已相当成熟,但是围绕中医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以下简称教改)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2014年2月,建立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工作会议召开,这标志着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设正式启动,实现了与国际医学教育培训模式的接轨。其中涉及中医学本科专业的培训模式为“5+3”,即5年在校本科专业教育后,进行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临床实践、职业道德、专业理论知识、医疗政策法规等。新医改将对中医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出新的要求。然而中医界一直存在“中医青年人才培养成熟太慢,青年中医改行较多,在校学生专业思想不巩固,学生信心不足”等问题。如何提高应届毕业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更多卓越的中医师致力于祖国医学的发展,一直是我校教改工作探索与实践的重点。笔者拟通过分析近年来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本科教学环节的现状以及所做的改革,旨在寻求更好的教与学新思路,以期为中医本科专业教育改革提供一定参考。
1中医学本科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教学本身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其中教为学而存在,学又要靠教来引导,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长期以来一直强调“教”的改革,而忽略了学习层面的改革。即便教改开展了很多年,但是效果总是达不到理想期望值。所以,以学生为主体和以学会学习为核心的教改才是新的教学改革观[2]。中医学本科专业属于国家级特色专业,发展至今已有较完整的教学体系,但是依旧存在许多不可回避的问题。中医本科生普遍存在临床基础知识不扎实,动手能力不强、科研意识薄弱、创新能力差等问题[3]。扩招人数的增加引起教学资源的不足,生师比远远达不到教育部要求;而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就业机会的相对减少,又促成了近年来的考研热;教学形势的单一、学生疲于“题海战术”,真正的临床实践技能没有得到严格的训练和考核,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未被带动,又导致学生的专业信心、医学信仰未能得到树立;培养模式上仿造西医院校,课程分配未能突出中医特色;而中医学又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思维和技能必须通过临床实践才能得到锻炼与提高,但临床见、实习时间有限,学校学到的中医知识在初期临床中很少有用武之地,短暂的临床实践反而被熟悉电脑操作系统、办理出入院、书写病程等医疗文书占据大量时间。所以,现有的教学体系未能与现代医学相适应发展。中医学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其形成和发展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4],只有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真正理解中医[5]。但上世纪初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使传统文化日渐衰微,学生从小就接受现代文化教育,传统文化的教育只不过是几篇古文而已。所以,以上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中医本科毕业生出现了中医学术思想传承能力不足、临床思辨能力不强、中医思维功底欠缺和临床操作技能不扎实等问题。
2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
教学改革不单是制度上的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也同样重要。中、西医学虽理论体系不相同,但不能对立看待,应该相互借力,不避中西医之嫌。例如:随着医学的进步,儿科学上的重要内容已由祖国医学的四大证“痧、痘、惊、疳”逐渐变化为现代儿科的四大重点防治疾病“腹泻病、小儿肺炎、贫血、佝偻病”。是故中医专业的教改应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中西并重,发扬优势,突出(中医)特色(改革图示见图1)。2.1创建培养传承能力的实践教学新体系2.1.1以历代名医大家为引领,培养学生中医学术思想传承能力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这些抽象的思维模式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具体体现于中医经典著作之中[6]。经典著作是中医学术思想的重中之重。第一课堂改革中医《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四大“经典”课程并丰富《中医各家学说》内容,专题阐明经典著作成书背景,作者简介,学术渊源与成就,以及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联系,帮助学生不断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培养对中国古代文化和中医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传承历代名医大家的学术思想。开展丰富多彩第二课堂活动,创建“岐黄学堂”学生学术社团,开展晨读四大经典、观看中医经典视频和养生保健运动等社团活动方式,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传承中医的兴趣,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中医学素养。2.1.2以省、市级名中医为典范,培养学生中医临床经验传承能力坚持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创新师承教育新模式,开展夜间和周末跟师见习,学生利用夜间与周末到病房和门诊,跟随高年资临床医师见习;创立“名医堂”门诊,让学生在临床跟随省、市级名中医坐诊;创立“名师堂讲坛”,让学生接受名师专家的现场指导和提供面对面交流机会。通过上述方式,不仅发扬了中医传统“跟师学徒”的特有教学模式,还培养了学生对现代名中医临床经验的传承能力。2.1.3以中医古籍图书数据库为载体,创建中医学术传承信息化平台依托2010年国家教育部课题“巴蜀特色中医药古籍抢救、数据挖掘及利用模式研究与实践”和2007年四川省教育厅课题“巴蜀中医药学文献资源数据库的建设与研究”等课题支撑,逐步建立了中医典籍图书数据库和名医数据库等,以移动式图书馆的创新形式,利用网络平台面向学生开放,为学生传承中医文化和名家思想提供便利途径,帮助学生融通文、史、哲、医,构建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自身知识结构。2.2创建培养思辨能力的实践教学新体系2.2.1以“经典”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辨能力学校温病学、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三门临床经典课程均为四川省精品课程。学校从2006年开始“经典”思辨的全面改革创新,依托2006年四川省教学改革项目“在《金匮要略》教学中提高学生辨证思维的改革方案”等系列课题研究,明确了“经典”课程为临床提高课的定位,在教学中追本溯源,帮助学生在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医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内涵实质基础下,训练临床思辨能力。中医学专业教学计划中除“经典”课程外,增设实验课程中医经典著作与临床1.5学分,探索“经典”理论与临床的“本源”关系,培养学生基于“经典”的临床辨证思维能力。图1实践教学创新体系2.2.2以“中医思维原理”为核心,建立中医思维训练实验教学新体系依托2009年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中医思维训练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研究,创立了以“中医思维原理”为核心的中医思维训练实验教学新体系。通过中医思维原理互动式讲解,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中医基础各类课程的知识,有机地串联、疏理和整合,将孤立的课程知识融为一体,成为一套完整的诊疗思维程序和模式,并能自觉合理地运用这套思维模式来指导具体的临床实践活动。2.2.3以《中医学与辨证法》为平台,帮助学生进行思维碰撞与交流《中医学与辨证法》是学生自创的学校内部刊物,由学校高年资的教授、副教授统一审稿、编辑,从源头上保证了学术交流的质量与品质。其专门收载中医学及中医相关专业学生中医辩证思维方面的文章,为学生思想交流提供平台,帮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不断提升辩证能力。2.3创建培养临床技能的实践教学新体系2.3.1创新实验课程体系,优化技能培训方案中医临床教育的课程设计应该使基础理论、专业理论、技能教育相辅相成,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理论密切结合实践【7】。首先创新了课程设置,增设“中医四诊技能训练”1.5学分和“中医内科能力训练”2学分,编写出版专著《中医基本功手册》和《中医望诊彩色图谱》。其次,坚持培养中医学生具有运用西医学知识和技能进行临床诊治的主张,在教学计划中设置“诊断学实验”1学分、“临床基本技能训练”2学分、“内科病案讨论与临床诊治思维训练”1学分和“外科常用技术实验”1学分,强调中医重思维,西医强技能的“中医融合”教学模式。2.3.2强化实验课程平台,更新实验教学理念依据我校中医学科优势,结合实验教学特点,培养熟练掌握中医诊疗技能、正确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思维、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中医临床人才为目标,建立了“中医学基础”、“中医学临床”和“针灸推拿”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泛引入先进医学模拟教学,建立了模拟医院,成为“四川省中医临床技能示范基地”,使临床技能实验设备的内涵和实验水平发生了根本变化。要求任课老师更新实验教学理念,积极参与到学生“开放性实验项目”中去,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第2课堂,还提高了学生基本的.诊疗技能。2.3.3开展“国医之星”系列竞赛,搭建学生技能展示平台“国医之星”系列竞赛是学校的大型学术类竞赛,旨在加强医学生理论联系临床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术和技能展示平台。其内容涉及中医经典、中医诊断、中药学、方剂学、西医诊断、学术交流、科研创新等方面,活动涵盖了中医药学术,中医药科技,西医基础知识3个板块,分为8个单项,增强了学术竞赛活动的系统性和品牌性,在竞赛中提升了学生的临床技能与思维方式。2.3.4创立暑期临床见习,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根据中医学生的不同学习层次,前3学年暑期开展见习活动,通过临床应用,巩固既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依托2007年和2010年学校教改课题“高等中医院校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研究与实践”和“‘三点一线、两位一体’,中医特色型见习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研究,建设完善了临床见习基地,构建了中医特色型见习体系,并编制了《暑期临床见习大纲》。2.4创新临床考核模式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医学生的临床实习阶段在整个医学高等院校的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医学教育的质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8]。依托2009年四川省教改项目“‘一载体、两优化、三强化’的岗前培训模式再改革研究与实践”,并以2006年四川省教改项目“中医院校临床教学质量标准和监控体系的建设与实践”和2009年重点项目“中医本科临床技能评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等课题研究为支撑,创建了实习技能监控体系,内容包括:严把入口关-创建了中医特色毕业实习岗前培训新体系和实习准入考试机制;严控过程关-创建了中医临床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和动态技能评估体系;严守出口关-创建了模拟中医执业医师考核的毕业技能多站考核和综合理论考试体系。此外,中医本科毕业技能多站考核和综合理论考试体系充分发挥了“以考代训”的作用,让学生熟悉并提前预演了执业医师考试,帮助明确了规范化培训阶段的学习目标;也让教师充分掌握了学生的薄弱环节,及时修正和规范教改计划。我校还坚持学生评教、校领导听课、专项评估、教学检查等监督体系,充分保障了教学质量的过程与目标管理的协调发展。
3改革的结果与结论
3.12007~2010级实习准入考试成绩分析见图2。图2显示,在我校教改过程中,中医学本科专业学生在实习前绝大部分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符合学校的实习生标准,并有逐年提高的趋势。3.22006~2009级毕业技能多站考核和综合理论考试成绩分析见图3。图3显示,2006级~2009级中医学本科专业学生在毕业考核中(第1站辨证论治30分,第2站基本技能40分,第3站病史采集、临床答辩与临床判读30分,综合理论考试100分),在辨证论治、病史采集和基本技能方面达标率较满意,在临床答辩与判读、综合理论方面较薄弱。3.32006~2010级各学年中医类别课程平均学分绩点比较见表1。表1显示,2006~2010级中医学本科专业学生各学年的中医类别课程的学习成绩大一、大二处于一般水平,大四处于中等水平,大三处于较好水平,可能与课程设置协调性有关,可做更深层次统计学研究与分析。3.42010~2013年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平均分、过关率比较见表2。表2显示,2010~2013年国家执业医师考试中,我校考生在平均分、过关率方面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学校教学体系的改革工作有效,教学质量处于全国中医院校领先水平。3.5结论中医学本科学生在毕业时理论知识水平基本符合国家执业医师要求,在临床实践技能及综合知识应用方面存在薄弱,后期教学改革工作应围绕提高学生临床实践技能和强化综合理论知识应用等方面进行。初步建成的教学新体系提高了我校考生的执业医师通过率,说明教学改革工作有效,应坚持并深化改革以求再提高。
4改革的不足与展望
在实践教学改革中未能充分利用现代科研思路的理论来指导进行教改研究。教改研究过程中对照组的设立、教改的实行、数据的统计及后期数据的处理分析还可更加严密、科学。成果的科学性、逻辑性、严谨性的提高可进一步增强教改的说服力,建立更为广大的影响,为中医教育改革提供更多参考资料。随着中医药院校自身的不断发展,学生人数的增加、实习基地的扩建、管理范围的加大、教学工作量的增大等变化,高校的师资力量不足将进一步凸显。新医改势必会对医学毕业生要求更高,教学体系的改革将成为高校工作重心中的重点。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提高教学环节的效率,弥补人均教学资源的相对不足;唯有将教育改革政策落到实处,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下一阶段将继续实践教学新体系,解决培养课程体系的欠完善、培养手段少、教学计划和内容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不强以及中医特色优势发挥不明显等问题。发挥综合型大学的优势,加强人文、社会、基础、自然、科学的教学方式;协调一切可用资源,全面衔接住院医师培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严格过程管理;强化中医专业思想,坚持目标培养;完善专业课程设置,深化经典著作学习;创新阶段考核制度,重视临床实践技能;解决源头问题,从根源上提高中医学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