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1 一、小……
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1
一、小学数学逻辑思维概述
1.分类法和比较法
分类法和比较法是培养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分类法是对知识点进行加工整理;比较法就是将学习的对象和现象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两种方法是小学阶段一直应用的逻辑思维方式。
2.抽象与概括法
抽象法就是将普遍的知识点中非实质性的东西舍弃,从而得到客观事物中原本比较抽象的事物,对抽象事物进行分析;概括法顾名思义就是将有一定内在联系的事物有效的概括归纳成一个整体。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加法法则时,3/4+7/4=10/4;5/3+8/3=13/3;概括出:同分母分式进行加法时,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3.综合法与分析法
综合法是将两个或多个研究对象综合在一起进行分析,从整体出发,探究事物的本质;分析法是将研究对象分成若干个部分,然后对各个部分进行探究,进而分析出事物的本质。
二、培养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措施
当前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知识越来越丰富,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如果学生缺少逻辑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就不利于学生思考问题和创新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有针对性的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果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较好的演示和操作,学生就很容易掌握和理解,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目的,加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精心设置课程,激发学生逻辑思维动机
动机是一种心理反应,是由人们的需要引起的,激发学生逻辑思维动机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自身特点,将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与生活需要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明白知识的价值所在,从而产生逻辑思维动机。例如,在学习追及问题时,先让学生明白学习这一问题的目的所在,即只有在两个运动物体做相向运动,由于速度和时间等原因造成路程差的存在时,才能用到追及问题的解决方法,然后引入一道例题:兄弟二人在400米环形的跑道上练习长跑,哥哥跑一圈用50秒,兄弟二人同时从起跑点出发,同向而行,弟弟第一次追上哥哥时跑了600米,则问弟弟的速度是多少?教师通过这样的问题使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求,激发学生逻辑思维动机。
2.建立思维的整体性
数学中很多知识都用到概括总结的方法,也就是将分散的知识概括为统一的整体,然后将概念、定理、运算方法等放在一个统一的整体中进行分析,数学的逻辑思维性比较强,缺少语言描述,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时非常依赖语言教学,因此老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将概念、定理和方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增强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扩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逻辑思维的灵活性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引发学生动脑思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并掌握科学的思考方法,在进行具体的教学活动时,不要单纯的对知识点进行讲解,更重要的是对思考方法的讲授,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考方法,培养学生善于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数学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灵活的运用数学方法,在思考中发现不同的解决方法,教学在教学中如果长期的对学生进行训练,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思维动机。
三、总结
在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老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逻辑思维的动机,建立学生逻辑思维的整体性,加强数学逻辑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而且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2
在当前全面倡导减负增效的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思考,谈谈启发学生思维的三种方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一、改变定势思维,启发逆向思维
定势思维是指人们思考问题往往沿着合乎习惯的传统方向正向“顺推”,逆向思维是一种常规思维的“背离”,即反其道而行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选择地突破教学常规,以史实为依据,对已形成定论的史实,运用悖逆法,设立新情境,交给学生猜测、推导、反证,对改变学生的定势思维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讲到必修二《殖民扩张与掠夺》这课时,在分析资本主义列强对亚非拉美进行殖民侵略所造成的影响时,学生对殖民侵略深恶痛绝。我提醒学生:深恶痛绝不能代表对殖民主义的完全评价,侵略的罪恶只能算一个方面。及时启发:如果殖民主义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他能轻易征服其他地区吗?当学生作否定性回答后,再提问:那么,殖民者强大的实力表现在哪些方面?然后又逆向设问:这种以先进进攻落后,以强击弱,是否也有可取之处呢?学生此时恍然大悟:殖民主义可以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带来先进的制度、生产方式等,也破坏了当地落后的制度和生产方式,具有建设性作用。原来殖民主义具备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作用。再如在讲选修一《戊戌变法》这课时,我假设了一个观点:“假如袁世凯不向荣禄告密,那么慈禧太后就不会发动政变,去囚禁光绪帝和逮捕、杀害维新派,即变法不致失败。”观点提出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批判,最后,在他们争论的基础上,再及时诱导、总结: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注定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命运,袁世凯告密只是加速了变法失败的进程而已。恰当地启发学生的逆向思维,不失为教与学的好方法。
二、训练类比联想,促进活化思维
类比联想,就是通过联想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问题连接起来加以类比,发现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受到新的启发,得出新的结论。在历史教学中巧妙地运用类比联想方法,通过对所学知识进行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异同中求规律的处理,有助于活化知识、活化思维。如:分析王安石变法的时代政治特征,请学生依此类比联想中国古代史上不同时期、不同性质的改革,归纳出它们在时代背景上的共同特征,形成对改革必然性、规律性的认识。再如:英、法、美、俄四国同为19世纪中期的侵华国家,但它们在侵华的方式、目的和地位上却不尽相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结果学生思考得出:是因其不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决定的。再比如在对必修四“克伦威尔、拿破仑、华盛顿”进行比较评价时,我训练学生进行类比联想,最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总结评价历史人物的三条标准:①是否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②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③是否符合当时的客观要求。这样进行类比联想处理,既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又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动态组合的能力。
三、培养超前意识,挖掘潜在思维
超前意识,大多数教师并不十分重视,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在培养学生超前意识方面加大力度,充分挖掘。例如复习美国两次资产阶级革命,通过两次革命的根本原因、斗争目标和斗争结果的对比得出结论:①两次革命都是为开辟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而进行的;②独立战争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第一个障碍——英国的殖民枷锁,赢得国家的独立;内战扫除了第二个障碍——黑人奴隶制,使资产阶级单独掌握了全国统治权。学生对于美国内战后“资产阶级单独掌握了全国统治权”这种观点比较熟知,于是再深挖一步:实际上当时先进的人物已意识到一场大的工业革命即将到来,工业资本家认为现状不利于大工业的发展,必须迅速废除黑人奴隶制,而农业资本家却满足现状,死守奴隶制。双方矛盾斗争的结果导致南北战争的爆发。接着回顾美国的历史:1860年以前,还处于经济相对落后状态,1860—1890年美国通过工业革命,使产值上升9倍,到1880年,它已经是西方第二经济大国了,1890年跃居世界第一。最后学生得出结论:美国科技革命的发展、经济的飞跃都跟黑人奴隶制的废除分不开。又如在讲“中国近代国防意识近代化”是中国实现国家近代化的一个要素时,可以启发学生:近代中国国防意识的产生,与主要资本主义列强发动的一系列的侵华战争是分不开的,而这些战争,由局部到全面,即有陆路,又有海路以海路,进攻为主,使得一些中国人产生了国防危机感,从而也就产生了近代国防意识。如此经常训练,对学生潜在思维的挖掘定有帮助。
历史教学是生动的,在当前减负增效背景下,我们在教学时最基本的一点应该是将课文讲活。这就要求我们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运用智慧,找准启发学生思维的切入点,既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激活学生学习的潜力,又使教材的生动形象在课堂中得以展现。
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3
摘 要:当今我国社会信息快速发展,要想在竞争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就要注重人才的培养,而当前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教师应该时刻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详细介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地理;创新思维能力;地理教学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新的教学理念深入到各个学科当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在教授高中地理时,不仅仅要注重知识的教学,还要利用教学的过程提高学生独特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地理相关知识的探索。这对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起点。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时刻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下进行学习,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和见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在上课的时候教师讲解一个相关的知识点,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提出自己对知识点的见解。尊重学生的观点,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明白地理知识不是枯燥无味的,这样学生愿意参与到课堂当中去。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注重知识的扩展,让学生愿意参与到课堂当中去。通过这些方法学生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在上课的过程中愿意去思考,从而最终实现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处于重要的引导地位,要巧妙地利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最终实现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在地理的教学中,如果教师采用固定的思维模式和讲课模式,把学生的思维束缚在教科书上,那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将是空想。如何使学生能够仔细认真地学习地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每一个地理教师所面临的问题。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先进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高中地理的教学也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采用丰富的地理影视资源,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真实的地理环境,从直观上了解地理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地理课程的趣味性,最终实现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当前网络快速发展,应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到地理课堂当中,利用电脑图片让学生了解抽象的地理语言文字,通过相关的图片,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精神。
三、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扎实的基础知识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必须巩固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地理课程当中的相关概念要让学生理解深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让学生的头脑当中形成一定的地理思维模式,掌握地理知识的客
观规律,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思维。
四、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在课堂当中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讲解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但这决不是唯一的手段。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室创设地理知识的氛围,办地理墙报,让学生时刻能够学到地理知识。举办地理知识的竞赛活动,形成一种互相学习地理知识的良好氛围。通过举办这些活动,能够深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在学生之间产生一种良性竞争,增长见识,促进学生地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广泛接触大自然,在这个活动中,可以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能够促进一个国家的进步,是当今社会竞争中必备的因素。地理知识面相当广泛,涉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知识,学生具有创新能力能够促进我国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通过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地思考和探究,从而树立创新的意识,增强学生创新的勇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最终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地理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志强。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xx(32)。
[2]吕付军。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20xx(10)。
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4
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水平为主,但是只有知识的人才已经逐渐满足不了国家的发展需求。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的时候,应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发展是事物不断更新的过程,能够推动事物正向的变化,教育行业也是如此,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应从四方面入手:一是“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二是“探索”思维能力,三是“创新”思维能力,四是“疑问”思维能力。
一、“举一反三”思维能力
首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先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在高中的政治教学过程中,首要的目的就是将“理”教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明理”,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若想让学生“明理”,教师就应在课堂学习中提出更多的实例,供学生参考,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明白道理。同时在举例论证道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即“举一反三”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利用一个生活实例展开更多的探讨和思考,从而得出更多结论。例如,在讲授人教版政治教材中的“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课时,如果教师只是将侧重点放在教材中的知识点上,学生可能体会不到文化对人影响的真正含义,如果教师将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融入教学之中,从人们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及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论证,比如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孝道文化,孝道文化一直影响着民族的发展,这就是文化对人的思维方式所造成的影响。在课堂上,教师针对课堂学习内容举例之后,还应让学生根据例子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并想想在生活之中看到过哪些文化影响活动的现象,这样既能够将课堂学习内容与实践相结合,还可以让学生在思考实例的过程中发散思维,达到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探索”思维能力
探索是感知世界的主要方式,人的一生都在无穷的探索之中,课堂学习也不例外。高中学生面临着未来严峻的选择,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之下,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尤其是高三年级的学生,几乎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主科知识上。但事实上,这样高强度的学习方式是不利于学生整体发展的。学生被繁重的学习任务压着,基本失去了探索的能力,而失去探索的能力,就是失去了善于发现的眼光,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自主思考的能力。所以,学生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都要把探索知识、探索真理、探索世界作为主要的目标。而教师则应该帮助学生探索,并鼓励学生探索,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索中培养思维能力。
三、“创新”思维能力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创新能力是不可多得的优点,这种优点既是与生俱来的,也是后天可以培养的。学生也应具备创新思维能力,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政治学科的主要任务是从精神层面来改善和塑造学生的人格,人格的培养离不开自身思维的支撑。例如,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列宁思想等一系列政治体系时,应帮助学生理解政治理论体系的内涵,并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思考的目标,让学生去自主、独立地思考,在先进的理论体系之中获得更多的灵感,从而实现思维的创新。
四、“疑问”思维能力
政治理念要求我们辨证地看待事物和问题,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许多问题都不仅只有一个答案,因此,在得到所谓的正确答案时,学生应提出更多的疑问。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并让学生在讨论中得到答案,同时还要有人提出疑问,推翻答案。例如,美国北部地区的一处草原自然保护区为保护当地的野生驯鹿,驱逐了草原上的狼,在将狼驱逐之后,鹿群没有了忧患意识,变得萎靡不振,缺乏朝气,当地的动物保护协会没办法,只好将狼又重新“请”回来。这个案例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动物保护协会为了保护鹿群,将其天敌驱逐;而另一方面,驱赶了狼,破坏了当地的食物链,严重影响了鹿群的长远发展。可见,事物都有两面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尊重事物的两面性,并善于提出疑问,才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
五、结语
当代的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灵活的思维,在政治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尤为重要。应更多地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能够具备自主发散思维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才能使学生具备更强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5
摘要:
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主渠道,教学活动中我们进行了思维教育的探索,首先引导学生明确思维目的,营造良好的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其次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优化学生的思维结构,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注意指导学生反省思维过程,并自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和现代教学观的形成,教师不仅需要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更应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是中学生物学习能力的核心内容,它与观察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密切相关。观察时没有思维活动的参与,是不可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做实验必须手脑并用,不假思索的机械操作将无法提高实验水平;自学能力的形成必须建立在一定思维能力的基础上,由此可见思维能力对其它能力的发展水平起着制约作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成为每一位生物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1. 引导学生明确思维目的
根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人类的思维才具有真正的目的性。生物课堂教学应当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标首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明确思维目的,明确思维目的,其实质就是通过分析未知和已知的矛盾,为最终解决矛盾找到恰当的途径。我们对已知和未知这两个方面作全面的分析和综合,让学生在教师事先设置好的思维目标系列指引、激励下,通过分解、简化、归类等方法,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整为零,从而明确为解决具体问题而设置的思维目的系列,从而缩小未知和已知之间的距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拾级而上,在不断的成功中实现从未知到已知的飞跃。
明确一堂课的思维目的是重要的,然而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思维目的,意义则更大。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思维能力不仅仅是各学科考查的重点,而且对自己将来的学习和工作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常常告诫学生:体会一门课或一本书的思想精华有时可受益终身。知识的有效性是短暂的,而思想的有效性是长存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明确思维的目的,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激发思维的活力,提高思维的效率。
2. 创设条件营造良好的思维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把问题的答案一下子交给学生,而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最佳的思维状态,善于为学生架设“台阶”,在反复的思维训练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思维的目的。
2.1通过课堂提问启迪思维
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提问过程都是思维教学过程。如果所提的问题和原有的认知结构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过难或过易、缺乏提问的方式等,都不能引起学生的思维。设置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启迪学生思维,要实现这个目的,除了具备目的明确、层次分明、把握时机、面向全体学生等基本要求外,还应特别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2.1.1提问要难易适度
在目标教学实施中,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问要按能级从低到高,由易到难逐层展开,其难易程度不能超过或低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不能高不可攀,徘徊不前,也不能唾手可得,失去兴趣,而是“跳起来摘果子”,做到伸手不得,跳而可获。实践证明,过难过易的提问均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同样一个问题,提出时平平淡淡,既不艺术又不新颖,而是“老调重弹”,那么学生就不可能被引起较强的注意,如果变换一下提问的方式和角度,学生自然会产生兴趣,被新奇之感所吸引,也会积极开动脑筋去思考。
2.1.3提问要有启发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提如何,取决于教师引导启发作用发挥的程度。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富有启发性,达到激发思维,诱导思维的目的。教师提出问题后,要注意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以期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同时注意设计展现思维过程的提问,根据学生的实际,准确地点拨,及时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越过思维障碍,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2.2通过思路教学激发思维
所谓思路教学,就是教师在研究教材思路和学生思路的基础上,根据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思维特征,设计一条适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并有目的地促进其发展的科学思路,让学生循着这条思路的正确线索而探索知识的教学过程。思路教学的本质是以思维活动的显示来激发学生思维的。教师在教学根据教材思路,联系自己的领悟,理清思维脉络,先讲科学思维的方法和过程,再导出思维的结果,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和能力。在思路教学中我们坚持“三思”(教材思路、教师思路、学生思路)相结合,以教师思路引导学生思维,就可以使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获得巩固的、灵活的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2.3通过生物实验活跃思维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生物实验作为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学生思维方面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生物实验以其丰富的生物对象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刺激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深入细致观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过程,无疑可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实践证明,围绕这一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引入生物实验,努力改进、增补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3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要设法营造良好的思维情境,还应指导学生怎样去思考,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在生物教学中,启发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和逻辑方法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和其它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做出合理判断和正确推理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
3.1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把整体分解成若干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来认识、学习的一种思维方法。例如结构和功能的分析,物质与能量的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分析在生物学习中都有重要的意义。综合是在分析学习的基础上把整体的各个部分联系成有机整体来认识学习的一种思维方法。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生物的新陈代谢,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等内容的学习都离不开分析和综合。
3.2归纳和演绎
归纳是根据个别事物具有某种属性而推论某类事物具有该属性,从个别事物中概括出一般结论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归纳法能从经验事实中找出带普遍性的规律和原理,扩大和获得新知识。演绎是从一般性原理出发,按照一定规则得出个别具体事物的结论的逻辑思维方法。在科学证明、科学预见和构建理论体系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例如遗传的基本规律是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得出的,教学中可以用一些个别的例子,引导学生归纳出其中的规律;然后应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中的更多现象,从而更深入地掌握遗传的基本规律。
3.3比较、分类和类比
比较是在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确定这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的本质特点和相互联系。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按照事物的异同程度进行分门别类的思维方法。分类的实质,是为了认识事物之间种与属的关系和联系,它可以使大量繁杂的生物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为有序地学习生物创造条件。类比是在比较的基础上,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方面相似或相同,推知它们在其它方面也相似或相同,把其中的某一对象的有关知识或结论推广到另一对象的逻辑方法。运用类比,陌生的事物可以" 转化为熟悉的事物,通过类比能使已有的知识进一步得到巩固,并向更深层次或更广泛的领域迁移发展,使原有的知识得到提炼和升华,因此它在生物学学习的应用上十分广泛。例如学习细胞的结构知识中,植物和动物的细胞结构进行比较和类比可以认识到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使对细胞知识有一个深入全面的了解;学习生物的新陈代谢、生殖发育等知识也可以通过动、植物的相同与不同进行比较、分类、类比,使知识得到深入和升华。
4 帮助学生提高思维品质
思维的发生和发展,既服从于一般的、普遍的规律性,又表现出个性差异。这种差异体现了个体思维活动中的智力特征,这就是思维品质。思维品质包括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等等。在生物教学中,训练提高思维品质是我们培养学生生物思维能力的一个重大突破口。
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的迅速程度,它反映了智力的敏锐程度。表现在思考问题时反应灵敏,推理过程简捷、快速。这种思维品质我们可以在生物学习的训练中得到提高,比如辨析概念,归纳类比,遗传计算等。
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它反映了智慧能力的“迁移”,是对原来他人或自己所确定的思维框架的突破甚至摒弃,根据已经变化了的新情况及时调整改变研究的方案、思考的程序、实施的途径,求得更新更快更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违背客观规律地钻“死胡同”。这种思维训练能培养学生的缜密的思维习惯,启迪学生的心智,从而灵活地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让学生做一些遗传推断题,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这种品质使学生从简单的或复杂纷纭的现象中揭示事物的本质,发现事物的客观规律,是思维的升华,属高层次的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必备素质。比如在学习生物与环境关系时,从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不同现象中归纳出都是适应现象,“冬季,松树常绿;梧桐落叶”也都是适应,从而更有利于认识生物适应的普遍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独创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创新精神,也称创造性思维。这种品质能使学生不满足于现有的方法和途径,而是独僻蹊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案,具有强烈的独创意识。比如鼓励学生“独思”、“善辨”,调动学生积极性;开设创造性思维的氛围,让学生进行“一题多用”的训练,即教师借题发挥,给学生创造较多的自由发表见解的机会。
批判性是思维活动中独立分析和批判的程度。是循规蹈矩,人云亦云,还是独立思考,善于发问?这是思维过程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品质。比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如何使用生物参考书时,要让学生明白:尽信书不如无书,有的参考书中的确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个别地方有错误,要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并求新求异,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以上五种思维品质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我们不可能用一个问题去训练学生某一种思维品质,同时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提高也需要学生本身具有一定的智力层次。
5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需要教师充分体现在指导系统中的主体作用,而且需要学生充分发挥在学生中的主体作用。现代教育强调把人作为发展中心,因此我们应积极帮助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善于质疑,勤思好问,注重反馈,学会反思,提高思维质量,为终身教育自主学习打好基础。
5.1 善于质疑,勤思好问
疑问是思维的契机,思维总是从解决某个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从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开始,让学生养成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的习惯。问题是思考的开始,又是思考的结果,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主动学习。我们一方面教给学生质疑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如从对面发现问题,在反思考中发现问题,在探索因果中发现问题,在归类判断中发现问题,通过类比、比较发现问题,从实际中发现问题等等,同时对提不出问题,或提不出好问题的学生进行帮助,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并创造让这一部分学生发问的机会,并善于抓住他们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进行充分肯定,以增强他们的意志,提高学习生物的兴趣。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我们注重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局面,通过质疑不断把思维引向深入。
5.2注重反馈,学会反思
注重生物学习思维过程中的反馈环节,可以使学生知道思维是否正确,通过判断,自我调节思维活动,强化或改正思维的结果,保证思维能达到预定的目标,学会反思是自我监控能力中的重要技能,经常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可以发现自我在学习思维活动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如发现自己的思考不能持久,思维不流畅,速度慢,思维方法呆板,不够灵活等等,就要及时加以改进,调整学习和思考的策略,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自己思维活动的监控,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关键点,通过控制、调节自己的思维活动,能提高思维活动的自觉性、独立性和效益。我们的具体做法有:第一、培养学生深思反省的习惯,指导学生学会思维。第二、鼓励学生经常性地用自己的思维方法与老师的、同学的及教参上介绍的思维方法进行对照比较,并加以修订。第三、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反馈,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并准确地加以点评,及时纠正错误,越过思维障碍。
以上介绍了我们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思路,要将以上思路付诸实施,首先必须将思维教学的目标与生物教学的目标综合起来考虑,构建教学目标体系,设计相应的实施方案、检测方案,形成一个教学目标系统。其次需处理好思维训练与观察、实验等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之间的关系。注重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相结合,探索生物思维教学的新模式。
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6
化学教学中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物质结构》授课所感山东青岛二中高金彬1月15日形象思维的特征是用形象材料来思维,而形象材料的最主要特征是直观性和具体性。在中学化学中有着丰富的形象思维素材,如果我们很好的利用这一点,就可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理解能力。使教与学相一致,使学生思维与教师思维相一致。
一、我们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对于学习化学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1、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形象思维可以直接利用感官接受具体形象信息,然后在头脑中形成表象,使抽象的语言变成具体的,直观的,且有些趣味性的概念,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产生学习的动力,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比如:《物质结构》中讲述电子在核外运动遵循统计规律时。可以通过启发和讨论的形式获得以下共识:蜜蜂在某一朵花采蜜时,没有确定的飞翔路径,似乎没有规律。但长时间多次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蜜蜂在这朵花的近处远处都可能出现,但蜜蜂总会在离花近的地方出现机会多。可以说这就是蜜蜂!一朵花采蜜时的运动规律。然后引出电子运动的统计规律。学生就好象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统计规律,由好奇,成功到对这门学科的兴趣。
2、是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抽象概念,理论,推测实验本质,提高教学效果。学生们运用形象思维通过直观的类比,联想等思维加工,使抽象难懂的概念、理论变成易学易懂的,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而且还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们要讲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电子、质子和中子都是微观的,如果只是用语言去描述,很难把学生的思维给打开,让其相信没有任何印象的东西。而如果我们通过宏观物体,如太阳与地球的相对运动的形象描述,根据其相似性来引出电子对于原子核的相对运动,由宏观物体的运动特征对比归纳出微观电子的运动规律特征。通过形象的类比,及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又较好的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潜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是有助于学生其他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通过形象思维的培养,使学生的联想能力、类比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辨证思维能力等都会有相应的共同发展提高。在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和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必然会应用和带动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多种思维能力间是相辅相成的,比如我们在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同时,就会用到类比,创新、抽象和辨证等多种能力,从而得到多方面能力的提高。
二、在化学教学中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的途径可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运用形象的化学用语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其术语特别是对于分子式和化学反应方程式等符号模型的掌握和理解,大都是比较复杂和抽象的,但如果我们能很好的利用这些素材去引导和探索,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比如当我们在讨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作用很强时,可以运用时,我们可以运用离子化合物熔点来形象的讲述,对于氯化钠中的钠离子与氯离子之间有较强的静电作用,即钠离子与氯离子间的离子键的键能较大,我们可以我们可以对氯化钠的熔点的讲解,来说明破坏离子键是不易的,引出离子键是很强的作用,运用形象的化学用语把感念特性具体化。再者对于我们遇到的一些分子式,也是很好的形象思维培养素材,分子式中原子间的结合一般是具体的,我们可以根据其分子式特点来对其结构、连接方式和形成元素间的质量比关系加深了解,形成表象,培养形象思维。通过我们把化学用语的形象化,把概念本质的具体化,可以比较好的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枯燥的知识感念转化成兴趣型的。达到教与学相一致。
2、由化学实验现象、化学反应的本质去引导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化学是从实验入手研究的,化学实验具有直观性和趣味性,是我们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最佳场所。通过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对知觉进行整理,组织感觉信息,使感觉材料进行秩序化、整体化以形成直接的感性反映形式。在讨论金属钠与氯气反应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象来进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实验前钠存放在煤油中,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很容易得出钠是比较活泼的金属,然后通过反应时的剧烈程度引导使学生能对氯气的氧化性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再者通过生成白烟过程的思考,可以得到金属钠与氯起化合,用形象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使微观的感念和反应具体化、形象化,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3、对化学抽象概念,特别是物质结构概念方面进行形象的类比,对学生进行形象思维培养。
化学中的概念大都是抽象的,我们如何把它变成形象具体的语言呢?通过一些联想和比喻来达到我们培养形象思维的目的。如对于元素周期表,我们可以通过其形成过程,由门捷列夫最初按照原子量排列,到一种种元素性质的预测,以及其局限性,和进一步的发展,到最终的形成的现在所运用的元素周期表。通过发展史的介绍来深化和具体化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是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达到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讲解离子键和共价键时通过它们之间的比较,一类是离子之间的,另一类是通过共用电子对来形成的,根据形成过程的对比,再加之形象化的语言。就可以很好的使学生的对比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到锻炼,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同时运用和培养着许多其他能力的发展。
总之:形象思维是学习化学的基础,是学生发展过程中所应重点培养的能力。且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是丰富、复杂而深刻的。我们在实际运用中应结合不同的实际运用不同的表象语言,模型等不同的方式进行。想象思维能力的增强,会伴随这或者带动其他能力的发展提高,会使学生在学习和以后的工作受益匪浅。
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7
创造性思维是指带有创见的思维。即人们在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的过程中,产生的新颖而独特的至少以前在思维者头脑中不存在的东西。按照专家的观点,创造性人才从小就可培养。只要有点新意思、新思想、新做法,就可称之为创造。已知的东西在客观上是非创造性的,但为获得成果而进行探索的“重新发现”过程,却是创造性的。人类除低能与病患者外都具有创造的可能性,只是程度上的差异而已。那么,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除了培养学生的兴趣、求知欲、勤奋、恒心、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外,着重谈以下几方面:
一、认知结构的积累
即把学过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按照自己理解的深度、广度,结合感觉、知觉、记忆、联想、习惯等认识特征,在头脑中形成具有内部规律性的整体结构。这种内部联系积累的量越大,则联想、类比、想象的领域越广,从而产生出新思想、新概念、新方法的机会也就越多,探索能力越强。这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学生认知结构个人积累的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数学教学大体可分为认识的发生和整理两个阶段。而认识发生过程的教学,极适宜于成为组织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它是把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统一起来的有效教育措施。令人忧虑的是现在课堂教学不少老师仍然不重视认识的发生阶段,特别是高初中毕业班,为了赢得几轮复习时间,新课一掠而过,不适当地扩大认识的整理阶段,往往表现为“类型加方法”的模式,让学生在题海中寻找应付考试的“验方”。使得学生只有机械记忆力和被动模仿力,堵塞了学生探索能力形成和创造才能发挥的通路。所以,教育者先改变观念和做法很重要。尤其是现在归纳法、类比法已经广泛渗透在中学数学教材中,要用好它并让学生切实掌握,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大有裨益。
二、发散思维的训练
发散思维是指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展开性思维方式。按照心理学家的观点,人的创造力大小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认知结构积累都成正比。因此,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收敛性思维,在此基础上更要加强发散思维训练,使之相互沟通,互相促进,无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中心环节。
发散性问题有多种类型,限于篇幅只谈开放、探究性问题,一般指结论不固定、条件不完备、方法不唯一等形式的题目。例如,在学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后给学生提出问题:
关于正整数数列3,9,…,2187,…,问:2187是该数列的第几项?
分析:由于问题没有指明是什么数列,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假定是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亦可构造成其他数列。
(1)设数列是公差为6的等差数列,2187是数列的第365项。
(2)可设数列是公比为3的等比数列,2187是数列的第7项。(这是对刚学过知识的直接运用)。
(3)有些学生很机灵,干脆说2187是数列的第3项或第4项等。
(4)有些同学通过增设数列的第3项,构造数列而得。如设第3项为15,公差为2,则2187是该数列的第1087项,即原数列的第1089项。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能力水平提出了不同思路和解法。平时适当多做这类题目,可提高学生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三、直觉思维的发展
数学直觉思维是人脑对数学对象及其结构关系的一种迅速的判断与敏锐的想象。它基于人们对该领域知识及其结构的长期积累,常常靠猜想与联想(包括直观想象)等心智活动形式将归纳或类比或探索性演绎法串联起来,作出新的判断或预见。而探索性演绎法不同于形式逻辑范围内的演绎法,它条件不充分或模糊;前提或假设常常是可更改的猜测。所以直觉思维本质上属于发散思维的范畴。实践证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是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决定性步骤。可重点采用如下训练方式:
(一)整体把握,揭示本质
数学直觉思维缺少清晰的确定步骤,倾向于首先以对整个问题的理解为基础进行思维,去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人们获得答案(这个答案或对或错)而意识不到求解过程,从而导致思维创新。
(二)展开想象,作出预见
运用丰富的想象力,直接把握对象,可迅速猜想、探索问题结论。
(三)触发灵感,形成顿悟
灵感是一种突发性的创造劳动。它一经触发就会被催化,使感性材料突然升华为理性认识;它能够冲破人的常规思路,为创造性思维活动突然开启新的境界。
总之,以认知结构积累为基础,以发散思维训练为中心,促进直觉思维能力科学发展,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必由之路。
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8
一、引言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初中数学教学面对教育改革,作出了新的调整,在数学教学当中,突出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改革,要达到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的目标。逆向思维对学生的个性成长和终身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教师应当重视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改变学生思维僵化的问题,促使学生从全面的角度看待问题,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逆向思维的概念和意义
所谓逆向思维,是与常规思维模式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模式,也就是从思维的反向层面去思考问题,是求异思维的一种。逆向思维要求学生从传统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打破传统思维方式的限制,用全新的视角看待问题;同时,利用逆向思维模式,有时更便于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将复杂的问题进行简单化处理。在数学教学当中,培养逆向思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数学学习中,善于运用逆向思维,有利于加深对概念、定义、公式、定理的理解;善于运用逆向思维,可以提高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养成思维严密的习惯;善于运用逆向思维,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敏捷;通过数学思维的培养,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思维水平,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更多的成就感。
教师在教学当中,应当时刻考虑巧妙利用逆向思维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功用,将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纳入教学的核心和重点;改变教学理念,以生本的态度来进行数学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逆向问题,锻造学生的思维能力;改进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探究和自我反思,在实战中提高思维水平,尤其是逆向思维的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三、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逆向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较为陈旧
当前数学课堂教学,因受到应试教育导向的严重影响,导致教师对思维培养不够重视,自然也就不重视对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由于教师对于逆向思维缺乏必要的认知,导致了在教学实际行动当中不会有意识地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去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多方面的因素都导致了现在的初中课堂教学,限制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自身缺乏自我完善和持续学习的意识,导致教师在逆向思维的培养当中缺乏足够的教学能力作为支撑。教师队伍自身的专业性,导致了教师在教学当中习惯于引导学生正向思考,学生在课堂教学当中得不到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对教学资源加以整合和利用,失去了很多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契机;虽然当前部分教师都已经意识到了逆向思维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却没有找到合适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对学生基础知识体系和框架的构建,没有将重点放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上,使得教学缺乏坚实的基础和依托,从客观上导致了数学教学缺乏持久的动力。
2.教学方法较为落后
当前,数学教学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方法改革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在教学当中,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果,强化实际数学教学能力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在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过程中,如果采用过于单一的教学方法将会导致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容易出现思维僵化的弊端,不利于培养思维的开阔性,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思考。在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当中,部分教师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数学教材中的公式定理和解题方法生硬地灌输给学生,不利于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数学思维得到应有的培养。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只会强化记忆、生搬硬套;在知识运用时,往往会出现较多的问题,造成学生虽然掌握了基本知识,但是却缺乏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导致在数学学习当中,自身的综合能力无法较大地提高,更不利于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提高。
3.总结反思较为缺乏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评估,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反馈。在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往往缺乏教学的发展性评价,这一点对于数学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来说尤为不利。在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对于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模式尚在初步的探索和实践阶段,因此对于教学反思体系的建设还不甚成熟。因此,教师还无法依据自身的实际教学情况,科学地对自身的教学工作进行反思和总结。在当前的数学教育中,学生在学习当中存在的思维问题和思考误区没能被及时发现,也得不到及时解决,这就阻碍了数学教学的持续高效开展。同时,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在教学当中,教师没有依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也没有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制订较为长久的思维培训计划,导致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培养缺乏系统性,难以形成长效机制。
四、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首先要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初中各学科中,很多学生最怕的课程是数学,因为数学学科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基本运算能力要求较高,且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拓展内容较多,因此造成有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到吃力。
如果能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那么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应当注重对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保持开放和富有创造力的学习情绪。如:在学习“黄金分割”这一章节时,如果教师直接给出比例公式,然后再介绍其应用;教师让学生记忆公式和结论并能灵活运用;这样的教学过程,可能会有同学很难记住或者不会运用公式和结论。这时,如果教师采用逆向教学的方法:先引导学生欣赏一些雕塑、建筑或者美术作品,如:维纳斯、米开朗琪罗等作品,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后,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这些作品当中的黄金分割的妙用;再提出问题,为什么以上这些作品在审美上给人以美观的印象?然后,趁热打铁介紹黄金分割的有关知识,以及黄金分割在实际生活中怎么运用?这时,学生对数字和符号的记忆就会转化成对图画和实物的记忆,相比于教师直接抛出公式,学生的掌握效果会大大提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逆向思维教育的成功案例。
2.将数学知识进行逆向运用
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当中,课本里已经涉及了较多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概念,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不断地丰富自身的知识,教师通过逆向思维的培养来帮助学生不断地解决数学问题。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当中,教师没有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概念进行深刻的解读和剖析,导致在实际的数学教学当中,学生无法通过数学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在学习时往往存在着数学概念模糊、数学运用生疏和实践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如果,教师在概念和定义的介绍时,能有意识地从多角度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辨析,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掌握;在公理、定理的教学时,从正面和反面两个方面,帮助学生掌握,学生就会非常清晰。如:平行线判定定理和平行线性质定理的教学相互印证,有利于深刻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总之,在对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时,教师应当更加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数学概念的逆运用,这样能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和能力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初中数学教学当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及时对知识和方法进行逆向思考,能从反向角度出发,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以逆向思维的培养为基础,利用学生逆向思维的优势,帮助学生不断地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注重对解题步骤和解题原则创新。在使用逆向思维进行思考时,学生应当不断地使用互逆法则等基本的逆向思维原理,帮助自己不断地提高思维深度和广度,不断地提升自己使用逆向思维进行思考和解题的能力。
3.创新数学教学方式
在对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数学教学方式的创新,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当前义务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初中数学教学应当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思想,以逆向思维模式的培养为抓手,打造高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初中数学对学生思维培养的质量,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针对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教师可以采用逆向教学法展开教学。例如在课堂上讲解案例时,教师应当通过逆向思维引导带领学生,从结果出发,逆向寻求解题思路并理解问题的真实含义;学习定理时,教师要带领学生从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两个方面结合进行教学;如:勾股定理和逆定理结合教学,有利于学生真正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此外,反例教学也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教学内容。举反例,其实就是逆向思维,初中数学教学中,初一数学教材安排《第12章证明》,通过对命题、逆命题和证明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尤其对逆向思维的培养,大有裨益。
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反证法来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的培养,反证法要求学生对问题有全面的认识,通过科学的证明,否定其反面,从而证明正面的正确性。反证法的教学,也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找准初中数学教学在学生思维培养方面的问题所在,然后,采取多种切实有效的教学方式,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通过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堂思维训练,不断地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
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9
探究型的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在于:用探究、研究、对比的方法和创造性的解释,深入地理解造型艺术作品,通过探究性的美术欣赏教育,了解我国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在造型文化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加强相互之间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它主要采取讨论型的教学方法,有地结合使用问答型、自由型、解说型以及实践来达到欣赏教学的真正目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nbsp;
一、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清除学生的思维障碍
一直以来,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教学原则始终没有落实到实处,学生过分地依赖教师和课本,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很淡薄,由于缺乏良好的师生关系(民主和谐),学生不敢对教学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我觉得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变革。
首先,加强学生主体意识,不过分依赖课本。由于学生过分依赖课本,主观能动性减弱,探究、研究、创新意识淡薄,很难展开想象的翅膀。为什么儿童画带有很强的想象力?理由就是正处于幼儿期的孩子没有太多的课本知识束缚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学生只有加强主体意识,探究精神才能生发出来。
其次,改变传统教师形象,创造课堂和谐气氛。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永远是正确的代名词,许多学生在思考问题前会首先考虑老师是怎么想的,老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路。要培养学生的探究型思维,老师应该适时走下“讲台”,让学生明白,老师在问题的讨论中也是个人的观点,师生之间应该平等地进行交流,真诚相待。老师在课堂上应该是学生探究思维的引导者、论点争论时的组织者、学生独创思维的总结者,并非课堂的主宰者。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为完成一个问题共同展开讨论,学习的帮手——为学生的探究提供资料、研究方法,辩论的对手——教师以不同的观点展开平等的辩论,这样课堂里学生的思维一定会相当活跃。
再次,解除学生的心理顾虑,引导学生敢想敢说。尽管有时发言很幼稚很天真。要学生意识到敢于表述、善于表述是多么重要,口才是人生奋斗的一大工具。当然要诱导他们发言还必须有一定的方法。很多小学生在课堂上不愿发言不是不会发言,而是不愿在众多的同学及老师的面前发言,因此应该改变提问的方法。我认为可采用化大为小的方法,先让学生在左右前后的同学之间发表观点,让学生在较小的熟悉的环境中得以锻炼。教师也深入到各个小组中去参与讨论,给予鼓励和指导。有了这样一个阶梯,学生会逐渐开始敢于在课堂上发言,直到产生相互辩论的局面。
另外为了消除学生怕丢面子的顾虑,在每位学生发表自己观点时要认真地听取他们的叙述,用赞许的目光注视他们,在精神上支持他们,最后加以肯定并总结。即使学生的观点可能有欠缺,也应该这么做,因为老师的言行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信心。
二、重过程,轻结果,鼓励学生的探究热情
在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的教学中,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众所周知,在实践中验证,是评价探究性思维的重要标准。但是我们进行探究性思维的主体是学生,他们毕竟还处在学习阶段,受知识面有限、缺乏社会实践、人生阅历不够丰富、手头资料缺乏等条件的制约,如果我们太注重探究结果的正确性,一定会束缚学生探究思维的发展。同时我们不能等学生具备了高深的学识、有了成熟的条件和充裕的时间才去进行探究思维的培养,那样会失去锻炼他们探究思维的最佳时机。其实学生经过探究性思维后得出的论点都有他的闪光点,即使是有明显错误的观点,我觉得也应该鼓励甚至肯定,因为他们毕竟走过了探究的历程。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首先要保护学生探究事物的热情,因为这探究能使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锻炼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探究问题的兴趣,得到发现问题的乐趣。
三、努力研究指导方法,引发学生探究激情
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自己要有独创思维,只有努力去探究,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前面已经说到,目前所使用的小学教材有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如因为年代、画种、手工课材料的局限等,给学生能够思维的空间十分狭小,加上较为单一观点的讲述,给探究思维教学带来了困难。为了能让学生有一个美术欣赏的广阔天地,我尝试着打破了这种年代、画种、手工材料的限制,以主题为主线,采用了比较、对比的方法。
2、评论——在争辩中完善自己的探究性审美观点。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是老师对作品的评价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观点,根本没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而这种带有“权威性”的评论常常不能被学生所理解,因为它只代表了个人的观点,是以教师的眼光来看作品,忽视了学生的存在。其实评论不只是教师可以做到的,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听到学生们这样的发言:“我认为……”“我觉得……”“我不同意某某的观点。”可见对于客观事物学生们早已经有了自己的观点看法。并且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具有好奇心与与生俱来的探究欲,他们特别喜欢参与焦点问题的讨论。这些学生往往具有很大的创造力,因为在探究欲的心理素质里面就包含有能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观点。帕内斯也曾指出:“创造效率的高低取决于人们评价事物的能力……没有综合评价和改造自己想法的能力就不会有创造力。”在欣赏评论中,学生一方面可获取作品本身所发出的信息,并做出情感上的回应;另一方面,又通过与老师、同学的对话、讨论甚至争论,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传递出去,同时也接受到别人的与自己不同或相同的理解和感受,带着这些在争论中所产生的新的感受,又开始更深一步对作品及问题的探究。
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10
摘要:在中学学习过程中,历史学习是重要的学习内容。历史学习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民族的认同感,对于学生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在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不断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和水平,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历史成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就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探究和分析。
关键词:初中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教学
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教师应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提升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在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自身没有认识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只注重向学生不断地灌输相关的历史知识,导致很多初中学生认为历史学科的学习枯燥且冗长,从而造成极不利的影响。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我国素质教育注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十分繁重,初中历史学科中的内容十分繁多,在目前的初中历史学科中,有大量的时间、事件、人物等,这些都是需要学生进行记忆和掌握的。因此,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会让学生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导致很多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负面情绪。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有效地启发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措施
1.注重构建历史知识框架,培养学生把握教材全局的思维能力。要想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就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历史专业知识水平。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敢于突破传统教学的禁锢,善于在教材中进行有效的挖掘,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相关的历史结构、知识点、主题等知识。比如,在学习历史七年级上册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把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即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和政权分立与民族的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帮助学生构建好相关的知识框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能够把握好中国历史的整体部分,从而养成良好的思维能力。2.正确解读教材知识,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初中历史课程本身就有学习体系,教师需要注重不断地给学生传授历史学习的'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比如,在学习“新文化运动”一课中,教师可以理清楚相关的知识点,针对新文化运动的时间、背景、地点、人物、事件、经过、结果和意义进行准确的解读,让学生通过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再来进行教学。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断提升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实际的教材学习过程中,不断丰富学生的思维能力,保证让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思维能力双向发展。同时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升学生对于历史学科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我国初中历史教学的水平和质量。3.巧妙结合各种记忆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记忆思维能力。历史学科本身是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在实际的历史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能够掌握、了解相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记忆相关的知识,从而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记忆思维能力。历史知识的记忆并不是没有规律和技巧的,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记忆的整体性。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教材中有很多有关战争时间、名称、条约和赔款内容的知识,教师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形象记忆,利用顺口溜和联想记忆法等不断加深对相关历史知识的记忆。教师要让学生通过相关的技巧,更好地牢记相关知识,不断地吸收历史知识,有策略地帮助学生完善自身的知识框架,提升学生的记忆思维能力。
总之,初中是学生自身认知水平和知识系统丰富的重要时期,初中历史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天赋,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自身要注重不断地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提高我国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陈秋晓.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J].亚太教育,20xx(20):152.
[2]安静丽.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xx(22):107.
[3]李悦鹏.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中国农村教育,20xx(3):59.
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11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标准的深入落实,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由传统任务型教学转变为思维模式教学,所谓思维模式教学,即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就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若干方法做浅要探讨。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创新思维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关系到学生成绩优异程度和学生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因此应加强重视与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应注重学生核心地位、问题教学、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等方面。
一、实行以学生为核心机制
传统教学机制中过度强调“教师为核心,学生为辅助”,即常见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得不到提升,影响教学
质量。
在新课改中,针对人教版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实行“裸讲”制度,即只抓思想结构,由学生自由提问,在把握课堂总体知识形式的同时,以学生为核心,实行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对课堂上学生出现的疑问当堂解决或进行学生间探讨,进一步推行“生主师辅”的教学理念,确立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深入贯彻落实学生自主的思想教育。
二、“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是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重点提及的教学思想之一,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对事物认知方面、对教学实现、教学改革均有重要的实际作用。
注重“教”与“学”完美统一是进行物理教学方法的重要思想。笔者认为,实行“问题”教学法,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实现学生问题思考,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物理模型构建,体现过程教学目标。教师在引导学生作问题深入、问题剖析的同时,应注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产生源由,解决问题本质,问题启发,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做好逻辑准备及积极性培养,达到融会贯通之效。
“问题”教学法本质上即通过知识深入思考了解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在教学实现上,教师可根据之前学习的内容提出相应的探索性问题,利用课下或课堂分组讨论时间倡导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深刻认识。
三、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信念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另一重要部分是学习信念的培养,高中教育教学工作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做到“一切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由于在教学工作中,大多数成绩不理想学生思想压力沉重,“低人一等”阴影长期相随,致使学习热情降低,学习积极性、目的性不强,自信心不足又会造成思想包袱沉重,形成恶性循环并影响优异学生的学习热情。
面对此种状况,教师和校方应及时成立问题分析小组,从学生自身和社会需求角度入手,扭正畸形心态,鼓励学生,引导学生意识到成长成功途径的多样性和学生学习理念工作,帮助学生自除心灵阴影,增强学生自信心。可以用爱迪生发明灯泡事件举例说明成长途径的坎坷和成功的不容易,让学生意识到,失败往往是通往成功途中的捷径,它让你学会抗击失败。
注重行进间教学,发现教学过程中一直不坚定或主观能动性降低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尽量“浅、慢、少”,利用学生成绩的差距,让成绩好与成绩差的学生形成兴趣学习小组,互帮互助,既让成绩优异学生在实际知识点讲解过程中更加深入熟悉知识产生过程和知识体系结构,又可让成绩不理想学生体会优秀学生学习技能和学习洞察力,以及深入讲解的技巧;用同学互动模式取缔教师讲解方式,多角度、多方面辨析问题使然。
四、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于学生个体培养的过程,因此,针对物理课堂特点,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1.承认差异性教学
中学阶段学生基数大,素质及个人理解力存在差异性。
2.调动每个学生学习动力和学习主动性,因材施教
应采用“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理解力不同划分不同任务和要求,重点在于教学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教学内容充实可用,紧密围绕自己来制定,令学生主动参与和具有强烈集体成就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3.引领尖子生扩散知识深度和思维广度
在教师引领下突破难题、杂题,引领学生往更深远层次迈进。
4.交互式教学
尖子生将自己成功心得与体会耐心传授于差异生,即梳理自身方法体会同时又将成功经验用于差异生,起示范带头作用,增加相互交流的机会,促进互相心得传授,互帮互助,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因材施教过程中要时刻进行反思,反思是自主构建对物理知识认知能力的过程,能激发人反复思考、深刻理解的能力,培养中学生独立自主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进行小球碰撞实验时,根据不同碰撞系数的不同、小球质量不同等情形,对各个阶段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以碰撞的次数分析,碰撞角度分析,碰撞摩擦系数对小球行进影响的难度要求不同学生作出相应的实验报告。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中物理教学阶段重要的教学目标,提升物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善思、多想、多行能力,各校和教师应对此加强重视并在课堂实践中积极执行,为社会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贡献一份力量。
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1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教学任务,我们常说,知识的探究和获取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因此,数字知识的获取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两者之间是同步进行的。可以说,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的形成过程,也是学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过程。我们应该从一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笔者就这一问题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把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概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石,小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数学概念的同时,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和提高。所以,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数学概念时,可以教给他们一些简单的逻辑思维方法。小学数学知识虽然没有多么的复杂,没有涉及到多么高深的推理论证,但是涉及到了一些判断推理知识,这些知识可以为小学生今后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非常好的条件。在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这段日子里,我十分清楚地认识到: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一个由形象具体思维到逻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强,到了小学的中、高年级,也就是三到六年级,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发展,所以说,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在小学的学习阶段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的,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既符合数学学科的需要,又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要求与学生的其他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不冲突,并不影响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比如,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始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但这并不能表明他们的形象思维不再发展了,或者消失了。而我们的数学学科尤其是概念方面的教学,本身就是抽象逻辑思维占的比重较多,而学生的年龄又比较小,生活经验不足,理解能力较差,所以,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比较吃力一些。我们都知道,小学生对于比较抽象的知识的学习,需要在教师不断的引导下,在产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飞跃。
也就是说,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在小学生对数学概念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数学抽象思维的基本途径和主要信息来源就是直观性,因此,教师在给学生讲授数学知识的时候,一定要遵循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地对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二、对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一定要贯穿数学教学过程
人们一直对数学教学存在着偏见,都认为数学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对学生传授数学知识的过程,实则不然。数学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各种数学知识,教给学生各种技能,还要想方设法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其实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的传授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培养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因为,学生在学习各种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的时候要不断运用到逻辑思维,比如,分析、判断、抽象、综合、概括、推理等。同时,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时,又要以数学知识和数学教学内容为依据。所以说,数学知识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条件,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培养计划,从根本上彻底扭转学生的思想意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抽象思维能力的教学目的。
三、计算和练习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教师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也会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了培养和锻炼。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并且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运算方法以后,就要勤加练习,在练习过程中,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因此,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学生的解题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
要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需要给学生布置一些练习,让他们通过解题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以提高。因此,是否能够设计好的练习题,是促进学生思维的重要环节。一般情况下,数学教材中都安排了相对数量的练习题,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但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具体的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基础水平,教材中的练习题很难做到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练习题,做到有针对性、有目标性。对于那些基础水平较低的学生可以设计相对简单的练习题来夯实学生的基础,对于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思辨性练习题,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水平。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数学课堂更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研究,为了能够贯穿新课程改革的思路,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以训练和发展学生思维为核心,通过有效的锻炼,使学生能够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总之,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改革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让学生在学习理解中锻炼数学思维,培养他们的良好数学品质,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13
摘要:在解答数学问题的所有思维模式中,直觉思维是最重要、最直接的一种思维模式,它可以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方向和引导,避免学生走太多的弯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具有这种思维模式的学生更加能掌握答题的主动性,思维变得更加敏锐,也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在答题前就能用严密的逻辑性思维解决数学问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呢?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和研究在初中数学教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关键词:直觉思维 教学导向 培养学生
直觉思维属于右脑思维。直觉思维是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如果说逻辑思维用于数学的推理证明,那么直觉思维可用于数学的发明或发现。在当今教育上强调培养创造性、开拓性人才的要求下,在数学学习中应重视学生在学习中培养直觉思维能力。
一、直觉思维的重要性
在数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笛卡儿创立了解析几何,牛顿发明了微积分,高斯证明了代数学的基本定理。这些无不是直觉思维的杰作。从思维活动的规律上来看,数学思维活动大致可以分为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三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直觉思维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开发智力和创新的一个重要的引导因素。
二、数学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方式
一个人的数学思维,判断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直觉思维能力的高低。徐利治教授指出:数学直觉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实际上每个人的数学直觉也是不断提高的。对于一个专业的数学工作者来说,他所具有的数学直觉显然已不再是一种朴素意义上的原始直觉,而是一种精致化了的直觉,也即是通过多年的学习和研究才逐渐养成的。
1、在数学解题分析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随着我国初中数学教学新课标的提出,教育教学目标发生了重大改变,教学的重点已从简单的解决数学问题改变为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国现代科技和经济发展速度迅猛,社会对数学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同时也推动了教育行业中数学的实际使用和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已经离不开数学。而随着网络应用技术的高速发展,自然学术领域和人文学术领域也越来越看重数学思维方法的应用。由此可见,初中数学教学新课标的提出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开展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如何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初中数学教师应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努力为学生提供学习和锻炼、实践的机会,逐渐培养学生养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2、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如何做好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工作,如何塑造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将在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和实践中,是初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额问题。本文研究显示,初中学生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在有浓厚学习兴趣的情况下,通过教师的引导,拥有较高的自学能力,掌握自学方法。
3、在积极思考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办法、多种思维模式使学生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中创造出无限的可能。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将教学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基本手段和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兴趣,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学生自己的思维方法得到教师表扬和同学认可之后,会更加主动地处理问题。
三、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教学导向
1、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把数学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以小组为单位,互相研究不同的问题或提出新的问题。教会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综合等多种学习手段,一步步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独立地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2、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当前,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实验区全面展开,学校教育发生了重大变化。学校不再只看重解决单一问题的教育教学工作,而是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把教书育人的目的放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上。课堂教学对学生也有了新的要求,不再像以前一样要求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而是引导学生运用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学生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角度,要有创新意识。学生在独立思考时,要找到思路,紧扣已知条件,找到条件之间的共同桥梁,激发直觉思维的形成。
总之,数学是一门滴水不漏的学科,许多直觉洞察的空隙必须要用逻辑推理来填补。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同等重要,偏离任何一方都会制约一个人思维能力的发展,伊思。斯图尔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数学的全部力量就在于直觉和严格性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受控制的精神和富有灵感的逻辑。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学生在课堂上受多方面的影响,会遇到诸多问题。这就需要初中数学教学工作者对学生善加引导,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要从观念上转变教育教学模式,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参考文献:
[1] 林碧卿。 课堂教学中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J]。 宁德师专学报,20xx(5)。
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14
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学习历史,不仅是要获得历史知识,学会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更重要的是通过学史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学会用历史的视野来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高中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本文拟对培养高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进行初步的探索,力图以科学的理论为基础,把握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探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措施。
一、什么是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是带有历史学科特点的思维,是依据历史资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历史本质和规律的认知体系,是看待社会历史的态度,是认识历史的方法。历史思维能力应该包括如下层次和内容:
第一层: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1.对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比较和概括。这涉及到阅读、概括和比较能力。2.对历史基本知识的记忆能力。这涉及到理解、记忆能力,知识的输入。3.对历史基本知识的再现能力。这涉及到想象、表述能力,知识的输出。
第二层:对历史材料的处理。4.阅读理解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能力。这涉及到理解和概括能力。5.对历史材料、历史原理、结论或观点的判断能力。
第三层:运用知识解决问题。6.对历史观点、现象、原理、历史规律进行解释、说明的能力。这涉及到分析、说明的能力。7.对历史人物、历史观点、历史现象进行评价。这涉及到评价能力。8.运用历史和相关学科知识解决当今社会的一些问题。这涉及到解决问题能力和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1.历史教学首先要达到一定深度。教师的历史知识的教学必须要达到一定深度,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下打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注意准确、科学地表达历史概念,并要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因为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的抽象与概括,反映其本质特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历史概念的过程,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规律性,大到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历史事实及其特征和规律,小到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那么在历史教学中,要达到一定深度,除了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而指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和指出历史事实、历史现象或历史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则是能力训练的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教材中知识的内在联系。
2.调动学生的内驱力。自信心、意志、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习中,兴趣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动机,唯有热爱历史,才会在积极持久的学习热情中获得能力。
首先,我认为应以历史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历史是前人生活的再现,包含了前人一切成功和失败的经历,是人类经验和教训的总汇。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正是历史学社会功能的突出表现。因此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尽量选择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具有代表性、又是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教育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科学地使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这样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就会觉得历史并非过眼云烟,而是完全可以和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接轨。
其次,丰富多样的教法也能促使学生思维活跃。如增加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历史故事、古诗,如给同学朗读苏联大清洗运动中的布哈林遗书,就使同学很受感动。
3.启发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第一、要让学生学会阅读课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具体方法是出示阅读提纲、找阅读内容的重点句、词,设计一些提高能力的问题。如出示阅读提纲应是本节或本段的重点内容。找阅读内容的重点可告诉学生规律,如一段话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往往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的概括,例如二战影响,每一段的第一句就是重点句,它概括了整段文章的内容,另外阅读时要理解重点词的含义,如苏联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高度集中”是重点词,应理解,否则无法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除了这些还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概括一段话或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说,首先要引导学生弄清文中的内容讲的是什么,然后自己组织语言表达,当然,老师要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如提问、讨论、演讲、编演历史小品等。
第二、要学会独立思考。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要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动脑子,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隐藏在事物后边的问题,当得不到结果时,老师及时诱导。如在讲“匈牙利共和国成立”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看书,找出问题来,当时有学生提出:“社会民主党与共产党合并,为什么最终建立的是无产阶级性质的匈牙利共和国?”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征求其他同学的看法,立刻有学生告诉他,因为社会民主党主动提出来与共产党合并,共产党提出的条件之一就是要建匈牙利共和国。我对他的回答予以肯定。那么为什么社会民主党同意了共产党的条件?社会民主党把政权拱手交给共产党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于是学生答:社会民主党无力一党支撑局面,更为重要的是共产党掌握着武装力量。从而使学生理解,匈牙利社会主义革命特点是在暴力基础上和平过渡。因此通过学生自己找问题,学生回答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形成竞争机制,给学生以表现自己的机会,又可避免老师的一言堂。同时又可把学生思维带到老师设计好的思维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15
摘 要:新世纪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已不仅仅停留在知识掌握者的层面,而更多的需要具备独立的思维能力。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智力的全面发展。从三种不同的角度,对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物理;思维能力;培养
新课改提到了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物理这门偏重于理性思维的学科,与其不厌其烦地讲解题目,不如着重锻炼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面我们将从不同思维能力的角度来探讨。
一、运用模型及现代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所谓形象思维,一般指认识主体通过联想、想象等多种途径对于所见到的事物的表象以及事物贮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从外部形象上对事物进行理解把握的一种思维方式。具体到物理科目学习中,学生以物理表象为材料对其进行形象上的加工,使其转化为自己更易理解和掌握的形象。形象思维的培养对于物理教学有着最基础也最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科的相关概念和定律。就初中物理这门学科的特点而言,很多概念和物理定律都来源于实际的生活经验,这些规律通过深度的解析之后应用于人们具体的生活实践。
多年以来,物理教学一直偏重于逻辑思维的发展,如,记忆一些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和公式、定量计算、理性思考等等,忽视了形象思维的培养,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物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今后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首先,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物理模型进行直观展示。例如,在讲解扩散作用时,教师可以直接拿两个分别装有不同颜色气体的瓶子,将瓶口对接后,让学生观察瓶内气体的混合过程。其次,要借助现代的多媒体技术,运用投影片、挂图、课件等手段,引导学生仔细、广泛、全面地观察,形成感知,强化对物理问题的记忆表象。此外,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参与物理实验,不仅让学生在动手中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积极引导不断设疑,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
在物理科目学习中,学生通过初步的形象思维对物理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要想解决真正的问题,还需要运用逻辑思维能力进行下一步的分析和判断。逻辑思维是以抽象的概念为基础,用判断和推理作为思维的基本形式,将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作为思维的基本过程,从而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联系。
教师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首先需要在课堂上进行思维推理的引导。比如,一道光的折射题目,在学生尚未接触过此类题目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目前的数学水平分步骤进行讲解,通过作图,利用数学公式计算角度、折射点位置,一步步引导学生的推理过程。而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解题步骤后,教师就要大胆地培养他们独立的分析能力。可以通过设疑的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适时提出问题。比如,在学习摩擦力的时候,教师手握矿泉水瓶,问学生“瓶子为什么不会落下?”“此时摩擦力是向上的还是向下的?为什么?”通过设疑,提高学生自主分析判断的能力。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尝试独立讲解题目,将对题目的分析过程从头到尾讲给其他同学听,而其他同学没听懂的还可以发问。这样学生不仅可以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在组织语言的过程中更理清了分析的思路,逻辑能力得到了锻炼。
三、创设轻松平等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形成创新思维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在新课标中,由过去偏重于教学结果即考试成绩转为偏重学生个体的学习过程,这个转变对于学生在学习中的健康成长极为有利,它将会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更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作为物理教师,应该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在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首先要给学生较为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改变过去僵化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大脑处于较为轻松活跃的氛围中,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吸收转化,其次要尽可能地开阔学生的视野,及时为他们补充相关的知识,再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引导,在学生有了新的想法时,通过肯定鼓励他们沿着思路继续探索。在学生对自己有疑问时,引导他们通过知识积累、查找资料等方式分析自己思路是否行得通。
初中是个承上启下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如果养成了良好的思维方式,形成独立的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以后的学习会大有裨益。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这需要我们一线教师时时刻刻以此为己任,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新的方式方法,积极引导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我们相信经过长期的努力,定能为国家发展培育出全面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