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义学校读书心得体会 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马上将其记录下来,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一起来学习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重新定义学校读书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重新定义学校读书……
重新定义学校读书心得体会
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马上将其记录下来,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一起来学习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重新定义学校读书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重新定义学校读书心得体会1
一位教育家说过“世上没有任何两粒沙子是一样的,也没有任何两片相同的树叶。”这句话说明了我们所面对的每一个孩子,都是有千差万别的。最近拜读了李希贵校长的《重新定义学校》一书,深有感触: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努力唤醒孩子个性特长。要大力开发更多符合孩子认知规律的课程。还要释放出更多空间和时间来张扬学生个性,让他们快乐成长。
一、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就要努力唤醒
“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学记》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什么是教育?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颗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所以真正的教育不是什么都管,也不是什么都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还有一个词叫:唤醒。
《重新定义学校》中李希贵校长提到“教育在一个人成长中的作用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大!大量的研究发现,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里面的贡献率不足15%,而一个人的内在的智力、品质、兴趣是决定一个成长的关键”。所以要想教师教的开心、学生学的开心,我们必须做到努力唤醒学生,通过唤醒来发现学生的兴趣特长;通过唤醒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通过唤醒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真正掌握本领。
李校长说:“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唤醒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杰出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他自己”。我们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去唤醒一颗幼小的种子,用自己的真实行动来慢慢影响它,让它生根发芽、枝繁叶茂。只有通过教育唤醒学生生命本源中向上的力量,才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重新定义学校读书心得体会2
今年疫情期间,我研究了李希贵的《重新定义学校》,通过阅读,我学习并感受到生幸福,让教师幸福,让社会满意的新学校过程中进行的创新探索,也触动了我对自己教育教育的思考。
一、站在服务角度,追求教学本质。
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说:我是十一学校师生的最高服务官。";十一学校以教育为服务业,以顾客满意度为必要指标,带来具体工作目标的变化。那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我们的客户,作为教师要学会用对话、对话、咨询、诊断等方法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帮助他们解决自己的问题。这引起了我们对自己和学生的关系,对和学生交往方式的思考。
十一学校追求教育的本质,使课程适合所有学生。通过教育,学生最终能够唤醒自己,发现自己,成为自己,具有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传统学校注重材料教育,实际上是教师主观的材料教育,老师对全班学生进行同样的教育时,他真的不知道学生,他看不到真正的学生。教育的真正力量来自学生的内动力。十一学校研究学员的需求,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研发出适合学生需求的课程,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4000多名学生有4000多个课程,面对近300种可选课程,形成了1300个课程,通过选择课程,每个学生都找到了适合自己未来的前进方向,特别是取消行政课程,实行领导制度,过去传统意义上的管理行为消失了,老师和学生之间成为了平等的关系这种适合学生成长的需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理科层次、文科层次、丰富多彩的社区、体育季节、泼水节……随处可见对学生内部动力的唤醒,十一所学校的学生充满幸福,激发了自主学习的内部动力。
二、不要把学生培养成我们想要的样子。
很多专家说,教育应该是";科学田地";不是";机械生产";的双曲馀弦值。李希贵校长也谈到了这个问题,很多学校为了表现所谓的";特色";1000名学生买了1000个葫芦丝,学校成为了艺术特色学校。为了让学校成为体育特色学校,给学生买轮滑篮球,学生从一年级开始进行强化训练,学校成为体育特色学校。我也参观过很多类似的特色学校。例如书法、科学技术、国学等,学校似乎成为了生产、制作"的特色产品";的.加工厂,所有的学生都把这个特长和兴趣放在模具里加工,最终";生产";产品";虽然很有特色,但是艺术特色学校的五音不全怎么办?在体育特色学校喜欢唱歌该怎么办?
因此,不赞成学校这样";特色";以学生人格健全为中心,以唤醒学生为中心,以更好地培养学生为中心进行科学教育。
三、实现平等才是真正的教育。
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模式告诉我们,教师很高,是命令和指导";江山";学生总是被动的接受者和依赖者。李希贵校长说:";学校还需要特别重要的东西。如果找不到,教育将永远面临幻想。这个东西是-平等的。
教育是唤醒,进入。作为教师,只有进入孩子的心,才能点燃和唤醒。没有平等,就进不去,学生只尊重教师,不能真正喜欢。
把学生当独立的人尊重,去看。蹲下来和他平等地说话,把他们当朋友,甚至需要在某些方面学习的对象,我们越来越近,我们离真正的教育也不远。
重新定义学校读书心得体会3
学习时间紧迫,我在仓促中翻开并阅读了李希贵之《重新定义学校》,虽来不及细细思索和消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即使是粗略的阅读,这本书也同样带给了我许多不一样的体会。它让我见识到了自己是何等的孤陋寡闻!在此以前我竟然不知道学校还可以像北京十一学校这么来改革!十一学校这样的革新和举措我连想也不敢想,更不要说去付诸实践了。因此,无论是从理念上还是实践上这本书都给了我极大的思想冲击,正如书名所说的“重新定义”一样,它将让我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管理理念、管理方法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义。也许李希贵校长在十一学校的许多改革措施我们不具备条件也不可能去一一复制和移植,但是他改革措施背后的理念,他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他的成功经验却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借鉴。
李希贵校长改革学校的背景就是因为“学校变得越来越不受孩子喜欢,孩子们热爱学习却不喜欢学校”。这样的一个问题不仅是北京十一学校之前遇到的,也正是目前我们大多数学校尤其是乡村学校所遇到的最为切身的问题。当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控辍保学工作上,最终被弄得焦头烂额却还是劳无所获的时候,我们更多地把原因归咎于学生的不好学和厌学,却很少去认真思考学校的在这个问题上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如果我们能像李希贵校长所说的把学校改变成为“一个让学生自由呼吸的地方”,让学生待在学校里能感受到幸福和乐趣的话,那么控辍保学问题处理起来也不会这么艰难和棘手了。如何让学校变成让学生自由呼吸的地方,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去探索和尝试。但不管怎么做,我们的办学思想和理念却始终要事先明确,这是我们尝试和实现所有改革的思想指导,是一切行动的指挥棒。这个理念是什么呢?我比较赞同李希贵校长观点,那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第一”。
当我们把“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第一”的办学理念确定了之后,我们的教育自然也就变成了一个服务性的活动,学校也就成为了服务型的机构。以服务行业的经营理念来定义和变革学校,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改革智慧。
经营学校就像是在经营一家餐馆,经营有方,餐馆食客慕名而来,带给餐馆更多的利益和发展空间、发展机遇;经营不善,食客流走,餐馆便陷入“食客少——菜品差——员工外流——服务差——菜品差——食客更少”的.死循环之中。餐馆生存之道的要诀无非两点,一是更新菜品,使之更加适合和满足不同口味的食客胃口;二是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让顾客感受到该有的尊重并享受到与消费价值同等甚至是更高的服务。学校管理莫不如此,学生就是学校生存的根本,就像顾客是服务行业的上帝一样,学生也应该是学校的“上帝”,如果找不到这个“上帝”,我们的每一项管理,每一个课程,每一个与教学相关的活动实际上也是没有意义的。当我们把所有管理都指向于学生这个中心的时候,我们就会明确什么该为,怎样为,什么不该为,为什么不该为。
正如餐厅食客有着不同的需求和胃口一样,不同的学生也有着不同学习需求和发展的需求,从多元智能理论出发,学生的需求也应该是多样化的。举例来说,有的学生很可能在数学上一窍不通但在写作上却天赋异禀,有的学生五音不全却写得一手好字,有的学生一句英语都说不利索却能歌善舞。我们不能为了培养 “爱因斯坦”就要付出扼杀一个个“托尔斯泰”或者是“肖邦”的代价,这不是我们的教育方向,更不是我们的教育目标!
反思我们过去的教育,有多少“肖邦”又有多少“托尔斯泰”走进了学校,结果被变成了“仲永”走了出来?这也在提醒我们:学校不能用种“萝卜”的方式去种“葡萄”,同样也不能用种“葡萄”的方法去种“南瓜”。“肖邦”“托尔斯泰”“爱因斯坦”,他们需要不一样的教育方式更需要不一样的成长过程。很显然,传统的课程统一的进展步调、唯成绩说话唯分数说话的评价方式是适应不了这样的发展和需求了。这就像是餐馆里只做一道“小鸡炖蘑菇”一样,是不可能满足所有食客的胃口的。因而在课程改革上,教师就应该尝试做一名厨师,我们不仅要会做“小鸡炖蘑菇”,还要学会把厨房里的食材重新整合重新搭配,开发出“小鸡炖洋芋”“蘑菇炖洋芋”之类的新菜品,让我们的食客,也就是学生有着更多的选择空间。有人也许会问了,叫教师做厨师也可以,可是他手头上只有小鸡和蘑菇,怎么开发也不可能弄出其他新菜品呀。这就不得不说食材也就是课程资源问题了,我们身边的田间地头、菜场农场,可食可用之物难道还少么?就看你会不会将之拿来巧妙使用,会用者一朵花一片叶子也是一盘菜,不会用者,就算海参鲍鱼拿来也不知怎样加工。同样的道理,开发新课程,需要的是课程资源,不仅需要我们将有限的现有课程资源进行调整和整合,还需要从身边挖掘适合我们可用的有效资源。
李希贵校长挖掘到的是适合北京十一学校的资源,他开发的是“京味儿菜品”,我们未必要开发和他一样的“菜品”,但我们完全可以挖掘我们身边的资源,开发出适合我们学生的“滇味儿菜品”嘛,只要学生吃得欢、长得好,又有何不可呢?
当然,正如餐厅不管怎么更新菜品都始终不会丢弃他们的招牌菜品一样,在学校改革的路上,我们如果一味求新求异忽视了学生真正的需求和学校原本的特色的话,只会走入一条更深的死胡同里。我还是赞同李希贵校长的“走半步”改革说法。改革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在尝试之前我们谁也不可能对未知结果做出一个准确的判断,因而唯一能做到的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步踩稳了再往前走,怯懦而不敢向前和武断而贸然激进两种态度都算不上是明智之举。
重新定义学校读书心得体会4
为什么要进行新学校行动研究?为何要重新定义学校?世易时移,课程改革一轮接着一轮,课程要成为学校的产品,行政班要消失,走班兴起,学生需要规划与选择,在信息时代学生成长加速,改革会出现焦虑,这就是原因!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在其新书《重新定义学校》里,通过对20xx年到20xx年大胆改革实践的梳理,用详实的行动报告向我们展示了北京十一学校新学校行动研究的伟大图景和重新定义学校的实践。
4000多位学生就有4000多张课表,他们面对近300种可选择的课程,形成了1300个教学班,这样的学校形态怎样管理?用管理的老方法肯定无济于事,李希贵认为,这样的学校只能靠领导。通过领导力,使每一个头脑都显现出智慧,使每个领域都有一批精英骨干在发挥着持续的领导力。当一所学校不再是通过一个脑袋,一种想法来管理的时候,才会有希望。十一学校通过建设“绿化课程链”,从课程方案,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到课程评价的各个环节都能够具有生长性,更加适应于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传统教育,更多的希望扬长补短。而十一学校希望提供的具有选择性课程体系,更注重于学生的自我调适。不是尽可能的去弥补他的短处,而是不断的帮助他把长处做得更长。
现在许多学校三年课程两年完成,甚至有些学校一年半就完成了,这种方式,最容易产生学困生。一味的希望不设台阶,不螺旋式上升就能够一步到位,但这样学生会望而却步。十一学校细化课程标准,研发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课程标准细目,能够让老师作为教的.依据,让学生作为学的依据,也是考试的依据。
没进行课程改革的时候,我们对课程内容理解很简单,课程内容就是教材。课改后,我们必须放大课程内容的内涵。这个课程内容是一个资源的概念。十一学校建设学科教室,开设戏剧课,提供休闲地方,目的是让教学资源发挥更大作用。因为一个中学生学每一个学科的难度和深度,需要更多更丰富资源的支撑,各个学科的资源,不可能是一个教室撑得下的。
必须承认,对课程的实施质量影响很大的就是班额。我们一个人的掌控能力都是有限的,会有一个可能的空间,可能的尺度和可能的跨度。大班额,让教师去了解每一位、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努力,只能是尽最大努力去做,事实上是做不到的。十一学校把教学班全部控制在24位学生以内,这才能够实现个别化。教育开始从重结果转向了重过程。每个老师从只教学向教育教学转变。过去把学生放在一个集体来教育,今天我们更多的是把学生作为一个个体来教育。十一学校成功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重新定义学校读书心得体会5
通过学习感受到十一学校在追寻“ 学生快乐,教师幸福,社会满意”的新学校过程中进行的创新探索。越来越让我们感受到涵养学校生态的意义,良好的学校生态需要学校的管理者有所作为。他们长期的行动研究和大量的实践探索告诉我们,只有在学校治理结构、课程体系和教师队伍建设三大领域里精耕细作并深耕不辍,理想的生态才会得到涵养。
李希贵校长在《重新定义学校》通过大胆改革实践的梳理,用翔实的行动报告向我们展示了新学校行动研究的学校发展图景。他们一直在寻找学校育人模式改革的核心要素,那就是“保障学生中心的治理结构”和“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体系”。
十一学校追寻教育的本质,让课程适合每一名学生。通过教育,使学生最终能唤醒自己、发现自己、成为自己,并且使他们具有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改革在启动的时候是要靠老师的,但最终的成功,却必须靠顺应学生的天性。在梳理学生选择的课程体系时,李校长认识到,选择的过程必须最终走向对每一名学生学习的顺应。十一学校的学科课程多达二百多个,但这种课程体系仅仅实现了第一个目标,也就是顺应某一类学生的学习。下一个目标是让课程适合每一名学生。十一学校的目标从“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变为“创造适合每一名学生发展的教育”。
十一学校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让学生自主选择的时候,老师就真正看到了不一样的学生,有了实现因材施教的`可能。而传统学校,讲究因材施教,其实是教师主观上的因材施教,当一位老师面对全班学生进行一样的教学时,是没法真正了解学生的,他看不到真实的学生。
在新学校的体系里,把课程作为学校的产品,以此为学生的成长服务,才会正确定位我们的教育,也才会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追求。这是十一学校的追求,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重新定义学校读书心得体会6
喜欢静下心来读书的感觉,反省,学习,计划……然后在教育的道路上前进,希望自己进步,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
看到封面重新定义学校,为什么要把它作为书名?读自序时,孩子们喜欢学习,但不喜欢学校,反复读几遍,分析得这么尖锐!通过我们的教育,孩子成了什么样的人?我们在孩子的心里是什么样的?以课程为学校产品,以此为学员成长服务。有疑问,仔细阅读这本书,有些内容产生共鸣,在实际教育中更加坚定,收获多,给自己带来教育突破上的思考和挑战,谈自己的意见
一、相信学生,挖掘潜力。
书中十一所学校的中学生收到录取通知书时,同时收到课程手册。该校将课程分为分层课程、分类课程和综合课程,教学生材料,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避免常态课程,优生听起来简单,学生难听,老师基本上只能兼顾中学生的缺点。那么,什么样的课程才能吸引学员呢?从第一次进入佳美开始。
20xx年8月参加新教师培训,亲身体验了我校的三学四美课堂教学模式,除了对个人进行评价外,还有团队捆绑评价,在这样的氛围中,最让人感动的是展示和评价这两个词。关于展示:首先,我必须回答自己的要求。如何快速获得是第一位的。其次,我必须尽最大努力为我的团队增加积分。我不能因为我而降低团队的分数。之后,逐渐思考和提高的是我回答的质量。既然我抓住了展示的机会,我不能轻易浪费它。展示越来越好。关于评价:从单一教师评价优化到多样化评价,对子评价、集团评价、集团评价,效果非常好。这样的课对学生来说,从量变到质变的成长提高,这样的课丰富了老师教育人员的作用,是理想的教育模式。
第二学期有幸加入加了课程改革,每周都有机会听王主任的课程,开始了自己的课程实践。一开始总是困惑和担心,着急的学生为什么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呢?展示时的表情都想跃跃欲试,但行动上没有人站起来,或者在小组展示时总是优生结束,差生负责上台后下台,想说孩子,上台起什么作用?对方的展示也是如此,要求爬板,总是过时,要求还没有达到要求的对方。
学,那不紧不慢的状态看着自己是倍儿火。一阵阵挫败感和失落感,这书到底要怎么教?静下来想一想,没有问题恰是最大的问题,出现问题才是正常的,出现了才有解决的措施和优化的可能。徐校的一句话:急,不得;慢慢,来!我觉得用在课改的过程中刚刚好。可能有时候担心进度问题,难免着急;但反过来想,每节课都因为赶着时间,标准没有做起来,那每节课都会不满意,还是要实实在在地培训好学生,后期才能省时优化。有次听王主任的课,感触很深,503班的一节数学课,一个小女孩十分腼腆,讲得很低声,王主任要求她再说一遍,那孩子憋的满脸通红,又说一遍,好一些了,我以为老师会进行下一个环节,结果老师继续让她说,看得出孩子的尴尬,只能硬着头皮大声说,否则老师不会罢休啊。然而这一次她做到了挑战自我,师生也自发地给了她赞许的掌声。我想在这个过程中,她体验到了成功的不易和喜悦,这种心理感受对她来说是莫大的鼓励和促进;对于其他同学也是一个要求和示范,这里我看到了一个较真的老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自信的过程。至今犹记课堂场景,是的,作为老师,必须首先相信自己的学生,不怕多花五分钟时间在一个孩子身上,她也影响着其他孩子。因为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接下来的时间里,在上课、听课、思考、讨论、改进中充实地进行着,培训着小组长的同时,也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结合学科的特点,如何让学生在每一节课都有提升,课堂逐步从有效到高效。当自己发现困惑和问题逐个在解决时,带给自己和学生的是真正的开心,课堂呈现的是一场激烈的辩论赛,是思维的争霸,是速度的竞争,是质量的比拼。往往有这样两类孩子,成绩很好却不善表达,基础不好不敢表达。803班的黄培钦,一个说话小声、但数学成绩优秀的孩子,一开始的课堂他很少去讲,作为组长并不能起到积极带动作用,他说他只会做不会讲,通过跟他多次沟通、培训,鼓励他要不你讲一道题试试?他终于大胆自信地讲出自己的想法思路,那一刻作为他的老师我欣喜地为他点赞,他的同学在他讲完的.那一刻掌声瞬间响起,很少有笑脸的他那一刻笑了,真好!之后的他是一个积极、快速、自信的组长,在协调方面更是进了一大步,能根据小组成员的性格、优劣势进行合理分工协作;803班的邓玉珍,班级最高个子的女生,却是最缺乏自信的一个孩子,她平时跟人说话的次数非常有限,课下和她聊聊天,课上有意给她机会回答对应基础的题目。慢慢地在这样开放式课堂的感染下,她居然可以代表小组淡定、大声的讲出一道完整的几何题目,大家也不约而同地报以最热烈的掌声。805班的周敏怡,一个数学成绩倒数第一的孩子,第一学期除非提问她,她是不可能回答问题的,了解到她唱歌跳舞很好,从这个点跟她谈她的优秀再谈到学习能力,第二学期小组展示有她的声音、对子展示有她自信的表达。虽然过程中各种心情在里面,但最终看到孩子们成长的变化,参与的热情,我觉得都值得。
二、发展学生,成就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更好地体现出自己是什么,自己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角色是什么,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是我们需要不断学习的课题。
记忆犹新的是放假前的两次活动:一次是老师开会延迟了,无比心疼地想又耽误上课了,飞快跑上五楼办公室拿书准备上课,海兰告知我,你们班孩子自己在上课,瞬间幸福感和感动倍增,慢慢走进教室,看到他们各组在围听后板组织上课,有展示有质疑有提问有补充,有序进行着,没有人注意到我在前门,细听他们的组织和语言,展示中分析题目的思路和关联知识,还是很有深度和拓展的,都说“什么样的老师带出什么样的学生”,此时我信了,从课代表说话的语调和提问的模式上看到了我的影子。
那一刻以他们为傲,太棒了,只因他们是佳美的学子,有幸参与了小组合作化学习模式,才有了这样自主参与的素养,所培养出来的班干部、课代表以及每一位同学都有主人翁意识,都在为自己读书。同时自己的思考也来了,自己平时有没有什么不好的习惯被他们学了?他们都能自己上课了,作为教师,我应该如何定位?怎样实现教师的价值最大化?
还有一次是老师的工会活动拔河比赛,那天是周五,没有赢得决赛,带着一丝小失落上楼,中午这个点是学生在教室里自习的时间,恰逢周五还没有老师监督,心想会不会躁动小吵?结果小惊喜来了,嘿,每一个都在认真地写作业,心中无比宽慰,一扫失落情绪,眼前的场景真的很美!学生自主学习是成长需要,未来需要他们自己去面对,作为老师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助力,那么教师本身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价值的重要性也得以体现。
三、独一无二,成为自己
教育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而初教书时,自己对于学生的管理不够人性化,如文章中讽刺漫画一样:学生进入学校不一样,出来都一样。自己刚教书时候的心态就是这样,学生再调皮也要教成一样听话的孩子,其中不乏简单霸道的管理方式,目的是希望学生听话、按老师要求规范行为。尤其是自己带的第一届,经常会思考自己是否过于苛刻无情?反思自己的班级管理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尤其对于个性的孩子。
当然,也庆幸自己能在学生的成长中帮助他们。记得一个孩子,是班级的前几名,成绩优异,在报考时她说,她要读技校,瞬间我内心是不同意的,尤其是这样品学兼优的孩子。听听她的想法吧?她说读完高中加本科,就得七年,如果读技校,再校内自考本科,五年就可以毕业了,读书出来也是要工作的,我比别人努力一点应该可以的,父母年纪太大了,不想他们太辛苦。这样行得通吗?毕竟是个孩子,主意还是拿不定的,跟她分析了自考需要付出的辛苦以及上与不上高中的差异后,告诉她自己选择。中考完,她说:“谢谢您当时的分析和支持,老师!”留下一个写满文字的卡片,一蹦一跳地跑了。另外一个孩子,各科成绩处于班级中等偏下一点,但他的成绩明显读不上高中,各科很努力地在学,成绩还是不理想,确认了他真的很想读高中,我说要不你就报美术生读高中吧,目前你单靠成绩估计是希望不大的,但是如果考美术生的话,希望比较大,但是高中在专业课方面的学习费用你需要和妈妈商量一下。拿到高中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他很开心,现在也经常会发一些作品来给我看。有时感叹,一个该上高中的没有上,另一个上高中比较吃力的却上了,不过结果都很圆满,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在以正确的方式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就足够了。
教书的前几年习惯于从教师的角度去思考处理事情,慢慢地自己换位到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协助学生解决问题,感受到学生眼里更喜欢这样的老师。教学相长,自己喜欢教书,喜欢和学生在一起,一起成长一起进步。也希望自己能成为学生人生路上的引路人,为这个目标努力提升自己。
四、突破瓶颈,优化创新
读到课堂实施“课堂分层”策略这些字眼时,想到了与此相关联的一件事。上上个学期最后复习阶段时候,理综组上复习公开课,个人觉得比较出彩,当时的要求是每一位老师一定要结合自己的优势,上出一个亮点形成自己的特色课堂,当时的每一节课堂也确实不错,值得每位老师学习和思考,冯晶老师当时也在进行分区上课,对于优生有下一步的任务进行,对于学困生在后板进行展示讲解质疑补充,走进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不同基础的学生在本节课中最大化地掌握对应层次的知识。
同样类比上个学期的复习公开课一直觉得是个遗憾,个人觉得整个科组的课堂效果相对之前学期是下降了,似乎老师们都是为了课堂有展示环节而让学生展示,学生的积极性似乎也没有那么高了,特别是因年级不同,学生的状态也不同。那么这样的课堂就谈不上学生个性化和自主性了,需要反思课堂到底应该怎么上?我们需要找到问题背后的真正原因,很多时候问题其实是我们自己造成的。这也是下个学期重点思考和研究的一个内容,如何改进和优化课堂,做好收与放,通过科组间、科组内的研讨学习、实践优化,让学生真正喜欢老师的授课,喜欢从内心主动参与,而不是被迫参与。
五、提升素养,服务学生
因为肺炎疫情,无法正常开学,大家不得不尝试网上授课,平时经常看到各种学习的平台上做的微课、动漫课堂,但真正自己操作起来还是一头雾水,从零开始,各种查找和尝试开始了,尤其我看到一些视频课程有想要学会制作的欲望,想到我们的学生知道自己的老师还具备这些能力,他们一定很开心。为了直播,把家人的手机也下载个钉钉,尝试这边播,那边看效果,探索里面的功能运用。自己摸索高分云平台里面的各种运用功能,终于我学会了,自己摸索出来的东西,收获感满满。因为疫情无法出门,但足不出户,也学了不少技能,至少自己由数学老师变为了数学直播老师。
目前老师们都很好学,但是能够带领大家学习信息化教学技术的机会和指导人员较少。东莞教育局推出的慕课平台以及微课、录课、直播课等信息教学内容,推出时间较长,但是尝试的教师很少,我们需要有骨干教师先熟练运用,再带领老师一起学习和运用。在信息化教学时代,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信息能力刻不容缓,自己也建立了危机意识,提醒自己时刻学习,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佳美,鞭策自己不断地思考学生、思考自己、思考教学、思考管理,坚持做一名学习型、反思型、研究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