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不培养作家美文 一 但是,在当代中国高校中文教育的定位上,中文系或汉语言专业教育机构,还真没有将培养作家当了回事。他们只倾向于将就读中文系或汉语言专业的莘莘学子们,培养成从事文学理论研究、文学学术探讨、甚或只是钻在古书堆里穷研古章古句的书呆学究。……
中文系不培养作家美文
一
但是,在当代中国高校中文教育的定位上,中文系或汉语言专业教育机构,还真没有将培养作家当了回事。他们只倾向于将就读中文系或汉语言专业的莘莘学子们,培养成从事文学理论研究、文学学术探讨、甚或只是钻在古书堆里穷研古章古句的书呆学究。
早在1955年,北京大学中文系的一位系主任在开学大典上,就曾对前来中文系学习、梦想将来成为作家的莘莘学子们开宗名义地声称:"中文系不培养作家"。近日,有一位就读在中文专业的大学生,也在某媒体上撰文告诉大家,他的导师就在讲堂上,明确表达了中文系不培养作家的观点。这似乎更加确证了当代中国高校中文教育,确实是不把培养作家当成他的教育目的的。
可是,许多报考大学中文专业的学子们,可都是怀抱着实现作家梦的梦想,才去学习的。没想到大学中文教育不培养作家,这与广大学子们就读中文专业的初衷,实在南辕北辙得大了。如此,怀揣着作家梦的学子们,还有必要去报考高等学府的中文专业吗?
不过,凭心而论,纵观古今中外高等学府的中文教育,甚或其他语种的语言教育,还真从来没有成功地培养出过多少有了名望的、更甚或可称为出类拨翠的作家过。
我们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学史,深析在文学史上留下赫赫声名的文学大师们,有几个曾是从高等学府里,通过对文学理论和语言文字系统学习深造后,才写出他们在文学史上留下名垂千史的文学巨著的?我们可以毫不怀疑地说,没有,根本没有。www.duwenz.coM
单就国外而言,莎士比亚是高等学府语言类专业毕业的正宗科班生吗?雨果是吗?大、小仲马是吗?不是的,他们统统不是。我们还举些例子,印度的泰戈尔,没有拥获过高等学府语言类专业的学历吧?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都没拥获过高等学府的语言类专业学历吧?美国作家海明威拥获过吗?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拥获过吗?他们都没有。但他们都无一例外地,成了我们人类社会里的文学大师。
我们还以国内为例。司马迁写出《史记》巨著,但他不是专门学习汉语言专业的正宗科班生,那时候也没有专设的高等学府,没有专设的汉语言专业。李白、杜甫没拥获过中文专业的高等学历。戏剧大师汤显祖没拥获过中文专业的高等学历。鲁迅倒是读过大学,但他学的是医学专业,却不妨碍让他成了位文学大师。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老师,不是中文专业毕业的正宗科班生吧?林徽因的诗"人间四月天“写得多美,堪称文学史上的巅峰诗作了,由而奠定了她在文学史上的不朽名位。林徽因是个诗文大家,上过大学,留过学。学的却是建筑学,并没专攻高等学府语言类专业。
我们且不以文学史上顶尖出名的文学大师们作例,只以文学史上一些可称作家的人士作例。我们同样发现,在他们中间,即使有些人曾经拥获过高等学府语言类专业的学历,也只是凤毛麟角之数。大多数能称之为作家的作家,都不是语言类专业出身的正宗科班生。这就衍生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单就作家这个行当来说,为什么专攻文字语言、文学理论的高深资历者,反而成不了作家?或更准确地说,反而成不了作家群体内的佼佼者。
二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得首先认清,文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文学的本质,实际上是运用形象的语言文字,创造性地记录和反映我们这个世界、我们人类的社会生活。其中,运用语言文字是术,反映我们这个世界、我们人类的社会生活,才是他的本。这就提示我们,专攻语言文字,对语言文字穷研细究着去深造,只让人对文学的术拥有了较高的造诣,却没能让人拥有了驾驶文学之本的能力。
我们再仔细地探讨一下这个问题。我们知道,掌握了上万个汉字的运用技巧,深通了修辞学的一方专家,甚至对文学理论有了极深研究的学者,却创作不出能标柄史册的文学作品来。所以,我们只称他们为语言学家或者文学理论家,我们却不称他们为作家。我们在大概率上对文学意义上作家的认知,是他们都在文学之途中写出了不少文学作品,甚至在社会上已获得了不小反响的作者。这些文学作品是散文,是小说,是诗歌,是剧本,是包括一切运用形象的文学语言,来反映这个世界、这个人类社会生活的所有文本。
这也就是说,能成为作家的首要条件,不是要求他已能掌握多少文字词汇的使用量,不是熟练地运用了多少修辞手法,不是己透彻着研修获得了高深的文学理论。而是要求他对我们这个世界,对我们人类的'社会生活有了深入的体会,有了独到的认知,有了极精僻的见解后,能运用多样的文学样式加以反映的创作者。
我们从这层意思的辩析里,应该认识到,文学意义上的作家,熟练运用文字语言,只是他能否从事文学创作的基本功。深入社会生活,认知社会生活,对社会生活有自己独到的真知灼见,才成了他从事文学创作的首要事务,才成为他能成为作家的重要前提。有句老话说"文学即人学,即社会之学“。是很有道理的。一个作家,如果不深谙有关人的学问,不深入了解这个世界,这个社会,他去写文章,去创作文学作品,他能去诉说什么呢?能去反映些什么样的思想主旨?当然,那些浅薄的、低级趣味的、纯娱乐他人"致死"的所谓文学创作,在此文章里,我是把他除开在议题之外的。我觉得这种创作堆垒出来的文字,失去任何存在的意义,所以,也就不足道哉了。
我们明白了"文学即人学、即社会之学"的道理,我们就会懂得,文学创作,实质上,实在只是一门除开文字语言之外,包含了更多社会内容和思想倾诉的艺木创作的学问。我们要成为作家,要去从事文学创作,除开得去掌握语言文字的基本功以外,还得将更多的心血和精力,投入到我们人类社会的实际生活之中去。我们要去认识这个世界,发现这个世界里的真、善、美和丑、陋、恶,我们要在我们的心胸里,培养我们关心天下、体恤人间的大情怀,用心怀天下的人文情结从事文学创作,我们写出来的文学作品,才会在广大读者们的心里引起共鸣。才能让更多的人欣赏我们的创作成果,认同我们的辛勤劳动。我们的作品,才能赢得长久的生命之力。我们的作家梦,自然也会得以实现。
三
我们懂得了文学创作的实质,在于文学本身之外的功夫的道理,我们就能明白高等学府的语言类专业教育,为什么难以成功培养出文学意义上的作家来了。
这是因为,高等学府作为教育机构,他只能局限在书本和课堂这个小天地里,仅传授给学生们有关文字语言或精妙、或高深的知识与技巧,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们熟练、技巧地运用语言文字,反只能解决掉学生们在从事创作过程中文字技术的问题。却根本没有办法增厚学生们对实际社会生活的阅历和认知,解决掉文学创作过程中极重要的本质性的东西。所以,高等学府的语言类教育,就很难成功地培养得出作家来。
我们知道,要想在实际的现实生活中求取得真知灼见,就必须要求人们投入到实际的现实生活中,去上求下索,去左探右究。现实生活中真知灼见的获取,对于文学创作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因为,作为阅读者,谁都不想去看浅薄无知的文学作品,谁都会对满嘴谎话的文章笑掉大牙。这就需要创作者拥有足够丰富的人生阅历,足够精堪的智识慧见。而这一切,仅靠厕身在如象牙塔般高等学府的课堂里去凭空想家,是根本无法获取的。
文学创作常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才能获取成功的说法。这里说的行万里路,是要求创作者在人生中不断增长、增厚自己的人生阅历。这里所说的读万卷书,也不是要求创作者,只狭隘地阅读有关提高自己文字语言修养方面的书籍。而是要求创作者,涉猎所有有关这个世界天文地理诸方面的书籍,所有有关这个社会人文百科诸方面的书籍,以弥补创作者个人阅历难及之外的认知。以促进创作者在实际创作的过程中,能更有效地佐证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主旨,以使自己的创作更严谨,更完整,更上了一层台阶和水准。
我们还可以从文学创作和文学创作教育的不同中,论证高校中文教育,确实很难培养出作家来。通常,高校中文系文学创作的教育,着重点只放在教导学生对文学理论知识的吸纳上。他总是要求学生们用理性的方式,认知、吸纳、佐证所教的文学知识和文学理论。常常无意识中将学生们,往有关文学学术方面去引导。这种引导,就变相促成了学生们,逐渐地偏向着成了一位只做文学学问的学子,而不是从事文学创作的。
我们知道,去做文学学问,去从事文学理论研究,和去从事文学创作是有很大区别的,他们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做学问做研究的,总是会用理性的方式对待事物。而文学创作需要感性,需要热情来支撑创造性的文字劳动。理性思维引导学生走上学研之路,常以研究语言文字,论辩文学理论为其文学生涯的终极点。感性创造却热衷于发掘现实世界里的一切,用笔去记录生活里的一切,发表自己对这世界,对这社会的真知灼见。高校中文教育偏向于培养理性的文学研究型人才,在实质上,等同于在逐渐地扼杀学子们天性中原有的那份文学创作天赋,和原有的那份对文学本身的热忱。长此演绎,高棱中文系丙中文教育,当然就更难有望培养出作家了。
如此,我们当懂得,中文系很难培养出作家来,也确实是当代中国高校中文教育中比较尴尬的、难以改观的一个既成事实。我们认识到了,我们看待中文系不培养作家这种现象,也就不把他当作高校中文教育里的一个悖论了。
结语
如此,那些怀抱着作家梦的莘莘学子们,就都应该扳正他们原来对高校中文教育认知上的误区:大学中文系,还真不是他们能实现作家梦的场所。准确地说,仅仅是他们能接近梦想、能获得一定创作技巧的一个台阶、一段过程而己。唯有在跨过这个台阶、这个过程以后,去积极地投身到实际的现实生活中,去真真切切地感知生话,认知世界,作家的梦想,或许才能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