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位数》评课稿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中位数

管理员

摘要:

《中位数》评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评课稿,通过评课,可以把教学活动的有关信息及时提供给师生,以便调节教学活动,使之始终目的明确、方向正确、方法得当、行之有效。那么写评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位数》评课稿,……

《中位数》评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评课稿,通过评课,可以把教学活动的有关信息及时提供给师生,以便调节教学活动,使之始终目的明确、方向正确、方法得当、行之有效。那么写评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位数》评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位数》评课稿1

  20xx年3月24日(周二)上午听了林老师的这节课,我觉得她的成长很快速,比起上学期我听她的课的感觉好了许多。这节课她上课思路很清晰,提问也很有技巧性。引入:她先提问,同学们,在小学的时候你们学过了中位数和众数,你能说说你对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吗?让学生讲,让学生说。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上再进一步了解这两个统计量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和如何选择。在对课后的练习第61页的第3题,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对表格的理解她这样问:你能还原数据吗?此题是道易错题,如果学生对频数不能清楚的理解,那这道题就很可能出错,如果学生能还原这些数据那么解答此题就再无障碍,所以林老师的这一问,正中要害,非常得当。

  一点点遗憾:就是对书上的例题中第(2)小题:作为一般技术员,若考虑应聘该公司技术总部门工作,该如何看待工资情况?

  这小题林老师处理的还不是很到位,没有很清楚的告诉学生这类题分析的技巧。

《中位数》评课稿2

  1、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学会求中位数的方法。

  2、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各自的特点。

  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平均数,知道平均数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用它来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具有直观、简明的特点。中位数的统计意义和计算方法的教学,也是以已学的平均数为参照物,说明当一组数据中有个别数据偏大或偏小时,用中位数来代表该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就比平均数更合适。胡老师安排残运会游泳比赛的预赛成绩的小组平均分导人新课,采用让学生猜测“哪一组进决赛的人数多”的策略,来揭示“平均数”在统计中存在的.不足,导出“中位数”建立的必要性,不仅知识过渡自然,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而且很清晰地阐明了中位数的统计意义。

  再利用决赛成绩,教学了数据成双数时的中位数的计算方法,很自然。

  接着,胡老师安排了另外一组材料,来组织学生比较“平均数”和“中位数”的特点,我认为没有必要。只要在预赛的两组成绩上,加以引导和归纳,完全可以达成教学目标。因为在预赛成绩中就有一个极大数。把具体数据转化为条形统计图的设想很好,但是,课中显然没有预设好教学策略,显得有些模糊,没有深入浅出地让学生弄清两者的联系和区别,使他们明白:平均数主要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中位数则更好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中等水平(或一般水平)。

  在练习设计上,应当适当减少已经排序的练习,添加让学生自己排序的练习,增强学生的排序意识,这是“中位数”的意义的再现与学生的体验活动之一。

  保留意见:我认为从游泳比赛的预赛成绩到确定决赛名单,是一个择优选拔的过程,实际操作上的统计活动过程中是用不到平均数和中位数的,所以,建议更换其他的具有实际意义的材料,以体现统计的现实意义。

《中位数》评课稿3

  谢老师的《中位数》一课以“引发冲突”、“引导估猜”、“引进新知”、“引领建构”的有序教学流程为载体,努力追求教师的价值引领与学生的自主探究,使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师生关系等教学诸要素在和融共生中最优化地促进了学生数学认知、情感和思维的和谐发展。本节课很好的体现了如下几点:

  一、在认知冲突中生成。

  数学教学要“抓住数学知识发生的本源”,要“选择合适的切入点,使学生据此猜想、推理、判断,产生新知”。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平均数,知道平均数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而且建立了一般的一组数据中每个数据与平均数大小关系的经验。课堂一开始,教师先引导学生猜一猜:“跳绳比赛的某个小组一共有9人,平均成绩是117下,王明同学的成绩在这组中排第三名,猜猜看王明跳了多少下?”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所猜的数都比平均数要大,而当成绩公布后,学生惊讶地发现王明的成绩虽然排第三名,但却低于平均数,认知冲突自然产生;进而产生“为什么王明的成绩排第三名,但却低于平均数?”这一有价值的问题,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不难发现是因为182和170这两个极端数据拉大了平均数,平均数不能代表这组男生跳绳的整体水平;当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下,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学习需求,“那用哪个数可以代表这组男生的跳绳水平呢?”接下来揭示中位数的意义就显得水到渠成。这一教学设计教师努力让学生亲身经历“认知冲突————否定————建构新概念”的探究过程,感受到引入中位数的必要性,着力体现“找准起点——打破平衡——促进发展”的教学思路,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二、在反复比较中感悟。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觉得“感悟”是学生很重要的学法之一,有些知识和技能不是老师教会的、一蹴而就的,而需要学生亲身慢慢“悟”到的'。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教师在本节课中不急于求成,而是引导学生在反复比较中感悟,让学生在多次的比较中感悟到“当一组数据中有极端数据,用中位数来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的合理性:比如在例题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如下的比较:

  1、先引导学生把王明的成绩与平均数作比较,发现“王明同学的成绩在9人中排第三名,但比平均数要低”为突破口,学生初步感觉到矛盾的存在;

  2、当中位数揭示后,教师再一次引导学生以中位数102下为比较标准,评价一下各个组员的成绩在这组中的位置,让学生在充分的比较中感悟到用中位数来代表这组男生的整体跳绳水平的合理性。通过以上的两次比较,使得学生的感悟由浅显逐步走向深刻。

  三、深研教材活用教材。

  在本节课中,探求中位数的方法是一项技能,是教学重点但不是教学难点。教师没有直接用教材上的例4,而是设计了一个男女生比赛的情境,让学生在多组数据中探索、掌握找中位数的方法,这是建立在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基础上的一次成功、高效的尝试,主要分成如下的几个层次和学生展开学习:

  1、如果一组数据(奇数个)已经排好了序,找正中间一个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如果一组数据(奇数个)没有排序,先排序再找正中间一个数;

  3、如果数据的个数的偶数个,先排序,正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在热闹的比赛背后学生有错误、有疑惑、更有思考,当学生走进教师预设的“陷阱”而犯错后,再自主发现并概括出找中位数的方法。我们相信:这样的学习体验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学生的学习也更高效!

  四、引领学生深度思考。

  本节课强调以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真正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从而实现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这一目的。在本节课中,老师精心设计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有效地引领学生进行深度的思考,比如:“王明在9人中排第三名,但是成绩却低于平均数,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如果把极端数据182改成190甚至200,你认为平均数会不会变?中位数呢?”“20明明排在正中间位置,为什么不是中位数?”“如果H飞机不飞,用什么数表示其余7架飞机的飞行时间比较合适呢?”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领下,能够思维飞扬、智慧交融,给这节课增加了浓浓的数学味。

  总之,本节课激起认知冲突,让学生“动心”;组织观察比较,让学生“动眼”;重视课堂交流,让学生“动口”;问题引领思考,让学生“动脑”,努力追求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和济共促,最终达到了和谐和高效的双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