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的乡愁随笔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乡愁 中年

管理员

摘要:

中年的乡愁随笔(精选25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对随笔有些了解吧?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可以抒情、叙事或评论。那么,怎样才能写好随笔?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年的乡愁随笔,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年的乡愁随笔 1  乡愁是……

中年的乡愁随笔(精选25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对随笔有些了解吧?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可以抒情、叙事或评论。那么,怎样才能写好随笔?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年的乡愁随笔,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年的乡愁随笔 1

  乡愁是分年龄的,年龄越大,乡愁越浓。

  对孩子来说,他们没有乡愁,即使想家,也只是想念母亲的怀抱,想念亲人的眷顾。青年人的乡愁也淡的很,他们整天有做不完的事谈不完的情,没有时间来想家,也就没有时间来拨弄乡愁。只有到了中年和老年,有了闲暇时间,也就有了大把的培育乡愁的悠闲时光。乡愁是个奢侈品,不是从心里一闪而过的念头,而是久久占据在心中挥之不去的情愫,这种情愫一旦发芽生长,就会永久地茁壮,永久地生长。

  对于中年人来说,记忆力正在渐渐消退,故乡的印象开始变得模糊,那里的山川河流风土人情都如一部老电影,有时清晰无比,有时模糊不清。但记忆犹如退去的潮水,缓缓褪去表面的浮华,乡愁如同一块礁石显露出来。有人至此恍然大悟,怪不得这么多年总是无法在人生的海洋中畅游,原来有这么大的暗礁存在,虽不至于有什么危险,却总是让自己放不开手脚。有很多存在于心里的东西自己并不知道,就如这浓浓的乡愁,当人生的目标悄悄改变,不再去追名逐利,不再戴着假面具在世事里浮沉,乡愁就慢慢浮出水面,主导了一个人独处时的内心世界。

  乡愁是什么滋味?如酒。酒是水的艳遇,没有滋味的水遇到发酵的粮食就成了酒。乡愁也是。一天天平淡如水的日子悄悄过去,突然有一天遇到一个契机,有了一个想家的.念头,产生一种思念家乡的情绪,于是就酿了一杯名叫乡愁的酒,如同真酒一样浓烈,一样香醇,一样让人醉。酒会让人上瘾,人生戒酒很难,乡愁也是,它会如影随形深入骨髓,几乎没有人能够戒掉它。

  乡愁也如茶。记忆这个东西本是一枚树叶,被时间抽去了水分,放在内心深处,可一旦用思念的清泉将其泡开,就成了一壶清冽香浓的茶。茶的滋味就是树叶的故事,叶子在水中复苏升腾,那起起伏伏的状态像极了每个人的人生。茶的滋味或淡或浓,就像每个阶段的乡愁,也是浓淡相间,就看你品尝的心态。中年人喝茶与青年人老年人都不一样,青年人不喜欢茶的苦涩,老年人味蕾退化,总觉得茶的滋味太淡,只有中年人能喝出片片叶子的喜怒哀乐,就像心中的乡愁,自然也有妙到毫巅的滋味。

  乡愁是中年人的游戏,是一个自己跟自己玩的游戏,旁观者无法窥得其中之奥妙,也无法体会其带来的啮心蚀骨的难忘滋味。当各种电子游戏通过电脑通过手机来影响我们生活的时候,中年人往往不为所动,因为他们有着自己的这个名叫乡愁的游戏。这个游戏最大的好处就是,每个人都是胜者,即使没有战胜心中涌来涌去的乡愁,也会战胜与生俱来的自我遗忘,从而找到故乡的印记。

  中年的乡愁随笔 2

  越洋微信解乡愁

  我与老弟阿超分別许久,音信互不相通。后又听说他出国,去了澳大利亚。这次更是远隔重洋,相会遥遥无期。以后欲见面,只怕唯在梦中了。

  谁知儿子得知此事,哈哈一笑,说:“老爸,你想与超叔相会,其实易之反掌啦。”

  “ 真有这等好事?”我闻言愕之,狐疑盯住儿子问:“你不是开玩笑,逗老爸开心的吧。”

  “我那敢呀”儿子指着我手中玩弄的手机笑说:“您只要用上着这高科技的宝贝。那怕在地球另一边,相会也不是难事。你不是有超叔的手机号码吗?,加他微信好友便可了”。

  真的吗?我半信半疑看着儿子操作,加了对方微信好友。送出不久,奇迹果然出现了。老弟阿超不但复了音,还发起视频通话。我清楚地看到了远在澳大利的他,同样他也能看到住在钦北山乡的我。哗,太神奇了!我俩虽然天各一方,远隔重洋,居然能面对面交谈。共叙手足別离情…

  “老了,都老了”我和超弟见了面后,不约而同感叹道。唉,岁月果真不饶人。转眼,我俩都已霜发满头。老弟阿超尤显苍老。我关注问道:“老弟,你在澳国可好?”

  “好是好。不过”阿超竟叹道:“ 也不知咋的?心里总是闷闷的不能舒怀。远在异国它乡,总有生分之感。好似站在别人家的`屋檐下,总觉得自己条腰挺不直…”

  是呀,阿超的感受不难理解。都说道梁园虽好,却非久恋之地。常言说得好“美不美江中水,亲不亲故乡人”难怪游子总思乡,老人总怀旧。不待我劝慰,阿超忽见到我老伴捧出新做的家乡小吃,惊喜连连说道:“啊!煎堆酥角开囗枣,这些家乡小吃好久没得吃了。好想好想呀!”

  “兄弟你想吃吗?那就让大哥马上快递过去给你吧”老伴笶说。阿超称谢不已,说:“ 感谢哥嫂厚意。见到那些家乡小吃,我更想家乡,更想哥嫂您们。我想回国了”

  “好啊 !兄弟,那就快回吧。故乡的亲人等着你呀…”

  中年的乡愁随笔 3

  小时候我一直生活在农村,过去农村做饭烧的是柴禾、用的是大锅,每个清晨和傍晚家家户户冒出的炊烟带着浓厚的乡村气息。几十年过去了,生活在农村的人越来越少,老家的厨房还在,但它不再冒出往日的炊烟。老家的炊烟,勾起多少人儿时的回忆。昔日家家户户的`炊烟,诠释的是家庭的温暖、亲人的团聚、生命的延续。

  小时候生活在农村的日子,大人总是在我还在睡梦中就早早的起来了,父亲出早工下地干活,母亲围着灶头做饭。冬日的清晨,母亲在差不多点的时候再把我叫醒,火炉中早已生好炭火,好生温暖。木制的脸盆中也盛上了热水,洗完脸就坐在火炉旁边的红薯桶上吃着妈妈做的早饭。有时起的早也会坐在灶头小板登上帮妈妈烧柴禾,学会了用吹火筒(竹制的,用来吹气使火燃烧起来)、搬火(将灶头里的炭火用铁锹搬到火炉里)。到了八、九岁就能和哥哥合力烧火做饭了。

  农村里为了节省时间,一般就早晚做两顿饭,中午就吃早上做的。晚饭会丰盛些,主要是做晚饭时间也充足些,还有就是一天干活下来也要做些好的让家人吃。如果下雨天,母亲会比平常早些开始做晚饭。至今仍保留着雨天我在屋檐下,望着家家户户厨房冒出炊烟的画面,换作现在也是如诗如画的生活。那时农村里吃的都是自己家种的粮食和蔬菜,还养猪、养鸡,过着自给自足的农村生活。生活上虽然没有现在这般的方便和丰富,但那时无拘无束的童年也不觉得生活的苦,一大家的人生活在一起,感觉好有力量。后来,我们离开了老家,母亲也永远的离开了我们,父亲搬到城里来生活。每次回到老家,总要去看看厨房,母亲操劳的一生仿佛就在昨天,我不禁潸然泪下。

  现在许多人和我一样,为昔日炊烟缭绕的乡村生活不在而惋惜。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用上了现代化的炊具和清洁能源,留给我们的也只是存在在我们记忆中的那一缕炊烟了……

  中年的乡愁随笔 4

  天际走向一片黄昏的暗淡,簌簌的残叶在空中翻转流连,又被冷风摧残地打起滚来,孤零零地蜷缩在街角。树上光秃秃的,就像剥了皮的北极熊一样赤裸,这时候我总会想起落叶也是要归根的,这是一个温暖的怀抱,也是最后的港湾。

  每个人的内心总该是有一席之地是留给故乡的,而中秋过后这感情该是如风卷残叶般愈发热烈又在弥留之际归乎平静。

  我的故乡就是我的母亲,是“母亲”的乳汁哺育了我们长大,而我们就在“母亲”的身边玩耍。当中秋的圆月高高地挂在空中的时候,我在想故乡的月亮会比这个更清明;当杨柳温柔地拂过我的脸颊的时候,我仿佛感受到故乡街边的杨柳扶风,当我看着这落叶簌簌地往下落的时候,我在想我还要到什么时候才可以回到故乡的怀抱。

  还记得有一年,我还在外地读书,偶然之间看见电影频道正在播放一个由苏有朋主演的电影名叫《康定情歌》,电影里面闪过一个个片段,全是故乡的身影,那么真实,那么美好,当电影看完之后,发现,我早已泪流满面了,那年正好是离开故乡的第十个年头。

  第二天我就欢天喜地地去给同学介绍这部电影,说这部电影拍的有多好,然而再没有和我一样感受的人了,别人看的是一个爱情片而我看的满满的都是乡愁。

  2013年终于可以回家了,在出租车上,司机问我是哪里人,我答到本地人,司机说一点也不像,我急忙把身份证翻给他看,说:你看!你看!我就是这儿的,我家就在某某街某某号。他最终还是相信了,然而我的内心却是一团乱麻。

  十年的时光里,一街,一角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实在不好意思告诉别人我在自己家门口也会迷路,但是我又很开心,迷路很好啊,让我重新认识它,走遍它的.每一个角落,听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寻找儿时的旧痕迹,古城墙,树下黑白交错的暗影还有夜晚斑驳陆离的灯光。

  走在学校的小路上,思绪却在远方,我在想你我的故乡,我的亲爱的母亲!

  中年的乡愁随笔 5

  偶尔也想写些不梦幻也不疯癫的东西.

  到朋友家去借住,中午她母亲煮番茄蛋汤。朋友是有钱人家,是聚少离多的人家,她母亲十指不沾阳春水,使烤箱机械善过使锅碗瓢盆——要招待我吃一餐带家常味儿的饭菜实属不易(其实我一直觉得很奇怪,似乎每至一户人家,主人总致力于向我展现一种家的归属感……但其实,我的朋友里大部分明明都是没有“家”的小孩)。这个善良又温柔的女主人请我品尝番茄蛋汤的时候满脸都是一种吃苦耐劳(这个词用得可能不是很准确)得叫人感动的体贴,热情最是难却。——即使如此。汤我确实是喝了个干净,但第一口下去我就知道——早就能猜到——这碗里没有那种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味道。

  然后是俗气的开头:我小的时候,家里很艰难……虽说时至今日也依旧很艰难。我记得我可能吃过些什么好的东西,但是,也都不常见的。诸位应当知道,对穷人家而言最好最高级的奖赏不过是吃顿好的,于是我每每被问:这次想要什么好吃的?无奈我实在见识短浅,思来想去,还是最想喝外祖母煮的番茄蛋汤(当然还有糖醋排骨,无非就这两样)。十几年来无不如此。家里的番茄蛋汤永远是酸味儿十足的,以至于我到别人家中作客,喝起汤来总是曾经沧海难为水。这些都是无趣的前情提要,中心思想不过一个:别人做不出我家的味道。不仅是番茄蛋汤,至于炒青菜、土豆丝、酥炸肉片之类的家常菜,在别人家也难吃出个真正想要的家常味道——细想实在是非常奇妙的。

  但这还不是我想讲的重点。我想讲的是:我的母亲,一个数十年来也和我朋友的母亲一般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女人,在我外祖母去世后,第一次下厨,煮了一锅番茄蛋汤。我尝了一口,眼泪就非常没出息地夺眶而出:一模一样,一模一样。我能确信这对母女之间并没有就这道菜进行什么传授——这太简单不过的一道菜了,谁没事干教你煮汤呢!——但,就在那一刻我知道了,这是在血管中流动着的,会遗传的,只住在这栋房子里的某种精确配比出来的乡愁。

  中年的乡愁随笔 6

  乡愁是思绪深处的奢侈品,乡愁是如影随形的幽灵,它渗入游子的一粥一饭里,糅合在游子洗脸水的滴答中,凝聚在游子朝着远方凝神的一瞬间。乡音易改,乡愁难移。

  乡愁是永远的记忆,乡愁是永远的泪滴,乡愁是游子回家的路径。

  在曾经的军营,是乡愁连接了每个战士共同的念想。在士兵们的眼光里,乡愁就是具有浓郁家乡风味的一桌子年宴。闲暇时,士兵们围坐在冬阳下,扳着指头述说自己家乡的春节美味佳肴。述说者色香味地描绘,不由地使士兵们馋涎欲滴,乡愁便浸润其中。突然,一声高亢的豫剧《穆桂英挂帅》的唱腔响起,吸引士兵们侧耳倾听。高亢的唱腔飘荡入云,随着白云成为一朵朵走向家乡的花。

  在曾经的乡村,少妇在昏暗的灯光下把一封信看了一遍又一遍,窗外呼呼作响的寒风仿佛就是絮絮叨叨的话语,把女人的思念拉得很长很长。她恨恨地抱怨:这个死鬼哟!信上没有归期?她不知道,写信人的`笔尖颤抖了又颤抖,归期未定,归期未定!乡愁就在纸面上一层层一圈圈地弥漫开来,直到把整个人儿淹没。

  如今的乡愁,经久不衰地弥漫着,延续着。

  久居城市,在水泥森林里终日游走,走着走着,就处于困惑中,我要走向哪里?我游走的目的是什么?是生活的优裕,还是名利的满足?这些可能得到了,可能部分地得到了。可是,当回忆起乡村娶嫁之时,鼓着腮帮子的吹鼓手,起哄热闹的青皮,喜气盈面的事主,低头羞涩的新媳妇……这些似曾熟识的场面,勾起了乡愁的潮,一波一波地涌上心头。于是,如今的乡愁,化为微信、QQ里滚烫的话语,化在了父母关爱的手机里,化成了一张薄薄的车票。

  刻骨的乡愁,浓浓的思念,浓缩在了少小无猜一起嬉戏的伊洛河里,浓缩在了父母唤儿吃饭时高高低低的声音里,浓缩在了夕阳牧归的陌上款款行中……曾经的灿烂童真,曾经的纯朴无瑕,都随着一趟叫“岁月”的列车给带向了回忆的深处。而记忆的焦点,是很清晰的家里的一砖一瓦、一树一花。可是曾经的小伙伴呢?如今只怕是相隔天涯,把相会过成了奢侈。

  当萨克斯吹奏起的“回家”的曲调还在耳边萦绕,当年味把乡愁酿造得愈加浓烈,当鞭炮炸开的满地红屑还未散尽,伴着游子的是背上的行囊负着心中的希望而远离家乡,临行前,对着家乡的方向,饮下一杯永怀乡愁的醇酒。

  中年的乡愁随笔 7

  我之喜欢薄荷饼,源于儿时。肚子饿了,吵着妈妈要吃的,妈妈无奈,吩咐我到院落东的墙角下,摘几片薄荷叶给她--这是她答应给我烙薄荷饼的前奏。于是我便欢呼着向那几株薄荷跑去,采上七、八片巴掌大小的薄荷叶儿,兴冲冲地向已在厨房和面的妈妈交差。妈妈又吩咐我把薄荷叶洗干净,于是我就它把放到脸盆里的清水里,仔细地把那深绿色的、边缘有着锯齿形的薄荷叶面上的尘土洗去,然后交给妈妈“验收”。看到妈妈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放出话来:“洗得干净,一边等着吧!”就知道快吃上薄荷饼了。

  不一会,厨房那边飘来烙饼的香味,令人馋涎欲滴。赶紧到厨房,看到妈妈已烙好了几个黄澄澄的饼子,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上一个烙饼就咬。“真香呀!”一边吃,一边啧啧称赞。的.确,这饼子由于面粉中掺和了精盐和切碎了薄荷叶,经油一炸,外表颜色像那煮熟了的黄蟹壳,即通常人们所称的“蟹壳黄”,挺好看的。而且,它还未到口,薄荷的香气就先飘进鼻孔,使你陡生食欲。及至吃到嘴里,那薄荷又是别样的清香,和着淡淡的咸味、慢慢咀嚼脆酥的面皮,真是好吃。趁妈妈不注意,我又悄悄拿了两个饼子揣在衣袋里--捎给和我同年的小伙伴吃。他们还真是喜欢上了薄荷饼,常常怂恿我给他们薄荷饼,并慷慨拿出自已家的食品作为交换,如葱花饼,烧饼之类。而薄荷饼的美名也从此传扬开来。这些小伙伴的家长经不住小孩的“胡搅蛮缠”,纷纷来找我妈,要她传授烙薄荷饼的方法。后来,不时从哪家飘出这种香味,我们小伙伴总要找个借口,过门串家玩儿,准能分得一个半个薄荷饼吃。那高兴劲儿就甭提了!

  记得有一次我到隔壁张小龙家,吃到他家烙制的薄荷饼,味道特别好,口感松软且颜色黄亮。我马上回家向妈妈作了“汇报”,妈立马找到他妈“取经”,方知他家烙饼的面粉是经过发酵的,还加了一个鸡蛋……。从此,妈妈烙的薄荷饼就更好吃了。只是,妈还是舍不得在经过发酵的面粉里加个鸡蛋。那时,鸡蛋可算是

  奢侈品哪,平时很少吃到。只记得我过生日的那天,妈在和有薄荷叶的面粉里,加了两个鸡蛋,算是对我生日的犒赏。看着我狼吞虎咽的吃那烙饼的样子,妈笑了。

  一晃好多年过去了,自举家迁往武昌之后,就再没有吃上薄荷饼了。原因是采集不到作为原料的薄荷叶。期望总有一天,我能把故乡老屋墙角边繁衍的薄荷,移植到我南国新居的花圃。那时,我们全家老小,可一起品尝到那清香可口的薄荷烙饼……

  中年的乡愁随笔 8

  年年有中秋,岁岁人不同。不知今年又有哪些人会被迫留在他乡,在明亮的月光下思念着家人?中秋节,一个代表团圆的节日,往往让身在异乡的人倍加想家,正如诗中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也许你来自繁华的大都市,也许你来自偏远的小山村,但无论你来自哪里,只要待在异乡,在这一刻,相信你都会倍加的思念自己生长的地方。脑海里也会不断的回放着记忆中的中秋节,想象着家人们围坐小院欣赏着圆润的月亮、品尝着各式的月饼、或是老人再次讲起那古老的故事的情景......一切的一切,仿佛近在眼前却又远在天边,让人止不住的想念。

  一种情感,万种表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释放情感的方式,浓浓的乡愁亦是如此。文人骚客也许写诗、写文表达他们中秋不能与家人团圆的惆怅,能歌善舞者也许高歌一曲或轻舞曼曼来寄托他们的思乡情怀。可,那些离乡背井的农民工呢、那些刚刚迈出乡村不远千里来到繁华都市求学的学子呢,他们会怎样表达自己独自过中秋的落寞?是面对一轮明月的惆怅,还是独自品尝月饼的怅然?对于他们来说,望着天上的月亮,看到的也许不是曼妙的嫦娥,而是自己生长的那个小山村;对着散发着淡淡香味的月饼,也许会难以下咽;在这一天,对于他们来说,无论外面如何喧闹、如何张灯结彩充满节日的气氛,热闹都是别人的,寂静都是自己的。

  难道,在这个人人团圆的佳节,他们真的'不能找到可以团聚的亲朋们?当然不是。

  其实有一个地方,可以让他乡异客在远离家乡的一隅也能了解到家乡的一切,在他乡的中秋节也能感受到故乡的祝福!这个地方儿就是村村乐,一个集农村论坛社区、农村分类信息以及农村交友为一体的综合型信息平台。在这里,无论你离家有多远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家乡,看到家乡的新变化,找到家乡的亲朋好友,并畅快的跟他们谈天说地。对于身在异乡的人,村村乐就是一个乐园,将分散异地的乡亲再次团聚!也是一面镜子,向外界映射出乡村的变化!

  也许,这个中秋节他们不会再孤单。也许此时,身在异乡的你正一张张的上传着自己的照片、送给远在家乡的亲友;或是正在与三五好友互聊理想、谈论着自己的现状;亦或正和家人一起说着自己的梦想、听着古老的故事,一起望向窗外的月亮,一起感受着节日的气氛。

  又一年中秋,又一个思乡的人。不过,今年的中秋节对于身在异乡的人来说应该不会那么孤单,因为他们会在村村乐上找到与他们一起过节的亲朋好友,然后一起快乐的度过这个传统佳节。

  中年的乡愁随笔 9

  听到一阵汽车声响,奶奶说:“大爷回来了。”

  我匆匆跑向大爷居住的那几间“古董”老屋。我不知道大爷那几间老屋是何时修建,反正很古老,墙是土墙,这儿一个坑,那儿一个洼,上面的瓦片风一吹就“哗哗”作响。他们没在的时候,我还曾向那瓦沟中扔弹珠,看弹珠从房顶“当当”滚落下来。平常院坝里长满青草,我家那几只羊羔还经常跑去吃,它们把羊粪撒在院坝里。

  大爷每次回来总是要花上大半天时间打扫。当然,我也是冲过去帮忙的第一人。大爷干得满头大汗,总是乐呵呵的从不发火,还经常给我开玩笑,逗我开心。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大爷从城里带回来的零食,这也是我帮忙的最大诱惑。

  大爷喜欢在山上转悠。很多次,我悄悄的跟在他的后面,听他给我描述外面的精彩世界。他说:“等我长大了,带我出去看大海,看北京。”我好希望我快快长大。我和大爷一起寻找他小时候割草爬过的山坳,砍柴翻过的大山。这些地方现在大多成为我放羊的牧场。

  下午,我出去放羊,大爷总喜欢和我一同前往。我吆喝着羊走在羊肠小道上, 我灵活得像猴子爬上爬下,还不忘关心跟在屁股后面的大爷,他戴着眼镜像个小孩。危险的地方,我还得伸手去拉他。看见他那双手皙白细嫩,我嘻嘻的笑着说:“你咋像个大姑娘哦。”此时,我觉得我是一个成熟的男人,特自豪。 大爷的眼镜后面藏着好多的知识。我们把羊放在山上,找个地方躺下,看着蓝天,白云,听他给我讲故事,我听得津津有味,这样的时间过得非常快。

  有时我也给他讲我们老家的'一些有趣的故事,他也听得很专注。

  奶奶看着我与大爷的关系好,他每次回来,奶奶就用石磨磨豆腐给他吃。磨好后首先叫我给大爷送上一盆,我高兴的端着雪白的豆腐往他家赶,老远就喊:“大爷,我给你送豆腐来了。”大爷笑眯眯的接过去,用鼻闻了又闻,总啧啧的赞过不停“好香,好香”。我就坐在他靠墙的大板凳上,看着他那高兴劲,我心里也甜滋滋的。他吃我的豆腐,我也常常吃他从城里带来的烤鸭。他没把我当小孩,我也没觉得他是大人。

  大爷一回来,我们这座山岭上的二十几户人家好像更加和谐,人们也经常蹿到他家闲聊。平常哪些鸡毛蒜皮的事也消停了。看来喜欢大爷回来的人还不止我一个。

  大爷好像也忙,每次回来呆的时间也不很长。他每次离开的时候,我都悄悄的躲在羊圈里发呆。一连好几天都不说不笑,心里空落落的。他走后,我只有更加珍惜我的那群不离不弃的羊。

  中年的乡愁随笔 10

  记忆里的故乡是晨雾中的缕缕炊烟,是春风里白白绿绿槐香氤氲的画面,是夏日炎炎时树上叫个不休的知了声,是雨后坑塘里呱噪不休的蛙鸣。

  随着新农村的建设,炊烟、画面成为了梦中的思念,知了声也显得不再响亮,今年雨水偏少,夏日竟未得一声蛙鸣。

  儿时的雨真多,而且每每伴着滚滚雷声、狂风阵阵。每次大雨后,村里的路就成了排水沟,被冲得沟壑纵横,我们便光起脚丫,顺着溪水来到村外的河坑(存水的`大坑)旁,大些的男孩子早偷偷地到“河里”扑通扑通地狗刨起来。女孩子和小孩子们排好队,在河边的小路上来回趟水玩,平时坑边的小路已被水淹没,不过不太深,路旁两行高大的毛白杨就是天然的向导。雨后的这里便是我们的水上乐园。

  以后的日子便是蛙的乐园。只要我们安静下来,它们便开始唱歌,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尤其是午休和晚上睡觉的时候最为响亮。那可是无以比拟的高亢嘹亮,雄壮威武。你完全可以想象它们一个个鼓起腮帮子,肚子一起一伏地放声高歌的样子,蛙鸣交响曲给静谧的村庄平添了更多的静谧,给调皮的孩子创造了更多调皮的机会。趁着它们唱得正欢,悄悄地伏过去,一只青蛙就成了俘虏,或者被逼迫着鼓肚子,或者就成了他们的美味。可他们并不贪心,大人们也不染指,所以只是童趣而已。

  犹记表哥的新房挨着河坑,那时他还没有结婚,几个伙伴和他一起住。雨后的晚上他们是无法入睡的。听够了大合唱,刚刚勉强入睡,却又被吵醒。这免费的大合唱吵得他们无可奈何,只好轮流值班,不断地往和坑里扔石头、砖头,来换得一时的安静。

  除了河坑,菜园、玉米地、草地里都是蛙们的世界,你走在那里,随时会与他们相遇,会听到他们的叫声。

  不知从何时起,听蛙鸣成了一种奢侈。记得2012年的雨水大,我们住的楼房后面紧挨着庄稼地,雨后有些积水,那夜竟听到了蛙鸣,躺在床上静静聆听,内心不禁砰砰跳动。我打开窗户向外望去,寻到了蛙声,寻到了久违的乡情。虽然蛙的队伍远不及从前,却足以让我陶醉、满足了。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但愿不会成为尘封的记忆。

  中年的乡愁随笔 11

  乡愁,我的心全部留给了故乡,每每想起它,便有一缕缕的温暖晕染在我的心上。

  我虽只有十三岁的年龄,也没有七旬老人那样优伤和绵长的乡愁,可故乡,仍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

  故乡的景啊!

  一滴露水从高远的雁荡山飘下,它说它想去旅行,带着一个男该悠远的情。

  露水在空中舞蹈,它跳进南麂列岛,那是中国的贝壳王国,它看到一艘艘航船向远方驶去,渐行渐远,也有向海湾靠近的,载了一船沉甸甸的海鲜,各种各样的鱼在甲板上跳跃,贝壳,螃蟹一点一点地挪动身子,海参慢悠悠地蠕动着,水花溅起一路淡淡的喜悦。

  露水又去往古镇,家乡的古镇特别多。连中国最早的革命基地也处在古色古香之中。小溪泛着一层一层的波纹,卖早餐的店教发着热气,一些古玩店也在招呼着生意。露水说,它从没见过此般和谐的人群。

  露水又把步行街,公园美景尽收心底,最后,带着这些。在我的心里结了一层薄薄的冰……

  故乡的人啊!

  一只小山雀从高空飞过,它说,它想看看真诚的人,带着男该深切的问候。

  山雀飞呀飞,扑腾着翅膀,它飞到小街里。道路上,行人们说说笑笑,语句里,是熟悉的乡音。

  喧嚣的菜市场,人们吆喝着买卖,大家诚心诚意,良心的价钱,上等的货品。

  静谧的图书馆,人们遵守着秩序,安静地阅读,大家渴望知识共同探索新的未来。

  热血的篮球场,人们叫着,喊着,跑着,跳着,一次次球的飞旋,一滴滴汗水的落下,是他们的欢乐。

  山雀说,我也渴望这样的生活,无拘无束,无牵无挂。说着,它安然地睡去了,睡得很甜,很甜。

  故乡的情啊!

  我离家,尽管两个星期能回家一次,却仍生起了无限的.乡愁。想到故乡的人与景,心中不免生起怀念之情。多么单纯的城市。我爱它,因为它是我的根,我的回忆永远是属于它的。我同样热爱故乡慢悠悠的生活,闲适自然。可惜我不能够,我必须带着故乡的希望到远方去,去创造更大的价值,尽管明白,但有时还是会了难放下的感觉。

  天上飞过一只小山雀,慢慢地,与蓝天融为一体了,它是否衔来了故乡的问候呢?而我心中的冰,又是否融化呢?故乡,你会想起我吗?

  中年的乡愁随笔 12

  在大城市生活已久的我,内心沾染上了灰蒙蒙的风尘。但在内心深处,却有一片净土。一片回不去的净土,承载着别样的乡愁。

  我回来了,我的故乡!踏上这片厚实的土地,内心蓦地踏实了下来。这里是我生长的土地,是祖祖辈辈依靠的土地,无论是从何归来的游子,只要脚下是这片土地,便会热泪盈眶。因为他们曾经无处可放的乡愁,终于有了归依。

  向深处走去,一条青石板路铺在了眼前。春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份的春帷不揭,你小小的窗扉紧掩,伴着达达的马蹄,怀着别样的乡愁,走进了归家的小路。

  两旁是石头堆砌的灰暗的房屋,时光早已磨去了石头的棱角,旧时的锐气,只留下了光滑与无奈。青绿的屋檐也早已容光不在,沾上了墨绿的斑驳,一角的鸟儿孤独地眺望。我蹲下身子,抚摸这令人怜惜的石板,不经意间发现古雅的蕨草正善意地沿墙角滚着花边散发新刈的幽香,这也许是故乡的清香吧!

  屋檐上的露珠轻轻翻身,不想却滚落屋檐,激在青石板上,泛起雪白的银花,漾起岁月的涟漪。故乡啊,多少年了,时光匆匆,乡愁浓浓。

  一声鸡啼将我惊醒,眼前是一座低矮古朴的房屋,奶奶笑着迎了出来,脸上的每条皱纹都乐开了笑。我心中系着家的线突然一紧,我泪如泉涌:“奶奶,我想您了……”

  奶奶挎着篮子,牵着我到后山的桃花林里,就和小时候一样。十里桃花,朵朵微笑着,似玲珑可人的女子,令人动容。奶奶俯下身,拾起一朵朵粉嫩的桃花,在篮子里抚平,摆整,又到河边洗濯,轻拭。接着,桃花被奶奶揉进面团,和面,蒸熟。啊!是桃花糕!我拈一块放入嘴里,桃花的`芳香便在舌尖融化。眼角再次湿润,因为我尝到了奶奶的爱,家乡的情。

  可一切,都是多年前的回忆了……

  机器轰鸣,尘土飞扬,只有门前的老井兀自枯着。

  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有人不在,梦似的挂起。曾经的故乡消逝,我别样的乡愁,只能寄托在心中的净土了吧……

  中年的乡愁随笔 13

  柳宗元说:“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欧阳修说:“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对于著名作家林海音来说,老北京的南城已在她的心中烙上了不可遗忘的痕迹。

  《城南旧事》是林海音于1960年出版的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小说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主人公小英子在北京城南经历的童年往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孩子眼中的'北京,尤其是城南一座四合院及其周围人家的悲欢离合的故事。

  书,一本“沧桑”的“生活照”,用朴实而带有一丝忧伤的笔调细腻生动的诠释了她魂牵梦萦的童年。《惠安馆》就是我印象最深的一篇。小主人公英子在惠安馆前结识了“疯女人”秀贞。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子和“疯女人”秀贞成为了朋友,明白了她并不是真疯,而是因为想念自己失散多年的孩子——小桂子,所以才变成那副模样。所以当英子发现自己的同龄小伙伴——妞儿就是小桂子的时候,大吃一惊但是又感到十分欣慰,母女终于能够团聚了。

  《城南旧事》故事中的一花一草都和英子有着深厚的友谊,但人生自古伤离别,朋友、亲人一个一个无奈的离开,甚至永别,很多事情我们都不得不去接受。其实在我们是身边,也有许多这样的实例。

  还记得那篇《梅花魂》吗?一位身居异国、漂泊他乡的华侨老人,应不能回国,过度思念家乡,而多次哭出了声。表现了老人对梅花的挚爱,和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热爱祖国、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是啊!乡愁就是一块永不去除的伤疤,深深的思念着,不能回国,而只能无奈的看望。这是,华侨老人对真正精神意义上的留念,是对在母国那段时日的留念,那些眼中的往事,深深的刻在心头,谱成一缕淡淡的乡愁,婉转于梦里梦外。现在科技发达了,不会再像以前一样。和亲人、朋友分离,也不会再联系不上了,所以我们有空时,就应该和亲人、朋友多联系,多说一说话,聊一聊家常。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只好把离别的悲伤折叠成记忆的小船,任其飘荡在思念的海洋上。

  中年的乡愁随笔 14

  深邃的夜空中,挂着寥寥无几的星星,它们那微弱的光显得月更加明亮。我拎起一壶酒,茫然地走在这片幽静的原野上。

  夜里的风有些凉,我祈求它带走心头纷乱的思绪,可它却把几颗星推入了夜色中,毫不留恋地走了。此时,那一轮大而亮的圆月同情地俯视着我,送给我几缕月光。我想,月光必定也洒在了故乡那一方土地上。

  故乡,我已有些模糊了你的模样,依稀记得路边时刻向阳的野花,闻到它们的清香便知回到了故乡;邻家的小孩,经常光着脚在你门前跳着、笑着;还有正在掌勺的母亲,她的背已有些驼……弹指一挥间,我已离开故乡七年零三个月了,不知妻子是否会每晚仰望星空,想象着第二天在镇口见到我的场景;孩子会不会清楚地记得我们分离的日子……

  几口浊酒灌入肠内,暖热了手足,却更冰凉了心。

  放眼望去,原野上寸草不生,几块裸露的地皮与光秃秃的树干在山丘后若隐若现;城角上偶尔有几根杂草交生,是成熟的'褐绿色,但草尖已干枯,附着黑斑,它们有的垂下头去,有的已经折了腰,还有的紧紧依偎着地面……看得出来,它们已经历了太多风吹日晒的洗礼,想要回到土地的怀抱,回到曾经生养过它们的地方。

  一旁回乐峰前的白沙仿佛积雪一样干净,受降城外的月光也成了应景的寒霜,雪霜交映,孤人独行。眼前有几对将士正忙里偷闲地倚在土坝旁休息,手中紧握着长矛,时不时仰望远方的明月,长叹一声。

  我顺势坐下酌一口酒,一滴泪划过脸颊,被风风干,不留下一点痕迹。慢慢地,山中芦管乐传入我耳中,那样凄凉婉转,每一个音符都诉说着心中苦闷,融入了我的思绪。酒,愈喝愈烈;泪,愈淌愈多。

  很快,城墙上站满了出征人,他们一起望向明月,明月仿佛可以将他们的牵挂之情送到故乡。我站起身,泪眼婆娑地看着这群年轻的孩子,想必他们日后也会常常饮酒思乡吧。整整一夜,这情感是永远无法释怀的。

  酒干泪尽,我拖着一副疲倦的身躯走向军帐,再等一等,等到这朦胧的黎明过后,曙光一定会照耀在每一个人的身上。

  中年的乡愁随笔 15

  浮云将他高高挂起,衬红半边天的夕阳,若有清风拂面,能勾起点点思念,便是乡愁,我的乡愁。

  我小时,并不在城中,而是在乡下,没有钢筋水泥,没有汽车轰鸣,没有嘈杂人群。唯有田野旁,几户起起落落的人家,溪水边几棵苍翠欲滴的大树,抬头望几朵绵白如雪的云朵。

  坐在那深色红砖叠成的窗边,常常能够享受到那午后让人能够暖醉的阳光,有着令人惬意的享受。一杯麦茶,一段牧笛,花尽一段闲来无事的时光,就这样,也就会过的很快。清晨,或是炊饭白烟入鼻缓缓醒来,或是鸟叫风吹起身脱眠,穿衣漱洗,理好错乱无踪的头发,揉揉迷迷糊糊看不清远方的双眼,但相信永远不会看不清回家乡的路,外婆捋起袖子在晒麦谷,外公在细心的照料着后花园的蔬菜,风吹得发丝如柳絮般飘舞,古井底下的的水也微微荡漾,水滴声清脆响亮,连绵不绝。与外公到田里耕作,锄头落地之声,坚实有力,麦谷玉米挺力生长。归途,夕阳西下,听涓涓细流轻柔婉转,漂浮腐木摇摇晃晃,水清见底,沉鳞戏游。饭后已是傍晚,月光澄澈如积水,点点星挂衬黑夜,百里虫声,竹椅轻摇,发出不间断的怪声,远处微微的灯火,与戏台发出的优雅唱声,一切,如此悠闲。

  清晨,一封信寄到了外婆的手里,这信上的邮票画的是一只剪纸的羚羊,这封信来自七年后的我,这个清晨我不在了,因为在我六岁时离开了这个美丽如画的.乡村,因为我到了要接受教育的年龄,得到城中学取知识,我离开的时候外婆叮嘱我要努力学习,其他的随着时光的流逝已经记得不太清楚了,我上车了,把头探出窗外,见到外婆外公正在不停的向我挥手,直至我们过了村口,我那时不懂事,不知道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在城中,学习繁忙,一切都忙忙碌碌,渐渐长大,回到乡下的机会却越来越少,于是,我怀着浓浓的思念在七年后的一天寄出了这封信,我等了一个月终于等到了回信,外公在那泛黄的信纸中这么写到:你外婆不识字,你那信是我读给他听的,我和外婆都很希望你能常回来看看。信中这么写到,可我却很难做的到,日积月累,我的忧愁好似如此深厚!

  像那张画有剪纸的羚羊的邮票,寄托着的是我的乡愁,乡愁是思念的依靠,也是对感情之人最痛苦的折磨!

  中年的乡愁随笔 16

  此去经年,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思念,又与何人说?侧耳,却闻乡音一调,辗转顿挫,恍然隔世,一调乡音皆泯思寥。

  这是我到长沙的第二年,对周边的街区早已熟门熟路,可于整个城市而言,还是如初来一般陌生。

  每每出行,我总是靠在公交车的窗边在一排排琼楼玉宇寻找故乡的影子,当我对着那葱郁的大树发呆,回想着曾经的故事时,耳边响起的“长沙话”总会猛的将我拉回现实,原来,我早已离开了家乡。

  长沙话是上挑着的,第一口气直直向上冲,中间的音总是刻意的被狠狠压下,转折的一声被拉长延伸,傲气十足。尾音像是一把钩子,挂住最后一声用力一提,提到尽处突然松开,任它直直下坠,化成一口浊气,消散于风中。

  虽然在长沙生活,也能大概听懂长沙话,却总是学不会那一腔抑扬顿挫,当身边的人都操着一口地道的长沙话时,总会有一种排斥感将我笼罩,我不属于这里,这里不是我的家乡。

  当我沉浸孤独的思念之情中,我听到了一腔熟悉的音调……

  “松他哒,快到咯”熟悉的乡音令我一震,蓦然回首,原来是一位老翁在与人打电话。他两鬓斑白,嘴角含笑,沙哑的嗓音说的是我的家乡话。我看着他,那声乡音让我仿佛回到了故时。榕树下,与外公外婆相处的点滴,永远敞开大门的街坊邻居,永远挂着微笑的糖糕店老板……过往的种种涌上心头,低头,发现已是泪眼朦胧。

  那沙哑中带着一层亲切,第一个字第一声就是千回百转的,如浓浓的雾霭,轻柔温和,如迈过层层的青山,和缓地上扬,徐徐地下落,虽比不得吴侬软语有味道,确是质朴柔和的。

  那一瞬间,我的灵魂像是被一只温和的手安抚着,所有的思绪都化为和煦的微风,所有的褶皱都被一一抹平。

  流落异乡的游子最渴望的便是那一调属于故乡的.独特方言。为什么中国人对“老乡”一词有着浓浓的眷恋,因为在异乡那一调属于家乡的话才显得弥足珍贵,如久旱逢甘霖,几抹乡愁早被那浓浓的乡音所安慰,便是冰冷陌生的城市也因此裹上了厚厚的家乡味。

  千里不同音,百里不同调,街角路口涌动的人潮中一腔熟悉的乡音,惊喜的一声“老乡啊”寄去中国人最浓烈的感情,无论是天涯海角都不会孤单,一句乡情便可以温暖整座城。

  中年的乡愁随笔 17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古人眼中,乡愁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在海峡对岸文人严重,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祖国在那头,我却在这头。”在今天人们眼中,乡愁是怎么也挤不到的火车票,怎么也摸不到的亲人的声音。每当教学生吟咏王湾的诗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时,我才发现年关将至,千里之外的母亲也许正抚摸着我的单衣,期盼我的归期,口中喃喃低语:“她很快就回来了。”

  在外求学时,我丝毫没有感悟到文人所讲的乡愁,因为衣食无忧,自由自在,父母每周的电话反而让我觉得多余。始终是吃饭穿衣,学习作业,老生常谈。父母明显能察觉到对话中的烦闷,可他们从未间断对我学习和生活的关切。那时的`我常对母亲叫嚣:“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一切皆可抛。”母亲听后,笑容意味深长,只淡淡回应:“生活是菜米油盐酱醋茶,等你成家了,自会明了。”那时的母亲正值盛年,一头乌亮的黑发,高高的颧骨映着红润的颊,深邃的眼睛始终饱含笑意,智慧躲藏在她浓密的睫毛下。她是美丽的,美得让女儿妒忌。毕业后,我投身到教育事业中,每日和“日出”般的孩子打交道,不知道岁月的痕迹,直到我成为了孩子的母亲。短短一年,我亲身体验了一个生命的孕育和降临,孩子的每一个表情,每一次微笑或哭闹都如同连着我的心,此时此刻,我才明白母亲那意味深长的笑容。俗话说:“为人父母后,才知父母恩情。”是的,孩子连接母亲的脐带已然在出生时被剪断,但那根无形的脐带是万水千山也阻隔不了的。岁月让我的孩子茁壮成长,岁月也让我逐渐成熟,可岁月却像钢刀,在父母的脸上刻下道道皱纹。

  如今年关将至,我给远在他乡的父母致电问候。他们依然只关心我的吃饭穿衣,学习工作,老生常谈,可对话中没有烦闷,只有我的沉默。我只觉得这每一句都弥足珍贵,犹如千斤,压在我的胸口,难以释怀。不知道今年能否回家过年?也不知道母亲的脸上已有几道皱纹,头上已有几多白发?还不知道家门口的老柳树是否还在发芽?更不知道儿时的玩伴是否都已成为别人的爸妈……

  中年的乡愁随笔 18

  离开那个僻静的小乡村,搬进这个热闹的小镇已经三年了。

  每个周末回到家,在写作业的闲暇之余总喜欢倚在窗前,看着高楼旁的那座大桥上,川流不息的车

  络绎不绝的'行人在匆匆地赶路,和人注意过我这个与这座繁华的小镇格格不入的人,只有那江水缓缓地向东流,将满江的愁思流进我心中。

  而那村里的土、村里的人无一不让我怀念。

  秋天的田野,稻米飘香,稻田像金色的波浪,微风一吹,便掀起了一朵朵的浪花。等到割稻机将谷子取下时,爷爷奶奶便会堆起一个个稻草堆。在那偌大的田野里,最适合捉迷藏了,一会躲在草堆后,一会趴在枯草间。有时和小伙伴比赛跑步,从这头跑到那头,从田埂跑到田沟,一个个都像一条条“小疯狗”,竟也乐此不疲。及时累了,也不回家,躺在草堆上,看那一只只大雁排成“一”字形或“人”字形飞在湛蓝的天空中。每次,都让大人们一顿好找。当然了,即使被骂了,也绝不会有半点怨言的。

  每次回到家,都已经傍晚了,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吃好饭,便会搬着椅子去隔壁家的那颗大榕树下,大人们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喝喝茶。而小孩子继续着下午没完的游戏。而那棵大榕树,在落日的余晖下,垂下密密的树荫,静静地倾听着、慈祥地看着人们,守护着这一片小天地。而人们总是那样的善良、热情。

  谁家有点事,婚丧嫁娶,都得随一点“分子”,道个喜或道个恼,去帮别人打个下手,烧烧菜。不管谁过生日,总喜欢将几份蛋糕送给邻家人,算是同喜同贺。像我奶奶,每逢过端午节或中秋节,总是要将其中的几个拿出留着送给桥东的那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奶奶说,“这个人命苦啊,好不容易将独生儿子拉扯大,但儿子、儿媳却都嫌他脏老,扔在这荒凉的老房子里,无人问津。多照顾他一点,算是乡里乡亲的情谊,也是为自己多积点德,保证下辈子也有福享。”

  而现在住在套房里,一扇扇铁门隔开了人们的心,即使是邻居,也极少来往,缺乏一点温情。每每想到这里,总是感慨万千,但人总要往前走,请你在那里等我,总有一天我会重回你的怀抱。

  中年的乡愁随笔 19

  中秋节晚上,我们全家人围坐在阳台上一边喝茶,一边赏月。

  我抬起头,望着天空中那轮甜橙饼一样的月亮。仔细凝望,那宁静的夜空中月亮犹如一个清冷美人的眼睛,波澜不惊地打量着大地和大地上进入梦乡的人们。她是那样的温柔和安详。月亮从不像太阳一样火急火燎地把光辉洒向大地,也不像风儿一样忽急忽缓地工作,更不像云朵那样懒洋洋地在天空中飘荡。她总是柔柔地注视着大地,在星星的映衬下,轻轻地向我们微笑。

  “你瞧,今天的月亮真是又大又圆!”我感慨道。一旁的爸爸笑着说:“中秋节来临之际,月亮也会更懂人们的心思,拼命地鼓起她的腮帮,活像从画中走出来的唐朝美人圆润的脸庞。”月亮又散发出皎洁的月光,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银霜。月光如水,好似从夜空中倾泻了下来。突然,我感到月亮是那么的无奈,她是否在像嫦娥等后羿一样,在等太阳?想到这儿,我不禁吟诵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亮是否像苏轼一样忧愁,一样在思念远方的亲人?好月亮啊,您到底在想什么?在担忧什么?我想问问您,您在天宫和嫦娥、玉兔都过得好不好?快不快乐?

  我的爸爸来自青海高原,是一个有着浓浓乡愁情结的人。每到中秋佳节,他就更加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今天,看着这天上的圆月,我似乎开始理解爸爸那绵延千里的`无限乡愁了。我回过头望着月光下的爸爸,我问爸爸,你在想什么呢?爸爸遥望着月亮对我说:“我想起了小时候,每到中秋,我就会和小伙伴儿们拿着竹竿到各家院子里摘核桃吃。剥核桃皮时,手上脸上经常会被弄得黑乎乎的,坚硬的外壳会割伤我们的手,但我们丝毫感觉不到疼。如今的核桃品种再好,也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我顿时想起了爸爸写的那篇《云中谁寄核桃来》,此刻,我终于深深理解了其中的浓浓思乡情。

  天上的月亮啊,你真是善解人意!你了解游子们“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离愁别绪。在亲人们遥举酒杯,互诉思念时,你就悄悄升起。正所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赞美过你呀!因为你最懂思乡情,最知离别愁。

  中年的乡愁随笔 20

  张福又一次被半夜喧哗的车声闹醒了。他瞪大了眼珠子直愣愣地盯着活动板房的顶棚,耳朵里灌满了工友如雷的鼾声。这一切的一切让这个大小伙子在深夜辗转难眠。突然,他瞅见一捧清亮的月光从狭窄的窗缝里溜了进来。不知怎么的,张福德嗓子眼儿有点堵,眼眶也蒙上了一层湿意。

  张福是从千里之外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来到这座全国数一数二的大城市的。他出生时,娘说他指定能给全家带来好福气,于是拿了“福”字给他取名。但他显然没那么有“福气”,他高考名落孙山,只得跟着二叔出门打工。一转眼,他来到这座城也半年了,从刚进城时的新奇有趣到如今的疲惫厌倦,好像也就一晃神的功夫。

  他还是个半大娃娃时,在村里有人出去打工是很荣耀的.事情,村里人叫打工为“闯事业”。张福那时候可羡慕“闯事业”的人了,每逢过年的光景,张福总要跟着那些回乡的打工仔,求他们给讲讲外面大城市的故事。等真正到了他自己出门打拼时,才明白了这其中的辛酸与苦楚。

  在这钢筋水泥的城市里,他是一朵无根的浮萍。他是地道的农民,他是在湿润的土地里长起来的,而城市里是没有土地的,他像一颗蒲公英的种子从一个工地飘到另一个工地,他在这座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辗转,却始终无法落地生根发芽。这城市的繁华是不属于他的,属于他的是乡间的蝉鸣鸟闹,是厚重的土地和稻禾下的汗水。

  张福不耐地翻了个身,失眠此刻如附骨之疽般缠上了他,他听见钢丝床吱嘎呻吟了一声,皱了皱眉头。所幸工友未被他吵醒,他还得以独享这一片难得的月光。

  此时此刻他的思绪乘上月光的翅膀飞出了这拥挤的城市,回到了他魂牵梦萦的山村。他太想那片长养他的水土了,那份思念铭刻进了他的骨髓里,在每一个不眠的夜晚隐隐作痛。他充满渴盼地注视着这月光,都市的这一切都是陌生的,只有月光是熟悉的。这抹银辉曾洒在故乡的田坎上,洒在老屋的青石板上,洒在无数个像张福一样背井离乡的年轻人心中。张福在恍惚间觉得,这月光就是故乡的月光,它不远千里赶赴到他身边,来抚慰他游子的孤寂。在这温柔的月光照耀下,这个疲倦的小伙子又闭上了眼。

  张福又睡着了,梦中,他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在屋前那株老榕树下,一轮温柔的明月遥挂在夜空之中。

  中年的乡愁随笔 21

  夜,深沉的夜,将世间万物禁锢在它庄严的夜空中。

  五月,浪漫的月亮温柔地将她的光辉洒在被黑夜笼罩的世间万物上。这是秋天的月份,如此明亮,如此柔软,如此感人…

  这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夜晚,因为是中秋之夜,还有几个月。

  “死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古道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天涯……”我试图还原秋风萧瑟的画面:在老藤树,几只乌鸦站在老树上,小桥流水鸡犬声不绝于耳,而我却是一个流浪者,牵着一匹瘦马,望着夕阳,轻声吟唱:天涯何处无芳草。

  这是对家的向往,没错,这是乡愁,一枚小小的邮票;是窄票;是一座低矮的坟墓;还是浅浅的海峡,还是江向东流来的泉水?

  是的,秋风秋雨让人烦恼。异乡的陌生人,怎么能不想家?秋天,我的心里充满了悲伤。我对家人,对家乡,对爱人的担忧,都在萧萧落下的枯黄老叶中被彻底挖掘,如汹涌的波涛,汹涌着我想家的心。切不断,理乱,是悲伤,不是心里的一种滋味。即使是过去,也不能在暗月中回首。

  “乡愁的灵魂,追逐旅途,除非你每晚都做个好梦,明月的高楼自行歇息,酒入愁苦,化作相思泪。”放风筝摆脱不了细线的束缚,但是那条细线那么长,那么远。我常常想抓住字里行间流逝的.思绪,但那就像伸出手,触摸记忆的湖。当涟漪远去,我只看到倒影里那深深的思念和一双模糊的泪眼。这是一种无法形容的情感,一种不可磨灭的情感。

  “悲伤已经破碎,已经醉了。酒没到,先成泪。”它总是萦绕在流浪者的心中,萦绕在他的梦里,徘徊在你的心里,徘徊在。心中“举杯消愁多愁,打水多流”,直到看到家乡的月亮,看到家里的月饼,看到心爱的家人。

  家在我心中是那么的近,那么的真实,我仿佛把家当成了理所当然,心安理得的接受了家的温暖,感受到了家的喜悦。但没想到在这个金秋十月,还是有那么多看不到家,吃不到团圆饭的人,默默地望着天空,心里含着苦涩的泪水,想着自己的家……原来我是那么幸福。

  月亮再一次闪耀着她温柔的光辉,还是那么美丽可爱,月亮就是家乡圈!我带着一颗陶醉的心悄悄离开,留下一份祝福…

  希望人活得久一点,一起度过千里。

  中年的乡愁随笔 22

  她是我生命里的一棵长青树,任凭风吹雨打依然在我的生命中蓬勃向上。她是我生命里的一株水仙花,风吹日晒仍旧在我的心里香气盎然。她是我生命里的一处别院,历经风霜还在为我守侯。她占满我不眠夜晚的思绪,填满我寂寞无助的心房,浸透我透明泪珠的缠绵。她就是那一丝一缕的乡愁,不舍昼夜的乡愁。

  青涩的少年时光在古香古色的小镇洒落,我踏着长着青苔的石板路来回奔跑,从懂事起一直跑到十八岁。她是流淌的河水,流经我的身旁悄然无息,我从懵懂走向成熟,岁月像是不眠的沙漏,一点点地漏掉我的思绪,无法逆转。属于我的一方安乐土,就是我心心依恋的家乡。这里的山清水秀滋养我负荷的心灵,这里的鸟语花香舒缓我憔悴的身躯,这里的鱼虾满江沉淀我不安的慌乱。我在这儿生长。她告诉我真善美的世界,这儿勤劳朴实的人们,真切的关怀,贴心的问候,好似黎明的朝阳,充满了希望。我被家乡的水土滋润得一尘不染,我快乐地成长着。

  但是,这一切却没能阻止我对外面世界的向往。

  这一天,我拿起行囊,决定离开。

  在我离开的那一刻,我端详着这古老小镇,我才第一次发现她的破旧不堪,这里封存着我成长的记忆,我在心里荡漾起了丝丝涟漪。有些不舍,但终究还是要走的,我太年轻,我拥有我不停歇的梦想。

  于是我带着行囊,像穿越漫漫沙漠的骆驼。一身的'落魄没有掩埋我内心的自信。我整装待发,我尝试着让自己融入外面的社会,他的流光溢彩,灯红酒绿,都曾经让我好奇向往。我试着让自己流连忘返。每一步我小心翼翼,我瞻前顾后,生怕一不小心就粉身碎骨。渐渐的,我开始失望。我发现,他们的笑容不够真实,他们的话语没有肺腑。

  我开始想念我的家乡,想念她的纯净,她的清澈。

  我怀念在她襁褓中感受到的温暖。

  我想回家,想离开这里的嘈杂和虚假,想回到属于我的家。我不想经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心酸,不想经历“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无奈,不想经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悲哀,我只想回到她的怀抱,柔情似水的怀抱。

  乡愁,我“小桥流水人家”的乡愁,浓浓的乡愁。

  中年的乡愁随笔 23

  伴随着此起彼伏的啼鸣,院子中充斥着柴木燃烧的淡香。

  在老家,爷爷特别钟爱一种香木,这木头在那儿甚是常见,每次一回老家,迎面扑来都是这熟悉的味道——淡雅的木香。

  香木其实是一种树,一年四季都有着绿油油的细细的树丫,散发着浓郁的清香。因为种的多,房前屋后、坡坎田间,爷爷常砍一些回来劈成柴,一捆一捆堆成垛。绿色的树丫含有丰富的油,一经点燃香味扑鼻。即使枝丫晾干了,香木的香气仍然四溢。

  老家的院子蛮大,养着不少的鸡。过年的时候爷爷总是要用这香木来熏,让香木的味道和鸡融为一体。做香木熏鸡,爷爷先是选个天气大好的日子,再和二伯将香木一捆捆的'运到院子中央。由于我当时年纪太小,这类事情是不被允许的,只得在一旁远观。随着火焰的跳跃,香气由内而外的四处蔓延,就这样要一直熏到下午二三点。

  一开始气味是淡淡的,满满都是草木植物的香气,像一个淘气的孩童在玩耍;烧至二三个小时,香气渐渐浓郁起来,好似一个妩媚娇艳的女子在酣眠;最后,香气犹如一只逍遥的俊鸟,破笼而出,随着风的变化呈现出一种美丽的曲度,徘徊上升,所到之处余香袅袅。

  香木用作熏鸡,极大地满足了味蕾,用作其他炭烧也很好。

  听父亲说,他年幼时,家里经济条件不怎么好,吃不上什么名贵的食材。但是,贫穷有贫穷的智慧。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山里人有自己的办法来让生活变得有滋有味。在众多的“烹饪技巧”当中,父亲最喜欢的就是炭烧——他用香木烧成炭灰,把土豆红薯之类的放进去焖熟,如此便可美餐一顿。

  这香木伴随着三代人的记忆,也如此熏染了我,我爱听父亲说些过往的事,也爱这香木的幽香。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也想在烟销日出时欢歌,享受这故乡的山水绿意。如今久居城市的我,只能将这缕炊烟,这抹清香当成一味乡愁。念及之时,闭目徜徉。

  站在山上俯瞰村落,爷爷的大院又有一束烟由下而上,宛如仙境一般。呼吸着香木浸润过的空气,望着一排排的香木,有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舒畅。

  夕阳落在山腰上,我由香木引至山下。香木是家和故土的象征,这家总是令人向往……

  中年的乡愁随笔 24

  乡愁是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深情;是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凄苦;是于右任“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的悲怆。我一直不解其中真意。直到……

  举家搬入城里后,我们已经有一年没有回到故乡了,故乡的点点滴滴都令我怀念不已。我的故乡在一个古朴的小镇上,这里充满了历史的醇香与厚重。白壁青瓦石墙,木雕砖雕石头雕,无处不在,踏着狭长而又光滑的砖石板,抚摸着两边高耸的砖墙,上面已经被青苔侵蚀的斑驳不堪,雨水冲刷了砖石原本的色调,只留下一片淡白色的印迹。黄土砖码得参差不齐,上面满是虫儿蛀过的洞孔。

  一座座暗棕色的木屋,木雕花已经显得十分模糊,推开陈旧的木门,里面迎来的是乡亲,他们饱经沧桑,却绽开笑脸,热情好客。他们准会请你进来坐一会儿,拉拉家常,用那生涩难懂的家乡话与你闲谈,或从木柜里拿出好东西吃,临走时还不忘往你怀里塞点带走。小镇还保持着五天一次的赶集习俗,乡亲们在集市里张罗叫卖,有时碰见熟人,聊上几句,分别前还会从自己买来的.货物中挑一样送与对方,仿佛这买卖的不是货物,而是亲情。

  每逢过年或佳节,大伙都凑在一座百年祠堂里闲谈,听着戏台上的花鼓戏,好不乐哉!每个人都笑得合不拢嘴,一个镇上一百八十多户人家仿佛都是一家人。

  小镇外,是一片稻海。每到春耕秋收时节,勤劳的人们都会在此劳作,清晰记得在某个夏夜,天空镶满了星辰,凉爽的风抚过耳边,带来了清爽的稻香,我和爷爷来到稻田里挖渠引水,蛙声此起彼伏,真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啊!甘甜清澈的泉水滋润的稻谷也是如此香甜。秋收时节,人们拿着镰刀在金灿灿的“稻海”里收割稻子。庆祝着丰收的同时,乡亲将一筐筐稻谷挑到谷场翻晒,打谷,最后收入谷仓。一到秋末,这片田野便闲适下来了,种点小菜,田野上也铺上了厚厚的青草地毯,这也便成了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原来,这就是乡愁。一块砖,一片瓦,一群人,一粒米,一捧土,就是乡愁。

  中年的乡愁随笔 25

  今天奶奶到我家,说他的三弟,也就是我的舅公怕好不了,边说边哭。八十岁的老人像个孩子一般手足无措。

  奶奶以前是县医院的一名护士,早已把生死看得很淡。她能够泰然面对生命的无常,却还是无法接受亲人离去的悲痛。

  想着爷爷奶奶好不容易,上世纪五十年代为了响应国家支援边区建设的号召,小小年纪的他们离开自己的家乡,凭着一腔热血只身一人来到了当时最贫穷落后的山区——酉阳。

  在这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他们相识相知相爱,建立起了自己的小家。我的爷爷是四川乐山人,奶奶是重庆万州人。他们选择在酉阳落地生根。虽然工作很苦,生活很苦,但是有了我的爸爸,我的叔叔,然后还有了我们兄弟姐妹。他们同甘共苦,相依相伴,一待就是一辈子。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他们生活在酉阳,也爱上了酉阳,但心中那份浓浓的乡愁却始终伴随着他们。在那个年代,由于交通不便,远在外地的亲人便成为了他们心底最深的牵挂。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在我看来这句诗是对爷爷奶奶生活最真实的写照。初到酉阳时,他们还不到二十岁,过去这么多年,直到现在他们都还说着一口浓重的家乡话。乡音难改,正是他们对故土的深深思念。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最记忆犹新的便是每年除夕夜,爷爷奶奶与远方亲人之间的问候电话。我始终记得那一幕,那时候家里有座机。他们一手握着听筒,一手紧紧地拽着电话线,嘴里反复说着新年快乐,听着电话另一端传来的声音,一会笑一会哭,挂掉电话再偷偷拭去眼角的泪水。那一刻,即使千言万语也无法诉说心里的思念。

  以前交通不便,他们想见一次亲人的机会少之又少。如今交通方便了,可是他们却老了。我似乎体会到了奶奶的心情。她想去看看自己的弟弟,想去送他最后一程,可想起自己年纪大了,一是经不起长时间的舟车劳顿,二是即使去了也帮不了忙,万一还要别人照顾自己,反倒增添麻烦。最后,所有的牵挂、担心、无奈和期盼,只能化作奶奶一声轻轻的叹息随风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