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范文(精选13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仁义礼……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范文(精选13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 篇1
从幼儿教育抓起,“忠孝仁义礼智信”,从孔子时代就提出来了,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更是文化上的精华。《忠孝仁义礼智信》一书是以“忠孝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文化为核心,每一部分精选了若干传统故事,并进行精短的点评,通过品读书中的小故事,使我了解到了古人的思想特点,认识了古人的行为方式,和他们进行了一次跨时空的“对话”,也使我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书中的前言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在当今社会,提倡“忠孝仁义礼智信”仍有现实意义,并没有过时。如果一个社会,是非混淆、美丑颠倒;盗版书屡禁不止,山寨产品受到推崇;假唱替身成为常态,公平正义受到抑制,社会信用付诸流水,那么,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由此可见,传统美德教育既是结合当前我国社会风气和思想道德领域内存在的突出问题,也是着眼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全局,面向中华民族未来的重要举措。
幼儿时期对于人一生来说,是个性倾向和道德情感形成的萌芽时期,是培养传统美德的最佳阶段。毋容置疑,作为幼教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弘扬传统美德是我们的神圣职责。认清了这一点之后,我又习惯性地思考着:我们究竟应该对幼儿进行哪些传统美德教育呢?如何在一日活动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呢?
一、注重幼儿“孝”的教育。
“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贤。”现在的孩子大多是在“四二一”家庭中长大,所谓的“四”指的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二”指的是爸爸妈妈,“一”就是孩子了,两大家子人都围着孩子转,只知道如何让孩子在物质上过得好一些,却忽视了对孩子“孝”的教育。试想一下,一个连父母也不爱的人,怎么会真正地爱祖国、爱人民?一个连父母都不关心、不体贴,不孝顺的人又怎么会在社会上为祖国和人民承担起责任和义务?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最起码的准则。尽孝,绝不单纯是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同时也是为了锻炼自己的道德情操!因此,孝敬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整体教育的呼唤!
为了让孩子们深切地体会到父母对他们的养育之恩,幼儿园可以组织幼儿开展关心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活动,比如“三八节”活动,“父亲节”活动,邀请家长来园参加各种亲子活动,引导幼儿关心自己的家人,一起和爸爸妈妈做家务等等。
记得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一位年轻的妈妈亲自打水给老母亲洗脚,她的儿子也学着妈妈的样子端了半盆水请妈妈洗脚。广告词温馨提醒:上行下效。确实,要是每个老师、每个家庭均能致力于孝顺教育,那么我们的“幸福父母”会越来越多,我们的社会就会充满阳光。
二、注重幼儿“仁”的教育。
“仁,就是以人为本,富有爱心”。对于幼儿“仁”的教育主要是善良、友爱教育。善良、友爱是一个人一生能团结他人、奋发图强、成就一番事业的基础。让幼儿树立并永远拥有善良的心以及和他人团结友爱的优良品质,他会快乐面对人生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永远充满对生命的赞美、对人生的追求。因此,我们要把善良、友爱教育贯穿于幼儿美德教育的始终。
培养“仁”的美德,可以通过故事、角色表演、游戏等方式,与幼儿一起学习和欣赏各种美好的情操,引导幼儿学习和模仿。如故事《三只蝴蝶》、歌曲《我的好妈妈》《蚂蚁搬豆》等艺术作品都蕴含着美好情操的主题,给人以爱的思考,给人以快乐。在《三只蝴蝶》的故事表演中孩子们体验到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萌发了他们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情感。在歌表演《蚂蚁搬豆》中,孩子们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了解到每个人都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在这一次次看似平凡的活动中,幼儿获得的不仅仅是活动本身的快乐,而是心灵的一次次洗礼,只要教师坚持不懈,使他们从小具有怜悯弱小、扶助弱小之心。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习惯成自然,形成善良、友爱的高尚品德。
三、注重幼儿“礼”的教育。
“礼”,在书中的解释是这样的:礼,就是要注重礼仪,尊重他人,要保持良好的行为规范,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礼仪、礼节和礼貌。当今社会,大多是独生子女,自私、霸道是孩子们的通病。家长把孩子看成宝,尽量满足孩子们的各种需求,在这种注重物质供给忽略精神教育的“疼爱”中,很多孩子的言行都失去了基本的礼貌用语和礼貌行为,比如看到熟人不会主动打招呼,有客人来不知道如何招待,在生活中不会主动说“谢谢”和“对不起”,满口粗话、脏话、顶撞老人,却被家长视为“小事”,或在公共场合中不遵守公共秩序、大吵大闹等等。所以许多人都感叹:现在的孩子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可见幼儿的礼貌教育是多么重要。`
基于这点,每周利用晨谈时间对幼儿进行礼貌教育未尝不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夸大表扬有礼貌的幼儿,或者运用诗歌、故事、表演等方式,使幼儿从中受到启发,激励幼儿学会礼貌用语,从而提高幼儿讲文明讲礼貌的意识。
四、注重幼儿“信”的教育。
“信,就是要诚信守法,一诺千金。”对于幼儿教育,主要还是诚实教育。我国幼儿园的保教内容中明确指出:向幼儿进行诚实教育。
从小养成诚实的品德,是幼儿园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年纪小,知识经验缺乏,他们对行为准则的认识还不十分清楚,辨别是非的能力及控制能力都较弱,无法抵御他所喜欢的东西对他的诱惑,及不良的教育影响导致幼儿产生不诚实的行为等。在对幼儿进行诚实教育时,要仔细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根据幼儿的特点,配合家长进行深入细致的教育工作,同时教师要注重言传身教,在孩子们面前树立榜样,当然,教育有法又无定法,对幼儿进行诚实教育也一样,面对各种各样的幼儿不诚实情况要灵活地处理。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将幼儿的诚实教育进行到底,幼儿的明天一定更灿烂。
除了以上说到的“孝仁礼信”美德之外,对于幼儿的“忠义智”培养也是不可忽视的,在一日活动中,教师要学会随机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同时发挥艺术作品的效能。同时我们要懂得:对幼儿传统美德的培养与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像春雨滋润万物一样,点点滴滴、细致入微,需要家长和教师长期努力和辛勤培育:从最日常的行为做起、从最具体的道理讲起、从最小的漏洞堵起。只有这样,才能为祖国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的建设者。也才能彰显中华美德、传承中华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 篇2
寒假里我最感兴趣的是《中华美德故事》书,这本书让我渐渐的走向了光明美好的道德世界,也让我从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中认识到了道德的所在和它的价值。 本书有很多的神话故事、精彩的童话寓言,里面富含丰富的内容,让我充满好奇。
中国的历史很悠久,它的传统美德是最宝贵的财富。《中华美德故事》最感人的就属《孔融让梨》了,小小年纪的孔融就能主动将大的梨让给别人,自己吃最小的。现在的人很难做到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另一篇故事给我的映像也很深:宰相季文,身居高位,却以俭为荣,他穿旧衣,吃普通菜,信简陋房,不讲排场。相比之下,我们不少同学比吃比穿是很不应该的。 孔子曾说过“言必行,行必果。”一个人只有说到做到才会嬴得别人的信任,我决心改掉以前的坏毛病,做一个言而有信的我。从书中我还懂得了在生活中应该遵守诺言,敢于向别人承认错误,知道错了要及时改正。
这本书的故事很精彩,相信每一个读了这本书的人都会从中学到很多的知识,懂得很多的道理。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 篇3
我读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中的《曾子杀猪》一文,文章介绍了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天他的妻子要到市场去卖布,为了使儿子不惹麻烦,所以她对儿子说:“儿子,你不跟我卖布,我回来后让你吃猪肉。”儿子一听有肉吃,就不闹着去了。妻子回来后,发现曾子正要杀猪,妻子很舍不得,便哭着求他不要杀猪。而曾子却坚定地说:“做人不可以言而无信,既然答应儿子要杀猪吃肉,就不应该后悔,我不希望自己的儿子长大后言而无信,所以我今天要为儿子做个榜样。”于是曾子把猪杀了。他的儿子长大后也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读完这个故事,我深有体会。以前我经常说话不算数,答应别人的事也没有及时做到,为这事没少惹老师和父母生气。记得有一次,妈妈带我出去玩,我答应了回来后要写一篇日记的,可是我却没有写,一拖再拖,企图蒙混过关。现在想想多不应该呀,孔子曾经说过:“言必信,行必果。”一个人只有说到做到,才会赢得别人的信任,我决心改掉以前的坏毛病,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 篇4
中华传统美德,陶冶出一代代志士仁人。“仁义礼智信”,作为其核心价值观,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我国的千古圣人孔子,其思想博大精深,经受住历史长河的淘洗而历久弥新,至今仍具有恒久的魅力和普适的价值。孔子所倡导发展的“仁义礼智信”,作为人们虔诚遵循的道德规范,已深深地溶铸在民族精神之中,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份极其珍贵的遗产,体现了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
传统美德的“仁”,作为做人之本,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孔子把“仁”作为一种最高的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来倡导,强调“仁”应体现于日常人伦的一点一滴之中:对人,要“爱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对己,要“修己以敬”,“刚毅,木讷”;对事,要坚持真理,“当仁不让于师”,甚至“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仁由己”,仁不是从外部客观得来,而是由主观努力所具有,人的一生,应是一段依于仁,行于仁,实现仁的旅程。
传统美德的“义”,作为理想人格的根本特征,是君子内在的本质,她只有通过具体行动才能表现出来。孔子认为,在人类生活中,有一种比个人的实际利益更高的价值,这就是道义,“君子义以为上”、“君子义以为质”、“行义以达其道”,对于天下的事情,都应“直道而行”。义,自身具有不为功利价值决定的独立的价值,在义利问题上,孔子主张应遵循“见利思义”的道德原则,“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把住义与不义的底线,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公益。
传统美德的“礼”,既是社会文明程度的直观表征,又是个人道德素质的外在标志。孔子倡导“克己复礼”,其“礼”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仁”、“恭”、“敬”、“让”、“情”等方面。孔子认为,人的一生,不学礼则无以立身,不知礼则无以自立。“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人们学礼知礼,所重视的并不只是礼的外在表现,而是体现在礼的形式之中的社会道德功能和意义,掌握做人做事的规矩,通过不断的修身、反省、自律,实现“内圣外王”的道德理想人格,建设和谐发展的理想社会。
传统美德的“智”,是知人与求是的理性原则。孔子提倡的“知”(智),主要是一种道德认知与道德理性,他认为“仁”与“知”互为前提,都是做人应有的道德品质,“择不处仁,焉得知”、“未知;——焉得仁”。孔子还把“知”作为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好学则智”,一个人要成为智者,应该好学、乐思、勤问、笃行,通过学习与实践,吸纳人类的智慧,丰富心灵的世界,涵养生命的气质,提升修养的品级,从而达到做人的理想境界。
传统美德的“信”,是每个人的道德修养之基。孔子提倡“主忠信”、“敬事而信”、“谨而信”,做人就应该保持自己的本色,任凭岁月流逝,也决不能减弱诚信在心灵的光泽。他认为,人之所以高尚,人之所以成功,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自己的至诚至信。“信则人任焉”,一个人忠诚与信实的品格,是人生中最珍贵的财富,在这方面进行培育投资的人,虽然不能在世俗的物质方面变得富有,但可以从赢得的尊敬和荣誉中得到回报。
当今时代,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人类文明的大道,迫切需要伦理道德的精神支撑,需要形成具有现代意义的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不断的道德实践和道德修养。我们应以未来的视角和发展的眼光,从孔子的“仁义礼智信”中,取精用宏,找到她深层的精神定位和文化根基,赋予她体现时代精神的创新内涵,在心理上树立起对于共同道德信念的权威感和归属感,让孔子思想中无穷的精神文化养分,长久地播益于我们的道德人生和幸福人生。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 篇5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三字经之中的"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混。"
仁:仁者,人人心德也。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所以仁字,从二人相处,因为人不能离群而独存,别人之观念立,人之人格显,方能雍容和谐,以立己立人,发挥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事物为人,而不为己,发为恻隐之心,宽裕温柔,仁也。
义: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所以人发为羞恶之心,发为刚义之气,义也。
礼:礼者,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释名:礼,体也,得其事证也,人事之仪则也。进退周旋得其体,乃是正人身之法也。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礼也。
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也。
信:信者,不疑也,不差爽也,诚实也。就是「言出由衷,始终不渝」。信字从人言,人言不爽,方为有信也。诚心之意也,以诚居心,必然诚实。处世端正,不诳妄,不欺诈者,是为信也。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 篇6
仁是一种热爱,仁是一种奉献,当人们明白这些道理并好好去践行他提升自己的思想,我们的风气会更加和谐。
如果说孔子先贤提出的仁好比浩瀚的大海,需要大胸怀大智慧才可以做到。那么亚圣孟子提倡的义就如一条条河流,大家相对的简单些都能做到。义更多的时候是给人一种力所能及的支援。
孟子见梁惠王时,梁惠王问孟子,老人家您不远千里来到我们国家,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利益啊?孟子回答说,我没有什么利益,只有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而已。义就是做人做事的道理。
义是一种奉献,修桥补路啊,助人为乐啊,叫义举;懂得做人做事的根本所在叫深明大义;为了正确的人间大道而付出生命去捍卫叫舍身取义;面对别人需要援助而不会袖手旁观叫义不容辞;对于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而毫不犹豫的践行下去叫义无反顾;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冷漠无情或是恩将仇报叫忘恩负义。义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守望相助,是一种温暖。尊重自己的老人也要尊重别人的老人是一种大义,爱惜自己的孩子也要爱惜别人的孩子也是一种大义。这种义不是要你自不量力的去帮助他人,在行为上和语言上进行帮助和爱护都是义之所在,比如说逗人家小孩玩,搀扶行动不便的老人等都是义。
谈到义气,大家会先想到江湖草莽,为朋友两肋插刀赴汤蹈火的万丈豪情。大家有共同为天下苍生和黎民百姓做一番事情而走到一起的叫义气相投;为了祸害天下而聚集起来的叫臭味相投;你对我冷漠无情,我对你自然不会好,这叫你无情莫怪我无义。李白在侠客行中这样描述“义气”二字的:“三杯吐燃诺,五岳倒为轻。眼热耳花后,义气素霓生。”这是怎样的气概呢!从桃园结义到水泊梁山,历史的长河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义”字,可惜今天的人们只为了眼前的利益和想占取别人的便宜,早把“道义”二字抛在九霄云外了。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 篇7
在寒假里,我读了一篇《魏文侯与虞人期猎》的故事,故事里讲述了魏文侯与别人相约打猎,但由于天下大雨,在众人劝说不要去的情况下,魏文侯还是义无反顾的履行了自己的诺言,正是他处处诚信待人,才博得了其他人的信赖与拥戴。
有多少人信任你,你就拥有多少次成功的机会,'信'是什么东西?信是一种人格的力量,是超越金钱的友情,是了解、是欣赏、是覆水,具有不可逆转性。所以,言必行,行必果,言而有信,做人讲原则、做事先做人,做人先取信、 ?信誉基石,生死友情!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 篇8
我读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中的《曾子杀猪》一文,文章介绍了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天他的妻子要到市场去卖布,为了使儿子不惹麻烦,所以她对儿子说:“儿子,你不跟我卖布,我回来后让你吃猪肉。”儿子一听有肉吃,就不闹着去了。妻子回来后,发现曾子正要杀猪,妻子很舍不得,便哭着求他不要杀猪。而曾子却坚定地说:“做人不可以言而无信,既然答应儿子要杀猪吃肉,就不应该后悔,我不希望自己的儿子长大后言而无信,所以我今天要为儿子做个榜样。”于是曾子把猪杀了。他的儿子长大后也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读完这个故事,我深有体会。以前我经常说话不算数,答应别人的事也没有及时做到,为这事没少惹老师和父母生气。记得有一次,妈妈带我出去玩,我答应了回来后要写一篇日记的,可是我却没有写,一拖再拖,企图蒙混过关。现在想想多不应该呀,孔子曾经说过:“言必信,行必果。”一个人只有说到做到,才会赢得别人的信任,我决心改掉以前的坏毛病,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 篇9
暑假期间,在爸爸妈妈的指导下,我认真阅读了《小学生传统文化第一课:中国好家风 仁义礼智信》,感觉受益匪浅、启发很大。
《三字经》有言:“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混。”其中的“仁义礼智信”,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出的“五常”。这“五常”,贯穿于几千年形成发展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成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仁者,人二也。即二人相处之道,指在与他人相处之时,能够关系融洽、和谐。在具体的交往方法上,要按照“仁者,易也”来处事,也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尊重别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非常重仁,强调:仁者,爱人矣。简而言之,能爱护体贴别人,便为仁。
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即在别人有难时能够出手相助,帮人一把,即为义。在体现义的时机上,要做到“义者,宜也”,也就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
礼者,示人以曲也。正如俗话说,自己弯腰才能显得别人更高,对别人就显得敬重,即为有礼。古时候对于礼,也有“示人如弯曲的谷物”的比喻,意思是谷穗只有结满谷物的时候才会弯下头,礼之要义就在于此。
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假,把时生活中的各种事物都琢磨透了,也就显得智慧了。“智”还有理智的意思,即要有平和的心态,也就是“有修养”。如果失去理智,也就失去了修养;失去了修养,也就失去了礼貌;失去了礼貌,也就斯文扫地了。
信者,人言也。古时候没有纸,各种经验技能都靠言传身教。那时候的人们都很纯朴,没有很多的阴谋诡计和诳妄欺诈,故而都比较真实可靠。信字从人言,人言不爽,方为诚实,是为信也。
“仁义礼智信”的中华传统美德,陶冶出了一代代仁人志士,至今仍具有恒久的魅力和普适的价值。作为新时代的小朋友,我们要自觉传承和发扬“仁义礼智信”这一传统美德,努力争当践行“仁义礼智信”的好少年。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 篇10
今天,我读了《中国人的美德:仁义礼智信》这本书,使我感触很深。
所谓“仁”指仁人、爱人、仁爱。作为古代最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就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在现代社会,我们把有道德的人称为“仁人”,把没有道德的人称为“无仁”。“仁爱”思想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道德要求,这个要求已经渗透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里面,是不可取代的一部分。
“义”指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中华传统文化“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义”是合宜应当,应该的意思。是人应该遵守的最高道义。像我们这样的青少年,应该也是充满正义感的。“义”也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体现。
“礼”指明礼、礼貌、礼让、礼制。“礼’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在校园中,学生对老师的问好,这也是一种礼貌,出了校门回到家,向亲人问好,这也是一种礼貌。“礼”是治安之本。中国的文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礼仪文化”。“明礼”是讲文明,“礼制”是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礼仪”作为个人修养,“礼节”是作为待人接物的一个形式。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智”指知者、明智、智慧、机智。“仁、义、礼、智、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这些都需要“智”来联系起来才能灵活运用,而要是一个人不会运用“智”把它们联系起来,那么我想这个人一定很愚笨且一事无成。中国古代思想家赋予“智”以丰富的道德和内涵,而现在的新中国需要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智慧、科学智慧汇聚一体,形成新的`智慧。
“信”指诚信、信任。诚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而信任是人与人交往的重要条件。“信”是立身之道、兴业之道、俗世之道、诚信求和。孔子把“信”列为学生进行教育的“四大科目”(文、行、忠、信)和“五大规范”(恭、宽、信、敏、惠)之一,强调人一定要“言而有信”,不可无“信”。“以诚待人”“一诺千金”“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一直被中华民族所推崇并发扬光大。
这本书很好的写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所拥有的美德。让我们这些后辈能领悟到,中国之所以成为一个有文化的国家,就是因为我们的先人不断地把这些美德传承给一辈又一辈。中华美德,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精神文明的积累!
让我们携起手来,把这些中华文化传递给更多人,弘扬中华文化,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我们的骄傲!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 篇11
在书中,这篇属于古代节俭故事,讲得是北宋时期朝廷中的一位谏仪大夫陈省华,他严格的要求自己和妻子儿女生活简朴节约。
陈省华一家做高官的很多,但是他从来不让一家人随意坐车,任意在家中摆酒席,而且更让人不解的是,陈省华为了使家人养成节俭的习惯,还人妻子亲自带着大儿媳下厨房做饭。
文章最后有一则评语:全家得福的现象自古有之,在陈省华看来,果因为一人为官,鸡犬升天,骄奢的作风便会自然滋长,这于家于己都是不利的。我们有些家长应当从中吸取教训,做子女的,更不应当因为父母地位的变化而丢掉节俭这一优秀品质。
是的,我们要平等对人,能暂时没有的东西不要急着买,还能用的东西不要急着换。我们不能因为地位的不同而忽视一些人。其实世界缺少了他们也会变得平淡无色。家长们应该给子女做好节俭的榜样,并让节俭成为孩子的习惯。只有从小养成优秀的品质,长大后才能受到人们的尊敬。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 篇12
假期我读了《仁义礼智信》这本书,书中讲得都是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我喜欢智中的《曹冲的故事》这片文章,主要讲述了曹冲这个神童称象,和让雉鸡跳舞的两个故事,他的智慧几乎超过大人,充分的表明了曹的聪明机智,我要向他学习,看了这些小故事让我明白很多道理,让我们从小做起,成为一个仁义礼貌智慧守信的好少年。
寒假里我读了很多的课外书,其中有一本是《三十六计》给我的印象很深。它就是根据中国古代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又是中外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最为重视的智慧宝典《三十六计》。
苦肉计、连环计、瞒天过海、隔岸观火,空城计、反间计等等,每一计都是智慧的体现,不论是什么事情都不能用蛮力和莽撞要用头脑去思考和运用一些谋略。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的被里面的事例所折服,他让我明白了生活中遇到任何事情,哪怕是遇到麻烦,只要将事情巧妙的做好,讲麻烦巧妙的避开,这便是智慧的所在。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 篇13
“仁”:仁人、爱人、仁爱。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仁”,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中国人至今仍视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尊资为大。”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与仁并用,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提出了“仁义道德”、“仁至义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义”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利他,不以损害和出卖他人尤其是朋友来换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义”,还有情谊、恩谊之意,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牵挂、互相关照、互相提携。亲情和友情,发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义”的成分。有“义”,使友谊友情友善纯久。有“义”在,朋友不会出卖朋友,丈夫也不会抛弃妻子儿女。“义”,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
“礼”: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制。“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这个“礼义之邦”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记》)“礼”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谓“礼制”;作为待人接物的形式,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智”:知者、明智、智慧、机智。“智”通“知”。中国古代思想家赋予“智”以丰富的道德内涵。“智”在知道遵道。学而致知,不知不觉,智而不奸。“仁、义、礼、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而要将这一切联系起来就需要“智”贯穿其中,否则即使有“仁、义、礼、信”加持于身,也都不可能通达无碍。新时期需要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智慧、人文智慧、科学智慧聚成一体,开启新的智慧。
“信”:诚信、信任。《说文》讲:“人言为信”。“信”是立身之道、兴业之道、治世之道。诚信求和。诚信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交往规则。孔子把“信”列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四大科目”(文、行、忠、信)和“五大规范”(恭、宽、信、敏、惠)之一,强调要“言而有信”,“信则人任焉。”“以诚待人”、“以信取人”、“一诺千金”、“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推崇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