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字典详细介绍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中国 字典 最早 介绍 详细

管理员

摘要:

中国最早的字典详细介绍   导语:我国最早的字典出现在什么时候?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中国最早的字典的常识,希望你喜欢,一起看看吧。  我国各类字典发展概况:  一、古代字书的雏形——周秦汉时期的识字课本  二、古代字书的产生  1 《尔雅》——第一部故训词……

中国最早的字典详细介绍

  导语:我国最早的字典出现在什么时候?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中国最早的字典的常识,希望你喜欢,一起看看吧。

  我国各类字典发展概况:

  一、古代字书的雏形——周秦汉时期的识字课本

  二、古代字书的产生

  1 《尔雅》——第一部故训词典

  2 《方言》——第一部方言词典

  3 《说文解字》——第一部字典

  4 《释名》——第一部声训词典

  三、古代字书的演变

  1 《玉篇》——第一部楷书字典

  2 《一切经音义》——广释佛典文字音义的词典

  3 《广韵》——现存第一部完整的韵书

  四、古代字书的兴盛

  1 《字汇》——第一部通俗易查的字典

  2 《康熙字典》——古代字典的定型

  3 《佩文韵府》——古代诗词歌赋词藻的汇辑

  4 《经籍纂诂》——集经传子史引文训诂之大成

  5 《经传释词》——经传虚词的集释

  五、近现代字典词典的演变和革新

  1 《中华大字典》——新旧字典的津梁

  2 《辞源》——第一部大型综合性语文词典

  3 《辞海》——语词及百科词语的汇聚

  4 《国语词典》——符号注音和音序排列排检法的先导

  5 《诗词曲语辞汇释》——诗词典特殊语辞的汇释

  6 《综合英流大辞典》——词典编纂新领域的拓展

  我国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字典在什么时候?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献给汉安帝)。《说文解字》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

  许慎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将9353字分别归入540部。540部又据形系联归并为14大类。字典正文就按这14大类分为14篇,卷末叙目别为一篇,全书共有15篇。《说文解字》共15卷,其中包括序目1卷。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

  《说文解字》的体例是先列出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则在后面列出。然后解释这个字的本义,再结实字形与字义或字音之间的关系。《说文解字》中的部首排列是按照形体相似或者意义相近的原则排列的。

  《说文解字》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后世的字典大多采用这个方式。段玉裁称这部书“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

  历代对于《说文解字》都有许多学者研究,清朝时研究最为兴盛。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释例》、《说文句读》尤备推崇,四人也获尊称为“说文四大家”。

  造字法上提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谓“六书”学说。并在《说文解字.叙》里对“六书”做了全面的、权威性的解释。从此,“六书”成为专门之学。

  《说文解字》内容简介

  《说文解字》内容共十五卷,以小篆为研究对象,同时参照小篆以外的古文、籀文,其中一至十四卷为文字解说,十五卷为叙目,每卷都分上下两篇,实为三十卷。共收字头9353个,重文(古文、异体等)1163个,字头以小篆为准,兼有古文、籀文等异体。

  唐抄本说文解字《说文解字》首创汉字部首,顺应了统一规范汉字的时代要求,根据“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牵条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系联”的原则,以字形为纲,因形立训,将汉字中相同的形旁作为分类的基准,分540个部首排列,从“一”部开始到“亥”部结束,同部字的第一个字就是部首,并用“凡某之属皆从某”标明。凡同从一个偏旁的字都列在一起,讨原以纳流,执要以说详,措意于揭示词语的内在规律和词义系统。

  《说文解字》正文部分重点在字形的分析,以周秦书面语言为训释对象,从字形出发,阐明篆体文字结构,追溯造字源流,以形为经,以义为纬,探求与字形结构相合的本义,阐述形音义三方面的关系,在以形归类的表象下,旨在寻求义类的确立,即通过一个个形类的分辨达到一个个义类的聚合。释义主要采用同义词或近义词解释被释词,或标示义界作定义式的诠释,或阐述语源。每一个字的说解,一般先分析探求其本义,再根据“六书”理论剖析形体结构,说明词义,用形声字声符或“读若”说明读音,解释字形与字义或字音之间的关系,用“一曰、或曰、又曰”分列义项。《说文》征引的经书古籍中不仅有《诗》《书》《礼》《易》《春秋》,还有《老子》《墨子》《韩非子》《国语》《逸周书》《楚辞》《史篇》《山海经》《司马法》《太乙经》等,涉及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等不同学科的知识。

  《说文解字》里的“古文”,今依大徐本所注明的重文字数是474个,主要指汉代所发现的孔子壁中书及《春秋左氏传》。就许书所列古文形体来看,与魏石经古文、宋郭忠恕《汗简》所辑传抄古文字形皆近。这种文字也称为“蝌蚪文”,是战国时代通行于齐、鲁、三晋之间的一种古文字书迹。

  《说文解字》里的“籀文”是来自《史籀篇》中的文字,大徐本标明的重文数共计208个。今比照出土东周文字资料,不论秦或东方诸国均有许书籀文之用例,许多籀文字形还接近西周晚期的金文字形,表明《史籀篇》所流传的时代要早于东周,班固、许慎以为周宣王时书,大致是可信的。

  在许书重文里,还有“或体”“俗体”“今文”诸名,许慎常用“或作某”、“俗作某”称之。古文、籀文与正篆是属于不同时期所存在的古汉字异文关系,或体、俗体、今文与正篆则主要是指汉世所存在的异文关系。

  《说文解字》的创作背景

  1、时代背景

  《说文解字》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是东汉的客观条件与许慎的主观条件碰撞的结果。

  第一,周秦两汉的文字、词汇研究,为《说文解字》的出现奠定了学术基础。西周有《史籀篇》,秦朝有《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西汉有《凡将篇》《急就篇》《元尚篇》《训纂篇》东汉有《滂熹篇》;还有成书于汉初的《尔雅》成书于西汉末年的《方言》;还有从地下或壁里挖掘出来的古本,从山川得到的鼎彝上的铭文:诸如此类,都为《说文解字》的成书准备了成千上万的各种体式的单字。周秦两汉《史籀篇》之类的识字课本和《尔雅》《方言》诸书,为《说文解字》的编排提供了借鉴。许慎以前的经学家和小学家关于汉字形音义诸方面的研究成果,比如“六书说”,就为《说文解字》提供了理论指导。

  第二,汉代今古文学派的激烈斗争,为《说文解字》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今文是指隶书,古文是指先秦六国古文。经典因记载的文字不同而分为今文经典和古文经典,这本来只是字体的不同,但研究的人却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派别。今文经学派认为经书是圣人之言,字字句句寓有“微言大义”,大可经世致用,常常断章取义,任意引申比附。古文经学派认为应该根据字义客观地解释经义,应该重视语言文字之学,树立它在经学上的崇高地位。许慎是古文经学家,他生活在东汉中叶之后。此时,正值今文经学派逐渐衰落,古文经学派逐渐兴盛。他不能容忍为要经世致用而曲解文字的现象,他猛烈抨击那些“玩其所习,蔽所希闻”的俗儒,那些“竞说字解经,喧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的“鄙夫”。他认为文字是“经艺之本,王政之始”,曲解文字必然篡改“经艺”,不利于“王政”。为了驳斥今文经学家篡改经义的说法,许慎立志写作《说文解字》。

  2、个人背景

  许慎求是的精神使他这种志向变为现实。《后汉书·儒林传·许慎传》说:“少博学经籍,马融常推敬之,时人为之语日:‘《五经》无双许叔重。’”可见其学识当为同辈人之出类拔萃者。《许慎传》又说:“性淳笃。”淳,纯实;笃,忠厚。就是说许慎一辈子忠厚老实,实事求是。正因为这样,他才能上下求索,博通人,力求作到小大立论,信而有证。“其于所不知,盖阙如也。”(《说文解字·叙》)对于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让它缺着,不自以为是,强作解人。在长期的学习和研究中,许慎搜集到大量的小篆、古文、籀文资料,并且以广博的经学知识为基础,根据六书条例,在从贾逵受古学之时,即着手编写《说文解字》,在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正月草成这部著作。许慎在校书过程中,涉猎的典籍广而精深。当时《说文解字》的初稿虽已完成,但为了利用此机会将它补充得更加完善,迟迟不作定稿。安帝元年(119年)初六,全国四十二处地震,灾情极为严重。皇帝下诏三府,选属下有能力的官员,出补令长,安抚百姓,稳定民心。许慎朴实忠厚,又“能惠利牧养”,故被选受诏到沛国洨县(今安徽固镇)任县令。许慎致力儒学,淡于仕官,在就任县令之前,即称病回故乡万岁里,专心审定《说文解字》。三年后,即121年,《说文解字》定稿,遂让其子许冲将稿奉献皇帝。

  3、书名来源

  《说文解字》之名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说文”,一是“解字”,“文”与“字”不是同一概念,许慎对此的解释是:仓颉开始造文字时,大概是按照万物的形状临摹,所以这种图画似的符号叫做“文”,这以后,那形与形,形与声结合的符号便叫“字”。“文”,就是描绘事物本来的形状,“字”的含义是说滋生,繁衍。

  “字”是后起的,秦代以前,文字只称“文”或“书”,不叫“字”,“文”和“字”反映了汉字发展的两个阶段,即图画符号阶段和概念符号阶段,古文字学家称独体的字为“文”,称合体的字为“字”,独体的“文”因为不能再分解,故说明之,即“说文”之义;合体的“字”由两三个不同的“文”构成,故剖解之,即“解字”之义,上述两层意思合在一起,可作《说文解字》之名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