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学习心得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饮食文化 中国

管理员

摘要:

中国饮食文化学习心得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样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饮食文化学习心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中国饮食文化学习心得1  近些年来,中式快餐风靡全国,并……

中国饮食文化学习心得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样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饮食文化学习心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国饮食文化学习心得1

  近些年来,中式快餐风靡全国,并取得一定成就,但我认为,推陈出新更应继承传统。

  无可否认的是,新式中餐的出现及发展,的确对中餐在市场份额竞争中起到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洋快餐独大的局面,因此有人认为中式快餐是饮食文化的创新。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其中的一些不妥之处。

  首先,创新应该系推陈出新,是在原有文化基础上的超越和进步;而中式快餐更似是走回头路。它只是一种新的事物,而不是创新。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和创新,形成以苏鲁川粤菜为代表的众多菜系。中国美食名扬海内外,但无论哪一个菜系都要讲究食材精良,工序精细,菜式精致,品味精美。非慢功不可出细活。食语之云:靓材精艺,美食之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反观时下所谓之“中式快餐”,它一味追求速度,其用料之粗,工序之简,流程之快,哪一点能体现出中国饮食文化之精髓呢?只不过是味精、香料、食材的杂烩罢了,除了消除人们的饥饿感之外,哪有美食?更罔谈饮食文化继承。

  其实,不只是美食文化,所有文化的创新都应基于传统,以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在相互激荡的文化碰撞中,愈加强盛,又保留个性。如果学习外来文化时不继承自身的传统,那就犯了“拿来主义”的.毛病,鲁迅先生对此也作过批判。苏联被和平演变,前车可鉴!关个各个文化创新的成功案例,无一不是以传统为本,以时代为体,但中式快餐,对传统厨艺只取其皮毛而去其精髓,实在可惜。

  这种内涵思想是一种文化存在之基本。何以为?要判断一种文化是否一脉相承,最重要的是看它的基本内涵是否改变,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如中华文化,之所以说他是源远流长,就是因为基本内涵不变,如儒家思想贯穿中国历史千年以上;周易经历数千年而不衰,形成五行、八卦、梅花术数、奇门遁甲等数十流派。而印度文化,就不能说是一脉相承,因为它的基本内涵数易其源,故其文化种类虽繁多而缺乏厚重,就连起源于印度的佛教,也不为现代的印度人所继承。

  所以说,中式快餐只不过是披着传统美食外衣的伪传统饮食文化。与外国人非常不同的是:就餐,于中国人来说本该是一项休闲的享受,加上一个“快”字,就令到这种休闲及享受荡然无存,这种本身就自相矛盾的、由快节奏社会崔生出来的产物,注定不是文化的精品。

  故言之,创新应建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而这,才是创新的成功之道!

中国饮食文化学习心得2

  “民以食为天”,饮食也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中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地域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各地各民族的美食文化也各不相同。美食文化是人们几千年来养成的饮食习惯,不像其它特色文化那样容易消失,只要这一地区还有人,那么这一地区的美食文化就不会消失。

  近些天,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连续几个深夜,让无数人守在荧屏前,看得食指大动、口水涟涟。然而,作为纪录片,它不一样于以往的影像素材里,以“烹饪大师”或“美食名家”结构,展现的是“精湛的厨艺”和“繁复的过程”,亦或是能够在电视节目中看到的“比赛”形式。在本片中,中国美食更多的以简便快捷的叙述节奏和精巧细腻的画面,向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变迁,中国人在饮食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以及那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

  中国人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一样地区的人吃什么,这其中涵盖着历史和文化的因素。人与食物的关系已经到达密不可分的境界。《舌尖上的中国》用一个个具体的人物故事串联起祖国各地的美食生态,这其中,有制作的技巧,有艰辛的劳作,有相濡以沫的真情,有端上桌的美食,也有食物的演变过程,有方寸间的方桌厨房,也有广袤的祖国山河……人文关怀贯穿其中,用最质朴的表现手法展现那些贯穿于日常生活的东西。

  1)自然的馈赠对于餐桌上的美食,我们在品尝美味的同时,还要感激大自然的`馈赠。本集选取生活在中国境内截然不一样的地理环境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个人、家庭和群落为故事主角,以及由于自然环境的巨大差异,所带来的截然不一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为故事背景,展现大自然是以怎样不一样的方式赋予辛勤劳动的人们神奇的食物。

  2)主食的故事从北到南,从西到东,不一样的地域,不一样的文化,不一样的民族,不一样的风貌,唯一相同的是作为中国人对主食样貌、口感的追求。主食是餐桌上的主要食物,是人们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从远古时代赖以充饥的自然谷物到如今人们餐桌上丰盛的、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一个异彩纷呈、变化多端的主食世界呈此刻你面前。

  3)转化的灵感由豆腐、到酒、到酱,再到泡菜,那芳香浓郁的味道令人难忘。一坛坛、一罐罐的发酵,敏锐又果断地打造出食物的新境界,这种味道是人与微生物携手贡献的成果,它逾越了障碍,营造了条件,把握了机缘,经历了失败。祖宗传下来的方法,自我掌握到的技术,转化的灵感是最大的智慧!

  4)时间的味道腌腊、风干、糟醉、烟熏,蕴藏着中华民族对于滋味和世道人心的某种特殊的感触。盐的味道,它来自时间,也来自人情。它已经在漫长的岁月里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等感情交杂在一齐,才下舌头,又上心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个是滋味,哪个是情怀!

  5)厨房的秘密与西方“菜生而鲜,食分而餐”的饮食传统文化相比,中国的菜肴更讲究色、香、味、形、器。由炊具的变化到菜式的变化,水火本是两家人,对立却又互相牵制,对于厨师而言,水火关系的调控,是他们技艺的展示。而厨房的秘密无非就是人类对美食的共同热爱!

  6)五味的调和甜苦咸酸辣,五味是评定一道“艺术”的关卡,亦是人生的滋味。甜是收获,是被认定的喜悦与幸福,不仅仅是对一道菜,更是一位厨师,一种文化的认可;苦是苦尽甘来,化腐朽为神奇的魔术;咸是吃得苦中苦,厚重的味道也能得到味蕾的认同;酸是不堪纠缠而难以言说的苦难,然而在菜里它却是不可或缺的“画龙点睛”之笔;辣是坚韧与果断,尤以川菜闻名。

  7)我们的田野不管是高山、平原、湖泊、海洋,城市还是乡村,不管是糯稻、海参、河蟹、芋头、青稞,农田还是菜园,不一样地域的中国人,用自我的智慧,适度、巧妙地利用自然,获得质朴美味的食物。“他们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总不会忘记抬头看看天!”从餐桌回归大地,颇似头尾呼应的手法,也为《舌尖上的中国》画上圆满的句号……

  美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独特文化,美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关系到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根本。但美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不一样于其它文化,美食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所以,美食是不分厨师等级,不分国界的,可是请别在接纳他国美食文化的同时,丢弃了属于你自我的乡土人情!

中国饮食文化学习心得3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而中国的饮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也源远流长。如果你去到任何一个中国人的家里或是在中国餐厅就餐,你会发现他们的餐桌礼仪十分特别,而且充满着深意及乐趣。

  尊重为先

  在餐桌上,中国饮食文化非常注重“尊重”二字。对于那些长者,老师或者贵客,通常都要做到谦虚礼让。

  中国人非常注重孝道。他们往往会先把最好的菜第一个送给自己家庭里的长辈品尝,因为长辈们为了这个家付出最多。在古时候,虽然人们生活拮据,但是善待自己的长辈并尽力照顾好他们是必须尽到的义务。

  尽管中国的主人都很友好,但作为客人也要向主人表示敬意。在晚餐开始前,主人往往会寒暄一番,客人只有在听到“请用,随意”等类似的话语后才能开始用餐。否则,会让人感到不舒服。

  主人一般会把主菜放在餐桌的中央,其余的菜围绕摆放。通常主菜会面向贵宾或者年长者,这也显示出尊重的美意。

  筷子文化

  中国人都用筷子吃饭,筷子文化在中国由来已久。现在,筷子的使用也已经深入到其他许多地方,如:越南,韩国,朝鲜等等。筷子的诞生象征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这一对筷子虽然看似简单,但是他可以夹,绕,戳住食物。同时,在一些重大的'场合中,例如婚礼喜宴,赠送筷子作为礼品也寓意幸福,吉祥。重要时刻

  生日是每一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在年轻的时候,人们往往在生日前要吃一碗面,寓意长寿;在生日当天则吃蛋糕庆祝。等人到了中年,这时候的生日更为重要,除了吃面和蛋糕之外,大家还会送上蟠桃祝福长寿安康。

  在结婚的大喜日子,中国人往往会吃花生,龙眼等食品,祝福新人能马上有爱情的结晶。在端午节,尽管不是所有人都能亲眼欣赏到赛龙舟的精彩比赛。但是,他们都会吃粽子,用糯米,鲜肉以及竹叶等原材料包出来的特别食物。这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人物屈原而制作的,人们害怕他吃不饱,就会给他做各种样式和形状的粽子。

  在中国农历最后一个月的第八天,中国人都会吃“腊八粥”,来纪念和分享大家的成果,至今这个传统没有改变。

  对于中国家庭,如果有孩子出生了,父母们会为邻居送上红鸡蛋庆祝这件喜事,有时候会在红鸡蛋上点上黑点,表示孩子的出生日期,或者暗示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

  而在新年的时候,大部分中国人都会聚在一起,享用鸡鸭鱼肉,庆祝新年的到来,这些食物也寓意来年的繁华与丰收。

中国饮食文化学习心得4

  第一,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三,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中国饮食文化学习心得5

  经过漫长的等待,继《舌尖上的中国》热播之后,续集《舌尖上的中国2》也最终播出了。作为它忠实的观众,我和爸爸每周都会收看。

  顾名思义,《舌尖上的中国》描述的是食物,并且,是中国的食物。

  所有人都明白,中华礼貌悠悠5000年的历史博大精深,然而,从人类存在的那一天起,便都需要食物来维持生命,所以,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

  从人气火热的.重庆麻辣火锅,到金灿灿的菜籽油和香甜可口蜂蜜,没有哪一种美味,是能够简简单单地获得的。

  当人们热火朝天地吃着火锅,享受着团圆的喜悦与火锅的温暖,火锅店的老板耗费一个通宵与无数晶粒翻炒三大锅辣椒,作为火锅店五天的底料。当村民们从油坊买取菜籽油,炒出香气扑鼻的菜,菜籽油经过了道道工序,正由人用尽全身的力气,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压榨。

  当我们闲来无事,泡一杯蜂蜜,独坐一隅,享受这清香甘甜的滋味时,千里外的一名青年正爬上相当于10层楼高的大树,取得最自然、最甜美的蜜。

  食物,是大自然的馈赠,也需要人们去发觉,去寻找,去加工。“一份耕耘,一分收获。”仅有付出了努力,才会获得汇报,每一次小小的成功,都需要汗水的浇灌。

  用自我的双手,自我的努力,去获取自我的食物,维持自我的生命,这种坚毅的精神,不正是我们中华土地上的人们一向所坚信的,一向在发扬的吗?

  《舌尖上的中国》讲的不仅仅是食物,更多的,是食物中体现的中国,食物中体现的中华民族坚毅的品格。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需要传承的文化,需要锻炼的品质。

中国饮食文化学习心得6

  舌尖上的中国,你所看到的不仅仅是食物,涵盖了所有在城市里,只到超市与菜场买食物的你所不知道的,美食从来都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从高原深山里,到湖泊,大海,所有我们平常能见到或者鲜见的食物,原来它们是从那里获取的,香格里拉的松茸要早上三四点出门,步行二十多公里到原始森林里找寻,没错,就是找寻,仔细而艰难的找寻这上天赋予的珍宝,说珍宝一点也不过分,在北方一盘碳烤松茸的价格是1600元,而她们的找寻只是为了一个夏天5000元左右的收入。

  还有一颗看似普通的莲藕,必须由专业的挖藕工人每天从淤泥里挖,那种劳动强度让他们都或多或少的有肩周炎和腰肌劳损,餐桌上的雪白的莲藕里有挖藕工人满是泥浆的汗水。

  那些最原始的获取食物的方法艰辛而繁琐,那份辛苦里饱含了多少汗水与情感,我们可想而知,而那些用最原始的烹饪手法做出的美味,才是你的味蕾与胃和心灵真正需要的,看过你才知道自己碗里赖以生存的那些,真的是你的天。

  舌尖上的味道不只是食物所带来的馨香,还有历久弥新的那份热爱,童年的味道,远去的味道,食物所承载的情感世界,所有的关于吃的记忆和我们最初的舌尖下深藏的信念。

  饮食,表面上看是一道道由各类食材组合而成的`菜,供你果腹,免受饥饿之苦,其次才是满足味蕾的愉悦。

  可是另一方面它代表的就是文化,饮食的这种文化,代表着你内心最深处的那种记忆,你小时候吃过什么,它们都会像烙印一般跟随你一辈子。

  这话一点不假,中国人走到哪里都能很快适应,可是唯一适应不了的就是自己的胃,正因如此中餐馆开遍了全世界,也试图用中国的美食去征服世界人的胃。

  五千年历史的沉淀,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都是精华,尤其在现在这样物质丰裕的时代,人人都爱吃,人人都讲究吃,随处可见精美菜品的图片四处流传,教授人做美食的相册教学贴比比皆是。

  可是大家眼中更多的是这五颜六色,卖相极佳的成品,却很少有人关注这些食物背后的故事。

  《舌尖上的中国》虽然听起来应该是介绍各地美食名吃的,但是实际看下来却是在讲述一个个和食材相关的故事,一个个食材背后,真实的中国人的故事。

  所以一部分吃货失望了,因为他们没有看到自己想象中的东西。

  没有新奇的菜品,纪录片展现的人文内容远比美食要多得多,那些在火上翻腾的食物倒更像是为这些故事的点缀,所以在他们看来喧宾夺主了。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才让整个纪录片有了深度,有了更能打动人心的筹码,也才能使我感动。

  尤其是海外的学子们,看到这些熟悉的情景与人群,大概思乡之情会更切,很多人大概已经开始动手预定暑假回家的机票准备回去大快朵颐了吧。

  中国幅员辽阔,饮食的种类更是千千万,在一个52分钟的纪录片中展现这些繁杂的美食,用剪辑技巧,灵动流畅的把几个故事串联起来,还前后承和,不得不说制作组是花了心思的。

  而且南北方相对比,内陆与海相映衬,不失独特风味,也更加反映了完整的中国,在片子的结构上来看的确是佳作。

  《舌尖上的中国》将生活中熟视无睹的食物给予一个新的视角,开创了美食类节目的新篇章。

  该片在立意上,不但表达了中华文明和文化的传承,更弘扬了一种敬业和做人的本分。

  该片展现了普通人的生活常态,突出了一种人情,辛勤的劳作,把烟火气的饮食节目,拍摄得美轮美奂,形成特有的诗意。

  它在整体上有系统的连贯性,主题鲜明,却又能各自成篇。

  在剪辑上表达了很大的跳跃性,最终又回到原点,给人一种宁静的回味和思考。

中国饮食文化学习心得7

  我在网上看了一遍前段时间比较火的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看到“舌尖”,想必必定是展示各地美食,弘扬传统文化的节目吧。想来所料不差,便尝试着欣赏了这个饶趣味味的节目。

  本片介绍了华夏各地“南米北面”的饮食差异以及烤松茸油、焖春笋、雪菜冬笋豆腐汤、腊味飘香腌笃鲜、排骨莲藕汤、椒盐藕夹、酸辣藕丁、煎焖鱼头泡饼、煎焗马鲛鱼、酸菜鱼、松鼠桂鱼、侉炖鱼等不一样地区的风味小食。与其它那些花哨的饮食类的节目不一样,这个节目的`真诚、朴实带给我们更多的是超越美食的思考。从中我了解到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食物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在更深一步的思考时,对处在“舌尖上”的中国又有了更深的了解——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变化万千的精致主食,都是中国人辛勤劳动,经验积累的结晶。今日当我们有权远离自然,享受美食的时候,我们应当珍惜大自然的恩赐,感激的那些经过劳动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们。

  我认为这个节目最重要的不是味觉上的享受,在视觉上比这个纪录片的色泽好得多的遍地都是,而是淳朴的人,人生观和自然观。

  我觉得《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是我们每个吃货必看的一部,不看真的是会后悔的。

中国饮食文化学习心得8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食,大若天地。我们生存的基本要素就是从食物中获取的,大地万物的生灵全部都要靠食物来补充能量,获取营养,维持生命。再看这部《闲话中国人》,开头第一炮便是在大谈“饮食”。中国的饮食文化早有上千年的历史,可算得上是传统文化了。由此可看出,饮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所占地位之重。

  外国人重于情趣,中国人则重于饮食。中国人既然能以食为天,则“悠悠万事,唯此为大”,世界上还有比天大的吗?答案是肯定的。所以,中国人甚至认为“普天之下,莫非一吃”,认为不管任何事都能用“吃”来解决。这就是现代中国人对千百万年前的老祖宗流传下来的饮食文化的认识,这也是书中所说的“泛食主义”。

  说到这“泛食主义”,它也包含在饮食文化内,只不过是口语上通过文字来表达的。就像是说人就叫“人口”;谋生就叫“糊口”;职业和工作就叫“饭碗”。干什么工作就吃什么饭,就像书中所说的':“修鞋补锅是吃手艺饭;说书卖唱是吃开口饭;当教书匠是吃粉笔灰;出租房屋是吃瓦片儿。”总而言之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切都与“吃”扯得上边。

  饮食,说白了也就是吃饭。但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终于深刻的了解了中国人的“吃饭”文化。

  何为“吃饭”文化,我想这也只能在中国才寻找得出答案。在中国人看来,食物乃生命之源。因此给人食物,请人吃饭,是一种很重的礼仪;而接受他人的食物,则是受了很大的恩惠,必须加以回报。这,便是中国文化中“吃饭”文化的基本准则。但在这一来一往,你一席我一顿的过程中,这“吃饭”文化渐渐的变了味儿。中国人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渐丰满的腰包也闲不住了,开始流行起“请客吃饭”,而“吃饭”文化的基本准则也渐渐成为中国人请客吃饭的正当理由。大家也习惯起这新一代的“吃饭”文化。像这逢年过节,红白喜事,老人做寿诞,小孩过生日,谁家不请,哪个不吃?如果升了职位,涨了工资,搬了新居,走出国门,三朋四友七大姑八大姨也都会堂而皇之地要求你请客吃饭。有人来了要“接风”,送人走了要“饯行”,有事要“撮一撮”,没事也要“聚一聚”。用书上的话总结:中国人恐怕是世界上最爱请客吃饭的民族。

  这饮食饮食,说完了“食”,接着得说“饮”了。

  既然说到“饮”,那么“茶”,便是不折不扣的中国文化。

  中国人爱喝茶,西方人爱喝酒。“西人饮酒而取其汁,国人饮茶乃取其气”,这是书上的原话。西方人喝酒是为了身体,中国人品茶则是为了意境。

  自古以来,茶就是文人雅士所热衷的“至清至雅之物”,它也往往用于陪衬一些山水美景,文雅之趣。所以,这喝茶不叫“喝茶”,得叫“品茶”,从这品茶中还能品出人生哲理,事物的启迪,从而自古产生那么多的伟大诗人来“颂”茶。就连这品茶中,还品出了茶术之道。

  不单“食”能请,这“茶”也能请。比如这“吃早茶”,则是如今商场上用来谈生意的办法之一。吃早茶不过于排场,但也不过于寒酸,几叠小食,一杯清茶,既能解决早餐问题,也可以享受其中的一点“意境”。它也确实比请客吃饭少了一点铜臭味,少了一点利益和关系。

  柴米油盐酱醋茶,厨房中的繁杂琐事,生活中的切切察察;

  悠悠上下五千年,时代中的巨大变迁,历史中的中国文化。

  这本书可谓笼万物于形内,把生活中最繁杂却又最简单的事与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使人读完此书,必定能领悟到中国文化中饮食文化的巨大魅力和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