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殡葬礼仪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殡葬 中国 礼仪

管理员

摘要:

中国传统殡葬礼仪  在中国,在为死者办理丧葬仪式的时候有很多的礼仪讲究。其中包括初丧、哭丧、做七、送葬、下葬,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传统殡葬礼仪,欢迎月u!  中国传统殡葬礼仪 1  在亲属刚把临终之人移到灵床后,在其初死之时,首先有“属纩”这一古代……

中国传统殡葬礼仪

  在中国,在为死者办理丧葬仪式的时候有很多的礼仪讲究。其中包括初丧、哭丧、做七、送葬、下葬,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传统殡葬礼仪,欢迎月u!

  中国传统殡葬礼仪 1

  在亲属刚把临终之人移到灵床后,在其初死之时,首先有“属纩”这一古代礼仪,就是用新蚕丝、棉花试死者有无鼻息。经属纩验证死者真正气绝之后,亡者门首竖柳枝白纸幡旗,子女家属成员围尸哭泣尽哀,然后进行招魂仪式。进行这个仪式的目的是在封建迷信影响之下的人们想通过这一仪式把死者的灵魂引到灵床上来,以期死者复活,其实也是亲属对死者表达眷恋之情的另一个体现。因为传统丧葬文化认为,人死乃是魂魄离开了躯体,魂升到天上,魄进入地下,若招唤及时,仍能复归,故此仪式在古代叫做“复”。

  具体做法是由死者亲属将死者衣服或卧具扔到正房上面,一边扔一边哀嚎死者的称谓,并于屋前树招魂幡,祝愿死者的灵魂能够安息,不要成为游魂野鬼。在我国也有一些地区的做法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如山东临沂一带的习俗,是用一块白布从梁上搭过来,再用一只白公鸡在病床上拖几下,顺着白布从梁上递到外间屋,在死者身边走上-盛圈,然后把公鸡杀死,叫做“引魂”。传说中客死他乡的人的魂魄就会找不到归途,只有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家人企望他 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人死之后,按照旧时的规矩还要举行饭含仪式。即在死者的口中放人米贝、玉贝和米饭之类的东西,为得是不让死者张着空嘴、饿着肚子到阴间去受罪而成为饿死鬼。

  中国传统殡葬礼仪 2

  圆坟、烧七、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解析

  1、自古中国丧葬习俗有:出殡日起三天原坟的习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梁、摆供品、上香、踩院子、烧纸等程式。(骨灰盒在殡仪馆存放的,只摆供品、上香、烧纸)。

  2、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烧一次纸,烧七次,过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为烧七(也叫:做七或犯七)。今天的人们往往将做七改变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坟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现在只烧单数,烧大七)。按丧事习俗,烧一七、七七、以死者儿子为主,称做:有头,有尾;三七、以死者儿媳为主;五七、以死者女儿为主。(烧五盆纸花)。按丧事习俗,烧七(做七)。

  还有特别需要一说的是犯七。何谓犯七?就是从亡故之日以农历推算,若逢七之日与初七、十七、二十七这些日子重合,就叫犯七,比如三七与这些日子相合,就是犯了三七。有道是:“亡人不犯七,活人没饭吃”,意思是说,犯七有利于活人,但亡人却会因此而受罪遭难,所以,遇此情况,活人需要为亡人消灾救难,也就是需要上坟为亡人淋七。以山西为例,其具体的做法是:用麻纸剪纸人,其数目是比亡人之寿多三个,扎于谷杆上,还要剪一把伞,一架梯子,一座桥。把这些纸人围成一圈,扎到坟头,中间放伞、梯和桥,然后用水浇放有核桃和枣的漏瓢以淋纸人,并虔诚地念种.种提醒亡人的话语,如躲雨了,过桥了,打雷了等等。

  从死者咽气之日算起,每7天为一“七”,“七七”之内,孝子不理发,不修面,称为“囚七”。每“七”均需上坟为死者烧纸钱,尤以“三七”、“五七”、“七七”最重要。七个“七”中如有一个以上的“七”与农历日期中的“七”相吻合,称为“犯七”,如果没有“犯七”,孝子则要在“复山”前讨足一百户人家施舍的米,用来在“复山”那天招待前来致祭的亲朋。

  中国传统殡葬礼仪 3

  中国传统丧葬风俗

  在回灵之前,孝子孝妇所穿孝衣是麻衣,回灵之后,全家脱下麻衣,孝子改在右臂挂麻布手圈或乌布手圈,孝妇改在头上插白花,称为带孝。带孝期间,男女均穿素色衣服,不能穿红带绿,不宜嫁娶,逢有喜庆也不能办,要等到卸孝之后才补办。卸孝是在升龛点主丧事完结时,卸下身上一切带孝的标志。 报丧客家地区,报丧人不论晴雨须带伞,到亲友家将伞倒放堂前,告明来意。亲戚给报丧人封包一个、鸡蛋一双致谢。在黄冈,报丧人不能进入亲朋家里,只能在门口呼叫后告知,亲朋舀一碗冷水给报丧人喝,一般喝一口,然后在门口倒掉。 此时,亲友前来送楮仪,要回送一对红丝线, 或加一条毛巾。

  中国传统丧葬习俗入殓

  入棺前,由上一辈族亲陪同长子,边行边哭泣往水滨,投钱于水中,顺流以瓶装水,叫“买水”。盛回之水作为最后一次供奉父母,以报养育之恩。入殓时,棺内要填满纸、手巾、扇等日常用品。此时,家属要围绕棺柩俯伏爬行一周,叫“爬棺”,以示告别。然后择时下钉,每下一钉,都要说一句吉利话。除孝子孝妇外,其他人与入殓时辰相冲克的,不可看死者入殓。一般人家,在死者入殓后即择时出殡,富户人家在出殡前设灵堂,叫“企厅”,供亲友前来吊拜。孝子轮流侍守棺侧,每当有亲友前来吊拜,孝子要跪迎跪送陪拜,灵后女眷要放声哭泣。

  “企厅”有的一年,有的长达三年,每七日要叫漆工来漆棺,以防流出尸汁。 看风水堪舆术的俗称。是营建堂屋、庙宇、坟场以及修桥造路的一种旧俗。营造之前,须请地舆师(俗称地理先生)察看地形位置的来龙去脉,用“罗庚”(指南针罗盘)校测方向,然后择日点穴,规划格局,卜吉择日动士。潮汕地区此俗甚为顽固,民间有许多关于虱母仙何野云建寨场的传说,也有许多因为迷信风水引起的纷争案例。 升龛点主 旧俗父母未亡时,多已先制备神主脾(俗称家神牌)置宗词龛中,罩着红布,上写“长生禄位”。若父母一方已亡则揭去红布,露出已亡一方的名字,未亡一方用红纸封位。神主牌用金粉和榕树胶写着: 考讳xxx公  祖 神主 姚懿xxx氏  在男女均未亡时,“主”字欠写一点,为“王”宇。一方亡后,在做最后一次旬祭时,请来族长或有地位的人为神主升龛“点主”。点主者用毛笔醮榕树胶在“王”字加上一点,扫上金粉,并念吉祥韵语,如:“一点是主,神灵归府,福荫子孙,富贵长久。”点主毕,宴请宾客,丧事至此完结。

  中国传统丧葬下葬仪式过程

  饲生·恋亲·视尸 饲生和恋亲视尸是死者入殓前,其子孙向死者作最后告别的礼仪。饲生由孝子奉白饭二小碗,豆干红糖各一碟,跪在父母尸旁,念道:“父母饲我大,我饲父母老。”说着用箸尾夹一,点饭莱放在父母口里,又转用箸头夹一点饭菜自己吃下(这是表示阴阳有别)。 饲生毕,由和尚执魂幡在前引路,长子捧香炉跟着和尚,其余子孙均拈香随后绕尸而走,和尚边走边念经。死者是男,绕尸走圆形;是女,走方形。俗以父是天,母是地,而天圆地方,故此。

  中国传统丧葬仪式及禁忌

  由于各个民族所处的生存环境不同等原因,形成了很多不同的下葬风俗仪式。这种下葬的仪式反映了人们对灵魂的崇拜。汉族主要是实行土葬。墓地是死者的最终归宿,所以墓地的选择是埋葬死者的头等大事。墓地要选在地势宽广,山清水秀的地方,找出生气凝结的吉穴,从而可以使死者安息地下,庇佑子孙。

  这种下葬仪式是非常讲究和烦琐的。抬灵柩的人叫做八仙,挖好棺材洞穴叫做打穴。在打穴之前还要祭祀开山,孝子要烧香点烛行开山礼。有的地方要请地仙,还要画太岁,开山的时候要避开太岁的方向,不然就是太岁头上动土,丧家就会遭受到祸害。开山的时候要在做墓穴的地方前后打个木桩,然后让孝子在打木桩的范围内用锄头挖三下。接着八仙就过来做穴,做好之后再把太岁的画像烧掉。这种墓穴,是把灵柩推进去的。在墓穴的底部铺垫着两根竹子或者剥了皮的光滑润泽的小杉树。放的时候,把灵柩的上首搁在上面,再用撬棍往里面推,推进去之后再抽掉垫底,最后铲一些草皮把洞口砌严封好。

  灵柩在山上停放好之后还有很多有趣的风俗。在一些地方,孝媳妇要在灵前作揖拜礼,然后捧把黄土,在怀里包着,跑回家里把黄土撒到猪栏鸡笼和床下,据说这样就可以得到亡灵的保佑。要是媳妇多的,就要争取第一个吉祥,甚至有脱掉鞋子抄水路捷径回家的。撒完黄土之后,媳妇要急急忙忙地跑到厨房里吃几口饭菜,这叫做进宝,是为了图个吉利。

  在旧时,祭祀墓穴是人们非常看重的。祭祀的时候把一只公鸡杀死,用它的血来祭奠。公鸡不会马上就死去,而是在墓穴里反复扑腾,按照旧时的说法,公鸡死在墓穴里的哪个部位,哪个部位的子孙就会兴旺发达。公鸡扑腾下来的鸡毛叫做凤凰毛,必须要拣掉。 下葬之前还要由死者的儿子把用五谷杂粮编成的五谷囤放在墓穴里。囤口上面盖着一张小烙饼。在墓穴里还要放一个陶瓷罐,罐子上面放一盏豆油灯,叫做长明灯。有的地方还在墓室上嵌一面铜镜,象征太阳。在古代的时候,有钱的人家要远离坟墓,射三支箭,然后马上后退。这样不敢靠近灵柩是因为担心压不住鬼邪,自己会遭殃。在灵柩放进墓穴的时候都必须放炮,说是为死者饯行去阴间。

  按照旧时的规矩,下葬的时间也是要讲究的,必须是太阳落山灵柩也落土。落土的时候八仙拽着棕绳徐徐放下,四平八稳之后,亲属们必须抓起泥土扔到灵柩上,这叫做添土。灵柩下去之后,先要盖一层薄土,再把墓穴里扫出来的土撒在上面,之后要放上一只碗,叫做衣饭碗。这样做是为了以后迁坟的时候动作轻些,免得惊动亡灵,招来不幸。

  民间的习俗认为,人死后的灵魂随时可能从坟墓里跑出来,跟着活人回家。所以下葬的人必须绕墓转三圈,在回家的路上也严禁回头探视。否则看见死者的灵魂在阴间的踪迹,对双方都是不利的。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节哀的措施。不然的话死者的亲人不停地回头观望,总也不舍得离开,是很难劝说的。

  埋葬之后人们必须要洗手,有的还要用酒来洗。这样是表示今后再也不死人,用来驱除晦气。接着丧家要谢吹鼓手和客人。之后还要举行辞灵仪式,祭拜死者的灵位。在有的地方辞灵之后,只要是亲属就要在一起吃饭,这叫做抢遗饭。在江浙一带有喝长寿汤,吃长寿豆的习俗。就是说,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去世之后,在出丧的那天丧家要准备一大桶肉骨头汤,就是长寿汤,一大盆煮得烂烂的黄灿灿的大豆,就是长寿豆。送丧的人回来都要喝一小碗长寿汤,随意吃一些长寿豆,意思就是添福添寿。有的地方还把又香又糯的长寿豆分给邻里左右的小孩吃,说法是,吃了长寿豆,日后长又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