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部高职教育校校企人才联合培养协调机制探索教育论文 摘 要:以中东部高职院校和东部企业合作培养模具专业人才为案例,分析校-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可行性,并对合作已取得的成果以及合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探讨了校-校-企人才联合培养协调机制。 ……
中东部高职教育校校企人才联合培养协调机制探索教育论文
摘 要:以中东部高职院校和东部企业合作培养模具专业人才为案例,分析校-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可行性,并对合作已取得的成果以及合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探讨了校-校-企人才联合培养协调机制。
关键词: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协调机制
自2006年以来,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和宁波地区有关企业在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合作。通过这几年的合作,实现了以下几个目标:一是提高了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模具专业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缩短了成长周期,拓宽了就业面。二是学校理论教学与企业先进适用的实际操作技术相结合,避免了人才培养上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三是最大限度满足两地企业对招用技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四是破解了中部地区高职院校教学“硬件”滞后于生产应用的“瓶颈”难题,解决了长期以来工程教育存在的资金不足的问题。中东部校-校-企合作不仅实现了“三个零距离”,即专业设置与用工需求零距离,课程设置与职业活动零距离,教育内容与培养目标零距离,而且对中部来说,所培养的人才还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此外,中东部校-校-企合作搭建了互利双赢的平台,使中东部校企各得其所,使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受益。通过资源整合和相互间的人员交流,有助于区域间的协调发展,真正发挥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作用。
一、中东部校-校-企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由于多种原因,中部地区经济相对来说还不发达,其经济结构仍然不合理,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中部地区需要利用好本地的人力资源,通过人力资本的投入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速度。东部地区因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近几年出现了技术人才相对短缺的情况,再加上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实行低成本人力资源扩张,对东部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来说,也是一条很重要的路径选择。经济的较大差距和人力资源的互补性,为中东部高等职业教育和企业间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中东部高等职业教育合作是一个互补双赢的选择,同时对中部学生而言,东部是一个学习和提升素质的课堂,也是就业、创业的理想环境。尤其是宁波地区模具企业数量庞大,已经形成国家模具生产基地。邯郸已把装备制造作为今后的主导产业,最近几年,模具工业发展速度加快,但距全国平均发展水平还相差较大,模具国有大型企业只有12家,中型私有模具企业也就16家,而且设备落后,技术人员缺乏。建设和发展邯郸模具经济,建立一个高起点、高水平的现代化多功能模具产业基地,需要大量经过在东部地区“学成归来”,具有东部企业先进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的专业技术人才。地处发达地区的宁波,高职院校众多,竞争激烈,生源有限,所以必须通过改变传统的招生模式,为本地培养所需人才,同时发挥国家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的作用。鉴于以上分析,中东部高职院校和东部企业之间进行人才合作培养,不仅对于中东部高职院校,而且对中东部企业都是非常必要的。
东部地区高职院校一直以一个开放的姿态进行办学,多年来一直进行着校企合作,校际合作,政府也积极鼓励高职院校走出去,所以在合作办学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有益的经验。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示范院校,无论是在师资、教学资源、校企合作等方面都走在其他院校的前面。地处中部城市邯郸的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思想解放,大胆改革,积极寻求与当地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也积累了一定的校企合作经验。所有这些,都为中东部高职院校校-校-企合作提供了可能性。
二、模具专业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案例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以及与宁波几个大型企业合作培养模具专业人才始于2006年,在师资培训、教学资源等方面,互通有无、互惠互利、互助互学,形成了良好局面。合作之初,采用的是“2.5+0.5”的模式,即在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习2.5年,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和宁波地区的企业学习、实习半年,然后就地就业或回来就业。这一模式的优点就是理论课比较容易安排,讲授比较系统,但缺点是理论与实践没能有机的融合到一起,有一定的脱节,结果形成了学习与实践的两张皮现象。为了能使理论与实践达到有机的统一,使学生在干中学,学中干,经协商采用了“2+0.5+0.5”模式,即学生入学在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习2年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第三学年上学期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系统学习专业技术课并进行专业实训(即建立邯郸班),第三学年下学期在宁波模具企业顶岗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这样就克服了“2.5+0.5”模式的缺点。
这几年,共同培养毕业生一百多人,达到了预想的效果。对于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来说,不仅在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双师培训、专业设置、教材建设、课程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而且对其它专业建设也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对于参与合作的企业来说,获得了优质的生产力,很多联合培养的学生在这些企业中成为了中坚力量,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对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来说直接或间接的为学院增加收入达30多万。通过校-校-企合作,中部地区学生开阔了眼界,中部院校实现了对东部发达地区实训、师资资源共享。参与合作的各方,都获得了相应的收益,形成了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三、中东部高职院校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协调机制探索
企业没有法定的办学义务,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办法就是使他们感到通过合作有利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校企双赢的原则,建立校-校-企合作双赢的运行机制。通过图1说明校-校-企人才培养协调机制运行。
图1 校-校-企人才培养协调机制运行图
在这个校-校-企合作过程中合作的高职院校以及参与合作的企业以校企双方共赢为原则签署合作协议,界定清楚合作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在合作框架下成立产学研结合工作领导小组,小组成员以参与合作院校系主任、专业主任、专业带头人、企业领导、企业技术人员为主。参与合作的中部院校与东部院校进行联合招生,根据市场需求共同研究专业设置。产学研结合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以及参与学校专业设置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企业教育培训部与合作院校教务处在人才培养方案指导下共同制定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共同进行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实习实训方案设计。鼓励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攻关,积极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最后在校-校-企共同建立的教学质量监督评估委员会的监督下,完成人才培养方案运行,从而形成院校提供高技能人才,企业提供就业岗位的良好的.人才培养协调机制运行模式。真正实现专业设置与用工需求零距离,课程设置与职业活动零距离,教育内容与培养目标零距离,达到培养与就业的统一。
四、校-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存在的不足及对策
(一)校-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存在的不足
1.企业需求与学校教学安排不同步,学校人才的培养具有滞后性。学校的教学有严格的计划性,企业的生产则完全由市场来决定。往往企业有生产任务时,学生因理论课还未讲完而不能到企业去实习;而当学生需要实习时,企业又因为生产任务可能不足导致难以安排。学校对市场的反应有一定的滞后性,就是那些面向企业进行订单培养的学校对企业需求变化的反应也不可能完全同步。
2.缺少相应的政策与法规来促进校企双方积极参与。合作层次不深、水平不高。目前的校企合作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合作,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传统高等教育的实习模式,大多是学校主动寻求合作企业,企业被动接受,甚至有点“一厢情愿”的感觉。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解决高校学生实习的问题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校企合作不仅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合作,也是一种科技、教育与经济相结合的合作行为,这种合作应该以市场经济规律和教育规律为基础,有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调节、规范和推动。
3.课程安排冲突,教学理念冲突,教学资源重组频繁。两校在两年的课程安排方面不可避免的发生冲突,导致有的课程学习两次,而有的课程甚至都没涉及到。教学理念方面东部院校以实用型为主,而中部地区偏重于理论。在合作中要结合企业岗位性质,改变师资结构,场地布局等。一旦合作项目更换,必然要调整教学内容、师资结构、场地布局等,造成教学资源重组频繁,给学校常规教学带来一定的冲击。
(二)校-校-企合作对策
中东部高职教育校-校-企合作是一新事物,需要上下合力,校际协作,校企联动,营造一个适合中东部高职教育校-校-企合作的社会大氛围。
1.选择合作院校和企业是关键。在寻求合作院校、合作企业的过程中,首先应该了解合作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有优势,能够做到优势互补,了解合作企业的核心技术,企业规模及发展趋势,然后针对专业情况,找到与合作院校和企业的对接口、切入点。利用合作院校现有的优势,选择专业对口的企业,进行深度的校-校-企合作,实现以“出口拉动进口”的局面,只有出口畅通了,学生在企业站住脚了,学校就有生命力了,效益好的企业愿意与学校合作了,宣传渠道自然形成,进口问题自然解决了。
2.落实就业是推动中东部职业教育合作的根本。良好的就业环境可以极大地推动中东部职业教育合作和中东部劳动力资源的有序转移。为解决就业问题,重点做好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工作,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落实学生的实习与就业,把学校招生与企业录用,学校教室与企业车间,学校学生与企业学徒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3.搭建“两个”平台。一是成立校-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成员由企业领导、技术人员、学校领导、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组成,主要研究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职业岗位能力和制订校企合作教学计划,监督检查学生学习培训的全过程,协助安排学生实习,推荐学生就业。学校以指导委员会为纽带,开展交流研讨活动,获得信息,企业也从中了解学校培养学生状况,使校企联系得到加强,促使双方的进一步合作。二是建立校-校-企合作联络员队伍。校-校-企合作是为学生量身定做的培养模式,联络员队伍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可选派责任心强的专业教师,加强与合作企业沟通、协调,拓展合作领域。
4.寻求政府的政策、资金支持,形成多种、多家合作。目前许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原因是企业是生产经营性的,很多企业所看重的是眼前的直接利益,只感兴趣于选择优秀学生。实践教学与实习费用等问题仍将限制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展开。为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寻求政府的政策激励及各方面的资金支持是必要的。
五、结束语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及东部模具企业通过模具专业校-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通过联合招生,师资交流,学生交流,就业指导,资源共享等,共同进行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现培养方式改革。在原有的单项、单调的双主体的校际、校企合作模式基础上,扩展至多项多主体的校-校-企合作模式。本文以此案例,对人才联合培养协调运行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实践证明,协调运行机制的建立是这一合作模式良好运行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柯森.高校校际合作办学促进论[J].高教探索,2002(03).
[2]陈小虎,屈华昌,邵波.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及其路径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05(02).
[3]葛道凯,李志宏.适应形势发展,推进教学管理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2(08).
[4]鲁民巧.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课程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7(26).
[5]黄星.高职教育提升核心竞争力思考[J].重庆钢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