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电类专业课教学的思考论文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专业课 职业教育 中等

管理员

摘要:

中等职业教育电类专业课教学的思考论文  随着我国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未来职校生走出校门将承担起实现中国工业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重大转型的重任,在中国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职校生需要精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本文从职业中等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电类专业课教学的思考论文

  随着我国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未来职校生走出校门将承担起实现中国工业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重大转型的重任,在中国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职校生需要精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本文从职业中等教育电类专业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相关措施建议。

  中职院校专业课作为中职院校学生今后就业发展的基础课程,其内容涵盖面广,包含大量的专业知识,并且概念相对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存在难度。但是专业课直接决定学生今后的就业前途,其重要程度可想而知。在中职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专业课的教学效果与以往相比并没有显著提高,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和掌握并没有实质进展。

  一、中职院校专业课教学发展遇到的问题

  1.电类专业课与实训课配合不紧密

  中职院校普遍采用的是专业课加实训课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加强学生实操训练,但是也存在实训课与专业课内容联系不紧密,两者教学内容脱节的情况。许多院校实训课内容或者偏离专业课,或者与专业课教学进度相差较大,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难以通过有效的实训来进行强化。这样会使学生很快忘记所学内容,或者对所学知识浅尝辄止,停留在知识表面,难以有更深入的突破。

  2.电类专业教材编写对学生程度估计过高

  中职院校学生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许多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初兴趣盎然,对课本的内容和知识点勉强能够理解,基本可以做到专心听讲。但是,当遇到数学公式推导和证明时,就会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开始抵触新知识,进而导致厌学。时间一长,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被打消,本来燃起的一点学习兴趣也被浇灭了。随着时间推移,学生会感觉课本知识点越来越难,渐渐地他会发现看课本犹如看天书,完全摸不到头脑。

  3.校园文化建设与电类专业课教学结合不紧密

  目前,中职院校普遍存在对校园文化重视不够,校园文化建设不足等现象。校园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这些积极因素在专业课教学中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专业课教学具有很大帮助。

  二、改善专业课教学效果的措施

  1.电类专业课与实训课相互配合,教学进度紧密结合

  专业课不能脱离实训教学。实训教学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实验现象和原理,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后,辅以内容紧密结合的实训教学,及时通过实训教学来强化这一知识,有助于学生知识迁移。专业课与实训课两者相辅相成,让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弱化电类专业课数学知识的使用

  教学中许多学生对专业课兴趣的丧失,来源于课本中数学公式的推导、证明。中职学生本身数学知识薄弱,在面对课本中繁杂的数学推导时就会犯怵,严重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弱化专业课中数学公式推导,抛开以往通过数学推导来证明公式的繁杂过程,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方法传授知识。把侧重点放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方面,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把握新知识。

  3.强化多媒体在电类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认知渠道,又可以弥补课本教学的不足。它通常以精练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动画为特点,通过灵活多变、生动形象的方式,向学生展现知识脉络。多媒体课件制作重点突出,结构分明,使学生更加容易领会老师的教学思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建设有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所院校的灵魂所在。当学生融入到校园文化之中时,他们也会了解学校并不一定是枯燥乏味的,还有可能是生动活泼的、多姿多彩的。让学生接触一些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从课余时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兴趣。我们既可以聘请本专业的成功人士来校讲座,传授他们的成功经验和人生信条,还可以建立起优秀毕业生信息库,请一些本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回母校与学生代表交流经验,鼓励在校学生拼搏进取,奋发向上。

  5.充分利用第二课堂

  目前,各类中职院校都十分重视第二课堂。第二课堂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所开课程都是丰富多彩,花样繁多。学校可以借学生对第二课堂的兴趣,增加与专业相关课程。这些课程可以从本专业有趣的实验现象着手,积极引导学生巩固知识,探索真理。

  综上所述,针对中职院校学生文化底子薄,对待学习有始无终的特点。教师要从学生自身兴趣入手,丰富教学形式,拓展校园文化,充实学生的课余时间,让学生明白对待知识不要一知半解、浅尝辄止,坚持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才会有所收获。未来我国制造行业的振兴之路,全部寄托在这批年轻人身上。只有他们成为祖国建设的中流砥柱,中国工业才能走出一条精品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