侄女的婚事的散文 家乡的风俗,是女孩出嫁一旦确定好了日期,整个家族的人、亲戚都要赶来庆贺祝福,在送一“囍份子”的礼钱的同时,也就有了“待客”送女出嫁沿袭的习俗。 正月初八是侄女出嫁的日子,据先生说,这一天是侄女出嫁的良辰吉日,选择这一天出嫁预示着一辈子……
侄女的婚事的散文
家乡的风俗,是女孩出嫁一旦确定好了日期,整个家族的人、亲戚都要赶来庆贺祝福,在送一“囍份子”的礼钱的同时,也就有了“待客”送女出嫁沿袭的习俗。
正月初八是侄女出嫁的日子,据先生说,这一天是侄女出嫁的良辰吉日,选择这一天出嫁预示着一辈子都有幸福美满的好兆头。。
——题记
(1)待客
正月初八是侄女出嫁的日子,据先生说,这一天是侄女出嫁的良辰吉日,选择这一天出嫁预示着一辈子都有幸福美满的好兆头。
家乡的风俗,是女孩出嫁一旦确定好了日期,整个家族的人、亲戚都要赶来庆贺祝福,在送一囍份子的礼钱的同时,也就有了“待客”送女出嫁沿袭的习俗。“待客”选定的日期一般都在出嫁之日的前两天进行。先是有家族中长辈确定一下迎客、送客的人选,然后在侄女的长辈家中聚集集合,有长辈带领着家族中人、小字辈到先祖、曾祖、祖父母的陵坟上依次按照顺序上喜坟,告知先祖,曾祖、祖父母们,家族中有晚辈要出嫁了。
这种“仪式”在我们家乡一直延续着。若是谁家的女儿出嫁都是按照这种程序进行下去。
侄女出嫁,选定的是正月初六“待客”,这一天,天气晴好,阳光普照,温暖宜人。一清早,就聚集了家族的很多人,尤其是晚辈居多,早来的,帮助打打上喜坟的烧纸,理顺一下上坟用的喜烟、喜酒、喜纸和上喜坟用的鞭炮,小字辈早已拿出上喜坟用的竹竿(放鞭炮用),静待长辈的吩咐,然后一同出发。
这种“程序”要从家族中的先祖坟陵开始,按照先祖的辈分依次进行下去,喜坟从烧纸(送囍钱)开始,喜烟、喜酒、喜炮轮流点燃供上,最后有族人中的长辈按照前后顺序。一般都是长辈在前,小字辈在后一同对着先祖的坟墓跪拜叩首1—3个头。由于先辈的坟墓(墓陵)位置不同,所以上喜坟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也要看家族中先辈的墓陵多少,一般都需要半天的时间,从脚下走的路、跪拜的次数就能知道一定的距离路数,这项“仪式”结束之后,也就到了中午的时间。这时有族中人早已安排所要“待客”叫到的人,大家分头出发,以齐头并进的方式,将“待客”约定的人全部集中到一家酒店,待“客”到齐之后,挂在酒店门外的“烟花礼炮”一同点燃起来,霎时,鞭炮的震鸣声响彻酒店的上空,传遍了整个小村的空中。
鞭炮响过之后,就是开餐吃饭的时间。这时候,各个房间的酒菜也都传到房间的餐桌上,大家互相饮酒祝贺,气氛立刻热闹起来。“待客”的房间彼此都有“主人”安排的陪酒、陪客的“特殊客人”,这些“客人”的任务就是让来到的“客”酒足饭饱,不能有意见—因为“待客”来的客人都是要掏“喜份子钱”的,所以餐桌中的“特殊客人”会对“来客”拼命劝酒,劝菜,依此来完成自己的“特殊任务”,酒场中热闹气氛会在此时提高至极点,有时也会出现“尴尬”的场面---主人、客人为劝酒发生争执而争吵的面红耳赤。然现在“酒驾”查处的力度促使“赶场的人”必须给自己一份清醒。所以,来客之人不乏有掏一份“喜钱”就走的人了。还有的为不失体面,以“水代酒”饮之,为的是给“主人”足够的面子!
“待客”赶场的人,一般酒桌上嚷嚷着的时间会很长,都是多年不见面的“老相识”、“老朋友”或者是多年不见的“亲戚”,有了这次“待客”相聚的机会,也有了“酒场逢知己”相处的机会,“待客”相聚的时间,会根据“酒场”离去的“客人”多少而定,一般时间也就中午两个小时左右,也会出现持续一个下午的时候,这些“客人”多数是多年不见的“老相识”,会在“酒场”中喝“拉秧子”酒,说一些“拉秧子”的话,话语声中有争吵,有嬉笑,声浪会一浪高过一浪,“酒气熏天”的气味也会在老远老远就能“嗅”的见。。
送走了“客人”,也就是一天“活动”要结束的时间了,忙碌的依然是“主人”,只有一部分“小字辈”还在不停地忙碌中。为“出嫁”前在做些准备工作。
这次回家,参与了侄女出嫁前一些未曾经历的“礼仪”活动,也让我得知家乡“出嫁”的一些风俗文化气息很浓厚。然这次的“待客”的风俗留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久藏在心中,形成这篇记叙文字,带给身边熟悉“风俗”的人,以飨食者!
(2)出嫁
正月初八是侄女出嫁的日子,据先生说,这一天是侄女出嫁的良辰吉日,选择这一天出嫁预示着一辈子都有幸福美满的好兆头。
一大早,侄女就穿上“出嫁”的新衣,在婚车和伴娘的引导下,来到县城早已预定的“化妆店”,足足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才倏然走出“化妆店”。这时的新娘早已“面目一新”,穿着婚纱的“新娘子”回归婚车的时刻,足把开车的“小伙子”看得目瞪口呆了。
再看看这一天的天气吧。天气是晴朗的,只有西北风呼呼的刮着,从冷冷的清风中透露出气温就不是那么温暖,这一点从“小字辈”冻的红红的脸蛋上就能看出来。但出嫁的气氛是浓烈的。从近处看,院里院外人群是纷纷扬扬,虽然“年味”还未走远,红红的对联张贴在“出嫁”的整个院落门窗依然是那么美观,家里地面清扫干净,整洁的被褥放在床上,被角上栓着红红的“喜果”,门里门外的人们都是喜笑颜开。就在这时,新娘子化妆后回家来了,在庄邻看景人们的簇拥下和婚庆公司的张罗下,新娘子穿着婚纱落在正屋的中央,与家人合影之后,简单交流了几分钟,静静地待在院落中。
家族中的“小字辈”早已把“出嫁”的鞭炮、礼花备置在出门的每一处路口拐角处,等待出嫁的良辰时刻,静待长辈“发嫁”的命令。门外的婚车,也早已挂满了彩球,摆放在门外的两旁。
大约八时许,由长辈发出了“发嫁”命令,这时的家人各自忙碌,按照分工协作的程序,新娘在伴娘的簇拥下,送新娘子上了轿车。只听见鞭炮齐鸣,礼花飞起,人群簇动,彩球飘扬,在一阵阵鞭炮响过之后,新娘子的车终于启动上路了。送亲的队伍按照“大客”“小客”的秩序依次上车落座。整个婚礼的车队行驶在宽敞的公路上,场面壮观极了!
忙绿的依然还有婚庆公司的“录像师”和“照相师”,还有主持婚礼的“主持人”。
这样的壮观场面,车子行驶在飞驰的路面上,只有“出嫁”的新娘子“心有体会”,“蜜糖罐”似的心情也许早已飞奔到“新郎”的身边。
阳光依然照耀在大地上,给人不是温暖的感觉,路面的冷风依然在呼呼地刮着。大约行驶了两个小时的时间,车子终于抵达到目的地—新郎新娘子的新楼房(洞房),新郎的家人和亲戚早已恭候在楼外的大道上,新郎的铁哥们和帮忙的小伙子们见到婚车的到来,早已点燃起路面放置好的礼花、鞭炮,空气中顿时传染着烟花鞭炮的火药味道,烟雾也随风飘散到空中。
婚庆公司早已在现场布置好婚礼的花束、红地毯。主婚人也在婚礼的音乐声中带着鲜花走缓缓的走出来,一束送给新郎作为祝贺,另一束送给新娘作为祝福,婚礼的现场有婚庆主婚人唱响“婚礼仪式”的主角,一场“西洋式”结婚典礼也逐渐呈现在参与婚礼人们的眼前,忙碌的依然是现场的“主人公”—新郎、新娘,还有新郎的父母;还有新郎的证婚人、嘉宾,以及亲友们。。结婚仪式礼成完毕。就是双方家人的见面会了,欢乐的家人彼此说着祝福的话语,涌出“洞房”,去吃“喜酒”,欢笑欢乐的气氛仍然挂在每一个亲人的眉梢之间。
“喜宴”敬酒也是有讲究的,不但在长辈中进行,同辈的人也要吃喜酒的,这样的习俗来自于新郎新娘的每一杯敬酒词中,都是祝福词和平安的话语。酒足饭毕,娘家人依然还要去“洞房”看望一下新人,彼此嘱咐一些事宜,还要和“新郎”的家人作告别,这些都是长辈要做的事情,交待完之后,出嫁、送亲的“仪式”也就算是结束了。
纵观整个结婚“出嫁”的场景,很壮观、很浪漫、很温馨、很感人,留给人们的是印象极为深刻!
祝愿“侄女”一生幸福!平安!吉祥!早生贵子!带给我们家族更多的欢乐!
(3)回门
正月初九是侄女“回门”的日子,据先生说,这一天是侄女“回门”的良辰吉日,选择这一天“回门”同样预示着家庭有幸福美满的好兆头。
家乡的风俗是:出嫁的女儿嫁出去的第二天,娘家人要去婆家去看看,这叫--去瞧瞧,瞧过之后,还要把女儿叫回来,这叫做—叫门,亦称“回门”。于是风俗就有了“三天两头忙”的说法。忙的是娘家人,其次就是婆家人。从“出嫁”这一天算起,到出嫁,再到回门,这就是“三天两头忙”日子的由来。
去叫出嫁女“回门”的时候,家族中就不需要动用那么多的人了,主要有近门的人组成,一般是2-3人同辈人或带一小字辈前去就可,家族中的亲戚在“待客”之时没有走了的,也会在这一天“陪客”,但“规模”远远就没有先前“待客”那么大了,通常有两桌“酒席”就足够了。
去叫侄女的“差事”自然会落到家族被侄女称为“叔公”的身上,因为他们的记性很好,彼此熟悉去时的路线,也记得大体方向和新郎的楼房。这是侄女娘家人的初步设想和安排,这种安排一般要在新娘子“回门”的前一个晚上提前计划好,以便第二天确定的人选按时出发。
去叫新娘子“回门”的任务虽然不算很重,但也要有相当的酒量和能说会道的一张巧嘴,以便在婆家能够“见风使舵”“顺风顺语”的在饭桌上周旋,为的就是“叫门”不出洋相,给婆家人留下深刻的好印象,也给“新亲”夫婿留下愉快的身影。
侄女的叫门(回门)任务很自然的落在侄女的“叔公”身上,好在他们都会驾驶车辆,可以独来独往的执行这项任务,酒量虽然不怎么的,但可以借驾车的理由拒绝回之——因为“酒驾”的查处,本身就有一定的震慑力,何况还有带侄女“回门”的任务。在婆家,一般例行的就是很简便的“喜宴”,陪客的人选也不是很多,家门远的,一般就是稍坐喝茶叙谈之后,就随娘家人走了。只有家门近的,会在婆家“大吃海喝”一顿回来,但彼此劝酒的事情却是少的多了。
家族中一旦安排好“叫门”的人选后,就可以在家静候佳音了,族人也可以根据“待客”未走的“客人”多少,提前做“喜宴”人选的安排,通常是午间安排好“喜宴”恭候客人,如果赶上叫门(回门)的人一起回来的话,就在“喜宴”中同时进行。这时的“喜宴”目标多数就是“新郎官”了。家族中的亲戚会轮番对“新郎官”进行劝酒、吃菜。机制灵活、富有灵智的“新郎官”不得不在酒桌中进行周旋。否则,酒桌上出洋相的一定就是“新郎官”了,只有这时“新娘子”才会出现在“新郎官”的面前,挡住起来一同劝酒的客人。这种场面不常有,但家乡的风俗对“回门”的新亲都是很客气,很热情、很人性化,为的就是新亲第一次见面不能有太尴尬场面发生。
侄女婿的“礼遇”,没有受到太多的“非礼”。是在叔公的保护下完成对亲戚的敬酒礼仪的,又是在“新娘子”的护佑之下走出“宴席”的。客人之间、亲戚之间、新亲之间彼此都留下“温馨如故”的印象。这种欢快的气氛持续了一个下午,直到晚间的彩霞退去,天空中露出调皮的一眨眼的星星才结束。
叫女“回门”回的是一种娘家人的亲情和热闹的气氛,回的是娘家人一种欢乐的心情。累的却是娘家人、婆家人的亲戚、还有叫“回门”的叔公的腿脚,还有“新娘、新郎”两日来的奔波辛苦。但“回门”那种欢快的场面,随时都会随着热闹的气氛“烟消云散”,收获的是娘家人永远的亲情之间的那份力量。
祝愿“侄女”一生幸福!平安!吉祥!早生贵子!带给我们家族更多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