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知彼的成语故事最新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成语故事 知己知彼

管理员

摘要:

知己知彼的成语故事(最新)  知己知彼,原意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出自《孙子谋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成语故事】:  这个典故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

知己知彼的成语故事(最新)

  知己知彼,原意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出自《孙子·谋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成语故事】:

  这个典故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孙武,春秋末期齐国人,著名的军事家。他曾携兵法十三篇献吴王阖庐,得到了吴王的信任,被授为将军,并在吴国伐楚、威逼齐、鲁等重要军事活动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故有“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之美誉。其所著的“兵学圣典”——《孙子兵法》,集我国古代兵学理论之大成,流传甚广,享誉中外,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齐长城    齐长城位于山东省境内,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人修筑的军事防护体系,也是我国现存于地面上修建最早、历史最长的冷冰器时代国家军事性防御工程。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多年历史。春秋中晚期,齐国首先修筑齐长城西段;战国初,齐国又修建了齐长城东段;战国中期,齐国修建了齐长城中段。齐长城起点在今济南市长清县孝里镇广里村东北500米处的“岭子头”,在今青岛市黄岛区东于家河村东北入海,全长643.89公里。

  《谋攻篇》中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争法则,论述了用兵的策略和方法,论述了国君可能不利于军队的三种情况,列举出了预知胜利的五个方面,最后得出结论: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失败;不了解敌人而了解自己,胜利和失败各占一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就要每战必败。

  战国曾三戈铜戟  湖北随州战国曾侯乙墓出土。戟的顶端装铜矛头和内铜戈,往下依次等距装两个铜戈。一矛三戈的兵器在中国历史上是首次发现。

  当时,吴国最大的敌人是楚国,吴王想攻打楚国,孙武阻止吴王说:“现在打不行,因为吴国连年战争,军队没得到休整,财力也不足,而楚国国土大、人口多,财富充足,兵力强大,攻打楚国条件还不成熟。”吴王听从了孙武的话,先努力发展生产,加强军队训练,吴国很快强大起来。吴王破楚心切,又催促孙武攻打楚国。孙武还是说:“不行,现在我们对楚国的情况还没完全了解清楚,一定打赢还没有把握。”接着,孙武派人到楚国暗地里详细察看了地形,绘制了地图。又派人到楚国侦探楚国的经济政治情况,知道楚国已经政治腐败,国力衰落。孙武对楚国的情况了如指掌后,认为时机完全成熟,于是针对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作战方案,便建议吴王马上发兵。

  吴王亲自率领三万大军,让孙武担任将军,浩浩荡荡从淮河西边进发,利用蔡国和唐地作掩护,越过大别山,长驱深入楚境一千多里,直奔汉水,与楚国军队在柏举(今湖北麻城附近)摆开了战场。只听战鼓雷鸣,杀声震天,吴军所向披靡,锐不可挡,楚军大败,向西逃窜。吴军乘胜追击,五战五捷,直捣楚国郢都,楚王也吓得逃到随国去了。

  秦汉时期铠甲

  孙武在“西破强楚”中,为什么能料事如神,五战五捷,最主要的原因是孙武做到了对敌人的情况和自己的'情况都十分了解,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与敌人作战,在什么情况下不能与敌人作战,采取什么战法才能打败敌人。可见,“知己知彼”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典故,流传甚广,对后世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诸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关知识】

  《孙子·谋攻》:“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孟氏 注:“审知彼己强弱利害之势,虽百战实无危殆也。”宋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八:“ 郭仲晦云,用兵以持重为贵,盖知彼知己,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此百战百胜之术也。” 毛泽东《论持久战》八一:“但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亦作“ 知己知彼 ”。 元 高文秀 《渑池会》第三折:“但上阵要知己知彼,若相持千战千赢。” 鲁迅《准风月谈·关于翻译(上)》:“我是主张青年也可以看看‘帝国主义者’的作品的,这就是古语的所谓‘知己知彼’。”

  举例:对付敌人,一定要~,才能百战百胜。(曲波《林海雪原》十一)

  文言文:《孙子·谋攻篇》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意思是说,在军事纷争中,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失败;不了解敌人而只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性各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只有每战必败的份儿了。

  小贴士:知己知彼是一个计策,更是一个方式,看见一个东西,很自然地想要了解它,这就是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