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标体系论文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指标体系 论文

管理员

摘要:

指标体系论文1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指标体系论文,欢迎大家分享。指标体系论文1  近20年来,企业能力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的重视,相……

指标体系论文1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指标体系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指标体系论文1

  近20年来,企业能力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的重视,相关经济学和管理学文献层出不穷,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它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财务能力作为企业能力的组成部分,取决并服务于企业能力;同时,财务能力又是培养和提升企业能力的基础。

  一、财务能力的内涵

  基于企业能力理论,朱开悉(20xx)昀先提出了财务能力的概念,认为财务能力是企业能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与社会贡献能力等多方面, 是一个完整的能力体系;罗宏、陈燕(20xx)认为,财务能力是指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是企业运行效率的体现;张星文(20xx、20xx)系统阐述了企业财务能力的内涵,认为企业财务能力是指企业所拥有的财务资源及所积累的财务学识的有机组合体,是企业能力的财务综合体现。财务能力系统作为企业能力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由各种与财务有关的能力所构成的一个企业能力子系统,财务能力取决并服务于企业能力,同时,财务能力又是培养和提升企业能力的基础;谢全胜(20xx)认为财务能力是企业施加于财务可控资源的作用力,包括财务营运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和财务应变能力。

  上述观点各有侧重,朱开悉在企业能力理论的背景下昀先界定了财务能力的概念,罗宏、陈燕强调的是财务能力的本质,张星文从系统论的角度较完整的描述了财务能力的内涵及系统特性,谢全胜则重点论述了财务能力的构成体系。

  综合上述观点,本文认为企业财务能力是指企业所拥有的财务资源以及所积累的财务学识的有机组合体,主要由财务活动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和财务表现能力三个要素构成。

  二、财务能力的构成体系及各构成要素的关系

  企业财务能力作为企业能力系统的子系统,是一种系统能力,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财务管理能力、财务活动能力、财务表现能力三个方面,各要素又可细分为若干个子要素,这些子要素共同发挥作用,对企业财务能力产生影响。

  财务活动能力是企业进行财务活动所具有的独特知识与经验有机结合的学识,主要包括资金筹措能力和资金运用能力;财务管理能力是企业组织、计划、控制和协调财务活动所具有的独特知识与经验有机结合的学识,主要包括财务决策能力、财务控制能力、财务协调规范能力和财务创新能力,重点体现为财务控制的有效性;财务表现能力是通过相关的财务指标所表现出来的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由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成长能力构成。

  财务能力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财务活动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决定了财务表现能力;财务表现能力反映了财务活动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决定财务活动能力;财务活动能力、财务表现能力又反映财务管理能力。在企业财务能力的三要素中,财务管理能力是核心,它决定和影响财务活动能力、财务表现能力,财务活动能力和财务表现能力又反映财务管理能力。

  三、企业财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财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由财务活动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和财务表现能力三部分指标构成,文章参考以前学者的研究,并借鉴国内外己有的评价体系,选取了13个指标作为分析的起点

  四、结论

  企业财务能力系统由三要素构成,财务管理能力是核心,它决定和影响财务活动能力、财务表现能力,财务活动能力和财务表现能力又反映财务管理能力。财务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以相应的设计原则为前提,确定财务能力评价指标框图,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由此构建财务能力的指标评价体系,该指标评价体系除定量化财务指标以外,还涉及了非定量财务指标,突破了以往评价指标仅局限于财务指标的模式,可以从系统的角度评价企业财务能力。

指标体系论文2

  论文摘要:由于我国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信用评级发展历程短、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建设不够完备等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中小企业在获取银行授信方面一直存在普遍性难题。本文以中小型零售企业为例编制了一整套切合我国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既具面向中小零售企业的针对性,又具有向所有行业中小企业一般性推广的价值。

  论文关键词:零售行业;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中小企业在科技进步、促进就业、改善产业结构以及增加对外贸易方面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经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已超过1000万户,工业总产值占全国总量的58.5%,尤为重要的是新增就业的75%是由中小企业实现的。当前,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保持经济活力,促进经济增长;提供多数就业岗位,促进社会稳定;非公有制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最活跃的主体;深化社会生产专业分工,促进大企业发展;推进市场化进程,促进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农村工业化、城市化,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然而,对我国国民经济做出如此巨大贡献的中小企业却普遍性地面临融资难的问题。鉴于我国直接融资渠道不发达(IPO上市融资和发行公司债券),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支持成了中小企业比较现实的融资路径。但是,由于我国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信用评级发展历程短、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建设不够完备等问题,中小企业在获取银行授信方面一直不够顺畅。

  基于上述事实,本文在研读国内外企业信用评级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商业银行企业信用评级标准、专业信用评级机构企业信用评级标准和国资委财务监督与考核评价局制定的《20xx年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等,以中小型零售企业为例编制了一整套切合我国中小企业国情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从经营环境要素、经营管理要素、偿债能力要素、营运能力要素、盈利能力要素、成长性要素、担保状况要素共7个方面入手,包括7个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本文的指标体系既包括专门适用于我国中小零售企业的特色指标,又包括适用于大多数中小企业的通用指标,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下面就以我国中小零售企业指标体系为例,具体阐述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及构建过程。

  1经营环境要素B1

  (1)经营区域因素C1

  该指标主要考量企业所处地域是否有利于企业发展。例如,企业处于东部发达区域还是中西部欠发达区域;当地政府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因素;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对行业是否具有促进作用。

  (2)上游供应商因素C2

  该指标主要考量企业对于上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这种议价能力直接反映出公司是否具备较强的经营壁垒。

  2经营管理要素B2

  (1)管理层专业素质C3

  该指标主要考量企业管理层的行业背景和经营能力。例如,大多数中小企业属于个人或家族式企业,企业经营者的行业背景和经营能力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整体文化、发展方向以及信用状况。

  (2)合法合规经营因素C4

  该指标主要考量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是否严格遵守食品用品安全卫生等法律法规。

  3偿债能力要素B3

  (1)资产负债率C5

  该指标是指公司年末的负债总额同资产总额的比率,表示公司总资产中有多少是通过负债筹集的。该指标计算公式为:权益负债率=(负债÷总资产)×100%

  (2)流动比率C6

  该指标是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的比率,用来衡量企业流动资产在短期债务到期以前,可以变为现金用于偿还负债的能力。该指标计算公式为:流动比率=(流动资产合计÷流动负债合计)×100%

  4营运能力要素B4

  (1)应收账款周转率C7

  该指标反映企业应收账款变现的速度快慢和管理效率的高低。该指标计算公式为:盈余现金保障倍数=(营业收入÷平均应收账款余额)×100%;平均应收账款余额=(应收账款年初数+应收账款年末数)÷2

  (2)存货周转率C8

  存货周转速度的快慢不仅反映出企业采购、储存、生产和销售各个环节管理工作状况的好坏,而且对企业的偿债能力及获利能力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该指标计算公式为:存货周转率=(营业成本÷平均存货余额)×100%;平均存货余额=(存货余额年初数+存货余额年末数)÷2

  5盈利能力要素B5

  (1)主营业务利润率C9

  该指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主营业务利润同主营业务收入净额的比率。它表明企业每单位主营业务收入能带来多少主营业务利润。该指标计算公式为:主营业务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100%

  (2)全面摊薄净资产收益率C10

  该指标反映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用以衡量公司运用自有资本的效率。该指标计算公式为:全面摊薄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期末净资产)×100%

  6成长性要素B6

  (1)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C11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可以用来判断公司发展所处的阶段,衡量企业的成长性。该指标计算公式为: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当期主营业务收入÷上期主营业务收入)×100%

  (2)净利润增长率C12

  该指标衡量企业经营的最终成果。该指标计算公式为:净利润增长率=(当期净利润÷上期净利润)×100%

  (3)长期经营规划C13

  该指标反映零售企业的发展潜力。该指标信息可以参考企业制定的门店扩张计划、经营品类扩充计划、配套的物流资源和人力资源扩张规划。

  综上所述,该指标体系既包括专门适用于我国中小零售企业的特色指标,又包括适用于大多数中小企业的通用指标,所以该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肖北溟.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评级模型的构建及实证检验【J】.金融论坛.20xx(4)

  [2]邵兴忠.中小企业融资难与银行信贷体制比较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xx(5)

  [3]黄伟宏.信息不对称状况下的信贷配给【J】.上海金融.20xx(9)

  [4]国务院国资委财务监督与考核评价局.20xx年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经济科学出版社.20xx

指标体系论文3

  摘要:现代远程网络教学是当前以及未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建立一套合理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远程网络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本文分析了当前网络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并在相关教学评价标准研究的基础上构建远程环境下网络有效教学的评价体系,从教师、学员和网络平台三个维度出发,提出九项二级评价指标,为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网络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随着我国终生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以及学习型社会建设,人们对学习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在此背景下,现代远程网络教育秉持终生教育理念,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凭借其信息量大、交互性强、覆盖面广等特点,满足了越来越多人接受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的需求,成为构建终生学习体系的重要手段。现代远程网络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网络平台为载体,师生之间教与学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学习过程更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更多地依赖于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此外,网络教学资源无论是数量还是共享性方面都为学习者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有力支持。基于以上几点,网络教学中既需要考虑如何加强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监控与评价,又要探讨如何对教师教学过程进行监控与评价,所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远程教学评价体系对现代远程网络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监督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远程教育网络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随着远程教育在我国的大力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远程教学评价的重要性,在该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到现有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中有些内容已不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和要求,如尚未形成统一、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还不够合理,评价手段较为单一等。因此,远程网络教学评价的完善与应用仍任重而道远。

  (一)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完善

  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是整个评价活动的核心和基础,而当前远程网络课程的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未能形成统一、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些都会对课程评价和监控的有效性带来影响。主要体现在:评价指标体系还不够全面,未能涵盖远程教育的各个环节;许多评价项目和评价指标缺乏针对性,未能突出现代远程教育的本质特点;不同专业的评价指标体系应有不同的差异,这在现有指标体系中未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大多数评价指标体系缺乏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评价,从而使评价效果大打折扣。

  (二)评价方法不够合理

  当前,远程网络课程评价过分注重量化评价方式,忽视了课程教学中难以量化的学习情况等方面的评价,缺乏可以全面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各种特质的质性评价。评价的参照标准主要采用相对评价或绝对评价,忽视了课程评价的差异性,缺少能够将评价对象的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或者把某一对象的各个侧面相互进行比较的个体差异评价。

  (三)课程评价标准不够科学

  课程评价的核心是评价标准的制定。在当前课程评价中,更多的是强调对学员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核,而对沟通表达、团队协作等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培养方面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片面的评价标准与多样化的学生发展要求越来越不适应,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四)课程评价主体单一化课程评价主体不应局限于教师以及学校相关部门人员,而以往课程评价往往忽视了课程评价的主体多元性,忽视了用人单位等社会评价主体的参与[2],导致评价角度受限,无法对课程进行更全面、更客观的评价。这既不利于评价质量的提升,也不利于评价的全面性。

  二、构建现代远程网络教学评价体系的思路

  (一)选择合理的评价标准

  现代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已不仅仅包含知识传授,能力与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越来越被接受和重视,所以,我们在远程网络教学评价标准的设计中也应对这三大目标(知识、能力、素质)有所体现,以建立更为合理的多元化评价标准。

  (二)采用先进的评价技术手段

  在当前互联网信息技术时代,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远程网络教学的评价中来,可以充分发挥数据管理与处理方面的技术优势,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又能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三)注重过程性评价

  现代远程教学评价中应重视教学全过程的评价,不再像传统教学中只是单纯重视结果即考试成绩的评价理念,而是更重视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以他们参与各项教学活动的表现为主要依据,包括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促进学习过程质量的提升。

  (四)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现代远程网络教学中学习的主体是学员,对其自主学习的评价应从多视角进行,评价主体已不仅仅包含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更需要包含学习者的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成员间的互评以及用人单位和社会评价等,不同的主体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与全面。

  (五)评价方法应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定量评价是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的评价结果往往具有精确、简便、量化等优势,但对于难以量化的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却无法得出相对准确与全面的结论。而定性评价则从学员的学习情况,尤其是实践应用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所以,在网络教学评价方式的选择上,应采用两者相结合的方式,从而实现两种方式取长补短,使评价结果更为科学合理。

  三、现代远程网络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现代远程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已逐渐从对学员课程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扩展到对学员全面、综合性的评价,既要评价学员掌握的知识、技能等量化因素,又要对学员的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创造思维、团队合作等非量化因素进行评价,从而形成一套更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对教师教学情况的评价、对学员学习情况的评价、对网络教学资源的评价、对网络教学支撑体系的评价等四个指标,每个指标又包括若干评价子项。

  (一)学员学习评价指标

  远程网络教学评价的主体是学习者,他们的学习活动及学习效果是网络教学质量评价的基础。对学员学习的评价主要从网络教学活动的参与度、网络学习资源的利用率、参与课程论坛讨论、网上互动、网上答疑、网上作业与测试等学习环节进行监控与反馈,及时评价并反馈给学员,以促进学习者更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1.教学资源的利用情况[4]教学资源利用情况既包括课程本身的资源,也包括互联网资源。对于学习者对教学资源是否充分利用的评价可以通过记录学习者网络在线学习时间、课程内容浏览次数、资源下载次数、查看和回复主题帖的次数等各项指标,从而了解他们对网络教学平台及其资源的使用情况。2.互动交流情况学员的相互交流情况即通过记录学习者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各种交流工具进行交互的情况与程度进行评价。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论坛发帖回帖的次数与质量、向教师提问的次数、回答教师提问的次数与质量、回答同学疑问的次数与质量、小组讨论与活动参与情况等,这些评价指标反映了学员对知识理解的程度及主动学习的情况,最终促进学员之间、学员与教师之间的交互与交流。3.学习成果评价对学习成果的评价主要包括学员的平时项目完成情况和考试情况两个部分。平时项目(作业、活动等)完成情况是对学员平时学习的检验,据此可以了解学习者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评价系统可以及时发出学生知识点掌握程度的曲线和项目完成情况的提示信息,从而帮助教师和学员随时了解平时学习的情况。考试是对学员的阶段性考评,评价系统可以根据考试成绩生成知识点掌握程度及存在问题的报表,从而对学员的下一步学习提出促进意见。

  (二)教师教学评价指标

  远程网络教学评价的另一个主体是教师,对他们的督促和评价是网络教学质量评价的根本。在对教师教学评价设置指标时应以充分体现网络教学教师职能为前提,以促进教师的网络教学能力为目的,在此基础上设置分级指标。1.课程资源的组织与设计科学的网络课程资源设计是网络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对课程资源的评价主要从课程内容的选取是否合理和具有实用价值、教学目标表述是否清晰明确、理论与实践是否充分结合、教学内容是否采用多种媒体形式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学习资源是否有难易之分以适合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内容设计是否方便互动等方面来衡量,从而获得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把握与对学生需求的满足程度等相应信息。2.教学活动设计网络教学活动是为促进学员远程学习而设计的,良好的设计有利于学员根据自身特征对学习过程进行实时调整和把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教学活动设计的评价主要包括活动目标是否明确、针对的活动对象是否准确适当、活动内容安排是否合理、活动参与方式是否多样化、活动组织过程中是否对学员做到有效引导等。3.答疑互动答疑互动是指教师与学员的交互程度,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程度,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与学员交流学习经验、对学员学习和活动进行指导、及时解答学员的疑难和困惑、对学员提供及时恰当的反馈、对学员的平时作业及时批改并提出改进建议等。

  (三)教学支持服务体系评价指标

  在现代远程网络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教学的后台支持、技术支撑以及网络平台维护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是教学能够顺利完成的基础。教学支持服务体系评价主要从教师、学员、网络教学平台等方面来进行。。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大力发展网络教学是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质量是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评价的意义在于促进发展。在网络教学各项指标评价完成后,更为重要的是对评价结果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从而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方案,以便能有效地依据方案对日后的网络教学资源、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等进行改进,这也是网络教学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马定计,应一也.非学历远程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xx(9):9-11.

  [2]杨亭亭,刘仁坤,王丽娜.基于远程教育学习活动的学习评价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xx(2):46-52.

  [3]王宇.现代远程继续教育质量评价的策略建构[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xx(3):1-4.

  [4]王凤琦,胡渊.网络教学评价体系的特征、模型及过程[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xx(2):30-33.

指标体系论文4

  摘要:建立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是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客观要求。从分析其本质入手,探讨了建立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的实质、现状、意义、主要内容和方法。 论文关键词: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 后勤管理是对后勤工作进行的决策、计划、组论文摘要:建立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是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客观要求。从分析其本质入手,探讨了建立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的实质、现状、意义、主要内容和方法。

  关键词: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

  后勤管理是对后勤工作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活动。后勤管理科学化的实质是探索并遵循后勤管理的客观规律,以实现后勤保障能力最大化为目标,对工作实施管辖和治理的过程。要评价一个单位后勤管理科学化的实际水平,就必须有一套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对其进行考评,否则后勤管理科学化就只能停留在宏观理论层面。所以,加速推进后勤管理科学化,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步伐,就必须开展对后勤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评估研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估指标体系。

  建立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就是要对后勤管理本身科学与否建立一套评价标准,其实质是解决后勤管理本身的标准化问题,即建立以定量评估为主、以大量详实可靠的信息数据为基础、可以准确衡量后勤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评估指标体系。

  一、后勤管理评估的现状

  (一)后勤管理缺乏标准化评估体系

  项目评估在我军后勤的研究和应用中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就,例如后勤装备效能评估、后勤演习评估以及后勤保障能力评估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但长期以来,我军缺少后勤管理方面的评估体系,无论是部队后勤还是后勤部队,对于后勤管理都缺乏具体的考核办法和评估指标。要评价后勤管理的水平,不能仅仅依据主观意愿和临时拍板,应建立一套客观、公正和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

  (二)后勤管理缺乏评估机构和人员

  一方面,评估工作是一种跨学科、跨层次的综合性工作,它既要求综合社会科学、经济学、管理学以及军事后勤学,又要求结合决策层、执行层与研究层,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较高的技术含量,这就对后勤管理评估工作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另一方面,后勤管理科学化这个课题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缺乏评估机构和人员。尽管我军后勤理论工作者对后勤管理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做了很多努力,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使得一些很好的评估方法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后勤管理评估缺乏完善的信息数据

  后勤管理科学化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影响因素多,需要完善的信息数据系统作为基础。但是,我军后勤管理长期以定性分析为主,对于在日常工作中的大量信息数据没有进行较好的统计和保存,加之后勤部门对于取得的信息数据缺乏有效的分析、整合,使大量数据闲置、流失。

  二、建立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的意义

  (一)为考核后勤管理工作提供量化工具

  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是一套以定量评估为主的评价标准,它本身就是以大量详实可靠的信息数据作为基础,每个指标都是一个具体的量化工具,可以准确地评估和反应后勤管理工作的优劣。运用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来考核后勤管理工作,可以有效避免以往主观臆断、定性分析和随机判断的传统做法,提高后勤部门的正规化管理水平。

  (二)有助于提高后勤管理的科学性

  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既可以作为后勤管理部门考核、评价后勤管理工作优劣的标准,也可以作为提高其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的指标。有了这个评估指标体系,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对每项指标按照要求的标准进行优化改进,从而提高后勤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三)为后勤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后勤管理决策涉及后勤领域各个方面,如物资供应、教育训练、装备建设等,在这些决策中往往需要考虑决策方案的可行性,比较各种方案的利弊,而通过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可以获得历史数据、现状信息、未来信息,从而对这些方案进行比较、筛选,最终为后勤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指标体系论文5

  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既属于一般财政专项支出绩效评价的范畴,又属于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的内容。建立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和程序,可以正确分析项目实施情况,促进资金分配的合理和优化,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和社会效益。必要时可对项目资金安排进行相应调整,进一步提高项目评价的实效性。目前,国内对教育财政支出绩效的评价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理念及认识上还存在很多误区,而针对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却很少,缺乏能反映高职院校内涵特点的评价体系。

  实践中,对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存在着评价主体错位,评价视角缺失独立性;目标功能混淆,评价内容忽视效益性;绩效意识缺乏,评价结果不受重视;监督机制缺位,绩效评价流于形式等问题。全面考核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金投入的效果,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关键在于选择适当的绩效评价指标,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由于高等职业教育项目的收效影响并不像其他经济类项目的收效那么显而易见,其产生的影响与结果往往具有一定滞后性,对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金绩細行评价时,要结合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要素,关注专项目标实现倩况、项目的预算配置倩况、资金使用情况、财务管理水平以及收益程度及项目所产生的长远影响与社会效益等方面。

  一、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一)通用性和专用性兼顾,指标设计科学合理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金由于经费来源不同、性质不同,因此,体现出不同的效益特点,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兼顾不同性质的资金,使不同性质的资金具有可比性和全面性,并且针对不同性质的资金用不同的指标衡量。因此,在设计指标时,既要考虑项目之间的相同点,又要适于评价不同项目的特殊要求,实现通用指标与专用指标的结合。

  (二)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可操作性强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指标体系设置是为了保证绩效评价在各类财政专项中使用,因此,指标涉及的定性内容、数据的釆集运用和评价过程都必须有利于掌握与操作,做到操作过程简明易懂,指标定义明确清晰,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各类项目自身的特殊性,部分产出无法直接量化,比如,一些长远目标,社会影射等,因此,必须同时进行定性分析。

  (三)坚持目标导向,注重长远发展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应有自己明确的目标,同时这些目标应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相适应。通常情况下,高职院校财政专项在申报立项时其资金用途和具体目标就已经明确,并且这类资金用途单一,比较容易界定。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目标的导向性,从受益群体角度进行全面分析,绩效评价指标必须发挥出财政专项资金对高职院校发展的引导作用,体现出绩效评价的导向性功能,注重项目的长远影响与发展。

  二、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

  基于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特殊性,设置了投入类指标、过程类指标和产出类指标,同时还设置了一定数量的效益类指标,以保证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绩效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一)投入类指标这类指标主要是评价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情况及资金的实际筹措能力,由三个指标要素构成:财政资金到位率、配套资金到位率及财政资金投入乘数。财政资金到位率主要是评价财政资金到位情况,用定量指标来衡量,运用比较分析法来分析。配套资金到位率主要是评价项目单位对财政资金的配套能力和筹措能力,用定量指标来衡量,运用比较分析法来分析。财政资金投入乘数主要用以反映项目单位财政到位资金的投入所拉动的各种配套资金投入情况。

  (二)过程类指标过程类指标关注的是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过程,主要评价以下内容:项目资金管理制度的制定是否合理,执行是否有效,是否符合国家及有关部门的规定,以及定量评价资金违纪率的大小;项目资金投入到位的'均衡情况,配套资金时间的均衡性,资金投入使用的有效性,设备投入使用的有效性,其他费用投入的有效性,固定资产转化率;项目建设过程中管理制度执行情况、项目实施进度情况、实施内容完成质量情况等。重点评价项目管理部门是否合理规划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方案,是否科学计量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是否实现了专项资金的管理目标等。

  (三)产出类指标在构建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必须选择一定的产出类指标,用以衡量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例如,高职院校通过使用财政专项,在科研、管理创新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产出类指标主要包括专项建设规模指标和营运能力指标,用以考察项目实施内容完成量及形成规模、项目营运状况、项目配套能力及项目完成后实现的目标与计划值的偏差程度。

  (四)效益类指标考虑到高职院校教育服务的特殊性,在衡量其财政专项资金效益时,重点要考虑社会效益,即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金产生了哪些社会综合发展的回报。社会效益指标是评价项目实施对这项目受益群体的影响,主要通过项目促进科技进步、人才培养、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促进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等方面的增量来衡量,通过对项目单位和受益群体的可持续影响进行测评,并与立项时所预测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或项目实施前相对比,评价其影响程度。

  三、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周期的选择

  由于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金效果发挥比较滞后,因此,绩效评价的时点与时段选择必须根据高职院校财政专项的特点评价确定合理的评价周期,这有助于提高评价结果的合理性、科学性和稳定性。如果评价周期过短可能与资金效果周期错位,过长则不利于资金绩效提升。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年对上年度专项资金进行绩效评价,若不少资金尚未分配、支付或应用,就无所谓绩效。因此,应根据专项资金属性,以及绩效信息的统计周期,从现实出发确定评价基准曰及周期,就实践操作来说,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以滞后半年到一年为截止点较为合适,涉及基建类的专项资金可进一步延后评价。

  四、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

  20xx年1月1日实施的新预算法要求财政预算安排与资金绩效评价相联系,编制预算要参考上一年度绩效评价结果,这标志着我国公共财政制度建设迈出了关键性一步。将绩效评价纳入预算分配和管理的全过程,从项目立项、资金拨付、实施管理、监督检查等全过程进行考核评价,建立绩效评价结果和实施项目的预算安排挂钩的制度,进一步强化了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和问责。运用合理的绩效评价手段来提升高等教育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是我们建立绩效评价体系的最终目的,因此,在对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金进行评价后,应将评价结果与预算编制相联系,重视对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即把今年的评价结果作为制定下一年预算和政府下一年拨款的依据,使预算的针对对象更加准确,确保预算编制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促使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以及绩效评价工作和谐共存,相互促进,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发挥绩效评价的作用。此外,把绩效评价形成的结果列入财政拨款判断依据中,能激励高职院校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资金的投入产出率,切实提升高职院校大力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积极性。

指标体系论文6

  浅析提高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途径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基本规范要求的论文谈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的文献利用的效果研讨20xx年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格式规范范文兰州商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模板兰州商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模板兰州商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模板兰州商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模板法律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提纲本科生毕业论文格式写作模板

  难以管理、质量较低、且不易控制。因此,规范护理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管理,形成一整套科学而有效的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已经成为各高校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1.撰写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管理条例》第四条规定,“学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而这种能力主要通过撰写毕业论文来实现。在这一阶段,学生要获取论文撰写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应用所学知识完成一篇有质量的学术研究报告,最后通过论文答辩完成学业。毕业论文写作目的是总结和检验学生学习期间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技能,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毕业论文可以综合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护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事护理研究,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授予学士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

  2.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成人教育本科护理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护生来自全省多个医院,有的甚至于来自全国各地,使得本科生毕业论文难以管理、质量不易控制。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及答辩方面不尽如人意,论文质量呈下滑趋势。

  2.1 选题 成人教育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面窄,不新颖,深度不够,而且讨论对象相对集中,缺乏新颖性。多数学生以毕业过关为最终目的,对相关文题也没有深入思考,仅把一些国内医院早已开展的护理技术或已经形成常规的项目进行总结,不了解护理专业发展动态,不能把握护理学科发展的前沿方向。部分考生论文内容与题目相差较远,出现偏题甚至跑题现象。

  2.2 格式 摘要、关键词及参考文献等部分不全者较常见,绝大多数学生不能正确书写摘要和关键词,参考文献引文量且书写欠规范。正文部分题文不符、层次不清,各级符号混用,写作思路混乱。

  2.3 内容 大部分学生时间投入较少,提交毕业论文前临阵磨枪,勉强成文;有的考生对

  网络论文

  相关信息

  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 论推动网络环境浅议利用网络进行文献检索课教学的实践与探究浅谈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调查分析研究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网络财务问题研究1:1数字学习及其网络教育应用探索新时期高速公路经济网络模式浅析试析监所检察网络化管理与监督试析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网络信息系统安全漏洞的研究简论网络犯罪与防范策略

  进行复制、粘贴或大段照抄教科书或某专著。

  2.4 答辩 学生在论文答辩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学生不熟悉自己的论文内容,答非所问;学生心理素质差,过于紧张;论文的内容与学生自己的实习内容关系不大。此外,评审专家等级标准掌握程度有差异,或者个人观点有差异,也会导致学生成绩有差异。

  3.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总体设计

  目前,成人教育护理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呈下滑趋势,因此,规范论文撰写,对论文的质量进行科学评价,加强对毕业论文的管理,已经成为各高校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由于指导教师、评审教师和答辩教师审视的角度不同,其评价体系应有所不同。应针对成人教育本科

  护理学毕业论文

  相关信息

  《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关于PBL教学法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关于《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的实践与创新专科护理学毕业就业指导论文(共2篇)浅谈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试论中职《外科护理学》的情境式教学20xx护理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撰写格式护理学护士长竞争上岗的做法与体会浅谈《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方法《护理学基础》毕业统考复习总结

  的目的和特点,分别设计了指导教师、评审教师和答辩教师使用的成人教育本科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各自的权重及分值,以其能客观、准确、简捷地对护理学毕业论文质量进行评价。

  3.1 指导教师评价重点评价内容 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学生查阅利用文献资料的能力;开究方案设计与研究方法和手段的运用能力;毕业论文写作反映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功;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学习态度。

  3.2 评审教师评价重点评价内容 学生对论文设计书的执行情况;选题是否有新意;论文的论点、论述的正确性;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图表的规范性;吾言、图表和参考文献的规范化程度;论文的难度及工作量;开究方法和手段、论证能力、成果价值。

  3.3 答辩教师评价内容 答辩教师对毕业论文进行总体评价,包括选题的难易程度和理论与实际意义,论文的总体水平及创新性;口头表达能力和回答问题的正确性;答辩中反映出的思维、知识面与综合能力。

  4.毕业论文质量的综合评定

  为了客观而准确地评价毕业论文的质量,必须合理地运用该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毕业论文质量的综合评定由指导教师、评审教师和答辩教师评定的分值按一定的比例折算后组成。然而,由于指导教师在整个毕业论文过程中与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各方面的情况了解也最深,其评分在综合评定中所占比例应最大。评审教师可对毕业论文质量做出较仔细的审查,而答辩教师则对学生答辩情况的判断,因此两者的评分在综合评定中所占比例可同等对待。综合考虑,指导教师评价结果占40%,评审教师和答辩教师的评价结果各占30%,3部分之和即为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综合成绩。

  毕业论文阶段包括论文撰写、评审和答辩3个环节。由于指导教师、评审教师与答辩教师评价的侧重点不同,所以采用分类评价的方法建立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其贯穿于成人教育护理本科生毕业论文阶段的全过程,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毕业论文各阶段的特点,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还可以较全面地对学生在毕业论文中表现出的综合素质作出较客观的评价,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由于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复杂性和可变性,该评价体系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指标体系论文7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企业制度也逐渐建立,要求企业构建完善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这样才能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但当前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尚不健全,还处于发展阶段,且在实际运用中也有很多不足,加之各个企业绩效审计评价依据的标准也有所不同,导致审计工作面临重重困难。文章主要分析了几种企业绩效审计评价的方法,并提出了构建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路径,以期能促进企业绩效审计的科学化发展。

  关键词: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经济活动

  绩效审计是一种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它主要审计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评价和监督企业在资源利用上的效率、效果等。现如今,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绩效审计评价工作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还能为企业的运营发挥导向作用。但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有着纷繁复杂的构建方法,加强对这一体系的构建对企业来说意义重大。

  一、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方法介绍

  (一)关键绩效指标评价法

  关键绩效指标是一种矢量化的评价指标,它通过对企业的主要投入、产出参数进行设计、抽样、计算、分析等来衡量企业的绩效。这种评价方法的最终目的是把企业战略转化为一种内部活动及过程,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造更多的企业绩效。关键绩效指标评价法的优点:一是关键绩效指标评价法能对企业目标进行层层分析,将整体化为具体,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目标的实现。同时,当企业目标要求和员工绩效行为不相符时,企业可以通过整合和控制关键绩效指标的方式,来促进两者的执行,有效保障实现企业目标;二是关键绩效指标评价法提出将客户价值最大化的理念,这有利于企业以市场为导向,有效关注客户,从而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关键绩效指标评价法能平衡好公司利益和个人利益,它通过对公司战略进行层层分解,能够妥善处理好企业目标和员工个人发展的关系,进而实现企业与员工共赢的局面。但如果只使用关键绩效指标评价法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由于关键绩效指标评价法具有定量地考核的倾向,如果缺乏专业指导和判断工具就不能准确了解它对公司的作用;另外,关键绩效指标评价法的考核方式过于机械,并不适用于所有岗位。

  (二)经济增加值法

  经济增加值法出现在美国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资本收益比资本成本高出的部分,即经济增加值法=投资资本*(投资资本回报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经济增加值法主要优点:一是经济增加值法能协调好财务管理体系与评价过程,与传统绩效评价相比较,经济增加值法贯穿企业活动的始终,具有综合性,这样就避免了由于同时存在多种指标而引起的管理混乱情况;二是经济增加值法支持企业分权化,能同时评价经理人员和各个部门经理,这对不同部门作评价非常有利,也有利于提升企业整体经济增加值;三是经济增加值法能有效引导企业将重点放在长期经济利益上,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的着眼点,促使企业决策者做出符合企业长远利益的决策。经济增加值法也有一些不足:首先,经济增加值法的数据由财务报表来计算,而财务报表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导致计算出来的数据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其次,经济增加值法是站在股东角度对企业业绩做评价的,不可避免地忽略了某些利益相关者,使得绩效评价不够全面综合;再次,经济增加值法为了消除会计信息失真这一问题而对会计信息做了调整,这也加大了这种评价方法的计算难度,降低了其应用性和实效性。

  (三)平衡计分卡法

  平衡计分卡法由代维诺顿和罗伯特卡普蓝提出,它从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和成长四个视角来衡量企业绩效,这四个视角融合了企业的具体目标和相应的评价方案。同时,它还引入非财务指标,这有效了平衡了指标评价体系。平衡计分卡法这种评价方法应用非常广泛,主要优点:一是平衡计分卡法把企业战略分解为四方面,并对每个方面都设置了评价指标;二是平衡计分卡将财务评价和非财务评价融为一体,兼顾了企业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有利于实现企业的长远利益;三是平衡计分卡以业绩驱动因素为入手处,有利于找出企业的短板,继而找出问题症结所在,从而做出相应的措施;四是平衡计分卡同时关注企业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顾客和竞争者,能为企业做出比较全面的绩效评估。平衡计分卡法也有其缺点:首先,平衡计分卡法只有一个大致框架,如果每位员工都参与进来,那么每位员工都要有自己的平衡计分卡,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成本;其次,平衡计分卡需要强有力的数据库和信息技术支持,企业需要付出较高的时间代价。综上所述,关键绩效指标评价法、经济增加值法和平衡计分卡法三种评价方法各有利弊,为了建立完善的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应将三种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以取长补短、优化整合。具体说来,先用平衡计分卡法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框架,再用经济增加值法以股东利益的视角制定企业最高目标,最后,再通过关键绩效指标评价法将企业目标逐次分解为各个具体指标,并对其实施效果做衡量。

  二、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路径

  (一)绩效评价方法的借鉴

  首先,通过平衡计分卡法和经济增加值法的分析结果可知,经济增加值法比较单一,并缺乏时效性,仅注重考察经济效益;而平衡计分卡法则具有更好的前瞻性,能够有效结合财务性和非财务性因素,为企业长期利益考虑,但却没有重视股东的财富问题,而经济增加值法首先考虑的问题就是股东财富。其次,平衡计分卡法和关键绩效指标评价法都从整体考虑,从最高目标出发,但平衡计分卡法从四个维度来划分企业总目标,每个维度和其下的指标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关键绩效指标评价法更注重寻找实现企业总目标的关键因素,各关键因素间并没有逻辑关系,在此方面将两者整合能更好发挥各自优势。

  (二)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并重

  现代企业的经营活动主要考虑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效益,其中,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用最低的劳动成本获取最大的成果,或耗费一定的劳动而获得的期望成功,即投资成本与回报的比较;社会效益是企业要承担社会义务过程中产生的社会影响;环境效益则是企业在经过过程中对自然和人文环境造成的影响。总的来说,环境效益是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基础,反过来,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环境效益的后果,三者相互作用,组成一个整体。

  (三)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架构

  从上述分析可知,以经济增加值法为核心,以平衡计分卡法为纽带,把平衡计分卡法的四个维度作为主控因素,并纳入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可建立起多层次、完善的指标评价体系,妥善解决当前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可见,在一个新型、全面的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中,经济增加值法应处于金字塔的顶端。在社会效益方面,以下情况可以使用关键绩效指标评价法:一是协调和稳定社会经济程度,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二是帮助企业认清自身,制定科学的战略规划,提高行业影响力;三是提高企业就业贡献率,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节约国家财政支出;四是社会捐助,企业参与社会公益,既能树立企业形象,又能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感。在环境效益方面,则可以通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来分析,经济效益可以看作是企业因改善环境而获得的效益,社会效益包括环境风险下降、员工工作环境和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企业声誉提高等间接效益。

  三、结语

  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应从系统全面性、结果相关性、科学实用性、核算统一性、评价的成本效益五方面入手,基于关键绩效指标评价法、经济增加值法、平衡计分卡法三种评价方法整合的视角,并考虑企业经营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完善,从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黄志勇.基于财务指标的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审计月刊,20xx(05).

  [2]黄万晴.浅论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构建[J].经济视角,20xx(11).

  [3]李兆银.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构建[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xx(16).

  [4]张毅飞,任杰.杨华领.论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现代管理科学,20xx(03).

指标体系论文8

  1高校财务风险的内涵

  高校财务风险指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因资金流转面临的风险。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经费体现出一种多元化的筹资渠道,为解决经费不足,除申请财政拨款外,还可以向银行借款,高校由于举债办学。必然产生高校的财务风险。高校财务风险可划分为总体失衡风险、偿债风险、投资风险以及成长能力不足风险等四个层面。高校属于事业非营利性单位,其财务风险有其特殊性:

  (一)资金流转的目的与利润无关。

  高校都不以盈利为办学目的,高校是非营利性事业单位,其资金流转只是为了维持和发展高校的正常经营,其流转过程与高校的招生宣传、学校教育、毕业分配等主要活动相辅相成,在其资金运动过程中不追求价值增值。按照资金—支出—资金的轨迹循环。

  (二)财务评价的侧重点是偿债能力。

  高校是非盈利为办学目的,现阶段各高校为了弥补资金的不足,扩展了其筹资渠道,银行借款成了高校主要债务。对高校财务风险评价必然要侧重于高校的偿债能力风险。

  (三)公立高校对运营质量的评价缺乏统一的标准。

  高校的隶属关系、其办学规模、学校类型以及管理方式等不尽相同,在实际财务绩效评价中,评价指标设置、指标数量、重要性、指标权重等有较大的差别,缺乏统一的标准。

  2构建科学全面的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由于缺乏危机感,高校财务数据的不透明和难以获取,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缺乏有效的数据验证,缺乏社会的监督。因此高校财务风险评价不顺利。构建科学全面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对财务风险的预警,预知财务危机;实现对高校财务运行的有效监督;强化经营管理者的财务风险意识,加强在投融资方案实施过程中的财务风险控制,当投融资效果不理想时也更易于查找原因以力求改进。

  3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科学性与全面性相结合。

  高校财务风险主要来自于金融机构贷款产生的偿债风险;投资于校办企业,由于校办企业经营不善而产生的学校连带责任风险;财务管理不善,造成资金流转困难的风险。在建立指标体系时,评价数据要具有权威性和准确性。这样根据指标体系得出的评价结论才能准确、客观,具有权威性。系统性和总体优化相结合。系统性要求在评价过程中,将高校的财务活动看成一个整体,囊括高校运行的各个方面,高校财务运行的复杂性决定了不能用单一指标进行评价,但是评价指标又不宜太多,太多的财务指标加大了评价的难度,因此就需要在建立指标体系时采用整体优化的原则,对财务指标进行合理的取舍,最终建立均衡统一的多指标体系反映高校的整体财务状况。动态完善原则。现阶段对高校财务风险的研究还处于一个不断完善的阶段,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和高校内部控制系统的改进,高校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也会随之变化,因此,评价高校财务风险不是一项临时性的突击任务,它需要不断的完善,根据环境的变化完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依据现代数学方法完善财务风险评价方法,最终使之越来越适用于各高校的财务风险评价。从另一个角度讲,对单一某个年份的财务风险评价不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偶然性的失真和误差不可避免,因此对财务风险进行长时间的考察和评价。

  (二)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选取评价指标要根据高校自身的财务风险特点,因此要选取高度敏感性的总体失衡能力指标、偿债能力指标、运营绩效指标和成长能力指标四个指标。总体失衡能力指标中的二级指标,年末借款经费比x11等于学校年末银行借款和其他现金借款的和除以学校总经费收入,学校总经费包括国家财政拨款、预算内经费、社会与个人办学经费、学生的学杂费、捐赠与集资经费和其他经费。年末借款经费比率越高则风险越大。高校专项资金是指国家向高校拨入的专款专用资金。但有的学校将专项资金用于其他项目,造成占用专项资金和现象。专项资金挪用越多,财务风险越大。银行存款保障率x13指标反映高校的资金调节能力和承担负债的能力,是衡量高校财务部门工作绩效的重要指标。银行存款保障率x13=负债/(银行存款余额+现金余额)×100%,指标数值越小,说明学校负债资金有保障,风险较小。指标数值越大,说明学校资金调剂能力越差,风险就越大。学校货币资金支付率x14等于现金加银行存款加持有债券的和/每月支出总额,指标数值越大,说明学校月可支配和周转的财力越强,风险就越小;指标值越小,说明学校可支配和周转的财力越小,风险就越大。偿债能力指标中的二级指标,周转性负债自有资金率x21=借入款项/(现金+有价证券+银行存款)×100%。该指标比例一般在0.8左右,说明学校有偿还债务的能力,则财务风险不大;如果x21<0.8,说明高校有闲置资金,资金的利用效率不高;如果此指标值大于1,则表明资金支配受阻、出现财务资金运转困难,财务风险就越大,到期还款压力越大。已获利息倍数x22=息税前利润/利息*100%。该比率反映高校获利能力和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该指标的临界比率为1,是极大型变量指标,该指标数值越大,说明高校偿还银行利息的能力就越强,财务风险就越小。年末借款总额占总收入的比率越低,则风险越小,高校的发展能顺利。速动比率x24=速动资产/流动负债(流动资产总额-存货)。高校的流动资产与速动资产大抵相等。速动比例为1最为适宜,如果调整上限速动比率值为1.5,调整下限速动比率值为0.5,都认为出现了警兆。运营绩效指标中的二级指标,年度收支比率x31=本年度实际收入/本年度实际总支出。指标值<1,则本期内收入低于其支出,需动用累计结余来安排本年度的事业支出。总资产收益率x32=净收入/资产平均总额*100%。该指标反映公立高校总资产的综合利用效果。在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中,总资产收益率是评价企业获利能力比较有效的指标,在评价高校财务风险过程中,该指标数值越高,说明公立高校资产的利用效率越高,高校运营绩效越好。总资产收益率中分母应为平均资产总额,因为资产总额是时点数据,净收入是时期数据,将时点数据转变成平均值则计算结果更有意义。该指标是极大型变量指标,比值越大,说明收益越高,经营能力越强,高校财务风险就越低。资本增值率x33=(年末所有者权益-年初所有者权益)/年初所有者权益。该指标是极大型变量指标,该指标值越高,反映出年度财务运营状况越好;如果指标值小于0,则需要深入分析其原因。招生计划现金比率x34=实际收到的学费/应收取的学费。该指标最大值是1,即所有应收取的学费都已收到,没有学生欠费现象。如果该指标值小于1,则有学生欠费,指标值越小,欠费学生越多,反映出该校在招生计划上出现风险征兆。

  4总结

  现金净额增长率指标能够反映高校流动资金中现金运作风险状况,更加直接反映了高校的财力状况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该指标是极大型变量指标,指标值越高,说明其资金调控能力和对债务的支付能力越强。自有资金动用程度x42=(年末对外投资+年末对校办产业投资+年末借出款+非正常运转暂付款)÷(年末事业基金+年末专用基金-留本基金)。该指标越大,表明可供高校发展的资金就越多;该指标值越小,表明自有资金动用越少,固定资产增长率x43指标越高,资产增长越快,资金有风险;指标太低,学校没有发展潜力,该指标可以说明资产增长速度以及资产管理效果。自筹能力比率x44=自筹收入(事业收入+其他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缴款)/总收入×100%。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发展能力和资金积累能力越强,反之,说明高校依靠自身多方而筹集资金的能力比较差。

指标体系论文9

  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高低可以体现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科学的农业指标体系的建立对现代农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起积极的引导作用,因而建立指标体系时应注意其指导性。现代农业指标体系的建立要充分考虑到各个方面,不仅要从生产力、技术水平方面考虑,也要考虑农村经济发展程度,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的程度,反映农村城镇化的水平,这样才能全面反映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

  一、现代农业指标体系的发展

  (一)现代农业的概念。20xx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现代农业是指用现代化的物质条件和科技水平来改造农业,构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采用现代经营形式,树立现代发展理念,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民,通过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进而提高土地和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产出率、劳动生产率。

  (二)现代农业指标体系的研究。目前在我国有三大类评价指标体系:第一类是由国家级研究机构提出用来进行宏观指导的指标体系,其主要作用是指导各地农业现代化的建设。

  第二类是由各地政府所制定的指标体系,各地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指标体系。

  第三类是由在该体系方面的专家学者通过各自研究成果提出的指标体系,但由于其各自的理解和所研究的具体方面不同,因而提出的指标体系也不一样。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指标由不同层次的子系统指标构成,各子系统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运用系统学原理,可把指标体系看成是一个全方位开放、有效运行的大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时序性、关联性、协调性等特征,从整体发展的角度来使总体优化,进而促进指标体系的逐步完善。

  2、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的设计,要体现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和特征,要综合体现出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也要反映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和其潜在发展能力,同时指标的选取要尽可能采用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指标,指标值要采用科学的计算方法,数值来源要科学可靠。

  3、指导性原则。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设立,可以反映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和关键部分,可以为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期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指导作用,同时明确农业发展未来工作的重点。

  4、实用性原则。各项指标的确认与国家对于农业方面的方针政策不能分开。突出重点,分清层次,合理安排好结构,同时指标的设计简明扼要,采用适当方法消除冗余指标,数据要容易获得、真实可靠,便于应用和计算。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

  1、农业劳动生产率:反映了农业生产水平的发展状况,是农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所用数值为农业总产值与农业从业人数的比值,单位是亿元/万人。

  2、投入产出率:即项目投资与收益的比率,文中所用的是农业产出增加值与农业中间消耗的比值乘100来表示,单位是%。

  3、农业总产值占GDP比重:这是农业的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体现。一般来讲,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越高,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越低。本文所用数值为(农业总产值/GDP总量)×100%。

  4、城镇化水平:直接反映了农村面貌。城乡差距大是我国一直存在的问题,一个地区城镇化水平越高,说明该地农业现代化水平也越高,本文中用城镇人口的数量与总人口数量的比例来反映城镇化水平。

  5、农民人均纯收入:直接用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来表示,收入水平的高低是农业经济发展的直接指标。

  6、农民人口素质:是指从事农业的农民的知识水平,受教育水平,或相应的文化素质,文中采用农村人均劳动力受教育年限来反映农村人口素质水平。

  三、指数平滑法预测农业发展水平

  (一)指数平滑法。指数平滑法(ES)中,时间序列的态势稳定且具有一定规律性,因而时间序列可以被合理地顺势递延。利用这种规律,我们可以认为过去的态势在某种程度上会延续到最近的未来,并且通过对不同的值赋予不同的权值,使其既能反映过去资料的信息,又能使预测结果更加的符合实际情况。

  该方法的原理是:对不同时间点的值赋予不同的权重,对最新的观察值赋予最大权重,而对其他值赋予递减的权重,任一期的指数平滑值都与本期实际观察值和前一期指数平滑值有关,是由二者的加权平均而得到的。因此,该模型得到的值既是最新信息的反映,也能看出历史数据。

  1、一次指数平滑法公式(1)为二次平滑模型基本公式,利用其可以得到二次平滑预测值,求解代入(2)(3)可得到at,bt两参数值,然后代入(4),可进行预测,T为预测时间跨度。

  本文采用二次指数平滑法来预测现代农业指标值。

  (二)运用指数平滑法预测农业发展水平。本文的数据样本区间为20xx~20xx年,数据来源于20xx~20xx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这些指标的发展是呈线性的,因而用二次指数平滑来对其进行预测,根据二次平滑模型,分别取?琢=0.6,0.7,0.8,0.9作为平滑参数,经试验调整,取0.9较适合。

  根据以上的计算结果,得指数值的二次指数平滑预测模型为:由该模型可以来预测20xx年以后的数据,取T=0,则可得到20xx年的数据,取T=1,2,3,4,则可以得知20xx年、20xx年、20xx年、20xx年的数据。

  四、结论

  农业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于指导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农业发展,保证我国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具有建设性意义。通过对农业指标值的预测,能够更好地促进农业的发展,进一步挖掘农业发展的潜力。本文由于自身能力以及时间限制,只对农业指标体系中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指标值进行了预测,但已充分看出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快速上涨以及农业的快步前进。通过运用指数平滑法来预测,也可以看出此方法在预测方面的优势。

指标体系论文10

  20xx年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为促进高校发展,预算安排资金1,352.5亿元,比上年增长24%。巨额的教育经费首先要保证其使用的效率性。建立健全教育标准和绩效评价制度,制定科学评价政府、学校和教师的教育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一、我国财政高等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尝试性研究。在通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方面,吴建南和李贵宁(20xx)以公平和效率为主线,将指标体系从教育财政支出的总体情况、目标达成情况、合规性情况、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五个方面进行了设计。吕炜、王伟同(20xx)依据财政教育支出绩效的内涵以及教育支出本身的过程特性,构建了一套多层次的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省财政教育支出绩效状况进行了经验检验。

  财政高等教育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方面主要有:刘国永等(20xx)在比较了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高等教育绩效评价的基础上,与江苏省财政厅共同研制了《财政高等教育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编制了指标体系的填报说明。严全治(20xx)选取省级政府的高等教育投入水平、增量水平、高等教育事业费投入的稳定性、省区内高等教育发展的协调程度四个一级指标,选取我国31个省区市1999~20xx年的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省级政府高等教育财政责任履行状况考评指标体系。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方向越来越精细化,但大部分研究只是在教育领域内进行的探索,教育指标体系的研究与社会环境衔接略有不足。另外,在编制指标体系时,部分非财政投入指标有时也被纳入到指标体系中来,投入与支出指标在某些方面存在不匹配现象。

  二、财政高等教育支出绩效评价指标设计

  教育投入产出分析法是运用一定的方法,对教育支出的配置、运行过程及其成效进行投入产出分析的一种方法。高等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其资金来源主要为财政投入。因而,财政高等教育支出是整个教育系统投入-产出分析的起点,也是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开端。高校作为高等教育投入产出的载体,有权管理和使用财政教育资金,同时也要接受政府的监督,因而其资金的使用配置过程也是指标体系设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财政高等教育产出与高校职能的履行紧密相连。高校的职能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围绕高校的这三大职能设计指标体系,可以保证指标体系的客观性和完整性。最后,进行财政高等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的目的是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围绕高校的发展设计指标体系可以保证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另外,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为纳税人上缴的税款,政府作为社会公共服务部门有权管理和使用财政经费,但同时也要接受纳税人的监督。为了确保指标体系的系统性,本文从行政管理角度对政府、财政高等教育支出行为构建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三、财政高等教育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一)财政高等教育支出的理论基础。20世纪六十年代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为财政高等教育支出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该理论中舒尔茨明确提出人力资本的收益高于物质资本,并强调了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加大对人力资本投资,在受教育者个人身上表现为受教育程度的积累。高等教育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xx年崔玉平用教育综合指数法计量出我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0.48%。因而,高等教育投资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都将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委托代理理论是契约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其主要研究内容是委托代理关系。所谓的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为其服务,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授权者就是委托人,被授权者就是代理人。在高等教育财政支出活动中,政府作为纳税人的受托人,有权管理和使用财政高等教育资金,但为了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的发生,政府作为受托方要接受纳税人的监督,进行绩效评价。

  (二)项目评价指标设计

  1、投入类指标。根据投入产出分析法,任何产出都需要有一定的投入。投入类指标是整个财政高等教育支出绩效评价分析的基础,本文从总量指标、水平指标以及增长状况三个方面进行设计。其中,总量指标主要包括财政高等教育投入总额、高校事业收入及社会服务收入三部分;水平指标主要包括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高校生均财政教育经费两个方面;增长指标则主要包括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增长率、生均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率两个方面。

  2、支出类指标。高校如同高等教育领域的生产车间,只有对各个方面的投入达到平衡才能促进教育“生产”的有序进行。支出类指标就是从资源配置角度对财政高等教育支出的绩效进行评价。本文将从高校教育事业费支出、科研和社会服务支出、教育基建支出、偿还债务本息四个方面来设计支出的总量指标。从指标的相对性方面,我们主要从高校教育事业费和高校基建经费各自占总教育经费比例、高校公用经费和高校人员经费各自占教育事业经费比例来设计。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主要从生师比、专任教师教职工比、生均校舍面积、生均图书册数、生均教学设备台数以及教学用房屋场地和教学设备利用率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3、产出类指标。产出是高校办学活动的直接成果。根据投入-产出的逻辑思想,教育资源投入之后,经过高校这一“生产车间”,必然会有一定的产出。产出类指标和效果类指标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内容。高校的产出成果主要是毕业生和科研成果两类。对于毕业生的培养我们主要从毕业率、学位获得率、首次就业率、考研率几个方面进行考察。对于科研成果,我们主要从科研成果的数量、科研成果发表刊物等级及获奖情况三个方面来考察。

  4、效果类指标。教育的功能和目的就是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效果类指标是高等教育的间接成果,也即社会服务。本文将该类指标划分为人才培养绩效和社会绩效两个方面。教育的发展、人口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会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本文就从学生学习成绩状况、学生参加各种竞赛获奖情况、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及社会实践情况三个方面来研究高等教育对于人的培养绩效。高等教育通过对人的培养,提高人的技能,促进就业率的提升,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和社会绩效,促进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同时也能提高毕业生本身及社会对于高等教育的满意度,这就是高等教育的社会绩效。

  四、结束语

  尽管我们说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要遵循客观性、全面性原则,但高校作为社会的一个部门,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影响很大,很多因素难以定量化,因而对于能够评价财政教育支出绩效的相关指标,应建立相应的数据搜集机制,而对于不能具体量化的指标则要用问卷调查法等进行考察。另外,绩效评价的发展也有赖于社会整体制度的优化和进步。

指标体系论文11

  对毕业论文质量的评价是对高校毕业生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的状况及其综合素质的检验,也是对教学质量及培养目标实现程度的检验。应用型硕士院校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坚持全面性、专业性和应用性的原则,按此确定各具体评价指标及其权重,应力求能客观、准确反映毕业论文的质量。

  关 键 词: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3544(20xx)05-0078-04

  撰写毕业论文是硕士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承载着综合检验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以及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达到的重要作用。因此,客观准确地评价毕业论文质量,对检验教学效果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应用型硕士院校经管类专业为对象,设计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 全面性原则。 即评价指标选取应能全面反映论文的质量。毕业论文的质量主要通过选题、内容和答辩三个方面反映出来。选题规定着论文研究什么问题,选题不当,或研究的问题没有意义,或作者无能力驾驭,就不可能写出好的论文。内容是评价论文质量的主要依据,需要从它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字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通过答辩可以进一步了解作者对所研究问题的熟悉和理解程度,并可验证有无抄袭之嫌。同时,为了降低主观性对毕业论文质量评价的影响, 论文评价指标体系通常都包括指导教师评价、 同行教师评价和答辩组教师评价。 [1]

  2. 专业性原则。 一是研究的问题必须是与学生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 如此才能反映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达到了学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是研究方法和写作方法应符合科学研究和学术论文写作的范式。 如社会科学的论文需注重采用实践调查法,应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3. 应用性原则。 应用型硕士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专业人才,因此毕业论文应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既要注重论文的学术价值,更要注重论文的应用价值,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指标与指标体系设计

  根据上述构建原则, 应用型硕士院校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分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三个层次。 一级指标包括选题质量、写作质量和答辩质量3个指标,一级指标下设8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下设21个三级指标。见表1。

  (一)指标释义

  1. 论文选题指标

  论文的选题是论文写作的起点,是判断论文写作意义和价值的重要依据,选题质量的高低能够反映出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理解程度,决定了论文的写作难度等重要内容。在选题质量一级指标下设置“选题内容”和“选题范围”两个二级指标。

  “选题范围”指标用于评判选题范围的合理性,即在选题的研究范围和研究角度方面硕士学生是否能够驾驭。

  “选题内容”指标包含选题的“实践性”和“与本专业的相关度”两个三级指标,其中“实践性”指标用于评判选题是否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与本专业的相关度” 指标用于评判选题与本专业培养目标一致性的问题, 即选题是否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否能够达到科学研究和实践能力培养和锻炼的目的。

  2. 写作质量指标

  写作质量是反映学生大学四年学习成效的核心内容,包含了论文的架构、逻辑、写作内容、选用方法及格式等内容,因此,在写作质量一级指标下设置了“论文结构”、“论文内容”、“技术方法”和“论文格式”4个二级指标。

  “论文结构”二级指标内又包含了论文的“逻辑性”和“合理性”两个三级指标。论文的“逻辑性”主要用于评判论文结构的严谨性问题,即从论文的整体架构上来看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前后逻辑顺序是否适当;“合理性”主要用于评判论文各部分内容分析详略是否适当的问题,即对于论文核心内容部分是否给予适当的篇幅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论文内容”二级指标下设置了“实用价值”、“知识运用”、“论文表述”和“创新性”4个三级指标。“实用价值”指标用于评判论文是否能够有助于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知识运用”指标用于评判论文是否能够综合应用理论知识,对所研究问题进行分析、论述,研究目标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具体,是否具有一定的深度;“论文表述”指标用于评判论文的语言通顺性,立论的正确性,论据的充分性,论证的严密性及结论的正确性等问题;“创新性”用于评判论文的研究方法、手段是否有一定的特色或新意,结论是否有新见解等。

  “技术方法”二级指标主要用于检测学生在论文写作中所采用的研究手段、研究方法以及在论文写作中不可或缺的语言与计算机等工具的运用能力,因此下设的三级指标具体包括“研究方法”、“文献检索”、“计算机操作”、“英文运用”和“统计工具运用”5个三级指标。“研究方法”指标用于评判学生是否能够熟练运用本专业各课程中的方法、手段和工具开展论文的设计和实施工作;“文献检索”指标用于评判学生是否具有独立检索中外文献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整理,并能对所研究问题的现状进行综述,提出存在的问题或进一步发展方向的能力;“计算机操作”指标用于评判学生是否能够熟练应用Word、Excel等软件进行论文写作;“英文运用”指标主要考察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参阅英文文献,对论文标题和摘要的英文翻译是否准确到位;“统计工具运用”指标用于评判学生是否能够借助统计软件、统计图表等工具对问题进行分析。

  “论文格式”二级指标主要用于评判学生是否遵守论文写作的基本格式规范,下设“排版规范性”和“表述规范性”两个三级指标。“排版规范性”指标评判学生论文是否符合硕士毕业论文格式要求;“表述规范性”指标用于评判论文内容表述是否清晰、全面,是否能够将论文重点内容表述清楚,突出论文的核心观点。

  3. 答辩质量指标

  答辩质量一方面能够反映出学生对自身论文的理解和熟悉程度以及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 另一方面能够用于检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 根据答辩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在其下设置了“内容自述”和“问题回答”两个二级指标。

  “内容自述”二级指标下设置了“语言表达”和“内容表述”两个三级指标。“语言表达”指标用于评判学生在答辩过程中的表达能力;“内容表述” 指标评判学生在答辩过程中是否能将论文内容进行清晰、 全面的表述, 是否能够将论文重点内容表述清楚,突出论文的核心观点。

  (二)权重设定

  权重对于指标体系评判的准确性有很大影响。本指标体系的权重是经20位具有丰富论文指导经验的教师充分研讨获得。 首先将100分在三大一级指标间进行分配,其中,选题质量指标为30分,写作质量指标为50分,答辩质量指标为20分;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的分数分配见表1。

  (三)评判标准

  对于每一项指标的评分,能够“完全符合”指标释义的情况下获得满分,“比较符合”的得分为该指标满分的80%~90%,“基本符合”的得分为该指标满分的60%~70%,“一般” 的得分为该指标满分的50%,“不太符合”的得分为该指标满分的50%以下,“完全不符合”的得分为0。分数保留到整数位。

  对于选题质量和写作质量两部分指标, 要求由论文指导老师和同行评阅老师分别评分, 每部分指标的总分由两项分数的加权求和得到, 其中论文指导老师评分权重为70%,同行评阅老师评分权重为30%;对于答辩质量指标,以答辩组老师的平均分为统计标准。

  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绩由三大一级指标分数的加总求得,评定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5个等级,分数在90分(含90分)以上的为优秀,在80~90分(含80分)之间的为良好,在70~80分(含70分)之间的为中等,在60~70分(含60分)之间的为及格,60分以下的为不及格。

  三、评价指标体系实施建议

  1. 指标体系要向学生公开。 毕业论文质量评价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毕业。因此,在学生进入毕业论文撰写之前,应向学生说明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意义,并公开毕业论文的评判标准,解释各项指标的涵义,让每一个学生理解各项指标的评判依据,从而达到引导学生重视毕业论文写作,认真完成毕业论文,最终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目的。 [2]

  2. 评价过程要公平透明。 由于毕业论文质量评价工作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为保证评价主体在评价过程中对各指标理解和评分尺度把握尽量一致,参与论文评价的教师应在评判前对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进行深入讨论,对各项指标的具体内涵和标准达成共识,在评价过程中做到公开透明。

  3. 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 在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进行评价后,要及时进行结果反馈,力争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具有共性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在今后的教学工作和指导毕业论文工作中及时改进。

指标体系论文12

  [摘要]我国中小学校长的领导职责与评价研究一直存在缺乏专业依据、指标体系不明确、重显绩轻潜质等诸多问题,已严重阻碍新世纪校长的专业发展。从校长的专业立场来看,校长应有六大专业定位,分别为:学校愿景规划者、学习文化营造者、教师发展促进者、创新人才激励者、内部组织管理者、外部环境协调者。明确校长领导职责的内涵和外延,并在此基础上建构校长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激励和促进校长个体和群体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校长;领导职责;专业定位;评价指标

  我国中小学校长已达到62.3万名,如果加上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的校长,其总数超过100万。虽说拥有百万校长,但领导职责界定与校长评价工作一直存有缺乏专业依据、指标体系不明确、重显绩轻潜质等诸多问题,迄今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专业评价指标体系来对其领导职责进行评价。为此,本文从校长队伍建设的现实需求出发,探究我国中小学校长领导职责的内涵与外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校长专业评价体系,为新世纪校长评价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以及专业支持。

  一、校长的专业立场——教育领导

  校长专业立场是从事校长专业职责及其评价研究的根本问题,关涉到专业研究者的研究方式、方法和视角。倘若专业立场不同,研究起点、思路和结论都会有所不同,因此,明确校长专业立场是深入研究其领导职责和评价的首要问题。

  校长专业立场是由学校的本质所决定的。知识生产和育人的特性决定了学校在本质上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其他组织都可以依赖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来实现成员控制,但在学校中,就教师而言,再精细的规章制度都无法涵盖他们的一切行为。教育领导则是确定教育组织的发展方向和愿景,对全体成员施加积极的影响,使其积极主动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过程与活动。在学习共同体中,教育领导及其影响分布于有结构的各种关系中,是以种种联合力量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这就需要在成员中合理分布领导职能,来完成教与学的工作任务。因此,校长在教育管理实践中需要确立教育领导的专业立场。教育领导是一种超越个体、角色和行为的概念,是一种交互影响的历程,是具有共同价值观的合作者的集体行为,引领参与者能尽心尽力,导向学校教育发展的共同愿景。它主要包括价值领导、教学领导、组织领导三大专业范畴。

  (一)价值领导

  价值领导是由学校组织的本质特性决定的。学习共同体要求成员拥有共同的愿景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组织学习文化和信任、真诚的人际氛围,能真正运用反思、探询、倾听、对话、讨论等技巧来共同学习和实现专业发展。因此,校长要构建共享的发展愿景、价值信念、理想目标,通过专业权威和道德权威来完成学校教育的最终使命。要求校长成为学习型领导,民主、开放、授权,具有凝聚力和人格魅力,注重变革创新和专业发展,能带来组织文化的改变及学校成员心智模式与行为模式的转变。价值领导的特点是通过师生、学校社区、家长等对学校教育工作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与参与意识,以共同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行为过程。

  (二)教学领导

  教学领导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领域,也是教育领导的重要方面。教学领导具有深刻的内涵,不仅是对教的领导,还包括学的领导,不仅注重校长的教学领导,还包括教师和学校其他成员对改进学校效能的重要作用,涵盖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共同体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因此,校长要打造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机制,发挥教师和其他成员在改进学校效能方面的重要作用,促使教师和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三)组织领导

  教育领导不是一种个人行为,而是在共同文化之下、在合作工作中发生的集体行为,教育领导的厚度在增加,但校长仍承担终极责任。因此,校长必须通过在组织成员中合理分布领导职能,来完成组织内部管理和外部协调。内部管理包括事务管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等工作,外部协调主要是通过与其他相关机构和人员的合作为学校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资源。

  二、校长的专业角色——六大定位

  校长的基本专业立场是教育领导,包括价值领导、教学领导和组织领导三大范畴,在各自的专业范畴中,校长具有不同的专业定位,扮演着不同的专业角色。

  (一)价值领导范畴:发展愿景的规划者和学习文化的营造者

  在价值领导的专业范畴领域,校长的专业定位为发展愿景的规划者与学习文化的营造者。发展愿景是为共同体所认可和分享的奋斗目标,是凝聚全校师生员工团结一致、共同努力的重要因素,旨在以此引领学校变革,增强师生员工对学校发展目标的认同感,产生学校群体的凝聚力,确保办学目标的实现。规划发展愿景是校长实施价值领导的重要环节。

  校长成为终生学习者是履行学习文化营造者的首要条件。校长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过程,需要具有终生学习的愿望、能力以及不断完善的精神,理解终身学习的深刻内涵,保持终生学习的态度,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结合自身的专业工作,不断反思实践,更新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校长要以自身的专业魅力激励全体教师和学生,履行学习文化营造者的专业职责,营造具有学校特色的学习文化,打造和谐的学习共同体。

  (二)教学领导范畴:教师发展促进者和创新人才激励者

  教学领导是教育领导的核心,主要包括教的领导和学的领导两方面。如同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学校的领导者……只有把教学和教育以及研究和了解儿童这些学校工作中最本质的东西摆在第一位,他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领导者,成为一个有威信的、博学多识的‘教师的教师’。”在教的领导方面,校长要成为教师发展的促进者,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第一责任人,主动研究教师专业成长规律,指导教师设计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机制,打造教师专业发展的各种平台,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最终实现教师个体和群体层面的专业提升和发展。

  在学的领导方面,校长应成为创新人才的激励者。自主创新是第一竞争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也是提高综合国力之关键。在学校教育层面,则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以及创新所具备的各种素质。只有自主创新的校长,才有自主创新的教师,也才能培养出自主创新人才。为此,校长要立足于中国文化传统,坚持自主创新的专业精神,对学校发展方向进行准确定位,凸显特色,打造差异性品牌,以实际行动激励创新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三)组织领导范畴:内部组织管理者和外部环境协调者

  组织领导是实施价值领导和教学领导的重要保障。校长要在组织机构和成员中合理分布领导职能,实施适当的组织领导,以保障学校各项事务正常运转。组织领导包括内部组织管理和外部环境协调两大方面,因此校长专业角色也定位为内部组织管理者和外部环境协调者。

  美国领导学家科特(Kotter)认为,“保证组织的秩序和一致性是管理压倒一切的任务,而领导的主要职能是产生变化和运动。”教育领导主要是做正确的事情……强调的是激励与创新……带来变革。因此,内部组织管理者的重点是在组织成员中合理分布领导职能,建立领导者社群,构建高效的运行机制,保障学校组织有效运行。

  在组织外部的关系协调方面,校长要成为外部环境协调者。与相关机构和人员建立合作关系,获得社会的了解和支持,为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争取优质资源,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创建良好公共形象,打造为社会服务的特色品牌。

  三、校长的领导职责——专业要素

  职责是指职务上应尽的责任。笔者认为,中小学校长的领导职责是指中小学校长在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应承担的职务与责任,主要包括校长工作的专业领域以及相应的信念品性、知识能力与行为表现,是校长专业发展的目标愿景、行动框架和评价依据。专业要素,意指分析校长专业职责的指标体系,包括:专业信念与品性、专业知能与智慧、专业运营与表率。笔者将按照这三个指标对校长的专业角色进行分析,具体阐述我国中小学校长应当履行的专业职责。

  (一)专业信念与品性

  专业信念与品性是指校长应具有的教育信念、专业精神与价值观。作为学校愿景规划者,校长应具备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能前瞻性地把握学校发展趋势。作为学习文化营造者,校长应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捍卫者、继承者和发扬者,具备终生学习的理念和不断完善的精神,不墨守成规,能以开阔的视野和胸襟吸纳外来文化。

  作为教师专业发展促进者,校长要具备宽容民主、公正公平、尊重差异、鼓励竞争的精神。作为创新人才激励者,校长要具备自主创新的意识和态度。作为内部组织管理者,校长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作为外部环境协调者,校长要坚持和谐发展的基本理念,以服务社会为使命与职责。

  (二)专业知能与智慧

  专业知能与智慧是指校长在履行专业职责时所具有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以及所表现出的智慧。作为学校愿景规划者,校长要了解国内外学校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掌握现代管理知识,理解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具备制订学校规划和进行管理决策的能力,实现学校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性发展。作为学习文化营造者,校长要理解东西方文化的主要异同和基本特征,掌握终生学习的基本内涵,了解学校组织的本质特征,适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营造学习的文化氛围。

  作为教师发展促进者,校长要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阶段及其特征,构建学习共同体,创造性地开展教师专业评价工作。作为创新人才激励者,校长要掌握创新的深刻内涵,了解创新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营造自主创新的学习文化。

  作为内部组织管理者,校长要了解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有能力对学校人事、财务资源、公共关系进行管理,包括建立学校组织结构、选拔聘用教师、编制财政预算、合理分配学校资源以及制订校园危机的预案等。作为外部环境协调者,校长要了解学校变革与发展的外部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深刻关联,与上级部门保持良好关系,合理利用社区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树立学校良好的公共形象和教育品牌。

  (三)专业运营与表率

  专业运营与表率是指校长在教育领导过程中体现专家型管理经营的才能和引领表率的魅力。作为学校愿景规划者,校长要创设学校全体师生共同认可与接受的目标愿景,制订相应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以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并能在实施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估与不断完善。作为学习文化营造者,校长最重要的专业行为就是把学校打造成为倡导终生学习理念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学习共同体,营造全体师生的精神家园。

  作为教师发展促进者,校长要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的指导、监督和评价,创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机制,建立健全合理公正的评价体系。作为创新人才激励者,校长要组建促进师生自主创新的专业团队,形成激励创新的管理制度和文化氛围。

  作为内部组织管理者,校长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合理配置学校资源,落实全体教职工的工作职责,实现学校的高效运作。作为外部环境协调者,校长要与上级机关和相关机构保持良好关系,为学校发展争取资源和支持,积极参与社区服务,为社会发展提供教育服务,增进社会外部对学校的理解与支持,打造良好的公共形象和学校品牌。

  四、校长的评估指标——基本框架

  针对目前校长评价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在对国内外校长领导职责与评价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草拟如下评估指标的基本框架,供大家参考,以求抛砖引玉。

  综上所述,新世纪评价校长应从六大专业定位出发,关注专业信念与品性、专业知能与智慧、专业运营与表率等校长评价指标。表1应列出的180项校长评价指标(表中实际上共列出54项,以起抛砖引玉之效果),涵盖了校长具体学校管理实践的各个方面。可以按照这180项指标来对校长进行外部专业评价,以便最后经过分数换算来衡量校长的专业水平。现主要设定四种类型的校长:60-70分之间的为入门型校长,70-80分的为一般型校长,80-90分的为骨干型校长,90-100分则为最高级别的专家型校长。

  笔者认为:在校长评价工作中,首要的问题是厘清其领导职责的内涵和外延,这是评价的基础与框架,只有在专业职责的基础上建构校长评价指标体系,才能真正激励校长个体和群体的专业发展。

指标体系论文13

  清洁生产指标体系国内外研究综述

  就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不同国家使用的清洁生产指标各不相同,既包括定量的指标同时也包括定性的指标,评价方法通常比较单一,定性评价较多。截至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世界通用的,各个行业均承认的清洁生产指标参照标准,对清洁生产的指标评价不能统一,比较起来不够明晰,且各国各行业的评价指标体系的适用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根据现有的较多的评价指标来总结,从指标性质上可以分为宏观评价指标、微观评价指标以及环境设计指标三大类。一些发达国家经常使用的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主要有废弃物排放率、环境负荷程度、环境绩效、气候变化率、生态系统平衡率等等,而这些指标的应用范围都各不相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中国并不能完全引进、沿用。在现有的相关研究中,构建各行业的清洁生产指标体系,均需参照“针对行业特性简历清洁生产指标”这一原则,构建中国适用的清洁生产评价指标,参考这一原则极其重要

  中国许多学者已经在清洁生产相关研究上取得了许多探索性的成果,包括研究相关指标以及构建科学、合理的清洁生产指标体系等方面,但是中国的相关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为止仍没有学者能够定义出完整、科学的清洁生产指标体系。从总体来看,中国清洁生产指标体系的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在新中国刚刚成立之初,中国经济主要大力依靠农业,工业生产较少,对环境的污染较少,对清洁生产的指标构建重点集中在垃圾的回收、利用、能源与资源的有效利用等;到了70年代初期,工业生产开始大力发展,随之而来对环境的污染有了更多认识,此时,清洁生产指标的构建开始包含了一部分简单的环境监测指标,如水资源质量、空气质量等;到了80年代末期,随着中国工业的发展,开始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对工业企业的废弃物的排放进行管理和限制,重点进行工业污染的末端治理工作,一些指标的设立也多数为了解决排污问题,多数是限制排污以及评价环境污染程度的指标;90年代至今,随着全球环境意识的提升,中国也开始关注从源头治理污染,以预防性的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注重传统生产向可持续发展生产方式的转变,开始使用综合性的手段来控制各个行业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生效效率问题,也就是大力宣传和推广清洁生产。从产品的原材料控制开始,在产品的生产、流通、销售、使用直至作废销毁的整个生命周期,均考虑到环境污染问题,努力减少每一个环节的污染。在这一阶段,清洁生产的指标设计不仅仅包括原有的对环境的检测指标部分,还开始考虑整个产品从研发设计、原料的选择、生产能力的衡量、产品生产工艺流程、污染物的生成、回收等综合情况,最近几年,又增加了管理与销售等方面与环境有间接关系的指标

  就目前情况来看,在中国,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分为两大类:(1)根据生命周期理论构建的指标体系,包括两种定性指标:原材料、产品,以及两种定量指标:资源、污染物。(2)根据行业清洁生产标准构建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产品工艺、资源利用率、产品相关、污染物的产生、废弃物回收利用率、环境管理制度等六种指标。20xx年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行清洁生产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xx]100号)要求,制定了印染行业、铬盐行业、烧碱/聚氯乙烯行业、制浆造纸行业、铝行业、电池行业、煤炭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试行),用来评价企业清洁生产水平。20xx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又先后公布了包装、火电、磷肥、轮胎、铅锌、陶瓷、涂料、水泥、发酵、纯碱、机械、硫酸、制革及电解金属锰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并宣布这些评价指标体系从发布之日起施行。虽然现阶段世界上各个国家所使用的清洁生产评价指标各不相同,但是国际组织通常使用的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主要有6种,见表4

  [4]:自1993年以来,中国清洁生产工作进入到试点阶段,开始示范性工作以及相关的研究,且陆续的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的能够使清洁生产获得持续推广的法律、法规,并结合各个行业的生产特性制定了一系列的行业清洁生产规范,对清洁生产评价指标做了大量的探索性工作,初步形成了规模。但是,相关研究的指标中,大多数都是定性指标,能够对某一清洁生产工作进行定量考评的指标的构建还比较匮乏,整个清洁生产指标体系的研究不成系统,缺乏完整性和科学性。缺乏行业通用的合理的清洁生产指标体系,各行业的清洁生产工作评价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1)评价指标不够客观、规范;(2)评价工具简单、不够标准;(3)评价结果主观性强;(4)定性描述大量存在、定量评价缺乏。这就需要国内的学者继续进行相关的研究与探索,结合中国国情,努力构建具备系统性、完整性、科学性、合理性的清洁生产定量评价指标体系,为中国的清洁生产的评价工作提供标准的可度量依据,为中国的清洁生产工作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依据,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生产方式提供战略选择标准[5]。

  清洁生产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以建龙钢铁为例

  目前对于钢铁联合企业国家在20xx年发布了征求意见稿,对钢铁联合企业清洁生产标准尚未发布正式稿。作者通过对黑龙江建龙钢铁有限公司的实际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根据对发布的相关标准及同行业企业的大量调查,提出了黑龙江建龙钢铁有限公司的清洁生产的建议指标体系。

  1确立评价指标原则与思路

  评价指标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是至关重要的,对评价对象来说,是制定下一步战略规划的依据,是对过去工作绩效的肯定,是对生产过程中问题的发现。制定科学、合理的清洁生产评价指标能够为企业的清洁生产工作进行准确的度量,能够为企业的清洁生产工作带来正确的指导方向,这标志着清洁生产工作水平的进步。由于清洁生产包含产品从设计到市场流通的每一个环节,其工作的复杂程度不言而喻,而能够对清洁生产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也必然是结构负责、层次众多的,其系统包含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包括协同、竞争作用,还包括互相之间的资源、信息等的输入、输出步骤。由此,能够作为评价指标的指标一定要具备敏感性、可度量性、意义丰富性、主导性等特点[6]。综上,通过对黑龙江建龙钢铁有限公司清洁生产工作的相关数据进行归纳整理,进行深入分析,在遵循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要制定出能够精准、正确地反应建龙钢铁公司清洁生产工作情况的评价指标体系,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产品生命周期全流程原则。由于清洁生产包含产品生产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那么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就要全面考虑产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全面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包括了产品的设计、原材料的选择、产品的生产、成品的储运、市场流通以及产品的消费和使用等过程中涉及到对人体健康有危害和对环境有污染的全部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资源、能源消耗、污染物产生等进行分析与评价。考虑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中与外界进行的所有物质、能量的输入与输出,这样才能准确地展示企业清洁生产工作的绩效,清洁生产的水平[7]。

  “治本”预防原则。清洁生产指标体系主要是为从源头解决生产污染问题而构建的,治标也治本的治理过程必不可少,指标构建的范围应当客观正确地反应生产过程中每一个环节所使用的资源与能源的数量,产生的有害于人体健康以及对环境污染的废弃物的数量,而不必考虑到体系外的环境、社会及经济等所有方面的指标,这样,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效率才可以有便利性、准确性。通过对主要指标的评价,从预防的目的出发,更准确地评价生产项目的资源使用效率,废弃物回收效率等指标,才能够使用合适的应对手段提高清洁生产的绩效,最终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

  数据的可采集性实用性。清洁生产指标体系是以评价企业清洁生产绩效为目的,是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制定,是对企业发展非常重要的体系,是应用性极强的体系,所以在设计清洁生产评价指标时,务必要考虑指标体系结构的合理性,结合实际生产过程,设计合理、实用的指标,且这些指标数据的获取一定要真实、可靠,数据获取的手段,务必可以实现,符合实际生产。清洁生产评价指标的设计与选取要具备可比性。清洁生产技术在清洁生产的过程中会在评价结果的影响下不断地获得改进和创新,那么不论是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来讲,清洁生产评价指标应有共性,具备可比性,且要能够反映出不同时段和不同空间清洁生产技术水平的差异。指标的设计应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合理地考虑,要涵义明了,范围与统计标准要统一化,通俗易懂,要能够为行业技术人员接受与认可。

  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思想。清洁生产涉及到企业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的每一个环节,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相对也要涵盖到每一个环节,有很多的清洁生产水平很难用定量的指标来描述。要保证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运行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所设计的指标应当将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综合构建一个既能够反应生产过程主要情况,又能够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与计算的指标体系。定性的指标能够全面地反应清洁生产的主要进度及情况,定量的指标则能够精确地评价清洁生产水平。这其中,要包含绝对指标、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等多种形式,避免单独使用定性指标的不适用性,也避免单独使用定量指标的难把握性,力求构建一个合理、实用性强、全面的综合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8]。由于行业的不同,清洁生产的实际实施环节也各不相同,对清洁生产进行评价指标在各个行业的应用领域及范围均不相同,但是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体现国际通用的标准。对于钢铁行业的清洁生产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要考虑到行业生产的特殊性,针对产品工艺、清洁生产技术、原材料等的指标均要求符合钢铁行业的标准。而且,随着企业的发展,清洁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评价指标体系也要不断地根据技术要求随时调整[9]。

  2评价指标体系层次结构的建立

  构建评价清洁生产水平的指标体系,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来设计和选取需要的指标。中国常用的设计方法有分层法,首先,将需要评价的清洁生产项目划分层次,确定项目的评价目标与评价标准,再细化每一个指标层次,构建合适的微层次指标体系,通过量化具体指标,对具体的指标进行数据的搜集与计算,并综合起来,通过整个指标体系的各个结构,来完成指标体系的应用。清洁生产指标体系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目标层、准则层以及指标层[10]。目标层中包含企业清洁生产整体水平的度量指标,可以从宏观上观察到企业清洁生产的整体水平,为整体发展方向提供宏观目标;准则层的指标是从生产的中观层面来考量清洁生产水平的指标,是目标层下的一级指标,能够从不同的方面反映清洁生产各部门的技术水平,是概括性指标,指标之间相互独立;指标层包括清洁生产每一环节的具体技术测度,是量化的指标,能够精确地反映清洁生产具体流程的绩效水平,易于评价和比较。整个指标体系分为定性指标以及定量指标两类,定性指标是用文字来表现清洁生产绩效水平的,定量指标则是需要通过具体的数值来具体考量清洁生产绩效。

  3评价指标的筛选

  建立钢铁行业清洁生产指标体系要紧密结合该行业的特点,提高可操作性。本文在选择指标时,是在充分了解钢铁行业生产工艺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调查资料调研,同时借鉴国内外研究和实际工作中的指标设置情况,首先按照清洁生产评价指标的确定原则筛选出些相关的指标,然后通过理论分析、专家咨询、频度统计法进行指标的确立。其中,频度统计法主要是对目前有关钢铁行业清洁生产或其他行业的清洁生产研究的报告、论文进行频度统计,选择那些使用频度较高的指标。理论分析法主要是对中国钢铁生产企业的工艺流程、污染物排放情况、能源利用率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综合的基础上,选择那些重要的、针对性较强的、能反映钢铁生产企业清洁生产先进性的指标。专家咨询法是在通过前两者分析方法初步确定指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咨询有关专家意见,对指标进行综合调整[11]。此外,在确定清洁生产指标体系时,要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独立性分析。其中,主成分分析是为了选取那些和较多指标有相关关系的指标作为评价指标,来保证指标体系具有充分的代表性,能够有效表征系统的特性;而独立性分析是为了保证各指标之间不具有重复性,防止由于重复计算了某些方面的信息而给清洁生产先进性分析与描述带来干扰。筛选主成分指标的方法为:在得到具体指标体系的数据后,首先计算各一级指标内部二级指标间的相关系数,得相关系数矩阵;然后分别计算这些指标的平均相关系数,并求出平均相关系数的平均值(即总体平均相关系数);最后选出相关系数有一半以上大于该值的指标,即为主成分指标。然后在主成分指标中确定具有独立性的指标。具体方法为:(1)辨别真假相关。对于同类型指标(指同为效益型或同为成本型),相关系数为正则是真相关,相关系数为负则是假相关;对于不同类型指标,相关系数为正则是假相关,相关系数为负是真相关。(2)合并相关系数在0.9以上的正相关指标。合并时高层次指标和综合指标优先保留;同一层次的指标比较其平均相关系数,平均相关系数大者优先保留。通过以上方法筛选得到的指标在各自一级指标体系中是独立的,但是和其他一级指标中的二级指标不一定是独立的。因此还要继续建立相关系数矩阵,继续进行独立性分析,最后得到满足要求的指标体系[12]。但由于本文相关企业的统计数据并不完全,各指标不同年份的数据无法获得,因此无法按照上述方法进行主成分分析、独立性分析,只能定性地分析指标的独立性和相关性,最终确定清洁生产指标。

  4建龙钢铁清洁生产指标体系的构成

  建龙钢铁清洁生产指标类型。(1)生产工艺与装备指标。生产工艺与装备指标主要体现清洁生产从源头抓起的指导思想,规范企业选择清洁的生产工艺与装备,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危害。生产工艺和装备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产生废物的种类、数量和对环境影响的大小。炼钢、焦化生产工艺指标包括:炼钢工艺流程、生产设备、污染防治措施[13]。(2)资源能源利用指标。资源能源消耗方面选择钢铁行业中最常用,并能代表炼钢系统的生产现状和行业发展水平的经济技术指标。能源资源的消耗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生产过程的状况,反映企业的管理水平及技术工艺。同时,由于资源能源消耗量与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成正比,资源能源指标的高低也反映了企业的清洁生产水平。资源指标可以由吨钢处理费、锅炉效率、炼钢设备运行效率、万吨钢清水用量等表示[14]。(3)污染物产生指标。污染物产生指标是指标体系中最重要的指标,属于定量性的指标,它直接与环境有关。污染物产生指标较高,说明工艺相应地比较落后或管理水平较低。建龙钢铁的环境要素包括大气、土壤、水,其污染物包括气体、粉尘、液体和固体,这些污染物为重金属、有机物和热量[15]。具体可将建龙钢铁的污染物划分为:原材料损耗率、万吨钢COD排放量、万吨钢废料排放量、万吨钢SO2排放量、万吨钢NOx排放量、噪声排放。(4)废物回收利用指标。要减少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废物的回收利用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指标。将炼钢系统在炼钢过程中的可回收利用的相关原辅料及废物进行充分的再利用,是实现清洁生产的重要措施。集输系统废物回收利用指标包括:可回收废钢利用率、含钢污水回注率、新鲜水循环使用率[16]。(5)环境管理指标。除了上述具体指标外,还应考虑环境管理指标这一定性指标,以确定炼钢厂的生产过程或其他相关方面是否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环境法律、规定,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17]。建龙钢铁是否设有专门环境管理机构和专职管理人员;建龙钢铁是否按照ISO14001(或相应的HSE)建立并运行环境管理体系,环境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即作业文件是否齐备,其实现途径主要为进行相关的文件记录考核和现场考核。即环境管理指标由环境法律、规定、标准指标、组织机构、环境审核指标组成。

  建龙钢铁清洁生产指标体系框架。通过上述对建龙钢铁清洁生产指标类型的分析可构建建龙钢铁清洁生产指标体系框架见图1。

  5建龙钢铁清洁生产评价标准的确定

  为了能够更准确地判断建龙钢铁企业的清洁生产水平,在建立清洁生产指标体系的研究以及充分考虑清洁生产要求和建龙钢铁清洁生产实际水平的基础上,参考《清洁生产标准.钢铁行业》[18],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并结合黑龙江建龙钢铁有限公司实地调研,确定了建龙钢铁清洁生产评价标准见表2。

指标体系论文14

  近些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在日益加快,道路交通地位的重要性也更加的突出,交通经济得以全面的发展,在城市规划中,人们对交通经济问题的考虑也越来越多,城市规划与交通经济的关系也更加的密切,交通经济涉及到的范围与城市规划也没有更大的差别,因此,本文国从交通经济的视角出发,深入细致的理论研究交通经济评价的指标体系。

  1 概论

  人们对交通经济的研究已经有了一段的历史,特别是在国外的研究进程中,国外的研究学者对交通经济问题已经有了一段时期的研究,但这一科学研究问题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就出现了半休眠状态,这一休眠阶段持续了一段时间,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市场上的销售供应业的发展,城市交通也在扩展,交通利益问题也逐渐的显现出来。在发展中国家,运输领域的问题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人们开始意识到土地利用和交通的关系,并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此来解决现阶段的矛盾。因此,交通经济在这一时期也重新发展起来,导致交通经济和城市规划的界限也突显出来,这一问题也变得越来越模糊。但这一问题真正的成为学术研究专科是在20世纪70年代,交通经济属于微观经济的一个重要的分支,该领域与其他经济领域的发展密切相关。在研究中,交通经济内容主要是运送人和物资,与车辆和交通设施的生产量的关系并不大,该问题研究的重点是交通运输所包含的问题的实质。但对于我国来说,对交通经济的研究还是不够重视,对交通经济问题的研究尚处于定性的阶段,在城市交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分析上,还未做出全面!系统的理论研究。随着国家中的矛盾越显突出,这些问题体现在交通需求和供给上,特别是城市交通的发展状况越来越紧张,并且城市化进程又不断带来新的问题,因此,国家在交通方面的投入增多,例如人力!物力等,但由于城市交通规划和建设缺乏指导性且可操作性差,城市交通建设盲目性的扩大,导致交通规划投资效益降低,这主要是与交通经济的研究理论有关,交通经济问题研究也更加的落后,没有明确交通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交通运输建设和经营活动中缺乏理论和实践研究,使其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 交通经济的概念

  交通经济的概念,是从交通和经济两方面考虑,研究的主要是城市交通规划问题,包括规划方案的成本、利益以及预测和评价等,还有就是针对研究问题来实施交通对策,运用经济杠杆来调节交通的需求和供给。交通经济的核心是人和物资的经济问题,关注于交通系统的环境以及交通状况的分布,要明确和清晰各个资源的费用!成本,在研究上已经逐步的定量化,以经济学角度来看,数据更精确,目前,人们对交通经济问题的研究和分析正向着对策和方案努力,试图用不同交通政策和解决方案来运用到实际状况中,根据不同的交通需求准确的预测经济问题。

  3 交通项目经济评价的指标体系

  一是城市交通项目在城市化的建设中逐渐增多,针对经济问题的研究,其核心问题是对规划项目进行综合评价,针对不同的方案进行比较,包括交通项目的费用和效益,从而在交通规划上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人们需要对与交通项目相关的各个经济因素进行清晰的认识,明确各项经济因素。目前,城市项目规划和建设还是很明确的,特别是交通费用方面,例如基建费用!搬迁费等,其中还有其他的费用,但这些费用在交通项目的效益上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交通项目的计费方法不尽合理。可见,交通项目的综合效益的计算方法还是欠缺成熟,也是困扰人们的问题。由于城市交通项目效益不像工业建设项目那么明显,使得决策难以实施。在实际中,我国已经进行重大的城市交通建设项目,采用费用一效益分析方法,通过实施科学的政策和完善的管理体制,从而得出适合的交通建设项目评价方法体系。

  二是交通建设项目的费用一效益分析。在经济分析中,费用一效益分析主要是从两方面理解,即为正和负,其中正的结果就是效益,而负的结果就是费用。根据对正、负的分析,来评价综合的影响。其中分析方法可以划分为三类,分别为以费用!效益的来源进行划分;以量化的能力大小划分;以项目影响的性质划分。

  三是交通建设项目中的费用分类。建设项目的分类主要是对建设和系统运营,两者都涉及到费用问题,可以细化为道路建设费、养护费用!路面更换费用等,同时,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也会涉及到一些费用,例如项目监督费、现场办公费、设计调费等,对于这些费用应该进行综合考虑和评价,在分析中,项目评价要结合市场、劳动生产的效率,量化各种效益,全面的评价一个项目的所有影响。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使得人们的生活节奏和质量不断的提升,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人们生活中的便利设施就是以交通为基础,人们出行要求快速、方便、安全,这一愿望在当今时代也越来越明显,但随着道路环境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恶化,其环境形势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提升人们的出行质量和效率,就要针对交通经济来规划道路交通状况,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提高城市交通规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指标体系论文15

  摘 要:绩效评价是现代医院财务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如何对医院的整体业绩进行客观、公正的考核,制定切实有效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由此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增强医院的综合竞争力,直接影响着卫生系统医院医疗救治的质量和公平。

  关键词:绩效评价指标,医院,财务管理

  一、前言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制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发展仍然存在着许多制约医院进一步发展的不足之处。因此,需要通过弥补这些不足来完善医院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强化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医院战略目标。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并能够引起广泛应用的是平衡计分卡。其是通过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客户、财务四个角度,将组织的愿景战略落实为可操作的衡量指标和目标值的一种新型绩效管理体系。绩效考核结果可用在医院战略目标的审视、员工薪酬的回报、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和预算管理等方面[1]。

  二、 医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指标比重偏大,忽视非财务指标

  (1)财务指标是传统绩效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它依托于医院的财务会计报告系统,其数据来源于会计核算系统生成的事后数据。医院绩效评价体系中对于医院经营计划与战略发展所需的绝大部分指标(如员工素质、客户关系与服务、服务质量、医院的战略地位等)都没有将其包含。

  (2)在一定的经营期间内,国家要求医院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讲求经济效益[2]。传统的绩效评价体系几乎全部建立在财务会计数据基础之上,一般对投入产出分析比较注重。这种评价模式在当今以顾客需要为重点的管理理念中已经很难适应。管理者为实现个人目标利益最大化,使财务绩效评价指标达到理想化水平,会转向在那些与医院战略与未来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的一些费用项目上进行调整或压缩,从而导致管理者决策行为短期化,使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影响。

  (二)财务指标间权重失衡

  在对绩效进行评价计分时主要采用功效系数法,辅助采用综合分析判断法,若出现不合理的指标权重,则会对评价结果造成影响。从整体上看,财务指标权重过高则对结果的原因不能得到了解,非财务指标是定性指标,相比定量指标,其所含信息量的宽度和广度远远大于。不但能够对定量指标的不足进行弥补,同时能够对定量指标对长远利益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纠正,由此使医院绩效评价更具导向性和综合性。而定性指标权重过低会稀释其作用的体现,所以整体指标比例需进一步调整。

  (三)指标体系的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较差

  现有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综合性和全面性不够强,仅局限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理解自己的行为方向和决策导向,而中层人员及职员则对其行为对指标造成的影响很难理解。因此,这就造成不同的科室、不同的人员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各行其是,由此使医院的共同目标难以实现。

  (四)评价范围窄

  1、只注重内部的绩效评价,没有外界评价

  绩效评价体系的现状是注重医院内部评估,而没有重视医院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侧重于对个人或临床科室的评价,尚未建立医院的外部公众评价机制。一般患者选择医生,只能根据医生的毕业学校、掌握的先进技术、在哪个医院工作、专业领域内的声誉、是否为著名医学院校的教授等。在医疗服务市场设计有利于患者了解医院服务信息的评价指标无疑是必要的。

  2、缺少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本方面的衡量

  现代医院竞争力已经从依赖于财务资源转向依赖于医院获取知识资本的能力和人力资源结构素质方面。知识和智力是医院发展潜能的源泉和动力,所以在医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对无形资产和知识资产进行反映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缺乏是一大缺陷。

  (五)绩效评价缺少政府方面的管理

  我国尚未形成系统的公立医院绩效评价体系,这就不利于横向比较,也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管理,规范统一的评价标准,将更有利于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使其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三、 医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修正意见

  (一)重视非财务性指标

  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其中非财务指标可以包括职员层面、业务流程、客户层面以及技术创新层面的指标,这四个层面的指标相辅相成,能够对医院核心竞争力和经营业绩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全面的进行反应。

  1、技术创新层面

  资源配置通过医院技术上创新能够更加趋于合理。技术层面的业绩评价指标可以如下设置:首先是反映新项目研究开发费用投入与使用情况的研究开发费用率指标;其次是反映新科技研制效率情况,该指标越大越易形成竞争优势;最后是反映新技术投资回报率。

  2、客户层面

  医院所有的业绩必须通过患者才能实现。客户层面的业绩评价指标可设置如下:患者满意度、患者回头率、门诊患者增长率、住院患者增长率、患者投诉率、医疗赔偿率[3]。它对医院对患者需要方面进行满足的经营能力和财务利益的经营目标进行集中反映。

  3、业务流程层面

  业务流程主要关注服务效率与服务质量。业务流程层面的业绩评价指标可设置如下:就医流程评分、病床使用率、平均住院天数、甲级病历率、护理缺陷管理、患者治愈率、诊断符合率7 个指标[3]。

  4、职员层面

  医院发展的动力因素是医院职员的积极性和素质。职员层面的业绩评价指标可做如下设置:职员素质的职员知识水平指标;职员对医院满意度职员流动率指标;职员在一定时期内每个职员平均创造的收入、职工年培训课时。

  (二)增加行业效率评价

  医院的绩效评价需要对级别差异的影响进行考虑,评价医院的投入产出效率。并且对医院的财务绩效根据投入产出率进行相应调整,由此使医院绩效的全面评价得以实现。现有绩效评价体系缺乏设备使用效率指标,医院上设备、上项目,导致大医院过度扩张。一方面抢夺了本应在基层医院就诊的病人,增加了病人负担,浪费了卫生资源。这种无限扩展的行为本质是对利润的追求,它们享受着高效益,政府及医院领导分享着高业绩,埋单的是病人。

  (三)增加知识与智力等无形资产评价指标

  知识与智力是医院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形成与保持的支柱。

  1、智力资本比率

  指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价值在医院总资产中所占比率。在当今这个竟争激烈的环境中,无形资产和智力资产在医院的经营机遇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所占比例呈现日趋上升。该指标对医院对智力资本是否重视以及在医院医疗经营活动中智力资本作用的大小进行了反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在这个竟争激烈的环境中医院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2、智力资本投资比率

  在企业总投资中医院对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的投资所占的比重。从长远意义来看,有效的投资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对于医院持久生命力的形成有着积极作用。医院只有不断引进新技术,并且不断开展新技术,这样才能够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该指标对医院对未来成长能力的准备情况进行了揭示。

  3、知识与智力资产收益率

  该指标是对医院在智力和知识投资收益方面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能够有效的对智力和知识资产对医院所带来的贡献进行反映。该指标比率越高,则表明医院对智力与知识资产利用越好,产生的效率也越高。

  (四)EVA与BSC的结合

  作为业绩评价方法,EVA与BSC更有长处,将它们有效的结合能够得到的评价方面也更加的有效。BSC的核心是将战略如何转换为工作计划或行动方案,能够邮寄的将企业目标和战略相结合,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十分注重,这恰恰使EVA在这方面的不足得到弥补。还是需要应用财务指标对BSC实施的结果或过程进行衡量,这能够对管理者对业绩驱动因素进行全面跟踪起到帮助作用,但是其缺乏一个关注的重点,可能造成各目标互相冲突的发生。而EVA能够有效的联系各部门目标,由此使创造价值达到最大化。因此成功的整合EVA与BSC两个系统对医院领导者进行战略业绩评价十分有利。

  四结论

  本文基于对医院绩效评价体系现状的研究分析,结合绩效评价指标相关理论,提出采用多方位的、具体的评价指标,即在结合EVA与平衡记分卡的基础上,强化政府治理力度,量化社会绩效指标、实现医院经营绩效评价与应承担的救死扶伤、防病治病的社会责任有效结合,促进医院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金玲,医院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xx,(4):158

  [2] 国家财政部,国家卫生部。医院财务制度[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1

  [3] 郭洪梁,张岚,李希构建医院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四川医学20xx年4月第28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