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性散文 如果害怕失去你就放弃拥有的权利,那么人生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这不也是人生的哲理吗? 不论在官场或职场,很多朋友都有过这样一种经历:在你顺风顺水的时候,有很多人会围拢在身边,逢迎讨好,朋友和应酬特别多,有时让你应接不暇,显得忙碌火热;而一旦你无……
哲理性散文
如果害怕失去你就放弃拥有的权利,那么人生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这不也是人生的哲理吗?
不论在官场或职场,很多朋友都有过这样一种经历:在你顺风顺水的时候,有很多人会围拢在身边,逢迎讨好,朋友和应酬特别多,有时让你应接不暇,显得忙碌火热;而一旦你无权无势,甚至坐冷板凳的时候,一些原来很亲近的朋友、邻居或同学,大多会冷眼相看,那种人情冷漠、世态炎凉的感觉扑面而来,给你带来一阵阵寒意。
其实,人的事业不论大小,总有一些光环笼罩。当光环退去的时候,一切都会归于平淡,继续过着平凡的生活,孤寂和落寞在所难免。在这种人生起伏、事业落寞的时候,我们又该如何去面对呢,
仔细想想,答案并没有多么复杂。因为即使一个人位高权重,甚至是伟人名人,在他们权限和能力以外,他们也都是凡夫俗子一个,都要面对一大堆家庭琐事。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在休闲时刻无非是应酬、健身、娱乐这些不能再俗的事情。如何走出遭受冷淡和冷遇的阴影,才是人生的突围之路。
清末大名鼎鼎的左宗棠,虽然才气过人,书读得多,能力很强,胸怀大志,却一直遭到冷遇,一直到40岁,还是一个运气很差的穷苦教书先生。半辈子过去,仍一事无成。后来终于从遭受冷淡和冷遇中走了出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他指挥大军,大败阿古柏,收复了已经被敌人占据16年之久的新疆。
人需要面对冷淡和冷遇,随遇而安,要忍得住,淡然处之。对生活的热情不减,尽情地享受生活。振奋起精神,忘却昔日的一切,享受生活的无比快乐,积极、乐观、向上。事业的成就的确让人心动,生活中的趣味更让人感到乐趣横生。作为一个在官场或职场拼争过的人,尽管有风光的时刻,也有灰头土脸的时候。回眸历史,沦海桑田,至于人生的功过,难以评说。
很多朋友大多为名利所累,为面子所累,这是人之常情。比如那些贪官,在台上时得意忘形,一旦落马便原形毕露,其惨状,那种凄凉的境地,不可言表。“过时的风凰不如鸡”,“虎落平阳被犬欺”。此一时,彼一时也。还会有人大肆追捧吗?
冷遇,对人们是一种考验。你只有从冷遇中摆脱出来.才有可能完全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说到这里,笔者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有谁从繁华走人困顿,便能体验到人生的真谛。”人处顺境时,所注意的不过是那些漂亮的、浮在表面的东西,人一旦受到冷遇,既不会为名利忙,也不被时势潮流所裹挟,这时反而能够沉静下来,获得一次审视社会的机会,得到平时不易得到的发现,使自己真正地成熟,获得和积蓄新的力量。
所以,请各位朋友对冷遇说一声“感谢”吧!冷遇使人更加成熟,有志气的人在白眼、冷遇、嘲讽面前不会低头走开,只会锲而不舍;聪明完美的人不会无辜冷遇别人。给别人更多的温暖,善待别人就是安慰自己。只有把冷遇当做完善自我、不断进取的契机,并尽全力去威得成功,才是战胜冷遇的最好良药。
哲理性散文篇二
禅净一心
多数学佛之人,尤其是学禅之人,都是以开悟为学佛的目标。好多人不知道,今生就算是开悟了,但还未能亲身证其所悟,对于了生脱死,实则仍是无济于事。开悟和证悟,有着理论和实践上的差别。简单的说,领悟了理论,并不代表得到实践上的受用。这就好像弄懂了乘法表,并不代表能得到心算的受用。只有亲身证实于实践应用,方可受用无穷。知行合一,解行相应,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否则纵使令饮水之人说得十分正确,而未饮之人,终究不知其是何滋味。
参禅之人,常以禅宗的机锋转语,他人他宗无能回答,而自认为道行高妙,人不能知。生起这种知见的人,其实也不知道古人的意思。如果真知道的话,必定没有自雄自矜的姿态。为什么?因为绝妙之语,也是极为平常之语。别说领会了无济于事,纵使大彻大悟了,依然是无济于事。只有完全亲自证得,断尽烦恼见惑思惑,方为了脱生死大事。而如今能亲自证得的人,实不多觏。
依小乘佛法而说,证初二三果的人,也难免来生因福造业,或导致堕落恶道。证四果者,方能了生死。如果依大乘圆教说,初信位菩萨断尽见惑,与小乘初果相同。七信位菩萨断尽思惑,方能了生死。初信位至六信位,尚未了生死。而初信位菩萨的神通智慧,已非凡情所能测度。何况是信位的菩萨。
五祖戒禅师(五祖为寺名,师戒禅师为五祖寺的住持,所以称作五祖戒),在宋朝初期名喧宇宙,门庭高峻,若龙门然,但死后仍转世为苏东坡(有事迹可证明,藏经的《居士传》、《人天宝鉴》、《冷斋夜话》中均有记载)。苏东坡以前世的慧力,文字见地,皆不平常,又不拘小节。驻守杭州时,却时常邀妓自娱。由此可知,五祖戒禅师尚未能证得初果。为什么呢?因为证得初果就证得“道共戒”,任何处境下也自然而然不会犯戒。如果不出家,也娶妻室的话,即使以杀身来威胁他触犯邪淫,也会宁死而决不肯犯。
学禅者如若了知此义,哪里还敢高推禅宗,藐视他宗?
净土法门,乃是佛法中的特别法门,唯有上上根人,与愚夫愚妇能得实益。若非宿世修得善根净因,颇难对净土法门生起信心。别说不学佛的人不易生信,即便是通达禅宗教理的学佛人,也常常以禅宗教理的义理来论判,往往搞得不知这特别法门之所以然。这门能令凡夫未断尽烦惑,即于现生了生脱死超凡入圣的不可思议法,不但自己不肯修持,而且也不肯教示于人。
只以禅宗义理为唯一的基准,便会有此过咎。平白的让愚夫愚妇,仰仗阿弥陀佛的慈力往生极乐世界,而自己却甘受轮回,不愿出离。印光大师常说这一类的人,往往被其他的学禅者所屈服,而捨弃佛力,只靠自力,以致了脱生死在驴年(尽未来际亦无驴年)。这类人即令今生能做到佛学大通家,如果不依靠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恐怕尘沙劫又尘沙劫后,仍然还在六道轮回中。
聪明人以明心见性为志事,而不知念佛正是明心见性的捷径。念念若能至诚相应,自可明理悟心。即便未能做到,而依仗佛的慈悲愿力,往生到西方极乐净土,比起在此娑婆界里明心见性却未断烦惑,仍复轮回生死了无出期者,已是天渊之别了。何况既已往生,亲炙阿弥陀佛和其他圣众,当即亲证无生法忍,岂止明心见性而已。这就是依仗自力了生死与依仗佛力了生死的巨大差距。
然而,好多自大的`聪明人以净土法门至简至易,就连愚夫愚妇也能做到,就轻易的藐视净土。殊不知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十界齐收。《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于证齐诸佛之后,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劝善财童子,以及华藏海众,令大家往生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善财童子已是位登等觉,而华藏海众也已超越凡夫或二乘果位,属于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破无明证三德之人,尚且仍回心念佛,愿生西方。又华藏海中,净土无量,而必定回向极乐世界。由此可知往生极乐,是出苦之妙门,成佛之捷径啊!
因此,如果参禅得悟,又能发愿求生,现生明心见性,至临命终时,蒙佛接引,上品往生,即永明大师所言之【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者。莲池大师就极力主张参禅之人应兼修净土,发愿求生极乐世界,以禅归净,最为稳妥。真信切愿志诚念佛者,临终时必蒙佛接引,往生极乐。既生于极乐世界中,则烦恼不期断而自断,开悟证悟迅速成就。这是因为极乐世界的所有境界,皆令人增长功德智慧,了无令人起贪瞋痴者。所以龙树菩萨称净土法门为易行道,马鸣菩萨称为最胜方便。而此法门不但普度凡夫,实则普度一切凡圣。
现今修禅者以见性成佛而自雄,说禅者则以宏扬禅宗的教理止观禅定而自矜。不但不肯提倡净土法门,极力破斥者居大多数。佛在世时,众生的心力业力殊胜,依仗自力或许仍可证道。可现在正处于无佛的末世,众生的善根慧根陋劣,业障厚重,善知识更是稀少。不遇净土法门,纵使深谙通达教理止观禅定,甚至能明心见性,谁能不先断尽烦惑,而究竟了生脱死?
知好歹者,切记不可效仿那些已经了脱生死,行菩萨道者之志愿。务须决定现生便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待得往生后才学习效仿,则为有益。还未往生便想依样画葫芦,就如坯器未经烧制,一经生死之雨,便成泥土。世上常有好说大话者,以佛菩萨的身分自任,自误误人而不知耻不自知,可悲可悯。
修学净土者,又当极力提倡因果。聪明上智的人,固然能敦笃伦常,清楚明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但对于智力中下的人,如果不将因果的道理详细剖明,报应的事迹昭然揭示,怎么能警惕操行而约束身心呢?所以因果是入道的初门。而聪明之士,或许仍会小视因果,以为这只不过是为了劝告中下根性人的伎俩。不晓得如果只是粗劣的了解意思,不足以称为相信。知道了而不能躬行实践,也不足以称为相信。所以彻悟禅师提醒学禅之人:“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 ”
彻悟禅师的十六字真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念佛法门的一大纲宗。又说:“一句弥陀,我佛心要,竖彻五时,横赅八教。”一句阿弥陀佛,微妙难思,惟佛与佛,知其究竟。我辈凡夫,尤当信而行之。
以上拙文,皆从以下数篇印光大师的书信内容综合发挥,如有不对不相应之处,恳请十方读者们严厉批评指正。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复化凡居士书)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三》(复秦铭光居士书)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四》(净土法门说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