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的导学案《赵氏孤儿》的导学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和文言句式。 2. 培养鉴赏评价能力,鉴赏本文将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中来突现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法。 3. 体会层次清晰、情节曲折、语言生动形象的叙事特点。 【教学重点……
《赵氏孤儿》的导学案
《赵氏孤儿》的导学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和文言句式。
2. 培养鉴赏评价能力,鉴赏本文将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中来突现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法。
3. 体会层次清晰、情节曲折、语言生动形象的叙事特点。
【教学重点】
1. 把握文中的文言实词的含义:诛、兆、咎、贼、致、族、出、矫。
2. 把握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于、而、乃、以、且、为、若、与。
【教学难点】
鉴赏本文将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中来突现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法。
【学习方法】
1. 反复阅读培养语感。
2. 结合注释初步翻译。
3. 概括段意揭示中心。
4. 了解传主经历性格。
5. 表达方式把握语言。
【时代背景】
《赵氏孤儿》的故事在《史记》中仅仅是寥寥数句。史官的职责是记录真实的历史,以供后人借鉴,并不能对人物做渲染和性格夸大。故事真正的发扬光大是在元末,元代剧作家纪君祥创作了《赵氏孤儿》的杂剧剧本。他的《赵氏孤儿》演述了春秋晋灵公时赵盾与屠岸贾两个家庭的矛盾斗争。作品写权奸屠岸贾将忠良赵盾满门杀绝,并诈传灵公之命害死附马赵朔并囚禁公主。公主在被囚禁时生下了赵氏孤儿,然后围绕孤儿命运展开一系列的斗争。通过屠岸贾的“搜孤”与程婴、韩厥、公孙杵臼等的“救孤”,既揭露了屠岸贾的凶残,又突出了程婴等人的义烈,构成了一部表现忠臣义士和权奸斗争的壮烈悲剧。在此基础上,明传奇作家徐元久创作了剧本《八义记》,清代被改为梆子剧目《八义图》。
一、通读课文,参阅注释翻译全文
二、积累文言知识:
1. 通假字:
(1)梦见叔带要而哭( )
(2)韩厥告赵朔趣亡( )
(3)而朔妇免身( )
(4)衣以文葆( )
(5)国人哀之,故见龟策( )2. 一词多义
(1)而
梦见叔带持要而哭( )
盾卜之,兆绝而后好( )
及至于景公,而贾为司寇( )
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 )
臣有大事而君不闻( )
若幸而男( )
(2)之
非君之身,乃君之子( )
召而匿之宫中( )
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后( )
(3)乃
非君之身,乃君之子( )
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 )
然赵氏真孤乃反在( )
(4)于
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 )
及至于景公( )
(5)以
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 )
以臣弑君( )子孙在朝,何以惩罪?( )
韩厥具以实告( )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 )
(6)于
然亦君之咎( )
非然,孰敢作难( )
【达标训练】
(1)请
请诛之( )
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 )
吾为其易者,请先死( )
(2)其
今诸君将诛其后( )
吾为其易者,请先死( )
其赵氏乎( )
(3)必
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 )
今一索不得,后必且复索之( )
(4)若
若幸而男,吾奉之( )
即不灭,若无声( )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学习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和文言句式。
2. 培养鉴赏评价能力,鉴赏本文将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中来突现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法。
3. 体会层次清晰、情节曲折、语言生动形象的叙事特点。
【教学重点】
1. 把握文中的文言实词的含义:诛、兆、咎、贼、致、族、出、矫。
2. 把握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于、而、乃、以、且、为、若、与。
【教学难点】
鉴赏本文将人物置于矛盾冲突来突现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法。
【学习方法】
1. 反复阅读培养语感。 2. 结合注释初步翻译。
3. 概括段意揭示中心。 4. 了解传主经历性格。
5. 表达方式把握语言。
(1)出
韩厥许诺,称疾不出(动词,出门)
程婴出(动词,告发)
【课前预习】
(2)与出
立孤与死孰难(介词,跟)
谁能与我千金(动词,给)
遂杀杵臼与孤儿(连词,和)
(3)及出
及索,儿竟无声(介词,到)
及周天子,皆有明德(动词,到)
(4)为出
子强为其难者(动词,做)
为之祭邑(介词,给)
及赵武冠,为成人(动词,成为)
(5)固及出
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后(副词,本来)
赵武帝泣顿首,固请曰(形容词,坚决)
(6)故及出
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连词,所以)
复故位(形容词,旧的,原来的)
(7)且及出
拊手且歌(并列关系连词,并且)
后必且复索之(副词,将要)
一、积累文言知识
1. 古今异义
至于成公,世有立功(古义: 今义: )。
2. 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衣以文葆( ) 若幸而男,吾奉之( )
我将下报赵宣孟与公孙杵臼(到地下)
(2)形容词用作动词
兆绝而后好(显示吉利)
(3)使动用法
婴不肖,不能立赵孤( ) 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了( )
武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 )
(4)为动用法
盾卜之,兆绝而后好( ) 国人哀之,故见龟策( )
赵史援占之( )
3. 特殊句式
(1)
①赵朔妻,成公姊 ②臣有大事而君不闻,是无君也
(2) :始有宠于灵公
(3) :①夫人置儿绔中 ②匿山中 ③纵不能立
④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⑤召而匿之宫中
(4)倒装句
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 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
② :小人哉程婴
二、达标训练
1. 文中写到了几个人物?有什么性格特点?
2. 你如何看待程婴在功成后的自杀?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学习反思】
《赵氏孤儿》导学案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 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和文言句式。
2. 培养鉴赏评价能力,鉴赏本文将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中来突现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法。
3. 体会层次清晰、情节曲折、语言生动形象的叙事特点。
【教学重点】
1. 把握文中的文言实词的含义:诛、兆、咎、贼、致、族、出、矫。
2. 把握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于、而、乃、以、且、为、若、与。
【教学难点】
鉴赏本文将人物置于矛盾冲突来突现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法。
【学习方法】
1. 反复阅读培养语感。
2. 结合注释初步翻译。
3. 概括段意揭示中心。
4. 了解传主经历性格。
5. 表达方式把握语言。
一、诵读文本·整体感知
文题解读
春秋时期,赵盾为晋国重臣,晋灵公昏庸残暴,赵盾屡谏不听,遭迫害出奔。未出国境,赵氏族人赵穿杀死灵公。赵盾复回国都,立灵公叔父为晋成公。晋国另一大臣屠岸贾与赵氏有矛盾,到成公儿子景公时,屠岸贾借口赵氏杀死灵公一事,胁迫诸将族灭赵氏。
感受人物形象
程婴忍辱负重,公孙杵臼慷慨牺牲,两人都具有勇敢无畏、义字当先的侠士风格。为了保住赵家的一丝血脉,抚养“赵氏孤儿”成人,程婴忍辱负重,苟且偷生。为了摆脱屠岸贾的疯狂搜捕,两人悲情上演了一出金蝉脱壳之计,为了逼真形象,公孙杵臼大骂程婴忘恩负义,慷慨赴死。而程婴却背负“小人”的骂名,忍辱将“赵氏孤儿”抚养成人。赵武最终继承父位,长大成人之后,程婴本可享尽富贵,可是他却功成而求死,为的是信守诺言,说:“昔下宫之难,皆能死。我非不能死,我思立赵氏之后。今赵武既立,为成人,复故位,我将下报赵宣孟与公孙杵臼”。“彼以我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报,是以我事为不成。”这种大义之举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屠岸贾奸邪残暴。他已“莫须有”的罪名杀害赵氏全家,为斩草除根,竟冒天下之大不韪,搜查皇宫,一个独断专行,目无国君、法纪的邪恶权臣形象跃然纸上。
二、问题探究·重点解读
试简要分析“赵氏孤儿”这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三、精读文本·品析赏鉴
将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中来突现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法是《史记》惯用的手法,请结合文章仔细品味分析。
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探究阅读
请联系现实,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公孙杵臼、程婴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义”的精神。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学习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 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和文言句式。
2. 培养鉴赏评价能力,鉴赏本文将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中来突现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法。
3. 体会层次清晰、情节曲折、语言生动形象的叙事特点。
【教学重点】
1. 把握文中的文言实词的含义:诛、兆、咎、贼、致、族、出、矫。
2. 把握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于、而、乃、以、且、为、若、与。
【教学难点】
鉴赏本文将人物置于矛盾冲突来突现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法。
【学习方法】
1. 反复阅读培养语感。 2. 结合注释初步翻译。
3. 概括段意揭示中心。 4. 了解传主经历性格。
5. 表达方式把握语言。
一、整体感知
1. 明代何孟春说:“婴之自杀,为死者有知也。死者诚有知,赵武后来之事宜无不知,而俟我报乎?如其无知,而我何报乎!盖赵武之事。婴、杵公之,今日事成,婴不独生耳,知否非所计也。嗟夫,死生亦大矣,古人不肯欠人一死,其心之不苟安一日之生如此。”谈谈你对程婴之死的看法。
2. 赵氏孤儿的故事体现了怎样的人文精神?
3. 元杂剧作家纪君祥根据《史记·赵世家》以及刘向的《新序》《说苑》所记载的历史故事改编的戏曲《赵氏孤儿》是中国最早流传到欧洲的戏曲作品,德国作家歌德、法国文豪伏尔泰都对此进行过改编。为什么它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
【达标训练】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拊( )手 占卜( ) 弑( )君
赵祀( ) 若号( ) 强( )为
不肖( ) 中衍( )( ) 大戊( )
冠( )礼 齐衰( )( )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然亦君之咎
(2)治灵公之贼
(3)以致赵盾
(4)妄诛谓之乱
(5)告赵朔趣亡
(6)子必不绝赵祀
(7)朔死不恨
(8)胡不死
(9)即女也
(10)赵氏孤儿良已死
(11)衣以文葆
(12)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
(13)其赵氏乎
(14)唯君图之
(15)矫以君命
(16)微君之疾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学习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