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原文及翻译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赵普 原文 翻译

管理员

摘要:

赵普原文及翻译  赵普,是宋初政坛的风云人物,曾三度为相,相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佳话。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赵普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文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

赵普原文及翻译

  赵普,是宋初政坛的风云人物,曾三度为相,相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佳话。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赵普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文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案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译文

  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太祖常劝说他要读书。赵普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读书。等到第二天处理政务,处理决断很快。他死后,家里的人打开书箱看到里面的书籍,原来是一部《论语》。

  赵普性情沉着且为人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忌妒刻薄,但是他能够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宋朝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大多过分谨慎拘于小节,按常规办事,不多言语,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和他比的。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个人。赵普第二天又上奏请这个人(担任某官),太祖还是不用。第三天,赵普又把这个人(担任某官的事)上奏太祖,太祖发怒了,把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撕碎的奏章拾起来回到家。过了些日子赵普把撕碎的旧纸片修补连接起来,又像当初一样上奏。太祖这才清醒过来,终于任用了那个人。

  注释:

  1.除:封授

  2.可:同意

  3.去:离开

  4.骤:突然

  5.震恐:惊恐

  6.因:副词,于是,就

  7.损:妨害、妨碍

  8.供帐:供宴会用的帷帐、用具等物

  9.耳:罢了

  10.终:结束

  赏析

  赵普,是宋初政坛的风云人物,曾三度为相,相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佳话。课文《赵普》选自《宋史??赵普传》的后半部分,保留了原文四个细节中的两个。一个历史人物的传记,除反映人物概貌外,重要的是抓住了关键的细小事件,让细节成为亮点,让人物鲜活生动起来。让我们拭去历史的灰尘,擦亮细节,感悟人物的精神魅力。

  闭门读书,深思熟虑,彰显发奋读书的精神。

  “晚年手不释卷”,是赵普勤奋学习的最为概括的形象表述。他身居高位,事务繁杂,而且年岁已高,本是功成名就享享清福的时间,他却用来读书。文章只用寥寥10多个字写了读书的细节:“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阖户”这个关上大门的动作写出了静心读书的决心,关上这道门,就关闭了外面世俗的纷扰和繁杂,也许就关闭了为个人谋取利益的机会。“启箧取书,”点活了两个细致传神的动作,“竟日” 突出时间之长,表露赞叹之意。仔细品读这个细节,可以看到一幅清晰的画面:一位身材略显臃肿的老人,头发稀疏,白发苍苍,行动缓慢,打开了老旧的书箱,摸出线状的书,坐到书案下,细细地品读。四周一片寂静,听得见外面清脆的鸟鸣……日光的影子,透过窗格从屋子的一端爬到另一端,直到消失了踪影,于是清辉的灯光,照亮了老人的书本和眼睛。一个“每”字写出这个老人的读书情景不是偶然,加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就是这个年迈老人充实的读书工作的真实的场景。一部20篇的《论语》这样品读,该有多精细,该有多少深深的思考啊,一个老人读书的勤奋溢于言表,令人惊叹。

  为国荐才,锲而不舍,显露一心为国的品格。

  在简单的对比(他人为相的“龌龊循默”与赵普的“刚毅果断”)之后,用简练传神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动人心魄的事件:四荐人才。赵普“奏荐”“复奏”“又奏”“复奏如初”;宋太祖“不用”“亦不用”“大怒”“卒用其人”,短促的语言凸现了戏剧矛盾的紧张感,人物的个性便在这个矛盾中表现出来。最为惊心动魄的细节场景是“太祖大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碎裂”“ 掷地” 写出宋太祖愤怒的动作和神态,表现愤怒的程度,反衬赵普的镇定。赵普“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极写他镇定自若的神态动作和恭敬的态度。“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啊,面对已经大怒的皇上,补好奏章第四次上奏,足见赵普的决心和毅力,足见他的冒死推荐人才的精神。在这里无论是赵普还是宋太祖,描绘简练传神、形神兼备,读来栩栩如生,仿佛一千年前的事件就发生在眼前。赵普一心为国的品格和太祖的贤明都被生动地刻画出来了。

  无论写赵普的刻苦读书,还是写冒死荐才,都着眼于突出人物的精神风貌,表现他“以天下事为己任”的精神和人格魅力,尽管他“多忌克”,但是他是一个鲜活的历史人物。这得益于文章生动细致传神的细节描写,因为这些细节,寥寥200字让一个历史人物从历史的尘埃中鲜亮起来,照耀着后人前进的路。

  赵普背景介绍:

  赵普祖籍幽州蓟县,曾祖父是唐末任三河县令,祖父赵全宝,在唐末任澶州司马,父亲赵迥,五代时任相州(今河南安阳)司马。后唐时期,幽州主将赵德钧连年征战,家国不宁,赵迥不堪战乱,举族迁居常州(今河北省正定县),后晋天福七年(942年),又迁至洛阳。赵普是赵迥的长子,为人淳厚,沉默寡言。镇阳豪门大户魏氏(名不详)很欣赏他,将女儿许配给了赵普。

  后周显德元年(955年)七月,赵普被永兴军节度使刘词辟为从事,与楚昭辅、王仁赡为同僚。刘词死后,上遗表向朝廷推荐赵普。

  显德三年(956年),后周世宗柴荣用兵淮南,赵匡胤攻下滁州,宰相范质奏请任命赵普为军事判官。赵匡胤之父赵弘殷在滁州养病,赵普朝夕侍奉药饵,赵弘殷于是以宗族的情份来对待他。赵匡胤曾经与他交谈,觉得他很不寻常。当时捕获盗贼一百多人,律当斩首,赵普怀疑其中有无辜的人,请太祖讯问他们,后来得以存活的很多。淮南平定后,调赵普补任渭州军事判官。赵匡胤领任同州节度使时,征召他为推官;赵匡胤移驻宋州后,又上书朝廷任他掌书记。

  显德六年(959年)六月,柴荣去世,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是年七月,赵匡胤改领归德军节度使,赵普升为节度掌书记。

  人物介绍

  赵普(922—992)字则平,幽州蓟县(今天津市蓟县)人,后迁居洛阳,北宋宰相。后周时为赵匡胤幕僚,掌书记,曾参加策划陈桥兵变。964年任宰相,协助太祖筹划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许多重大措施。太宗时又两次为相。992年因病辞退,封魏国公,死后谥忠献。虽读书少,但喜《论语》,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作者简介

  脱脱

  脱脱(1314年-1355年),字大用,哈萨克蔑儿乞部人。亦作托克托,亦作脱脱帖木儿,蔑里乞氏,元朝末期政治家、军事家。其祖上跟随蒙古军从哈萨克草原来到中原。伯父伯颜,元顺帝妥欢贴睦尔即位后任中书右丞相,独秉国政达八年之久。父马札儿台,仁宗以来即居要职,伯颜罢相后即任中书右丞相,发行新钞票“至正交钞”,并派贾鲁治理黄河,成绩斐然卓著,赢得水患灾民的民心,被赞誉为“贤相”。至正十一年(1351年)修黄河民工起义,组织抗元红巾军。于至正十五年(1355年),革职流放云南,后被中书平章政事哈麻假传元惠宗诏令自尽。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昭雪复官。

  阿鲁图

  阿鲁图,蒙古族;蒙古阿儿剌部人。著名元朝末期重臣。元顺帝(元惠帝)孛儿只斤·妥欢贴睦尔执政时期,中书右丞相蔑里乞·脱脱于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农历5月因病辞职,由阿尔拉·阿鲁图继任中书右丞相。是开国大臣。

  《赵普》阅读练习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普与太宗排闼入告。 闼:门

  B、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 意:料想

  C、初,太祖侧微,普从之游。 游:交游

  D、家人发箧视之。 发:打开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以佐命功,授右谏议大夫。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因与普计下太原。 不如因而厚遇之。

  C、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 既自以心为形役

  1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

  B、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

  C、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

  D、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太祖数微行过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4分)

  译文:

  (2)初,太祖侧微,普从之游,既有天下,普屡以微时所不足者言之。(4分)

  译文:

  (3)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