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3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精)战争与和平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1 名著是闪闪发光、耀眼夺目的……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精)战争与和平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1
名著是闪闪发光、耀眼夺目的璀璨明珠;名著是境界高远、令人回味的天籁之音;名著是经久不衰、薪火相传的岁月经典。而《战争与和平》就是这三句话的诠释。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在俄法战争的背景下,一个个青年人为了爱情、为了事业、为了祖国而拼搏奋斗的`故事。同时也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令人回味无穷、啧啧称赞。
愚蠢之徒——罗斯托夫
尼古拉·罗斯托夫本来每年会有一万卢布的收入,生活也很富足。但因为受了多洛霍夫的迷惑而错入赌局,仅仅一个半小时后,这位赌徒便输掉了整整四万三千卢布。这笔钱对于他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罗斯托夫的遭遇让我明白:有些事情,走错了一步,就会付出惨重的代价。所以,我们要擦亮眼睛,拒绝诱惑。罗斯托夫的愚蠢令世人唾弃。
勇敢之人——彼埃尔
在波罗金诺会战中,彼埃尔所在的一个团负责牵制敌人,为掩护其他部队调整战略部署争取时间。突然,一名杀红了眼的法国士兵挥舞着战刀向彼埃尔冲了过来。在这生死关头,彼埃尔奋力反击。一场殊死搏斗后,彼埃尔胜利了。彼埃尔的事迹让我明白:在危险与困难面前,只有勇敢能战胜一切。彼埃尔的勇敢令世人钦佩。
顽强之人——安德烈
安德烈所在的部队是后备部队。在一次次的失败后,死亡和悲伤一直笼罩着这支部队。突然,一颗流弹在安德烈身旁炸响,他一下子跌倒在地,医生赶忙过来给他治疗。当他醒来的时候,部队已经走了,而他的伤口也发炎了,但他强打精神,强撑着到达了一个村子。安德烈的顽强让我明白:我们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而不是让他来支配我们,我们要同命运搏斗。安德烈的顽强令世人折服。
朋友们,快拿起书读一读吧,让我们一起品味其中的哲理,领悟人生的真谛吧!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2
1805年,法俄关系恶化,战争即将到来。然而,俄罗斯上层社会的人们仍然过着安静悠闲的生活,社交舞会照常举行。
安德烈,青年公爵·保尔康斯基决心做一些事业,并提任库图佐夫将军副官前线。他希望这场战争能给他带来荣耀和荣耀。在奥斯特里茨,他参加了联军与法军的战斗,并受伤。在斯托夫伯爵家里,他爱上了充满青春活力的那塔莎,感情让他振作起来,重新投生活和事业。俄法战争爆发时,安德烈前往战场,在波罗金塔战争中受重伤。他突然意识到死亡是人生的清醒过程。从那一刻起,他的生活慢慢退潮,平静地走到了尽头。
另一位与安德烈故事平行发展的英雄彼埃尔是一位热血、冲动、善良、真诚的年轻人。凭借他可观的遗产,他成为了上流社会的关注者。势利库拉金公爵把放荡堕落的女儿爱伦嫁给了他。彼埃尔,意志薄弱,向往理想的道德生活,在荒诞的贵族中屡遭挫折。在自卫战争中,彼埃尔组织民团,经历了战争的考验。后来被法军逮捕。在战俘营里,士兵们的宿命论和不抗恶思想深深打动了他。在俄罗斯人民的打击下,法崩溃。游击队救出了彼埃尔,重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婚后,他参加了十二月党人的秘密组织,而那塔莎则成了贤妻良母。
《战争与和平》给了我很多东西,包括宇宙万物运行的'道理、生命的灵感和精神上的安慰。我一直很喜欢彼埃尔,精神上把他当成知心朋友。他随和、善良、不羁、贪婪,但他没有贵族主人的架子。他经常沉浸在精神世界中,以至于他看起来不守规矩。这些特点让我感到善良。娜塔莎很可爱,但有点轻浮,所以一旦阿纳托里的诱惑就放下了对安德烈的感情。战火洗礼后,娜塔莎变得更加平静和成熟,但与此同时,她失去了过去的活泼和幸福。安德烈是另一种性格。他冷酷、聪明、善良、敏感,但遇到麻烦往往缺乏彼埃尔的宽容,所以他经常后悔。安德烈的死很可惜,但除此之外,我们找不到更好的结局来安排他,毕竟,他在临死时就意识到了。
战争与和平是什么样的作品?托尔斯泰之前说过:这不是传说,也不是长诗,尤其是历史记事。战争与和平只是作者想要表达和能够表达他想要表达的信息的形式。他说的是实话。孟子也经有过类似的话:我辞达。词能达意,就这么简单。托尔斯泰认为,文学只是一种表达思想的形式,远不如内心灵魂重要。后人读《战争与和平》,常叫史诗,其实正好违背了托翁的意愿。真正理解战争与和平的人最终会发现,这是思想的结晶,而不是文学。小说作者托尔斯泰纯粹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难怪著名作家高尔斯华绥说,如果我想举出一部符合世界最伟大的小说定义的小说,我将选择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3
《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创作于1863—1869年。
该作以1812年的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从1805到1820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以鲍尔康斯、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和库拉金四大贵族的经历为主线,在战争与和平的交替描写中把众多的事件和人物串联起来。
“至高无上的智慧和真理,正如我们想要汲取的最洁净的甘露,我能用不洁净的器皿盛这种甘露,而评论它是否洁净吗?只有把内心洗净,我才可能使所汲取的甘露保持一定程度的洁净。”
而当皮埃尔成为俘虏,过上了最为艰难困苦的生活之时,我却像皮埃尔一样感到这个世间一切都充满阳光与幸福,我的心也随着埃尔的`灵魂在这苦难之中的改变而变得洁净并且充满感动,我几乎带着一种嫉妒的心态羡慕地望着皮埃尔自身所发生的改变,看着他受到启示找到真谛并且最终获得超脱。就像娜塔莎所说的“他像刚从浴室里走出来一样”,他心中最终获得的那份洁净与信仰,是这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
读完战争与和平,我深深的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宝贵,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和平时光,尽量不让战争再次来袭。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4
一八零五年,俄罗斯和法国之间激战正酣,可是在彼得堡的上层社会,达官贵人们依然过着歌舞升平的生活,漠视国家命运,至其危难于不顾,这,便是当时俄国社会高级阶层的腐败。
有人说,列夫·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的契机是为了探寻俄国社会的出路,但这种观点过于片面。列夫·托尔斯泰其创作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文学、宗教、哲学、政治、美学等,这是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既是主观的,同时又是客观的。主观,包含了列夫·托尔斯泰个人的思想。客观,这部书在于潜默化的影响人的思维,引发个人的思考。《战争与和平》里面,列夫·托尔斯泰曾不止一次地借皮埃尔和安德烈的思想来探讨问题,探讨的结果,他并没有告诉我们,这也正是其客观之处。
《战争与和平》这部书最大的成就在于其思想性,那是无与伦比的。书以每个人的思想为主线,贯穿全文,缓慢筛选,做到潜默化的影响读者的思维,将读者代入一个思想世界。当然,在其它方面,它的成就也同样不凡。
结构方面,要处理好这样一部浩瀚的作品是非常困难的,托尔斯泰却能够在战争与和平之间来回穿插,井然有序,分毫不乱,把“战争”与“和平”做出详细的对比,再现当时俄国社会的风貌。
语言方面,《战争与和平》始终保持一种质朴且与众不同的风格,它并没有句斟字酌,但内蕴却很深邃。列夫·托尔斯泰可以用极简短的话把每个人的性格及心理全盘托出,却并无杂乱无章的感觉,一语道破。
人物性格方面,《战争与和平》也有其独特之处。如《红楼梦》一般,对每个人物的刻画都非常详细,尤其是书中人物的性格,都在不断变化。如皮埃尔,从单身到结婚、从私生子到继承人、从战争前到战中到战后、从贵族老爷到俘虏再到释放。从初出道时的年轻气盛到后来的好学深思,他的性格一直处于一种随时变动的状态,每经历一件事情,他都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并在不知不觉中蜕变。再如安德烈,他的一生经历过很大的变故,从军、负伤、丧妻、对娜塔莎的爱情及娜塔莎的变心、还有死亡。相比皮埃尔而言,他的性格的变化是比较突然的,这与他所处的环境及自身特点有关。娜塔莎的`变化最大,尤其是与皮埃尔结婚后,她由原来那个活泼、快乐、爱唱爱跳的小姑娘变成了一位不修边幅、甚至有点吝啬的母亲,以至杰尼索夫再次见到她时,竟会大吃一惊。但,无论这些人物的变化多么不可思议,似乎都在情理之中,合情合理,教人提不出任何异议,仿佛一切事情就应该这样。但无论他们怎样变化,皮埃尔还是皮埃尔、娜塔莎还是娜塔莎、安德烈还是安德烈,他们的根本特点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这也就是托尔斯泰的高明之处,他总是能够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从客观上描写人物的性格,而并不因为任何主观因素来刻意创造。表面上看,这种旁观者的白描手法似乎缺乏情感,太过于直白,但如果往深处挖掘,你便会发现,托尔斯泰其实在他笔下的人物身上寄寓了很多东西,包括这个世界上最为深沉的感情和悲悯。
《战争与和平》里面有很多的片段,值得我们咀嚼回味。如罗斯托夫一家因战乱迁出莫斯科时娜塔莎与皮埃尔告别的场景。娜塔莎从车窗里探出头来,看到衣着邋遢匆匆走过的皮埃尔,就向他打招呼。他们简单聊了几句,皮埃尔因为痴恋娜塔莎但又考虑到自身的处境而显得漫不经心,最后他向娜塔莎挥手道别:“明天,不!再见,再见了。”随即停下脚步落在了马车后面。娜塔莎则好一阵子把头伸出窗外,对渐渐远去的皮埃尔露出亲切、快乐的微笑。他们之间的谈话非常平淡,几乎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但我仍然可以感觉到战争阴影下人与人之间的依依真情,尤其是皮埃尔那句:“明天,不!再见,再见了。”更加可贵。他似乎觉得这一分别,与娜塔莎将永无再见之日,战争逐渐临近,明天风雨不定,所以说出这么看似不经意却沉痛之极的话来。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广阔的生活场景、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以及融合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呈现了一幅与众不同的战争场面。与此同时,作者猛烈抨击了漠视国家命运的贵族阶层,颂扬了战斗过程中体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
贵族阶层的黑暗、腐败,令人匪夷所思,他们只醉心于眼前的美好生活,却殊不知,他们的美好生活是被他们狠狠压迫的底层人民,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战争中,俄国人民所涌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便是黑暗中的黎明。
在俄国与法国无数次激战之后,俄国最后获得了胜利。一次偶然的机会,皮埃尔在莫斯科遇到了娜塔莎,最后两人走进了婚姻的殿堂,恰好与前文那一场分别相呼应显得滴水不漏而又直白。
整部书情调高昂但又低沉,抨击了旧俄国社会高层的达官贵人对国家大事的漠不关心和贪图享乐,生生切切的表现了出来,与俄国奋不顾身加入战争的人民做了对比,来回穿插,讽刺韵味极强。《战争与和平》这部书,时至今日,它依然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成为文学长河中最为耀眼的明星之一。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5
这5天来,我读了《战争与和平》这本书,里面主要讲述了:1812年,俄、法两国再度交战,安德烈·保尔康斯基于多勃琪诺战役中身受重伤,而俄军节节败退,眼见莫斯科即将陷于敌人之手了。罗斯托夫家将原本用来搬运家产的马车,改派去运送伤兵,娜塔莎方能能于伤兵中发现将死的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她向他谢罪并热忱看护他,但一切都是徒劳了,安德烈·保尔康斯基仍然逃不过死亡之神而去世了。
皮埃尔化装成农夫,想伺机刺杀拿破仑,但却被法军逮捕而成为俘虏。其妻爱伦于战火中,仍继续其放荡行为,最后,因误服堕胎药而死亡。
几番奋战后,俄国终于赢得胜利,皮埃尔于莫斯科巧遇娜塔莎,两人便结为夫 妇,而安德烈·保尔康斯基的妹妹玛莉亚也与娜塔莎之兄尼克拉结婚,而组成一个幸福的家庭。
通过卫国战争的胜利,托尔斯泰也表达了对在战争中收到创伤的各方人民的'怜悯之心,他是一位有博爱观念的作家。俄国人民在这场惨烈的战争中表现出来的英勇和和爱国热情,被史书称赞,也表现出了俄国人民这种顽强的性格和斗志,是任何民族都打不垮的。
在战争与和平的历史背景中,俄国还是一个奴隶制国家,当西方文明的资本主义渗透进来时,他们遭遇了沉重的打击,一个大国仍然要被强大的小国冲击和压迫,当然这也给俄国的社会进步带来了契机。
这本书告诉我们:珍惜和平,享受着和平带来了幸福生活,而我们也要为保护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6
《战争与和平》里面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值得我们咀嚼回味,如罗斯托夫一家因战乱迁出莫斯科时娜塔莎与皮埃尔告别的场景。娜塔莎从车窗里探出头来,看到穿着邋遢匆匆走过的皮埃尔,就向他打招呼。他们简单聊了几句,皮埃尔因为痴恋娜塔莎又考虑到自身的处境而显得漫不经心,最后他向娜塔莎挥手道别:“明天,不!再见,再见了。”随即停下脚步落在了马车后面。娜塔莎则好一阵子还把头伸出窗外,对渐渐远去的皮埃尔露出亲切、快乐的微笑。
这一段特别使我感动,虽然他们之间的谈话非常平淡,几乎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但我仍然可以感觉到战争阴影下人与人之间的依依真情。尤其是皮埃尔那句:“明天,不!再见,再见了。”更加可贵。他似乎觉得这一分别,与娜塔莎将永无再见之日,战争逐渐临近,明天风雨不定,所以说出这么看似不经意却沉痛之极的话来。
有人说,托尔斯泰那种僧侣式的不抵抗主义使得他像个可笑的懦夫;又有人说,托尔斯泰属于农民阶级,他所提倡的农民宗法制观点带有很大局限性。对此,我要说,我们这个世界所缺乏的正是托尔斯泰的不抵抗主义。因为人类太好胜了,他们不但要超过自己的同胞,还想进一步征服那生养自己的大自然。很明显,人类是不可能征服自然的,他们将为自己的好胜付出代价,酸雨、臭氧层空洞、大气变暖,这一系列的事实难道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至于所谓的.农民阶级局限性,那是不值一哂的,如果拿阶级来划分托尔斯泰这样一个伟大而超前的人物,就好比用米尺丈量地球,可笑透顶。
不管怎么说,托尔斯泰都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的思想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所以,我们没有资格站在这么一个伟人面前指手画脚。尽管他不抵抗,偏向农民,但这毕竟是他自己的个性,像很多其他人的个性一样,我们没有理由不尊重。而且,我更认为,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个性,托尔斯泰才成其为托尔斯泰,否则他只是一介庸夫罢了。
《战争与和平》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呢?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它不是传奇,不是长诗,尤其不是历史记事。《战争与和平》只是作者想借以表达和能够在其中表达他所要表达内容的那种形式。”他说的是实话。孟子也曾有过类似的言语:“吾辞达而已矣。”辞能达意,就这么简单。托尔斯泰认为,文学只是表现思想的一种形式,作为形式,它远不如内在的灵魂重要。后人读《战争与和平》,往往呼为史诗,那样其实正好违背了托翁的意愿。真正读懂《战争与和平》的人,最终会发现,这是一部思想的结晶,却非文学。而小说的作者托尔斯泰,则纯然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了。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7
这个寒假,我又重读了《战争与和平》,它是一部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小说。有人说,托尔斯泰写这本书的契机是为了探寻俄国社会的出路,我却始终觉得这种观点过于片面。我认为,这是一部真正伟大的小说,它包含了许多知识,包括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军事学等等。这一切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
《战争与和平》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呢?托尔斯泰曾说过:“它不是传奇,不是长诗,尤其不是历史纪实,《战争与和平》只是作者想借以表达和能够在其中表达他所要表达内容的那种形式。”托尔斯泰认为,文学只是表现思想的一种形式,作为形式,它远不如内在的灵魂重要。真正读懂《战争与和平》的人,最终会发现,这是一部思想的结晶,而非文学。著名作家屠格涅夫曾说:“《战争与和平》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在这部规模宏大的作品中洋溢着时代的气息,这部作品以高超的技艺描述了本世纪初俄罗斯的社会生活和个体生活。《战争与和平》使我们能够更直接、更准确地了解俄罗斯人民的性格和气质,以及整个俄罗斯的生活,这会胜过读几百部民族学和历史学的著作。 ”
读《战争与和平》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它的作者——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伟大的文学家,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主要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他的作品主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
小说以1805——1820年的欧洲大陆为背景,在战争与和平的交错中描述了博尔孔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和库拉金等四个贵族家庭的爱恨情仇。故事的主人公青年公爵安德烈为了信仰,投身到硝烟四起的战争中去,把怀孕的妻子交给父亲和妹妹玛利亚照顾,在军中担任库图佐夫将军的副官,他期望这次战争能为自己带来辉煌和荣耀,主人公二皮埃尔,他是安德烈留学归来的好友,身份高贵,由于继承了父亲别祖霍夫伯爵身后的全部遗产,变成了莫斯科数一数二的资本家。居心叵测的监护人瓦西里公爵看上了皮埃尔的这一点,便把相貌美丽但品行不端的女儿埃莱娜嫁给了他。同一时间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战败的安德烈不幸受了重伤,身心遭受重创的他只好静静养伤。另一边新婚后的皮埃尔不就发现自己的妻子与好友多洛霍夫搞暧昧,他为了自己的名誉同多洛霍夫决斗并将其打伤,最终皮埃尔与妻子分居,内心陷入了纠结当中,直到认识了互助会后慢慢找到了新的信仰。
此时,在战场上的安德烈回家的那一晚,妻子正好产下一名男婴后去世。这让安德烈感到人生已经走到了尽头,直到遇到活泼漂亮、充满生命力的年轻小姐娜塔莎,可父亲的强烈反对,使得安德烈出国和娜塔莎无奈分开一年,娜塔莎耐不住寂寞与埃莱娜的哥哥阿纳托利私奔。直到1812年的一次战争,娜塔莎看到深受重伤,生命垂危的安德烈公爵,她向他谢罪并热诚地照顾他,可惜安德烈公爵还是去世了。皮埃尔化妆成农民想刺杀拿破仑反被俘虏。其妻埃莱娜在这战火练练的环境下依然放荡不羁,最终因为误服堕胎药而死。
几个主人公在经历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人生起伏后,最终安德烈·博尔孔斯基在战场上牺牲,皮埃尔·别祖霍夫和娜塔莎·罗斯托娃终成眷属,尼古拉·罗斯托夫和玛利亚·博尔孔斯卡娅也组成了美满的家庭,小说的叙事部分以两个家庭的幸福家常收尾,令人倍感温馨。
战争,充满着杀戮,为了所谓的信仰去战争,而不管生命的高贵,这是非常不好的。的确,战争本就是丧失人性的最野蛮的行为,正如书中所说:“我到下了么......我只知道,我再也不用举着旗子奔跑......再也不用为战争而烦恼了......”安德烈公爵静静地躺在地上。这就是战争,我想大概没有人会喜欢战争吧,它不能与一切美好的事物相提并论,战场不过就是沾满鲜血的修罗场。帝王永远是无情的,战争在他们眼里不过是事关国家利益的“打架”。
书中有多处描写到,在战争这样的环境下,人丑陋的欲望是多么令人厌恶,像放荡的埃莱娜,视财和权如命的瓦西里公爵......而他们的时代终将过去,迎来的只会是和平。
这本书在人物描写方面保持一种朴质大气的风格,它并不旗帜鲜明,但是内蕴深邃。书中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每个人的经历都十分丰富。如皮埃尔,心直口快,易动感情,缺少实际活动能力,更侧重于道德理想的追求,他从单身到结婚、从私生子到继承人、从雅各宾派到共济会、从战争前到战争中再到战后、从贵族老爷到俘虏再到释放、从初出道时的年轻气盛到后来的好学深思,他的性格一直处于一种无法停止的状态。每经历一件事情,他都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并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自身的转变。再如安德烈,他的一生经历过很多变故,从军、负伤、丧妻、对娜塔莎的爱情以及娜塔莎的变心、最后死亡,他的变化比较突然。
但是无论他们如何变化,他们天生的根本属性是不会变的,这就是托尔斯泰的高明之处。他总是站在一个客观的高度,从客观上描述人物的性格,托尔斯泰在他笔下的人物身上寄寓了很多东西,包括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感情和悲悯。正是这种最深沉的感情,才使得托尔斯泰与他所热爱的东西始终保持着一定距离,他可以进行客观的批判,却很难一厢情愿地投入。
在历史和历史教材中,平凡的个人只不过是政治巨浪中的一滴水,或者是一大串统计数字中的分子或分母。人性近乎被泯灭了。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正是在这一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它还原了那些所谓的政治意义,泯灭了的最朴实的个体生活。而恰恰是那些个体生活才能反映人类最真实的一面。托尔斯泰在评价拿破仑是否伟大时说道:“那没有淳朴,善良和真实,那就没有伟大。”是的,脱离了善恶标准的伟大不过是另一种渺小罢了 ,《战争与和平》正是这样一部还原人类最真实的一面的伟大的巨作,读完此书,我感觉思想上得到了一次深刻的启迪,灵魂上获得了一次深刻的净化!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8
我很佩服俄国这个民族。拿破仑统治欧洲时,俄罗斯站了起来,勇敢地与之战斗。这个国家面对强敌的士气,库图佐夫将军的智慧和耐心,莫斯科的悲剧,俄罗斯领土的广阔和寒冷,使俄罗斯不可战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也统治了欧洲和远征苏联。苏联毅然与斯大林格勒作战,斯大林格勒已经成为废墟。苏联的寒冷和钢铁意志使希特勒走上了拿破仑的老路。历史是多么相似,俄罗斯这个国家面对的绝望,面对的困难越多,它就越能爆发和坚持,即使他们遭受了痛苦的代价。在过去,总有这样一个想法,你看到法国在二战期间如此敏捷的投降,损失也减少了,人民也避免了生死。如果苏联当时也投降了,数千万人的生命不会得到挽救吗?但是,民族的记忆、民族的沉淀、民族的精神都远高于一切。因此,即使现在俄罗斯不断遇到麻烦,它仍然可以昂首挺胸,它仍然有信心回归世界前列。试一试,为什么很多中国人看风使舵,崇洋媚外,主要是因为骨子里和基因里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缺乏信心。
谈谈对书中皮埃尔角色的理解。最喜欢的是皮埃尔,其次是安德烈伯爵。每次我读到他们的`章节(尤其是皮埃尔),我都有一种乐趣,因为我可以从他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或者理解他们的想法。皮埃尔一直不开心,经常不理解人们的观点。后来,经过一场战争,他从内心获得了自由。他的智力深入到远处,学会在一切中看到伟大、永恒、无限的东西,快乐地观察身边永远变化的东西,永远伟大、不可预测、无限的生活。因此,他可以“承认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思考、感受和看待各种生活;承认不可能用语言说服一个人改变观点。皮埃尔很高兴人们的观点、生活、差异和有时的完全对立,所以他经常带着讽刺和温柔的微笑。是的,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锻炼和教育了皮埃尔。他已经有了一套人生哲学,领导他追求幸福的生活!
列夫·托尔斯泰说库图佐夫是真正的赢家,军事家。因为他知道人的自私、贪婪、懦弱和反复无常的行为,换句话说,他知道人性。战场上有无数不确定因素,结果会随着各种因素的微妙变化而产生无数的结果。坚持是没有用的,要做的就是顺应各种因素的变化平衡,因势利导,不逆规律而行。事实上,人性是极其复杂的,做一件事最重要的是人心,另外起着很大的作用还有时间、地点。我把时间和地点归结为环境。环境和人性一样复杂。人的智力不能完全理解这些复杂的条件,否则每个人都是不朽的。因此,一个聪明的人会承认自己的能力和智力有限,然后实事求是。当所有的条件都聚集在某个结果上,某个现象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时,他就会顺势而为,仅此而已。而当他成功时,无知的人会吹嘘他的伟大、智慧、天才。从纵向历史的角度来看,邓小平不是经济建设中的库图佐夫吗?说自己是总设计师是不合适的。整个改革一般都是在底层进行的。产生积极效果后,邓小平同意并下达实施命令。这是一种顺应人心、顺势而为的方式。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9
今日我读了《战争与和平》这本经典小说,虽然不是理解很深刻,但也有了明确的认知感。里面的一句话使我印象很深:“用人间的爱去爱,我们能够由爱转恨;但神圣的爱不能改变。无论是死还是什么东西都不能够破坏它。它是心灵的本质。”
“桥炸掉了吗?”军官发问。“当然。”另一个军官洋洋得意的说。“代价是多少?”“不值一提,俩伤一亡。”军官无所谓地耸耸肩。我看到那里,不由自主地感到心里很难受,有这样把生命当做儿戏的吗?战争,死伤肯定是要有的,可是这样不痛惜士兵的死伤,也仅有没有素质的军官阶级才做的出来。
读完整本书,我的心境久久不能平静。闭上眼睛,小时候听我舅公讲他年轻时如何打退敌人的英勇壮举一一浮此刻我的脑海中。
我的舅公是一名和平时代的现役军人。33年前,1979年2月17日的黎明,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序幕被拉开了。中国军人用火一样的热血青春,铁一样的军魂,唱响了英雄的战歌。他们为了保卫国家的'安宁,为了捍卫国家、人民的利益,抱着我们绝不侵占别人的一寸土地,别人也休想侵占我们的领土和人民。
我的舅公那时候还仅有23岁,是个炮兵班长,告别祖国,告别亲人,雄赳赳地奔赴了战场,在炮火轰鸣中、机枪的咆哮中,他英勇杀敌,凉山、高平、老街都留有他和战友们的足迹。在打凉山的战争中,我舅公身负好几处伤,最严重的是他的右脚大拇指在炮火中被炸掉了。战争结束回国后,部队授予他战斗英雄的称号。
每次我去南京奶奶家,总忘不了去看望舅公,一遍一遍地听他讲杀敌的事迹,看着舅公少了大脚趾的右脚,心疼地问他“此刻还疼吗?”此刻的舅公虽然地位不低,可是为人很低调,总是教育部下说:“虽然此刻是和平年代,但必须不能忘了警惕,忘了本。”舅公的家教也很严,不准赌博、不去娱乐场所,不住别墅,不搞特殊。到此刻为止,他家还住在部队的军区大院。
有时候他会很自责,虽然打了胜仗,却没有把很多战友活着带回来。三十多年过去了,舅公在每年的清明节,都会约上当年的几个老战友一起去广西的烈士陵园,那里埋葬了七千多名烈士,其中有他的排长、有他的战友。舅公每次去都会泪流满面,诉说着对他们的思念,告诉他们今日的祖国有多么的强大。
我很崇拜我的舅公,视他为我心目中的偶像。我经常对自己说,此刻我要好好学习,多学知识,强健身体,长大了我要去当兵,像舅公一样保家卫国,做一个合格的军人后代。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10
读《战争与和平》很舒服,不仅因为作者语言描写上的顺畅,更在于从这部作品中感受到了很多与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相契合的地方。从我自己看来,作品之所以有价值阅读,可能就在于作品能够给予显示以启示,无论这种启示是正面的借鉴还是反面的提醒。
皮埃尔和安德烈有过一场争吵,他觉得安德烈只是为自己活着实在难以理解,他在共济会的影响下,认为应该努力求得自身净化,为他人,爱邻人。从这里,隐约可以看到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修身养性,推己及人,忠恕之道甚至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书中关于战争的描写,也有很多和中国人体验相符的地方。尼古拉参战受伤之后,想到了家里的好,发出了我为什么要到这里来的疑问;安德烈也对自己参军作战的目的产生了怀疑:到底为谁作战?这样的一些思考在中国同样有过发展,中国人也有所谓“一将功成万古枯”的叹息,也有“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反思。甚至于书中多处可见的关于人民战争、游击战争十分纯洁和强烈的民族感情的描述,恍惚让人体会到了中华民族生死危机关头所发出的“救亡图存”的最强音。更有甚者,战争几近结束之时,面对军队大量的减员,书中竟然会有“剩下的全是菁华”的感叹,抑或是振奋人心,一扫颓气的激励,这种种不能不让人想到长征结束后毛泽东对于中国红军的种种描述。这本书太多的地方能激起人关于我们所熟悉的中国历史、文化的联想。50、60年代的翻译文学已经内化在中国现代传统之中,不知道中国的读者们是否从这些翻译的经典中看到了我们久远的传统和不久前这个国家有几许相似的经历;甚至于再往年推,革命战争年代的人们读这本小说是不是从中汲取了很多可供中国革命学习的地方;再往后,80年代的人们热衷于读这些经典,比如说战争与和平,其中是否也唤起了人们对历史的回忆,并引发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中国现代传统,也即20世纪中国文化传统和现在有什么关系?这其中是否还有一些可以作为精神传统滋养下一代?”从第一个问题看似很自然地过度到第二个问题,然而我不认为这样,甚至于如果把这两个问题过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会影响我们对第一个问题的思考。如果这么推理可能要好很多:影响20世纪中国文化传统的种种因素中,集中到本次讨论的范围也即那些文学经典,是否还有很多值得今天的人借鉴学习的地方?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们就要反思为什么包含了很多经典要素的作品在今天不能再引起今天人的广泛兴趣?当然可以我们可以说出很多诸如社会急速发展,诱惑越来越多之类的理由,但是对文化问题的反思可能并不能仅仅局限在对政治、经济问题的反思,文化本身可能就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我们是不是可以从《战争与和平》这些经典之中发现一些我们以前没有发现的东西,从另外一个角度,就是能不能从现代的角度对这些经典进行再解读,重新发现或者重新认识一些对于我们有启示的东西。由此联想到近年来颇热的“国学热”,无论这种国学热是炒作出来的,还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学热,既然这股热潮能够出现,就说明了社会上更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了我们存在的问题,并且希望能从我们的传统中寻求解决之道。当然,有很多人会觉得这种国学热是在西方知识结构框架中对国学的解读,并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所谓的国学。我觉得即使这样又有什么关系呢?即使我们不能摆脱全球资本主义化的趋势,我们同样能够重新发现我们自己的传统。推而广之,对于《战争与和平》这些曾经影响过我们或长久或短暂历史的作品,重新解读的意义也在此:发现延续的传统,构建新的传统。
再回到作品本身,从书中大段关于舞会的描写,对于人物心理的描写,对于景物场景的描写,很明显的显示出托尔斯泰在这方面写作的得心应手。在读刺猬与狐狸之前,虽然觉得书中大段所谓传教式般的议论很是枯燥难读,但并不觉得这是此书的败笔,甚至觉得是自己素养不够,才导致不能理解提升作品档次的“精华部分”。当时就是这么认为的,所以13日上课的早上还特地将第四册最后关于历史的探讨重新细读了一遍。由于水平的局限,并不能发现其被贬低的原因。单从表面来讲,托尔斯泰舍长就短,显然有他自己的思考,而这种思考很明显与作者的危机意识紧密相连。这一点可能跟鲁迅等文人颇为相似。张承志在《鲁迅路口》的散文中,认为鲁迅不走“纯粹的文学道路”的愿意在于鲁迅的“良知”。张的观点有偏颇的地方,但是还是很清晰的表达了鲁迅以及鲁迅之后的一大段时期,社会需要思想,中国需要思想。《战争与和平》在中国的流行,其中应该也有这方面的因素。毛时代的人人都可能成为哲学家,这时间的人当然需要思想,于是《战争与和平》流行;从一些80年代的回忆文章特别是对于80年代大学生活的回忆文章里,很容易发现有过一段诗意的时间,结诗社、读尼采等等,对独立思想的追求,于是《战争与和平》流行。90年代之后,人们不再需要诗了,好像独立思考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于是通俗的文学取代了经典,也就是课上所说的,突然发现现在的人不读“《战争与和平》”了。从这个角度来讲,对这类文学作品的重新解读,发现延续的传统,构建新的传统,或许还有对社会重新启蒙的意味。
初次认识托尔斯泰,是在我进入初中读到他的《七颗钻石》。课上,语文老师对这位文学巨匠大加推崇,我也就想什么时候找来他的长篇作品好好读读。
如果说当我手捧《战争与和平》这本书时,是怀着崇敬的心情的话,那么,当我读完《战争与和平》这本书时,我的心却涌起一种激动和振奋的热情。俄国作家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上几乎无人能与之媲美的伟大作家。他的文学创作,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体裁丰富,被誉为19世纪俄罗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象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期俄罗斯社会生活的一切矛盾和巨大的社会变动。
《战争与和平》以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快乐阅读网夫、罗斯托夫、华西里四大贵族家庭在战争与和平年代里的生活为情节线索,生动地展现了1805年至1820年间,俄奥联军同法军在奥斯特里茨的会战、法军入侵俄国、莫斯科大火、拿破仑军队溃退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表现了战士们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歌颂了俄国人同仇敌忾精神和人民力量的伟大胜利。场面壮观,结构清晰,具有强烈时代感。体会最深的是,这部小说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富有个性。如安得烈性格内向,意志坚定,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彼埃尔心直口快,易动感情,缺少实际活动能力,更侧重于道德理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则是个情感丰富,生机勃勃,热爱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气质的女人。他们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这几个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而以库拉金为代表的宫廷贵族的贪婪、虚伪和堕落的个性,也被赤裸裸地刻画出来,并进行了无情的鞭笞。
我觉得,《战争与和平》这样的小说,对我来说,虽然有点深奥而新鲜,但通过这次学习,我对这样的世界名著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学习欲望。作者是饱含对祖国深深的爱来写这部作品的,而这种真挚的爱也深深感染了我们。我们追求和平,但是,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也是无数革命先烈在战争中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珍惜它;与此同时,我们热爱自己的祖国,就要把这种热情化为学习和生活中的动力,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去勤奋刻苦地学习,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让我们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勇往直前,英勇奋斗,去争取我们民族永远的和平安康!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11
19世纪初,历史在俄罗斯掀起了巨浪;在欧洲,无敌的拿破伦开始指向他征服的目标,于是一场残酷的战争爆发了。我读的这本书是列夫·托尔斯泰用这样的历史背景创作了最伟大的作品——战争与和平。自《战争与和平》问世以来,它一直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这是人民战争的英雄史诗。
安德莱公爵的“死”是我认为书中最感人的一幕。这一段对我的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我改变了狭隘的民族主义意识,升华到人类的良心,感受到了世界。庄严、蓝色、宁静、遥远的天空,超越了人类所有的痛苦和快乐,只有它是我心中真正的精神寄托。在小说中,作者还认真探索了贵族阶级的历史命运。小说的主要情节是围绕包尔康斯基、别素霍夫、罗斯托夫和库拉金四个贵族家庭的生活展开的。他用诗意的笔触描述了首都以外的庄园贵族罗斯托夫家族和包尔康斯基家族,指出这些贵族仍然保留着诚实的古老风格,他们有爱国主义,与人民的精神相连。
《战争与和平》不愧是一部宏伟的史诗。它不仅描述了一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战争,也唤起了我们对民族和世界历史的浓厚兴趣,唤起了我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深切关怀。这是任何描述和研究战争的论点都无法替代的。作为一部伟大而深刻的文学作品,它不能被任何学术理论所取代,因为它仍然是人们心灵的史诗和生命的史诗。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战争和民族的历史,也看到了生活在战争和平转型中的人和他们的心灵,看到了他们深深的渴望、痛苦、快乐和追求。如今,几乎所有的学术论点都是有限的、分析的`,所以它们也是片段性的;它是全面和完整的。战争构成了历史的突出节点,而历史只是人类生命的展示。三者的核心是人的生命:身体和精神的生命。接下来,我只考虑战争行为的伦理、历史规律和责任,以及死亡对生命的理解。尤其是在最后一点上,我被它吸引了。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12
在这个五一假期,本来应该学习,不过我也一点不后悔用两天半的时间来看完这本卷帙浩繁的巨著,战争与和平,托翁的这本书,伟大毋庸置疑,罗斯托夫,安德烈,皮埃尔,库拉金四大家族在乱世战争中的起起伏伏。
我最喜欢其中的哪个人物呢?罗斯托夫吗?他是个热情的俄国小伙,在战争中寻求证明自己,彼佳亦如此,但是真正的战争是什么呢?罗斯托夫在第一次战争中在一次迷茫的冲锋中受伤。最后呢,他变成了一个古板老旧的人,一个对沙皇宣誓,不为任何理由的。他变了。皮埃尔和安德烈呢?我觉得他们更像一体两面的`存在,一个升入天堂,一个则在人世间感受幸福。皮埃尔的成长肉眼可见,他最后变成了一个坚定的改革者,他是第一个反对的人,而尼古拉则是最后一个同意的人。安德烈呢?他不喜欢小公爵夫人,而小公爵夫人却因他而死。他爱那份荣誉,可前线昏昧的指挥者却无法接受他的建议,他离开了司令署,却在前线受伤死去,他遇到了情敌阿纳托利,却为那份油然升起的爱而放弃了复仇。
爱世人,这是托翁在安德烈和皮埃尔身上最体现的两点,皮埃尔加入共济会,实行农奴制的解放,却一事无成,共济会里更是多沽名钓誉之辈,他们拿着高额的收入,却不肯交一点点的会费,其后更是有鲍里斯这种人加入知识为了获取人脉,继续上爬而已。不过皮埃尔一事无成又如何呢?他逐步将那份爱实现了出来,并像安德烈一样有了更高的执行力。
我喜欢娜塔莎,那个天真热情的女孩,她有着小孩子的天真,用那份热情爱过很多人,鲍里斯,杰尼索夫,安德烈,阿纳托利,皮埃尔,最后他选择了一个不勇敢,不如杰尼索夫,不机智高贵,不如安德烈的才华,不如阿纳托利的俊秀,但是皮埃尔却有一颗仁慈的心,而娜塔莎在嫁给他以后,便不再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少女,而是一个母亲了。
战争与和平,前线的战火纷飞,无数的偶然,以及历史的必然;后方的歌舞升平,那些或愚蠢或淳朴的贵族们在战争和平面前的各型各色的姿态。我想不出我在这片短短的文字里要讨论什么,这是我接下来慢慢再读,这两个星期,我要写四篇文章,关于历史的偶然和必然,自我满足感的辩驳,关于娜塔莎帮助别人和自我的反思,以及我想写的一篇,关于皮埃尔和安德烈的文字,这些在我刚看完书的时候都还是乱七八糟的一些东西,我需要慢慢来的。加油,天地若有史,取法类托翁。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13
“《战争与和平》写尽了战争的残酷,生命的无常和爱的希望。”
故事讲了1805年、1812年两场大战,着重写了皮埃尔、安德烈、塔娜莎等人的生活、成长及转变;中间夹杂了大量的关于历史、宗教的议论,托尔斯泰的历史观铺陈其中。就人物而言,安德烈和皮埃尔是本书的双子星,两个完全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不但是朋友,也同样爱着塔娜莎,一个善变不断追寻人生的意义,一个坚定不移投入自己的人生及事业。最终安德烈以死证道,皮埃尔也找寻到了人生的真义。托尔斯泰用这两人及众多人物的故事,衬托出了小说的核心,爱、尘世之爱、宗教之爱,爱所有人。
在我看来,很多人物的命运在一登场就已埋下了伏笔,库拉金家族徒有其表,保尔康斯基家族正直中带着固执,罗斯托夫一家在战争开始之前简直是一座世外桃源。当安德烈和尼古拉相遇时尽管有些不愉快仍然对对方有所期待,因为归根到底他们是一类人。德鲁别斯基公爵夫人实在是个妙人儿,连带着他的儿子保里斯也八面玲珑,还有那纯洁善良的宋尼雅。格外引人注意的是陶洛霍夫,笔墨不多却是一个十分丰满的人物,更符合那个年代活生生的大兵形象——有着各自的缺点,桀骜不驯野性十足但一到战场上又变成了让敌人丧胆的亡命之徒,在与皮埃尔决斗后所表现出对母亲的依恋之情让人垂泪,人的多面性在他身上尤显。
作者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对战争的进程和战争中的故事进行叙述,这种视角不是俯瞰的,而是平视的,甚至是从一个普通士兵的角度仰视的,这样的角度,才能更加贴近真正的战争,贴近真正的`历史。
从文章中我体会到卫国战争中,俄罗斯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伟大的力量。人民都愿意参军为国牺牲做出自我的贡献,他们不怕死亡,随时随地做好准备战斗,只要国家用得上他们,他们哪怕是死也要完成任务。文章中许多平民出身的士兵和军官就拥有这种精神:朴实英勇、藐视死亡,他们都很有英雄气慨。文章中的库图佐夫遇事沉着冷静,脑子很灵活,每一步都思考得很详细、很周到,是人民智慧的体现者。在战争中俄罗斯能以少胜多,他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小说中的三位贵族优秀青年安德烈公爵、皮埃尔和尼古拉公爵,都曾英勇地投身到卫国战争的最前线。
和平是怎么来的,是那么多不怕死、不怕难,勇于拼搏的战士们为我们搏的。用什么去搏的?那就是他们的鲜血、他们的生命。
1350页煌煌巨著,不负盛名。如果试图用一句话去概括《战争与和平》,我开始想到的是“诚觉世人皆可原谅”,但“原谅”这个词太过傲慢,像是上帝在对羔羊施恩,有一种凌驾和俯视感,这不是托尔斯泰。准确一点来讲,应该说“诚觉世人皆可(以)爱与被爱”。他能从一个被俘的农民身上看到“无上的爱与荣耀”,这是何等的博爱,而且是像经历过被俘、妻亡、莫斯科陷落后的皮埃尔一样,他可以去理解每一个人,哪怕是以前厌恶的人,他都能看到那人身上拥有的一些值得同情和接受的地方。在他眼里,贵族和农奴,都是人,都值得书写,并记录在“历史”的某刻那个人最为真实的反应。在故事的最后,托尔斯泰写下在他的精神与那永恒痛苦的边界上的收获,也就是在尽可能深的地方获得的伤疤。他是在用思想和人格,以及对人的理解、接受、同情、书写来进入永恒的。
“爱?爱是什么?”他想。“爱阻止死。爱就是生。因为我爱,我才懂得一切,一切。因为我爱,世间才存在一切,一切。只有爱才能把一切联系起来。爱就是上帝,而死就是我这个爱的因子回到万物永恒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