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阅读答案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答案 战争 阅读

管理员

摘要:

战争阅读答案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我们很多时候需要适量地做些阅读题,就有可能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快速地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战争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战……

战争阅读答案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我们很多时候需要适量地做些阅读题,就有可能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快速地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战争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战争阅读答案1

  爱好和平,反对战争,是全人类的共同心声,但打仗的事却是经常发生的,歌舞升平的年代与战火纷飞的岁月相比非常短暂;,弥足珍贵。可以说,人类是伴随着战争成长起来的,从原始社会人类为争夺猎物引发的部落火拼,到现代社会为争夺利益发生的局部冲突,战争从来就没停止过。氏族部落也好,国家城邦也好,其所以能生存,离不开人口、地盘和资源,其所以能壮大,则须占有更大的地盘、更多的人口、更充沛的资源。占有的手段无非是侵吞与兼并,侵吞与兼并的冲突加剧,战争则不可避免。不论西方文明史还是东方文明史,都是血与火书写的,都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历史,大部分时间里历史的车轮是被战争驱动的。

  回看华夏文明的历史进程,最典型的战争画卷当属春秋战国。孟子说“春秋无义战”,由此引出战争的性质问题:义与非义。儒家认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才是合乎义的,而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没有合乎义的战争。可古代战争的历史告诉我们,交战双方并非都是以义与非义影响历史进程的,义与非义推定的是战争动因和过程的性质,很难臧否战争结局的性质。事实是:野蛮摧毁了文明,文明又同化了野蛮。

  战国七雄中,泰国地处边陲,开化较晚,直到公元前770年周室东迁时,秦襄公派兵护送有功,才被封为诸侯。那些以仁治国、以德治民的诸侯一个个都灭亡了,唯独拥有“虎狼之师”的泰国,不喜“王道”,热衷“霸道”,奖励军功,变法图强,最终一统天下。秦王扫六合之举,又如何给定义与非义?

  春秋时期的鲁国,是周公之后姬姓的“宗邦”。周室衰微、被迫东迁之后,鲁国成为周礼的`典藏者和实施者,是周朝文献典章最完备的诸侯国,时人称“周礼尽在鲁矣”。但鲁国却经常遭受欺侮,不仅左邻右舍侵扰它,就是远在荆蛮之地的楚国,也不把它放在眼里。楚王召集附属于楚国的诸侯会盟,并指定鲁君为他驾车。最终鲁国被楚国灭了。

  野蛮部落灭掉了文明族群,虎狼之国吞并了礼仪之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并非个案。强盛的罗马帝国灭亡于野蛮的汪达尔人入侵;光芒四射的希腊诸城邦亡于马其顿人等等,均属游牧、半游牧文明战胜农耕文明的典型例证。在中国,宋、明两个王朝也都是被北方经济文化落后的少数民族灭亡的。偏安玉朝因没落而退出历史舞台,化外族群因雄起而登上历史舞台,继而改变正统走向。尽管前朝志士顽强抵制和反抗,但当尘埃落定,河山重整,世人别无选择,只能像杜牧慨叹的那样“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再者,中土边地同为华夏版图,金元满清皆属龙的传人,铁血铸就的历史无法改写。

  (摘自王兆贵《文明与野蛮的较量——古代战争的基本逻辑(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的共同心声是爱好和平,但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壮大,人们又往往因为资源和利益而争斗,甚至引发战争。

  B.儒家以义与非义来定义战争,这种定义更多关注的是战争动因和过程的性质,而非战争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C.春秋战国时期,以仁治国、以德治民的诸侯拒绝“霸道”,热衷“王道”,终被拥有“虎狼之师”的秦国所灭。

  D.文章结尾“中土边地同为华夏版图,金元满清皆属龙的传人”一句,表明作者对游牧民族几度取代汉王朝,思想和情感上并不排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点面结合的论证手法,论证了战争在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巨大影响。

  B.文章举出秦国和鲁国的例子,形成对比,证明了“野蛮摧毁了文明,文明又同化了野蛮”的观点。

  C.本文论证古代战争的基本逻辑时,重点论述的是文明与野蛮较量时,文明被野蛮打败、消灭的历史。

  D.文章论证从整体到局部,又从局部回到整体,时间与空间相结合,逻辑清晰,层次清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某种意义上说,文明史是一部战争史;相比和平,战争能够更好地驱动历史的车轮。

  B.楚国召集诸侯会盟,并让鲁君为他驾车,这些举动以儒家的观点来看都是不义和非礼的。

  C.杜牧的“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表达了他对汉族王朝被少数民族灭亡的遗憾和感叹。

  D.农耕文明的罗马帝国灭亡于游牧、半游牧文明的汪达尔人,说明了农耕文明的落后和局限性。

  1.C(“以仁治国、以德治民的诸侯拒绝‘霸道”’原文无据,而日.并非这些诸侯国都为秦围所灭,鲁国即为楚所灭。)

  2.B(秦国和鲁国分别作为征服者和被征服者的代表,同为证明“野蛮摧毁了文明”。)

  3.B(儒家认为礼乐征伐当自天子出,楚的举动是“礼乐征伐白诸侯出”,是“礼崩乐坏”的表现,故B项正确。

战争阅读答案2

  ①我家天天有战争,参战的双方是我们那三周岁半的孪生儿女。

  ②“战争”的发起者总是儿子,这主要是他的“实力”比较强大,虽然只比他的妹妹早出生3分钟,但其身高、体重大大地超过了阿妹,论力气,他站着不动,只用一只手就可以把小妹推倒在地。

  ③“战争”的起因并不复杂,有时为了一个玩具,有时为了一张纸,儿子凭借自己的“国力”强夺,女儿也不甘示弱,以牙还击,大有“拳牙相对,寸纸必争”之势。结果儿子往往是胜利者,“战败国”女儿只好向“联合国”——父母哭诉,要求讨回一个“公道”。

  ④综观各场“战争”,儿子明显表现出“大国霸权主义”的味道,因而大多是“师出无名”,但有时还有几分理由。比如一次我们给他们兄妹俩一人一根棒棒糖。女儿三下五除二_______光了。望着哥哥那根完整的棒棒糖,请求舔上一口。做哥哥的倒也大度,将糖_______过去,谁知小妹一口“________”去了一大半。“小国”竟敢戏弄“大国”,这位大哥也就失去了“风度”,_________起拳头猫逮老鼠般追逐声讨这位不讲信用的小妹妹,于是女儿一边跳一边喊“爸爸妈妈快来啊!”请求外来援助。

  ⑤面对频繁的“战争”,我们当父母的天天成了“法官”,一场“战斗”下来,总要先问清来龙去脉,再判明是非曲直,但有时等不到“结案”,兄妹俩又手牵手地唱起歌来了……

  1、文中第④段横线上应填的词语是()

  A、舔递 舔 握

  B、啃递 舔 抡

  C、啃交 吃 握

  D、舔交 吃 抡

  2、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师出无名: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非曲直: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中“不讲信用”指的`是

  4、全文共五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5、本文主要表现的是什么?

  6、兄妹间是否势不两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我家天天有战争》答案:

  1、B

  2、兄妹发生“战争”没有正当的理由 谁对谁错,谁有理谁无理

  3、妹妹请求“舔上一口”,结果却“啃去了一大半”.

  4、A

  5、兄妹间的“战斗”充满生活的情趣。

  6、不是,从“”又是等到结束,兄妹俩又手牵手地唱起歌来了……”可以看出来。

战争阅读答案3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秋瑾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换春霜。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浊酒不销忧国泪,教时应仗出群才。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A、首联写诗人往返于中日之间,有感于日使战争导致国土沦丧,内心哀恸如受雷霆之击。

  B、颔联的“图画移颜色”指中国领土在战争中变成了日本领土,点出了题目中的现用之事。

  c、本诗用典自然贴切,如“乘风”两字用了宗想“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之典,气势豪迈。

  d、全诗语言朴素自然,直抒胸臆,披襟见怀,风格刚健,字重千钧,丝毫不见女儿之态。

  15、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14、A

  15、①对日俄横行中国领土的强烈愤慨。“忍看”“肯使”以反诘语气,写出对日俄战争所带来的国土沦丧的极大愤慨。②深重的忧国之情。“浊酒不销忧国泪”,直抒忧国忧民的愁苦之深,即使借酒销愁,也难于排遣。③对民众共同救亡图存的强烈呼吁。“救时应仗出群才”写出了诗人对于有志之士共同挽救时局命运的热切期盼。④愿为国牺牲的崇高志向。诗歌尾联表达了愿抛头颅洒热血,以求挽救危亡的豪迈情怀。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A项,“内心哀恸如受雷霆之击”理解有误。“春雷”指春天的雷声,可使万物复苏,故“挟春雷”有唤醒民众之意。故选A。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不忍心看到祖国的地图变成别国的领土,怎能让锦绣江山被侵略者炮火化成飞灰,抒发对日俄横行东北的极大愤恨。“浊酒不销忧国泪”,那浊酒哪能排解我忧心国事所洒的热泪,表现诗人的忧国之情。““救时应仗出群才”,国家的救亡图存依靠的是大家群策群力。由忧国而思济世,对民众共同救亡图存的强烈呼吁。“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就算是需要拼上十万将士抛头颅洒热血,我也必须把这颠倒的乾坤大地拼力挽回。表达愿为祖国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崇高志向。全篇所写,都是忧国的思想和救时的抱负,充满动人的爱国激情。

战争阅读答案4

  发布时间:20xx-02-18 来源: 今年是马年,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进程中,马是英雄,却扮演着战争机器的角色。商代中期开始,马拉着战车加入了战争队伍。到战国时期,“胡服骑射”改变礼数适应了时代变化。至秦汉,骑兵由附属成为主力。三国两晋南北朝...

  今年是马年,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进程中,马是英雄,却扮演着战争机器的角色。商代中期开始,马拉着战车加入了战争队伍。到战国时期,“胡服骑射”改变礼数适应了时代变化。至秦汉,骑兵由附属成为主力。三国两晋南北朝,重甲马成为时代的宠儿。而轻甲的昭陵六骏陪唐太宗打下江山。辽、宋、金、元、明、清,马在战争中定型,骑兵为重,为机动,为快速。

  与人类愿望相反,人类文明是在不文明中行进的,战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力量。人类的先进技术往往首先运用于战争。直接使用马作为武器装备,是战争史的一个重要节点,如同使用火药一样,这让战争的残酷升级。使用或依赖马作为武器,在人类历史上至少延续了三千年,全世界骑兵全部废止至今只有几十年的时间。

  马是典型的役使家畜,用于挽车、载重、骑乘,在劳动、交通、战争中所起的作用远远大于其他动物。直至工业革命蒸汽机发明之前,马一直为世界多民族的最主要的畜力,以致“马力”成为功率的基本单位。

  加入了战争队伍,马成为战争装备,由战车为主向战马为主逐渐过渡。在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上,马都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汗马功劳”。在古中国、古埃及、古罗马、古希腊的战争史上,横向时段用马用兵,人类几无差距。

  策马飞舆

  商周时期,争霸战争多以步兵戈矛为重,马匹仅作为负载辎重及马战车之用,不予骑乘。《吕氏春秋》载,商汤灭夏战于鸣条时,军中有战车七十乘。马战车加入战争兴起于商,盛于西周春秋,衰落于战国至汉。千年古战场上,马战车曾是绝对霸主。无论两马还是四马战车皆为独辕,辕长或直或曲,前端设衡,四周设栏,其名多杂,称金车、戎车、攻车等。战车一般配甲兵三,“御者”驾车,“戎右”负责近距格斗,“多射”负责远距射击;格斗兵器为戈,春秋后为戟、矛所取代。远射用弓弩,先于格斗搏杀。由于马战车体大且重,尚不灵活,必须有步兵(徒卒)协同作战,组成编队。因此,彼时的战争讲究排兵布阵,严格阵型纪律。

  殷墟墓葬出土的车马坑,可反映商代后期战争基本情况。

  1990年发掘的河南安阳郭家庄160号墓地西南35米发现了M146、M147两座车马坑,此马战车为商周战车标准式,独辕直衡,四面拦板,双马卧于双侧,为功勋卓著的主人殉葬。

  同年,山东淄博后李官庄也出土了两个车马坑,一号坑规模宏大,坑内殉葬32匹马,10辆战车,其中6辆四马一车,4辆两马一车;车分为两类,战车车舆较小,辎重车车舆是其两倍以上,车轮也大。坑内马头均向西,整齐排列,身上有铜或角骨贝等材质饰件,华丽异常。此车马坑经专家论证为春秋中期甚至略早。

  同年,山东淄博淄河店发现4座甲型大墓,其中二号墓北侧发掘出殉马坑,出土马69匹之多,蔚为壮观。殉马坑东西45米,殉马单行排列,头北面东,昂首屈肢,整齐划一,一副军事列队姿态。在相距13米的二号墓中则发现了战车,经发掘确认22辆。在墓室内埋葬如此之多的马车,在考古史上十分罕见。此墓葬主人不明,因与临淄著名的二王冢、四王冢很近,应为田齐王陵的陪葬墓,时代为战国早期。

  这三组车马坑依次为商晚期、春秋中期、战国早期,脉络清晰,所殉车辆型制不一,功能各备,均以军事目的为主。至少从商至周的一千年里,马战车是战争主力,也是国家之间的威慑力。多部古籍中记载战争出动战车数百乘,上千乘,更有晋、楚被称为万乘之国。车上士兵高竖甲领,着甲胄,执盾牌,配以长柄戈、矛、戟等兵器,另有弓矢。可以想见上古时期正规战争的壮烈,马战车遵循“舆侧接敌,左右旋转”的作战基本原则,晚商春秋之际,战争以车战为主,战国时步兵逐渐强大,战争才开始强调步兵作用,改变了“车驰卒奔”的局面。

  胡服骑射

  马用于骑兵的`记载是在赵武灵王时期。公元前326年,时年约二十岁的赵雍成为赵国君主,恰逢内忧方平、外患又生,被强国包围。赵雍对外作战屡败,又有来自北方少数民族的压力。公元前307年,赵雍召开军事会议,与肥义论天下大事,决定先进攻中山国,可惜首战告败,被迫退兵。退兵后,赵雍亲自去边境考察,认为军事失败是由于马战车辎重不便,服装也受限制,均不如胡兵灵活,于是广招大臣商议,谋划出重大的军事改革措施,即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胡服骑射”。这一举措不仅为赵国灭中山国奠定了基础,也让赵武灵王名垂青史。

  胡服骑射不仅有明确的文献记录,出土文物中亦有印证。1997年底,河北邯郸赵王陵被盗,其中有3匹青铜马完璧归赵。这3匹青铜马尺寸不大,马尾均打结,肌肉隆突,臀部丰健,脖颈粗壮,腿部发达,蹬踏有力。青铜马多出于秦汉墓葬,战国陵墓出土不多见。从目前已发掘的赵国贵族墓葬来看,基本都有车马坑,这明确地说明了赵国与马的密切关系。

  胡服骑射帮助赵国训练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让军队变得灵活机动。加之战国晚期铁兵器及强弩投入到战场,单辕驷马战车就不再担任主力兵种,最终,遭到历史淘汰。

  上一页1

战争阅读答案5

  这是你的战争!

  宗璞

  ①昆明下着雪。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色。几个学生从明仑大学校门走出,不顾雪花飘扬,停下来看着墙上的标语:这是你的战争!

  This is your war!

  ②前几天,学校举行了征调动员大会。盟军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大批新式武器和作战人员,由于言语不通,急需译员。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男生入伍,其他年级的也可以志愿参加。

  ③历史系教授孟弗之从校门走出,他刚上完课。无论时局怎么紧张,教学必须坚持到最后一刻。一起走的几个学生问:做志愿者有条件吗?弗之微笑答道:首先是爱国热情。英语也要有一定水平,我想一个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足够对付了。他看着周围的年轻人。谁将是志愿者?他不知道。可是他知道那些挺直的身躯里跳动着年轻的火热的心。

  ④弗之走了一段路,迎面走来几个学生,恭敬地鞠躬。孟先生,我们是工学院三年级的,愿意参加翻译工作。弗之想说几句嘉奖的话,却觉得话语都很一般,只亲切地看着他们年轻而带几分稚气的脸庞,乱蓬蓬的黑发上撒着雪花,雪水沿着鬓角流下来,便递过一块叠得方整的手帕。一个学生接过,擦了雪水,又递给另一个,还给弗之时已是一块湿布了。

  ⑤雪越下越大了。弗之把那块湿布顶在头上,快步往回走。这时,一个年轻人快步跟上来,绕到前面,唤了一声:孟先生。弗之认得这人,是中文系学生,似乎姓蒋。他小有才名,文章写得不错,能诗能酒,也能书能画。孟先生。那学生嗫嚅着又唤了一声。弗之站住,温和地问:有什么事?蒋姓学生口齿不清地说:现在四年级学生全部征调做翻译,我我弗之猜道:你是四年级?我的英文不好,不能胜任翻译。并且我还有很多创作计划无一例外。弗之冷冷地说,并不看他,大步走了。蒋姓学生看着弗之的背影,忽然大声说:你们先生们自己不去,让别人的子弟去送死!弗之站住了,一股怒气在胸中涨开,他回头看那学生。学生上前一步:只说孟先生是最识才的,叫人失望。弗之转身,尽量平静的说:你,你无论怎样多才,做人是不能打折扣的,一切照规定办。弗之走得很慢,自觉脚步沉重,回到住处时,只见院子里腊梅林一片雪白。

  ⑥此刻,弗之的外甥、生物系学生澹台玮正在萧子蔚老师的房间里。玮是三年级,但学分已够四年级。师生两人对坐在小木桌旁,讨论着生物学的问题。子蔚感到玮有些心不在焉,已有点猜到他的心思。待讨论告一段落,玮说:萧先生,我要做的事是要和您说的。子蔚微笑道:不是商量,是通知?玮道:也是商量。他停顿了一下,说:我只是觉得战场和敌人越来越近,科学变得远了,要安心念书似乎很难。可是你并不在征调之列。生物化学是新学科,需要人开拓,要知道得到一个好学生是多么不容易。我也很矛盾。子蔚站起身,走到窗前。雪已停了,腊梅林上的雪已消了大半。玮也走到窗前,默默地望着窗外。过了一会儿,玮转身向着子蔚:我会回来的。那是当然。子蔚说。玮向子蔚鞠了一躬。子蔚向前一步,拉着他的'手郑重地说;我尊重你的决定。玮再鞠一躬,走出房间,回头说:萧先生,我去了。子蔚默默地看着他下楼,又到窗前,看他出了楼门,沿小路往腊梅林中去了。

  (节选自长篇小说《西征记》,有删改,标题为选者所拟。)

  1.文中第3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述有何关联?(4分)

  2.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4分)

  3.孟弗之于蒋姓学生、萧子蔚与澹台玮的对话场景,对比鲜明,请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境两个方面加以分析。(6分)

  4.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6分)

  答案:

  1、答:这一节通过师生问答,目的在于表现出孟弗之对征调大学生入伍的积极支持态度:与第④节叙写孟弗之对志愿入伍的工学院三年级学生的支持、爱护形成映衬;与第⑤节反对四年级蒋姓学生不应征入伍作对比或为第⑤节埋设伏笔;与第⑥节萧子蔚老师对征调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解析:这道题,换一种说法,就是第3节在行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结构是以内容为依托的,只有先明确了内容,才能明确结构上的关系。

  2、答:孟弗之先生将叠得方整的手帕递给志愿应征的大学生擦脸上的雪水,而后又将成为湿布的手帕顶在头上,这些细节都表明孟先生对应征学生的欣赏、爱护、支持、赞扬,并且由衷地高兴。

  解析:人物的情感世界都是通过细节表达出来,在这里,学生向老师表达自己的心声,而又与老师的态度不谋而合,这当然是一种由衷的喜悦,当然表现在人物的动作中。

  3、答:学生形象:本在应征之列却为了个人的创作计划不去应征的蒋姓学生与不在应征之列但放弃开拓新学科主动志愿应征的澹台玮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个自私,一个无私;一个胆小,一个勇敢;一个忧己,一个忧国,二人形象跃然纸上。

  对话情境:孟弗之对蒋姓学生不去应征持反对态度,蒋姓学生却反唇相讥,师生关系很不融洽;萧子蔚对澹台玮放弃学业感到惋惜,而对他志愿应征又持支持态度,师生相互尊重,师生关系很和谐。对比也很鲜明。

  解析:这个题目很有点搞怪,问得很模糊,是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境两个角度来分析如何运用对比的,还是从对比的角度来分析人物形象和对话情境?什么叫对话情境?一定有不少考生不知所云,这应归于命题者的责任!本人在此的作答,是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境两个角度来分析如何运用对比的,再兼涉一点人物形象。但是从这一答案想来,回答如何运用对比的,有什么意义呢?文章的对比不是很分明吗?而且此题又与第

  11题相重复!命题者为什么不有话好好问?糊涂的问题,会贻误考生一生!

  4、答:雪:一是自然界的雪,二是象征着笼罩着的越来越近的外敌入侵的战火,三是象征应征入伍作翻译的消息,四是象征师生之间的亲疏关系。

  雪与腊梅林:象征青年们志愿献身保卫祖国的纯洁无瑕、迎难而上的爱国情。

  雪由大到停到消融的变化过程,喻示人物关系的和缓,更喻示着救国有望的情结。

  解析: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的情节,以情节为依托,寻求景物与情节的相似性,从相似性上去寻找景物的寓意,如此,便容易得多。这道题,追求答全即可,尽量不留后悔!

战争阅读答案6

  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哦,我想是。”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可是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20多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晚上,我兼职什么也看不进。午夜时,格罗斯文诺8823老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

  “哈罗?”

  “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

  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这次我们谈了45分钟。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我们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我一再许诺为她保留,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17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36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说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我们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前。可是她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整整12个月,我是在期待中度过的。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

  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了往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8829的地址,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

  “当然可以。”她说,“你好像很焦急。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号码主人叫……”

  “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我放下了话筒。

  (沈东子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以“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

  B.“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话中有话,既委婉地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又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

  C.得知事情真相时“我”只说了句“别说了,请你别说了”,就放下了话筒,这看似不合常情的表现,背后传达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哀。

  D.接线生的失误让两人相识,心灵的需要让他们相恋,无情的轰炸让他们永别,小说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精巧。

  E.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

  (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分)

  参考答案:

  (1)答案:D项3分,C项2分,B项1分,AE不给分。

  (2)答案:①喜欢读书,待人礼貌。②饱受苦难,热忱坚强。③真诚善良,敢于信任。④厌恶战争,热爱生活。(答对其中三点即可给满分)

  (3)答案:①线索集中,便于贯穿全文。②想象自由,便于结构安排。③抓住语言,便于刻画人物。④首尾呼应,形成情节落差。⑤控诉战争,揭示小说主题。(答对其中三点即可给满分)

  (4)答案:①合适。②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③凸显战争的残酷和苦难。④故事虽小但情节发展耐人寻味。⑤战争发生让不同地方的人却有相同的命运。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本的内容和技巧。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可在整体感知小说内容的基础上,从小说的人物、故事情节、环境等三个角度分析。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比如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主要情节是什么,写了谁干什么事,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方式,是正面还是侧面,选项中如有误涉及这些方面,就应该到文中找一找,看是否有这种描写方式,以及对这些描写方式的分析是否有问题;有无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又什么作用。A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错。B项,不委婉。E项,“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有误。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解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可以依据“我”的感受和她的表现来概括其性格特点。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这其实是考查物象的作用。既为枢纽,就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因为是“电话”连接了两人,文中使用的语言描写就更多一些,便于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在内容的表达上,更为自由。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这其实是考查物象的作用。既为枢纽,就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因为是“电话”连接了两人,文中使用的语言描写就更多一些,便于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在内容的表达上,更为自由。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战争阅读答案7

  《战争中的一尊雕像》(12分)

  ①巴尔干半岛上的萨拉热窝,往日热闹非凡的街头空无一物,维斯.米斯其纳市场已经没有一块平整的地段了——天空中的大气仍在颤抖、大厦上的玻璃仍在碎裂、酿酒厂的酒浆仍在流淌……战火还没有停息,炮弹在呼啸,坦克在突进,子弹在飞舞,也许就在神不知鬼不觉的那么一瞬间,谁都可能被这个可爱而又可恶的世界抛进地狱。

  ②下午四点,街头上出现了一个人——瘦高个,一头乱发,近乎可笑的八字胡,一副悲伤至极的神情。他穿着正式的音乐会演出服装,右手抱着一把大提琴,左手拎着一个塑料椅,一步一步地朝前走,脚步很沉重、很坚定。他走到维斯.米斯其纳市场中央,把塑料椅放在被迫击炮炸出的一个弹坑旁,然后一动不动地肃立,合上双眼静默一分钟。接下来,他扬起双手,左手握住大提琴的颈部,右手将琴弓搭上琴弦,庄重地开始演奏——音符漫漫飞扬,旋律款款流泻……

  ③就在前一天,1992年5月27日下午4点,萨拉热窝围城战役进入最激烈时段,几发迫击炮弹飞过来不偏不倚地落在维斯.米斯其纳市场,顿时,整个市场被大火吞噬了,一群正在排队等面包的普通市民被击中,到处是残肢断臂,到处是鲜血和碎骨,当场22人丧生,70多人受伤。韦德兰.斯梅洛维奇,萨拉热窝交响乐团的首席大提琴手亲眼目睹了发生在窗外的惨剧,在经历了巨大的悲痛后,他做出了一个决定:……

  ④面对呼啸的炮弹和横飞的子弹,韦德兰.斯梅洛维奇没有半点退缩,每天下午4点准时来到维斯.米斯其纳市场中央,满怀悲痛泰然自若一丝不苟地演奏《G小调慢板》。大提琴如泣如诉,沉重的音符在留下一个个弹坑的街道上流泻,缓慢的旋律在被战火摧毁的时空中回荡。

  ⑤一天,两天,三天,连续的22天里,韦德兰.斯梅洛维奇天天做着一件事——下午四点,在维斯.米斯其纳市场,或端坐在街道的碎石残砾中、或斜倚在四周冒着黑烟的断墙上,演奏托玛索.阿尔比诺尼的《G小调慢板》,演奏给荒凉无人的街道听,演奏给四分五裂的汽车听,演奏给躲藏在地下室里的普通市民听……在此期间,他不敢确定自己能否活下来,只知道自己必须这样做。幸运的是,尽管炮弹呼啸子弹横飞,他却奇迹般地毫发无损。

  ⑥这一场景,被一名俄罗斯摄影师捕捉住了,拍摄了一张照片:背景是坍塌的残yuán断壁,灰暗的色调中透出一片明亮,韦德兰.斯梅洛维奇穿着演出的燕尾服,左手握着大提琴,右手拉着琴弓,沉浸在忘我的演奏之中。 (城市快报》20xx年1月27日)

  小题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根据汉字写拼音。(2分)

  吞噬( ) 残yuán断壁( )

  小题2:“在这一时刻,纷纷扬扬的战火声全部消失了,这个世界被音乐统治了。”这是原文中独立的一段,你觉得它放在哪最合适?()(2分)

  A.②③B.③④C.④⑤D.⑤⑥

  小题3:联系上下文,品析下面的语句。(4分)

  (1)炮弹在呼啸,坦克在突进,子弹在飞舞。

  (2)他穿着正式的音乐会演出服装,右手抱着一把大提琴,左手拎着一个塑料椅,一步一步地朝前走,脚步很沉重、很坚定。

  小题4:文章第③段最后,“他做出了一个决定:…… ”你认为这个“决定”是什么?(2分)

  小题5:韦德兰.斯梅洛维奇想通过音乐传达什么思想?(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shì 残垣断壁(2分)

  小题1:A(2分)

  小题1:运用了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增加气势,渲染气氛,写出了战争的`残酷和激烈。运用细节描写,具体地写出了他的动作,表现了他沉重的心情。

  小题1:决定:从第二天开始,在事件发生的地点演奏意大利作曲家托马索.阿尔比诺尼的《G小调慢板》——古典音乐中最为悲伤的乐章,每天为一个死去的人演奏,天天演奏,一共22天,以哀悼战火中的罹难者。(“每天演奏”得1分,“共22天”得1分)

  小题1:他要用乐曲呼唤人们,控诉战争的残酷以及罪恶战争对人类文明的摧残;

  他要用乐曲鼓舞人们,在悲剧时刻保持无畏的勇气,捍卫人性的尊严;

  他用音乐传达了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战争并未毁灭一切,世界并未完全失落,慈悲的花朵在愚蠢的暴行之下依然能够盛开。(回答出其中2点即可。)

  小题1:注意对常见的字词音形意考点进行针对性的认知。尤其对教材中重要字词加以辨别。

  小题1:理解过渡段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学会将过渡段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小题1:了解常用修辞方法,并明确每种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小题1:学会在文章中找出照应的内容,又要学会概括事件的能力。

  小题1:了解文本内容,理解文章的中心主题,意思表述正确即可。

战争阅读答案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20分)

  我和父亲的“战争”

  我5岁,他29岁。

  有天我哭哭啼啼地跑回家,边抹眼泪边对他说:“我要改名字,我的名字不好听,而且班上有个小朋友的名字跟我一模一样。我讨厌!”

  “名字是你爷爷取的,怎么能说改就改?不行!”他的态度坚决,脸色铁青。我是这个大家族唯一的女孩,爷爷很宠我,名字当然也是爷爷包办的。

  我开始哭闹,可是他无动于衷,根本就不理我。我不得不拿出我的杀手锏——不吃饭。我心里盘算:坚持绝食,直到他答应为止。果然,第三天,他宣布,为我改成单名“廖夏”。我高兴极了。我已经饿了两天,如果他再不做出反应,我真不知道该怎么下台。

  我16岁,他40岁。

  某天吃晚饭时,我小心翼翼地对他说:“我不要去上高中,我要上职中。”

  只听“砰”的一声巨响,我的三魂六魄都吓掉了一半。我不敢抬头,只顾低着头往嘴里塞饭。我知道一场“大战”即将拉开序幕。

  “谁唆使你去上职中的?你眼里还有父母吗?这件事到此为止。如果你敢再提,我就揍你。还有你。”他指着我那上小学六年级的老弟,接着说道:“别学你姐,脑子糊了,进水了,好不容易考个好的高中,居然不想去上。”

  “有我什么事,又不是我。”老弟嘴里嘟囔着。我朝他做了个鬼脸。

  这一次,我的抗争以失败而告终。

  我19岁,他43岁。

  黑色的七月终于过去了。走出考场,我长吁一口气。接下来是填志愿。因为这件事,我和他又昏天黑地地吵了好几天,互不相让。我想去外省上大学,脱离他的控制。他则希望我在省内上学,理由是女孩子离家近点好。

  在那几天,我们见面就斗嘴。后来弄得老妈都烦死了:“你们再这样,就给我到大街上去吵。”我们只得马上闭嘴。

  到了填志愿的那天,他跟着我去了学校。一到学校,他就不见人影,后来我发现,他和我的班主任在一个角落里嘀嘀咕咕。再后来班主任找我谈话,说我报省内那所知名大学的中文系是最保险的。我晕倒!班主任居然被他收买了。

  这一次我又以失败告终。不过后来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我23岁,他47岁。

  我刚刚遭遇一段刻骨铭心的恋爱,但我最终失去了我的爱情。那段日子,我不吃不喝,不和任何人交流,人瘦了一大圈。家里再也听不到我和他抬杠的争吵声。

  有天深夜,我感觉有人进了房间,他坐在床边,帮我把被子盖好。“孩子,我知道你心里难过,看见你这样不吃不喝,我更难过。从小到大,我都希望把你培养成一个自尊、自爱,自强、自主的女孩子。”他顿了顿。接着说,“你知道我和你母亲是多么心疼你、担心你吗?忘掉以前的一切,重新开始,一定会有更好的,更适合你的人在等着你。”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他用这种语气和我说话,那声音明显苍老了很多,没了平时的霸道和强势。说完,他默默地坐了一会儿,就出去了。我感觉到他在抽泣。

  那夜,我哭得好伤心。

  第二天,我开始出现在饭桌上,依然和从前一样挑三拣四,但这回他没有指责我。我悄悄地瞥了他一眼,看见他脸上闪过一丝笑容。

  现在,虽然我离家在外工作,但我们的“战争”却依然持续着。只不过,现在我们不是面对面,而是靠一根电话线维系着“战争”。我依然喜欢和他抬杠;喜欢挑他写的工作报告中的毛病;喜欢在做错事情后先死不认账,然后道歉;喜欢和他煲电话粥,一煲几个小时;喜欢在某个深夜发条信息给他,上面只有五个字:“老爸,我爱你。”

  我心里清楚,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好,他就像一盏航灯永远守候着我这艘航船。我一天一天地长大,老爸一天一天地变老。都说女儿是父亲的小棉袄,我希望自己能成为老爸最最贴心的小棉袄。

  小题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和父亲之间的几次“战争”及其结果。(3分)

  小题2:结合文段内容分析父亲的形象特点。(4分 )

  小题3:揣摩下列句中划横线词语的表达效果。(6分)

  (1)我小心翼翼地对他说:“我不要去上高中,我要上职中。”

  (2)我依然喜欢和他抬杠;喜欢挑他写的工作报告中的毛病;喜欢在做错事情后先死不认账,然后道歉;喜欢和他煲电话粥,一煲几个小时。

  小题4:在“我”和父亲的“战争”中,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父爱,请在文中找出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句子。(3分)

  小题5:父爱深沉而浓烈,这种爱有时我们并不能立刻理解,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父爱的理解。

  参考答案:

  小题1:改名字我胜利(1分);择校之争我失败(1分);填志愿之争我失败(1分)。

  小题1:暴躁、固执、做事细致、考虑事情周全,疼爱孩子,能为孩子着想。

  小题1:(1)生动地写出了“我”在向父亲提出自己想法时胆小害怕的心理,也写出了我的想法不合常理,为父亲发火埋下伏笔。(3分)(2)“煲电话粥”一词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长时间电话聊天比成“煲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和父亲之间有说不完的话,写出了父女感情的深厚。(3分)

  小题1:略

  小题1:略

  小题1:试题分析:根据“我5岁,他29岁”时,我嫌名字不好听,要求改名,以不吃饭要挟爸爸,最终以我胜利告终。根据“我16岁,他40岁”时,我想放弃上高中想上职中,遭到爸爸的反对,最终以我失败而告终。根据“我19岁,他43岁”时,我想去外地上大学,而爸爸希望我在省内上大学,最终以我失败而告终。

  小题1:试题分析:根据“谁唆使你去上职中的?你眼里还有父母吗?这件事到此为止。如果你敢再提,我就揍你。还有你”分析出父亲是一个暴躁、固执的人。根据“孩子,我知道你心里难过,看见你这样不吃不喝,我更难过。从小到大,我都希望把你培养成一个自尊、自爱,自强、自主的女孩子”以及“你知道我和你母亲是多么心疼你、担心你吗?忘掉以前的一切,重新开始,一定会有更好的,更适合你的人在等着你”分析出父亲是一个疼爱孩子、能为孩子着想的人。

  小题1:试题分析:(1)句中“小心翼翼”这一成语能够体现出我提出这种想法时胆怯的心理,因为从文章得知我考上了一个不错的高中,所以想去上职高不是太现实的事情,所以在提出时,心情是胆怯的,同时也为下文爸爸发火这一情节做铺垫。(2)句中,把长时间电话聊天比成“煲粥”,生动形象的表现了父女之间的深厚情谊。

  小题1:试题分析:本文的中心主要就是表达浓浓的父爱,所以字里行间里处处透露出脉脉的温情。比如:我心里清楚,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好,他就像一盏航灯永远守候着我这艘航船。

  小题1:试题分析:针对文中的父爱,也是在作者成年之后才明白的,在懂得父爱之前,也与父亲发生了许多的误会,这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挺相符的。比如:父爱是 一座山峰,让你的身心即使承受风霜雨雪也沉着坚定; 父爱是 一片大海,让你的灵魂即使遇到电闪雷鸣依然仁厚宽容。

战争阅读答案9

  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当兵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哦,我想是。”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可是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20多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晚上,我简直什么也看不进。午夜时,格罗斯文诺8829老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电话线彼端的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

  “哈罗?”

  “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忧你了,我们继续镇昨晚的话题,行吗?”

  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这次我们谈了45分钟。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我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我一再许诺为地保留,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17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36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说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我们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渴望见到她。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前。可是她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整整12个月,我是在期待中度过的,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的感情波澜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

  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茼拔她的号码。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了往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8829的地址,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

  “然可以,”她说,“你好像很焦急。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号码主人叫……”

  “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我放下了话筒。

  (沈东子译,有删改)

  阅读练习题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以“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

  B、“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话中有话,既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又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

  C、得知事情真相时“我'只说了句“别说了,请你别说了”,就放下了话筒,这看似不合常情的表现,背后传达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哀。

  D、接线生的失误让两人相识,心灵的需要让他们相恋,无情的轰炸让他们永别,小说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又精巧。

  E、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

  2、小说以“电话”为线索对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3、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安排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6分)

  答案:

  1、(4分)A、E(A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错。小说中的“我”一般是线索人物,用“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串起故事情节,同时增加故事的真实性,一般不是作者。E项,“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有误。本文应是揭示战争的残酷,并非是“表现民众的必胜信念”,有拔高之嫌。)

  2、(4分)①主人公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②电话将两人命运连在一起,偶然与必然交错,凸显了战争背景,使情节更具有戏刷性。(每点2分)

  3观点一:合适。

  ①战争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战争把两个素不相识的人连在一起;

  ②战争是悲剧的根源,战争让他们受伤,失去亲人,爱情乃至生命;

  ③战争突显了小说的主题,小说虽写爱情,实则在表达反战的主题;

  ④小故事冠以大题目,以小见大,对比鲜明,更能引起人们的思考。(一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观点二:不合适。

  ①小说主要是写爱情故事面不是写战争本身;

  ②小说赞美的是残酷战争背景中人性的美好;

  ③以“战争”为题,空洞冰冷,缺乏吸引力。(一点2分)

战争阅读答案10

  战 争

  [美]欧文?肖

  ①车子缓缓向前行驶,周围不时有炮弹爆炸。派伏尼饶有兴致地关注着身边的一切。迈克尔坐在后面,觉得脑袋离枪口越来越近。

  ②他们拐了个弯,来到一条街上。这儿的房子无一例外遭到了炮火袭击,废墟一直延伸到街上。人们有条不紊地在这些废墟上俯身挑拣着。这儿拣块布条,那儿挑盏台灯,还有袜子、煮饭罐。他们捡拾着这些东西,全然不顾不远的炮火,不顾埋伏在四周的狙击手,也不顾对岸德国人的炮声,对周围的一切似乎一点都不觉察。他们只知道这曾经是他们的家,瓦砾、家具都是他们的财产,是他们在生命中一点点积聚起来的。

  ③车子经过这些一丝不苟的捡拾者时,有那么一刻,迈克尔想从车里站起来对那些在废墟上不停搜寻的法国人大喊:“快走吧,逃出这座城市!你们找的任何一样东西都不值得你们在此丧命!”

  ④但他终究什么也没说。没人向他们开枪,车子驶进一条街道。把车停在教堂前的小广场后,两人就从外面明亮的阳光下走进教堂。昏暗的教堂里挤满还没来得及逃出去,以及一息尚存的人。几十个形容枯槁、满脸皱纹的八旬老人聚在一起,双手干枯,筋脉暴露,迟钝地摸摸自己的脖子,因炎症而发红的眼睛透出垂死的光。他们随地大小便,把周围的地板弄得湿漉漉。迈克尔看着这一切,呼吸都困难了。这就是所谓的战争!什么在枪炮声中声嘶力竭发布号令的`指挥官,什么为了正义扑向敌人刺刀的士兵,什么战况公报、嘉奖提升,都是假的!摆在眼前的是一群老态龙钟、风烛残年的老人。他们从废墟中各个角落里被搜罗出来,扔在教堂里,等待被运到一个什么破城,扔在那儿自生自灭,只要不妨碍打仗就行。

  ⑤“唔,中校,”迈克尔说,“针对这些情况,平民事务局是怎么个说法?”

  ⑥派伏尼微笑着轻碰迈克尔的胳膊,他已经意识到迈克尔因眼前景象而感到负罪。两个孩子向派伏尼走过来,站在他面前。其中一个女孩大约四岁,又小又瘦,长着一双羞涩的大眼睛,拉着大她两三岁的哥哥的手。

  ⑦“行行好,”女孩用法语说,“能给我们点儿沙丁鱼吗?”

  ⑧“错了。”哥哥生气地抽出手来,狠狠地往妹妹手腕上掴了一下,“不是沙丁鱼,应该向这些人要饼干。给沙丁鱼的是另外一些人。”

  ⑨派伏尼冲迈克尔笑了一下,弯下腰和蔼地抱了抱女孩。对她来说,法西斯和民主主义的不同仅仅在于向前者能够讨到沙丁鱼,向后者则应该讨压缩饼干。“当然能。”派伏尼用法语回答说。迈克尔走出教堂,对眼前明媚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感激不尽。他从吉普里取出一包军用口粮,又走回去找派伏尼。当他拿着盒子站在教堂里时,一个七岁左右的男孩直撞过来,头发乱蓬蓬的,嬉笑不停、死皮赖脸地乞讨:“香烟,能给老子点儿香烟吗?”

  ⑩迈克尔把手伸进衣兜。正在这时,一个老妇人急匆匆地冲过来,一把揪住他的肩膀:“不,不要给他。”她转过去面向男孩,用那种慈爱但又恨铁不成钢的神情,生气地呵斥道:“不行,你还想不想长大?”

  ?一颗炮弹落在邻近的街道上,迈克尔没能听清男孩的回答。他看见派伏尼正蹲着身子和那兄妹俩说话,就微笑着朝他们走过去。派伏尼把饼干给了小姑娘,又在她额头轻轻亲了一下。兄妹俩郑重其事地后退几步,就迅速钻进教堂另一边的角落里,打开盒子,轮流小口咬着里面的巧克力棒,安安静静地分享美味。

  ?迈克尔跟派伏尼走出教堂,默默地上了吉普,慢慢地向城郊开去。迈克尔依旧盯着路边的窗户,现在他不知怎么开始相信,这里并没有什么狙击手。

  (节选自长篇小说《幼狮》,晏奎译,有删改)

  12.试根据小说的情节和细节推断故事发生的背景,写出你的结论。(4分)

  13.简要概述小说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战争图景?(6分)

  14.小说中迈克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简要概括。(4分)

  15.结合全文,探究文中画线句的意蕴。(6分)

  参考答案

  12.(1)二战后期的法国某地;(2)盟军与德军对峙。(一点2分,共4分)

  13.(1)战争仍在持续;(2)城市成为废墟;(3)人们无家可归;(4)人们处于危险中却对死亡威胁,却无动于衷;(5)食品匮乏,老人和儿童处于饥饿中;(6)儿童因为战争缺少管束与教育。(一点1分,答对六点满分)

  14.(1)内心善良,有同情心;(2)有正义感和独立思想(反思战争的罪恶)。(一点2分,共4分)

  15.①目睹废墟上捡拾自己财产的法国平民,看到教堂里悲惨的老人和饥饿的孩童,迈克尔内心充满了同情,希望他们不要再遭更大的不幸。

  ②了解到德国军人给孩子们沙丁鱼罐头的事,迈克尔希望或者宁愿相信狙击手不会射杀普通平民和孩子。

  ③触目所及的战争对普通人的伤害、无处不在的危险,使迈克尔感到个体生命的渺小和无奈,内心逐渐迟钝麻木(或“武侠顾及最初对狙击手的警觉”)。

  ④迈克尔反思到,战争只在政治家伙指挥官那儿有意义,普通战士间没有仇恨,普通战士对平民百姓没有仇恨,所以德国兵不会射击“我们”或平民。(一点2分,任意三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