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与折叠的教学案例反思 案例: 活动一:探究新知,体与面的转换 师:(出示正方体)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生: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 师:说得不错! 师:请看,像这样沿着棱剪开(放下其中一个面),使这个正方体完全的展开,得到一个六个面互相连接的平……
展开与折叠的教学案例反思
案例:
活动一:探究新知,体与面的转换
师:(出示正方体)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生: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
师:说得不错!
师:请看,像这样沿着棱剪开(放下其中一个面),使这个正方体完全的展开,得到一个六个面互相连接的平面图形,我们叫做正方体的展开图,闭上眼睛想一想它会是什么样的?
师:你能说一说你想像的图形是什么样的吗?
生:……
师:我们试着剪一剪,验证大家想像的对不对,操作要求是:沿着棱剪开,得到一个六个面互相连接的平面图形。比一比谁剪得快!
学生操作、展示作品。
师:仔细观察黑板上的展开图,你还能联想到其他的吗?
生:……
师可以得到这么多不同的展开图,你能把它折回原样吗?操作要求是:四人小组合作,轮流演示展开与折叠的过程,边折边说,其他3人找出展开图上的每个面分别对应正方体上的哪个面。
师:看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开始
学生操作、交流、展示。
(教师巡视时引导用“先_______,再_______,然后_______”来叙述。)
师:我们大家一起合作,我来折,你们说我指的面对应的'是原来正方体上的哪个面?(活动一次。)
师:我的位置让出来,谁上来试一试?
师:还有不一样的展开图吗?谁再来试一试?
学生活动3次。(教师适时评价,重复、强调、肯定说得好的词语。)
师:通过前面的活动,我们认识了正方体的展开图,经过反复展开与折叠(板收课题),知道了展开图上的面(板书:面)与正方体(板书:体)上的面的对应关系(板书:对应)。那么长方体的展开图又会是什么样的呢?你是否也能找出长方体展开图中的面分别对应长方体上的哪个面呢?
操作活动的要求:(课件出示)
(1)沿着棱剪开。
(2)四人小组合作,轮流演示展开与折叠的过程,边折边说,其他3人找出展开图上的每个面分别对应长方体上的哪个面。
学生合作。(时间3-4分钟)
师:(在一位学生的展开图上标出英文字母)我拿了一位同学的展开图,如果把A面定为底面,那么C面是长方体上的什么面?(边说边演示,问另两组面中的一个面)
师:(展开图形)如果我把底面换成这D面,那么长方体的前面会是那一面呢?
案例评析:
本课开始,教师运用回忆把旧知识很快地迁移到新知识,而且很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如:“闭上眼睛想一想展开的图形会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想象的图形是怎么样的,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教师再通过演示操作,引导学生说出想像的正方体展开图是什么样的?接着鼓励学生动手把想像的展开图剪出来,从而实现体与面的结合。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素材,强化直接感知。通过实践使学生获得空间与图形的鲜明表象,积累几何图形丰富的感性经验,培养了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有意识的对展开图进行分类粘贴,让学生感受正方体展开图的某些规:相同的正方体的规律,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注重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应用边操作边讲解的动态学习方法,使学生经历反复的展开与折叠的过程,建立体与面的转换模型,感悟并初步认识立体图中的面与展开图中的面的对应关系,从而培养其空间观念。通过小组合作,创设机会让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式,用自己“合理化”和“多样化”的方法,通过自主活动来建构对数学空间的理解,促使空间观念得以形成和巩固。再次让学生经历展开与折叠的过程,巩固体与面的转换认知,加强感悟立体图中的面与展开图中的面的对应关系,了解寻找对应面的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