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阅读答案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战国策 答案 阅读

管理员

摘要:

《战国策》阅读答案(精选18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我们都经常看到阅读答案的身影,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战国策》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

《战国策》阅读答案(精选18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我们都经常看到阅读答案的身影,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战国策》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战国策》阅读答案 篇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盂尝君有舍人①而弗悦,欲逐之。鲁连谓盂尝君曰:“猿猴错②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③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铸④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⑤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用世立教⑥之道哉?”孟尝君曰:“善!”乃弗逐。(选自《战国策·齐策》)

  【注释】①舍人:门客。②错:同“措”,放弃。③曹沫:春秋鲁庄公时武士。④铫鎒(yáo nu ):农具。⑤尧:传说中的远古圣君。⑥用世立教:治理国家,教化百姓。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含义。

  (1)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农夫居垅亩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尧亦有所不及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则谓之不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若鱼鳖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B.故物舍其所长 食之不能尽其材

  C.而来害相报者 时时而间进

  D.乃弗逐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曹沫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选出与文章蕴含的道理相同的一项(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D.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参考答案:

  1.(1)放下

  (2)处在;处于

  (3)比得上;赶得上

  (4)说;认为

  2.B

  3.曹沫举起三尺长剑,全军(整个军队)也不能抵挡。

  4.B

  《战国策》阅读答案 篇2

  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则将退兵;不亲,则且遂攻之。”

  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苏秦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而齐、燕之计过矣。且赵之于燕、齐,隐蔽也,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则明日及齐、楚矣。且夫救赵之务,宜若奉漏壅,沃焦釜。夫救赵,高义也;却秦兵,显名也。义救亡赵,威却强秦兵;不务为此,而务爱粟,则为国计者过矣。”

  天下合从。赵使魏加见楚春申君曰:“君有将乎?”曰:“有矣,仆欲将临武君。”魏加曰:“臣少之时好射,臣愿以射譬之,可乎?”春申君曰:“可。”加曰:“异日者,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裂而陨也。’今临武君尝为秦孽,不可为拒秦之将也。”

  (选自《战国策齐二、楚四》)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如听之,以却秦兵 听:探听

  B.且赵之于燕、齐,隐蔽也 蔽:屏障

  C.更羸曰:‘此孽也……’ 孽:经受过灾难

  D.故疮裂而陨也 陨:坠落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请粟于齐,而齐不听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①不如听之,以却秦兵

  ②古之人观于天地……,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①且赵之于燕、齐,隐蔽也,齿之有唇也

  ②不知东方之既白

  D.①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8.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则(我秦国)且遂攻之

  B.夫(齐国)救赵,高义也

  C.然则(汝,魏加)射可至此乎?

  D.(其,孤雁)闻弦音,引而高飞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属于直接劝谏的一组是( )

  ①不如听之,以却秦兵 ②且赵之于燕、齐,隐蔽也

  ③仆欲将临武君 ④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

  ⑤飞徐者,故疮痛也 ⑥今临武君尝为秦孽,不可为拒秦之将也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②⑥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秦国攻赵国长平,初时采取的是相机行事的战略。

  B.苏秦认为赵国像只漏瓦罐一样,救赵宜快不宜慢。

  C.楚春申君在天下合从的形势下准备派临武君拒秦。

  D.魏王开始对更羸“引弓而下鸟”是抱怀疑态度的。

  11.翻译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5分)

  义救亡赵,威却强秦兵;不务为此,而务爱粟,则为国计者过矣。

  [参考答案]

  6.A(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听:听从、接受,即“借给(赵)”。]

  7.C(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理解)。[C项两个“之”字都属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第①句中的“而”,表转折连词,“但是”;第②句中的“而”,表并列连词,“并且”。B项第①句中的“以”,连词,“来”“以便”;第②句中的“以”,介词,“因为”。D项第①句中“为”(wèi),介词,“替、给”;第②句中的“为”(wéi),动词,“做”。

  8.C(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常见文言句式的理解)。[然则(汝,更羸)射可至此乎?]

  9.D(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①②皆苏秦劝谏齐王援赵的句子;③是楚春申君回答魏加的话;④⑤皆魏加给春申君打比方所说的话,不属直接劝谏;⑥为魏加直接劝谏春申君不要用临武君拒秦。]

  10.B(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苏秦认为齐救赵应该像手捧一只漏瓦罐,去浇烧焦了的锅一样,宜快不宜慢。]

  11.(我们)救助将要灭亡的赵国显示我们的高义(或:秉持道义救助将要灭亡的赵国),使强秦退兵,显示我们的威名(或:发挥威力,使强秦退兵);(现在)不专心做这些事,却专心做吝惜粮食的事,那么为齐国考虑,(这)是错误的。[(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评分标准:本题5分。“义”“威”“务”“爱”“为国计”5个采分点,各1分。]

  【古文阅读参考译文】

  秦国攻打赵国的长平,齐、楚救援赵国。秦国的计划指出:“齐、楚两国去救赵国,如果他们之间的关系亲密,那么(我们)就退兵;如果他们的关系不亲密,那么我们就继续攻打赵国。”

  赵国没有粮食吃了,向齐国借粮食,但是齐国不借。苏秦对齐王说:“不如借给它以便打退秦兵,不借给赵国粮食,秦兵就不能被打退,这就证明秦国的计谋是正确的,而齐、燕的计谋错了。况且赵国对于燕、齐来说,如同一条屏障,又如同牙齿有嘴唇那样,嘴唇如果失掉了,那么牙齿也就寒冷了。(秦国)今天把赵国灭亡,那么明天它就要灭掉齐、楚了。现在救赵之事,应该像手捧一只漏水的瓦瓮去浇烧焦了的锅一样,宜快不宜慢。(齐国)救赵国,是一件高尚的正义行为,退却秦兵,是扬显名声的事情。(我们)救助将要灭亡的.赵国显示我们的高义,使强秦退兵,显示我们的威名;(现在)不专心做这些事,却专心做吝惜粮食的事,那么为齐国考虑,(这)是错误的。

  诸侯各国合纵抗秦,赵国派遣魏加去见楚国的春申君说:“您有大将吗?”春申君说:“有,我想让临武君为大将。” 魏加说:“我年轻时喜欢射箭,我想用射箭比喻这件事,可以吗?”春申君说:“可以。”魏加说:“过去,更羸与魏王站在一个高台的下边,抬头看见天上飞着的鸟。更羸对魏王说:‘我替大王空拉弓弦,就可以给大王射下一只鸟来。’魏王说:‘这样说来,您射箭的技术能够达到这样的地步了?’更羸说:‘能够达到这样的地步了。’时候不大,有一只雁从东方飞过来,更羸用拉了一下空弦,就让雁从高空中掉了下来。魏王说:‘这么说来您射箭的技术已经达到这样高的地步了?’更羸说:‘这是一只经受过灾难的鸟。’魏王说:‘先生怎么知道的?’更羸回答说:‘这只鸟飞得慢鸣声又悲。飞得慢,是因为往日的疮口还在疼痛;鸣声悲凄,是因为长久失群无依无靠。旧疮口未好,加上惊恐之心也没有去掉,这时它听到弓弦之声就要抽身高飞,旧疮口就要裂开,因而落了下来。’临武君曾经被秦国打败,所以他不可以成为拒秦之将。

  《战国策》阅读答案 篇3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关?”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①朝服衣冠: ②孰视之:

  ③皆以美于徐公: ④期年之后:

  【小题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译文: 。

  ②能谤讥于市朝。

  译文: 。

  【小题3】邹忌见了徐公后,又“窥镜而1刍视”“暮寝而思之”的行为反映了邹忌怎样的性格特点?(4分)

  答: 。

  【小题4】阅读全文,说说齐国为什么能在朝廷上战胜别国?(4分)

  答: 。

  答案

  【小题1】①朝服衣冠:穿戴 ②孰视之:通“熟”。缜密,仔细,周详

  ③皆以美于徐公:认为 ④期年之后:一年

  【小题1】①译文:从这件事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太厉害了

  ②译文:能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

  【小题1】(4分)头脑清醒、善于思考、精明能干、深谋远虑。

  【小题1】(4分)是因为邹忌以自己的实际例子,来告诫威王要虚心纳谏,对臣下友好,要赏罚分明,要亲近向自己提建议的人,远离光奉承自己的人,所以数月来提建议的.人,宫中像集市一样。一年之后想提也提不出了。威王的虚心纳谏,是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关键。

  《战国策》阅读答案 篇4

  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译文】

  有两只为争吃一个人而相斗的老虎,管庄子想要刺死它们。管与止住他说:“老虎,是凶暴的动物;人是它们的美味。现在两只老虎因争吃人而互相争斗,小的一定会死,大的一定会受伤。你等这两只老虎受伤后再刺杀他们,这就只用一个举动杀死两只老虎了。不用刺死一只老虎的力气,却能赢得一下子杀死两只老虎的名声。”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管与止之曰 (2)子待伤虎而刺之 (3)则是一举 (4) 而有刺两虎之名

  2.翻译

  (1) 有两虎争人而斗者。

  (2) 人者,甘饵也。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参考答案】

  1.(1)制止 (2)代词,指老虎 (3)举动 (4)却 2.略

  3.做事应善于分析矛盾,把握时机,以逸待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战国策》阅读答案 篇5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我孰与城北徐公关?”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妾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期年之后(满一年)

  B.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C.官妇左右莫不私王(偏爱)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漂亮)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吾孰与徐公美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B.乃下令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暮寝而思之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D.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下列有关文意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从中悟出道理。

  B.齐威王胸怀宽广,能虚心纳谏,身体力行,从而使齐国内政修明,吸引各诸侯国前来朝见。

  C.邹忌运用设喻的方式劝谏齐王主要是为了铲除齐王身边的小人,从而达到广开言路,民富国强的目的。

  D.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启示我们说话要达到最佳效果,就要注意对象,尊重对方,用语委婉,还要用对方可接受的方式。

  参考答案:

  1.D

  2.D

  3.C

  《战国策》阅读答案 篇6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

  [乙]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比:副词,接连地。②还:通“环”,环绕。③朝:早晨。④一旦:一天。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含义。

  (1)才美不外见。见:_____________

  (2)执策而临之。临:_____________

  (3)愿子还而视之。子:___________

  (4)去而顾之。顾:_______________

  2.翻译选文中划“__________”的句子。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作广告已成时尚。请结合甲、乙二文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上文,观察“孔子应聘”这幅漫画,用自己的话说说漫画中“?”“!”包含的.意思,并用一句话概括漫画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见,通“现”,表现。(2)临,面对。(3)子,你。(4)顾,回头看。

  2.(1)不能用正确的方法使用它,不能按千里马的标准喂养它。

  (2)连续三天在集市上卖马,没有一个识马的。(意对即可)

  3.多出人才,人尽其才。(意思接近即可)

  4.“略”。联系“伯乐”、“马”,“名人效应”的利或弊。(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5.(示例孔子疑惑不解:自己是一个大圣人、大教育家,为什么会被招聘单位拒之门外呢?他又发出感叹:时代变化太快,自己跟不上形势了!揭露了一些人才招聘单位只看学历而不看实力的现实。

  《战国策》阅读答案 篇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12分)

  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宣王使谒者①延入。王斗曰:“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于王何如?”使者复还报。王曰:“先生徐之,寡人请从。”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与入,曰:“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闻先生直言正谏不讳。”王斗对曰:“王闻之过。斗生于乱世,事乱君,焉敢直言正谏?”宣王忿然作色,不说。

  有间,王斗曰:“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五,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天子受籍,立为大伯。今王有四焉。”宣王说,曰:“寡人愚陋,守齐国,惟恐失之,焉能有四焉?”王斗曰:“否。先君好马,王亦好马;先君好狗,王亦好狗;先君好酒,王亦好酒;先君好色,王亦好色;先君好士,是王不好士。”宣王曰:“当今之世无士,寡人何好?”王斗曰:“世无骐麟,王驷已备矣。世无东郭逡、卢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世无毛嫱、西施,王宫已充矣。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王曰:“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王斗曰:“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縠也。”王曰:“何谓也?”王斗曰:“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②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今王治齐,非左右便辟无使也,臣故曰不如爱尺縠也。”

  宣王谢曰:“寡人有罪国家。”于是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

  ——选自《战国策》

  [注]①谒者:负责礼宾的官吏。②便辟:君主左右的宠信小臣。

  【小题1】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斗生于乱世,事乱君侍奉B.宣王使谒者延入延迟C.王宫已充矣满,足D.固愿得士以治之本来

  【小题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于王何如?

  (2)今王治齐,非左右便辟无使也,臣故曰不如爱尺縠也。

  【小题3】王斗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进行分。(4分)

  答案

  【小题1】B

  【小题2】(1)(3分)我拜见大王是爱慕权势;大王迎接我是礼贤下士。大王认为怎么样?(2)(3分)现在,大王治理国家,却一定要用亲近宠爱的.人去治理。所以我说:‘您忧国爱民不如爱一尺绉纱。

  【小题3】机智勇敢,敢于直言劝谏;善于辞令,进谏技巧高超。

  趋:快步走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B.“宣王使谒者延入”,句中的“延”是一词多义,“引进,请”的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点评: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1)时,要注意把“好势”(爱慕权势)、“好士”(礼贤下士)、“何如”(怎么样)这些字词翻译准确。翻译(2)时,要注意把“非”(不是)、“左右”(亲近宠爱的人)、“故”(所以)、“縠”(绉纱)这些字词翻译准确。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点评: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小题3】试题分析:对于王的做法,他敢于直接指出来,并直言进谏,可见他是一个机智勇敢,敢于直言劝谏的人;在劝谏的时候,他又善于以实际生活做比,可见他善于辞令,进谏技巧高超。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的评价能力。

  点评:做人物形象分析类题目时,要结合人物具体的言行来分析其精神品质。平时在阅读文章时,要善于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战国策》阅读答案 篇8

  文言文,完成题。(16分)

  赵且①伐②燕。苏代③为燕谓惠王④曰:“今者臣来过易水⑤, 蚌方出曝⑥而鹬⑦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⑧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⑨,以弊⑩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且:副词,将要。②伐:讨伐,攻打。③苏代:战国时期的辩士。④惠王:赵惠文王。⑤易水:河流名。在河北省西部。⑥曝(pù):晒太阳。⑦鹬(yù):水鸟名,常在水边或田野捕吃小鱼、小虫和虾类。⑧禽:同“擒”,捕捉,抓住。⑨相支:相持,对峙的意思。⑩弊:同“蔽”,蒙蔽。

  【小题1】解释下列加线的字。(4分)

  (1)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2)蚌合而拑其喙

  (3)今日不雨(4)乃止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6分)

  (1)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_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_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小题4】这则故事后来演化为成语: _, _。文中苏代借用故事劝说

  赵惠文王有什么好处?(3分)

  _

  _

  答案

  【小题1】正;(鸟的)嘴;下雨;停止

  【小题2】B

  【小题3】(1)鹬鸟和河蚌都不肯放开对方,渔翁就把它们俩一起捕抓住了。

  (2分)(2)除非(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除非(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2分)(3)心中想的是(鹤舞),那么或者成千或者上百的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小题4】(1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形象生动,让赵惠王能够清楚地明白当前的形势和自己国家所处的境地,从而比较容易接受苏代的劝谏,放弃攻打燕国。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方、止”的意思在文言文中较为固定,根据语境即可解释出来。“喙”与现代汉语的意思一致。“雨”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即为“下雨”之意。

  【小题2】试题分析:B项中的两个“其”都是代词,“它们的”。另外还可用把每组加以比较的方法进行验证。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并禽” “自”“ 曦”等。“并禽”中的“禽”是通假字。“自”是“如果”的意思。“曦”本意是日光,在句中应译为“太阳”。这几个都是易错的。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4】试题分析:成语大家都知道,关键是要把字抄对。讲故事加以劝说即是婉谏,起到了让人在故事中明白道理,易于使别人接受的作用。

  《战国策》阅读答案 篇9

  【古文阅读】

  庞葱①与太子质②于邯郸③,谓魏王曰:今有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④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

  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选自《战国策·魏策》)

  [注释]①庞葱:人名,战国时魏国的大臣。②质:做人质。③邯郸:地名,赵国的首都。④大梁:地名,魏国的首都。

  8.用/划分下列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划两处。(2分)

  夫 市 之 无 虎 明 矣

  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①谓魏王曰 ②愿王察之

  ③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④而谗言先至

  10.下列句中的加点的于字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中于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C.所欲有甚于生者 D.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

  11. 翻译划线的`句子。(4分)

  ①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②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12.成语三人成虎就源自本篇,请根据文章的内容,谈谈你对这个成语的理解。(2分)

  参考答案:

  8.夫/市之无虎/明矣

  9. ①对 说 ②明察 ③超过 ④到

  10.C

  11. ①三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它吗?(言市信乎各0.5分)

  ②后来太子结束了作人质,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了。(罢质果见各0.5分)

  12. 谣言被多人传播后,极有可能变成一种可怕的力量。(意对即可)

  《战国策》阅读答案 篇10

  管燕得罪齐王,谓其左右曰:“子孰而与我赴诸侯乎?”左右嘿然莫对。管燕连然流涕曰:“悲夫,士何其易得而难用也!”田需对曰:“士三食不得餍①,而君鹅鹜有余食;下宫糅罗纨,曳绮縠②,而士不得以为缘③。且财者,君之所轻;死者,士之所重。君不肯以所轻与士,而责士以所重事君,非士易得而难用也!”

  (选自《战国策·齐策》)

  注:①餍(yàn):本义指吃饱。②绮縠(qǐ hú):绫绸绉纱之类。丝织品的总称。③缘:边缘。

  19.解释下列加点词。(3分)

  (1)子孰而与我赴诸侯乎? (2)连然流涕

  (3)谓其左右曰

  20. 下列句子中的“以”与“士不得以为缘”的“以”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而责士以所重事君 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将以攻宋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且财者,君之所轻;死者,士之所重。

  22.阅读全文,用自己的.话回答为什么管燕的左右没有人愿意与他“赴诸侯”?(2分)

  19. (1)谁,哪一个(2)眼泪 (3)告诉(对……说)

  20.而且(何况)财货是您所看轻的,死是士人所看重的。

  21.C

  22.因为管燕未能善待别人,只注重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了他人的利益。(不肯把他所看轻的财货送给士人,却要求士人以他们所看重的死为他效劳。)

  《战国策》阅读答案 篇11

  医扁鹊见秦武王①,武王示之病②,扁鹊请除③。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④:“君与知之者谋之⑤,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⑥,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注释】 ①扁鹊:战国时名医,姓秦名越人,勃海郡(在今河北任丘县)人。②示:告诉。③除:去掉,此可引申为医治。④石:石针,即砭,古人用以扎皮肉治病。⑤知之者:指懂得医道的人。⑥此:如此。知:掌管。

  1.辨析下列划线词的含义。

  (1)武王示之病 之:________________

  (2)目之下 之:________________

  (3)君与知之者谋之 之:________________

  (4)使此知秦国之政 之:________________

  (5)与不知者败之 之:________________

  2.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1)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故事告诉了人们广泛听取意见是对的,但要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他的。

  (2)的。

  (3)指医道。

  (4)的。

  (5)指治病这件事。

  2.(1)君王的病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未必能治好,弄不好反而会使耳朵听不清,眼睛看不见。

  (2)君王同懂得医道的人商量,又同不懂医道的人来败坏,假使像这样去管理秦国的政事,那么君王随时都有亡国的危险。

  3.示例:分辨哪些是最合理的(或科学决策等)。(答案不唯一)

  《战国策》阅读答案 篇1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日:“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①啄其肉,蚌合

  而箝②其喙③。鹬日:‘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日:‘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攻,以敝大

  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愿王熟计议之也。”惠王日:“善。”乃止。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鹬(yù):一种水鸟。 ②箝(qián):夹住。 ③喙(huì):嘴。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赵且伐燕( ) (2)以敝大众( )

  小题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小题3:请写出选文包含的一个成语,并说说它给你的启示。(2分)

  小题4:为什么苏代能说服惠王中止出兵?(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将要 (2)使……劳苦(贫困)

  小题2:鹬鸟和河蚌都不肯放开对方,渔翁就把他们两个一并抓了去。

  小题3: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启示:面对矛盾(冲突),要以理智、包容的态度对待,避免两败俱伤。

  小题4:(1)从苏代的角度看:①法巧妙。用寓言故事引入(讽喻或类比的方式),使惠王易于接受。(1分)②态度诚恳。为燕赵双方的利益着想,陈述利害,入情入理。(1分)

  (2)从惠王的角度看: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1分)

  小题1:试题分析:“且”是文言文中的`常见字,根据语境应译为“要,将要”。“敝”根据上下文,应译为使动用法“使……劳苦(贫困)”。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是“不肯相舍”,其中的“舍”是“放开”的意思。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3:试题分析:这个故事和这个成语我们都知道,关键是能不能回想起来,并把字写正确。所以一定要注意看原文中的字形,如鹬、蚌、渔、利。对我们启示也很明确,即理智对待矛盾、冲突,避免两败俱伤,使他人坐收余利。

  小题4:试题分析:理解文章大意,总观全文,把人物苏代说服赵王的过程,说服赵王的方法,用简洁的语句总结出来即可。思考的角度要多元化,不仅要从苏代说服技巧的角度思考,还要从赵王善于纳谏的角度回答原因。

  《战国策》阅读答案 篇13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①不申②,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③。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矣。”今王

  动④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选自《战国策》

  【注】

  ①焦:皱缩。

  ②申:通“伸”。

  ③大行:大路。

  ④动:行动、举动。

  10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一处)。(2分)

  举欲信于天下

  1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中道而反()

  (2)方北面而持其驾()

  (3)我欲之楚()

  (4)而离王愈远耳()

  1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4分)

  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

  13季梁所讲故事的寓意是(2分)

  14阅读上文,结合《邹忌讽齐王纳谏》的链接文字,具体说说季梁劝魏王与邹忌讽齐王,两人说理的方式有何相似之处?(3分)

  【链接】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答案:

  10、举/欲信/于天下

  11、同“返”;向北;到、往;建立王业或称王

  12、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使名分尊贵。

  13、要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认清方向。如果与目的相反,即使条件再好,也绝不能成功。

  14、都采用比喻说理(或者类比说理)的方式,季梁通过讲述一个故事来劝魏王,而邹忌通过自述家事来劝齐王。他们都讲究说话艺术,语气比较委婉,别人乐于接受。

  译文:

  魏王准备攻打邯郸,季梁听说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来,来不及舒展衣服皱折,顾不得洗头上的尘土,就忙着去谒见魏王,说:“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在向北面赶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不错,但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即使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这几样越好,反而会使您离楚国越远。如今大王的每一个行动都想建立霸业,每一个行动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名分尊贵,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距离大王的事业无疑是越来越远。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一样的吗?”

  《战国策》阅读答案 篇14

  后孟尝君①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②于薛乎?”冯谖③署曰:“能。”……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之‘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悦,曰:“诺,先生休矣!”

  后期年,有毁孟尝君于闵王,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选自《战国策.齐策》,有删节。)

  【注释】①孟尝君:孟尝君,齐国贵族,姓田名文,齐闵王时为相。其父田婴在齐宣王时为相,并受封于薛,故本篇中有“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之说。田婴死后,田文袭封地,封号为孟尝君。孟尝君好养士,据说有门客三千,成为以养士而著称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其中还有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赵国平原君。②责:同“债”,债的本字。下同。③冯谖:冯谖(xuān),齐国游说之士,孟尝君的门客。

  小题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何市而反反:返回

  B.驱而之薛之:到……去

  C.因烧其券因:因为

  D.齐王谓孟尝君曰谓:对……说

  小题2:下面语句中加点的“于”与“孟尝君就国于薛”中的“于”相同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B.苟全性命于乱世

  C.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D.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小题3:下面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谖自告奋勇为孟尝君去薛地收债。

  B.冯谖假托孟尝君之命免掉了薛地老百姓的债。

  C.孟尝君听完冯谖的汇报后不高兴地辞退了冯谖。

  D.孟尝君被齐王遣回薛地才明白了冯谖的一片苦心。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能力。要注意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的情况,C“因”是“于是,就”,表承接的连词。

  小题2:

  试题分析:例句中的“于”是“到”,A项“于”是“从”,B、C项“于”是“在”,D项“于”是“到”。

  小题3:

  试题分析:孟尝君听完冯谖的汇报后只是不高兴,而并没有辞退他。所以C项不对。

  《战国策》阅读答案 篇15

  苏秦①,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巧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②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干玉,薪贵于桂,谒者③难得见如电.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④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⑤,寡人闻命⑥矣。”

  (选自《战国策》)

  【注】①苏秦:战国时著名策士。②曾:竟然。③谒者:古代掌管进见的人(国君的近臣)。④因:依靠。⑤就舍:回到馆舍。⑥闻命:敬辞,指明白对方的意思。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①三日乃得见乎王( )

  ②不远千里而临寡人()

  ③愿闻其说 ( )

  ④今令臣食玉炊桂()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苏秦之楚

  A.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

  B.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D.予独爱莲之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2.用“/”标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寡 人 闻 先 生 若 闻 古 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楚国之食贵干玉,薪贵于桂。

  译文:

  (2)水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译文:

  4.试说说文中苏秦和楚王的言行给了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

  答:

  参考答案:

  1.(1)①能够,可以 ②到,到……跟前 ③听 ④吃

  (2)B

  2.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

  3.(1)楚国的粮食比宅玉还贵重,柴草比桂木还贵重。

  (2 )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但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

  4.答案:做事要有耐心,说话要有技巧;要懂得尊重别人,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

  《战国策》阅读答案 篇16

  (苏秦)归至家,妻不下纴(rèn)①,嫂不为炊,父母不与其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②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③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shuì)④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jī)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也。”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纴:织布机。②发:打开。③简练:挑选。④说:游说,劝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安有说人主(2)是皆秦之罪也

  2.用“∕”线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3.请概括宋濂和苏秦在学习方面的共同点。(2分)

  参考答案

  1.(2分)(1)安:怎么(2)是:这

  2.(2分)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3.(2分)有毅力、有恒心,刻苦勤奋,学有所成。(答对两点即可)

  参考译文:

  苏秦回到家里,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去做饭,父母不与他说话。苏秦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啊!”于是半夜翻出书,摆开几十只书箱,找到了姜太公的兵书,埋头诵读,挑选精要内容反复研究、体会。读到昏昏欲睡时,就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跟,并自言自语说:“哪有去游说国君,而不能让他拿出金玉锦绣,让自己取得尊贵的卿相之位的事情呢?”满一年,研究成功,说:“这下真的可以去游说当代国君了!”

  《战国策》阅读答案 篇17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①何如?”群臣莫对。

  江一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②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③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④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⑤,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⑥。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⑦五千里,带甲⑧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选自《战国策.楚策》)

  注释:①果诚:果真。②子:你。③长:做……首领。④以:认为。⑤以为然:认为狐狸的话是正确的。⑥走:逃跑。⑦方:方圆。⑧甲:军队。

  1.这篇短文后来演变成一个成语:_________,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现在比喻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粗字的含义。

  虎求百兽而食之 求_______________

  以为畏狐也 畏_______________

  故遂与之行 故_______________

  兽见之皆走 之_______________

  3.把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江一给荆宣王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狐假虎威 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意思意对即可)

  2.寻找 害怕 所以 代词,它,指狐狸。

  3.①(如果)现在您吃掉我,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

  ②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

  4.启示:

  ①从“狐”的角度:当自己的力量不足时,可以寻找依靠的力量,帮助自己获得成功。

  ②从“虎”的角度:对于当权者来说,要能分辨是非,要了解你身边的'小人与君子,不要被小人所利用。

  ③从文中“兽”的角度:要辨是非,不能被别有用心的人所蒙骗。

  目的:让荆宣王知道:北方诸侯害怕昭奚恤,其实是害怕荆宣王的军队,这就像群兽害怕老虎一样,从而达到拍马屁、取悦荆宣王的目的。

  《战国策》阅读答案 篇18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10—14题。(13分)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而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选自《战国策·秦策》)

  10.下列各项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亲魏善楚,下兵三川 对……友善,与……交好

  B.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 疲惫的,衰败的

  C.臣请谒其故 陈述,说明

  D.不如伐蜀之完也 万全,完美

  11.下列各项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当屯留之道 人君当神器之重

  B.挟天子以令天下 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

  C.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 相如顾招赵御史

  D.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12.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记述一场关于“伐蜀”与“伐韩”的争论,张仪主张“伐韩”,因为他认为如果出兵去攻打戎狄,就离开周王畿太远了,不值得。

  B. 司马错认为“伐蜀”就如同用豺狼追逐羊群一样,是容易做到的事情。

  C. 司马错强调想要富国强兵、称王天下,就一定要扩大国家的领土,让百姓们富足,并广施君主的恩德。

  D. 秦惠王最终听取了司马错的意见,并派兵攻打蜀国取得成功。蜀国归附了秦国,秦国变得更加强大。

  13.用“/”为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

  1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5分)

  (1)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2分)

  (2)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3分)

  答案:

  10. B 敝,使动用法,使……疲惫。

  11. D 两个“因”都作动词“依靠、依托”讲;A项第一个“当”作“挡住,占据”讲,第二个“当”作“担当,主持”讲;B项第一个“以”,目的连词,作“……来……”讲,第二个“以”,表修饰的连词,作“……着”讲;C项第一个“顾”,强转折意味的副词,作“反而,却”讲,第二个“顾”作动词“回头”讲。

  12. A 错在“出兵去攻打戎狄,就离开周王畿太远了”,曲解原文“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应该是攻打戎狄一样的蜀国,就远离了称王天下的霸业。

  13. (2分)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

  14. (2分)(1)整治军队(译作“修治兵器”亦通)又不伤害众人(指百姓),但对方(指蜀国)已经归服了。【要点:缮,修治,整治;而,转折关系;句义通顺】

  (2)(3分)蜀国已经归附(于秦国),秦国就更加强大了,富庶得看不起其他诸侯国了。【要点:既属,已经归附;益,更加;轻,轻视,看不起;句义通顺】

  参考译文

  司马错和张仪在秦惠王面前进行了一场争论。司马错要攻打蜀国,张仪说:“不如攻打韩国。”秦惠王说:“请让我听听你们各自的道理。”

  张仪回答说:“应先与魏、楚两国亲善友好,然后出兵韩国的三川,堵住轘辕、缑氏两个隘口,挡住通向屯留的路,让魏国出兵切断南阳的通路,楚国派兵逼近南郑,而秦国的军队则攻击新城和宜阳,兵临东西周的疆界,声讨周君的罪行,(随后)乘机侵占楚、魏两国的土地。周王室知道已经不能拯救自身,一定会交出大禹所铸造的九鼎和各种图籍珍宝。我们占有了九鼎,掌握地图和户籍,挟持周天子,用他的名义来号令天下,天下没有敢于违抗的,这就是称王天下的霸业啊。如今,蜀国是西边偏僻(落后)的国家,又是戎狄中的首领。攻打蜀国,会使士兵疲惫,使百姓劳苦,却不能以此来建立名望;即使夺取了那里的土地,也算不得什么利益。我听说:‘争名的要在朝廷上争,争利的要在市场上争。’现在的三川地区和周王室,正是整个天下的大市场和朝廷,大王不去争夺,反而与那些野蛮的人争夺名利,这就离称王天下的霸业远了。”

  司马错说:“不对。我听到过这样的话:‘想使国家富庶,一定要扩大他的领地,想使军队强大的一定让他的百姓富足,想称王天下的一定要广布他的恩德。这三个条件具备了,那么,称王天下就会随之实现。’现在大王的土地少,百姓贫困,所以我情愿从那容易办到的事做起。蜀国是西边偏僻的国家,又是戎狄中的'首领,而且有像桀、纣一样的祸乱。用秦国的军队前往攻打,就如同用豺狼驱赶羊群一样。得到它的土地,能够扩大秦国的疆域;得到它的财富,能够使百姓富足,整治军队又不伤害百姓,蜀国已经归服了。因此,夺取了蜀国,但天下人不认为我们暴虐;取尽了蜀国的财富,诸侯国也不认为我们贪婪。这就是说,我们用兵一次,就能名利双收,还能得到除暴、平乱的好名声。如果现在去攻打韩国,胁迫周天子,胁迫周天子必然招致坏名声,而且不一定有利,又有不义的名声。去进攻天下人都不希望进攻的地方,这是很危险的!请允许我讲明这个缘故:周王室,现在还是天下的宗室;齐国和韩国,是与周王室相交的友好邻邦。如果周天子自己知道要失去九鼎,韩王自己知道要丧失三川,那么,两国一定会联合起来,共同采取对策,依靠齐国和赵国,并且向楚、魏两国求援,以解除危难。把九鼎送给楚国,把土地送给魏国,大王是阻止不了的。这就是我所说的危险,不如攻打蜀国那样万无一失。”

  秦惠王说:“很对。我采纳你的意见。”最终出兵攻打蜀国。不到十个月便完全平定了蜀国。蜀国的君主改称为侯,秦国又派遣陈庄去做蜀国的宰相。蜀国已经归附了秦国,秦国就更加强大了,富庶得看不起其他诸侯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