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魏一原文及翻译(精选12篇) 《战国策》,又称《国策》,为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原作者不明,一般认为非一人之作。资料年代大部分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料的记载。原书名不详,书中文章作者也不知是谁,成书推断也并非一时。刘向编撰后,删去其……
《战国策》魏一原文及翻译(精选12篇)
《战国策》,又称《国策》,为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原作者不明,一般认为非一人之作。资料年代大部分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料的记载。原书名不详,书中文章作者也不知是谁,成书推断也并非一时。刘向编撰后,删去其中明显荒诞不经的内容,按照国别,重新编排体例,定名为《战国策》。小编带来的《战国策》魏一原文及翻译
《战国策》魏一原文及翻译 篇1
《战国策.魏一齐.魏约而伐楚》
作者:刘向
齐、魏约而伐楚,魏以董庆为质于齐。楚攻齐,大败之,而魏弗救。田婴怒,将杀董庆。旰夷为董庆谓田婴曰:“楚攻齐,大败之,而不敢深入者,以魏为将内之于齐而击其后。今杀董庆,是示楚无魏也。魏怒合于楚,齐必危矣。不如贵董庆以善魏,而疑之于楚也。”
翻译
齐国、魏国约定一同讨伐楚国,魏国把董庆送到齐国作为人质。楚国进攻齐国,太败了齐国,而魏国却不来援救。田婴犬怒,将要杀死董庆。旰夷为救董庆对田婴说:“楚国进攻齐国,太败了齐国,而不敢深入的`原因,是认为魏国将要使楚军深入到齐军腹地然后攻击它的后方。现在杀死董庆,是向楚表示齐国没有魏国的联合了。魏国恼怒而去和楚国联合,齐国一定危险了。不如使董庆地位尊贵寒求好于魏国,面又迷惑了楚国。”
《战国策》魏一原文及翻译 篇2
原文:
苏秦拘于魏,欲走而之韩,魏氏闭关而不通。齐使苏厉为之谓魏王曰:“齐请以宋地封泾阳君,而秦不受也。夫秦非不利有齐而得宋地也,然其所以不受者,不信齐王与苏秦也。今秦见齐、魏之不合也,如此其甚也,则齐必不欺秦,而秦信齐矣。齐、秦合而泾阳君有宋地,则非魏之利也。故王不如复东苏秦,秦必疑齐而不听也。夫齐、秦不合,天下无忧,伐齐成,则地广矣。”
翻译:
苏秦被扣押在魏国,想要离开逃到韩国去,魏国关闭城门而出不去。齐国派苏厉替他对魏王说:“齐国请求把宋国的土地分封给泾阳君,而秦国没有采纳。有齐国的帮助而得到宋国的`土地对秦国并非不利,然而秦国之所以没有采纳齐国请求的原因,是不相信齐王和苏秦。现在泰国看到齐国、魏国不和,达到如此厉害的地步,那么齐国一定不欺骗秦国,而秦国也会信任齐国了。齐、秦联合而泾阳君享有宋国土地,就不是对魏国有利了。所以大王不如让苏秦回到东面的齐国,秦国一定怀疑齐国而不听从它。齐、秦不和,天下便没有忧虑,讨伐齐国成功了,那么您的土地就扩大了。”
《战国策》魏一原文及翻译 篇3
原文:
作者:刘向
楚许魏六城,与之伐齐而存燕。张仪欲败之,谓魏王曰:“齐畏三国之合也,必反燕地以下楚,楚、赵必听之,而不与魏六城。是王失谋于楚、赵,而树怨于齐、秦也。齐遂伐赵,取乘丘,收侵地,虚、顿丘危。楚破南阳九夷,内沛,许、鄢陵危。王之所得者,新观也。而道涂宋、卫为制,事败为赵驱,事成功县宋、卫。”魏王弗听也。
文言文翻译:
楚国答应给魏国六座城邑,同它一起攻打弃国保存燕国。张仪要破坏这件事,对魏王说:“齐国害怕三国的联合,一定退还燕国土地来表示屈服楚国,楚国一定会听从齐国,因而不会给魏国六座城邑。这是大王失策于楚国,而又同齐国、秦国结仇。齐国于是会攻打赵国,攻下乘丘,收复被侵占的`土地,虚、顿丘就危险了。楚国攻取南阳九夷,进入沛地,许、鄢陵就危险了。大王所能得到的,只有新观了。而去往新观的道路上又要受到宋国、卫国的挟制,伐齐的事失败了,就要被赵国所驱遗,伐齐的事成功了,能否得到新观全系于宋国、卫国。”魏王没有听从。
《战国策》魏一原文及翻译 篇4
原文:
秦败东周,与魏战于伊阙,杀犀武。魏令公孙衍乘胜而留于境,请卑辞割地,以讲于秦。为窦屡谓魏王曰:“臣不知衍之所以听于秦之少多,然而臣能半衍之割,而令秦讲于王。”王曰 :“奈何?”对曰:“王不若与窦屡关内侯,而令赵。王重其行而厚奉之。因扬言曰:‘闻周、魏令窦屡以割魏于奉阳君,而听秦矣。’夫周君、窦屡、奉阳君之与穰侯,贸首之仇也。今行和者,窦屡也;制割者,奉阳君也。太后恐其不因穰侯也,而欲败之,必以少割请合于王,而和于东周与魏也。”
文言文翻译:
秦国打败了东周,在伊阙同魏国交战,杀死了魏将犀武,乘胜驻扎在魏国境内,魏国派公孙衍用卑下的言辞请求割让土地,来同秦国讲和。
有人替窦屡对魏王澄:“臣下不知道公孙衍所说的.,秦国能听从多少,然而臣下能够用公孙衍答应割让土地的一半,让秦国阅大王讲和。”
秦王说:“怎么办呢?”回答说:“大王不如让他做关内侯,命他出使赵国,大王重视他的出行而且给他丰厚的俸禄。于是扬言谠:‘听说东周、魏国已叫窦屡割让魏国土地给奉阳君,听凭秦国怎么办了。”
东周君主、窦屡、奉阳君同穰侯,是以死相争的仇人。现在进行讲和的,是窦屡;制止向秦国割地的,是奉阳君。秦国太后害怕他们不肯依附穰侯,就会想破坏这件事,一定会用少要魏国割让i地的办法同大王讲和,因而秦国就会同东周和魏国讲和了。”
《战国策》魏一原文及翻译 篇5
魏一·西门豹为邺令
西门豹为邺令,而辞乎魏文侯。文侯曰:“子往矣,必就子之功,而成子之名。”西门豹曰:“敢问就功成名,亦有术乎?”文侯曰:“有之。夫乡邑老者而先受坐之士,子入而问其贤良之士而师事之,求其好掩人之美而扬人之丑者而参验之。夫物多相类而非也,幽莠之幼也似禾,骊牛之黄也似虎,白骨疑象,武夫类玉,此皆似之而非者也。”
文言文翻译:
西门豹被任命为邺令,他向魏文侯辞谢。
魏文侯说:“您去吧,一定能成就您的功业,成就您的美名。”
西门豹说:“冒昧地问一下,成就功名也有方法吗?”
魏文侯说:“有方法。那些乡邑里先予众人而坐的老者,您进去访求其中贤良之士并以礼相待,再找一些喜欢掩盖别人优点而喜欢张扬别人缺点的人来参照检验他们。事物多似是而非,深色的狗尾草幼小的时候像禾苗,黑黄色的.牛因有黄色而像虎,白骨往往被疑作象牙,斌硖与美玉相类似,这些都是似是而非的。”
《战国策》魏一原文及翻译 篇6
魏一·魏王将相张仪
作者:刘向
魏王将相张仪,犀首弗利,故令人谓韩公叔曰:“张仪以合秦、魏矣。其言曰:‘魏攻南阳,秦攻三川,韩氏必亡。’且魏王所以贵张子者,欲得地,则韩之南阳举矣。子盍少委焉,以为衍功,则秦、魏之交可废矣。如此,则魏必图秦而弃仪,收韩而相衍。”公叔以为信,因而委之,犀首以为功,果相魏。
文言文翻译:
魏王将要任命张仪为相国,对公孙衍很不利,因此公孙衍派人对韩国的公叔说:“张仪已经使秦国和魏国联合了。他声称:‘魏国进攻南阳,秦国进攻三川,韩国一定会灭亡。’况且魏王使张仪显贵的原因,是想要得到土地,那么韩国的南阳就要被攻下了。您何不将政事少委派给我一些,把这作为我的功劳,那么秦、魏之间的联合就可以废除了。如此,魏国就会图谋秦国抛弃张仪,拉拢韩国任命我为相国。”公叔认力他说的'话对韩国有莉,因而将一些政事委派给公孙衍,公叔衍以此作为功劳,果真做了魏国的相国。
《战国策》魏一原文及翻译 篇7
魏一·韩赵相难
作者:刘向
韩、赵相难。韩索兵于魏曰:“愿得借师以伐赵。”魏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不敢从。”赵又索兵以攻韩,文侯曰:“寡人与韩兄弟,不敢从。”二国不得兵,怒而反。已乃知文侯以构与己也,皆朝魏。
文言文翻译:
韩国、赵国彼此产生了仇怨。韩国向魏国借兵说:“希望能够借些军队来讨伐赵国。”
魏文侯说:“我与赵国国君是兄弟,不敢从命。”
赵国又向魏国借兵进攻韩国,魏文侯说:“我与韩国国君是兄弟,不敢从命。”
两个国家都没有借到军队,生气回国了。这件事过去后,两国才知道魏文侯是以此来替自己讲和,都来朝见魏国。
《战国策》魏一原文及翻译 篇8
魏一·魏公叔痤为魏将
作者:刘向
魏公叔痤为魏将,而与韩、赵战浍北,禽乐祚。魏王说,迎郊,以赏田百万禄之。公叔痤反走,再拜辞曰:“夫使士卒不崩,直而不倚,挠拣而不辟者,此吴起余教也,臣不能为也。前脉形地之险阻,决利害之备,使三军之士不迷惑者,巴宁、爨襄之力也。悬赏罚于前,使民昭然信之于后者,王之明法也。见敌之可也鼓之不敢怠倦者,臣也。王特为臣之右手不倦赏臣,何也?若以臣之有功,臣何力之有乎?”王曰:“善。”于是索吴起之后,赐之田二十万。巴宁、爨襄田各十万。
王曰:“公叔岂非长者哉!既为寡人胜强敌矣,又不遗贤者之后,不掩能士之迹,公叔何可无益乎?”故又与田四十万,加之百万之上,使百四十万。故《老子》曰:“圣人无积,尽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公叔当之矣。
文言文翻译:
公叔痤做魏国的将领,同魏国、赵国在浍水北岸交战,擒获了赵将乐祚。魏惠王大喜,到城郊迎接公叔痉,并赐田百万亩作为他的食禄。公叔痤反身退走,然后拜了两拜辞谢说:“能使士兵不溃散,勇往直前不躲避邪行,强敌压己而不退却的,是吴起留下的教导,臣下做不到。在军队前踏察地形的险阻艰难,判断有利有害加以防备,使三军士卒不迷惑的,是巴宁、爨襄的功劳。在战前悬赏罚,战后使百姓明白无疑而信任的,是大王圣明的法度。看见可以进攻敌人了,击鼓进军不敢懈怠的,那才是臣下。大王只是因为臣下的右手不懈怠而赏赐臣下,为什么呢?假如认为臣下有功,臣下何功之有呢?”魏惠王说:“好。”
因此寻找吴起的.后人,赏赐土地二十万亩。巴宁、爨襄受赏土地各十万亩。魏惠王说:“公叔痤难道不是一个有德行的人吗!已经替我战胜了强大的敌人,又不遗忘贤者的后代,不掩盖能士的功劳,公叔痤怎么能不得到好处呢2”所以又赏赐给他土地四十万亩,加上起初赏赐的土地一百万亩,使他拥有土地一百四十万亩。所以《老子》上说:“圣人没有积蓄,认为已经替别人做了,自己才更富有,认为已经给予别人了,扇已的财富才更多。”公叔痤当是这样的人啊。
《战国策》魏一原文及翻译 篇9
魏一·张仪欲穷陈轸
张仪欲穷陈轸,令魏王召而相之,来将悟之。将行,其子陈应止其公之行,曰 :“物之湛者,不可不察也。郑强出秦曰,应为知。夫魏欲绝楚、齐,必重迎公。郢中不善公者,欲公之去也,必劝王多公之车。公至宋,道称疾而毋行,使人谓齐王曰‘魏之所以迎我者,欲以绝齐、楚也。”
齐王曰:“子果无之魏而见寡人也,请封子。”因以鲁侯之车迎之。
文言文翻译:
张仪想使陈轸陷入困境,就让魏王召他来做相国,准备在来到之后囚禁他。陈轸要去的时候,他的儿子陈应阻止自己的父亲出行,说:“此事谋划得很深,不可以不详察。郑强离开秦国说的.话,我是知道的。魏国想断绝楚国、齐国的联盟,一定会隆重地迎接您。郢都中同您不友好的人,想要让您离开,一定会劝说楚王多给您出使的车辆。您到了宋国,途中称病不再前行,派人对齐王说:‘魏国迎请我的原因,是想要断绝齐、楚联盟。齐王说:“先生果然没有去魏国而来看望寡人,请让我封赏您。”于是用鲁侯之车迎接陈轸。
《战国策》魏一原文及翻译 篇10
韩一·魏之围邯郸
作者:刘向
魏之围邯郸也,申不害始合于韩王,然未知王之所欲也,恐言而未必中于王也,王问申子曰:“吾谁与而可?”对曰:“此安危之要,国家之大事也。臣请深惟而苦思之。”乃微谓赵卓、韩晃曰:“子皆国之辩士也,夫为人臣者,言可必用,尽忠而已矣。”二人各进议于王以事。申子微视王之所说以言于王,王大说之。
文言文翻译:
魏国围困了赵国的邯郸,申不害开始想让其中一方同韩王联合,可是又不知韩王怎么想的,担心说的`话不一定符合韩王心意。韩王问申不害说:“我可以同哪个国家联合?”
申不害回答说:“这是社稷安危的关键,国家的大事,臣下请求深思苦想一下。”
于是暗中对赵卓、韩晁说:“您们都是国家的辩才,激人臣子的,进谏的话怎么可能一定被采用,不过是尽忠罢了。”惫摹、韩晁两人分别扭对待赵、魏之战的态度进谏给韩王,申不害暗中察看韩王赞赏哪种主张,再把这种主张进谏给韩王,韩王非常高兴。
《战国策》魏一原文及翻译 篇11
魏一·张仪告公仲
作者:刘向
张仪告公仲,令以饥故,赏韩王以近河外。魏王惧,问张子。张子曰:“秦欲救齐,韩欲攻南阳,秦、韩合而欲攻南阳,无异也。且以遇卜王,王不遇秦,韩之卜也决矣。”魏王遂尚遇秦,信韩、广魏、救赵,尺楚人,遽于萆下。伐齐之事遂败。
文言文翻译:
张仪告诉公仲朋,让他以韩国出现饥荒为理由,劝说韩王运粮到河外。魏王很害怕,去询问张仪。张仪说:“秦国要救齐国,韩国要攻取南阳,泰国、韩国合起来要攻取南阳,这都没什么区别。况且韩国要用魏国是否与秦国交好来判断大王的`态度,大王不与秦国交好,韩国的判断就会做出了。”于是魏王很想与秦国交好,取信于韩国、扩大魏国、挽救赵国,在萆下斥责了乘驿车赶来告诉许地消息的楚国人。攻打齐国的事于是就被破坏了。
《战国策》魏一原文及翻译 篇12
战国策·楚一·江乙为魏使于楚原文及翻译
江乙为魏使于楚,谓楚王曰:“臣入竟,闻楚之俗,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诚有之乎?”王曰:“诚有之。”江乙曰:“然则白公之乱,得无遂乎?诚如是,臣等之罪免矣。”楚王曰:“何也?”江乙曰:“州侯相楚,贵甚矣而主断,左右惧曰无有,如出一口矣。”
文言文翻译:
江乙为魏国出使到楚国,对楚宣王说:“臣下进入国境,听说楚国有这样一种风俗,不掩盖别人的善良,不谈论别人的邪恶,果真是这样吗?”楚宣王说:“果真是这样。”江乙说:“既然这样,那么自公所制造的'祸乱,莫非成功了吗?果真像这样,臣下们的罪过就可以免除了。”楚宣王说:“为什么?”江乙说:“州侯辅佐楚国,尊贵已极并独断专行,可是他左右的人都说‘世上没有能赶得上他的人’,像从一张嘴里说出来的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