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建立良好的母子依恋关系 婴儿出生后,母亲要给孩子喂奶、换洗尿布、洗澡,要与孩子一起游戏,给孩子讲故事,逗孩子高兴,教孩子认识周围事物和社会常识等。因此,可以说与婴儿交往最多的是母亲。母亲在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起着独特的重要作用。婴儿在与母亲交往过程中……
怎样建立良好的母子依恋关系
婴儿出生后,母亲要给孩子喂奶、换洗尿布、洗澡,要与孩子一起游戏,给孩子讲故事,逗孩子高兴,教孩子认识周围事物和社会常识等。因此,可以说与婴儿交往最多的是母亲。母亲在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起着独特的重要作用。婴儿在与母亲交往过程中,在母亲的指导下,学会了与人分享、谦让、合作、团结、友爱、关心别人、有礼貌等等良好社会行为以及最初的社交技能。在母子交往中,母子依恋的形成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母子依恋是指婴儿与母亲间的感情联结。表现为婴儿努力寻求并企图保持与母亲的密切的身体联系。具体表现为婴儿注视、追踪母亲,对着母亲微笑、哭叫,要母亲拥抱等行为;与母亲在一起,接近母亲就会感到愉快、舒适,同母亲分离就感到痛苦;遇到陌生人或到一个陌生环境就产生恐惧、焦虑,一旦母亲出现就能使他得到安慰。
母子依恋一旦建立,婴儿就时常表现出情绪欢快、活跃,喜欢操作物体,好探索,尝试接近新事物。所以母子依恋有助于婴儿形成积极、健康的情绪情感,养成自信、勇敢、好奇、探索的良好性格,并促进婴儿智力发展,培养婴儿乐于与人相处、信任人的基本交往态度。
母子依恋不是遗传决定的,它是婴儿在母亲较长时间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依恋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期(出生~3个月)。这个时期婴儿不能区分母亲和别人,他们对所有人的反应都一样,只要看到人的脸,听到有人说话就高兴,手舞足蹈;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这时期婴儿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对母亲的脸更为偏爱,在母亲面前表现出更多的微笑、咿呀学语、依偎、接近,而在其他熟悉的人面前这些反应就少一些,对陌生人反应更少;3、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
这个阶段的婴儿出现了明显的对母亲的依恋。与母亲在一起特别高兴,当母亲离开时则哭闹不停,别人无法让其安静,而当母亲一回来,他就马上停止哭泣并转为高兴。母亲在身边,就能安心游戏,母亲一离开则紧张、哭泣、大喊大叫或边哭边追随,对陌生人则有怯生反应;4、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这个阶段的婴儿把母亲作为一个交往的伙伴,并认识到他有自己的需要和愿望,交往时双方都应考虑对方的需要,并适当调整自己的目标。这时婴儿与母亲的空间上的临近性逐渐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比如母亲要离开一会儿时,只要给孩子解释清楚,孩子就不会强求母亲留下,自己可以呆在一旁玩。虽然母子依恋关系形成于6个月至2岁这个时期,但6个月以前是母子依恋形成的铺垫期,所以不能忽视6个月前母亲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
由于母亲与孩子的交往态度和行为方式不同,因此母子关系也有不同类型。心理学家经过研究把母子依恋分为三种类型:安全性依恋、回避性依恋和反抗性依恋。
安全性依恋的婴儿与母亲建立了稳定的感情联结。母亲在场使婴儿感到足够的安全,他们能安静地玩玩具,偶尔靠近或接触母亲,不时用眼睛看看母亲,与母亲有距离地交谈,而且能够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的反应也比较积极。当母亲离开时,其操作、探索行为会受到影响,婴儿明显地表现出苦恼、不安,想寻找母亲回来。当母亲回来时,婴儿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并很容易宽慰、安静下来,继续去做游戏。
回避性依恋的婴儿对母亲并无特别密切的感情联络。这类婴儿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母亲离开时他们并不会哭闹,继续玩自己的;当母亲回来时,也往往不予理睬。有时也会欢迎母亲回来,但只是短暂的,接近一下又走开。
反抗性依恋的婴儿被称为“矛盾性依恋”。具体表现为当母亲要离开时婴儿显得很警惕,甚至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当母亲回来时,他紧紧盯着母亲,希望得到母亲安慰。但是当母亲亲近他时会生气地拒绝、推开。
以上三种类型中,安全性依恋是良好、积极的反应,回避性和反抗性依恋是不良的、消极的反应。安全性依恋有利于儿童认知、创造性的发展,有助于儿童稳定、愉快情绪的形成,对儿童成长为适应社会的人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母亲们要注意母子良好依恋关系的建立。那么,怎样建立良好的母子依恋关系呢?
首先,母亲要给予婴儿积极的反应。人们往往认为只要多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充分满足孩子生理需要就能建立起良好的母子依恋。而有关研究表明,母子依恋不是建立在婴儿与母亲交往时间以及婴儿生理需求满足基础之上,而是取决于母子交往中母亲对婴儿所发出信号的敏感性和对婴儿是否关怀。研究人员(克拉克斯特瓦特)从反应性、积极的情绪表达、社会性刺激三个方面考察了母亲与婴儿交往时的行为,结果显示安全依恋性婴儿的母亲在这三个方面得分最高,而回避性和反抗性婴儿的母亲在这三个方面的得分都低。因此母亲在抚养孩子过程中,对婴儿发出的信号要作出积极的反应。具体措施是:
(1)学会辨别孩子不同信号的含义。如:根据孩子哭声的长短、高低就能判断婴儿的需要;根据婴儿面部表情和四肢动作知道他们的情绪状态。正确辨别孩子的信号是母亲对婴儿积极反应的前提条件。如果母亲经常对孩子的信号反应判断错误,孩子与母亲间就会缺乏正常的情感交往,那就不利于母子依恋的建立。
(3)多多关注孩子。心理学家(谢弗和埃默森)研究表明,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喜欢与成人的身体接触。不喜欢抱的婴儿通过寻求与母亲目光接触,使自己得到宽心。不喜欢抱的婴儿和喜欢抱的婴儿一样都能形成良好的母子依恋关系。母亲在与这样的孩子交往中,目光是交流的无声语言。当婴儿注视母亲时,母亲要立即注视婴儿,并用语言或玩具逗引儿童。
其次,母亲要了解孩子的气质特征,针对孩子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养育方式。托马斯、切斯研究表明,孩子的气质类型会影响母亲对他们的抚养方式。他们在追踪考查了大量婴儿的基础上,将婴儿气质分为三种类型: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容易型婴儿的'生理机能活动有规律,容易适应新环境,容易接受新事物和不熟悉的人。他们情绪稳定、愉快,对成人的抚养活动反应适度。困难型婴儿生理机能活动无规律,情绪波动大,易怒、好哭闹,对新环境和新事物常常退缩,适应环境较缓慢,在没有压力或在适应的环境中,对新刺激慢慢发生兴趣。婴儿气质类型的不同影响着母亲对他们采取不同的态度和行为。由于容易型婴儿易于教养,母亲就会给他们更多的关怀、抚爱,交往态度和方式也较积极、愉快,婴儿也会因此觉得自己被父母所关爱、重视,因而情绪、行为表现更加积极、愉快,从而形成良好的母子依恋关系。对于困难型婴儿,母亲通常会束手无策,或因照顾不好孩子感到内疚,或怨恨、责备孩子,要不就是在孩子的坏脾气面前让步。对迟缓型婴儿,母亲往往失去耐心而责备他们,给他们造成压力。这样的教养方式都不利于安全性依恋建立。所以孩子出生后,母亲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特征,针对不同的气质采用不同的教养方式。
对于容易型的儿童,母亲可以制定一个周密的时间表进行喂养,但要注意逐渐训练他们自己玩耍。
对于困难型儿童,母亲特别要有耐心、爱心。母亲应该有这方面的心理准备:由于这种类型儿童生活无规律,母子之间要经历较长时间的“磨合期”才能相互适应。母亲要放弃一些不必要的主观要求,不要强求孩子立即成为生活有规律的人。因为气质是天生的,很难予以纠正,所以,对年龄较小的婴儿,母亲应该多迁就孩子。但当孩子断奶后就要逐步训练他们生活要有规律。当孩子发怒时母亲要想法转移其注意力,而不能对其态度粗暴。总之,困难型儿童需要母亲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爱心。
对于迟缓型儿童来说,由于他们对新环境和新事物表现为退缩、紧张、适应环境能力较差,因此母亲对这种儿童一定要多给予鼓励、帮助,不能认为这些孩子“没出息”。要想法逐步让他们适应新环境,不必强求快速达到成人所要求的目标。如第一次到一个新环境,孩子往往会躲在母亲怀里或身后,有的甚至哭起来。这时母亲就应紧紧搂着孩子,不断地说:“别怕,别怕,宝宝真勇敢!”第一次在新环境中呆的时间短些,以后逐步延长时间。
总之,良好、积极的母子依恋关系的建立没有一套统一的模式。母亲要有爱心、耐心,要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气质特征,选择恰当的方式抚养他们。不管孩子属于哪种气质类型,母亲都要对孩子的信号作出敏感、积极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