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汪伦古诗1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赠汪伦古诗,欢迎大家分享。赠汪伦古诗1 子时,已近深夜。今日可是我的好兄弟李白的别……
赠汪伦古诗1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赠汪伦古诗,欢迎大家分享。
赠汪伦古诗1
子时,已近深夜。今日可是我的好兄弟李白的别离之日,我怎能忘记!怀着沉重的心情,我吩咐仆人们准备好了酒菜。望着那远处的桃花潭,我一步步走向了门外……
往前走去,桃花潭边的那个人影始终是那么的熟悉。显然,我的兄弟李白即将要登船离去。我唱起了昔日我们兄弟都爱唱的小调:“难忘今宵,无论天涯与海角……”。刚要上船的李白,被这熟悉的歌声怔住了,猛然一回头就看见了我的身影。我加快了步伐,唱的声音也越来越大。当我真正地看清楚李白的脸颊时,他的两行热泪已潸然流下。李白还是和往常一样,同样高大的身躯,同样简洁整齐的装束,不同的是,他的脸上多了几分凄凉。“文焕(汪伦字)兄,我的好兄弟,我还以为你不能来了……”李白忽然上前一步抱住了我,我后退了一小步,但还是上前接受了他的拥抱。他的脸颊发热,双手紧紧地搂住了我的双肩。看见好兄弟这样激动的举动,我的.眼泪早已不知不觉湿润了眼眶!
李白松开了紧搂的双臂,这时背后传来了一声细小的声音,“主人…”。我回过头,看见仆人们正端着酒菜过来了。在这临别之际,怎能没有美酒助兴呢?我接过酒菜说道:“太白(李白字)兄,在此分别之时小弟备了些酒菜,我们痛饮一番如何?”“正有此意!哈哈哈!”我和李白就席地而坐,在岸边的青草地上,望着天边的一轮明月,倒上美酒痛快地喝了起来。“文焕兄,我这一走也不知何年何月能再相逢,望多保重啊!”“太白兄,你也一路保重!”在几番的推杯换盏中,大家都有了几分醉意。“文焕啊,大哥此生两大嗜好,美酒和美人。此次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喝上如此佳酿!”“大哥莫急,小弟已经为你备上了几坛好酒让你带回去。”“知我者,文焕兄!哈哈哈!”“哎,大哥莫客气。你出门游历时,遇上了美女可千万别忘了还有我这个兄弟呀,小弟一把年纪了还没有意中人哩!”“哈哈哈!一定,一定!”此时,远处的那轮明月忽然蒙上了一层阴影,桃花潭上起雾了。
“客官,现在已是寅时一刻,再不走,恐怕会出事…”站在一旁的船夫显然已经等不住了。外面的雾气越发的浓郁了,在这迷蒙的雾色中,我差点看不清李白的身影。正在我起身相扶时,我才发现李白已然醉倒。我赶紧冲上前扶起了他。“太白兄,太白兄,时辰到了!”我轻轻地摇晃着他。“哎呀,我今儿还是放不下你这个好兄弟啊…呜呜呜!”李白看样子是喝醉了,居然哭了起来。此情此景,我也想起了昔日我们俩兄弟一起的情形,一起踏青,一起吟诗,一起喝酒。可一想到要即将的别离,我的心里就如同有了一块大石头,怎么也放不下。我抱住了李白,和他一同哭了起来,泪
水把我俩的衣襟都打湿了,相互也不在意各自的满身酒气。“两位客官,再不启程就走不了!”船夫在一旁焦急地催促着,就连和李白同行的小书童,也急了眼。“好,好,马上走…”我擦去眼泪,依依不舍地放开了李白。正当我准备搀扶着他登船时,李白忽然脚下一滑,“扑通”一声落入了水中。“太白兄,太白兄!”我焦急地喊了起来。一旁的书童和仆人们也被这突如其来的状况给愣住了,各个都不知所错。还好,站在船头的船夫反应快,手中的船槁已经向李白落水的方向伸了过去。可是李白似乎酒醉未完全清醒,双手一直在水面扑腾着,抓不住船槁。见此情形,我也不顾自己的水性,来不及脱衣服就跳入了水中,急速地划向李白落水的方向。李白应该识水性的,可是喝了这么多酒,情况真是令人担忧。眼看李白体力不支就要沉下去了,我眼疾手快,一把抓住了李白冰冷的手,另一只手及时地抓住了船夫递过来的船槁,艰难地把他拖上了岸边。
上岸后的李白,面色一片苍白,在喝过船夫准备的姜汤后,脸色逐渐恢复了红润。他在恢复清醒后,接过了书童手中的两块面巾,递给了我一块。我也无心用布擦身子,看着他没事就心满意足了。李白红着眼睛,握了握我冰冷的手,似有千言万语要述说,但始终没有再说什么。是的,兄弟的舍命相救怎能不感动呢?随后,他跟大家道了声谢,就随书童一起登船了。船开了,李白挥了挥手中的面巾,在渐行渐远的船上,我似乎听见了他在吟唱:“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在若隐若现的声音中,我也向他挥了挥手中的面巾……
赠汪伦古诗2
赠汪伦
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译文及注释
译文
李白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人们行走的脚步声,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注释
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就是赠给他的。
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赠汪伦》鉴赏一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行者。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由于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如东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
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如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这首诗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它“直”中含情,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因而很有艺术感染力。
另外,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这首诗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后人爱用李白的话评价李白的诗,是很有见识的。李白即兴赋诗,出口成章,显得毫不费力。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全无矫饰,而有一种不期而然之妙。“看似寻常最奇崛”,正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种功夫是极不易学到的。这首《赠汪伦》就集中体现了李白这种自然高妙的诗风。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喜好游览名山大川。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请他去泾县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汪伦是泾县的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于是李白问桃园酒家在什么地方,汪伦回答说:“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这首诗写的是汪伦来为李白送行的情景。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诗人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种语言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从诗中分析,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
赠汪伦古诗3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背景故事
《赠汪伦》这诗中,蕴涵着一个美丽的故事,汪伦仰慕李白已久,因深知李白好饮酒,喜游历,就为李白捎去一封信,称当地有十里桃花,万家酒楼。李白听后,欣然前往。结果十里桃花变成了十里外的桃花渡口,万家酒楼实际是万氏开的酒楼。李白被汪伦盛情所感动,临别之时,写诗相赠,留下了千古名篇。
当李白走时,汪伦借口没有陪同上船,李白不知,当船要开时仍不见汪伦,心中不免有点伤感,如此盛情相约,见过以后,自己了却了心愿,就不再把客人放在心上。李白正在猜疑,忽然,传来当地流传的民歌,河的两岸站满了送行的.村民,一边用脚踏着节奏,一边高唱送别的小调。这样的场景是李白所料不及的,心情激动万分,非常感念汪伦为他如此兴师动众,费尽心机,所以,奋笔疾书,留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由衷感叹。这样的解读是有一定依据的,汪伦能用十里桃花,万家酒楼为由相约,足见他的智谋过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可能有一般人想象不到的别出心裁的送别形式。
赠汪伦古诗4
唐朝的汪伦喜欢到处结交好友,人也豪爽、大气。
他听说诗人李白很有名,就想和他交朋友,可是汪伦只是一个无名小辈,怎样才能结交李白这个大诗人呢?后来,他得知李白喜欢美景和美酒便给李白写了封信。
信上这样写道:李先生喜欢美景吗?我这里有十里桃花;李先生喜欢美酒吗?我这里有万家酒店。
李白收到信后立刻动身来到这里,见到汪伦后,汪伦对他说:“这里并没有十里桃花,而是有一个方圆十里的`桃花潭;这里也没有万家酒店,只是这里有一家酒店的老板姓万。”李白听了先是一愣,然后说道:“佩服,佩服!”
李白在汪伦家玩得非常舒服,因为汪伦的房屋周围山清水秀,景色很美,李白每天都在汪伦家吃佳肴,赏美景,饮美酒,过得逍遥自在。
一转眼,李白要离开了,汪伦就准备了不少礼物送给李白。李白乘坐的船就要开动了,只听见岸上有人踏着步子唱歌,李白回头一看,原来是汪伦带着村民在岸上踏歌为他送行。李白十分感动,拿出笔墨,挥笔写下了“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一千古名篇。
赠汪伦古诗5
花,缓缓吹着风落下,把地上铺上了厚厚的一层花毯,现在已经是深秋了。我,一个汪伦身边的小仆人,今日不知为何起得很早,现在才是丑时一刻。昨日,我家先生汪伦的挚友——“诗仙”李白因为要在今日离别,所以昨夜两人大醉了一宿,一仓库的酒喝了个精光,估计月底又没盘缠可发了,钱全被先生花在李白身上,银库都空了,还不让我告诉李白,唉……
心里想时,忽然发现身后传来脚步声。扭头一看,是李白。他漫步在院子里,抬头望着天。现在还很早,天已经有些微亮了。也不知他在想什么,想得是那么入迷,浑然不知他要撞到树了。我刚要开口,只听“呯”的一声,李白和树撞了个满怀。不知是李白的头硬,还是树硬呢?鸟儿因为那响声飞出树林,花也微微颤动着。
屋子里的门被推开了,先生被吵醒了。他睡眼惺松,本来就小的眼睛更是眯成了一条细线,瘦高的身形外貌没有一点富态,让人压根看不出他出生在如此富裕的大户人家。“李白兄,你起得好早!”先生揉了揉眼睛,打了一个充满酒气的饱嗝。“必须早哇!寅时我就得走。”李白眼里充满了不舍。可我老高兴了,这个月底的盘缠终于有着落啦!“现在很早,离分别还有几个时辰。”先生好似很高兴,他那兴奋的神情和他两眼的黑眼圈实在不符。“不如再小酌几杯再走。”李白微微点点头。可我本兴奋的火焰又被浇灭了。
院子里有一棵粗壮又美丽的`樱花树,秋天花满枝头,十分美丽,香气更是让人沉醉。可路人们不知樱花和桃花的不同,我们屋旁有一条清澈与明净的河流,经常会有花瓣落到水面,他们称它为“桃花潭”,我们先生酿的酒,远近闻名,因为就埋在这树前,里面早已有了樱花浓郁而又芬芳的香气,人们称它为“桃醉香”。它入口香甜,毫无辛辣感,可度数很高,喝多了会头痛欲裂,主人好长时间没喝它了,估计坛底都要长蘑菇了,听闻李白酒量很好,不如挖出来给他尝尝,喝醉了更好,也解解我的无盘缠之恨。
只见两人在桌旁坐下,我端来了“桃醉香”,并用酒缸下长出的蘑菇炒了盘菜。两人一边叙旧情,一边畅聊朝廷大事,不知不觉,便到了离别之时。
李白大概因为我的炒蘑菇要去蹲茅坑,先生和我在屋内等待。突然,先生对我说:“翠花啊,你知不知道我和李白兄的交情有多深?”我摇头。先生说:“当初我第一次见李白,是因为他慕名来找我的“桃醉香”。你知道,这酒是不随便让别人喝的,我拒绝了他。”先生陷入美好的回忆中,他的声音却有些哽咽。“他却无论如何一定要尝这一口,不然就不走了,我后来只好同
意了。他喝好几杯,却没有醉。我感觉很诧异,便和他聊起来了。渐渐地,我们觉得有很多观念一致,政见相同,相见恨晚,便结拜成了兄弟。”他说完,却又话锋一转:“李白兄怎么去了这么久?去看看。”我随他一起前去,却发现李白刚要离开。先生一出现,李白便红了眼圈。“照顾好自己,我们这一别,不知何时才再相见啊!当初好你的“桃醉香”,如今尝够了。一定要好好活着,我一定会抽时来看你。”先生不说话,泪已经溢满了眼眶。他说:“未来,下辈子,也做你好兄弟!”“再见!”李白虽是这么说,却迟迟没有离开。船夫倒不耐烦了:“好了没有?麻利地!”为了不要赶危险的夜路,李白上了船,依依不舍地走了。
我看着这船渐渐要变成一个小黑点时,突然,先生用脚踏着节奏为李白送行。“长亭外,古道边……”啊,是《送别》!先生又蹲下,好似在美丽的湖面上写字,写什么,我没看清。
这样的友谊,真令我羡慕……
赠汪伦古诗6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意,学习朗诵古诗。
2、感受古诗中朋友之间的友谊,学会和同伴友好相处。
3、通过阅读小图、上下图的对比观察,了解故事的情节,通过一组图片排序,了解故事情节的发生和发展,培养细致观察和较完整表述能力。
4、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猜测与想象。
【活动准备】
画有古诗情节的图片一幅,动画视频,配乐旋律一段。
【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的好朋友是谁?你们一起做过什么有趣的事情?
古代有个诗人叫李白,他和好朋友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二、欣赏古诗。
1、观看动画或PPT,初步感受古诗意境。
提问:故事中的两个好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幼儿回答)
教师小结:李白到好朋友汪伦家里去做客。他们一起喝酒,作诗,两人非常开心。几天后,李白要乘船回家了,汪伦很舍不得李白,于是就在岸边送李白。
2、教师有表情,有节奏的朗诵一遍古诗,请幼儿欣赏。
师:故事里有一首小诗,请小朋友们竖起耳朵,仔细地来听一听。
提问: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作者又是谁?
师:其实,这是一首赠别诗。是李白送给好朋友汪伦的诗。接下来,我给小朋友来解释一下,这首诗的意思。
3、出示图片或PPT,讲解古诗大意(译文口语化)。
李白乘着小船将要离开的时候,突然听到了岸边有人一边唱歌,一边用脚打拍子,告别的声音。李白转过头去一看,原来是好朋友汪伦啊。李白非常感动,他觉得,这桃花潭的水即使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义深。
4、在初步理解古诗的基础上,再次欣赏古诗。
师:意思明白了吗?好,老师再来念一念,这一遍,请小朋友自己用心记一记,等一下,我们自己也要来学习这首诗。
三、教师指导幼儿学习诵读。
师:你记住了哪一句诗?请你念一念。
1、教师指导学习单句古诗。
师:好,接下来,请你们跟着老师,整首古诗一起学一学,念一念。
2、请幼儿集体朗诵。
3、请幼儿分组朗诵。
4、请个别小朋友朗诵。
5、配乐齐朗诵。
四、联系生活,情感升华。
提问:我们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好朋友,那好朋友之间要怎样相处呢?(幼儿回答)
教师小结:小朋友之间要友好相处,不可以打打闹闹,玩玩具要知道分享……
结束语:好了,请小朋友找到自己的好朋友,我们一起友好地去外面户外活动吧!
附古诗《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活动反思:
古诗教学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学生能比较流利地背诵,但对古诗的背景、诗人的感受是很难理解的。对教师来说古诗教学不好把握,讲解多了,学生不乐意接受,结果是把一篇篇充满着深刻意蕴、丰富情感和诗情画意的古诗文肢解得支离破碎。这次的古诗教学,一开课,我巧妙地利用学生喜欢的`歌曲进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很快便进入了学习古诗的意境。学习古诗首先就要带领学生看到诗人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意的境界,诱发学生的情感。我运用故事引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本次教学中,我还借助音乐、课件,让孩子们进入了诗所描绘的景象之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们去看、去想、去说、去听、去悟。学生的思维在扩张,认知在深化,每个孩子眼中有画,心中有景,此时此刻他们的情感也在不断积淀、不断升华。“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课堂上我紧紧围绕“离别”这一线索,去渲染、去感受,让学生深深地去体会这离别之情。有人认为“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媒体的介入,由于师与机、生与机的交流,往往会削弱流动在师生之间的情感”。其实不然,假如教师能把握住“朗读”这座桥梁,就能让多媒体成为“情感交流”的媒介。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我把朗读训练贯穿教学的始终,第一步先自读诗歌,懂得诗歌的大意;第二步进行解词析句再品读;第三步感情朗读,最后熟读成诵。
教学中,我努力的创设情境,“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沦送我情”这一诗句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如何让学生体会?除了读还是读,我通过指名读、引读、范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体会情感,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由难过转为惊喜,再由惊喜转为感动不已,通过朗读表达出诗句蕴含的感情。不断努力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送别是我国古诗一个永恒的话题,除了这首《赠汪伦》以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课上我还提供了几首送别诗让学生欣赏、感悟: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友人》、高适的《别董大》、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王勃的《送杜少俯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结合课前收集到的离别诗进行交流,最后我设计了“课外积累,个性飞扬”这一环节,让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一节课下来,老师不能平复自己的情感,可惜的是情绪激动的不是那些学生。我不是学生,所以我不知道最后学生究竟有了怎样的情感。是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有了情感的变化,在老师的指导下,也有了立竿见影的朗读效果。那学生是不是就真的被打动了?看看学生的表情,听听学生的话语。历史遥远而又不远,情同此心,心同此理,我想学生应该能够被打。
赠汪伦古诗7
李白《赠汪伦》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鉴赏】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遂问桃园酒家何处?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显然,这首诗是李白即兴脱口吟出,自然入妙,因而历来为人传诵。然而,也因为它像生活一样自然,人们往往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诗的三四句,后代诗家还有一点评论,开头两句口语化的平直叙述,就说不出所以然来了。其实,结合上述背景来看,头两句也是写得极其成功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我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声口语言简直是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看来,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固然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也许正因为两人思想性情契合,李白引为同调,很珍视汪伦的友情。情之所至,遂对着眼前风光绮丽的桃花潭水,深情地吟道: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结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这两句诗也如脱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用水流之深比譬人的感情之深,是诗家常用的写法,如说汪伦的友情真象潭水那样深呀,当然也可以,但显得一般化,还有一点"做诗"的味道。现在的写法,好象两个友人船边饯别,一个"劝君更进一杯酒",一个"一杯一杯复一杯"。李白酒酣情浓,意态飞扬,举杯对脚下悠悠流水说道:"桃花潭水啊,别说您多么深了,可不及汪伦的友情深呢!"口头语,眼前景,自有一种天真自然之趣,隐隐使人看到大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所以,清人沈德潜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
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此诗自呼其名开始,又呼对方之名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后人爱用李白的话评价李白的诗,是很有见识的。诚然,李白即兴赋诗,出口成章,显得毫不费力。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全无矫饰,而自有一种不期然而然之妙。"看似寻常还奇蝴",正所谓炫烂之极,归于平淡,这种功夫是极不易学到的。上面这首《赠汪伦》就集中体现了李白这种自然高妙的诗风。
我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如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上述李白这首诗表情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它"直"中含情,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因而很有艺术感染力。由此可见,文学现象是复杂的。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不能"定于一律"的。
【诗人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赠汪伦古诗8
赠汪伦
唐代: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注释
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不及:不如。
汪伦:李白的朋友。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简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赠汪伦古诗9
一、导入、释题。识记生字“赠、伦”,书写生字“汪”。
师:(故事导入)同学们喜欢听故事么?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注意认真听,听完后想一想这个故事讲了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什么事?
古代有个人叫汪伦,很有才学,唐开元间任泾县令,卸任后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汪伦非常敬佩大诗人李白的才华,想邀请李白前来作客,但又怕李白不肯来。李白这个人一生最喜欢游山玩水,喝酒写诗。汪伦根据李白的个性特点,写了一封请帖送到李白手中,上面写着:“太白先生:这里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请您光临,饮酒赏花。”李白一看“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八个字,眼睛都瞪大了。心想:世上竟有这样的地方?便应邀来到汪伦家。
到了汪伦家后,每天,汪伦只是陪李白喝酒,向李白请教作诗的学问,带着李白在村子周围看看,连“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提都不提。李白急了,反复要求去赏“十里桃花”,去“万家酒店。”汪伦被逼得没办法,只好对李白说:“这些地方你都去过了。”李白有些摸不着头脑。汪伦说:“十里桃花就是离我家十里外山坡上的一棵桃树,万家酒店就是我们天天去喝酒的那个姓万的人开的酒店。”
李白听后哈哈大笑,并没有责怪汪伦,反而被他的风趣和智慧所打动。
汪伦留李白连住数日,每日以美酒相待,两人饮酒作诗,脾气相投,成了好朋友。转眼李白要离开桃花潭了,继续他的行程,当船缓缓开动的时候,汪伦来到岸边,依依不舍地给大诗人李白送行。
李白深受感动,觉得这才是最真挚的人生友情。情动之下,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送别诗《赠汪伦》。
师:这个故事讲了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一件什么事?
生:这个故事讲了汪伦请李白到他家做客,告诉李白他家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可是去了却没有,李白没有恼怒,反而跟汪伦成了好朋友,李白要走了,汪伦特地踏歌给李白送行。李白就写了一首诗送给王伦。
师:故事只听了一遍你就能够说出它的意思来,听得仔细,说得详细。好!
谁还能再用一两句话简单说一说?
生:汪伦请李白来桃花潭做客,李白来了之后虽然没有看到“十里桃花万家酒店”但是他们俩仍然成了好朋友,李白要告辞了,汪伦特地踏歌送行,李白很感动,就写下了《赠汪伦》这首古诗。
师:告辞、踏歌送行这两个词用得好!
师:同学们了解李白和汪伦么?
生:李白是著名的诗人,和杜甫共同称为“李杜”。
生:李白是唐朝诗人,喜欢喝酒和游山玩水。
师:看来你很了解李白,通过什么方式了解的?
生:上网查资料。
师:这是学习的好办法。
生:李白字太白,是浪漫什么……
师:浪漫主义诗人。
(课件出示,认识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存世诗文千余篇。
师:了解汪伦吗?
生:汪伦是李白的好朋友。
生:汪伦是泾县县令,卸任后隐居在桃花潭边。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刚才老师讲的古诗里面说到了。
师:你非常善于听讲。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李白送给汪伦的古诗《赠汪伦》。齐读课题。
师:赠可以怎么记?
生:我在超市里看见奶袋子上面写着“买一赠一”就是这个赠字。
师:善于在生活中识记生字,你是个有心人。
生:我买玩具的时候还赠给我一个小礼物,上面写着“赠品”。
生:赠左边是个宝贝的贝,右边是曾经的曾。
师:说得好,我们赠给别人东西的时候一般都把什么样的东西送给他?
生:自己的宝贝。
师:所以要记住它是个贝字旁。
师:看这个“汪”字怎么记?
生:熟字加偏旁。王加上三点水。
师:能组词么?
生:泪汪汪。
师:跟水有关系所以是三点水旁。
生:水汪汪,汪汪叫。
师:老师在黑板上写,大家跟我一起书空。请大家打开本子在本上写两个。
师:伦怎么记呢?
生:熟字换偏旁。轮子的轮车子旁换成单人旁就是汪伦的伦了。
生:老师,这个字师语无伦次的伦。
师:你积累的词真多,好!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师:上课之前听有的同学说这首诗大家很熟悉了,好,先读一遍我听听吧,注意把自此读准了。
生:齐读。
师:同学们能把古诗读通,但是古诗要读出韵味。怎么才能读出韵味呢?你得了解这首古诗写得是什么,作者写得时候包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那么同学们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了吗?好,考考大家。
师:(课件出示问题,生填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生:时间是李白乘舟的时候。
师:李白乘舟要怎样的时候?
生:李白乘舟将要走的时候
师:用诗中原句来说就是~
生:李白乘舟将欲行时。
师:非常正确。
生:地点是桃花潭边。
生:人物是李白和汪伦。
师:事件呢?
生:李白坐船要走,汪伦来送。
师:汪伦是以什么方式来送他的呢?
生:踏歌。
师:好,把这句话连起来完整地说说。
生:事件是李白坐船要走,汪伦踏歌送行。
师:(板书:踏歌送行。)对,这样说话才完整。
师:了解了古诗的大概意思,让我们再读全诗,体会李白的千古不衰的名作。生:齐读全诗。
三、进入情境,体会感情。
师:古诗大概描述的意思我们明白了,想写好一首诗,还要写出意境。这首诗里要注意几个意境。
师:(课件出示意境一:“舟”),舟是指什么?
生:小船。
师:回答问题要完整。
生:舟指的是小船。
师:古代的交通工具有什么?
生:古代用的最多的交通工具是马车、小船或者是步行。
师:对。舟字在古诗里出现很多,一方面,古代交通工具还不够发达,没有飞机、公交车、地铁、动车等,人们一般靠马车、步行来活动,舟相对来说算是比较快捷的交通工具了;另一方面,它轻快敏捷,常常用于表现诗人洒脱的胸怀,想象一下,古人穿着长袍,手持一卷书或者背一把古剑,那多么英姿飒爽。
师:下面我们看看古人是怎样把舟用在诗句中的。
(课件出示句子)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李白;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宿建德江》 孟浩然;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柳宗元。(删除了其它三句难度较大的诗句。)
生:读。
师:给“舟”组词。
生:小舟。
生:乘舟。
师:乘怎么记?在哪里见过它?这个字这么深刻的含义,我们定要写会它。拿出本子跟老师写乘舟二字。师示范。
生:在练习本上练写。
师:(课件出示第一句),怎么理解这句?
生:李白坐着船就要走的时候。
师:将欲行,是什么意思?
生:就要走。
师:那就把时候去掉。
生:李白乘舟就要走。
师:说得好,理解诗句的时候,就可以这样,用组词连句的方法。我们再读一读这一句。
生:读。
师:(课件出示踏歌)踏歌。认读踏字,跟什么有关?
生:足字旁跟脚有关。
师:看几幅图片,结合课文谈谈你所理解的“踏歌”。
(课件出示图片)南宋画家马远的《踏歌图》即表现了村民的踏歌活动。同时此图也是中国绘画史中的一件名作,具有重要的地位。
生:踏歌就是用脚踩地打拍子唱歌。
师:还有补充么?
生:踏歌就是用脚踩地打拍子然后手也摇摆唱歌。
师:摇摆可以换成什么词?
生:摇摆可以换成舞动。
师:舞动是手的动作,手脚都用的话哪个词更恰当?
生:手舞足蹈。
师:是啊,踏歌手脚都要用,那我们用这一个词就能概括了。谁能再说一说踏歌如何理解?
生:踏歌就是手舞足蹈唱歌。
师:是的,踏歌是古代民间的一种娱乐活动,人们口唱欢歌、手舞足蹈动作自由、活泼。《武进旧事·元夕》中有李笃房吟描写踏歌场面的诗句(课件出示诗句)
生:读“人影渐稀花露冷,踏歌声度晓云边。”
师:是啊,人渐稀少,到了深夜,踏歌声还穿透云霄。再读这句。
师:忽闻在这里怎么理解?
生:忽然听到。
师:你太厉害了,知道闻就是听到的意思。
生:以前学过《春晓》里面有句处处闻啼鸟,老师就说闻是听到的意思。
师:能够把以前学的知识用到学习中去,这是一样重要的能力。你是个善于总结和思考的孩子。
师:李白忽然听到什么了?
生:李白忽然听到李白踏歌送行的声音。
师:为什么要在李白离开汪伦的家,上路之后,来到桃花潭坐到船上,要走的时候,汪伦才来送呢?他为什么早不送,迟不送,迟不送,偏偏要等到人家坐到船上的时候才来送呢?你们这时候就做做汪伦,猜想猜想,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有哪几种可能呢?为什么到这个时候才来送呢,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师:请同学们开汇报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
生:有可能汪伦因为有事耽误了所以来晚了。
师:想一想汪伦有可能有什么事能够耽误来送李白呢?
生:有可能他回家去给李白拿自己酿的酒去了。
师:你如何知道他会酿酒?
生:老师开始讲的小故事里说了汪伦用自己酿的酒招待李白。
师:故事听得认真,想象合理。
生:有可能汪伦故意来迟了想让李白先失望后惊喜。
师:对呀,有这个可能。汪伦有可能事先设计好,故意这个时候出现给李白一个惊喜。
生:有可能李白怕汪伦伤心,就没告诉他,后来汪伦知道了才急忙赶来送他。
师:有道理。他们俩一起饮酒作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可是李白要走了,舍不得汪伦也怕汪伦伤心就没有告诉他。汪伦听别人说的,才匆匆赶来送李白。
生:有可能汪伦叫朋友们一起来送李白所以晚来一会。
师:有这个可能。汪伦自己踏歌怕李白听不到,叫朋友们一起来踏歌送李白。
生:老师,汪伦有没有可能想让李白永远记住他,所以想了一个特别的方式来送他?
师:是呀,汪伦是李白邀请来的,请李白的时候还以“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引诱李白,送行的时候方式也一定很特别了。
生:老师,可能汪伦在家里已经请李白喝酒吃饭了,李白说不要送了汪伦就答应了,但是汪伦还是没忍住,又来送了。
师:同学们,你们能够想到这么多可能,简直就是一个个的汪伦和李白呀。我没有想到你们送别的方式这么特别,洋溢着热情。多么感人!多么意外!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带着一种意外和感激的心情来读,谁来读这两句?
生:读。
师:我听出惊喜来了。
生:读。
师:把这两句连起来读读。
师:李白与汪伦在桃花潭边喝酒吟诗,对酒当歌,汪伦尽地主之谊,热情款待李白,他们在一起相处了一段美好时光,转眼间,到了分别的日子了,李白登上小船,汪伦前来送行,他们依依不舍地分别。李白对汪伦说_____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不及”什么意思?
师:这两句诗怎么理解?(大屏出示)
生:读。1米=3尺,千尺相当于333。3米。如果一层楼高4米,比83层楼还高。
师:是呀,桃花潭水有这么深,汪伦对李白的情谊深还是桃花潭水深?
生:情深。
师:板书:情比水深。
师:(大屏出示此两句)给这两句诗选择一个正确的关联词。体会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与汪伦的友谊之深。
生:读。(课件出示句子:选择哪句最合适。因为桃花潭有千尺深,所以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之深。如果桃花潭有千尺深,就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之深。即使桃花潭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之深。)
师:哪一句解释合理?
生:即使桃花潭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之深。
师:那我们读一读,体会汪伦对李白的情谊之深。
生:读。
师:我们在读这两句的时候,要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谁能用一个词概括?
生:有感情。
师:有感情还不够深。
生:深情。
师:对,“饱含深情”,这就是抒情。想不想再读读这两句?
生:练读。
师:整首诗我们读过了,理解了诗人诗中包含的感情。整首诗的意思会解释吗?
生:李白乘舟将要走的时候,忽然听到岸上传来踏歌声,及时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师:看来你们是真正理解这首诗和作者表达的感情了。那我们再来读一读吧?
生:听录音,跟读。
师:这首诗表达了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如果一个人没有朋友,那么他就像井底之蛙,永远不能享受阳光。如果你周围有好朋友,那么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你也会感到温暖。同学们,让我们紧紧握住手中这根友谊的绳索,带着诗人李白那份深深的情谊,随着音乐一齐来诵读《赠汪伦》。
生:(课件出示整首诗配乐),摇头晃脑地读。
师:周星冉同学读得非常好,好在哪里呢?他边读边加上自己的手势、动作,摇头晃脑,古人就是这样读诗的。我们也像他一样动起来。
生:读。指名读。
师:古人读诗用的方法是吟唱。下面听一听这首诗的吟诵。大家可以一起跟着吟。(课件出示整首诗的吟唱)
生:吟唱。
师:看,古人能用28个字就表达出自己的感情,还能吟诵、吟唱,方式多种多样,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搜集古诗吟诵吟唱的视频和音频,学着诵一诵、吟一吟、唱一唱。
四、读李白《将进酒》,感受吟唱,进一步了解李白。
师:李白的这首诗表达了友情之深,李白一生留下的千余首诗中,有六分之一是送别诗,可见李白朋友遍天下,重感情,下面看到大家意犹未尽,再给大家放一首著名吟唱家徐健顺老师吟唱的《将进酒》,我们再领略一下经典吟唱,并且感受李白的另一面,这首诗既表达了李白怀才不遇的感叹,又抱着乐观通达的情怀,全诗洋溢着豪情逸兴,是李白的代表作。
生:听,唱。
五、拓展。
师: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之外,老师还找了几首感人肺腑的送别诗,我们来读一读。第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生:读题目。
师:这么长的题目同学们读得这么流畅,很好。从题目里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李白是送孟浩然。
师:你知道了这首诗的人物是李白和孟浩然。
生:我知道了李白送孟浩然是在黄鹤楼送的。
师:这是送别的~
生:地点。
师:人物、地点都有了,那时间呢?我们去读读诗句,找一找时间。
生:读。
生:找到了。时间是烟花三月。
师:善于思考。烟花三月,李白约孟浩然来到黄鹤楼,两个人久别重逢各诉思念之情,之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送他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烟花三月,多美的季节!这首诗表现了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我们一起到充满诗意的黄鹤楼,读一读李白留下的这首诗吧。
生:读。
师:(课件出示第二首《别董大》高适)这首送别诗作于公元747年(天宝六年),当时高适在睢阳,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董庭兰也在困顿不达的处境之中,所以这首诗前两句非常悲戚。一起读。
生:读前两句。
师:但是后两句去不一样了,诗人以什么来赠别好友?
生:安慰的话。
师:看来你非常喜欢古诗,是不是经常读古诗?
生:是的,我背了70多首了呢。
师:真厉害!你能读出诗人以安慰的话来赠别好友非常了不得。希望你继续努力,争取让大家看到你写的诗,周大诗人,如何?
生:好。
师:是的,最后两句是高适鼓励董庭兰,告诉他——
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把整首诗读一读。
生:读。
师:我们再看一首非常有名的送别诗(课件出示《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师:元二是诗人王维的好朋友。他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王维为他送别。我们读一读,思考王维以什么送元二?
生:读。
生:王维以酒送别元二。
生:王维担心元二。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是呀,王维握着元二的手,说:“元二啊,你这一别万里,前途茫茫,不知何时才能到达,不知何时我们才能再相见?读。
生:读。
六、再读古诗,感情升华。
师:不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地点,不一样的人物,不一样的诗句,心底流淌着的却是同一份美好的情感。同学们,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回到李白汪伦送别的时刻,一起将这美好的友情连同这美妙的诗句永远地留在我们的心中……
生:(配乐齐背诵古诗《赠汪伦》)
师:下课了,老师被古人之间深深的友情所打动着,也吟诗一首向大家道别。(课件出示老师自创的诗:老师课罢将欲行,忽闻学生道别声。黄河之水深千尺,不及师生惜别情。)喜欢古诗的同学,可以回去试着写一首。下面布置作业。
作业:(选做一题)
1、把这首古诗用自己的话讲给爸爸妈妈听。
2、自选背诵一首送别诗。
3、尝试把古诗改写成一篇短文。
赠汪伦古诗10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这首诗总在我的耳边响起。虽然我已听了千百遍,但是每次当它再一次来到我的脑海里,我总会陶醉其中。这首诗中有着李白与汪伦之间那比山高比海深的友谊,而当我每次读到这首《赠汪伦》时,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出这样一个画面。
在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
一对好兄弟坐在屹立于山顶上的亭子里“举杯邀明月”。他们不知道遭遇到了什么,借酒消愁还是……他们只是一杯又一杯地喝,两人一次次干杯,随之一饮而尽。原来,这是李白与汪伦的一次告别,这可能是他们最后一次相见。这一别有可能就是永别。他们是好兄弟,李白和汪伦在这个被夜晚的黑暗笼罩着的亭子里,一边讲起一些从前他们一起干过的傻事,还是一些高兴的事,他们不知道是哭还是笑,但两人最后还是泣不成声。汪伦对李白说:“走了,要好好照顾自己啊!”仅仅是这几个字,李白却十分感动,两人喝了好久、好久。皎洁的月光洒向亭子,只有那乌鸦在叫,周围很静。
黎明的`阳光照了下来,李白醒了,他知道,自己要离开好兄弟了。他本想叫醒汪伦,可又不忍,于是自己一个人走了。
他来到了码头,即将远行。坐在舟里,他的酒虽然还未醒,可他仍然清晰地记着昨晚汪伦陪他喝酒的场面。正当李白依依不舍的时候,岸上突然飘来了一阵歌声,李白一听就听出,这是汪伦在和他告别。歌声伴着踏步声,李白也从歌中听出了汪伦对自己的不舍,歌中也透露出了汪伦的悲伤。
突然,李白诗意大发,挥洒笔墨写下了这首《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古诗11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理解三首古诗,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了解诗句意思。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人怎样在写景、叙事中抒发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李白吗?哪位同学能够起来为大家背一首他的诗呢?(第六册《独坐敬亭山》,第七册《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赠汪伦”(板书题目)。要求我们能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己理解古诗的内容,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大家交流。
二、学习《赠汪伦》
1.讲述诗歌写作背景。
汪伦是有名的歌手,且很有才学,但不愿做官,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他对李白所作的诗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知道李白喜欢喝酒,于是使用最好的糯米和高粱酿成酒,并长年窖在地下。有一回他听说李白到了安徽,想邀请李白前来作客,但又怕李白不肯来,于是想出一个妙计。他修书一封,送给李白。李白拆信一看,上面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已早听说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答应往访。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方知“受骗上当”,但却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两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赠汪伦》这首别具一格的七言绝句,
2.教师范读。
3.指名学生试读,教师指导。
4.指导学生理解诗句,体会感情。
(l)根据课文注释、查字典自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记下来。
(2)小组讨论、交流,议一议是如何理解这首诗的。
(3)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①指名试讲:你是怎样理解诗的前两句的?
(先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然后再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②重点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并体会感情。
师:谁来谈谈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生:“不及”是“比不上”的意思,“情”指“情谊”,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师:汪伦对李白的.情谊仅仅表现在“送别”上吗?前面听了老师对这首诗写作背景的介绍,你们知道汪伦对李白的情谊还表现在哪里?
生:表现在汪伦写信热情地邀请李白来桃花潭作客。
生:表现在汪伦天天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
师: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假设,那么,跟下句连起来,可用上什么关联词来翻译呢?
生:哪怕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还可用“就算…也…”“纵使…也…”)
师:同学们,汪伦先是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家作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又带领村民踏歌相送。所有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深受感动呢?大家请再想想,如果采用不同的语气来翻译这两句,比如可用感叹句或反问句的形式,能不能更好地表达李白此时的激动心情呢?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怎么能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呢?
生: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吗?不,远远比不上。
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谁来说一说,这里用什么来比喻什么?
生:用“桃花潭水的深”来比喻“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师:这里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为的是表现什么?
生:表现汪伦和李白之间的情谊深。
生:表现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师:谁能把这种感情谈出来?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③把这首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指导朗读、背诵。
①指导停顿,读中表达情感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②配乐朗读
③背诵这首诗。
四、布置作业
默写《赠汪伦》。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赠汪伦》。
2.集体背诵。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李白写的又一首表现朋友相送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黄鹤楼最早建于三国时期,有“天下绝景”之称,历代诗人在此留下了不少诗篇。
孟浩然,是唐朝一位很有名的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可指名背诵孟浩然的诗,如《春晓》。
之:往,去。
广陵:地名,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汉朝时称“广陵”,隋唐时称扬州,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都市之一。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
(提示:是谁送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
三、自学古诗.自主探究
1.自由练习朗读古诗。
2.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学古诗,记下不懂的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
4.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①故人西辞黄鹤楼
“西辞”,如图,由图可见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由西向东,依长江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拱手。
第一句点明送别地点。
②烟花三月下扬州
“烟花三月”,三月,过去人们称之为季春或暮春,正是春深如海的季节,在草长花开的季节,空气湿度增大,远望去好像有一层薄薄的烟雾笼罩着花草树木,烟花指的就是这种景色。
第二句点明送别的时间。
在黄鹤楼这样的千年胜地,又正值繁花似锦的春天,朋友们正应愉快地聚会,可“故人”却要辞别远去了。这两句在叙事之中流露出惜别之情。
③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上,一只帆船逐渐向前移动,直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帆船不见了,老朋友不见了,只有江水层层涌向天边,李白仍呆立江边。
④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5.指导感情朗读,体会老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6.练习背诵。
四、总结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里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五、作业
1.课外阅读李白、孟浩然写的其他诗。
2.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完成一幅古诗配画。
第三课时
-、复习导入
指名背诵《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学习《回乡偶书》
1.解题:理解“偶”和“书”的意思。
2.简介作者及背景。
贺知章,证圣元年进士,时年三十六岁,直到天宝三年回到久别的家乡,当时已是八十四岁的人了。久别归来,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喷涌而出,随手写下了这不朽之作。
3.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这首诗讲的是什么事?
4.学生读熟古诗,借助课文注释和查字典自学诗句。
5.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
6.当“小老师”,上台讲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台下同学可以对“小老师”发问,“小老师”答不上或答不对的,可由台下同学回答或补充、更正。无人答对的由教师引导、帮助。
7.教师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大了才得以重返故里,虽乡音未改,但两鬓早已如霜,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怀。
8.指导感情朗读并练习背诵。
四、作业
熟读三首古诗并背诵。
五、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和查工具书理解诗句。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扮演小老师上台讲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台下同学对小老师发问。教师通过介绍背景、赏析语言、观看画面、反复吟诵等方法,引导学生读懂古诗,进入意境,体会感情。
探究活动
课后组织学生根据古诗内容,自己编故事、演故事。从而进一步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
赠汪伦古诗12
lǐ bái chéng zhōu jiāng yù xíng
李 白 乘 舟 将 欲 行 ,
hū wém àn shàng tà gē shēng
忽 闻 岸 上 踏 歌 声 。
táo huā tán shuǐ shēn qiān chǐ
桃 花 潭 水 深 千 尺 ,
bù jí wāng lún sòng wǒ qíng
不 及 汪 伦 送 我 情 。
作者背景
见《静夜思》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汪伦:安徽泾县桃花潭附近的一位村民。
踏歌:古代民间的一种歌唱形式,歌唱时以脚踏地为节拍。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不及:比不上。
古诗今译
李白坐船正准备出行,忽然听到岸上的以脚踏为节拍的唱歌声。桃花潭的`水深达千尺,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深情。
名句赏析——“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此诗作于诗人在安徽泾县一带的漫游途中。在泾县桃花潭有一位村民叫汪伦,他常常预备美酒招待李白,李白很感激他,在离开桃花潭时写下了这首赠别之作。前两句叙事,诗人正要乘船出发,忽然听见岸上传来歌唱声,原来是老朋友汪伦特意赶来送他;后两句用比兴手法,表达了对汪伦深情相送的感激。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别之深情,生动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增强了诗句的动人力量。这首有明显的民歌风味的诗词自然质朴,清新流畅。诗人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写出了与友人的真挚情意。
赠汪伦古诗13
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赠汪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是一首赞美友谊的歌。
这首诗是在什么背景情况下写成的呢?
原来,李白在宣城谢眺楼上饮酒赋诗时,意想不到地收到一封来信,拆开一看,是汪伦写给他的。汪伦是离宣城不远的泾川的一位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听说李白来到宣城游玩,便热情地向李白发出邀请。李白为了不让汪伦失望,决定第二天赴约。
第二天早晨,汪伦带着村民来到村头相迎。两人虽不相识,但一见面,就好像故友相逢,非常亲密。汪伦特地酿制了美酒,迎接李白的到来,并陪诗人观赏了当地风景胜地———桃花潭。李白一边游玩,一边赞赏皖南山区迷人的风光。这次偶然的机会,使两人之间结下深厚的友谊。
几天后,李白将要乘船离开泾川。临别时汪伦又和村民们前来相送,那场面十分感人。热情好客的'村民一边走,一边用脚踏地打着节拍,唱着当地的歌谣。李白看到此情此景,感慨万分,便当场吟诗: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尽,
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既表达了两人之间的深情厚谊,又描写了唐代人民大众对诗人的尊敬,《赠汪伦》也成为千古流传的名诗。
赠汪伦古诗14
李白是唐代一位浪漫主义的诗仙,汪伦隐居在安徽泾县,汪伦佷想请李白到他家做客。于是汪伦用了最好的糯米和高粱做成了一坛美酒,把酒放在地窟里。
有一天,汪伦听到李白来到安徽,汪伦想了一个妙计,写了一封信,信里说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知道汪伦是一方豪士,就来到汪伦家问:“我是来赏十里桃花,游万家家酒店的'。”汪伦听了笑了笑:桃花者,一潭知名也;万家者,店主人也万也。”李白知道自己上当了,就哈哈大笑起来。于是二人就情投意合,相见恨晚。
有一次,李白的母亲给她来信说:“你父亲病重,希望能见到你。”李白一看,心急如焚。不辞而别,写了一张纸条放在桌上,就马不停蹄地赶到桃花潭边坐船,只见杨树依依,早春的桃花已探出头来,粉的似霞;白的似火。
李白眼前不禁浮现出与汪伦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白天,一起荡舟桃花潭,两岸桃花争奇斗艳,让李白诗兴大发,写下一首首名诗。晚上在皎洁的月光下饮酒对弈,快活如神仙。就要离别了,李白热泪盈眶,这是岸上传来了轻脆悦耳的歌声,原来是汪伦带着一群好友脚踏地,边走边唱前来送探,李白赶紧跳上岸。汪伦问:“李兄,真的要走吗?你这一走我可是舍不得呀。”“可是我的父亲病重,希望见我,我必须要回去。”李白说。“那你要记得给我捎信。”汪伦哭着说。船夫说:“客官,天色已晚,要走了。”他们俩抱拳作揖,就要告别了。
汪伦望着李白渐渐远去的生影,乃久久凝望着,不肯离去……
赠汪伦古诗15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鉴赏
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行者。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桃花潭水是那样地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诗人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