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康桥 实录 课堂

管理员

摘要: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师: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现代诗三首”,第一首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出示徐志摩照片)。徐志摩生于1896年,死于1931年,在人间只活了36岁,但他的诗名却永存中国诗坛。他和闻一多创办的新月社成为中国现代诗坛不可不提的一笔。  请……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师: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现代诗三首”,第一首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出示徐志摩照片)。徐志摩生于1896年,死于1931年,在人间只活了36岁,但他的诗名却永存中国诗坛。他和闻一多创办的新月社成为中国现代诗坛不可不提的一笔。

  请同学看题目,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借助诗歌的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提取对理解诗歌有帮助的信息。 生1:这是和康桥的第二次告别。

  生2:别而又别,说明对康桥充满着眷恋,不忍离去。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再想想,对康桥充满眷恋,对一个地方的某样东西充满感情,其实质是什么?

  生(全体稍作思考后,部分同学回答):对剑桥生活的留恋。

  师:对。但我纠正第一个同学的说法,这是徐志摩第三次告别康桥。第一次是1922年,徐志摩从剑桥进修回国,留下了长诗《康桥,再会罢》,第二次是1926年,第二次旅游该国后,留下了著名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次是1928年,诗人第三次旅游英国,怀着激动喜悦的心情谁也不通知地去看他康桥的英国朋友。可是不巧,由于事先没约好,朋友们都不在,只有康桥默默地、一如既往地等候着他。在康桥边上,七八年前的美好回忆接踵而来,在回国途中的中国海上,思绪不能自禁,留下了著名诗篇《再别康桥》。

  请同学听配乐朗诵《再别康桥》,感受那种浓浓的眷恋之情。

  ──这个步骤也可以让学生先行自由朗读。两种设计各有利弊。学生先读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先对文本有一个大致的印象,使学生完成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的阅读体验,但进入气氛较慢。而先放录音,则可以立刻把学生带到这样的氛围里,立刻感染学生,但可能会剥夺学生最初的体验,使他们在既定的情感笼罩下解读诗歌。考虑到《雨巷》诗歌意象朦胧,可以多元理解,故采取自由度较大、个性化较明显的方法;而《再别康桥》诗意相对固定,所以采用以共鸣为主的方法。

  (生:集体听,有学生在轻声跟读)

  师:好的诗总能带动人的情绪,我发觉有些同学已经被感染了,现在我们一起走进徐志摩的诗,有感情地读一遍。

  (放音乐,师生共读)

  师:同学们读得不错,已开始进入这场告别。纠正两个字:彩虹似(

  另有音(),似乎。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读音(),意思是逆流而上。

  请同学们自由寻找你觉得最能体现眷恋的诗句,先有感情地读,然后试作品味。

  ──诗歌这种文学体裁分析得过细只能导致意境的支离破碎,以致丧失诗歌的美感。所以问题宜提纲挈领,直入主题,既能发散到整首诗中,又能集中到一个中心点上来。

  ──朗读是关键,有“美读”才有“美品”。

  (学生思考,片刻后)

  生3:“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潭水非常漂亮,五颜六色,就像彩虹似的,如此美丽之景,让人很难告别。

  师:的确潭水的色彩可谓奇幻,如天上虹般多彩。在这部分中诗人不仅说潭水是天上的虹,而且还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个梦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彩虹似的”?

  )的,读(),生3:说明这个梦非常美丽。

  生4:说明这个梦色彩丰富,他在剑桥生活也很丰富。

  ──学生的读解多是表面的,尤其在发现之初,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样才会有深入的发现。

  师:同学们都是从彩虹的美这个角度来考虑的,能不能再换个角度,彩虹除了美以外,还有什么特点?

  生5:是在天上的。(全体生笑)

  ──有些貌似可笑的回答却往往是催生新思想的酵母。

  生6:是容易消失的。

  生7: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师:很好,这个梦虽然美丽,虽然色彩斑斓,但也是容易消失,容易破碎,难以实现的,惟其如此,所以梦更可贵,告别更难。

  生8:“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写出了康河的温柔和我对康河的眷恋。我想一直呆下去,不再离开。

  师: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

  生9:“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写出了金柳的漂亮,我不愿离开。

  师:嗯,金柳漂亮得像──

  生(全体):夕阳中的新娘。

  师:为什么不说朝阳中的新娘?

  ──借鉴海宁市高级中学金新宇老师的教学实录中的提问(见《名师课堂教学实录》,浙江教育出版社),这个问题很有思辨力,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意象选择所应注意的问题。

  (生断然否定,但尚不能形成理由,片刻)

  ──笼统的答案源于经验或语感,精确的阐述来自思考和分析。

  生10:夕阳中的新娘是带着忧愁的,和离别的气氛吻合,而朝阳中的新娘太朝气蓬勃了,情调不合。

  师:夕阳中的新娘带着忧愁?新娘?忧愁?

  ──学生常犯的错误:由答案套原因。

  生10:不是新娘带着忧愁,是离别„„反正我觉得夕阳中的新娘好。

  (生笑)

  生11:朝阳中的新娘是带有力量的,喷薄而出的,夕阳中的新娘是温柔的。

  师:不仅是温柔的,而且夕阳映红了她的脸庞,她的脸上飞上了红晕,是──

  生(部分):羞涩的。

  师:换成“娇羞”如何?请同学看什么像夕阳中的新娘?

  ──最后的审美发现必须通过确切的词语加以固定。

  生(全体):金柳。

  师:像在何处?

  生12:垂柳,树枝弯垂也是羞涩的。

  生13:都很漂亮。

  师:是不是注意一下“金”字。

  生14:夕阳给杨柳披上了金纱,新娘也是有婚纱、头纱的。阳光照下来,也像是金纱了。 ──感受的细化,很有画面感。

  师:好,有没有同学注意到这种植物是特别的,读一读它的名字。

  生(全体):“柳”。

  (一生恍然大悟:柳,留,是挽留诗人啊)

  师:中国古代就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在送别诗中柳是常见的意象。不仅是徐志摩不想离开,河畔的金柳也不愿他离开。

  ──补充关于“柳”的文化常识,借以培养学生对诗歌特殊意象的敏感性。

  河畔的金柳、夕阳下的新娘给了诗人永久的刻骨铭心的回忆。哪个词可以体现这种永久的情愫,为什么?

  ──诗歌学习的重点在于品味语言。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用诗歌本身的语言回答问题,切忌架空诗歌,空对空地教学。

  生15:荡漾。因为荡漾是一圈一圈化开来的,可见诗人的心中全都是夕阳中新娘的形象。 师:说得真好。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诗人能有幸活得更久些,当岁月带走他的容颜时,当白发染上他的双鬓时,康桥的金柳依然是他心中美丽的新娘。

  生16:“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切都是静悄悄的,正如我不愿走的情绪。

  师:为什么必须是沉默的,是悄悄的?

  生17:在沉默中,我回忆的情感达到顶峰。

  生18:我不愿意任何声音破坏了这份美好。

  师:说得不错。联系上两节诗,有没有什么发现?

  (生思考,教师范读“那榆阴下的一潭„„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生似乎仍不能作答,教师进一步铺垫)

  这一部分诗人提到了梦/寻梦,这和沉默的环境有何联系?

  生19:想一直梦下去,再不要醒来,必须是安静的环境。

  师:用一个词,在安静的环境里才能梦。

  生19:呵护。

  师:呵护梦,说明什么?

  生19:梦的美好,梦的容易破碎(恍然大悟似的),所以说是彩虹似的梦。

  ──关于“彩虹似的梦”前面已有讨论,但尚浮于表面。语文课堂应该是渐进的,在讲到某个问题时不能强求深刻到位,随着课堂的深入,学生会慢慢理解。

  师:是啊,康桥的生活、学习是徐志摩心底的一个梦,代表着他青春的理想、信仰、阳光。一个人的生活可以没有阳光,但他的回忆不能缺失阳光。对康桥的眷恋就是对梦的眷恋。这样的梦当然要呵护,要静静地呵护,这样的梦当然不愿醒,这样的康桥当然不愿离开。

  ──教师凝练概括的语言是促使学生走进诗歌的契机。

  (生出现短暂性思考,似已说完)

  师:这首诗短短几行,但赏析这首诗的文章却很多很多,可以说是“说不尽的《再别康桥》”,我们再读一读,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或者补充前面的说法!

  (全体学生有感情地读)

  ──课堂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情况,这时候怎样引导学生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显得非常关键。这时候,再读一读诗或许会有新的发现。

  生20:“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照常理,我们旅游回来总要带回一些纪念品,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说明他不愿破坏一草一木,保护梦的完整。──联系生活的发现。

  生21:“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软泥上的青荇是很细小的东西。一个人连这样的细节都注意到了,可见他留恋康桥的一草一木,对一草一木都很有感情。

  ──细节中的精神。

  生22:“夏虫也为我沉默”,夏虫仿佛也通了灵性,替我呵护美梦。

  师:说得真好。“夏虫也沉默”和“为我沉默”完全是两种感情。

  ──感受要借助语言的品味落实。脱离文本就会使感受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加词或减词是很好的方法。

  生8:我补充我前面的说法,“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好象是婴儿睡在母亲温柔的怀抱里。

  师:婴儿睡在母亲温柔的怀抱里,是怎样的感觉呢?

  生8:甜蜜、温暖。

  师:还有安全。这就是那段生活给予诗人的全部感受。

  ──感性联想。

  生3:我也补充我前面的说法,“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梦想是揉碎在浮藻间的,可见梦想无处不在。整个潭,整个康河,整个康桥都是梦想的光泽。

  ──很好的发现,创见!

  师:说得真好,还有吗?

  生23:我补充生8的说法。“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康河和水草,两者是相融的,密不可分的。

  生24:“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招摇”就是“招手”,康桥欢迎我的到来。

  师:“招摇”本来的色彩是(生答:贬义,教师进而补充“招摇过市”),这里是(生答褒义),其意思可理解为“招手”,来时招手意为欢迎,走时招手意为挽留。但“招摇”还有一个意思是“逍遥”,请问,“逍遥”是怎样的状态?

  ──教师的适当补充会使学生的发现进行得更充分。

  生(全体):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师:是啊,正因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所以诗人才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条水草。

  生25:我补充“油油”也体现了对康桥的眷恋。“油油”的意思是柔柔的,滑滑的,好象是有营养一样,是康河水养育了这样的水草,我的营养也来自康桥。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徐志摩对康桥的千般留恋,万般不舍都体现在了这首诗中。下面我们来看看康桥(投影),志摩对康桥的感情可以称为“康桥情结”(投影)。他在《猛虎集》序文中曾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在康桥,徐志摩似乎实现了他一生追求的理想,就是──

  生(部分):自由。

  师:不仅如此,徐志摩曾说过“即使明天是世界的末日,我也要在花园中遍植玫瑰”。胡适先生说,徐志摩的人生观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理性总结和拓展知识。

  好,让我们再有感情地读一读课文,感受一下诗人的情绪变化,用曲线画出。

  (生有感情地读,读毕,师请生到黑板画图)

  生26:──充分感受的外化。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

  生26:回忆是快乐温暖的,现实是伤感惆怅的。

  师:哪一部分是回忆?

  生(部分):2—4。

  生(部分):2—5。

  ──不同的意见往往能加深课堂理解的深度。

  师:看诗歌,读第五节,看看是回忆还是现实。

  (生自由读)

  生27:回忆。“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即向着回忆方向越走越远,越来越美好,使诗人不禁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属于回忆。

  ──很好的理解。

  生28:第6节第一个词“但”由回忆转到现实,所以第5节是回忆。

  ──抓住关联词语理解文章是一个较为普遍的方法。

  师:对,回忆部分是2—5。整首诗既有快乐的回忆又有伤感的现实。我们集体再读一遍,读出那种或愉快或伤感的情绪。

  (生全体读)

  ──以读开始,以读结束,让诗歌的课堂在声音的回环中充满发现的张力。

  师:今天的作业:课后请同学对诗歌的音乐美作些思考,可以从诗句节奏、押韵、叠字等角度考虑。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