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试题及答案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鱼我所欲也 试题 答案

管理员

摘要:

《鱼我所欲也》试题及答案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最少不了的就是试题了,试题是命题者按照一定的考核目的编写出来的。什么类型的试题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鱼我所欲也》试题及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鱼我所欲也》试题及答案 1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试题及答案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最少不了的就是试题了,试题是命题者按照一定的考核目的编写出来的。什么类型的试题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鱼我所欲也》试题及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鱼我所欲也》试题及答案 1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关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贫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二者不可得兼

  2、故患有所不辟也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4、蹴尔而与之

  5、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6、妻妾之奉

  7、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8、乡为身死而不受

  9、是亦不可以已乎

  10、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选择题:

  11、对加点的词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故患有所不辟(躲避)也

  B.所欲有甚(超过)于生者

  C.乞人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也

  D.此之谓失其本心(自己的`修养)

  12、选出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得之则生 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B.舍身而取义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C.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D.二者不可得兼 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

  三、翻译下列名句。

  13、舍生而取义者也

  1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5、呼尔而与之

  16、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17、此之谓失其本心

  四、回答问题:

  18、本文旨在说明什么道理?

  19、作者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20、写出一两个你所知道的舍生取义的历史人物以及他的名言。

  参考答案:

  1、同时得到

  2、患: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

  3、假如

  4、用脚踢

  5、通“辨”,辨别。

  6、侍奉

  7、得:通“德”,感激。与:通“欤”,语气词。

  8、通“向”,从前。

  9、停止,放弃

  10、本性,天性

  11、D.

  12、C.

  13、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14、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15、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16、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17、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本性。

  18、舍生取义

  19、正反对比 举例论证

  20、示例: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鱼我所欲也》试题及答案 2

  阅读下边两个文言文语段,完成21—26题。(16分)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公孙仪1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2受鱼,必有下人3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1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2即:假如。3下人:迁就他人。

  21.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1)蹴尔而与之( )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3)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

  (4)其弟子谏曰( )

  22.翻译句子。(4分)

  (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2)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23.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2分)

  24.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2分)

  25.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2分)

  26.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2分)

  21.(1)用脚踢 (2)通辨,分辨 (3)特别喜欢(很爱好)

  (4)他,指公孙仪

  22.(1)一碗饭,一碗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得饿死。

  (2)先生喜欢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给的)鱼,为什么呢?

  23.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或: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如用自己的话答出这个意思也可。)

  24.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25.公孙仪是个注重防微杜渐(清醒自律),清正廉明的人。

  26.两个语段都是写在利与义面前如何抉择的问题。

  《鱼我所欲也》试题及答案 3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辞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②,受物之汶汶③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④之白,而蒙世之温蠖⑤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注释】①醨:薄酒。②察察:洁白的样子。③汶汶:浑浊的样子。④皓皓:莹洁的样子。⑤温蠖(huò):尘滓重积的样子。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①故不为苟得也______

  ②被发行吟泽畔______

  ③所欲有甚于生者______

  ④遂自投泪罗以死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3)请简要说说【甲】段是如何提出论点的。

  (4)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有无数的`仁人志士像屈原一样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请你另举出一个事例,并说说你如何理解“舍生取义”。

  答案:

  14、(1)①苟且取得,指苟且偷生之意;②同“披”,披散;③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④于是,就。

  (2)①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②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意对即可)

  (4)示例:生命诚然高贵,但是对于人来讲,仁义之所贵更重于生命,君子贤人是能够做到 为了持守仁义而献出生命的。抗元名将文天祥不接受高官厚禄的诱惑,宁死也拒不降元,这是对生命价值的一种超越,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提升和升华,也是中华民族所弘扬的传统美德之一。(另外如:谭嗣同“我以我血荐轩辕”、苏武漠北气节等事例)

  《鱼我所欲也》试题及答案 4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小题1】解释词语的意思。

  ①患:②蹴:

  【小题2】把下边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小题3】填空:作者用“一箪食,一豆羹”来进行论证,这属于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文段中着重论述了“_____________”比“____________”更重要,人应该保有本心的道理。

  答案

  【小题1】(2分)①患:灾祸②蹴:用脚踢

  【小题2】(4分)①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②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小题3】(3分)举例义生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患”在古文中有“忧、担心”和“灾祸”的意思,本文中为“灾祸”;“蹴”为“足”字旁,意为用脚踢。

  【小题2】

  试题分析:第一句中“二者”指“鱼”和“熊掌”;“得”:“得到”;“兼”:同时;“舍生”:舍弃生命;“取义”:伸张正义。第二句中“万钟”指“优厚的俸禄”,“辨”:分辨;“礼义”指“封建道德规范”,“受”,接受;“何”:什么;“加”;好处。

  【小题3】

  试题分析:“一箪食,一豆羹”是具体的事物,是举例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舍生取义”,根据论点理解即可填空。

  《鱼我所欲也》试题及答案 5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9.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死亦我所恶恶:凶恶

  B.蹴尔而与之蹴:用脚踢

  C.妻妾之奉奉:侍奉

  D.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停止,放弃

  10.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二者不可得兼B.故患有所不辟也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D.多为身死而不受

  11.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首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

  B.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

  C.作者认为,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D.文中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参考答案

  9-11 A A B

  参考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