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庄子》故事两则语文《庄子》故事两则1 【教学依据】 庄子和孔子一样,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智者。 庄子的散文在先秦散文中具有独特的风格,他吸收了神话的精髓,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极富浪漫色彩。其故事形象生动,几乎所有的生物非生物都会说话,会辩论,……
语文《庄子》故事两则
语文《庄子》故事两则1
【教学依据】
庄子和孔子一样,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智者。
庄子的散文在先秦散文中具有独特的风格,他吸收了神话的精髓,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极富浪漫色彩。其故事形象生动,几乎所有的生物非生物都会说话,会辩论,使逻辑思维的理论文章更加生动化、形象化。文中譬喻较多,而且用法灵活。
两则短文作为教材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1、两篇文章具有开放性。这样便于引导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合作交流并体验、感悟和参与评议活动,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两文只是对当时的活动情景和语言作了客观陈述,没有任何评价性语言。这更有利于我们利用文本资源让学生从多角度去理解文本。如对于《惠子相梁》,有人会说:文本告诉我们不要以丑陋的心态去揣度别人,否则会自取其辱;也有人会说:庄子代表的是真、善、美,因此永远是从容坦荡的,无惧无畏的。对于宛鸟刍鸟之死,有人会说它是清高的,是有骨气之士,但也有人说它只是自我清高,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一文,首先我们不能用庄子和惠子谁对谁错来判断。庄子对于外界的认识,常常带着观赏的态度,他把主观的情趣发挥到外物上,产生移情的作用;惠子则不同,他只站在分析的立场,来分析事理意义下的实在性;庄子是以其艺术家的风貌,在认知态度上,偏于美学上的观赏;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在认知态度上,着重认识论的判断。两种对立思路,一个超然物外,又返回事物本身来观赏其美;一个走向独我论,即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
2、两则文章均是在人物的轻松对话中蕴涵着深刻的哲理,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有利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感悟、体会文本的内涵。
作为教材资源,该文是实施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师生与文本对话很好的载体,更是实现“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极好文本之一。
因此,在教学中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
1、以“读”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学会积累文言内容。要通过“通读”“朗读”“诵读”“评读”等多形式、多层次的读,而达到“议”和“悟”以及“拓展延伸”的完美融合。
2、注重感悟,注重学生多方位的体验是教学的主渠道。
3、注重思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教学中要注重最为重要的思维过程的引导,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元性,特别是要尊重学生个性体验、个性感悟、创造性的思维过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借助工具书能读懂课文,掌握并积累必要的文言词义、句义、文义。
2、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线,按“通读──朗读──诵读”层进式推进课堂流程,在教学中充分“以生为本”,充分体现自主性原则,让学生自行预习,自行搜集资料、自行朗读、自行体验揣摩,自行质疑讨论,师生平等对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两人在不同故事中表现出的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世界,明确正确对待自然、社会、他人等所应有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式
1、教会学生积累。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以分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全员参与、互相交流,碰撞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质疑探究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构思
1、故事导入,激起学生理性的思维:讲述“嗟来之食”的故事,引出学生对“穷人”的思辩而导入新课的学习。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3、朗诵、诵读:能朗读、诵读课文是文言文学习的.关键,是理解感悟的基础和前提。文言文教学一定要重视“读”,多形式和多层次的“读”是教学的妙方。
4、分组学习:借助注释、工具书,初步理解重点词义、句义、文义。这一环节,既要充分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也要巧点拨,教给学生积累文言的方法和技巧。
5、理解赏析、质疑拓展:这一环节应是课堂学习的闪光点和高潮部分,是学生思维火花迸射的环节。学生在理解文本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升华对人物思想的品味、理解和感悟。教师的关键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和理解,要善于并巧妙撩拨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随着大家一天天地长大,你们的思维会越来越趋于理性,你们一定会用理性的眼光去审视我们生活中的一切。廉者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大家听说过吗?(许多同学回答:知道)好,那你怎么看故事中的“廉者”呢?
(老师眼光含有期待,一是要求学生快速进入角色,二是用平等、信任、和谐的眼光与学生交流,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能快速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
(专家点评:其实课的开始,老师的“情感”最重要。“廉者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作为导语把学生引入理性的思维,导得自然!导得得体!导得巧妙!很快让学生以理性的思维融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尤其是老师的“用手示意”和“期待的目光”等极亲切的体态语,如春风有情,营造了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为下面的“对话”作了很好的渲染和铺垫!)
生1:在吴晗的《谈骨气》中,作者是把“廉者”作为一般常人中有骨气的典范。我个人认为,“廉者”不食“嗟来之食”在今天仍是有骨气之举,换我,也不会吃那“嗟来之食”的。
师:很有个性!
生2:他说的观点我也认同。但是当时我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那“廉者”吃了那“嗟来之食”,结果会怎样呢?古人不是说过“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吗?是生命重要呢?还是面子重要呢?
师:是的。对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去理解、去审视。有时是“山重水复疑无路”,但从多个角度,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呀!好!让我们就以这种理性的思维一同走进《〈庄子〉故事两则》。
师:课前,我要大家帮我搜集一下有关“庄子”的材料的,完成了吗?
(生齐声回答:完成了)
师:很好!那我们交流一下,好吗?
生3:我是从注解①知道的。庄子名叫庄周,《庄子》是他及其弟子的著作集,是道家经典之一。庄子和老子都是道家代表人物。
生4:我在图书室借了一本书,我从书中了解到以下这些:庄子,名周,宋国蒙人。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因素。
生5:我从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他们刚才说的我都有。我还可以补充吗?
师:当然可以。
生5:他写了很多散文。他的散文大多是虚构的寓言故事,很富有神话浪漫色彩,很有风格。
师:看来大家资料的搜集很全面。而且大家能够从多方面通过多种渠道去搜集信息,这是最重要的收获,这对于我们学习、理解两则故事很有帮助。下面我们一起共同研读《惠子相梁》吧!
(专家点评:此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让学生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搜集信息,整理资料,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能力目标要求。学生能利用网络,无疑是给语文学习带来了新天地!教师的随时性评价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师:我先告诉大家读此文的方法和要求。“读”出层次,先通读,再朗读,再诵读,最后品读。下面大家完成第一层:通读全文。拿着笔,画出生字。
(学生自读。)
(教师巡视。)
师:下面听老师给大家读一读。希望你们仔细体会快慢和重音的处理,尤其要听出语气和语调哟。
(教师朗读。)
师:下面我们分组疏理文言词句,拿不准的,先做上记号,也可以商讨或查阅手中的资料。
(学生分组活动:有的独自查词典,有的查资料。)
(专家点评:注重学生全员参与。既有独立学习,也有合作,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富有成效!)
师:刚才大家的分组学习很积极,而且很高效。大多数小组在很短的时间里积累了很多文言词句。看来大家学得很成功!我们知道了课文的大意了。下面我们再读课文。要有感情的朗读以至诵读,要读出其中的“味”!
(学生自读:有的同桌互读,有的还摇头,有的边读边笑……)
师:下面欢迎哪一位同学给我们诵读一下?
(生举手,诵读课文。)
师:真的很有“味”了!尤其是“吓!”读得太妙了!真是韵味无穷!
(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看来,只要“读”,我们也可以“读”出文章的真味呀!大家读出了哪些“味”呀?能和大家分享吗?
生6:我觉得故事中的“惠子”只不过是个小人。他是以小人之见度庄子之腹。这样的人怎能为梁国之相呢?
生7:我觉得庄子讲的这个故事太妙了!用“宛鸟刍鸟”和“鸱”作比,既幽默,又有极强的讽刺性,我想惠子听后绝对是面红耳赤,无地自容!
师:读出“真味”了!联想也精彩!
生8:我一直在揣摩“吓!”这一句,虽是一个拟声词,但其中的含义似乎很深刻的。一方面写出了“鸱”当时的情态,同时还可以让我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宛鸟刍鸟”当时是怎样的神态呢?真可谓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呀!
(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大家的鼓掌已经肯定了你的思维成果!还有吗?
生9:我想说说宛鸟刍鸟,从庄子讲这个故事的本意来看,它应该是品行高洁伟岸之士的化身,也就是有“骨气之人”的缩影。
师:但我们能否从另外的角度去想想呢?
生10:我觉得它只不过是自我清高。
生11:我也有同感!如果我们今天都像它,那不是死路一条吗?还能有与时俱进吗?
生12:这则故事读起来很轻松,我们都会为庄子的机智而叫好!然而,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从中悟出我们为人处世的态度。
师:那你说说!
生13:那就是我们在生活中,要为人坦诚,要讲诚信,不要有“小人之心”。
师:说得很好。大家从中悟出了许多人生的哲理,老师赠给大家一句话,作为本节课的结束语:面对人生的名利,要淡而视之,坦诚为人,诚信为本,坦荡一生!
(专家点评:真正实现了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实现了学生的“全人发展”。不仅深刻领悟了文本内涵,而且在“对话”中又让文本价值得到了提升、拓展、升华。学生在这种思辨的对话中,思维碰撞出个性化的火花!)
第二课时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一起欣赏了《惠子相梁》中的惠子和庄子。这节课,我们再去看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的庄子和惠子又有何有趣的故事。
师:大家先听录音。
(放录音,学生听读,做记号。)
师:下面我们跟读一遍好吗?读时要注意捕捉最重要的语言信息。
(放录音,学生跟读。)
师:下面大家再自读全文。注意读好两个人的对话语言,仔细体会话中之意哟!
(专家点评:突出了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只有反复地多层次地“读”了,学生才会有自然的理解、自然的品味、自然的感悟。“学生自主”的理念就体现在这样的细节设计和长久的落实中。)
师: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快速疏通文言学习障碍,然后以故事的形式交流。大家觉得可以吗?
(学生活动大约7分钟后。)
师:准备好了吗?哪一个小组的先上台呀?这个讲台呀,可不是光老师用的,更是大家展示自己才华的大舞台!
(专家点评:教师的这句激励的话有时可促进学生一生的发展和进步。)
(第二小组组长拿着书上了讲台。)
师:谁对他的故事作个点评?
生14:我觉得他们在讲故事时既注意了原文,又有大胆的联想和想像,很精彩!但是,我感觉他在对人物对话的神态上想像似乎还不够。
师:那下面我们再分组活动:分角色对话,好好再创造一下!我们把这个故事改编为一个课本剧,老师希望大家一定演好哟!
(学生小组活动:朗读对话,准备表演。课堂气氛很热烈。)
(待学生准备充分后。)
师:哪一个小组先表演呀?
(第三小组上台了:有道具,有简单的化装。表演比较精彩。)
师:真不错!老师真没想到你们有这样的表演天赋!我下课后给张艺谋导演打个电话,让他把你们要去。
(学生都很开心地笑了并鼓起了掌。)
师:欣赏了同学的表演,我们对庄子和惠子的认识又进了一步。那么,我问大家:你认同哪一个的见解呢?
(很多学生面有疑惑。)
师:有疑惑是吧?大家议议!
(学生讨论。)
师:有结果了吗?愿和庄子一道的请到这边来,和惠子志同道合的到那边去。好!我们分成两派了。下面进行一个小辩论会。大家先分组准备一下。
(专家点评:多么开心愉悦的课堂学习!新一轮课程改革要追求的就是这种开放、民主、师生真正平等的课堂学习的氛围。让学生真正地自主活动,自编自演,充分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再创造,不仅是新的课程理念的落实和反映,而且真正让学生在愉悦的表演中得到了全面发展。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真的长期如此,我们何乐而不为呢?教师多么轻松!学生多么轻松!)
(学生讨论很热烈。)
师:老师做主持人。同学们!小型辩论会开始!先由庄子代表队发言!
庄子方学生代表:各位同学!我是庄子代表队成员之一。我是很欣赏庄子的这种带着欣赏的眼光去感知大自然的一切的。其实大自然是美好的,万事万物都会表现出无穷的情趣!但这情趣需要人去体会、去品味、去体验。如果像惠子那样去看待自然,那怎会有“情趣”二字呢?
惠子方学生代表:我不否定我们应该有情趣。但我们对事物的认识都像庄子那样,得到的结论能正确吗?光凭想像,能会有真理吗?
庄子方代表:那按你们的逻辑,鱼是不是快乐,我们必须先变成鱼儿,然后到水里去体验。只有鱼自己才知道是否快乐。如果这样,我们人与人之间又如何交流呢?无法交流了!
惠子方代表:古人云:“实践出真知!”你不去实践,你从哪里获得真知呢?
庄子方代表:请问对方代表:有这样一句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人是如何知道“黄昏好”的呢?那是不是诗人就是“黄昏”呢?
惠子方代表:那也不能说我们错了呀!
师:其实老师是故意给了大家一个永远也辩论不清的话题!但是大家的发言很精彩!在唇枪舌剑中,我们又长进了一步。我对大家的辩论作一下点评,好吗?
(学生鼓掌。)
师:我们对于两个人,本身就不应该用“对”和“错”来判断。这只能是反映了两个人在认识自然时的角度不同。你们觉得呢?
生15:我觉得庄子好像是在欣赏鱼儿!
师:“欣赏”一词用得很好!
生16:我觉得庄子是在用心体验,用心在感受濠水之滨的自然美景!
师:是的。事物总是有它多面的特性。我们认识事物也应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当你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如能换个角度,“退一步会海阔天空”,更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教学反思】
此次课可以说是在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轻松愉快、开放和谐的“话题交谈”中完成了对文本内涵的理解,达成了“学生全人发展”的三维动态目标。总的说,有以下几点尝试颇有收获:
1、因文制宜,确立了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去理解文本内涵,始终保持语言的品析与文本内涵的挖掘的一致性。不仅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的维度,也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维度让学生有了全面的发展,达成了“全人发展”的至高目标。既鉴赏了语言,又明白了生活的意义。在课堂流程中,以“读”为载体,以“品”为活动方式,以“悟”为活动目标,因文制宜,教法恰当。因此,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很有成效!
2、促进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和发展:
学习形式有个体独立的,也有小组合作的;有组内交流,也有班级交流。学生在交流中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取长补短,学会了在思维碰撞中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在“读”和“品”的环节中,让学生根据个人化的感觉选择精要的语句进行品味并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关注了生命的独特性。
但是,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然而正是有这些遗憾,才给我们展示了再探索的空间。
语文《庄子》故事两则2
学习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3.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4.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一、预习导学
【链接材料】——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文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直承《庄子》且不说,后如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庄老以肆其端”,龚自珍《病梅馆记》那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感,显然汲取了庄周《秋水》篇的精神。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惠子相梁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3)非梧桐不止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5)于是鸱得腐鼠 (6)鱼出游从容 (7)是鱼之乐也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② 于是鸱得腐鼠
③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④鱼之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⑤ 子故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3、学生自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
惠子相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庄子》故事两则导学案
二、探究展示:
1、庄子讲鵷鵮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3、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3、结合两则故事,比较庄子与惠子在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
4、美点寻踪,欣赏《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三、练习反馈: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庄子来,欲代子相 ②于是鸱得腐鼠 ③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④安知鱼之乐 ⑤请循其本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②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庄子》故事两则导学案
(三)、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与”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B.呼尔而与之 C.吾谁与归 D.吾与徐公孰美
(四)、问答题
1.庄子是 家的代表人物,《庄子》一书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例如 、 。
2.庄子在文中将自己比作 的“鸩鶵”,将惠子比作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鸱”,把“腐鼠”比作 ,巧借鸩鶵的故事辛辣地讥讽了惠子。
3、文意理解:
(1)、在《惠子相梁》中,庄子用什么比喻自己?这说明庄子是个怎样的人?
(2)、读了《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你认为庄子与惠子的辩论,谁胜出?为什么?
4.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语文《庄子》故事两则3
【教学依据】
庄子和孔子一样,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智者。
庄子的散文在先秦散文中具有独特的风格,他吸收了神话的精髓,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极富浪漫色彩。其故事形象生动,几乎所有的生物非生物都会说话,会争辩,使逻辑思维的理优秀论文章更加生动化、形象化。文中譬喻较多,而且用法灵活。
两则短文作为教材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1、两篇文章具有开放性。这样便于引导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合作交流并体验、感悟和参与评议活动,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两文只是对当时的活动情景和语言作了客观陈说,没有任何评价性语言。这更有利于我们利用文本资源让学生从多角度去理解文本。如对于《惠子相梁》,有人会说:文本告诉我们不要以丑陋的心态去揣度他人,否则会自取其辱;也有人会说:庄子代表的是真、善、美,因此永远是从容坦荡的,无惧无畏的。对于宛鸟刍鸟之死,有人会说它是清高的,是有骨气之士,但也有人说它只是自我清高,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一文,首先我们不能用庄子和惠子谁对谁错来判断。庄子对于外界的认识,经常带着观赏的态度,他把主观的情趣发挥到外物上,发生移情的作用;惠子则不同,他只站在分析的立场,来分析事理意义下的实在性;庄子是以其艺术家的风貌,在认知态度上,偏于美学上的观赏;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在认知态度上,着重认识论的判断。两种对立思路,一个超然物外,又返回事物自身来观赏其美;一个走向独我论,即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
2、两则文章均是在人物的轻松对话中蕴涵着深刻的哲理,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有利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感悟、体会文本的内涵。
作为教材资源,该文是实施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师生与文本对话很好的载体,更是实现“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极好文本之一。
因此,在教学中应掌握好以下几个关键:
1、以“读”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学会积累文言内容。要通过“通读”“朗读”“诵读”“评读”等多形式、多层次的读,而达到“议”和“悟”以和“拓展延伸”的完美融合。
2、注重感悟,注重学生多方位的体验是教学的主渠道。
3、注重思维的开放性和发明性。教学中要注重最为重要的思维过程的引导,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元性,特别是要尊重学生个性体验、个性感悟、发明性的思维过程。
【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借助工具书能读懂课文,掌握并积累必要的文言词义、句义、文义。
2、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线,按“通读──朗读──诵读”层进式推进课堂流程,在教学中充沛“以生为本”,充沛体现自主性原则,让学生自行预习,自行搜集资料、自行朗读、自行体验揣测,自行质疑讨论,师生平等对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两人在不同故事中表示出的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世界,明确正确对待自然、社会、他人等所应有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式
1、教会学生积累。
2、倡议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以分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全员参与、互相交流,碰撞出发明性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置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质疑探究的能力以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构思
1、故事导入,激起学生理性的思维:讲述“嗟来之食”的故事,引出学生对“穷人”的思辩而导入新课的学习。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3、朗诵、诵读:能朗读、诵读课文是文言文学习的关键,是理解感悟的基础和前提。文言文教学一定要重视“读”,多形式和多层次的“读”是教学的妙方。
4、分组学习:借助注释、工具书,初步理解重点词义、句义、文义。这一环节,既要充沛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也要巧点拨,教给学生积累文言的方法和技巧。
5、理解赏析、质疑拓展:这一环节应是课堂学习的闪光点和高潮局部,是学生思维火花迸射的环节。学生在理解文本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升华对人物思想的品味、理解和感悟。教师的关键就是要充沛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和理解,要善于并巧妙撩拨学生发明性的思维。
【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随着大家一天天地长大,你们的思维会越来越趋于理性,你们一定会用理性的眼光去审视我们生活中的一切。廉者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大家听说过吗?(许多同学回答:知道)好,那你怎么看故事中的“廉者”呢?
(老师眼光含有期待,一是要求学生快速进入角色,二是用平等、信任、和谐的眼光与学生交流,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能快速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
(专家点评:其实课的开始,老师的“情感”最重要。“廉者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作为导语把学生引入理性的思维,导得自然!导得得体!导得巧妙!很快让学生以理性的思维融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尤其是老师的“用手示意”和“期待的目光”等极亲切的体态语,如春风有情,营造了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为下面的“对话”作了很好的渲染和铺垫!)
生1:在吴晗的《谈骨气》中,作者是把“廉者”作为一般常人中有骨气的典范。我个人认为,“廉者”不食“嗟来之食”在今天仍是有骨气之举,换我,也不会吃那“嗟来之食”的。
师:很有个性!
生2:他说的观点我也认同。但是当时我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就在考虑一个问题:假如那“廉者”吃了那“嗟来之食”,结果会怎样呢?古人不是说过“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吗?是生命重要呢?还是面子重要呢?
师:是的。对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去理解、去审视。有时是“山重水复疑无路”,但从多个角度,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呀!好!让我们就以这种理性的思维一同走进《〈庄子〉故事两则》。
师:课前,我要大家帮我搜集一下有关“庄子”的资料的,完成了吗?
(生齐声回答:完成了)
师:很好!那我们交流一下,好吗?
生3:我是从注解①知道的。庄子名叫庄周,《庄子》是他和其弟子的著作集,是道家经典之一。庄子和老子都是道家代表人物。
生4:我在图书室借了一本书,我从书中了解到以下这些:庄子,名周,宋国蒙人。他的思想包括着朴素的辩证法因素。
生5:我从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他们刚才说的我都有。我还可以补充吗?
师:当然可以。
语文《庄子》故事两则4
[基础与积累]
1.读一读,并给加点字注音
相梁( ) 鹓鶵( ) 醴泉( ) 鸱( )
濠梁( ) 鯈鱼( ) 从容( ) 吓( )
2.文学常识积累
庄子,即 ,战国时 蒙人, 家, 家代表人物。本次两则故事均选自《 》。《庄子》是 的著作集,为 家经典之一。
惠子,即惠施,战国时 人, 家,在 作宰相,是庄子的好友。
3.用你自己的语言将两则故事进行简单的复述。
4.庄子讲鹓鶵的故事用意是什么?
5.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探究与体验]
1.注意下列句子中一词多义现象并解释
庄子往见之 于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鹓鶵过之 鹓鶵发于南海
之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而飞于北海
是鱼之乐也 而 仰而视之曰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非梧桐不止( ) ②非练实不食( )
③非醴泉不饮( ) ④固不知子矣( )
⑤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 ⑥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
⑦请循其本( ) ⑧或谓惠子曰( )
⑨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 ⑩欲代子相(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②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
③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④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⑤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⑥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⑦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4.回答问题
①《惠子相梁》这则故事对什么样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②你认为《惠子相梁》一文中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一种怎样的态度?
③在《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一文中,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到底谁是赢者?
④学完了两则故事,你怎样看待惠子这个人物?
⑤学习两则故事,初步领略了《庄子》的特点,你能说出一、二点吗?
[拓展与欣赏]
庄子送葬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斲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注释:①郢:春秋战国时楚国的国都。“郢人”指楚国都城里的某人。 垩:石灰 慢:通“墁”,涂抹。 ②匠石:工匠名。 斲:削,清除。 ③运:挥动。 斤:斧头④听:任凭。 ⑤宋元君:宋国国君。 ⑥质:对手。 ⑦夫子:指惠子。
1.解释加点的`词语
A.顾谓从者曰( ) B.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C.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 )
D.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
2.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 B.使匠石斲之
C.尝试为寡人为之 D.臣则尝能斲之
3.翻译下列句子
A.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
B.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综合与创新]
庄子与惠子到底是怎样的关系,读完“匠石运斤”的故事,相信你能对他们的关系有个正确而客观的认识,请用一句话进行概括。
语文《庄子》故事两则5
[教材分析]:
这两则故事均选自《庄子·秋水》,讲的都是庄子与惠子的故事。《惠子相梁》表现了庄子和惠子截然不同的生活志趣。故事富有趣味性,情节发展出人意料,人物形象对比鲜明,比喻巧妙贴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表现了两人可以相与游玩、辩论的朋友关系。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感染。
教学本文,目的不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庄子》一书的思想,把握其艺术特征,而在于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感受“游濠梁”所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能力目标
1.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2.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德育目标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难点]: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
1.比较法2.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自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过好语言关;引读提高,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感知惠子、庄子的不同表现,过好思想关;美点寻踪,欣赏两则故事;延伸拓展,了解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先秦诸子散文,虽然主要是政论文,但也是文学艺苑中的奇葩异蕾。《沦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文笔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庄子》散文中的片断。
二、资料助读: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三、突破语言关:
1.学生白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
2.多媒体显示课文参考译文。要求学生与自己的译文对照,找出错误的地方,并思考译错的原因。
1.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鸩鹑,你知道吗?鸩鹑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鸩鹑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鸩鹑,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3.教师归纳总结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惠子相梁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3)非梧桐不止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5)于是鸱得腐鼠 (6)鱼出游从容 (7)是鱼之乐也
学生明确:(1)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 (2)同:国都、京城。(3)止:栖息。 (4)安:疑问代词,怎么。 (5)于是:在这时,与现代汉语中表意不同。 (6)从容:安闲自由;现在多指“在危险面前冷静不慌忙” (7)是:这。
四、引读提高: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
提问:(1)庄子讲鹌鸨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学生思考,明确:(1)鹌鸨的故事里,鹎鸨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鹌鸨,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2)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教师引申:《庄子·秋水》中还有这样的.故事:楚王打算让庄子做国相。派人去请他。庄子却借乌龟的故事表示。他宁愿在荒泽草野间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庄子》从不干巴巴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说理,把哲理和诗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
2.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突破思想关。
学生讨论明确:《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教师总结: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秋水》一文所宣扬的是庄子一贯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寿夭、祸福、穷通、贵贱、贫富、得失、成败等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顺其自然。庄子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便是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心灵选择。
引申:庄子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多少年来,庄子思想曾给乱世中饱经沧桑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有它独特的作用。
五、延伸拓展: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一)
逍遥游(节选)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二)
秋水(节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矣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阅读上面两个片断,体味《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学生思考,明确:《逍遥游》意象雄奇,想象神奇,文风恣肆。
《秋水》文采斐然,百川灌河的浩淼,“两淡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的声势,河伯“欣然自喜”的天真得意,皆历历如在眼前。
教师总结:从我们了解的《庄子》散文的四个片断来看,《庄子》散文善于通过寓言故事说理,想象神奇,语言灵动而有气势,幽默、诙谐,是诸子散文中的精品。
六、课堂小结:
这两则故事集中表现了庄子的思想和《庄子》散文的寓言特色,形象生动,耐人寻味,如甘醴似琼浆,让人百品不厌。希望大家课后阅读《庄子·秋水》,全面了解庄子,包括他的人生观、政治观、社会观,探究庄子与孔孟的区别。
七、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谈淡你的理解。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垩土,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
提示: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