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诗歌鉴赏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鉴赏 诗歌 语文

管理员

摘要:

语文诗歌鉴赏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诗歌吧,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那些被广泛运用的诗歌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诗歌鉴赏,仅供参考,欢迎……

语文诗歌鉴赏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诗歌吧,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那些被广泛运用的诗歌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诗歌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诗歌鉴赏 篇1

  天际草离离,鸿雁南归,冷烟凝恨锁斜晖。蝴蝶不知身是梦,飞上寒枝。

  惆怅倚阑时,总是伤悲,绝怜红叶似芳菲。清露自凋枫自落,没个人知。

  【注】这首词写与元末乱世,避难于江湖时期。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写无边的青草直漫向天涯,透露的是生机,奠定昂扬的基调。

  B、“鸿雁”这一意象不仅点出深秋季节,也暗示出旅人的思归。

  C、上片结句暗用典故,与“庄生晓梦迷蝴蝶”如出一辙,蝴蝶正是诗人梦中之物。

  D、枫叶红似春花,却无人怜,遇清露而自凋,这“枫叶”正是孤高诗人的写照。

  E、全诗明写秋实写“感事”,所以是一首伤时失意的寓托之作,词风婉约。

  (2)“没个人知”是作者刻意吐出的心中郁结之情,词人在这首词中“郁结”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

  一、(1)答B3分、E2分、D1分(A、奠定飘零凄凉的感情基调;C、是推陈出新,蝴蝶是实有之物,如在梦中寻觅花枝而栖,却只能飞上寒枝。D、“孤高”判断无据。)

  (2)①飘零江湖的悲愁与失落;②实现人生抱负的无望而执着;③人生失意的自怜与自爱;④才华被埋没的孤苦与怨恨。(解说略。每点2分,三点即可)

  【解析】本词借景抒情,要想明确情感的内涵,可抓景物深入探究其中蕴藏的深意。“凋枫自落”暗指作者晚年飘零江湖的失意。“鸿雁南归”思归之情,思归更有深意,结合背景可知,避难江湖期间,希望安定,这个安定应该是心灵的安定,国家的安定,所以其中寄寓的应该有无法实现的人生抱负。再抓一些关键词品析,“飞上寒枝”“清露自凋”“没个人知”,写出了才华无人知晓的孤独惆怅与悲愤。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11分)

  《红楼梦》中写道,经过两首不成功的《咏月诗》后,香菱终于写成了一首众人称赞为“新巧有趣”的诗。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1)阅读上面一首诗,选择对诗意解说有误的两项()

  A、首联写月光璀璨,光芒难掩。但月亮看上去外貌娟秀,它的背里却非常凄清。

  B、颔联写一泻千里的月光之下,处处传来捣衣之声,直到雄鸡高唱、缺月高挂。

  C、颈联写了穿绿蓑的江上人秋夜闻笛,闺中女子楼头望月两幅画面。

  D、尾联诗人向嫦娥发问:“为什么不让分离的亲人重新团聚在一起,永不再分离呢?”

  E、该诗同《春江花月夜》一样,借思妇、离人、游子的月下情怀表达月之思乡怀人意蕴。

  (2)这首诗被众人赞为“新巧有趣”,其“新巧有趣”体现在何处?请从写作特色方面作答。(6分)

  答案

  二、(1)答D3分、E2分、B1分 (B“直到”有误,该句另写早行之人,D不是诗人向嫦娥发问,而是诗人想像嫦娥自己问自己,E本诗写的是行人别情、思妇怀人、江上之人思乡。)

  (2)新巧之处有三点:(1)除首联直接写月外,其它句句不着“月”字,但句句与月相关。(2)首联一个“寒”字为全诗之骨(“诗眼”、“奠定感情基调”均可),全诗围绕这个寒字展开,情感浓郁。

  (3)诗中化用古代诗句,却不露痕迹,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全诗借咏月而怀人,流露了真情实感,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以上一个要点2分,写够三个要点可得满分,如果语文月刊有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三、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满江红·赣州席上呈太守陈季陵侍郎[注]

  辛弃疾

  落日苍茫,风才定、片帆无力。还记得、眉来眼去,水光山色。倦客不知身远近,佳人已卜归消息。便归来、只是赋行云,襄王客。

  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忆。但楚天特地,暮云凝碧。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

  【注】陈季陵罢职辞行,辛弃疾在宴席上作此词赠之。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落日苍茫”既点明了离别的`时间,也给离别的宴席涂上了一层凄苦的色彩;“暮云凝碧”再次写到暮色,照应开头,情含景中,形象鲜明。

  B、上片的景物描写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特点,其中实景是眼前的苍茫落日、一叶孤舟,虚景是记忆中的水光山色。

  C、“眉来眼去”写山水的美好,词人使用拟人的手法把无生命的山水写得有生命有感情,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浓重的离愁别绪。

  D、“倦客不知身远近,佳人已卜归消息”中,“倦客”是对罢职者的委婉说法,此处是指陈季陵;而此时佳人也离开词人,二人均有难言的悲情。

  E、本词除了在景物描写上独具匠心外,还大量使用了议论的写作手法,如上片中“风才定、片帆无力”,下片中的“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就是议论句。

  (2)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一、(1)B3分、D2分、E1分【B项“动静结合”错误,上片的景物描写没有使用这种手法。D项“佳人也离开词人,二人均有难言的悲情”错误,应该是佳人离陈季陵而去,使之痛苦不堪。E项上片中“风才定、片帆无力”不是议论句。】

  (2)抒发了词人对友人的劝勉与激励之情。“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忆”四句,劝友人不要为那些小事烦恼。“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二句即事明理,说明人生在世,得意时少,失意时多,自古如此,何必要愁得“今头白”呢。“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二句借古喻今,从表面上看是笑友人太多情,其实是要激励友人振作起来。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老翁一家只剩一人的情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答案

  四、(1)C3分、A2分、E1分【A应为用“独”写诗人自己(“老翁”)的处境。C项“‘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错误,这句诗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E项“壮志难酬”错误,诗歌中没有体现。】

  (2)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自己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做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注]

  崔峒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

  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注】这首诗作于崔峒晚年,其时,崔峒在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属于闲官。诗题中“韦使君”指韦应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中的“谢”是“拒绝”的意思,诗句是说作者不务政事,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B、“竹杖纱巾”是隐者装束,这一句是说作者如隐者般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

  C、前两联写了作者的生活情景,引出了颈联对两位友人的生活情景的描写。

  D、颈联运用典故,将李明府比作陶潜,将韦应物比作庾亮,夸赞他们的清廉。

  E、最后一联写作者不愿从万里之外给君王献书,因为君王深居禁宫无法收到。

  (2)诗歌题目中有“书情”二字,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

  五、(1)A3分、E2分、D1分【A项“作者不务政事”曲解诗意,根据注释信息可知,作者当时任潞府功曹这样的闲职,作者只是无政事可做。D为夸赞他们的雅洁。E项对最后一联有曲解,语文月刊最后一联是作者的诉苦,是埋怨自己上书,君王却不能赏识自己。】

  (2)①率意而为的自在闲适之情;②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羡慕之情;③自伤不遇,对君王的怨恨之情。

  语文诗歌鉴赏 篇2

  【第一节】分析诗歌的形象和意境

  【解题技巧】总体要求

  一、首先要看清诗歌标题,有些标题就显示或暗示了诗歌的内容或诗人主要思想感情;还要看看作者是谁,熟悉的可以通过他的其它诗来帮助读解。有的注释也不容忽视。

  二、研读诗作,整体感知,透过意象、意境揣摩诗人所抒之情。

  不管题干有没有问这方面的问题,这一思考步骤是少不了的。因为它是解答其他鉴赏问题的前提和入门。如果是比较熟悉的诗人的作品,还须知人论世:通过诗人的生平和诗风,类推诗人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三、审读题干,弄清要求,认真细分鉴赏要点,要求答什么就答什么。抓准答题的角度和切人点。直奔鉴赏中心话题。作答时一定要扣紧诗句,适当摘录诗中词句作答,才会既简洁、又充实。

  【解题技巧】答题格式类型

  1、先观点后理由,解题时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

  2、先分后总式,答题时,先分说后总

  3、先总后分式,答题时,先总说后分说。

  4、分点作答式,答题时,分成几点,列出答案。

  【解题技巧】分类解析:

  (一)形象意境类

  形象――形象理解和分析,是诗歌鉴赏的要点。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事象、物象、意象(事象物象以特定的情意构成了固定的关系)等,既是指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都是诗歌中的形象。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意境――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考查方向:

  1、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

  2、对诗歌意象的识别理解

  3、对诗歌意境的体味(色彩、构成、情味等)

  题目类型:

  1、“╳╳的寓意是什么”,“╳╳指什么”,“╳╳在诗中是什么意思”等。

  2、“表现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什么意思”,“营造了怎样的气氛”,“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景物有什么特点”等。

  3、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变体: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题格式:

  1、人物形象:身份性格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体会意境:客观形象图景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答题要领:可分为三个部分:

  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概括形象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高阔远深,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

  答题步骤:

  形象类:

  (1)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2)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3)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4)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意境类:

  (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现画面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4)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强化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注:尘垢:尘埃。

  ②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答:

  【分析】抓住意象“农人”“南亩”,配合关键词“倾家”“事”。

  【答案】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晓上空泠峡①王罔运②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注:①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上。

  ②王罔运(1832—1916),近代著名诗人。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敢治抱负,然而屡遭控诉,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授徒。

  ①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答:

  【分析】诗的前两句,我们应该抓住“南风”“驿亭”“空泠”三个意象,配合关键词“拂”“牵缆”“五更”(或诗题中的“晓”)“上”,就可以勾勒出画面。

  【答案】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上边驿亭。诗人乘坐小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

  【第二节】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考点阐述】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浅层次是理解句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高层次是赏析语言的特点和表达效果,能力层级为E级。一切文学作品的艺术体现为语言的艺术,作为文学冠冕的诗歌更是如此。因此,鉴赏古代诗歌语言是必考题。

  诗歌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有很强的感染力。诗歌语言的鉴赏以理解为基础,通过调整、想象、联想、比较等多种方法,领悟其中的妙处。

  【知识梳理】

  古诗的语言特点:

  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如陶潜的诗的特点主要是平淡,有时候也不乏清新,而王维、孟浩然的诗则相对比较清新。

  2、平淡。或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但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平淡不同于平庸与淡而无味,它是用语上的返朴归真,是将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言说出,富有情味。

  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再如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句,前一联色彩清淡,形象优美;后一联则色彩绚丽,形象生动。

  4、明快。其特点是直接,明朗,爽快,泼辣。就是不绕弯子,一语道破,一语中的。明快莫过于白居易,例如他的《忆江上南》。

  5、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别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再如《扬州慢》“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一句,表面上是对桥边芍药发问,实际上含蓄写出金兵入侵的战火过后扬州的萧条冷落景象。

  6、简洁。其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如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7、精练。要求用尽量少的语言去表达丰富的内容,用语要准确、生动、形象。如陈子昂《送魏大从军》中“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句,一个“横”字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的重要,它横亘在代州之北;一个“接”字,既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又点明飞狐塞是与云中郡连成一体的。语言相当精练。

  8、生动。使用的词语将某种情景写得活灵活现。如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写出了春日枝头、红花盛开的景象,花团锦簇,春意盎然,美丽热闹。“闹”字使用得相当生动。

  9、隽永。语意深长,耐人咀嚼。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0、工丽。“工”是对偶工整,“丽”是有文采。如杜甫《绝句》“迟日江上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好像一幅彩色工笔画,清新秀丽。

  【方法点拨】

  1、注意调整句序、词序。古诗讲究平仄、对仗、押韵,有时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或者为了取得特殊的表达效果,词序和语序要发生变化,这给阅读理解带来了麻烦。在阅读时,如果对这些变化了的词、句作些句法分析,进行调整,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比如苏轼《浣溪沙》中的“簌簌衣襟落枣花”,分析句子可以看出,其中“枣花”应是主语,“落”是谓语,“衣襟”是落的宾语,“簌簌”在句中应是状语,所以这个句子中词语的顺序应是:“枣花簌簌落衣襟”。

  2、注意上下句的联系。在古诗词中,有的语句需要对上下两句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如辛弃疾《西江上月》中的“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旧时茅店”是“忽见”的景物,而“忽见”的时间是“路转溪头”之时,“社林边”又是“茅店”所处的位置。这样上下两句联系起来分析就好理解了:“在路转溪头时,忽见社林边的旧时茅店。”

  3、抓关键词语

  ⑴动词:在鉴赏诗歌时,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例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⑵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例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凉州词》王之涣)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⑶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

  ①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即: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②拟声词:作用可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③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词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④数量词: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⑤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4、注意修辞。古诗词中使用辞格非常普遍,如果不注意辞格分析,阅读古诗词时常常会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比如刘禹锡《竹枝词》中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里把“晴”雨的“晴”用来暗指感情的“情”,实际是“道是无情还有情”。又如王昌龄《出塞》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用了互文可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关。如果不知道用了互文辞格,只是望文生义,就会出现理解上的错误。所以理解古诗词语句一定要注意辞格上的分析。

  【强化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宫词朱庆馀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⑴从语言风格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

  【答案】语言风格含蓄。诗中宫女含情不吐,欲说还休。她们不说宫廷中的黑暗恐怖,不说被关锁在宫中的痛苦,诗人只写她们在会学舌的鹦鹉前头不敢说话,从而曲折地表达了宫女们幽怨暗恨和如履薄冰的恐惧心理。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歌子黄庭坚

  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玉人邀我少留行。无奈一帆烟雨画船轻。

  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别时不似见时情。今夜月明江上上酒初醒。

  ⑴请分析“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两句写景的特色及作用。

  答:

  ⑵词的下片层次清晰,角度有变,试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

  ⑴特色:对仗工整,槐叶浓绿,榴花火红,“窗暗”“眼明”渲染叶之绿,花之红;“绿”与“红”“暗”与“明”在色彩与光度上构成强烈对比,衬托了离别的伤感(即以乐景写哀情)。

  ⑵先写离别之时伊人蹙眉而歌,泪如雨倾的情状,后写分别后月色皎洁,江上水悠悠的情景。这样虚实结合,既拓展了本词的意境,又显得含蓄蕴藉,意味无穷。

  【第三节】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这也是高考诗歌鉴赏题考查的一个重要知识点。表达技巧本身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在诗歌鉴赏中,我们主要要掌握:表达方式(写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四大类。

  【表达技巧之一——表达方式(写法)】

  1、记叙:分析鉴赏主要集中在诗歌中运用的“倒叙”和“铺叙”(铺陈叙事)。

  2、议论:分析鉴赏主要集中在诗歌中运用的“卒章显志”。

  3、描写:分析鉴赏主要集中在诗歌中运用的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远近结合、高低结合、视听(声色)结合、虚实结合(描写的角度);“工笔与白描”(描写的详略)、“渲染与烘托”(描写的用意)。

  4、抒情:分析鉴赏主要集中在诗歌中运用的“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借景(物)抒情”、“借古抒怀”“寓情于景(物)”、“托物言志”四种抒情方式。

  【表达技巧之二——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想象、联想、象征、铺垫、映衬、烘托、先声夺人、以小见大、乐(哀)景写哀(乐)情等。

  【表达技巧之三——修辞手法】

  古代诗歌中运用的常见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对偶、对比、衬托(反衬)、夸张、借代、比拟、双关、用典、设问、反问、互文等手法。

  【表达技巧之四——篇章与结构】

  常见的篇章结构特点有音韵与节奏、开门见山、首尾呼应、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等。

  【强化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端居①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⑵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并以“愁”字直接点明心绪,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⑵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

  【答案】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子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美。诗既写出来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3、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间题。

  凉州词注(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答: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1)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2)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

  【第四节】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1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上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情。

  2、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年,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

  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上》

  3、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上》(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上清月近人。)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上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4、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上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5、长亭送别

  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上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评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上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答题模式之比较异同型

  1、提问方式:两诗在某某方面是否相同,请说出理由。

  2、解答分析:出题者常常在思想、语言风格、塑造形象等方面设题,考出考生对不同诗作的感受。

  3、答题步骤:①回答是否相同。②两诗各自的特点。③为什么诗作表现出来的特点不同,结合具体意象、意境、作者的思想、主旨来谈。

  【强化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②“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

  【分析】抓住意象“露”“阶”“苔”,“露”的特点——清冷,“阶”下生“苔”表明久无人迹,只见风吹露水,滴落阶下,不见人来,可见幽静。当此之时,作者思念友人,孤独寂寞之情流泻而出。

  【答案】渲染了清冷、幽静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孤单、寂寞的情怀。

  2、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②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

  【分析】题目中说,句句有怨,那么答题的时候就要句句分析,抓住关键词“岁岁”“朝朝”“三春白雪”“黄河”“黑山”,就能明了“征人”为什么怨了。

  【答案】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3、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夜独坐(节选)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4分)

  答:

  【分析】王诗:一、二句中,我们抓住“独坐”“空堂”两词,就可明白诗人此时的孤寂,抓住“悲双鬓”一词,就可知诗人感慨岁月流逝的悲伤。三、四句是写景的,那我们就抓住意象来分析,雨中果落,灯下虫鸣,氛围凄清,漫出哀伤之情。周诗:写的是夜间读书之事,抓住“不知”这个关键词,不知室外景物变化,可见出诗人读书的专注和认真。

  【答案】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1分)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是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1分)

  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海棠(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惜牡丹花(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答:

  【分析】苏诗我们应抓住“崇光”“恐”“照红妆”这些词,结合注释,可以看出诗人对盛开的海棠花的喜爱。白诗我们应抓住“惆怅”“残”“惜”这几个词,可以看出诗人对牡丹花凋零的惋惜之情。

  【答案】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第五节】古代诗歌鉴赏比较鉴赏

  【比较原则】

  诗歌比较鉴赏在设题上基本是遵循“求同辨异”的原则,即所选诗歌在题材相同或相近的基点上比较辨别其他方面的异同。

  选材类型

  1、不同诗人相同内容的比较(出现频率最高)

  2、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3、同一诗人相同内容的比较

  设题角度

  1、内容、情感比较2、意象、意境比较

  3、语言赏析比较4、手法、技巧比较

  具体举例分析:

  1、内容、情感比较

  【方法指津】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读懂诗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读诗的题目,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主要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

  ②了解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境遇、心情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

  ③抓关键词语,分析作者的喜怒哀乐等感情。

  ④注意诗的最后两句,古人写诗常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⑤熟悉常用感情基调用语,结合全诗,把握两诗不同的感情基调。

  2、意象、意境比较

  【方法指津】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象即诗中的形象,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景和物,意就是作者的情思。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一般来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与全篇对应。离开意象,无以谈意境。故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是意境。比较时要做到:披“象”入“意”,由“象”至“境”。

  人物形象与意象的设题形式表现为判断人物的言行、心情、品质、追求,判断人物身份,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与语言特点的分析,对人物形象的评析,意象的特点,意象蕴含的品质或寄托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评价等。

  【解答要领】①要把握刻画人物的常用方法,诸如细节刻画、烘托、对比衬托、比兴手法、抒情方式(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寓事于情等)。

  ②就意象来说,既要把握常见诗词意象的内涵,如秋风多写离愁,蝉多喻高洁之士等,又要善于分析意象在特定语境中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

  ③扣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加以分析,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倾向。

  ④注意诗歌的不同类别

  3、语言赏析比较

  【方法指津】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抓两个方面:

  一是品字析句抓关键字词,首先抓动词,其次抓形容词,再抓数词、副词和其他虚词。弄清要求对比的字词的字面义。分析字词在表情达意及表达效果方面的作用,从而品评出优劣。

  二是分门别类抓语言风格,或朴素自然,或婉约细腻,或清新明丽,或幽默讽刺,或沉郁顿挫,或悲壮慷慨等。

  4、手法、技巧比较

  【方法指津】

  ①熟知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及内涵。如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表现手法有比兴、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结构安排常用的模式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先景后情、卒章显志、伏笔。此外还有各种修辞方法。二要了解各种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②把握题干中要考查的表达技巧的角度。

  ③结合诗句比较分析各自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

  【强化训练】

  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答: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答:

  答案:(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下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2、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春雪(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同是描写春天,这两首诗在内容上却有许多不同之处。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说明。

  答:

  (2)这两首诗在炼字上都很见功夫,请从两诗中各找一字分析其妙处。

  答:

  语文诗歌鉴赏 篇3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酬程近秋夜即事见赠

  韩翃

  长簟迎风早,空城澹月华。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节候看应晚,心期卧亦赊。

  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前一句“迎风”二字写出一片萧瑟的声响,这声音也衬托出秋意的浓重和秋夜的沉寂。

  B、首联最后一句“空城”是说城中空无所有,空城寂寂,月色凄迷,是对诗人心情的绝妙写照。

  C、颈联前一句“看”和“应”均为揣测之辞,看来节候已入晚秋,此句使用揣测之辞。

  D、颈联后一句一个“卧”字定下全诗的感情基调,道出悲秋原因:由于卧病,而使心愿落空。

  2、请赏析本诗颔联“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的精妙之处。

  

  1、B、“城中空无所有”错,“空城”并不是说“城中空无所有”,而是寂静之意。

  2、

  ①“星河”是寂寥的,“一雁”是孤独的,“秋夜”是清冷的,三种事物连缀成文,构成幽深的意境,融情于景,表达了心情的孤寂。

  ②“砧杵夜千家”,捣衣声声,反衬出秋夜的沉寂。

  ③诗人巧借秋声秋色以渲染愁怀。

  解析:“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一只鸿雁向银河飞去,寂静的夜里,传来千家万户捣衣的砧声,只有一只大雁飞过的“星河”,写出其寂寥,“一雁”,说明是离群的大雁,写出其孤独,而“秋夜”是清冷的,诗人把这三种凄冷、孤寂的事物连缀成文,构成幽深的意境,融情于景,使人感触到诗人心境为孤凄;“砧杵夜千家”,时当秋季,人们开始准备寒衣了,千家万户都传来了捣衣声,捣衣声声,反衬出秋夜的沉寂。诗人巧借秋声秋色以渲染愁怀捣衣声声,反衬出秋夜的沉寂。

  译文:

  我早早地枕着竹席迎风纳凉,清虚的秋夜京城荡漾着月光。一行秋雁高高地掠过了星空,千家万户传来了捣衣的声响。看节候应该是到了更深夜阑,思念友人心灵相期睡觉也晚。刚刚反复吟诵你送我的佳句,不觉乌鸦呱呱啼叫天已渐亮。

  赏析:

  这是一首酬赠诗,诗人酬和友人,以友人的诗题和诗,描写了秋夜清远疏淡的景色,意境开阔,同时写出时序更迭引起诗人心事未了的惆怅。

  前四句就卧病的心情来取景渲染、寂寥的砍夜之景与诗人的寂寥心情相吻合。“长簟迎风早”是说秋风过早地来到庭院,长簟被秋风吹得窸窣咋响。一个“早”字写出卧病之人对秋风的突出感受。“迎风”二字写出一片萧瑟的声响,达声音更衬托出秋意的浓重和秋夜的`沉寂。“空城澹月华”,是说空寂约城中洒满了淡淡的月光。“空城”并非说城中空无所有,“空”是寂静之意。空城寂寂,月色凄迷,是对诗人心情的绝妙写照。“星河秋一雁”,是说一只孤雁划过秋夜的天空向银河飞去。“星河”是寂寥的,“一雁”是孤独的,“秋”夜是清冷的,三种事物连缀成文,构成幽深的意境,使人感触到诗人心境为孤凄。“砧杵夜千家”,是说时当秋季,人们开始准备寒衣了,故而千家万户都传来了捣衣声。捣衣声声,反衬出秋夜的沉寂。诗人巧借秋声秋色以渲染愁怀,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颈联转入叙事,写出悲秋的原因。“节候看应晚,心期卧亦赊。”“节候”,这两个字承接着前四句所写的秋声秋色。“看”和“应”均为揣测之辞,全句意思是说,看来节候大概已入晚秋。此句使用揣测之辞与下句的“卧”字相关照,“卧”是卧病在床,故对节候不能作定论。一个“卧”字定下全诗的感情基调,道出悲秋的原因:由于卧病,而使心愿落空。美好的心愿不能实观,疾病缠身,又临深秋,可见诗人的悲哀心情,跃然纸上。此联叙事是前四句景物描写的感情依凭,使以上的景物有了精神支柱。

  尾联“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二句意谓,深夜吟诵您的秀美诗句,兴味颇浓,不知不觉已是天晓鸦鸣。以扶病之身而能长夜吟庆不倦,自是因为诗句美好,作为酬赠之作,已尽了题意。同时,也写出了病中孤寂的生活,漫漫秋夜,只有一诗相伴,诗人的寥落心情可以想见。

  全诗前半写景,景中寓情;后半叙事,事中现意。写景与叙事,笔墨虽二,情意实一。一条感情线索贯穿全篇,有如红线串珠,结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题目。

  雪中闻墙外鬻鱼菜者求售之声甚苦有感

  范成大

  携箩驱出敢偷闲,雪胫冰须惯忍寒。

  岂是不能扃户坐,忍寒犹可忍饥难。

  啼号升斗抵千金,冻雀饥鸦共一音。

  劳汝以生令至此,悠悠大块①果何心。

  【注】:①大块:大自然。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A、诗的第三句承接首句再次发问,表达出卖菜老翁也想坐在温暖的屋里和亲友围炉畅叙的心情。

  B、通过“忍寒”“忍饥”的比较,说明在卖菜老翁来看,寒冷已经算不了什么,饥饿才真正难熬。

  C、诗的第六句,将卖菜老翁叫卖声和受冻的雀儿、挨饿的乌鸦的叫声类比,描绘出卖菜老翁叫卖声的凄厉。

  D、尾联,借助对大自然的责问,诗人抒发了对卖菜老翁的怜悯、同情,表达了关心人民疾苦的情怀。

  4、请赏析这首诗首联中“敢”“惯”的精妙之处。

  

  3、D、感情上不只是“怜悯、同情”,还有“愤怒和控诉”。

  4、“敢”有“哪敢、岂敢”的意思,道出了卖菜老翁的无可奈何,他为生活所迫,不敢偷闲。“惯”,即习惯;卖菜老翁已经习惯了劳碌奔波,即使天寒地冻也不得不如此,突显了他饱经风霜的形象。

  解析:“携箩驱出敢偷闲,雪胫冰须惯忍寒”中的“敢”是岂敢的意思,老翁因为生活所迫,在这里却是一种无可奈何,不敢偷半点闲,突出人生悲苦情怀。“惯”是习惯之意,在这样的天寒地冻之间,也像是无所谓一般,写出了饱经风霜的一种无奈与辛酸。

  赏析:

  这组诗描述了这样的情景:皑皑雪中,寒风凛冽,行人稀少,只见一位衣服褴褛的卖菜老人,伛偻着身子,挑着箩筐,踏着冰雪,走门串户,嘶哑的叫卖声,颤颤悠悠,回荡在大街小巷。这是一幅“雪中叫卖图”。

  “携箩驱出敢偷闲”,首句发问,一“敢”字道出卖菜老翁的无可奈何。二句对不敢偷闲的原因未作回答,而直写“雪胫冰须惯忍寒”。雪胫,指被埋于雪中的小腿;冰须,结着冰的胡须。前者极写雪之深,后者极写天之寒。而一“惯”字把卖菜老翁饱经风霜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无论雪再大,天再寒,卖菜老翁总是要挑着箩筐,走街穿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卖菜老翁天生并不是这样一副苦命,当然他也想坐在温暖的屋里和亲友围炉畅叙。三句再问,四句不作正面回答,而用“忍寒”、“忍饥”作比较,一个“犹可”,一个“难”,个中原委,无需多说,读者自可品味。对于一般人来说,忍寒、忍饥都是难事。但对于卖菜老翁来说,寒冷已经算不了什么,可饥饿实在难熬。可见他过的是怎样一种饥寒交迫的生活!

  卖菜老翁的叫卖声多么凄厉,简直和受冻的雀儿、挨饿的乌鸦的叫声没有什么两样,叫声之苦,让人不堪去听。苦苦地叫卖,为的是多卖出一些鱼菜。一升一斗的粮食在他看来,就和一千金那么难得,也许冻饿了一天的妻子儿女在盼着他换些粮食回家开锅呢。对于关心民生疾苦的范成大来说,听到这凄苦的叫卖声,是不会无动于衷的。因此,诗人感慨万分,愤愤问天:“悠悠大块果何心?”大块,指大自然。《庄子。大宗师》:“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意思是说,大自然负载着我的形体,它用生命使我劳苦,用老年使我闲适安佚,用死使我安息。这里仅用此意,是说,生活竟然使人劳苦到如此地步,悠悠苍天啊,你到底安着什么心呢?这里是同情,是怜悯,更是控诉。一个封建士大夫文人能够为挣扎在死亡线上的贫穷人民鸣不平,实在难能可贵。

  范成大29岁中进士,历任徽州司户参军、吏部员外郎等职,官至参知政事。官位不浅,但他关心社会现实,同情人民苦难,留下相当多诗篇。如六十首《四时田园杂兴》、《咏河市歌者》以及这两首绝句,反映了封建社会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表达了诗人深切的同情心,和唐代白居易著名的《卖炭翁》颇相同。

  语文诗歌鉴赏 篇4

  (1)评价主旨类

  1、意境深远、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2、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3、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4、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等。

  (2)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分类

  1、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

  2、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

  3、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形象

  4、转战沙场、舍身保国的形象

  5、寂寞愁苦、身世飘零的形象

  6、孤傲高洁、坚持操守的形象

  7、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8、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9、慷慨愤世、矢志报国的形象

  10、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

  11、反对征伐、同情疾苦的形象

  12、重情重义、儿女情长的形象

  13、辛苦劳作、纯朴善良的形象

  (3)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常用词语: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归隐田园、惜春悲秋、羁旅愁思、思乡念亲(友)、忆友怀旧、别恨离愁、相知相思、儿女情长、坚贞爱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登高览胜、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等。

  (4)诗歌的个人风格类

  杜甫的沉郁顿挫(所谓“沉郁”是指杜甫的诗歌反映现实广阔深厚、意境雄浑、感情深沉,所谓“顿挫”,是指与沉郁相适应的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指表达感情是曲折跌宕,音调起伏变化。)

  三曹的苍凉雄健,王昌龄的雄健高昂,范仲淹的苍凉悲壮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温庭筠的绮丽香艳,李贺的奇诡变幻、忧郁激愤

  张九龄的委婉蕴藉,李煜的细腻感人,李清照、柳永的缠绵悱恻

  贾岛的萧瑟悲愁,元稹的艳丽浅近,王维的恬淡含蓄,气韵生动

  陆游的悲壮爱国,辛弃疾的气势雄壮,苏轼的雄健豪放,旷达高远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白居易的通俗易懂,韩愈的气势磅礴、奇特新颖

  杜牧的清健俊爽,刘禹锡的清峻明朗,李白的`豪迈飘逸,清新雄奇

  晏殊的明朗疏淡,杨万里的新鲜活泼,陆游的雄浑奔放、明朗流畅

  韦应物的清新典雅,欧阳修的清丽明媚,姜夔的精心刻意、清妙秀远

  高岑的雄浑悲壮,孟浩然的恬静浑健

  (5)评价诗歌语言的常用术语

  质朴 淡雅 自然 苍凉 低沉 苍劲 生动形象 沉郁顿挫淡笔勾勒

  舒缓 悲凉 雄健 雄浑 准确 浓墨重彩 艳丽多彩 含蓄蕴藉富有哲理

  清新明快,平淡有趣 简洁巧妙,入木三分语言凝练,生动传神

  属对工切,声韵和谐 低回婉转,沉郁深微

  语文诗歌鉴赏 篇5

  我喜欢你是寂静的,彷佛你消失了一样,你从远处聆听我,我的声音却无法触及你。

  好像你的双眼已经飞离去,如同一个吻,封缄了你的嘴。

  如同所有的事物充满了我的灵魂,你从所有的事物中浮现,充满了我的灵魂。

  你像我的灵魂,一只梦的蝴蝶。你如同忧郁这个字。

  我喜欢你是寂静的,好像你已远去。

  你听起来向在悲叹,一只如歌悲鸣的蝴蝶。

  你从远处听见我,我的声音无法企及你:

  让我在你的.沈默中安静无声。

  并且让我藉你的沈默与你说话,你的沈默明亮如灯,简单如指环,你就像黑夜,拥有寂寞与群星。

  你的沈默就是星星的沈默,遥远而明亮。

  我喜欢你是寂静的,彷佛你消失了一样,遥远而且哀伤,彷佛你已经死了。

  彼时,一个字,一个微笑,已经足够。

  而我会觉得幸福,因那不是真的而觉得幸福。

  语文诗歌鉴赏 篇6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28)古代诗歌鉴赏鉴赏作品的语言

  附:答案及简析

  1.(1)①这两句诗用十个名词构成,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②这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景物,都表现出“早行”之“早”;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如在目前。(“鸡声茅店月”,写旅人在茅店中闻鸡鸣而起身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出门赶路;“人迹板桥霜”,原以为自己“早行”,谁知板桥上所积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迹——更有早行人)

  (2)“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2.(1)用“悬”写雨,写出雨脚绵延雨帘高挂的景象,突出雨之健捷而有气势。“空蒙”二字烘托出云行雨注、水气蒸腾的景象。写出了这场雨引起周围环境色调的变化。

  (2)前一首用“还似”二字将洞庭晓景和咸阳雨景联系起来,突出了景色的烟水空蒙,描绘出一幅壮阔飞动、无比清奇的图画。后一首用“还似”二字将前两句的'“抚今”和两句的“追昔”联系起来,突出了感伤之情。

  3.(1)夜深天寒,织作不息,以致精疲力尽,表现了织女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2)织女“忧”的是所织之锦“不称舞人衣”,实际表达了诗人对织女的同情,对奢糜生活的不满。(织女“忧”而非诗人“忧”)

  4.(1)“诗眼”是“有情”二字。全诗扣住“风”的“有情”二字来写。前面从“有情”写它带给林壑以清爽,后面又由“有情”赞美它“为君起风声。”

  (2)这首诗以“风”喻人,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首句描写风起,次句用一“加”字仿佛风是急人所雷的有意行动。下面写风的活动,用“驱”、“卷”、“寻”、“出”、“为君”等字眼,对风进行拟人化的描写,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读本诗,要把握住“咏风”即“咏人”——咏有为之士)

  语文诗歌鉴赏 篇7

  我爱过,阳春三月

  掉在窗台上的一小块光斑

  远行的人,留下来生长缓慢的青藤

  等夜晚,一场相见欢

  我想用一些咸和一些深蓝

  让大海再次唯美

  我发誓,我恨过炎热的六月

  我的花朵,有被蚊虫叮咬过

  伤口还在尘埃里,我种下的菩提树

  亲眼看着它抽枝,打苞

  长出小善念

  虽然至今没结果实

  我承认,我记过九月的仇

  以一种落叶的方式,让凋零慈眉善目

  我手指的'温度,足够点亮一盏灯火

  对烦恼,常持规避之心

  我越来越相信,凡苦性的酒都有回甘

  我服输,我曾与十二月对抗过

  逃离或妥协,最后,还是在大雪里扎根

  所有这一切,是想让旧年的爱

  和偶染风寒的咳嗽,都更加纯粹

  我继续吃五谷杂粮

  并淬取骨头里的钙

  和文字里的铁

  语文诗歌鉴赏 篇8

  【步骤一】

  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

  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步骤二】

  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步骤三】

  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步骤四】

  做到五必看 :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步骤五】

  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语文诗歌鉴赏 篇9

  第一节各类诗歌特征及鉴赏方法

  一、【古代诗歌按内容分类】

  1、怀人思乡诗2、赠友送别诗3、边塞征战诗

  4、田园山水诗5、咏史怀古诗6、托物言志诗

  7、忧国伤时诗8、建功报国诗9、人生际遇诗

  10、闲适隐逸诗11、生活杂感诗12、即景抒情诗

  1【“怀人思乡诗”的特点与鉴赏】

  “怀人思乡诗”一般与三类人相关:飘泊在外的游子、长年征战的将士、独守闺中的离妇。

  “怀人思乡诗”特有的一些意象:大雁、望月、客居、佳节、羌笛、关山等

  “怀人思乡诗”抒写的主要情感包括:思念、离愁、哀怨、厌恶战争、渴望团聚。

  “怀人思乡诗”抒写情感的方式:借景抒情、渲染烘托、虚实结合等。

  【鉴赏示例】

  蝶恋花【宋】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试从“景”与“情”的关系进行分析。

  2、历来评家认为,这首词的点睛之笔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两句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答1:“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伫倚”的结果却是“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草色烟光”之景却与“无言谁会”之情结为一体,徒自凭栏、希望成空。

  答2:(1)从“不悔”入手结合全词分析坚贞(执着、挚诚等),意合即可;

  (2)从“憔悴”入手,扣“春愁”分析“愁绪”(思归、思念等),意合即可。

  2【“赠友送别诗”的特点与鉴赏】

  赠友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数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尤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互赠,以表达离愁别绪。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关于送别诗的作法,《诗法家数》曾作过如下归纳:“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说情景,或带思慕之情;第四联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

  赠友送别诗的特征:

  文字特征:一般会出现“送”、“别”、“赠”等字样。

  意象特征:一般会出现与送别相关的“杨柳”、“行舟”、“劳歌”等词语;

  情感特征:表达的是离别时的不舍和伤感,别后的孤寂和思念以及对友人的劝勉和安慰。

  表达技巧: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是以物喻人,或是心理刻画。

  【鉴赏示例】

  谢亭送别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这首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描写的是否同一时间的事?作者这样处理,表达了什么感情?

  2、诗中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作用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答1:不是同一时间,中间有一段较长的时间间隔。作者这样处理是为了强化送别的感伤,酒醒以后,才意识到朋友已经离得很远,倍感凄凉孤寂。

  答2:前者描写红叶青山的美景是乐景衬哀情,反面衬托对朋友的留恋之情,后者描写满天风雨是正面衬托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

  3【“边塞征战诗”的特点与鉴赏】

  边塞征战诗的特征:

  意象特征:一般会出现与送别相关的“塞下”、“边城”、“烽火”、“羌笛”、“关山”、“月”、“大漠”等词语;

  情感特征:表达的是出征远戍的英勇豪迈,或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哀痛,或是长年征战的艰辛和对家人思念、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统治者的抨击。

  表达技巧: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是乐景哀情,或是对比衬托,或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答案提示: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2)答案提示: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三句写实,后一句是想象。

  4【“田园山水诗”的特点与鉴赏】

  古代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田园山水诗”的一些基本特征:

  意象特征:山水草木、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农家生活

  情感特征:或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表达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或表达自己从容闲适的生活态度

  技巧特征:或融情于景,或比喻,或拟人,或夸张,或白描,或渲染,或动静结合,或远近结合,或视听结合。

  【鉴赏示例2007全国II卷】

  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1)答: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答: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修画面活了起来。

  5【“咏史怀古诗”的特点与鉴赏】

  后代作家临古迹、思古人、叹古事,因现实的原因或借古讽今、或因古抒怀、或感慨今昔。

  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或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或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统治昏庸和社会时弊,或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

  在技法上通常是或借古讽今、或因古抒怀;有以景衬情的,有古今对比的,有侧面烘托的,有用典的。

  【鉴赏示例】

  汴河曲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教多。

  阅读上面两首诗,说说两诗在内容和表达技法上的异同。

  【参考答案】

  答:两首诗都是咏史诗。《汴河曲》借咏史来抒发昔盛今衰之情,通过古今对比的景物描写,曾经“无限春”,而今“已成尘”,满堤的杨柳让回顾昔日繁盛的行人满腹愁绪。《汴河怀古》借咏史直抒胸臆地表达自己对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与众不同的见解。诗歌以议论起笔,从通常所说“隋亡为此河”说开,认为如果排除隋炀帝南巡的奢华行为,单就开通大运河而言,他的功劳不次于治水的大禹。

  6【“托物言志诗”的特点与鉴赏】

  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事物的描绘或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

  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不但形似,而且神似。与作者所需表达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之间有一定得相似性。如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

  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整体上说是托物言志,局部或拟人,或比喻,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等。

  【鉴赏示例】

  鹧鸪天桂花【宋】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这是一首典型的咏物词,试分析词中是如何刻画桂花的形象特征并表达作者的志向的?

  【参考答案】提示:

  1、首句形神兼备地直接描绘出桂花的独特风韵:外表并不艳丽,但体性温柔、香留天地;第二句作者直接议论,强调内在美比外在美更为重要,突出桂花色淡香浓、迹远品高,冠绝群花;下片先借梅和菊来侧面烘托桂花“冠中秋”;然后借对先贤屈原遍赞群花、唯独没提及桂花的抱怨,更突出了作者对桂花的珍爱。经过层层议论,“情疏迹远”但品格高洁的桂花形象就鲜明而突出了。

  2、作者借咏颂桂花来表现自己对这种“情疏迹远”但香浓品高的品格的真爱和赏识,这也是作者对这种独特高尚的理想人格的追求。

  7【“忧国伤时诗”的特点与鉴赏】

  内容特征: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渴望国家统一人民自由。

  常用技法:借古讽今、以景衬情,古今对比,化用与用典

  【鉴赏示例】

  柳梢青春感刘辰翁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注】这首词是南宋沦亡之后,作者隐居山林所作。

  这是一首亡国的悲歌。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春感”的?

  【参考答案】

  提示:1、以虚写实:上片写对故都凄凉情景的想象,下片回顾故国情景。2、今昔对照:上下片的情景对比;3、化用与用典。“春感”:对南宋故国表达深沉的怀念,对元统治者表示切齿的痛恨,抒发了亡国的深哀巨痛。

  8【“建功报国诗”的特点与鉴赏】

  “建功报国诗”的特征:

  意象特征:一般会出现缅怀古代明君圣主、英雄豪杰的丰功伟业;也会出现国难当头、奸臣当道、昏君无能的社会现实;还有战乱、民生、北伐等相关字词;

  情感特征:表达的是建功立业、安邦定国的雄心壮志,或抒写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愤懑和哀痛。

  表达技巧: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是乐景哀情,或是对比衬托,或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鉴赏示例】

  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在阁上画开国功臣二十四人。 *若个:哪一个

  表达主旨:投笔从戎、矢志报国的决心和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慨。

  表达技巧:反衬,直抒胸臆。

  9【“人生际遇诗”的特点与鉴赏】

  “人生际遇诗”主要是指那些遭遇仕途坎坷挫折的`文人墨客对人生多艰、命途多舛、怀才不遇的感慨诗作。

  意象特征:“风雨”、“阴晴”、“夕阳”、“落花”、“流水”、“闲居”、“衰鬓”等;

  情感特征:表达的或是人生多艰、命途多舛的悲叹,或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伤感,或是豁达大度、从容开阔的胸襟。

  表达技巧: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是虚实结合,或是对比衬托。

  【鉴赏示例】

  定风波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用轻松地生活小事为题材来表现严肃的人生主题,是苏轼词的一大特色。细读这首词,说说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参考答案】

  提示:这首词写眼前之景,寄寓心中之事。从习以为常的生活小事中生发出明睿深刻的人生哲理:即对待人生要有旷达的襟怀,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这也体现了作者藐视祸患、达观自信的胸襟。

  10【“闲适隐逸诗”的特点与鉴赏】

  “闲适隐逸诗”主要是指因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和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而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

  “闲适隐逸诗”常见意象:田野山林、清风明月、野老隐者、松竹梅兰、龟鹤鹿兔、蓬门柴户、榆柳桑麻等。

  “闲适隐逸诗”常见情感:平和安宁的氛围,悠闲详和的心态;美丽的乡村风光,浓郁的生活情趣;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热爱。

  “闲适隐逸诗”常见技巧:或融情于景,或烘托渲染,或虚实结合,或视听兼备。语言质朴清新。

  山居即事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参考答案】

  (1)“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11【“生活杂感诗”的特点与鉴赏】

  “生活杂感诗”题材比较宽泛,它涉及到生活得每一个细节,因而它所表达的情感相对来说也多姿多彩,多年来的高考诗歌鉴赏题也印证了这一点。如果排除以上10类,那么,“生活杂感诗”的内容主要包括:对青春易逝、时光不再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对仕途失意、知音难觅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对告慰平生、欢愉人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对忠贞爱情、诚挚友谊的赞美(如:秦观的《鹊桥仙》)等。

  “生活杂感诗”的主要表达技巧是:借景抒情。

  南柯子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1)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参考答案】

  (1)答案: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不是为惜春伤怀。从两方面可以看出:一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2)答案: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12【“即景抒情诗”的特点与鉴赏】

  “即景抒情诗”题材非常宽泛,可以说凡是写景抒情的诗歌都可以归于此类,不管是借景思乡、借景怀人,还是借景送别、借景厌战;无论是借景说遭遇、借景言国难,还是借景诉衷情、借景明志向,等等,只要是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内心的某种情感的,都属于此类。我们这里所强调的是那种语言明快清新、简洁质朴,内容纯粹于或壮丽山河,或繁华景象,或怡人风物,情感偏重于欢快、欣喜、热爱等简单的情感抒写。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即景抒情诗”的主要表达技巧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其他或用比喻拟人,或用衬托对比,或用白描渲染;或是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或是视听结合、抑扬互衬。

  【鉴赏示例1】

  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①这首诗表现出春天怎样的特征?

  ②写出这首诗的艺术手法。

  【参考答案】

  ①答:写出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景象。

  ②提示:一二句视觉与嗅觉相结合。三四句动态与静态相结合。

  语文诗歌鉴赏 篇10

  1、对比衬托

  如《氓》中,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不同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男主人公婚前忠厚与婚后变节也形成对比。通过对比,刻画了女主人公的善良刚强,反衬出男主人公的无情无义、“二三其德”。

  2、细节刻画

  塑造人物形象大多着力于人物的语言、行动等细节的描写。如《邶风·静女》中“爱而不见”这一生活细节表现了姑娘的天真、活泼和调皮,“贻我彤管”则表现了姑娘对爱情的真挚和执着。《孔雀东南飞》中描写兰芝“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的细节,刻画了一个爱憎分明、不忍离去但又无可奈何的女性形象。

  3、比兴手法

  如《氓》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甚。”诗句以桑树、斑鸠起兴,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第四章用“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来比喻女主人公由年轻貌美到人老珠黄的变化。这些比兴手法的运用,有助于诗歌形象的塑造,也有助于读者走进主人公的.生活世界去体味他们的真情实感。

  4、烘托渲染

  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用落叶纷纷来渲染一种清冷肃杀的悲秋气氛,从而衬托诗人穷困潦倒、飘泊无依的形象。又如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为塑造老渔翁的不怕严寒、不怕孤独的高傲品性而进行了环境气氛的烘托。

  语文诗歌鉴赏 篇11

  将进酒——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你同销万古愁。

  评析:

  这是一首极为豪放的咏酒诗,诗人的狂醉之态与句俱出,几乎能让人闻见阵阵酒香。而吟诵数度,倾泻又会感到有悲壮之气隐伏其中,狂放之中并不缺乏深沉。

  《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本诗为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诗题“锦瑟”,既是取首句开头两字为题,又含有以琴瑟喻夫妇之义。首联叹华年之易逝,思旧而神伤;颔联借庄生、望帝故事,写出生离死别的无穷之悲;颈联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既追忆忘妇生前的明眸、美色和悲欢离合之情,又隐写现在已是可望而不可及、幻灭不可复追之痛;尾联言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才感到无穷怅恨,即在当时已是令人不胜怅惘,语意沉痛之极。

  蜀相——[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两句咏叹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话是杜甫咏史诗中传诵千古的绝唱,这是为诸葛亮发出的哀歌,也写尽了中华民族多少英雄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据说宋朝抗金名将宗泽死前曾吟杜甫此两句诗,可谓千载而下,英雄同泪。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意境提出了新的'看法,他认为意境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诗到境界全出,韵味别具,便总有其寄于诗中的主观色彩。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这首山水诗,向来被众家誉为“无我之境”的典范。它写的是宁静、安谧、恬淡的境界,内净外静,烘托出一种远离人世、寄情山水的氛围。静,是环境、景物的客观状态;净,是心灵、欲念的主观愿望。秋天的美景给人以心灵的沉静,性灵的超脱。所以,本诗历来被后人推重。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是作者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在夔州(今四川奉节一带)时所写。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明代胡应麟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紧扣夔州特定环境。首联对起,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句中自对,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奇妙无比。颔联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情怀,透过沉郁苍凉的对句,显示了出神入化的笔力。四句诗闻与见,山和水,两两间隔,妙语天成。后四句写登高时触发的感慨,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操,跃然纸上。颈联从纵(时间、“百年”)、横(空间、“万里”)两方面着手,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使人深深感到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脉搏,并和上联的“无边”、“不尽”,在意境上互为呼应。尾联也以对作结,并分承五六两句,盖久客则艰苦备尝,多病则潦倒日甚,所以白发频添,酒杯难举,同时点出了此时艰难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语文诗歌鉴赏 篇12

  ①地点不同:韩诗写庭院,高诗写野外。

  ②时间不同:韩诗写初春,高诗写盛春。

  ③天气不同:韩诗写雪天,高诗写晴天。

  ④景物不同:韩诗写雪、草(芽),高诗写草、莺、杨柳、儿童、纸鸢等。

  (2)韩诗:“惊”字,表现了作者初见草芽时的惊讶与喜悦。(或:“嫌”字,运用拟人手法,明写雪,暗写人,表达了盼春早来的急切之情。)高诗:“醉”字,运用拟人手法,明写杨柳,暗写诗人,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美景的陶醉。(或:“忙”字,表现了儿童急切的心情,同时也描绘了一群儿童放风筝的热闹场面;“拂”字表现了杨柳枝条的柔媚多姿。)

  3、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闻笛(唐)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1)这两首诗都因笛声而起思归之情,但具体情感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哪里?

  答:

  (2)两首诗都写了景,但作用却不同,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答:

  答案:(1)《夜上受降城闻笛》抒写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而《春夜闻笛》抒写的是迁客的归怨。

  (2)《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前两句写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用以烘托征人心境的孤独、悲惨、凄凉,为后面“尽望乡”作铺垫。《春夜闻笛》借大雁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来反衬诗人不能北归的遗憾和怨愁。

  【诗歌鉴赏答题格式】

  1、形象:身份性格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9、概括评价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语文诗歌鉴赏 篇13

  过完春节好几天,春运

  仍在继续中,谁想买到一张卧铺票,仿佛要摘天上的星星。

  偏逢,小姑子要去外地复查病情,因为没有车票,急得双眼发红。

  忽然闻听,我的'女婿,悄声

  求人,将车票搞定,我比小姑子还高兴。

  接着,我竟

  得寸进尺地希望女儿女婿,再用茶饭给他们践践行。

  女儿女婿无师自通,用凉水温成热水的实际行动,赢得了

  小姑子及家人的赞誉声。

  可是,如愿的我,却突然脸红,因为我真切地想起来,那些抱怨父母对我越俎代庖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