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语文教案

管理员

摘要:

(精华)语文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

(精华)语文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学习任务

  1.出示课件:秋天到了。

  2.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3.多美的一幅秋天的图画呀!为它配上优美的解说词好不好?

  4.(在大屏幕出示全文,揭示课题)我们先认识一下“图”。

  5.想要配好音,我们得到哪几点呢?(读懂课文,把课文读得有感情。)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写字

  1.自由朗读课文。

  2.同桌拿出字卡,互相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扩词说句。

  3.小组长可以用游戏的方式检查本组同学识字情况。

  4.师抽读字卡,全班学生抢读。(师随机指出“笼”和“粱”分别在“灯笼”和“高粱”一词中读轻声。)

  5.生字认得这么棒,相信大家的字一定写得更漂亮!(课件出示“波、浪、灯、作”)我们今天要写的这四个字全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并且都是左窄右宽。请看老师写一遍。(师一边写,一边提醒每个字需要注意的地方。)

  6.摆好姿势,大家也来把每个字描一遍,写一遍吧!

  7.展示学生写的字,师生、生生互相评价。

  三、精读课文,领会感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读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2.结合课文插图,在小组里用自己的话说说秋天的图画是怎样的?

  3.各小组推选代表汇报,其他同学补充发言。

  4.这么美的秋天的图画能读出来吗?今天老师教给大家读好书的“小窍门”:一边读,一边想,把文字在脑子里变成美丽的画面。

  (1)师范读、生自由练读、指名读,评价后再读。

  (2)能不能加上动作读一读?快想想,加上什么动作呢?

  指名学生加动作读。(指导学生通过动作体会“挂、露、翻、举”所描绘出的.秋天景色的勃勃生机。)

  5.大家读得真美!这美丽的秋天的图画是谁创造出来的?

  6.?生:勤劳的人们 对勤劳的人们你们想说些什么?

  7.“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谁使秋天这样美丽?”这两句话读时要注意什么呢?

  指导学生读出秋天来了,人们喜悦的心情以及问号的语气。

  8.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1.我们已经把课文读得很有感情了,能不能给画面配音了?(生:能)老师却发现一个问题,我们要一边看画面,一边读课文,影响我们的感情发挥,怎么办呢?(生:把课文背下来)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文是对生活的描述,生活是真实的才是真实的,才能写出真感情。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习惯,对生活中的一切细心观察,慢慢口味,积累丰富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感情真切,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三、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1、准备片断

  (1)“第二年的春天终于来了……”

  (2)《西湖诗情》

  2、录音机

  学生自读一些短文(教师推荐《一件小事》、《背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第二单元我们学习过一古文《儿时记趣》我们都觉得这文章写得很真实,虽然我们没有“留蚊于素帐”但与之相似的童趣我们也曾有过,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年幼时做过哪些有趣的事呢?

  二、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对说真话的同学给予肯定。

  三、引入知识讲解,写文章就是要说真话,抒真情(板书)。

  四、学生自读知识,概括成两点:

  1、写文章要讲真话,抒真情。

  2、要多读优秀文学作品,积累情感。

  五、理解举例。

  1、欣赏《春》中关于淑英到上海后的一段描写。

  教师讲解这段文字出现的背景,谈谈表达了怎样的情。

  2、放录音《一件小事》

  学生讨论这件小事的真体现在何处,它表达了什么样的真情。

  六、学生自读一些自己认为“说真话,抒真情”的片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45分钟内完成习作。

  2、条理清楚,有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题

  1、题目:教材P67—68一、二中任选一题。

  2、要求:说真话,抒真情,条理清楚。

  3、学生习作

  附:修改放在评讲中,选择本次习作中的一出现常见错误较多的,印发给学生,教师以投影仪展示习作和学生一起修改,并交给学生修改的方法和常见符号。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练习二 》

  教学目标:

  1、进行根据上下文理解词义的词句练习。

  2、写好带有“撇”、“竖”的钢笔字。

  3、读读背背一组描写景物的成语。

  4、口语交际---当有人敲门的时候。

  5、学写毛笔字----基本笔画“竖”。

  教学重难点:

  1、字: 漾、蔫、挎、蹑

  2、成语: “高堂广厦” 等八个成语。

  3、口语交际:当有人敲门的时候

  教学准备:

  课件 图片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字意的学习方法。

  2、书写“异、齐、养”三个字中的“撇”和“竖”两个笔画。

  一、教学第一题:学用字词句

  第一部分

  1、审题,指名读题目。

  2、出示小黑板: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

  3、学生自由读原句。

  4、小组学生把这两种解释都放入句中自由读一读。

  出示:

  漾: ① 水面轻微动荡。

  ② 液体太满而向外流。

  5、指名说应选哪一种解释并说明原因。

  第二部分

  我的十分钟

  1、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① 读懂题目要求。

  ② 小组成员合作,并选择确切的解释。

  ③ 由组长记录下答案。

  2、组织学习小学汇报。

  3、师引导其他学生评议。

  蔫性子:性格内向,不好动。

  挎篮子:胳膊上挂着。

  蹑着脚:踮着脚,动作很轻。

  第三部分

  1、小结:根据上下文确定字词的意思,这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掌握了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今后的阅读中快速、准确地了解一些难解的字词的意思。

  2、指定一篇后面的课文,请学生用此法预习生字词。

  3、汇报交流。

  二、教学第二题:写好钢笔字

  1、认识要写的字。

  2、小组学习。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讨论:这几个字中的撇和竖怎样写才好看?

  3、轮流汇报讨论结果,指名总结:撇要紧缩,短而弯;竖要舒展,长而尖。

  4、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提醒学生观察,注意间架结构和布局。

  5、学生练习描红、仿影,细细体会。

  6、反馈:展示优秀作业,表扬优秀字例和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成语,熟读成诵。

  2、钢笔字要求正确、规范,掌握毛笔字的基本运笔方法。

  一、教学第三题:读读背背

  1、读题,审题。

  2、我的十分钟

  出示8个成语,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① 读准字音,把成语读正确。

  ② 结合课前的预习,小组成员合作理解成语的意思。

  ③ 组长记录下自己小组成员不理解的成语。

  3、小组汇报合作学习成果。

  4、教师适当予以点拨,并提出以下问题全班同学交流。

  ①每一行两个成语之间有什么关系?

  ②八个成语有什么共同之处?

  5、指导学生熟读成诵。

  二、教学第五题:口语交际

  1、读题,明确要求。

  2、指导学生观察插图。

  出示书上的挂图,说说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① 当有人敲门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哪几种情况?

  ② 针对不同的情况,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小组内讨论。

  ③ 小组内成员根据讨论的结果,选择其中一种进行表演。

  组织学习小组汇报。

  3、师相机提出下列问题供学生集体讨论:

  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应注意些什么?

  ① 当自己一人在家时,如果高敲门者是亲朋好友或非常熟悉的人,就要充满热情,礼貌接待。

  ② 当自己一人在家时,如果敲门者是陌生人,首先要询问他的身份以及与家人的关系,接着要设法核实。如果一时无法核实,而又觉得有所疑问,甚至发现明显的破绽,那千万不能开门。

  5、让学生把讨论的结果连起来说一说。

  6、教师总结。

  三、教学第六题:学写毛笔字

  1、竖有悬针竖和垂露竖之分。

  2、教师书写,指导运笔方法。

  ① 悬针竖:逆锋右上入纸,向下行笔,渐行渐提,引申出锋,力送锋尖,悬空回缩收笔。

  ② 垂露竖:起笔同上,中锋下行,收笔处稍顿再折向左上缩回,藏锋收笔。

  ③ 要在竖中线上书写,不要歪斜。

  3、学生练习书写。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

  2、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

  重点难点:

  1、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2、通过诗歌鉴赏实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生感情有朗读以下内容。

  1、“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湘夫人》节选)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师:木与树、木叶与落木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大家速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二、说“木叶”

  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涛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劳动中产生了诗歌,经过了不算长的时间,到唐代就已达到顶峰,纵观古代诗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人手,解析了树、树叶、木叶之间细微的差异,重点分析了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

  但也有的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涛:“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作者林庚是著名的学者、诗人,本文中,他对“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丁极为精细的辨析,应该说对我们怎样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

  三、给下列词语注音

  A、袅袅( ) 桔颂( ) 灼灼( ) 皋( ) B、征戌( ) 瘐( ) 缠绵( ) 褒( ) C、翩( ) 荃( ) 干燥( ) 漂零( ) D、 漂泊( ) 迢远( ) 桅杆( )

  三、朗读课文。

  四、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课文1—3段列举了我同古代诗歌中的什么现象?

  2、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 (课文4、5、6段)

  3、以“木”引起落叶的联想为例,说明诗歌语言的特质及其对诗人创作的意义。重点研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指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问题。

  (1)“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从字面上讲,“木”就是“树”,二者是同一概念,但两个词形象色彩不同,引起的联想不同。“木”具有着“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

  布置作业:练习:

  第2课时 (总第76 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

  2、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

  重点难点:

  1、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2、通过诗歌鉴赏实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

  (一)指出下列诗句的.作者与出处: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作者 出处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作者 出处

  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作者 出处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作者 出处

  5、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作者 出处

  (二)请补足下列诗句的上下旬:

  1、秋月照层岭, 。(吴均《谷柳恽》)

  2、 ,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

  3、柔条纷冉冉, 。(曹植《美女篇》)

  4、日暮风吹, 。(吴均《青溪小姑歌》)

  5、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二、品味下列诗句,谈谈你对它们的微妙的意味和表达效果的理解。

  (培养学生体察、咀嚼、品味诗歌语言的习惯,培养融会贯通质疑思辩的能力)

  第一组:

  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韦应物)

  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白居易)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

  第二组:

  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第三组:

  萧萧马鸣,悠悠旆旌。(〈〈诗经〉〉)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杜甫)

  三、赏“柳”诗 品柳之意象

  诗一: 咏柳 诗二: 垂柳

  贺知章 唐彦谦

  碧玉妆成一树高, 绊惹春风别有情,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世间谁敢斗轻盈。

  不知细叶谁裁出, 楚王江畔无端种,

  二月春风似剪刀。 饿损纤腰学不成。

  诗三: 赠柳

  李商隐

  章台从掩映, 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 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 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 青楼扑酒旗。

  附唐诗中的“柳”

  柳,姿态婀娜,摇曳多姿,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常用来作为抒情言志的对象。唐诗中的咏柳佳作更是不可胜数。其中当数贺知章的《咏柳》诗最为著名: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歌一反前人以杨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条的写法,而使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而出现,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杨柳那曼长披拂的枝条、嫩绿的新叶在春风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态。

  在唐朝诗人中,对柳最有感情的当数李尚隐了。在他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赠柳》诗描绘春柳风姿: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掩映”“参差”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风流”“婀娜”写柳的体态轻盈,花飞似“雪”则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

  而《柳》是写秋日之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写秋柳,又以春柳作比。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同是咏柳,诗人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感情:写春柳,突出其对春柳繁华的欣喜之情、爱惜之情;写秋柳,则表现诗人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咏柳,在唐诗中常被用以赋别。罗隐的《柳》就是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送别情景的: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在赋别诗中,诗人一般以折柳相赠惜别。如戴叔伦的《堤上柳》: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施肩吾的《折杨柳》:

  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而雍裕之的《江边柳》则别出新意: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

  另外,白居易的《勤政楼西老柳》用简括的笔触勾勒了一幅“临风立马图”,又是诗人的自画像: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

  开元一支柳,长庆二年春。

  而唐彦谦的《垂柳》诗又别有寓意: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这首诗不仅写出垂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而且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托物寄兴,讽刺矛头直指皇帝及其为首的封建官僚集团,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堪称“咏柳”诗一绝。

  第3课时 (总第77 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

  2、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

  重点难点:

  1、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2、通过诗歌鉴赏实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

  二、鉴赏下面一首古诗:

  咏 蝉① 骆宾王

  西陆②蝉声唱,南冠③客思深。

  不堪玄鬓④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

  ① 注:这首诗作于高宗仪风三年(678年)。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② 西陆:指秋天。③ 南冠:指囚徒。 ④ 玄鬓:指蝉。

  试从思想内容、表达技巧方面鉴赏这首诗。

  答案: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涛人借对蝉的吟咏,抒发了自己虽有高洁的品性,但不为时人所 了解,相反还被诬陷入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的思想感情。

  三、赏“梅”诗 品梅之意象

  诗一: 早梅 诗二: 山园小梅

  齐己 林逋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惟有暗香来。

  三、布置

  作业:课外朗读唐宋诗词,体会诗中的意象。

  课后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牛、羊、小、少、杏、红”6个字,1个笔画“竖钩”和1个偏旁“提土旁”。

  2、掌握“多-少”“大-小”两组反义词。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能正确使用一些量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能正确使用量词、

  教学难点

  学会比较

  教学仪器与媒体

  多媒体课件实物卡片生词卡片。

  教学基本思路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性格特点,采用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学习,积极主动地自主合作探究在浓厚的兴趣中完成任务。

  板书设计

  1比一比:黄猫杏桃苹红边多少群颗堆

  教学过程

  一、启发导入

  二、看图识词

  三、认识生字

  四、看图

  五、自学韵文

  六、扩展练习

  七、小结

  1、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能猜出是什么地方吗?

  2、看看图,农家小院有那些植物?那些动物?

  1、实物与卡片对应,学生认读词语。

  2、学生认读。

  1、教师板书词语中的生字:黄、猫、杏、桃、苹、红、边、多、少、群、颗、堆。

  2、学生观察分析认记。

  (1)小组合作

  (2)全班交流

  (3)再读生词

  1、比大小

  (1)认识量词“颗”。

  (2)让学生再举出用颗做量词的`几个例子。

  2、比多少

  (1)看图,比较一下鸭子和鸟的多少。这么多的鸭子我们怎么称呼它们呢?

  板书:一群一只多少

  (2)上述方法比较杏和桃子的多少,理解“堆”的意思。

  (3)让学生举出用“堆”“群”做量词的几个例子

  借助拼音自读韵文。

  教师出示一组数量不同、大小不一的实物图,让学生说说。

  一(个)西瓜

  一(群)大雁

  小朋友们学到了很多知识,会比较大、小、多少,也会说很多表示数量的词,回家跟爸爸妈妈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