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语法知识点总结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知识点 语法 语文 总结

管理员

摘要:

语文的语法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的书面材料,它可以给我们下一阶段的学习和工作生活做指导,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总结一般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的语法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

语文的语法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的书面材料,它可以给我们下一阶段的学习和工作生活做指导,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总结一般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的语法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的语法知识点总结 1

  1、复句

  1.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或者几种事情,或一种事情的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

  2.承接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一个接着一个的叙述连续发生的动作,或者接连发生的几件事情。分句之间有先后顺序。

  3.递进复句: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分句之间是层进关系。

  4.选择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说出两件或几件事,并且表示从中选择一件或几件。分句之间构成选择关系。

  5.转折复句:后一分句的意思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作了一个转折,说出同前一分句相反、相对或部分相反的.意思来。分句之间构成转折关系。

  6.假设复句: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出假设情况一旦实现产生的结果。两个分句之间是一种假定的条件与结果的关系。

  7.因果复句:前面分句说明原因,后面分句说出结果,可分为说明因果和推论因果。说明因果一个分句说明原因,另一分句说明由这个原因产生的结果,因和果是客观事实。

  8.条件复句: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一个分句说明这个条件一旦实现所要产生的结果,分为充分、必要、完全等三种类型。

  9.解说复句:一个分句说明一种情况,其他分句对这种情况进行解释、说明或总括。一般不常用关联词语。

  10.目的复句:一个分句表示实现某种目的或避免某种结果,一个分句表示为此而采取的行为。

  2、关联词

  1.转折关系

  2.假设关系

  3.并列关系

  4.递进关系

  5.选择关系

  6.因果关系

  7.条件关系

  8.承接关系

  3、名词

  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

  表示人的名称,如同志、作家;

  表示具体事物,河流、高山;

  表示抽象事物,如政治、科学;

  表示时间名称,上午、夏天;

  表示处所名称:上海、中国;

  表示方位名称:上、下(简称方位词)。

  名词的语法特点:

  ①表示人称的名词,可以在后头加“们”表示多数。

  ②方位词常用在其他名词后头,组成表示处所、范围或时间的方位短语。

  ③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

  语文语法的学习方法

  语法是从阅读学来的。

  语法书必然有用,但它和字典一样,只是从旁辅助的工具。只看语法书却从不阅读,一定会走火入魔,其下场与死背生词相同。

  首先:学生的作文甚至论文有一个通病,那就是用字太深,但却很少用得对,于是整篇文章充斥着无数用生僻词汇串成的怪异句式。甚至一篇洋洋洒洒数万字的论文,往往只有数十句通顺的话,这便是学习时只重背诵生词,忽视语法的产物了。

  其次:学习语法与学习生词相似。死记硬背单词没有用处,因为你不懂用法,也不清楚其应用的场合以及语气。同样地,像背诵公式般死记什么名词,什么分词修饰语,即便词序和结构都懂了,写作时真的用得着吗用得对吗例如许多人写出的倒装句,大部分会出错。并非结构出错,而是运用不当。

  语文语法的学习技巧

  1、积极主动归纳总结语法规则

  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主动观察、归纳、总结语法规则,不要完全依靠教师或书本的讲解。

  2、要善于从错误中学习

  学习者要善于从错误中学习。学习者一方面不要怕犯错误;另一方面,要注意纠正错误,从错误中学习。

  3、不要被语法术语困扰

  语文的语法知识点总结 2

  1、词类

  (1)实词:表示实在意义,能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一般能独立成句。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2)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

  2、短语

  (1)并列短语:由两个或由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等并列组成的短语,基本结构有名+名、名+代、代+代、动+动、形+形、数量+数量。

  (2)动宾短语:动词后边带上一个受动词支配的词,组成一个短语,这种短语叫做动宾短语。基本结构:动+名、动+代。

  (3)补充短语:包括动补短语和形补短语两大类。

  (4)介宾短语:由介词和它的宾语构成的短语。

  (5)“的”字短语:由动词、形容词、动宾短语加上“的”构成。基本结构:动词+的'、形容词+的、动宾短语+的。

  还有“主谓短语”和“偏正短语”。

  3、语素

  (1)自由语素:可以独立成词,位置自由。如“分、好、高、低”;

  (2)半自由语素:不能独立成词,只能组合,位置自由。如“话、习、确、民”;

  (3)不自由语素:不能独立成词,位置固定。如“者、第、阿”。

  4,语法知识点

  语法=词法+句法;语法是连接古今汉语的时空隧道。

  阅读古文的三大障碍:眼花缭乱的词类活用;体系庞杂的文言虚词;纷繁变幻的文言句式。但是,理解了汉语语法,这一切都不再是障碍。所以,学语法不是为了懂语法,而是为了读懂文言文。

  理解汉语的词类,能见词判性;会分析古今句子的结构,一眼识别古文中的倒装句。

  语文的语法知识点总结 3

  高考语文备考:必须掌握的语法知识

  1、名词:表人和事物的名称。

  (1)表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如:学生、书、瓜、菜、计算机

  (2)表时间的叫时间名词,如:早、晚、上午、清晨

  (3)表方位的叫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

  (4)表专用名称的叫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

  (5)表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

  (6)表处所的叫处所名词,如:墙上、书屋

  2、动词:表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表动作、行为的,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

  (2)表发展、变化的,如:变化、生长

  (3)表存现的',如:有、无、消失、存在

  (4)表使令的,如:使、让、叫

  (5)表判断的,如:是

  (6)表相似的,如:象、似

  (7)表心理活动,如:爱、想、喜欢、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

  (8)表能够、愿意的,叫能愿动词,如:能、会、要、应、肯、敢、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

  3、形容词:表人或事物的形状、样式、性质

  (1)表事物的形状,如:高、矮、胖、瘦、大、小

  (2)表事物的性质,如:美、丑、恶、甜、苦、好、坏、奢侈

  (3)表事物的状态,如:快、慢、迅速

  高考语文语法知识

  1、副词: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做状语,表程度、时间、范围等。

  (1)表程度的,如:很、极、最、太、越、稍、颇、非常

  (2)表时间的,如:已、刚、才、常、曾、将、立刻、马上

  (3)表范围的,如:都、全、总、单、仅、只、一概、一律

  (4)表语气的,如:岂、却、就、竟、简直、难道

  (5)表肯定的,如:准、必、的确、确实

  (6)表否定的,如:不、别、未、莫、无、勿、没有

  (7)表示情态、方式的,如:正好、忽然、亲自、仿佛、连忙

  (8)表重复的,如:又、再、还、尤

  (9)表处所的,如:到处、处处、随处、四处

  “很”“极”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做补语,如:高兴得很、喜欢极了。

  2、介词:用在名词(或短语)、代词前边,与之构成介宾短语,表方向、处所、方式、时间、对象、比较,做定语、状语和补语。

  (1)介方向、处所,如:从、自、往、朝、向、在、于

  (2)介方式、方法,如:以、依、照、凭、按

  (3)介时间,如:从、自从、在、于、当

  (4)介目的,如:为、为了、为着

  (5)介原因,如:由、由于、因

  (6)介对象,如:把、对、对于、关于、至于、除了

  (7)介比较,如:比、跟、同

  (8)介行为发出者,如:被

  语文的语法知识点总结 4

  一、词类:

  有实词与虚词两大类

  (1)实词:表示实在的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能够独立成句。

  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不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只有副词例外),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

  A、名词: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

  表示人的名称,如同志、作家;

  表示具体事物,河流、高山;

  表示抽象事物,如政治、科学;

  表示时间名称,上午、夏天;

  表示处所名称:上海、中国;

  表示方位名称:上、下(简称方位词)

  名词的语法特点:

  ①表示人称的名词,可以在后头加“们”表示多数②方位词常用在其他名词后头,组成表示处所、范围或时间的方位短语

  ③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

  B、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表示动作、行为:坐、听;

  表示存现、消失或发展变化:有、发生;

  表示心理活动:爱、恨;表示使令:叫、让;

  表示可能、意愿(能愿动词):能、会;

  表示趋向(趋向动词):来、去;

  表示判断(判断词):是。

  动词的语法特点:

  ①动词一般受副词“不”的修饰。

  ②动词后面可以带“着、了、过”,表示动态。

  ③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时间短暂或尝试的意思。

  ④判断词“是”主要是联结句子的主语和宾语。

  ⑤能愿动词后面不能跟名词,能愿动词可以和后面的动词一起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

  ⑥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在谓语中心语后面作补语。

  C、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的词。

  表示事物形状的:高、矮;

  表示事物性质的:漂亮、结实;

  表示事物状态的:快、慢;

  形容词的语法特点:

  ①一部分形容词可以用重叠形式来加强语义。

  ②大多数形容词可以受副词“很”修饰。

  D、数词:是表示数目的词。

  表确数(表示分数,整数和倍数);

  表概数:几、许多;

  表序数:第一、老三;

  数词的语法特点:

  ①数目增加,可以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倍数表示

  ②数目减少,只能用分数,不能用倍数。

  E、量词:是表示事物和动作、行为单位的词。

  表示事物单位的量词叫数量词。

  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量词叫动量词。

  表示事物单位的:个、只;

  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次、回,有时也借用某些名词来表示,如:脚、年;

  量词的语法特点:

  ①量词经常和数词连用,组成数量短语,也称为数量启数量词。

  ②表示物量的数量词常用在名词的前面。

  ③表示动量的数量词数量词常用在动词的后面。

  F、代词:起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词。

  代词分为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三类。

  代词的语法特点:

  ①第二人称的敬称“您”不用于复数,如果需要表示复数,就用“您几位”“您诸位”

  ②第三人称复数代词“他们”可专指男性,也可兼指男性和女性,“她们”则专指女性

  ③注意“我们”和“咱们”用法的区别。“我们”指说话人,有时也可以包括听话人;“咱们”一定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

  ④指示代词“那”用于远指,“这”用于近指

  ⑤代词用得不恰当,指代不明,可造成病句。

  G、副词: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行为、动作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频率、情势、语气等。

  表示范围:都、全;

  表示语气:可、倒;

  表示否定:不、没;

  表示时间:刚、恰好;

  表示程度:很、极;

  表示情势:仿佛、渐渐。

  副词的语法特点:

  ①副词主要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在动词、形容词前面作状语。

  ②副词有时用在形容词后面,补充说明程度、结果,作补语。

  ③副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

  H、连词:是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

  一般连词:和、与、并、或、及;

  关联词:主要用来连接复句中的分句或句群中的句子。不但……而且、虽然……但是。

  语法特点:

  ①一般连词的前后两部分可以调换而基本意思不变。

  ②关联词的'主要在复句中进行运用。

  I、介词:介词经常用在名词、代词等的前面,和这些词合起来,表示动作、行为、性状的起止、方向、处所、时间、对象、方式、原因、目的、比较等。

  常用介词及其用法(顺口溜)

  自、从、以、当、为、按照,

  由于、对于、为了、到

  和、跟、把、比、在、关于

  除了、同、对、向、往、朝……

  用在名词、代词前,组成介宾短语后,修饰、补充“动”“形”要记牢。

  J、助词:是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上面,起辅助作用的词。

  助词可分三类:结构助词、动态助词、语气助词。

  结构助词:的、得;

  动态助词:着、了、过;

  语气助词:的、了、吗、吧、呢等。

  K、叹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声音的词。

  如啊、嗯等。

  语法特点:一般独立成句,用逗号或感叹号隔开。

  L、拟声词:是摹拟人或事物的声音的词。

  语法特点:在句子中相当于一个形容词。

  (1)词类的辨别:

  ①区分名词和非名词,名词前不能加“不”和“很”。

  ②区分形容词和动词,形容词可以用“很”来修饰,动词前不能加“很”(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除外)

  ③区分形容词和副词,形容词能修饰名词,前面能加“很”;副词不能修饰名词,前面不能加“很”。

  ④区分连词和介词,前后能互换的是连词,前后不能互换的是介词。

  ⑤区分动词和介词,作谓语中心语的只能是动词,组成介宾短语修饰、补充动词、形容词的是介词。

  ⑥区分语气助词和叹词,语气助词一般用在句尾,叹词往往独立成句,一般在句首。

  ⑦区分介词和副词,介词后面跟名词、代词,副词后面是动词或形容词。

  二、短语

  词和词按照一定的规则可以组成短语,短语是词和词构成的比词大、比句子小的语法单位。

  汉语里有许多种短语,最基本的是下面七种。

  (1)联合(并列)短语:

  由地位平等的词组成的短语叫做联合短语。

  由两个或几个部分组成,各部分并列在一起。

  如:科学技术调查研究酸甜苦辣你我他细致而周到讨论并通过上游或下游升学或就业

  (2)主谓短语:

  被陈述对象在前,陈述者在后构成的短语,叫做“主谓短语”,好像一个句子,但是没有句子的语气,因而没有句子的独立性。

  如"电灯亮、电话通、学校开学、山河壮丽、春雨绵绵、河水奔腾、祖国富强"。

  (3)偏正短语:

  由修饰语和中心语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修饰或限制后一部分。(前偏后正)其间的关系是修饰、限制关系。

  根据组成部分的不同,可以分为:

  ①中心语是名词的:其中修饰语叫定语(可以是名词、形容词、动词等),因此又叫“定中短语”。

  如:祖国大地我的故乡文学流派遥远的地方

  一朵茶花美丽天使千斤重担前进的步伐流动状态

  ②中心语是动词或形容词的:修饰语叫状语(一般是副词或形容词),因此又叫“状中短语”。

  如:很好看不细致已经完成精心培植独立思考大力支持可以参加慢慢地走

  (4)动宾短语:

  由动词和宾语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一般表示动作、行为,后一部分一般是动作、行为所支配、关涉的对象,是宾语。两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支配和被支配或关涉和被关涉的关系,也就是动宾关系。

  如:翻修马路寄存行李热爱科学影响声誉来了客人防止中毒下决心是凤尾竹象珍珠

  象征光明富有幽默感

  (5)后补短语:

  由中心语和补语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表示动作、行为或性质,是中心语,后一部分补充说明前一部分,是补语。两部分之间是补充说明关系。中心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这是补充成分在后面的短语,

  如"坐下、掉下去、拿起来、算得准、说得妙、放在这里"。

  (6)介词短语:

  介词在前,其他词语(主要名词或者名词短语)在后组成的短语。

  如:在中国、对他们、往新疆、从今年、关于他、向大家、朝北京方向、以这种方式、为广大群众、比个人的利益。

  (7)的字短语:

  用“的”在最后组成的短语,相当于一个名词。

  如"教书的、开车的、走路的、先进的、手里拿把花的、头上打着蝴蝶结的"。

  三、句子六种成分

  主语、谓语、宾语;

  ——三种主要成分

  定语、状语、补语;

  ——三种附属成分

  句子成分标识符号

  主语:“====”划在主语下面

  谓语:“—— ”划在谓语下面

  宾语:“~~~~”划在宾语下面

  定语:“()”用在定语前后

  状语:“[ ]”用在状语前后

  补语:“〈〉”用在补语前后

  句子成分作用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

  谓语——是对主语加以陈述的

  宾语——是动语支配、关涉的对象

  定语——是名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

  状语——是谓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

  补语——是谓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后面的补充语

  1、主语:就是谓语陈述的对象,主要由名词、代词充当,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及其短语也可充当主语。如:

  回家的感觉又不知不觉涌上心头。

  2、谓语:是陈述主语的,一般由动词和形容词充当,其他实词和短语也可以充当谓语。如:

  战士们英勇顽强。你是学生。

  3、宾语:是动词中心词支配的对象,一般由名词和代词充当,其他实词和短语也可以充当宾语。如:

  大家喜欢游泳。他给我一本书(双宾语)

  4、定语:是名词中心语的修饰成份,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和短语充当定语。“的”是定语的标志。如:

  (浅浅的)月光流进了村子。

  注意:定语后置。如:

  荷塘的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5、状语:是动词、形容词中心语的修饰成份。副词、形容词、表时间(处所)的名词和短语充当状语。“地”是状语的标志。如: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介宾短语)

  6、补语:是对动词、形容词中心语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成份。形容词、动词、代词、副词、数量词和短语可以充当补语。“得”是补语的标志。如:

  辘轳上那长满黑斑的麻绠,依然牢牢地吊着

  我的心事,绷得<像调紧的弦>。

  句子成分分析实例

  例句:全体同学都做完了语法作业。

  全体同学都做完了语法作业。

  (全体)同学[都]做〈完了〉(语法)作业

  划分句子成分一般先划出主、谓、宾,然后再找出定、状、补。

  多层定语的排列顺序

  多层定语的一般次序:

  领属+数量+各种短语+形容词+名词。

  句例:(国家队里)的(一位)(有二十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的(篮球)(女)教练。

  多层状语的排列顺序

  多层状语的一般次序:

  何时+何地+副词+形容词+介宾短语

  句例:[昨天][在休息室里][都][热情地][同他]交谈。

  特殊句子成分

  特殊的主谓句成分的划分

  1、主谓谓语句:这个电影我看过。

  2、复杂宾语句链:我看见小王在大街上边走边读书。

  3、兼语句链:大家选他当班长。

  4、双宾语句:李老师教我们语文。

  5、连动句:他们听了这个消息[很]高兴。

  6、把字句:老师[亲切地][把书]放〈到他的手中〉。

  7、被字句:她[已][被北京大学]录取了。

  8、存现句: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园子。

  复句

  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密切联系、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单句组成的句子。

  组成复句的单句叫分句。

  分句可以是主谓句,也可以是非主谓句。

  语文阅读理解的八大技巧

  带着问题读文章

  读文章分两边读,第一遍先看一下文章题目,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思考,然后快速读文章,进一步了解这篇文章到底是讲什么的,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段落结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然后看问题,带着问题第二遍读文章,这遍读就要精读,深入文章,细细的理解每一段甚至每一句的含义。

  分析题目

  题目其实已经代表了一切了,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啥,基本上已经知道内容了。读文章之前,一定要看看题目是啥,加深对题目的记忆,再读文章,这样才能更好的找出问题所在。

  认准关联词

  因为什么,所以什么。这些关联词,一定不能只出现前半个,或者是后半个,这是严重的语法错误,就算是你题目答对了,语法错误,也是不得分的。

  从原文找答案

  阅读理解的题目,文章越长,就越有优势,一般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千万别杜撰。如果不知道答案是什么,这个时候,标注的关键词就派上用场了,从关键词中,找重点语句,答案往往就在这里。

  仔细看原文

  一般阅读理解题目,最常见的考察办法,就是文中人物的描述,这样的题目一出,就能套上:什么什么使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这样的答题方式了,但是从哪里体现出来的,一定要写清楚,否则就有虎头蛇尾之嫌。

  答题完毕时,同学们应对照答案将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再看一遍,以确保答案的正确,同时答案要求,准确,简洁,全面。

  及时放弃

  有的时候,阅读理解就是让你百思不得其解,没关系,先做别的,因为语感这种东西,真的很神奇,说不定啥时候就有了。就算是语文的答题高手,也免不了思维放空这一招。

  文言文一般考察少见含义

  古代文言文的阅读,是狠多同学头疼的地方,那是其实,这是最容易的,考察的内容,基本上老师都会讲,这个时候,不要犹豫,就是你觉得最不可能的那个意思。

  注重表达情感

  诗词赏析,一般都是要考察,看看你是否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一般都是抒发了诗人怎么样怎么样的情感,这句肯定不能少。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开头

  (1)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记叙文)

  (2)开篇点题,提出中心(中心论点)

  (3)用故事或典故引出论点或论题(说明时象),激起读者阅读兴趣

  2、结尾

  (1)深化中心,升华感情

  (2)篇末点题,提出中心或中心论点

  (3)总结上文,提出倡议,发出号召

  3、中间某句话或者某段

  (1)结构上的作用是: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语文的语法知识点总结 5

  语法

  应掌握短语、单句、复句这三方面知识 短语:五种基本结构,并列、偏正、动宾、补充、主谓

  单句:六种基础成份,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复句:七种基础类型,并列、递进、转折、选择、因果、假设、条件

  学法指导

  近年来由于淡化语法知识,有的同学以为语法不用学了,其实学语法对于我们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是非常有帮助的。运用这些语法知识分析理解文章内容;运用这些语法知识,使自己的文章写得更加通顺、简明、连贯。

  1、短语的学习不要脱离句子,要结合短语在句子中的作用,理解句子的组成。

  2、单句的成份的.划分可以利用不同成分的基本位置,和结构助词的不同用法来掌握。 ①[状语] (定语) 主语|| [状语] 谓语 (定语) 宾语 <补语> 注意:表时间、地点的状语一般在主语前。而表时间、地点的词语如在谓语后,称之为补语。 ②巧用结构助词的地得 的字前一般是主语或宾语的定语。 地字前一般是谓语的状语。 得字后一般是谓语的补语。

  3、对复句的复习主要是记住常用关联词以辨析复句的类型,熟记口诀,便于记忆。 有一个复句关联词语歌诀,几分钟就能背熟,可以一试。 既又也还表并列,不是而是别记错; 不是就是是不是,或者要么表选择; 不仅不但表递进,而且并且更还也; 虽然但是为转折,尽管可是加可却; 因为所以既然就,因而因此是因果;只有和才只有就,条件还有无论都;如果和就即使也,要是和就表假设。

  4.学习语法知识重在运用语法知识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不必单纯地死记语法的名词术语、概念、理论,单句侧重在病句修改;复句则重点关联词的运用;对复句中分句内容的理解。因此,在学习时应在掌握了语法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这些知识,为正确运用语言服务。

  语文的语法知识点总结 6

  一、划分主谓:

  注:主语即句子陈述的对象,谓语即句子陈述的内容。要划分好句子的主语和谓语的界线,必须以确切理解句子的意思为前提。

  1、一只鸟儿失去了翅膀,是多么可怜的事情。

  2、我们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挖蚯蚓。

  3、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而来。

  4、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

  5、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6、淡蓝色的雾从甲板上轻轻掠过。

  7、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学生。

  8、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9、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

  10、我们对于传说的话,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二、用“”划出句子的宾语

  注:宾语是谓语的一部分,当谓语的中心语是动词时,在动词后面被支配的那部分谓语叫宾语。

  1、纺线也需要技术。

  2、我常常想起那辆纺车。

  3、他额头、眼角深深浅浅的皱纹里全溢满了笑。

  4、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5、贵州高原最近发现奇特的天然湖。

  三、用“()”划出句子的定语。

  注:定语在句子里起着修饰限制主语或宾语中心语的作用。标志词为“的”。

  1、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这样庞大而复杂的结构,该是一项多么艰巨的`工程啊。

  3、建筑师极力推崇建筑工人的伟大智慧和创造性的劳动。

  4、厅内屋顶和回廊圆柱的艺术装饰最引人注意。

  5、狮子林是以假山为胜的美丽的园林。

  四、用“[]”划出句子的壮语。

  注:壮语是修饰限制用动词或形容词等充当谓语中心语的句子成分的。标志词为“地”。状语一般在谓语中心语前面,有的在句子最前面,交代时间、地点、范围、情况等。

  1、1980年,美国发射了一颗观测太阳的卫星。

  2、在如此众多的人造卫星中,“病号”不少。

  3、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

  4、绿色植物都属于这一类。

  6、庄稼把二氧化碳和水变成食物。

  五、用“”标出补语。

  注:补语是对谓语中心语起补充说明作用的。

  1、路面平坦极了。

  2、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有抓破了。

  3、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半尺多厚。

  4、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

  5、他坐起来。

  六、用符号法,标记下列句子的成分。

  1、我们感受到快活和骄傲。

  2、我们家赶忙答应了他的请求。

  3、母亲突然暴怒起来。

  4、我不禁对这通讯员发生了兴趣。

  5、口子撕得不小。

  6、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

  7、在当年竖立绞架的地方,保尔默默地站了许久。

  8、田野里复苏的大地散发出新春的气息。

  9、她把一大盒冒着热气的红薯、芋头放到我面前。

  10、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

  七、指出下列一般复句的类型。

  1、只有奋起直追,才能够迅速赶上去。

  2、既然你是他的好朋友,你就应当对他提出忠告。

  3、即使是最坚硬的金属,一接触恒星的表面也会融解。

  4、由于各拱相连,所以这种桥叫做石拱桥。

  5、与其托别人转达你的意见,不如你直接去找他谈。

  6、要么把老虎打死,要么被老虎吃掉,二者必居其一。

  7、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面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8、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

  9、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

  10、游园的人,或斜倚朱栏,或漫步长廊,或小坐花厅,或攀登楼阁,或穿假山石洞,或踏深幽曲径。

  八、分析下面二重复句:

  1、梦是在睡眠时产生的,熟睡却不会做梦,所以梦是睡眠还较浅时的产物。

  2、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与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

  3、这种固定的沙丘,只要能妥善保护草皮和灌木,防止过度砍伐和任意放牧,就可以固定下来了。

  4、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不可缺少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5、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有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

  语文的语法知识点总结 7

  1、词类

  (1)实词:表示实在意义,能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一般能独立成句。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2)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

  2、短语

  (1)并列短语:由两个或由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等并列组成的短语,基本结构有名+名、名+代、代+代、动+动、形+形、数量+数量。

  (2)动宾短语:动词后边带上一个受动词支配的词,组成一个短语,这种短语叫做动宾短语。基本结构:动+名、动+代。

  (3)补充短语:包括动补短语和形补短语两大类。

  (4)介宾短语:由介词和它的宾语构成的短语。

  (5)“的”字短语:由动词、形容词、动宾短语加上“的.”构成。基本结构:动词+的、形容词+的、动宾短语+的。

  还有“主谓短语”和“偏正短语”。

  3、语素

  (1)自由语素:可以独立成词,位置自由。如“分、好、高、低”;

  (2)半自由语素:不能独立成词,只能组合,位置自由。如“话、习、确、民”;

  (3)不自由语素:不能独立成词,位置固定。如“者、第、阿”。

  4、语法知识点

  语法=词法+句法;语法是连接古今汉语的时空隧道。

  阅读古文的三大障碍:眼花缭乱的词类活用;体系庞杂的文言虚词;纷繁变幻的文言句式。但是,理解了汉语语法,这一切都不再是障碍。所以,学语法不是为了懂语法,而是为了读懂文言文。

  理解汉语的词类,能见词判性;会分析古今句子的结构,一眼识别古文中的倒装句。

  语文的语法知识点总结 8

  一、确定中心论点的主要方法是:

  ①标题要区分论题和论点

  ②开篇点题

  ③篇末点题(“所以、总之、归根结底、一句话”)

  ④概括论据证明的观点。

  方法:

  1、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

  位置:

  ①标题

  ②开头

  ③篇末

  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⑤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二、论据知识的考查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剖析论据。论据替换、论据能否证明类似论点并说明理由,引用这一论据作用等。

  ②补充论据。原则:必须真实;要典型;要能证明论点

  方法:

  一定要看清楚是让你举什么样的例子,是名人的还是其他的。

  A、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B、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答题方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③概括论据的内容(规定字数)。格式:人物(事物)+主体特征(发生发展结果)

  ④调换论据的顺序、删除等(往往不能调换,论据的前后肯定有相照应的词语和句子)

  ⑤根据论据概括段落的观点、内容。

  三、重点考察文章或段落的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

  举例论证、通过……事例,有力地证明了……(观点),使论述更真实可信,更有说服力,有力的论证论点

  道理论证(引证法):引用……名言来证明……(观点),使说理更充分、更深刻,更具有权威性,有力的论证论点

  比喻论证:用……来比喻……,把……这一深奥的道理,说得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有力的论证论点

  对比论证:把……和……放在一切比较对照,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显得论证严密,说服力强,给人印象深刻。有力的论证论点

  注意:答论证方法的作用时,先从内容上考虑,再从论证角度考虑,有力的论证论点一句必不可少。找论证方法时,按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顺序就可以万无一失。

  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

  四、议论文的论证方式:

  一般有立论、驳论两种。

  反驳方法有三个:

  ①驳论点

  ②驳论证

  ③驳论据

  五、议论文的段落作用:

  结构加内容

  开头作用:①提出论题或论述的内容,为下文的论述做铺垫

  ②提出论点。

  结尾作用有:①总结全文,得出或深化论点

  ②发出号召,提出希望、展望。

  六、议论文语言的最基本特点:

  准确、严密。

  常见考点:修饰、限制、强调等词语的严密性、准确性的理解;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

  七、开放性试题:

  写读后的认识和感受。